心悅幸福樂 170 耶穌:我的自傳

心悅幸福樂 170 耶穌:我的自傳

人人皆有基督意識

史上唯有一人──耶穌,他兩千多年來形塑西方文化的面貌,堪稱古往今來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關於其事蹟與教誨,基督徒與一般民眾多依賴《聖經》的記載,但根據出土文物與歷史研究,歷史學者發現了許多與《聖經》矛盾的資料,關於他曾旅行至東方修學、娶妻生子的傳聞也充斥坊間。本書由第一人稱向世人娓娓道來上述猜想的真相;人人皆有基督意識,而且都能進入這一意識。

耶穌具有進入基督意識的天賦,並有心傳授我們達到這一境地的方法。

一切,都由糾正錯誤的信念開始:
  • 神不會發怒、或懲罰你;一切只是「愛」的能量流動。
  • 女性不需「順服」:耶穌傳道時,大量宣揚「男女平等」教義。
  • 唯有了解宇宙的原則,你才能夠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主持人: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很開心地跟大家介紹一本非常特別的一本書—耶穌我的自傳,由一中心出版,很開心地邀請到譯者佳芳來跟我們分享這本書,跟聽眾朋友先打個招呼吧!
 

佳芳:大家好,我是魏佳芳,住在紐西蘭,非常感謝安老師給我這個機會,能夠在空中跟大家相會。
 

主持人:跟聽眾朋友聊一下,這本書當初在創作的動機跟背景。
 
佳芳:作者一開始並沒有想到,自己會走上神通無形界訊息的道路,在人生最低落的一個時刻,接觸了靈修,主要靈修方式就是透過奇蹟課程,做一個主要的學習途徑,長達十年的時間,專注在投入奇蹟課程的學習。
 
有一天,忽然間,她的亢達里尼,如果有接觸過瑜珈或是靈修,可能聽過亢達里尼的這個能量,就自然間甦醒了,並沒有刻意去追求,就因深入的專注內在心靈的修持。

 
有一天,這個能力啟動以後,就有直覺,這個直覺是來自於過去,對於靈修的了解,好像意味著有某個靈界的人想要跟她說話,所以她就去參與自動書寫學習營。
 
正巧她有一個在靈修界的朋友,開自動書寫班,朋友本身也在幾年以前,經過開悟的過程,所以想說這個朋友可以幫助她,解答她所經歷的事情,所以她就去參加了自動書寫的研習。
 
在當中,認識了她的指導靈阿南達,在耶穌我的自傳當中,有提到她的指導靈, 祂們自稱為阿南達,阿南達就是極樂的意思 ,祂們是全無形界的意思,不是只有單一,或許有一些人,聽過指導靈這樣的名詞,這是另外一個領域。
 
我們可能今天沒有辦法深入,意思就是說,作者本身就認識她的指導靈,而她的指導靈不是只有一個,而是一群無形界的意思,開始跟她說話,希望透過她來傳遞一些訊息給世人。
 
作者和這群指導靈結緣的開始,開始翻譯傳遞的第一本書並不是耶穌我的自傳,而是其它,她的指導靈,要她書寫的訊息,一直到後來傳通第二本,是有關於西方過去很有名的人的話,能夠傳遞給世人。

 
這幾位名人當中,竟然有一位是耶穌,也是讓作者很意外,冥冥中感覺,耶穌是最後壓軸的人物,很期待,又害怕結果,真的是耶穌來傳達這個訊息,從那個時候開始,耶穌正式希望她,能夠幫助祂,來講述真實的生平跟故事,因為這樣的因緣,自然而然,半推半就,也有一些恐懼。
 
在她的自述,有說書寫的一個心路歷程,雖然接觸奇蹟課程,已經算是耶穌的學生,奇蹟課程在50年以前,透過西方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所傳下來的,但是她沒有想到,有一天要來幫耶穌,寫下真實的歷史故事。
 
這也算是有點違反傳統基督教的觀念,心中有猶豫跟害怕,但也很勇敢地接受這個任務,就展開了為耶穌書寫這本自傳的因緣,也有透露在書中,她早在過去,跟耶穌同在世間的那一世,和耶穌就是朋友關係,也是這樣的因緣使得在這一世,能夠跟耶穌結這個緣。
 
耶穌也是透過蒂娜跟祂過去生是朋友關係,請來幫祂完成任務,讓世人能夠真正了解過去所經歷的歷史的經驗,以及真正的教誨是什麼。這就是書出版的動機跟背景。
 

主持人:對聽眾而言,耶穌我的自傳,跟他們所接觸到的傳統,會有很大的差異嗎?
 

佳芳:是的,是很大的差異,聖經把耶穌視為神人,上帝的獨生子,傳統基督教甚至把耶穌當作上帝的象徵,形同上帝的化身,而且,祂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契機的。
 
甚至獨生子意思,開玩笑的說法,只有耶穌是獨生子,我們其他都是私生子。我們不可能跟祂相比。耶穌是神,我們是人,不可以跟祂平起平坐,但在這本自傳當中,澄清祂從一出生,就是一位凡人,跟一般人一樣過結婚生子的生活。
 
祂那一生會達到開悟,是因有修行,探討真理,做了這些努力,而我們也都可以跟祂一樣,努力地去探索真理,修行,認識自己。這本自傳帶給我們顛覆性的想法,也就是說,讓我們過去心目中,對於耶穌有一種崇拜的信徒、教友,可能會有幻滅,心目中的耶穌,原來跟我們一樣。
 
主持人:聽眾朋友怎麼閱讀這本書呢?不管是心態或實際上閱讀,有什麼建議呢?
 
佳芳:人類在時代的運轉,從20世紀跨越到21世紀,整個世間,各種訊息,各行各業的進步、進展,非常的快速,隨著人們意識的成長,人類能夠接受真相的能力也增加了,就好像說,大人想要跟你的小孩講一些道理,如果你的小孩很小,剛上幼兒園或是剛上小學,他的思維能力還不夠那麼樣的細膩,或複雜的時候,你希望傳達給他一些觀念,只能用一些比較簡單的,一種他能夠理解的方式。
 
甚至,有時候他並不是究竟的真理,目的只是希望這個孩子,他能夠正常的成長,有一個成長的根據,但是隨著這個孩子本身的意識擴展,到他成人之後,你在跟孩子對話的時候,不會再用小時候的童言童語,你會告訴他真相是什麼,而孩子要為自己的所言所行負責。

 
從過去的時代跨越到現在21世紀,心靈的世紀,人類對於自己心靈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一樣,我們開始對自己的心靈,有掌握的能力之後,也要對心靈的所作所為負責任,所以我們有這種能力,來接受真相。
 
也因為這樣時代的背景,以至於說,像這樣的真相訊息,會在這個時候來到人間,因為人類有理智,和心靈的容納度,可以去接受真理的來臨,我會鼓勵讀者,抱持好奇的心、開放的心,而且,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不再像是一個小孩,只能聽一些兒語。
 
我們要真正明白真理實相,也是因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才有這麼多的靈訊資料來閱讀,那為什麼耶穌不是選擇在19多少年,或者是20世紀來傳訊這個真相,而選在21世紀這個時候呢?
 
