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讓覺醒功課成為每天早餐的主菜,它會為你帶來完美的一天

心悅幸福樂│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讓覺醒功課成為每天早餐的主菜,它會為你帶來完美的一天

標題: 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
作者: 拜倫.凱蒂, 史蒂芬.米切爾
翻譯: 蔡孟璇
出版: 一中心有限公司
連結: https://pse.is/M78U4

生命中的一切難題、一切苦難,都來自於你的心。
當我們不再向外追尋索求,而是向內探究,
真相會解放我們,讓我們從一切執著中解脫。

享譽國際的心靈大師拜倫.凱蒂,自一九八六年覺醒於真相以來,幫助上百萬人與他們的人生難題和解。許多人稱凱蒂是一位真正的開悟者,擁有一顆「佛心」,無論發生什麼都能看見生命的喜悅。但是凱蒂教導我們,她所做的,只是對每一個想法做「覺醒功課」(The Work)。

「透過『覺醒功課』,我們便能在平靜中看見心的本質;一旦了解心的本質,痛苦便無法存在。」凱蒂說,「悲傷、憤怒、怨恨,都是相信我們那些惱人念頭產生的後果。質疑這些想法,它們就會失去控制我們的力量。」。

 

主持人:
好,首先感謝你願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好好的讓以下的訊息進入你的內心,今天呢,很開心地邀請到一念之轉的專家張嘉蘭小姐,來跟我們線上分享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嘉蘭:
大家好!
 
 
主持人:
為什麼會想要來跟大家分享這本書呢?
 
 
嘉蘭:
我分享這本書其實已經很久了,我跟拜倫.凱蒂學習覺醒功課前後差不多三年多的時間,去年我取得了國際認證協導師的資格,目前在全世界只有五位認證協導師是會講中文的,全世界目前大概200多位認證協導師分散在世界各地。
 
 
這本書是凱蒂的新書,英文版在前年就出來了,這本書是詮釋《金剛經》,之前她有一本詮釋《道德經》。
 
 
《金剛經》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親切的一本經典,所以當這本書寫出來之後,我就非常的好奇,想看看她是怎麼來解讀這本書的。在中文版還沒有出的時候,我就在喜馬拉雅這個語音平台,以口譯的方式,大概花了前後有一年的時間,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以及我帶讀書會的進度,把這本書就已經介紹,等於翻譯完畢。
看到中文版出來,真的非常開心。
 
 
主持人:
因為訪問過Sophia來跟我們分享也是一念之轉的另外一本書,可能會比較不太清楚一念之轉,再稍稍簡單跟聽眾朋友解釋一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技巧跟方法呢?
 
 
 
嘉蘭:
一念之轉之前翻譯成轉念作業,在凱蒂的這兩本新書,出版社或譯者把它改成覺醒功課,事實上後者更接近它的精髓,最官方的翻譯其實就叫做拜倫凱蒂功課,英文叫做The Work of Byron Katie。
 
 
它到底是什麼呢?
它不是一個理論,也不是一個哲學,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實修方法。
講它是實修方法,其實也是一個動態的,以經驗為基礎的一種靜心冥想。
 
 
它是一個過程,基本上是任何讓你感到困擾的時候,你去找到困擾你的那個念頭,然後將這個念頭經過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是什麼呢?
 
 
是以四個提問跟反轉,讓你跟你的內在一起走過這個過程,這整個過程叫做功課,The Work,所以為什麼剛剛說它是一個實修。
 
 
比如說,你如果有個情況,你覺得今天這個人很不關心我,也許老公回來,沒跟你打招呼,嫌你菜煮的不好吃,你馬上覺得他根本不在乎我、他不關心我,不尊重我。
 
 
當你升起這樣念頭的時候,功課的過程就是讓你首先先找到一個這樣的念頭,然後你開始這套過程叫做探究,或者說質疑,英文叫做question。平常來到我們腦子裡的念頭,我們通常是很自動的就相信了!一相信我們腦子馬上找出各種例子來佐證,說你看吧!它就是這個樣子!
 
 
功課,讓你跟你的念頭之間,有一個去嘗試、去瞭解的一個過程,在那個情況之下,他不關心我、他不愛我,那是真的嗎?這是第一個提問。
 
 
第二個提問,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如果你的答案說是啊!那是真的啊!對,他態度那麼惡劣,第二個提問,你能完全知道那是真的嗎?
或者你能百分之百確定那是真的嗎?他不關心你。
這個回答,要注意的是,我剛剛說過,是以經驗為基礎的,它不是一個推理,這個時候就是要讓你自己靜心去跟那內在一起,你的內在,當你夠靜的時候,它會有聲音出來。
再給自己機會去問這是真的嗎?
不管是或不是,這個不是重點。
 
 
第三個問題,當你相信這個念頭的時候,發生了些什麼,你有些什麼反應?
然後你去看到,在我認為他不關心我的時候,
我內在起了什麼變化?
我外在起了什麼變化?
我怎麼對待對方?
我怎麼對待自己?
 
 
第四個問題,如果在同樣的情況之下,我沒有這個念頭,我又會是怎麼樣的?
所以在一個靜定的情況之下,再回去看當時發生的情形,夠靜的時候,你的內在會給你看到,你原來看不到的。
 
 
 
這四個問題之後,我們來做反轉,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會翻譯成轉念作業。反轉,就是把你原來「他不關心我」這樣的一個念頭,找到各種 相反的反轉,一個是轉給對方,比如說,其實是有沒有可能是「我不關心他」,另外一個是完全相反,「他關心我」,另外一個轉給自己是「我不關心我」,這些反轉不是在讓你去改變你的想法,完全不是,它只是給你一個機會,去看看這個有沒有可能是真實的呢?
 
 
然後,你在那個時候就要回到當時發生的狀況,自己去找特定的例子。
比如說我不關心我,那個時候靜下來,我如何不關心我,我有沒有不關心我?
如果我有,那是什麼樣子?我做了些什麼事情?
 
 
包括我不關心他,我能不能也找到例子,在那個時候我不關心他。
我們只是去看看這個可能性存不存在,然後當你能夠找到具體的例子,你走完這個過程之後,你對原來那個經驗跟那個概念就有點鬆綁了,就說哦,原來好像不僅僅是「他不關心我」,不見得完全真的是這樣哦,所以就是這樣一個方法。
 
 
主持人:
講得真精彩,這本書是很有趣的,竟然把《金剛經》這個概念完全融入覺醒的功課,到底怎麼把它融合在裡面呢?
 
 
 
嘉蘭:
這個問題非常好,熟悉《金剛經》的朋友知道一開始其實就是須菩提問了佛兩個大問,如何降服你的心,然後你的心應云何住,你的心應該住在什麼地方呢?
 
 
之後佛就開展整了他的回答,那這跟覺醒功課有什麼關係?
覺醒功課我剛剛做了簡單的介紹,對我個人而言,它就是一個安心之道,心亂的時候、困惑的時候,或任何有困擾我們念頭的時候,當你走過功課這樣的一個過程,尤其在第四問的時候,我剛剛提到,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沒有這個念頭,你又會是怎麼樣的呢?
 
 
這個時候,你是以一個類似旁觀者的角度,回到當時的場景裡去看發生了些什麼,看看對方的表情,你再聽一遍對方在說些什麼。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自己在情緒很混亂的時候,覺得別人在批評你時,你其實是不完全在聽的。
 
 
在我第四問的時候,我再聽一次對方講的話,有些原來漏掉的東西會出來。
 
 
心靈方面修行的朋友就知道,我們人通常只會看到我們相信的,看不到我們不相信的。
 
 
我為什麼會在這本書的序裡頭講,我覺得覺醒功課是佛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實踐,這些答案都是來自你自己的內在,換句話說,在這個過程裡頭你練習跟你自性連結,而自性內在有所有你需要的答案,你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內在的答案就一直出來,你跟你原來的自性就越走越近。
 
 
而《金剛經》在講的也就是你怎麼安撫這顆永遠捉摸不定、動蕩不安的心,把你每一次讓你困擾的念頭,凱蒂在書上也說了,你每一次在這個念頭上,你可以實際從這個念頭裡解脫,或者開悟。
 
 
這本書裡頭也提到很多有關我們一般人認為開悟的迷思。
比如說我現在問大家,你認為開悟是什麼?
你可能會覺得,那是一種好像很遙遠不可及的狀態,或者說這個人開悟以後可能長生不老,甚至不會生病,容光滿面,各種圓滿。在我們腦子裡,對開悟有很多的想像。
 
 
凱蒂說,你如果直接問我開悟叫做什麼?
我其實不知道那個叫做什麼,我也不知道什麼叫做開悟,別人會認為說我是開悟的,但我真正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只知道一件事,當我被一個念頭困擾住,當我感覺到痛苦的時候,能從這個痛苦解脫,我就在這個念頭上開悟了。
 
 
所以她把有關於開悟的這種神秘的,我們認為神秘的這種狀態,她用很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把它表達出來了。
 
 
 
主持人:
我這邊有一個問題,是聽眾朋友或是一般大眾可能想要問的問題,當一件事情來的時候,也許我的情緒來了,這四句話連想都不敢想,也不會想要特別去想,那應該要怎麼辦呢?
 
 
嘉蘭:
你情緒來的時候,你其實是完全沒有辦法控制的,在當下你是沒辦法控制的,所以當下怎麼發生,它就怎麼發生。
 
 
重點在這裡。
當這個發生過後,你可以處理它。怎麼處理?凱蒂在《一念之轉》這本書裡頭有提到,但是她並沒有直接了當說出來,所謂創造的過程。

創造的過程是什麼?你一定先有個念頭,然後有感受,你有一個感受之後你會去採取行動,因為你不喜歡那個感受,你就會做事情,或採取行動,行動之後就有結果。
 
 
當你感覺到情緒上來的時候,它就像一個鬧鐘一樣,讓你知道你一定有一個念頭,在你的情緒之前,一般人其實沒有到靈敏到這個程度,至少可能是同時,然後坐下來。
 
 
功課裡頭有個工具,這個在網站上都可以免費取得,等一下會跟大家分享(https://thework.com/sites/chinese-traditional/),這個作業單,你就可以寫下來。
比如說,剛剛我說那個在廚房裡炒菜的情況好了,這先生進來,嘗了一口就說難吃死了之類的,你心情很生氣。
之後你就回到自己,我知道我當時很生氣,然後你眼睛閉起來,你再回溯剛剛那個經驗裡,我為什麼覺得很生氣?
 
 
你肯定有好多個念頭,他很粗魯、他不關心我、他太挑剔了,你肯定有一堆念頭。然後呢,這個作業單就是讓你把這一堆念頭,利用這個作業單把它梳理出來,梳理之後,你就可以開始做功課,用剛剛我說的四個提問跟反轉。
 
 
所有做功課經驗的人,幾乎都這麼說,在做完功課之後,你原來那個念頭就鬆綁了,不再那麼堅持,真的只是這樣子,因為你也看到自己的那一部分,可能他下班回來,我看到他那個臉色,我都已經心裡就覺得討厭他了,覺得進門,一天沒見還板著一張臉,把辦公室那個氣氛都帶回家裡了,當你看到你自己的部分,你就稍微鬆動了。
 
 
然後你持續做這個練習之後,你慢慢對你的念頭的覺察力越來越高,當你覺察力越來越高的時候,而且你做練習更久之後,會有自動化的反應,也就是說你等於是在重新,講訓練也好,就是不自覺地,它會在你內在起作用。
 
 
比如說,下次類似事情發生,他不關心我又冒出來的時候,你這個時候可能就變成一個問號了,這也是凱蒂書上講的,當我們每一個念頭都結束在一個問號的時候,就是痛苦的結束。
 
 
你可能馬上會有第二念,那個是一個沒有語言的質疑,就是很自動的,你馬上會有一個,好像不是一定是這樣,是真的嗎?我自己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個很自然的改變,不是刻意去做些什麼事情,而是當你開始看見,你自己的看見,你跟你的念頭之間就開始有了距離,在它再來的時候,你不再馬上認為它就是真的了,而且你對原來經驗的認知會改變。
 
 
當你改變你對過去經驗的認知,你就改變了你對未來的投射,因為我們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一個幻相,它其實是同時存在的,它都是在當下發生的。
 
 
當你過去的這個經驗,已經不再是你原來的認知,而是一個新的認知的時候,你自己的反應模式自然會改變。
 
 
 
主持人:
剩一點點時間,可不可以來跟聽眾朋友講一下,金錢跟一念之轉到底要怎麼樣來好好的應用?
 