21世紀開始,是進入一個心靈的世紀,人類心靈更加的開放,所以能夠了解這個時代的背景,也跟著這個時代一起來開放我們的心,那麼就能夠從這本書當中,獲取更多寶貴的訊息,如果抱持著一種過去舊有、恐懼的心態,或者執著自認為真理的心態,那麼就會錯過這本書,所要傳遞給我們的這些寶貴的訊息,這是我對讀者的一個建議。
 
主持人:每個人的心中,可能有他自己的價值觀,還沒有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怎麼去確定這本書是所謂的真理?佳芳的想法是什麼?
 
佳芳:有一個很好判斷的標準,不論閱讀的是什麼樣的一個訊息,可以用自己的心去感知,心有判斷的能力,如果一個訊息能夠帶給我們平安、愛、喜悅的感覺,可以肯定這個訊息是真理。

 
因為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更加喜悅的感覺,更加的開闊、篤定,對自己將來人生的方向,更加有信心,那是真理會帶給我們的力量,因為真理不會帶給我們恐懼。
 
但如果說一個訊息讓我讀過之後,更加的害怕、覺得有受到限制,不自由,可能這樣的訊息就值得我們去懷疑,因為我們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夠啟動愛的感覺。
 
你會覺得說,對這個是符合的真理。這是人具備的一種天生的判斷能力,所以當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用冷靜、理性的態度,去感受一下這本書的訊息。
 
是不是讓我更加的有愛、開闊、自在,如果是的話,那我們可以放心,這就是真理,因為真理會帶給我們自由、光明、愛,這是我覺得唯一的判斷標準,沒有人可以跟你外在證明,說是真、是否,唯有靠你自己心裡去印證,到底是不是真理。
 

主持人:有人說,要不是我們內在,曾經有過圓滿之境,心不會一直去追這個道途。
 

佳芳:沒有錯,確實是如此,因為我們內心就有真知、真理存在,當我們外在,讀到的訊息是真理的時候,我們內心會有所感應。
 

主持人:簡單跟聽眾朋友講這本書,J兄就是耶穌,生命的轉折,尤其妳內心的轉折,跟聽眾朋友分享。
 

佳芳:我在翻譯這本耶穌我的自傳之前,翻譯過其他奇蹟課程相關的導讀書籍,過去的人生比較低調,不太想要去公開認識很多的人,但是當面對這本書的時候,當時很想要把它翻譯出來,知道耶穌祂是一個名人,不管是不是基督徒,都認識耶穌。
 
所以知道一旦翻譯這本書,接觸的人群就更多,那我的人生就會變成低調走向公開,那要面對更多人對我的回應,一方面也有一些基督教的朋友,基督教的一些傳統的人士,他們讀到這樣的內容,也可能會對我產生一些質疑。
 
另外一部分就是傳統奇蹟圈,因為本身過去,也是以奇蹟課程修行的一個基礎,所以才會接觸奇蹟相關導讀書籍的翻譯,那在傳統奇蹟圈裡頭,也有一些既定,對奇蹟課程,或奇蹟的一個修持,既定的觀念。
 
耶穌透過這本自傳,所教導的觀念,突破傳統奇蹟圈內,所認定的觀念,簡單講,就是從一些比較抽象、虛懸的理論,落地到實際的一個體證,不是停留在一個很空無、虛幻的抽象概念。
 
而是怎麼樣在人生真真切切的,去體認到這個實相、實證的部分,這是在耶穌我的自傳當中,特別去指出來的部分,我感覺到這本書的出版,會面臨到兩種人士的質疑:傳統基督教的,奇蹟圈的,這都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怎麼樣把耶穌想與世人分享的訊息,能夠很忠實地去傳達,我的心路歷程跟作者很像,雖然自己也會去質疑,外在對我的看法,但是,後來我們都放下這一方面的掛慮,勇敢的去接受內在指引,做這件事情,讓耶穌的訊息,能夠傳遞給每一個人,我們只是一個媒介。
 
在過程當中,遇到很多的助緣,找到一中心出版的過程,譯者序有交待整個背景,非常快速、順利成書,見證了奇蹟,本來以為很難的任務就完成,很大的鼓舞,也認清身為一個譯者,和傳訊人本身,就是扮演好管道角色就好。
 

主持人:譯者怎麼去轉譯,有時不知道真實性或差異性,讀者會因人而異,因此對這本書,真正達到的目的,有所差異。

 

佳芳:耶穌為什麼選擇蒂娜這一位傳訊人,來幫祂作為傳遞聲音的管道,除了傳下這本自傳之外,後來也透過這位傳訊人,繼續全球公開的一個佈道工作,後續也有聽到很多祂的傳訊。
 
了解到更多的這一些背景,也就是說耶穌、阿南達(就是蒂娜的指導靈),祂們在訓練蒂娜,進到一個成熟的狀態,內心沒有恐懼、清明的狀態,才讓她來擔任這份工作。
 
一個人心中還有恐懼,沒有辦法讓源頭的訊息,完整的傳達。經過一段循循善誘(指導靈的角色),指導靈對蒂娜的任務,清除她個人見解的障礙,讓她用清明沒有阻礙的心境,來接受訊息,所以說她是被訓練出來,而蒂娜也已經準備好了!不帶有個人的譴責,不帶有個人篩選的過程,讓訊息能夠清楚地傳遞給世人。
 
為什麼有這機緣翻譯這本書,一方面也是接觸奇蹟課程,對於耶穌真正的教誨,有程度的認識,翻譯的過程當中,能夠具體明確知道訊息所要傳遞教誨的真實意涵,而不是表象的文字。
 
冥冥當中,一個因緣,內在也有對耶穌的信賴,希望能從祂身上,學到更多教誨,因為這樣的個人願心,有這樣的機緣,透過翻譯此書,提升心靈,透過分享此書,見證耶穌的愛,對我來講,很寶貴的學習機會。
 

主持人:很開心的邀請到佳芳跟我們分享—耶穌我的自傳,讓大家從不同的方向來追求真理,謝謝。
 

佳芳:謝謝,謝謝安老師。

 

心悅幸福樂 169 宗鏡錄-貳

心悅幸福樂 169 宗鏡錄-貳

《宗鏡錄》為中國佛教傳世的經典名著。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生於唐末五代,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見於當時禪宗徒眾因未明佛法而起的種種流弊及諍論,乃邀集天台、賢首、慈恩三宗知法比丘,互相問難,自己則以禪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書。

書中引據佛經及中印聖賢論著,達三百本之多,「和會千聖之微言,洞達百家之祕說」,這在中印有關佛學論著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宗鏡錄》成書千載,歷宋元明清各朝,廣受好評,凡通曉中國佛教史者,無不知其影響之深遠;然其規模宏遠,辭美旨深,現代人恐已不易領會。南懷瑾先生有鑑於此,乃就此書旨要,深入淺出,詳加剖示,為有志研究之讀者學人,指點迷津。
 

 

 

標題:宗鏡錄略講二
內文: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很特別邀請到安琪,來跟我們分享上一集跟大家介紹的宗鏡錄略講,可以把古書,這麼白話的談出來,就安琪最適合。
 
安琪: 謝謝一心,我有點拾人牙慧,看的是宗鏡錄略講,而不是宗鏡錄本文,略講是由南懷瑾講的 ,透過他的講述,就很容易懂,跟一心談時,就把它更白話一點!
 