 
因為我看有一個活動是在上海11月9日到11日對不對?
可不可以介紹這個活動在講什麼?
 
 
 
嘉蘭:
凱蒂的覺醒功課適用於各個主題,我今年曾經辦過一個是關係方面的主題,所以這次我辦了一個富足之道,讓金錢自由的一個工作坊。那可以怎麼運用在金錢方面呢?
 
 
因為我們對金錢其實圍繞著種種信念,我們覺得錢可能代表安全感。
比如說,如果說我老公薪水錢不給我的話,表示他不愛我。
或者說,有人覺得別人付我薪水這個錢,表示我的價值不夠。
 
 
圍繞在金錢方面的,有種種的信念,而這些信念,很多時候是掌控我們如何生活的。
 
 
覺醒功課在這裡可以做的是,讓你找到所有這些捆綁你、侷限你,而你平常不自覺的這些念頭,然後利用在工作坊的機會,實際操作,用功課讓我們自己去看到我們自己的真相。
 
 
覺醒功課最大的一個……我自己覺得,因為在我找到這個方法之前,我也學習了很多新時代的各種方法也好、學術也好,覺醒功課是唯一讓我感到,我不必外求,我學習的這個方法,我的內在已經足夠可以給我所有的答案。
 
 
在這個工作坊透過自己的練習,你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真相,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去看看真正的富足之道是什麼,在這個工作坊,我同時會結合在《金剛經》裡所揭示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金剛經》裡頭提到不可思議功德,提到所謂的你,即使有再多的金銀珠寶,你遠比不上一個人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也就是說完全可以實踐出《金剛經》的這個原理,所以我們會利用一部分的時間來看,真正的富足是什麼。
 
 
而這個富足,所謂心經裡提到的顛倒夢想,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全部是顛倒的,富足只能從我們的內心開始。
 
 
希望藉由這個工作坊,可以透過我自己的經驗,帶領大家找到我們內在的富足,同時也歡迎,因為我也同時辦一個線上的活動,我會把訊息留給小安,可以跟大家分享,就是閱讀凱蒂這本新書,佛心自在,我在喜馬拉雅上,大家如果找「心安住在家」,就可以找到這個語音。
 
 
我會花三天的時間,跟大家導讀這本書,因為我帶了一年的讀書會,我整理出來這本書的11大重點,如何配合功課的練習跟體驗,讓我們可以真正深入這本書,因為凱蒂的文字很有趣,她沒有宗教背景,她也沒有任何所謂的高深的學問背景。所有的說話其實是很簡單的英文,雖然很簡單的英文,但是它是有多層意義的,所謂的無量義。
 
 
你念她的書的時候,我自己的經驗是你必須是心腦同步的,就是你不可能只用腦子去念,你可能看不懂她的文字,你必須跟你的心相應,你看她的文字就非常的有味道。
 
 
我很歡迎大家,因為這本畢竟是一個中文翻譯,任何翻譯翻得再好,都可能會跟與跟原來的有一點點的距離,懂英文的朋友,歡迎他們一起對照,不懂英文的朋友可以聽聽我的翻譯,所以就可以兩邊去讓自己用你的心來體會她的文字。
 
 
主持人:
今天謝謝嘉蘭跟我們分享這麼多,轉念,佛心自在的相關的導讀和訊息,謝謝。
 
 
 
嘉蘭:
不客氣,謝謝大家!
 
富足之道–讓金錢自由,拜倫凱蒂“功課”工作坊(含“心安住在家”共益活動介紹) | 11.9-11 上海https://mp.weixin.qq.com/s/NUtb5ki5yxu3eROOvWN-uA?fbclid=IwAR3FRGk4pTJGMzyS4BQNL6VcgMQGlj-fbpWmcmCZN2etO0XGT1GfJoeL_T4
 
 
拜倫凱蒂的「功課」
https://thework.com/sites/chinese-traditional/
https://www.chineseforthework.org/

凱蒂功課國際華語協會網站
www.chineseforthework.org
英文網站
www.thework.com

心悅幸福樂 | 遇見完形的我 | 安一心 專訪 曹中瑋

心悅幸福樂 | 遇見完形的我 | 安一心 專訪 曹中瑋

完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整體。在人的身上就是強調我們的各個部分,它會互相影響的。你不能只了解情緒、也不能只了解想法、更不能只了解身體狀態。

那就是大家說的靈性。

另一個更重要的,就是要願意去面對自己,這個願意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不論以前對自己的感覺是什麼,現在重新開始就好好的去面對自己,然後讓自己心裡面的聲音好好的抒發出來。

在今天訪談曹中瑋老師的過程中,除了分享老師自己接觸、學習完形的心得之外,更多的是老師會稍稍教導完形的練習方法。希望能為你開啟你的覺察,讓你自然而然地越來越整合,生命就會越來越豐富。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x0Y0K4
 
 

 

主持人:
好~親愛的朋友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我覺得是年終非常棒的一本書,叫做[遇見完形的我]。
然後是曹中瑋、曹老師出的一本新書,然後是究竟文化出版社出的。
線上是我們曹老師,來! 先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曹中瑋:
好~ 大家好~~ 我是曹中瑋


主持人:
老師為什麼會在多年後再出這麼一本很棒的書呢?


曹中瑋:
大概其實也醞釀了很久啦~
因為我自己學了完形之後,我覺得我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翻轉。
我對自己的接納,還有對自己瞭解好像在學了完形之章之後,更、更、更有很深刻的轉化。

然後在這樣的過程裡面我也開始更整合自己。然後最重要的是我開始跟自己和好
以前對自己的一些…,覺得好像在這個社會上不被接納啦~ 或者是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其實是很不…滿意自己的。心底有一個很深的不滿意,然後覺得有時候還會討厭這樣子的自己。

但是我覺得學了完形之後,我覺得它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要跟自己和好
那我覺得在這個過程裡面,我能夠全然地接納自己,然後跟自己和好,然後喜歡自己。
當我們喜歡自己的時候,就可能有更多的照顧,甚至也有更多的管理。就是管理我們自己各種狀態。那我覺得這樣子~ 人生比較能夠真的…在我們的…不敢說是掌控,但至少即使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我們好像比較能夠有力量去面對、去處理。

這樣子… 比較順遂一點啦~ 我覺得。至少在心理上面感覺到。那我覺得我自己有這樣的經驗,然後我在幫助學生或是在教學生的時候,我也覺得對他們的幫助也非常的大。
那我就很想要~ 我覺得這已經不是一個治療學派:只是專門在幫… 當他們需要求助的時後才做的。
因為我覺得跟自己和好、接納自己、整合自己。這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獲得的一種狀況,所以我就很想要寫一本書是大家都可以看。

那因為以前寫的兩本書比較偏向給專業人員看。
當然,雖然情緒的那一本:[當下,與情緒相遇]
那一本,也算是給了大眾也可以看。可是我偏重點還是怎麼去處理,尤其是在諮商中怎麼處理。

那這本書我就真的很想給所有的人看,但是我還是裡面… 還是介紹了完形諮商的理論。因為我覺得核心的東西分享出去,大家如果能夠了解核心,他比較能夠去運作。所以他也不是一本很簡單的手冊,因為我覺得了解自己 這件事情不是那麼的…那麼的容易吧,那我也希望把完形諮商的理論也介紹得很清楚,那我用一些比較故事、電影的方式來呈現他的內涵。
那希望大家能夠一方面也比較輕鬆一點來看,又能夠抓得住它的核心精神,然後能夠用在自己身上這樣子。


主持人:
嗯~ 是!  那老師可不可以來先簡單跟我們講完形,這個完形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呢?


曹中瑋:
完形 這章,它當然主要還是有承襲了完形心理學的概念:Gestalt
就是英文:Gestalt,我們翻成完形,我覺得翻得蠻好的。

其實完形 很重要的,它就是強調整體。我想在人身上就是強調我們的各個部分,它會互相影響的。你不能只了解我的情緒,你也不能只了解我的想法,你也不能不了解…不能只了解我的身體狀態。

那就是有人說的靈性。其實從整體的概念,所有的東西他都是交互作用、交互影響的。就我們看一個人,就是要看整體的。那如果它用在我們一般人身上,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整合自己”,尤其是在我們東方。
其實我們…我覺得中華文化底下,我們很多人內在都有蠻多的矛盾


主持人:
嗯~ 對~


曹中瑋:
就是矛盾 衝突,甚至很簡單的事:我又想要出去玩,我又覺得我要用功念書。這很簡單。
但也有時候我覺得:欸~ 我好像是一個矛盾的個體–我有時候很光明、很正向;但是我有時候好陰暗,然後就覺得–我是不是快要瘋了或什麼…之類的。

完形 就是覺得:其實這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那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的怎麼樣讓自己有力量,來回應自己的這些…,然後整理它。就變成全部接納,但是我們在運作的時候或者是說他雖然自己跑出來了,可是你可以安撫。

譬如我的陰暗面它有時候可能就自動跑出來;或遇到一些挫折,它就跑出來,變得很低沉、很憂鬱。
那我們…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個說~~ 我把它叫做主體性自我。它如果能看到說:啊~ 是! 我現在真的很憂鬱、也很痛苦。可是我其實還有那個樂觀、積極的,或者有…有光亮、光明的那一面,那這時候我可不可以用這一面來照顧一下這個黑暗的面。
那我們這個自我照顧 就會形成了,因為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請別人來照顧我們。


主持人:
對~ 對~


曹中瑋:
所以我覺得學會自我照顧以後,可能對我們自己陷入低潮的時間會短一點點,我覺得我們一定會陷入低潮啦~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遇到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不同程度的。
那另外就是我們比較快回來,然後另外就是我知道我現在陷入低潮了,所以我知道我不能去做一些~  很重大的改變或者是決定。

有的人在很低潮的時候,他雖然沒有力量,可他覺得:那我就決定…我覺得我就要離開人世,或者是我就要…
就是他在很不舒服的時候,他可能會做一些決定。那如果我們… 做這決定通常都不太好,包括很可能有的時候會去傷人,因為他覺得…

我覺得很多社會事件也是這樣,他覺得別人都對不起他,所以他會去傷人。
那當我們之後,我們自己陷在很不愉快的狀態,我們可以安撫自己:等一下,看看怎麼樣… 然後我們才能夠為自己做比較好的決定。

那我想這個歷程,很可能是當我們要跟自己整合 了,用完形的概念:整合。然後也覺察清明。
所以完形 它很核心的一個精神,我把它稱做黃金鐵三角。在我的書中的第一章


主持人:
這很重要。


曹中瑋:
就特別介紹這一個概念,它就是覺察、選擇跟負責任。
而且它是認為說:你要先查覺清楚,對自己、對外在的環境,你都要覺察清楚。包括限制,包括我沒有的、我有的;外在環境的資源也好、限制也好,我都弄清楚了,那我就會在這個當下依據當時的狀況,為自已做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那這樣負責任的… 就是你就能夠承擔這個你選擇後的結果,那就是負責任 了。


主持人:
對~


曹中瑋:
雖然我們都希望–所有的治療學派都希望幫助每一個人變成一個負責、有擔當的人,


主持人:
沒錯~


曹中瑋:
但是如果你前面衝動了、你前面沒看清楚了,你做了一個不適合的選擇。甚至是一個衝動的選擇,你造成了一些自我或者是對他人的傷害。

其實那個結果你很難承擔的,那就不能負責任了。所以它覺得,在我們幫助自己或幫助別人的時候,先不必談我要負責,先談我有沒有看清楚一切?:就先談覺察。然後先談我有沒有力量跟勇氣做選擇

那就是…我覺得我們的文化因為很小,成長的歷程當中…也不是說很小,就是成長的歷程當中,我們不太~~ 讓孩子去做選擇:大大小小的事情。

那父母親比較會容易因為孩子小,所以幫他決定了一切。包括他現在說我鬧脾氣–不想吃飯!
父母親大部分也就是勸說,要不然就是威嚇,要不然就是處罰,我們很少讓他選擇說:好! 那你現在決定。如果你現在不吃,那等一下–今天晚上就沒有東西… 就是說你現在是晚餐,那你之後你餓了也不可以吃東西了。