上一集談到宗鏡錄前言裡面一段話,我取一段,覺得很實用的,再重述一遍,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濫。三量上一集已經講過哪三量,新的聽眾可以再回去找,知道的話對辨識能力很有幫助。

 
一般內修的初學者很害怕走火入魔,那就是裡面有很多東西搞不清楚,所以三量,三個度量衡,它幫助你增加辨識能力,去搞清楚,在修心、打坐,中間可能會遇到一些迷霧,可以撥雲見日。  
 
後面那句話叫做四分成其體用。正理無虧。
體本體的體,用實用的用。
四分是哪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相就是宰相的相。
 
這四分主要是讓我們知道,在修心的過程裡面,所體驗到的、見到的、或是體現到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層次。
 
前面講三量就是現量、比量、非量。是在平行的狀態裡面。我們分X軸跟Y軸 ,X是平行世界。
譬如說:我跟一心是平行的,在前一集有講比量的意思是,當我認為,一心他變帥了!那表示說,他是比以前比較不帥的,變更帥,那叫做比較。
 
現在講的四分就不是平行,是Y軸。是一層一層往下走,往深處走的那一個度量衡,而且是真相,真相叫做相分。
 
見分是什麼?是你自己投射出去的,我現在是使用新時代的語言,所以要去辨識,到底是見分還是相分,有一點覺知的,或是訓練過怎麼樣自我覺照的同行人,可能一下子就分辨出來了。舉剛剛的例子:我認為安一心變帥。我認為安一心是一個大帥哥。這是我的見分。
 
相分是什麼?相分就沒有帥與不帥這種形容詞了,相分是一個真相 ,如實的樣子,我們說一切如是,如是的那個樣子。基本上找不到描述方法的。 因為一描述一落於語言或是文字,這件事情就偏頗,或是又縮限了!
 
或是又淪為見分,因為我描述這就我的見分。我對你的看法,其實僅代表我自己,這是我自己的見分。
 
相分是本身的意思,見分是我見的樣子。
 
再來是自證分,證是證明的證,當我在修行的過程裡面,我可能慢慢的有一些境界的體驗了,那我可以在這裡面去證實到,說對,原來那個所謂的凝定,是這種狀態,我現在像知道那個樣子了。可是至於那個凝定是不是某一本佛學書裡面講的那個凝定,叫你自證分,這是第四分。
 
我要再透過那一些經典,研究經典的時候,看到裡面的某一些描述,某一些文具,就拍案叫絕說阿!對了!就是我體驗到的!這叫做自證分。
所以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一步一步的往深處走。
 
主持人: 就好像人家說在禪定的時候,好像第一步,至少把自己的身體變不見,如果還在那邊東酸酸,西痛痛,或幹嘛的時候,那還是在這個肉身的狀態裡面。
 
安琪: 關於這一點,這裡有一段南懷瑾講的,我直接引用出來,他說這個唯識,我們上一集講到,唯識跟唯心是相對的,整個身心靈圈,比較是唯心的氛圍,是強調心,心之所向、心有所感、心的直覺等等,這裡面基本上我所見到,絕大部分在描述心,或從心而來,那些語言,淪為幻覺,可能所感應到的不是真的,是自己的投射,所以需要唯心、唯識來輔佐, 就是你的高層理性,要被訓練出來。 高層理性裡面,有很清楚的辨識能力,是有條理秩序的!引用南懷瑾所說的,唯識宗指出見分見到還不算數,見分是我見而已,並不是真相,還要自證分。自己身心投入去證道的境界。
 
空,眼睛一閉什麼都不知道,並不是空,那叫做大昏沉。
 
現量就是他如是的樣子,不一定是真相,但他是如是的樣子。
 
我有一點知識大概也清楚叫細昏沉。
 
眼睛一閉都不知道叫大昏沉。
 
昏沉裡面還有分大跟小。
知道一點點,沒有真的達到究竟叫做細昏沉。
佛學要有一點研究,要分清楚,不然就誤了自己,何必學佛呢?所以要自證分。
 
講到自證分,要慢慢的,透過覺知、打坐、一步一步往內走、去證、去真正體悟,到某一種無法言說的狀態。
證道與這個山河、大地合一的一個法界同體這不是通化要證道,證了還不算,你證的對不對?還要考察考察,要看經典、要用功去看書。考察考察,考察到了,叫做證自證分。
 
主持人: 好! 有很多人說我已經到空了, 空了應該是沒有覺知,那怎麼空? 怎麼生出覺知來呢?
 
安琪: 之前跟一心有聊到,一般人對空的理解,都謬誤了,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既是沒有,也既是什麼都有,空是什麼都裝的下。
 
為什麼叫什麼都有呢?就是說,在一種什麼都放下的狀態,你什麼都放下,不執著恐懼,這是一種空性的描述,什麼都放下了!什麼都不執著!也都沒有恐懼!那是一種空性的呈現。

 
那種狀態下,是心中一念升起,就有辦法,讓他形諸於外創造出來,是空中生妙有,越是放掉所有的東西,可以創造的機會就越多,涉略就越廣,一但執著,自由就縮現了;有第二個執著,自由再縮現一點;如果你有千萬個執著,你就沒有自由了!就沒有創造力了! 沒有法可以無中生有了!
 
空中生妙有,講的就是,你放的越多,可以創造的機會就越多,自由度越大,創造的力量越大,從空性而來的那個力量是浩瀚的、巨大的,那個機會是浩瀚的,用這樣的方式所描述的空性的空中生妙有。
 
任何很高端的境界,要行諸於文字或語言都是縮現,有些偏頗的,也只能姑且一說而已,稍微讓大家明白,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
 
主持人: 也許他可能是一個轉折嗎 ?只是一個轉折的那個時間差,搞不好不是那個一秒,連那個分秒都沒有。
 
安琪: 其實到最後是什麼都沒有,可是在這裡面,
可豐富的!所以什麼都沒有,也什麼都有,前提是,以人性來講,你有沒有執著呢?有執著,就會執有!
就有嘛!那一有,就不空,不空就不自由!
就縮現了你的能力、力量、創造力跟創造的機會了!
大概就這樣的邏輯。
 
主持人: 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上一集有談到,也許在狀態,比如說:看到的那一些,怎麼去分辨?那是幻象?還是?
 
安琪: 一心提的是現量、比量、非量的非量,我們上一集有提到,那要去辨識,因為我們常常在打坐的時候,會看到幻影,那個幻影、畫面,非常大的可能性是幻覺,並不是真的。
分兩個層次來講,第一個層次,純粹是幻覺的,這個要當事人去辨識有點難,去辨識到底是不是幻相很難,要從哪個地方看,要覺知自己有沒有慾望,因為幻覺會被投影出來,絕對是來自慾望。

譬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常常講課會講到的,如果你想要通靈,你對通靈有渴望,你會生出一些幻覺是很容易的事!與其要辨識!現在是看到一些幻覺,那不如回到那個根本,你對通靈有沒有渴望?有沒有一種很強烈的慾望?我希望藉由通靈,來引起大家的注意跟掌聲?你要看到這一點,如果自己能夠承認,我就是渴望這個,對這個有慾望, 那你要小心,從這個而來的,那一些影像通常是幻覺。

譬如我都親眼看過,如果我們對成道有渴望的話,你看到的,有可能就是跟成道有關的幻覺。
譬如我就看到佛陀跟我合為一了,我被佛陀灌頂什麼的,他跟我說這個最後一世了,這很容易!