讓他自己選擇,他如果選擇:好! 那我就不吃了!
那到了晚上,他很餓、他哭鬧,父母親也說:可是這是你選的啊,這就是你的結果。


主持人:
是~


曹中瑋:
所以他學會這樣的時候,他以後在做選擇 的時候,他就會判斷:噢~  媽媽說的那個結果好像我等一下會真的發生耶:那個不好的結果。
那我就可能在選擇的時候要判斷一下。所以其實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你要讓他練習選擇,但是你可以在旁邊提供他一些他可能看不見的。

他可能因為年紀的關係,不能了解這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你可以讓他知道。但他還是可以自己選擇。
所以我覺得…因為這樣,所以在我們的文化裡面,也許覺察 可以慢慢的清明,但是要有力量選擇 這件事情,就因為從小沒有這樣子的習慣,我們很不容易做選擇。
所以你會看到現在很多的青少年、青年人,甚至是壯年人,我們說他們草莓,我覺得其實不是草莓啊,因為他們沒有練習過怎麼樣負責任、怎麼樣承擔,所以我覺得其實這也是一個學習的歷程。所以我才會特別提出我剛才說的:主體性自我。
這個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是比較少有的,就是少去注意、發展這一個部分。


主持人:
對! 沒錯!


曹中瑋:
因為主體性自我 等於就是要為自己選擇,為自己去看清楚事情。那這件事、這個部分…所以我這本書也特別強調,這也是我…這個也跟原來的完形諮商的理論不太一樣了,因為在西方人–可能在這個部分比較自然。


主持人:
對! 沒錯!


曹中瑋:
他們從小還是比較有…比較多父母親是用我剛才說得那樣的方式在教育小孩:你選~ 你不做? 好! 那你不做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而不是真正用那個打啦、罵啦,或者是誘惑啦、獎賞啦,來當作幫助他選擇的那一個部分。

所以西方人在自我 的這一塊,也比較精明一點,所以我覺得我們國內可能更強調的就是我們要怎麼樣來認識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力量。所以我這一本書的後面,我前三章有點是介紹完形的理論,然後怎麼在生活當中去用這個理論。但是後面的話就比較是我引申出來的一些體會 的部分,所以我也有一章是專門寫個別差異。

因為我覺得,因為自我 很弱,我們的父母親就很… 不只父母親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忽略了個別差異。


主持人:
是~


曹中瑋:
那忽略了個別差異就很容易讓我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對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也會害怕,就覺得說:我怎麼會跟別人不一樣?
那事實上每個人都不一樣嘛,這要接納自己,也要接納個別差異。那你要好好跟別人相處,甚至是親密關係,你某種程度也要知道:對方跟你不一樣。這樣才能夠用互相都能夠接納的方式好好相處。


主持人:
沒錯~~ 那老師這邊通常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譬如說我要看到這一些,但是有一個狀態是因為情緒的關係,會讓我們…就是這一個東西就完全看不到了。


曹中瑋:
是~~ 情緒非常阻礙我們的覺察。


主持人:
對!


曹中瑋:
我覺得它是很核心的一個部分。


主持人:
對~ 那怎麼辦呢?


曹中瑋:
我想情緒很有趣喔,情緒就是出來提醒…我們會升起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就是因為外面的事情,讓我們有威脅。它可能要剝奪我們什麼,或者是我們感覺到它要傷害我們…等等這些東西,所以你就會產生情緒嘛~
那所以通常我們一般來講,外面這些事情如果你處理了、你面對了,你情緒就走啦。


主持人:
嗯~ 是!


曹中瑋:
因為它只是一個提醒者。可是我們如果太討厭情緒、太不喜歡感覺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否認它。
那情緒本來就是一個提醒者,這一個提醒者發現它的主人不理它,它通常就要發出更大的聲音啊。


主持人:
是~ 是~


曹中瑋:
要叫得更厲害,所以其實情緒在心裡翻攪地會更嚴重,所以你就變成你會更干擾你自己。那面對情緒最好的方式就是:安靜下來,聽聽他的聲音。


主持人:
噢~ 是~


曹中瑋:
然後你告訴它:我知道–這件事情我真的需要去面對跟處理。
情緒就退回去了。

所以接下來你是要面對的是事情啊~ 譬如說有一個人走過去,不分青紅皂白就打你一個耳光,那你當然會很生氣,或者是很害怕,或者是很莫名… 就是不一定嘛,看你主要是什麼樣的狀態,你就會產生這些情緒。

那會產生這些情緒,你會覺得這些情緒讓你很不舒服,其實不是啊~  是這個人打了你一個耳光,讓你很不舒服。
所以你要面對的是:看怎麼樣面對這一個人。是說他是真的自己有狀況,精神上不是很穩定,那可能你就只能…你可能要接下來看他會不會有進一步地傷害你的行為嘛。

那或者這是你的仇人,你要好好跟他討論一下你們之前的事情….. 就等等啦~

所以我覺得面對情緒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好好聽它的聲音,然後安撫自己的情緒之後,就可以面對事情了,也就比較看得清楚、也就比較可以有力量做選擇。不過當然,這是每天都要練習的,因為要接納自己的情緒這件事情真的好難喔~ 尤其還有很多情緒是過往留下來的記憶。

完形也特別強調:未盡事宜,就是未完成事件這個部分。那它也是啊~ 它就是因為是小時候的…留下來的記憶。
小時候的情緒記憶我們甚至不知道內容,但是就會忽然有那種很強烈的恐慌啦,或是焦慮等等。


主持人:
好像按到按鈕的那種感覺。


曹中瑋:
對對對~ 會有會有~ 會有那種按到按鈕你就發作了。那就很難控制,所以你必須在你還沒有發作的時候去探索一下,有沒有一些過往的這些可怕的記憶。


主持人:
是~ 我覺得老師這本書非常的貼心,因為它在後面的附錄有教導了一些練習。
老師妳要不要簡單跟我們講,妳後面就是附這兩個我覺得是蠻好的一個很貼心的一個方式。
可不可以先大概簡單地告訴聽眾朋友要怎麼練習、怎麼做呢?