我們現在在路人甲,聽到這例子,都覺得很有道理,萬一有一天,田安琪打坐,佛陀降臨在我面前,幫我灌頂說,待會你就可以跟著我走了,你就成道了,我恐怕會相信,哈哈!開玩笑,主要還是要回到根本去看,看我們各自有一些渴求,渴求而來的,就是幻覺。
 
主持人: 但是很多比如說通靈,真的是有人跟他對話,他也靠這個 ,算幕後有一些高靈,或是一個菩薩,或是一個如來好了,都會傳達,幫他們都解惑,所以這也並不是那麼真實嗎?

 
安琪: 我看到大部分都是假的,他們有時候並不知道,有,有些通靈者,我看他們可能都自己不是完全相信,可是有賺錢的慾望,希望得到掌聲的慾望,這件事情,就會繼續下去,說穿了,最後還是要練習自我覺照,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的狀態!
剛提到兩個層次我,第一個層次,剛講了,要去覺察自己有沒有慾望?通靈的慾望?成道的慾望?

再來第二個層次就是借力使力,在我們真正達到最後涅槃那個狀態,中間有很多層次的,說真的,到最後涅槃,那一切就都是幻象,連菩薩恐怕都是幻象,不能因為究竟後的狀態,就否認我們在過程裡面,必須體驗的這些東西。
 
譬如,我就常舉例,當我們來到天人道的時候,天人道第一個層次已經是沒有鼻子沒有嘴巴的,他不需要吃東西了! 從人道往下看,人道,這一些水,還有食物,其實是假的,我們還在人道,可以否認食物,否認水嗎?不行!我們還是要喝水,還是要吃東西。
所以說我用這個例子,每個層次必須體驗的,必須也不能偏廢!

在過程裡面,有一天,因為你的覺知打開了,那你也跟諸佛菩薩,跟這些高靈們,有一些交流,那你就去應用他,因為他們是無形的老師,在過程裡面,是前輩、是老師,只是說,中間的辨識很重要!如何辨識?就是前面,那個層次談的,你要很老實地承認你自己!通常跟諸佛菩薩們,交流的這些人不太會亂講的,不太會說出去。
 
主持人:  天機不可洩漏,不是以這個為行業才對吧?
 
安琪: 我要稍微修飾一下講法,不一定是不會說出去,但是不會一直講,他們不會拿這件事情,當作他們的招牌,不會拿這些事情說嘴,或是來炫耀,來彰顯,因為這不過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必須經歷的過程而已!是很中性的!
 
剛一心談到空性,讓我想到,在宗鏡錄的前言裡面,有一段話,我覺得很實用。
若欲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前面兩句就不說了,意思是如果你想要探究得更深的話,我要講這八個字,什麼叫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寂滅大概大家聽過,寂就是孤寂的寂,滅就是生滅的滅,滅火的滅,滅就是最後涅槃的狀態,就是進入空性的狀態。

根本性離是什麼呢?一般覺得我們要進入空性,就是一直想要捨掉東西,捨這個捨那個,一切都捨了,我們就空了,所以有一些笨笨的修行者,變成一種,什麼都不要的狀態,我們的空性不是這樣來的!走錯路了,最後都打掉重練,到底要怎樣進入空性?根本性離意思是說,那一些狀態,自己掉落,因為一些基本功做得好!
我教學生常常強調有三部曲,就是基本功,

第一部   自我覺察
不斷的練習自我覺察,點連成線,再連成面,才是你時時刻刻都在自我覺察,有一個覺知者已經在你之外,時時照看著自己。

第二部 打坐、靜心
就是要一直一直煉心,你是享受那個狀態的,把靜心的狀態延伸到行住坐臥。

第三部 重新選擇
前面第一部、第二部做足了,自然就會慢慢脫離慣性,有一天就會跳出來,重新做選擇,不在慣性裡面做選擇。

基本功逐漸的練,自然而然,那一些原來緊抓住執著的東西,他會自己掉落。

另外一種講法,人事物中間的因緣,譬如說:我今天跟一心交談,我有一個很要好的伴侶朋友等等,這些因緣是因著我們的頻率而來的,那叫同頻共振,或說頻率之間的偶合,我有這個頻率,他有那個頻率,剛好勾在一起,共振在一起。
 
煩惱的法則是不是也是共振法則而來的呢?當然是!當我們的頻率提昇了,有一個量子跳躍,從一樓到五樓,那一些屬於一樓的困擾問題,挑戰跟痛苦,還有恐懼,它是自己就不見了。我們五樓看不到一樓的情況。至於五樓的境界,五樓看不到一樓,一樓自己離開,屬於這些低頻的頻率自己離開,那叫根本性離,用這個方法,來逐漸進入大自由、大自在的狀態,就是空的狀態,不斷的做基本功而已,那一些煩惱,你不用主動出手解決,它自己就會掉落, 頻率提高,不跟它共振了,這叫根本性離。
 
主持人: 我覺得真的講得很白話,這樣就懂了,就是要把自己的頻率提到高樓層一點,高次元。
 
安琪: 一樓,有一百個問題,恆成在那,你只要爬到五樓就好,五樓可能只剩10個問題,讓人家一直往上爬!
 
主持人: 謝謝安琪跟我們分享宗鏡錄略講,還有很多,很精采,有機會的話,再請安琪多多來講,謝謝,拜拜!
心悅幸福樂 168 宗鏡錄-壹

心悅幸福樂 168 宗鏡錄-壹

《宗鏡錄》為中國佛教傳世的經典名著。 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生於唐末五代,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見於當時禪宗徒眾因未明佛法而起的種種流弊及諍論,乃邀集天台、賢首、慈恩三宗知法比丘,互相問難,自己則以禪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書。

書中引據佛經及中印聖賢論著,達三百本之多,「和會千聖之微言,洞達百家之祕說」,這在中印有關佛學論著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宗鏡錄》成書千載,歷宋元明清各朝,廣受好評,凡通曉中國佛教史者,無不知其影響之深遠;然其規模宏遠,辭美旨深,現代人恐已不易領會。南懷瑾先生有鑑於此,乃就此書旨要,深入淺出,詳加剖示,為有志研究之讀者學人,指點迷津。
 

 

 

標題:宗鏡錄略講一
內文: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非常的難得邀請到安琪,跟我們分享她最近正在看的一本很棒的書,叫做宗鏡錄略講。

安琪: 宗鏡錄,一千多年前,由唐末五代永明延壽禪師所著述的一本書,總共八十萬字一百卷,對仗的古文用這樣的文字傳述,讀者會變得比較少,所以南懷瑾就來講宗鏡錄。 宗鏡錄本身非常的浩瀚,所以南懷瑾在講宗鏡錄的時候,就加個略講,省略的略,我正在看,也還沒有看完,老古文化出版了一系列南懷瑾書籍,出版社應該也還沒有出完,我看到第三卷,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卷一,不過應該也只能點到為止,之前我跟一心講說,半小時的話,大概把宗鏡錄的背景、作者,稍微提一下,然後提個宗鏡錄前言,個人認為很實用的重點來講給大家聽。