曹中瑋:
其實第一個:附錄1就是內外界覺察練習,它其實是所有我們覺察的核心,就是我們其實為什麼會看事情看不清楚,或者是說我們受過去的影響太大,就是因為我們把我們的感官關閉起來了。

然後我們把我們對身體的訊息還有情緒的訊息,這就是內界–我們把他關起來了。所以我們大概很重要的就是要去練習,怎麼樣單純地只用感官 來看、聽、聞、嚐跟接觸。那我們怎麼樣用…怎麼樣很清楚、很清明的就是不去想、不去解釋為什麼,我們就只是去感受我們身體的訊號,還有感受我們情緒的感覺。那這個就是提供的小方法。

那這個方法其實做起來很~ 怎麼講…又很容易又很難,因為它每天只要花一點點時間,甚至1分鐘,然後你就是練習一種。
然後最重要的就是你不要想任何的事情,就是我們的大頭腦要停下來,然後純粹地感覺你要感覺的事情。

譬如說你要聽一個聲音或是什麼的,你都不要想它是什麼?好不好聽?,都不要加入這些,或者你好好體會身體裡面的感受:胃的感覺、心跳的感受。

那這些部分的練習每天持續的練,慢慢的你這些感官就會恢復清明了,那我們就常常是:阿嬤說的冷。其實你沒有感覺到冷,但是因為阿嬤說很冷,所以你就覺得很冷。我們常常都變成這樣了,就我們的感官就變成你判斷事情很容易扭曲,因為你很容易用別人說的那一件事情。

那我覺得這裡面的練習–他不難啦~ 只是說停下大頭腦真的是我們很不習慣的事情


主持人:
是~ 是~


曹中瑋:
那我想只要持續練,然後1分鐘就可以了。那裡面有些詳細的說明,我舉一些可以練的方法。


主持人:
好~! 那最後老師因為時間的關係,有沒有要跟聽眾朋友來提醒的呢?


曹中瑋:
我想其實很重要的就是你要願意去面對自己,我覺得這個願意 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不論你以前對自己的感覺是什麼,你現在重新開始–你就好好的去面對自己,然後讓自己心裡面的聲音好好的抒發出來。

那習慣用寫的人可以用寫、習慣用畫的人可以用畫,然後甚至可以做一點點自我對話。那我覺得這樣的過程慢慢地…而且這要有耐心哦,一定要有耐心。

因為過去的自己,跟現在你想要去調整它的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地面對自己。然後慢慢、慢慢的就會發現你可以跟自己有比較好的關係。
你跟自己的關係夠好了,你跟別人的關係、跟這種環境的關係、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就會變得更好。


主持人:
是~ 沒錯~


曹中瑋:
那你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整合,然後生命就會越來越豐富。


主持人:
是~ 好~ 今天謝謝曹中瑋曹老師跟我們分享他的新書:[遇見完形的我]。
我覺得真的是要讓聽眾朋友好好看,因為老師用電影吶~或是用一些故事情節~ 非常地好看。  謝謝老師~~


曹中瑋:
好~ 哪裡~~ 謝謝你也謝謝大家。
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


主持人:
好~ 拜拜~


曹中瑋:
拜拜~

心悅幸福樂 | 情緒治療 | 安一心 專訪 周志建

心悅幸福樂 | 情緒治療 | 安一心 專訪 周志建

我們的家庭不完美、我們的父母不完美,其實我們的童年都是有創傷經驗的。

那種創傷經驗就好像你胸口狠狠被重擊了一拳以後,過了幾天你的身體可能慢慢復原,身體不痛了。但是你當時被羞辱,被驚嚇的恐懼、憤怒的心情其實是沒有輕易過去的,它會隱藏在我們的身心裡面隱隱作痛,讓你日夜無法安寧。

情緒過不去,身體好不了;情緒過不去,關係好不了。

當一個人開始說故事面對自己的時候,其實生命就開始能夠產生流動。說故事是一個讓生命流動的經驗。”流動”是療癒很關鍵的一個開始。

周志建老師在情緒治療這本書中,敘述了很多的故事案例,希望能讓你勇敢去面對自己生命的一個真實的部分,成為你生命的勇者。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l05zb9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主持人:
好~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很開心地想跟大家邀請。
最近有一本還蠻夯的一本書叫做[情緒治療]。是周志建、周老師的新書,然後是方智出版社出的一本非常棒的書。
今天也很開心地邀請到周老師來到我們的線上跟我們分享他這本書。
來~~ 老師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周志建:
主持人好~ 聽眾朋友大家好~ 很高興跟大家會面。


主持人:
是~~ 欸?! 老師你怎麼會想要寫這樣的一本書呢?


周志建:
最主要寫這一本書,我會覺得很想要給大家有個概念就是一個創傷後遺症 的概念。
因為你知道,我們的家庭不完美、我們的父母不完美,那其實我們的童年都是有創傷經驗的。

那我形容那種創傷經驗就像…好像你胸口狠狠被重擊了一拳以後,那過了幾天你的身體可能慢慢復原,身體不痛了。但是你當時那個被羞辱,被驚嚇的恐懼、憤怒的心情其實是沒有輕易過去的,它會隱藏在我們的身心裡面隱隱作痛,然後讓你日夜無法安寧。

所以你知道嗎?很多童年有受虐的、被家暴、性侵、情感忽略的這樣的一個人,其實以後…長大以後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自尊、自我價值跟自我認同,那甚至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跟身體健康。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常常有些人會感覺說:唉呀~ 活得好累喔~ 好孤單、好寂寞喔~
尤其像今天這種淒風苦雨的日子,好多人就覺得說:啊~ 天啊~ 我幹嘛要活著?
一天到晚想要死。

那其實這些都是童年的創傷,然後我一個名字叫做創傷後遺症,那這樣的創傷後遺症如果你沒有回到創傷的根源,去理解然後去療癒的話,那不好意思,這樣的創傷是不會過去的。


主持人:
嗯哼~


周志建:
它不會過去的。所以你知道我們身體裡面隱藏了好多的創傷跟情緒,所以我書上有寫說:情緒過不去,身體好不了;情緒過不去,關係好不了。
所以我們要去面對那個童年的創傷還有你的情緒,讓情緒流動,然後你的身心就不痛。這是我這一本書裡面想要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讓大家去了解創傷後遺症。


主持人:
是~ 對啊! 所以老師你就是創傷後遺症,然後你這邊就發展出一個叫做BEST,就是療癒法。那可不可以跟大家來講說,你這本書在談的這些方法怎麼去療癒它呢?