 
作者是永明延壽禪師,唐末五代這個時期,公元九百多年年初,大概是一千一百年前,等於是集合了各家佛學的經典,把它集中在一本宗鏡錄著述裡面,所以這一千多年以來,我們要讀佛學概論的話,宗鏡錄絕對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典籍,也許我們的聽眾裡面,有一些對佛學有興趣的讀者,這邊引用南懷瑾所說的,如果要念佛學概論,大概有哪一些經典可以去研讀。除了宗鏡錄他也提到一些其他的著述,我翻出來念給大家聽,這本書實在很厚,做了很多記號。
 
主持人: 要不要跟聽眾朋友講一下,當初什麼樣的機緣,想要翻這本書,這本書對妳的影響,再來談作者。
 
安琪: 看南懷瑾的書,三、四年前那時候,是從一本非常薄的呼吸法門精要開始, 記得也跟一心錄過這本書,這本書大概一百頁左右,在此之前我讀的大概都是新時代的書,西方翻譯過來的。那一天,在誠品,突然一眼就看到這一本小薄書,隨身攜帶很方便,南懷瑾的名字也是如雷貫耳,所以就買回去了!

從此以後就黏住了,從那本書開始閱讀,轉向東方的經典,那是由南懷瑾來講述的。一路下來,第二批、第三批去買南懷瑾的書,一看到宗鏡錄,我覺得它,這個名字好好聽 ,翻了一下目錄,就發現目錄的名稱都訂的好美,好吸引人,宗鏡錄這本書,曾經介紹給禪學班的學生,聽了也是躍躍欲試,因為宗鏡錄,不僅是集結佛學百家的經典,深度、廣度都夠,文學造詣很高,有很多文句是對仗的,而且言簡意賅,文字優美,宗鏡錄本文是如此。

沒有想到在編宗鏡錄略講的這一群編輯們,把這附錄寫的非常吸引人,我念一下,一眼望去的幾個,譬如說:宗鏡錄略講的卷一第二講坦坦覺路作迷途,覺就是覺知,自覺之路。裡面有幾個篇章,我說一下,譬如說:世上庸人多,就是庸俗之人多,還有誰家不發無名火,不是說情緒要讓它流動嗎?性相近習相遠,莫若斷腸劍,看到這些目錄,覺得好好玩。科學教柮的藝術化,從宗鏡錄來談,佛法空與有的諍論,談到空性,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這裡面談得非常好!至於是什麼?我們等一下,有機會來談這題目:空與有的諍論,我覺得這些東西,都再再引起我的興趣,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買回去了。

看到了第三卷,每一個略講一本,大概有四百頁,挺厚的!它是在講古文,文字真的很優美,意涵很深又很有趣,就看到現在。
 
主持人: 我看妳的臉書,跟奇經八脈,扯上一些關係?
 
安琪: 也不是從這裡直接連結上奇經八脈,大概從一年多前開始,是因為南懷瑾有另外一本書,談打坐引起身體現象的一本書,非常實用,相信只要有打坐的同學,一段時間一定會引起身體上的一些反應,很好奇這位南懷瑾大師,他是怎麼描述這些身體反應,跟打坐之間的關係,這個很實用。這本書裡面就提到了奇經八脈,自己練習一段時間之後,想說也很多同學因為開始修練的關係,引起很多身體上面的,一些自己沒有辦法處理的反應。

春天會再開一次呼吸法門的課,我把它併在呼吸法門課去帶奇經八脈,透過呼吸,透過順奇經八脈的氣,讓自己的身體更強健,因為練呼吸的氣,跟呼吸的安定有關係。 呼吸緩慢,心思就凝定;呼吸短促,心思就雜亂。

透過呼吸、奇經八脈的練習,讓心凝定下來。
 
主持人: 所以就常常跟他講,你有在呼吸嗎?
 
安琪 透過觀呼吸,去讓心思凝定,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法門 。所以這個問題問的好!
 
主持人: 因為此呼吸非你講的那個呼吸,有人說:有阿!我每天有在呼吸阿,沒有呼吸我怎麼活!
 
安琪: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呼吸,只到很短淺的地方,譬如說眾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這喉就喉嚨的喉,一般人,眾人的呼吸只能短淺到喉嚨而已,真人就我們講的太乙,真人,這一種修煉高超境界大師們,真人之息以踵,就是摩肩擦踵的踵,呼吸的氣息可以達到腳底,訓練學生們可以呼吸到這樣子的功力。

參考南懷瑾說的,現在一般流通的佛學概論,其實很多都有問題,建議要看真正的概論,他舉了幾個,如印度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無助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這比較多人知道,中國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永明禪師的宗鏡錄,還有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廣論,這是很多同學會去上的課,會去看的經論,以上是南懷瑾提供給對佛學有興趣的人去看的,宗鏡錄絕對是其中一個典籍,它太厲害了!
 
主持人: 好!那我們就開始來講宗鏡錄,背後這個禪師的一些介紹。

安琪: 真的很傳奇,一千一百年前在唐代末期的這位禪師,七、八歲就能誦讀妙法蓮華經,還一目五行句下,聽說,在誦讀妙法蓮華經的時候,連羊群都感動的跪下來聽,我不認為是神話,因為在誦經的時候,自然會出現一種凝定的波頻,真的是深入那經文的波頻裡面,是能夠有很高的頻率出來,有這個,經文本身很高的頻率,當然會感動萬物。

二十八歲的時候,是公務人員的稅務官吏,他發現港口邊,滿船的魚蝦被撈上來,就要被宰來吃了,生出惻隱之心,挪用公款,買來放生,東窗事發按律是當斬,那時候唐末五代的吳越王,就派人去查看這個人,覺得這個人很奇怪,挪用公款不是飽入私囊,去救魚蝦?派人去看,吩咐說:色變則斬,不變則捨之。看到永明延壽禪師,要斬他的時候,臉色不好,就斬了他,如果是不動,那就放了他。臨行的時候面不改色,放了他。接下來,這些作王的都想要重用他,他一心要出家,就放了他。


據說他在 31歲的時候出家,他出家也是跟佛陀一樣,捨去妻奴,我們都知道,佛陀當時已經要接君王之位,捨棄他的國土、他的妻兒、他的這些奴僕們,延壽禪師捨棄妻奴,我跟學生開玩笑說,如果以我們的小小視野來看,這些家男,拋家棄子的家男,但是他們的眼界不一樣,當然他們的人生不一樣,出家後就到天台山去專修禪定,那功力之深,傳記上說他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鷃巢棲于衣襵中,意思就是他打禪坐定在那裡,連鳥都去築巢了。是我們宗鏡錄的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的幾個有趣的故事。
 
關於宗鏡錄,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是發生在清朝,離作者永明延壽禪師,離世很久的時間,我們知道雍正是很有名的皇帝,有一陣子電視一天到晚在播這個有關雍正的連續劇,甄嬛傳、雍正王朝、還有步步驚心,都是在談雍正,雍正是一個潛心修佛的皇帝,很愛讀書,書法寫得很好,據說那一世在離開的時候,已經成道了。雍正怎麼看宗鏡錄呢?重用宗鏡錄,頒布指令,修佛的、出家的,一定要讀宗鏡錄這本書,推崇永明延壽禪師為中樞第一禪師,宗鏡錄為妙典,還編撰宗鏡錄的大綱,老古文化出版社也出一本就是由雍正編的叫宗鏡大綱,四爺推崇的宗鏡錄,大家有興趣可以來翻一翻。
 
主持人: 這種古書怎麼看阿?

安琪: 還好南懷瑾有略講!
 
主持人: 最後剩幾分鐘的時間,講一下裡面的內容。
 
安琪: 前言裡面挑出一段來說,故須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濫。四分成其體用。正理無虧。 前面講了一大篇道理是在說宗鏡錄經典,多麼可用,宗鏡錄用三量 三個量 度量衡的意思來其是非,這句話是來自楞嚴經,比較常聽過,還有另一套楞伽經,也是唯識學很重要的經典。談唯識、唯心,整個身心靈圈,比較是唯心的一個氛圍,我常告訴學生們不是只有談心、談愛、談這些感性的東西,唯識就是辨識能力很重要,高層的理性也很重要,楞嚴經、楞伽經是談唯識學,談得很好的經典。三量定其是非是什麼意思?假如是用三個度量衡,來增加辨識能力,去定、辨識是與非,那這三個量就是現量、比量、非量 。
 
現量的現,是現在的現,比量的比是比較的比,非量的非是是非的非,分成這三個度量衡,來提供辨識事情真偽的一把尺。
現量指的是當下,意思是時時保持覺知,看到現在這一秒鐘,當下的心思是在哪裡。通常都不是在現在,在心思以前發生過的事,或者在擔心還沒有發生的事,這個現,指的就是你有這個功力,是定於此刻的話,那是現量 。反過來講,前一個思想已經過去了,下一個思想還沒有來到,中間的這個中空的位置,中空的這個狀態,就叫現量。用凡俗的語言講,就是讓我們回到當下很重要的一個狀態。你發現它,就可以時時的發現,或說你發現他,就時時可以排除那些過去跟未來的干擾。


再來比量,是比較的比,什麼意思呢? 我們活在二元世界,對一切事情的定義,幾乎都來自二元,我認為一心的聲音很好聽,那表示說還有聲音不好聽的囉,聲音不好聽,所以襯托出好聽。或者說,剛剛錄音前,看到一心的錄像,變帥了耶!那就表示,還有沒有變帥的時候。一切都是比較而來的,聽眾可以想一想,對任何一件事情的看法,認為宗鏡錄這本書好難,那表示有很簡單的書,認為田安琪很會講,表示有不會講的,這就是比量。

現量、比量、非量,告訴我們,警覺對任何事情的看法,都是根據比較而來的!並不是真相!我們從來也不知道真相!對任何事情的看法,也不是在平行的狀態裡面,跟其他東西比較,所下的定義,就是說,知道我們對一件事、一個人的看法是比量,就已經讓我們先去除一些迷霧了。我們不認為那是真實的,只要知道,對事情的看法,是根據比較而來的,就好!這樣就可以了!

一般人不知道,以為那是真相,一般人所描述的一心是這樣,以為是真相,透過三量的比量,知道我的看法也不過是比量,這樣就夠了!
 
那非量是什麼呢?舉例:一般人可能在打坐的時候,或是在自認通靈的時候,所看到的,也不過是一種幻覺,那種叫作心影,心所投射出來的幻影,那就叫非量。

保持一定的空間讓自己去參照,做事後的佐證,不管,是睜著眼,還是閉著眼,是離座,還是打坐,所看到的那些影像,到底是真的,還是非量,這都是要一再佐證的。

總而言之,現量、比量、非量,是給我們一個度量衡、一把尺,讓我們更清楚的分辨、辨識所知的這一切,眼睛所看出去的這一切,他是真實的?還是比較而來的?還是其實是幻覺?

主持人: 才講這麼一點點……
 
安琪:就已經很實用了吧!
 
主持人: 這實在太厲害了!
 
安琪: 很感謝一心能夠給這時間,讓我能夠談一談,我想,一般人的接觸並不多。
 
主持人: 我覺得很棒!把這個這麼好的!透過妳,淺而易懂!這麼難的東西,從安琪嘴巴講出來,哇!真的蠻實用的!
 
安琪:另外一個度量衡是四分,分別的分。
 
主持人: 再找時間來好好的談,讓聽眾可以消化一下。
 
安琪: 好哇!我把它,用更簡單的語言,講出來!
 
主持人: 今天謝謝安琪,跟我們分享宗鏡錄略講,精彩的片段,謝謝!

 

心悅幸福樂 167 昆達里尼瑜伽──永恆的力量之流

心悅幸福樂 167 昆達里尼瑜伽──永恆的力量之流

這是一本昆達里尼瑜伽的明確指南。昆達里尼瑜伽已然被傳授了數千年之久,一直到近數十年來,才由尤吉巴贊大師向西方世界揭開其神秘的面紗;這門「神聖的科學」竟然出乎意外地簡單易學,只要能規律地修習,它就能幫助你強化神經系統、平衡腺體系統,同時駕馭身體、心智與情感的能量。本書輔以豐富圖片對昆達里尼瑜伽進行充分闡述、詳加說明,生動有趣的介紹,內容涵蓋了:

‧從初學者到進階級一應俱全的姿勢與位置
‧日常飲食與生活方式
‧呼吸與伸展的技巧
‧梵咒唱誦與冥想練習
‧有助於我們從瑜伽練習中得到最大收穫的指南

昆達里尼瑜伽能幫助你面對壓力、改善健康、克服憂鬱,讓你感覺自己更有活力、更能享受生活,並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愛自己。有了這本指南,你可以從今天就開始把瑜伽帶入日常生活之中,同時發現一條得以迎接身心靈各方面挑戰的康莊大道!

重點整理:
1. 瑜珈技巧成功幫助很多人戒毒,也可改善健康及憂鬱症
2. 昆達尼里是每個人都有的,存在海底輪但是沉睡著
3. 昆達尼里被喚醒時會變比較有覺知去生活及行動
4. 活在壓力及痛苦中,造成身體的負擔及能量流動不平衡
5. 尤吉巴贊大師說:我們不需要被點化,我們可以點化自己
6. 有意識注意到自己呼吸就是呼吸控制法,呼吸跟情緒是一起的
7. 藉由簡單的呼吸平靜心智、情緒,讓身心靈和諧一致
8. 憑著直覺,內在會知道什麼是你最需要的
 

 

安:
今天空中邀請台灣昆達里尼瑜珈協會理事長賴淑娟,介紹 橡樹林出版 昆達里尼瑜伽──永恆的力量之流。

賴:
大家好,我是台灣昆達里尼瑜珈協會理事長賴淑娟。

安:
瑜珈是非常科學的系統,是什麼意思呢?