周志建:
OK~ 好,先跟大家解釋報告一下,因為你知道我們做心理治療的人很… 就是我們面對的很多個案來到我們面前。然後,當然很多人一定比如說都是有一些身心狀況,譬如說:憂鬱症。

像我以前遇到最多的是憂鬱症、強迫症、恐慌症、暴食症等等…那當然這些的症狀背後都一定有個故事、有個原因,那最後的原因追溯,一定跟家庭創傷有關係、跟童年暴力有關係。
OK~ 好,那我做了這麼20年的心理治療工作,我本來以為:哦~ OK~ 好,童年的創傷、家庭暴力對我們的影響就是這些。
可是這幾年我漸漸發現一件事情,家庭暴力對我們的影響不只是這些。那我書上有寫說:因為我這幾年你知道,很多的個案來其實很多就是醫生轉介來的,那我想說:欸? 為什麼醫生叫你來?

喔~~ 原來後來就發現,他們很多身體的狀況,譬如說:頭痛、經常的頭痛、胃痛、下腹部就像婦女的下腹部痛…很多的痛他們吃了很多藥,做了很多檢查永遠都找不出原因來,然後這樣子的痛折磨他們好久的時間。後來有的醫生就會建議…有的醫生比較有sense,他們知道有些痛—身體的痛是心因性的,所以他們會建議他們去找精神科醫生,那有些精神科醫生他會知道:因為我在做童年創傷的,他們就轉介到我這邊來。

所以當我這幾年慢慢接觸很多的案主都是由醫院轉過來的,然後他們都是身體的痛,而身體的痛他們找過、做過這種…各種的測試,都找不出身體的原因的。
所以後來我就漸漸知道一件事:原來這些身體的痛可能跟我們的童年創傷有關係。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後來我的治療開始慢慢去看到身體這一塊部分,那身體這個部分為什麼會有這些身體的痛? 因為我們內在很多情緒 沒有走完。
那情緒沒有走完,那什麼是情緒沒有走完 ? 就是我們童年譬如說:當你被羞辱、被爸爸打了一巴掌。
小時候只因為你吃飯,你的碗掉了、破了,然後爸爸當場打一巴掌給你。
小時候可能你去鄰家、隔壁鄰居偷摘了一個番茄,被爸爸吊起來打。

這一種羞辱跟暴力的經驗,其實在我們身體裡面那個情緒是沒有過的,因為小時候你不可能哭,而且哭還要被打—你哭什麼哭?!  對不對?


主持人:
對~


周志建:
還要被打。然後你的很多的…你沒有…,那個情緒沒有被安撫、沒有被接納,所以那個情緒會留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那身體會記憶、細胞會記憶。
所以呢~ 那個東西沒有過,就會讓我們一直到長大,一直…身心都一直沒有辦法安置、沒有辦法安頓好。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為什麼…後來我就發現:做心理治療不能光看心理層面這個部分,也要看情緒部分,更要去看身體的部分。
那因為我本來就是做敘事治療、是做故事療癒的,所以後來我就…這幾年當中我就開始去看情緒、看身體,深度去理解身體,然後用故事療癒的方式,去說童年的故事。用我的書上就是回到案發現場,重新把那個情緒帶出來然後釋放,釋放當時的那個沒有出來的情緒。
我發現必須要用這樣子比較深度的治療,我們的創傷才有辦法走過去。


主持人:
是~ 那老師可不可以請問一下,這個過程…老師請說


周志建:
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因為我在猜很多人都會常問我說:那這老師,我的創傷、童年創傷、家庭創傷,是在什麼時候叫療癒完成?


主持人:
對對對對對對對~!


周志建:
很不好意思地告訴大家,這個是…這個過程有點漫長,甚至用歐文•亞隆那個我們很…美國很有知名度的治療師講的:我們的創傷療癒療法搞不好是一輩子,到你死的時候都沒有叫做完成 的時候。

因為這個創傷是小時候累積的,然後我們只能去在過程當中去覺察,然後去把過去那個自己的經驗認回來,然後當然你會慢慢的覺察能力多了、對自己認識多了,那個東西對你的影響就會漸漸減少。
那只能夠減少,但是不會…沒有叫做那種完全的療癒 的那個東西,這也是要先提醒大家的。


主持人:
對對對~沒錯。那可不可以請問老師一下,就是說老師你剛剛講說可能帶到他童年那個經驗讓他情緒開始流動,然後開始療癒嘛。
那這樣是就對他心裡的創傷…它就有效了嗎? 還是說他必須還是要不斷、不斷地去再重新經歷這樣的一個經驗,然後情緒就是一直要…我們講的:要流動?


周志建:
好! 基本上經過這樣的一個療癒的過程,他會慢慢的進入自己的創傷經驗去做理解,然後這過程那個療癒就會開始產生,因為當一個人開始說故事面對自己的時候,你知道其實生命就開始能夠產生流動。說故事是一個讓生命流動的經驗,然後包括我在做BEST 療癒的過程當中,我們會讓當事人去回到當時創傷的經驗。然後不但說故事,而且還做情緒的釋放。

所以流動、Flow,這個流動這個、這個…這是很關鍵的療癒的一個開始,那當我們情緒不斷地流動的過程當中,你內在的創傷就會慢慢被釋放掉,那這是需要一個歷程,不斷的、反復的流動。

所以有時候說故事不是說一次就可以確定了,你可能要反覆說很多、很多故事,所以有人到最後說出自己的童年故事的時候,剛開始可能–哇~ 眼淚就會一直流啦、會很激動啦~ 說不下去。
可是當有一天你可以在說以前爸爸媽媽打你的時候,你被情感忽略那個故事,當你在說的時候已經可以侃侃而談。


主持人:
嗯~


周志建:
就是不是沒有感覺,是你可以接受了。 懂嗎?
那個東西表示:你已經慢慢走過去了,它已經不會再把你撩起來。


主持人:
是,那我有一個題外話來問老師一下,就是曾經我有過一個朋友的經驗,然後他就譬如說去做了療癒—就是做只有情緒的療癒,然後做完以後他就很開心,就已經開始有點勇氣來跟…就是爸爸媽媽來和解,對不對~

結果父母親就跟他講說:啊你想那麼多幹什麼啦,已經是那個古早的,二、三十年前的事,我們也都不知道,你這麼在意幹什麼?
這樣子,然後你知道嗎? 我這一個朋友,你知道他反而更受傷說:蛤?! 我…我…負擔…


周志建:
我鼓起勇氣來跟你講~


主持人:
對~ 我負擔這麼重,怎麼可以這樣子?