賴:
可經過重覆驗證稱為科學,昆達里尼瑜珈在印度是秘傳只有皇室跟貴族在練習,1968年時由尤吉巴贊大師傳到西方世界,這時代有很多人有吸毒狀況,大師藉由瑜珈技巧成功幫助很多人戒毒成功,也可改善健康狀態及憂鬱症的人。

之前,有位學生憂鬱症吃藥吃了兩年多,練習瑜珈後,發現自己有些負面想法不見了,慢慢感覺到內在有莫名喜悅跟正面想法出現。

安:
昆達尼里的瑜珈,其重點在講什麼呢?

賴:
古時候印度修行者在開悟狀態下,發現身體裡有很多能量跟中國講筋絡跟氣一樣,這能量肉眼無法看見但儀器可測試出來,這能量包括身體七個脈輪,依序由海底輪、臍輪、太陽神經叢、心輪、喉輪、眉心輪、頂輪。

昆達尼里是每個人都有的,存在海底輪但是沉睡著,在某個狀態裡它會升起,練習昆達尼里瑜珈時,當能量升起會處在平靜穩定喜悅的狀態,昆達尼里被喚醒時會變比較有覺知去生活及行動。

安:
練瑜珈不是為了體態好看,而是內在的提升!

賴:
現代人不知道自己盲目地在生活、追求物質生活及名利,活在很大壓力及痛苦中自己卻不知道,這些壓力造成身體的負擔及能量流動不平衡,會造成疾病。

安:
昆達尼里瑜珈重視的要點?

賴:
尤吉巴贊大師說:我們不需要被點化,我們可以點化自己。

必須要認清楚內在是有力量的,這世界是由我們意識所創造的,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出我們想要的健康、快樂及神聖圓滿的生活。

安:
這本書要怎麼去閱讀?

賴:
按順序看一下,了解後翻後面目錄或許有個章節吸引他,裡面教導一些動作可以嘗試練習,如不懂可上網搜尋會找尋瑜珈老師。

安:
介紹書中的一個練習,讓聽眾朋友做做看呢?

賴:
有個章節在講呼吸,大部分的人不會意識到呼吸的流動,瑜珈裡稱為pranayama(生命能量呼吸控制法),有意識注意到自己呼吸就是呼吸控制法,呼吸跟情緒是一起的。這章節教導的是伸長呼吸,透過呼吸感到放鬆變得更穩定。

覺得躁動、情緒不穩時,壓住右鼻口,用左鼻口呼吸會刺激到副交感神經,會變得平靜穩定。
覺得低落、沒有力量時,壓住左鼻口,用右鼻口呼吸會刺激到交感神經,會提升活力。

安:
這種要特別訓練過,看起來好像不簡單?

賴:
現在帶領大家做呼吸練習…

想像你的身體是個水瓶一樣,像水從頂端倒進去到胸腔及腹腔慢慢滿起來,吐氣時像有個洞慢慢把水放掉。
呼吸時把能量帶到身體裡來,吐氣時把疲勞及不想要的吐出去。

<<1430-1800>>呼吸練習
建議聽眾在家可以持續做3分鐘或11分鐘、30分鐘

安:
這是這本書你最推薦的一章對嗎?

賴:
對!
藉由簡單的呼吸平靜心智、情緒,讓身心靈和諧一致。

安:
瑜珈很多派別,聽眾朋友怎麼選擇?
憑著直覺還是有功能性?

賴:
憑著直覺,內在會知道什麼是你最需要的。
昆達里尼瑜珈跟一般瑜珈不一樣地方是它比較全面性,
針對不管是身體方面或意識調整是全方面的。

安:
今天謝謝老師跟我們分享這本書!謝謝老師

賴:
謝謝大家!

心悅幸福樂 166 力量:重生之後

心悅幸福樂 166 力量:重生之後

2017年最給力的文章,最能展現「力量」的一本書

全球暖冬酷熱的氣候異常、美國總統大選產生不可測度的世界局勢、英國脫歐的局勢影響、國內年金改革、勞資因一例一休而衝突……,每日都有不同的「黑天鵝」徘徊在我們的週遭,世界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彷彿脫韁之馬,奔騰倏忽地駛離我們生命原有的道路。

事實上,這本是生命原本的無常樣貌,我們以為的平凡安穩只是心執著於不變所孕化的錯覺。每個人都曾無力過,尤其是需要自己面對自己的那時刻。在《力量-重生之後》這本書中,王薀老師摘錄了古今中外的名人軼事,也拾取了你我身旁小人物的人生故事,讓我們看到一段段從人生低谷重新獲得「力量」而重新崛起的故事。
 

【內文節選一】



選自「醜小鴨也會變天鵝」

其實看過安徒生相片的人,都會有一個同感,他自己筆下所描寫的那隻醜小鴨,莫非就是在自嘲地比喻自己,因為他真的是其貌不揚,有時披頭散髮,五官略顯突兀——高聳的額頭、特大的鼻子、深陷的雙眼、稀疏的雙眉,再加上不善辭令的個性,使得他青少年時期充滿了種種艱辛。童話故事的內容其實也幾乎是安徒生一生早年艱辛的縮影,父親在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得了重病撒手人寰,母親不得不改嫁,這時候安徒生只能到織布工廠當一名工人,但是由於他生性內怯喜歡獨處,因此圖書館就是他放假必去的處所,特別是對於大文豪莎士比亞所寫的文章,幾乎都可以朗朗上口。他雖然對戲劇極感興趣,但是因為貧窮的緣故,哪有錢買得起一張票?所以每當有演員登台作秀,他都會徘徊在劇場門口,直到散場為止。雖然十六歲之前,他飽受貧窮之苦,但是偶然的機會,一位會算命的女巫告訴他母親說:「你的所有小孩當中,安徒生將會是光耀門楣的特殊人物。」這事情讓安徒生在黑暗之中,如同點燃一根火柴一般。在青少年時期,最幸運的一段時間應該是屬於他曾經用他清亮的嗓音引起了唱詩班校長的注意,那個時期他也曾經在上流社會之中受邀演唱,賺取微薄的零用錢,但好景不常,有一年他變嗓了,他的生計又開始沒著落了,原本以為可以改行當一名舞者,卻因為他高大僵硬的身軀而無法勝任。

也不是所有偉大的作家或文豪一開始便成為知名作家,安徒生自小就喜歡閱讀,因此他也曾經躍躍欲試地嘗試寫作,或者是想找機會幫劇院寫些劇本,但是經常被打回票,甚至於作品都被丟棄在字紙簍中,有的還會把它直接燒毀掉。他也曾經碰過一位貴人,幫他申請進入很好的學院讀書,但是他的年紀比同年齡的都大,還會被年輕的同學們霸凌,連院長也經常在群眾之中羞辱他。一直到他有機會上了大學,也畢了業,原本想靠稿費維生,但在命運之神的撥弄之下,他屢屢被退稿,即便是好不容易所寫出來的稿件,也會被同行竊笑、冷嘲熱諷和排擠,這時候原本以為會廝守終生的女友,因為無法和他同甘共苦,也離棄了他。他一時之間遭受到了種種的傷害與刺激,他只能離開國門和他的傷心之地。這段時間,到他離開國門之前,其實就是日後讓安徒生能夠揚名立萬的幾本故事中《醜小鴨》的影射。我曾經找到一段話,這段話應該是支持安徒生一直極有自信地走完創作路程的一句話,他自己曾經說過,也曾經勉勵過年輕人,他說:「對自己要有信心,一定要堅定地相信自己天生就是最上等的鵝蛋,因此就算你是在窮酸的鴨群中孵出來也無所謂。」這句話證明了安徒生從其一生的早期困頓和顛沛流離之中,是如何地用堅強的意志力,讓自己不至在險惡的大海中被巨浪吞噬和淹沒。

三十歲開始,安徒生除了已經底定了他在詩壇上的地位,同時他也開始嘗試著寫童話故事,沒想到這一寫,寫出了他的天地,寫出了他的世界,也影響到了整個歐洲文壇,一度比雨果等人的知名度還要高。安徒生在往後的寫作生涯中,陸陸續續創作了感人肺腑、膾炙人口的童話作品,例如《海的女兒》——也是描寫人性和激勵人心非常正面的一部作品。有許許多多的電影和文學作品也都是起源於安徒生的這部故事。在丹麥的首都也有著名的雕塑,在哥本哈根默默地守護著大海,他同時也是丹麥的精神指標。  

安徒生終其一生都是獨自一人,並沒有結婚,可是他對於他的初戀情人卻始終念念不忘,在他往生的時候,旁人從他身上取出來了一個布囊,布囊裡摺疊著一張已經塵封剝落的紙張,原來是他初戀情人寫給他的一封信,不難發現他是一位深情而又重義的人。

當我們今天在讀誦著這位重要作家的作品時,自己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安徒生在他早年如此的窮困生活當中,那種旁人無法體會的日子裡,一直是步雪履穿、衣不蔽體,旁人也無法接濟的東郭之跡,如果沒有理想和抱負,相信許多人早就誤入歧途或放棄了自己的本衷,在文學的世界裡也就沒有這一顆西方閃耀的明星,能夠流傳至今有這麼多的暢銷作品,像《國王的新衣》、《賣火柴的小女孩》,到現在已經被翻譯成一百多種的各國語言,這不是一般普通作家可以做到的。他影響的層面不是只有文字和書本,許多的電影以及現在流行的動畫靈感,也都是取材自安徒生許多的著作所創作出來的。安徒生,我深深地對他致上最誠摯的敬禮。

心悅幸福樂 165 意識光譜 20世紀排行前四偉大的哲學著作

心悅幸福樂 165 意識光譜 20世紀排行前四偉大的哲學著作

「威爾伯之於『意識』,正如同佛洛伊德之於心理學。」
  ──《生命力與上帝種子》作者珍‧休斯頓博士
  
  ▎瑰麗雄奇的心智全書‧東西方哲學的完美交會▎
  ▎AMAZON5星滿分╳GOODREADS4.3星好評▎
  
  開啟了當代超個人心理學革命

  意識研究領域的愛因斯坦──肯恩‧威爾伯,在本書中提出了包含自然、文化、宇宙、意識的「大統一場」原創觀點;且藉此有力解說了心理學、哲學、宗教、社會學、超心理學、人類學、神話、知識史、經濟學、生物學、物理學…所有人類經驗範疇中的知識起源,以及其後續發展。
 

  1. 本書為何取名「意識光譜」
  2. 如何讀好這本書呢?
  3. 作者出版這本作品的原因為何?
  4. 東方講「無我」「超我」西方講「強化自我」,如何整合這樣的概念
  5. 譯者分享給讀者的心得感想。

文字訪談

安:
親愛的朋友很開心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很難得可以邀請到意識光譜這本譯者「廖世德」來跟大家見面。

 

世:
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大家好,
很高興可以跟大家在空中見面。

 

安:
可否跟大家介紹一下,
為什麼這本書叫做「意識光譜」。

 

世:
其實概念很簡單,
本書用光譜為模型來講述意識的概念,
因此本書開頭,強調意識型態「並存」的概念,故這本書叫做意識光譜。

 

安:
這本書的概念,把靈性的事物,
用具體的概念去描述,
可否請譯者幫我們指導靈性工作者要如何來讀這本書呢?

 

世:
這本書,我會建議讀者要慢慢看,
這本書的架構很大,譬如東西方的心理學各門別派很多,
作者試圖用一個大的架構式協助讀者融入進而把這些派別統合為一。

 

作者因為這樣的概念,本書書寫的過程,
書本的邏輯線就拉的很長,因此不論初學者或者進階的朋友,
你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要循序漸進的去閱讀這本書。

 

安:
作者為什麼會想要出這本書呢??

 

世:
本書作者,書寫這本書背後動機,是受到老子的啟發,
當時他的年齡23歲,慢慢有一個意象浮現,
當東西方的概念如果都正確的話,為什麼常常會有衝突呢?

透過這個意識光譜的架構,讓各種論點各安其位,因此就談出這樣的架構

人類在過去已經發展出這麼多心靈架構,透過這本書,想要講出這全貌,而作者似乎有能力把這件事情講全

 

安:
這本書好看的地方,就在於靈性如果模擬兩可,
作者就有辦法找出另一個方式把他講得周全,虛無也可以變得很實際。

 

世:
同時他也會讓你知道你的觀念意識裡面有哪些錯誤,可以被引導。
禪宗的文字,也是我們無法直接理解。讀經書的時候,先要把文字搞懂,才能把經典讀通。

 

而這本書就提供把這些意識的概念弄通,讓我們可以把這些東西好好整合在一起。

 

安:
記得很多年讀作者的「萬法簡史」時很容易因為不理解,把文字的意象跳過

 

世:
所以在閱讀的時候,記得穿過文字的概念,先把意象埋入腦袋中

 

安:
可不可以幫聽眾朋友講述,
西方佛洛伊德講強化自我/東方瑜珈講求修身或者超越自我,書中到底怎麼去整合的

 

世:
整個問題你問的很好,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一個要超越自我」「一個要強化自我」

 

作者說不必吵,一個雖然說「無我」 一個要強化自身,這兩個就是不一樣的東西,有不一樣的層次

 

超越自我,就是進化;

強化自我,就是從病理角度來切入,內在有缺需要被補足。

一但把自我恢復好後,再往上,你就機會再往上去發展。

 

在意識光譜,你們這些派別其實都有位置,
而且當自我的緊張感降低的時候,將有能力可以更佳超越現在的意識狀態。

 

安:
把自我強化好後,這些我們都可以找到自身的位置

 

世:
我再講詳細一點,有些佛寺會收容精神病患,老師都說要修行「無我」,
但是作者說精神病的朋友其實「我」的概念,非常不健全,他們反而適合修行「強化自我」先把自我先整理好。
我們才有能力再繼續往上。

 

安:
這本書的次地性,講得很好,也是我為什麼很喜歡這本書的關係

 

世:
讀這本書的時候,你就有機會去清楚瞭解自己的意識在那個位置

 

安:
可以再幫聽眾介紹這本書你最喜歡的部分嗎?

 

世:
其實我每一個部分都很印象深刻,對於書本的架構也非常驚訝

作者23歲就可以寫出這樣的書,我真的很佩服,
這本書等同於意識學上面的愛因斯坦,協助大家去整合整個架構,
如果你好好讀這本書,可以讓東方西方相互交流,這本書很大的驚訝。

 

PS:這本書的架構很龐大,非常建議聽眾好好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