周志建:
然後爸爸媽媽的反應是一個否認的、忽略的反應,確實會讓我們受傷。所以你知道嗎? 在這裡也順便報告一下,我這本書是寫給三種人看的。
那第一種人就是創傷倖存者,就是我前面講的:好多人的受傷跟童年創傷,那個東西包括身心的傷、那個不快樂童年被家暴等等,那個創傷的經驗如果他沒有走過的話,他真的一輩子不會快樂而且身體不會健康。所以我這一本書是寫給所有的創傷倖存者看的。

那我在猜很多人需要,因為很少人是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在猜沒有人的家庭是完全完美的、父母是完美的。所以多多少少我們都有一個創傷經驗在我們童年,或是所謂的童年逆境,如果用我書上還有個外國語叫做童年逆境
其實在國外裡面,三個人有一個人至少童年逆境,所以這個比例是很高的。這是我寫給創傷倖存者。

那第二個我要寫這本書是寫給誰看呢? 就是給父母看。
你剛剛講那個例子是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我們的父母他本身—他並沒有這樣的創傷…創傷的概念。所以他們會用他們自己…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實就是他們過去被對待的方式,他們不知道說:啊~ 我這樣的語言會傷害到孩子;我這樣的動作—
他以為他在管教孩子,比如說:孩子你怎麼可以偷東西!

然後我就把你吊起來打,或者是更…甚至是脫光衣服吊起來打,甚至是把他綁在市場裡面讓大家可以圍觀,然後來修理我的孩子。
我們都以為說:我在管教孩子,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你不知道,很多父母不知道,你這個動作其實是嚴重傷害到孩子,而且讓孩子是一輩子的傷。

所以你知道很多的暴力是來自於無知,所以我們父母是需要被教育,不然的話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在傷害孩子,但是我們也…當然我們也不知道原來以前我們也被傷害了。
所以你知道我的書上就有舉個小小故事,就是說有一個四十八歲的婦女她有憂鬱症,因為她的父母是一個傳教士,然後他的母親曾經在日記裡面就很驕傲的寫說:你看! 我的兒…我的孩…我的女兒小時候、幾個月大就安靜囉~ 都不哭不鬧,然後呢~在那邊忍耐飢餓,然後等待大人餵食。

然後其實真相就是:因為孩子如果有情緒會哭、會鬧,媽媽就很生氣、媽媽就會發怒。
所以你知道孩子就會學到一件事情:我不能哭、不能鬧,不然的話媽媽會很生氣。
你懂我意思嗎? 所以那個情緒其實是被壓抑的。


主持人:
對~


周志建:
那所以為什麼那個…這個婦女後來有憂鬱症,是因為從小她的情緒是被壓抑、沒有被流動,那基本上其實這是一種虐待,我們父母常常用很多的暴力語言、壓抑的情緒,甚至忽略我們的情緒,這本身的教育其實就是一種虐待。
那所以如果很多父母如果沒有這樣的概念,老實說他沒有辦法去同理他的孩子,然後他也不知道他這樣的…這樣的一個教養方式,或是書上…其實國外很多書叫做毒性教養,這樣的教養方式是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一輩子的。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當他沒有這樣的概念的時候,當孩子鼓起勇氣來—去告訴父母:小時候你曾經打我、曾經罵我、曾經羞辱我…這個經驗的時候,很多父母是接不住、會否認,然後一定告訴會孩子說:誰小時候沒有被打過、你幹嘛這麼耿耿於懷、你是玻璃心嗎? 對不對~
很多的父母是又把這樣的…又去忽略 了,用這樣語言把他推開,那孩子當然是更受傷。
沒錯~ 所以這是我第二個要寫給很多的父母看的原因。

那第三個我這本書很想要寫給一些心理工作者,像心理治療師:包括醫生、社工,還有尤其是學校老師,知道我們有個概念叫做創傷知情 的概念。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創傷知情 的概念就是說,比如說你如果是醫生,就像前面講的,如果你有創傷知情的概念,你會發現有些病人為什麼老是下腹痛找不出原因來,就醫療來講那可能跟他心因性:跟他的成長背景、家庭有關係,這時候你醫生就要做轉介了。

所以我有些個案是這樣轉介,因為有這樣的創傷知情概念,他們就把他們的個案轉介到我這邊來。
那第二個是,你如果是一個心理治療師,你要有創傷知情的概念,你要知道我們家庭創傷的痛那個不是一般的痛,你要很能夠深度的同理案主,而且站在他們那一邊,然後幫助他們做情緒的流動跟釋放。

不然如果我們沒有那個概念,你知道有的心理師就會像暗示我們案主,就像剛剛講的話:唉呀~ 誰小時候沒有被打過,對不對? 幹嘛那麼放大它、幹嘛那麼耿耿於懷… 完蛋了,你這樣的語言完全就是把案主推開。


主持人:
嗯~ 是。


周志建:
第三個就是學校老師,我書上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因為你知道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你知道…有些脫序的行為,譬如說孩子在學校裡面會打人、會突然罵髒話;然後不合群,然後叫他做什麼他都不做,甚至有的功課退步、上課不專心、會鬧場的,這樣讓老師非常傷腦筋,對這樣…最傷腦筋…對這樣的孩子…可是如果你沒有創傷知情的概念,你就可能會罵他、處罰他、記過…
可是不好意思,你用的這些方式對那些孩子通通沒有用,只會更加加重他們的脫序跟暴力行為。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我們老師有創傷知情的概念就會知道:那個孩子已經受傷了。
而且這個傷八九不離十,跟他的家庭、跟他的父母有關係,所以你只要…我書上裡面有個很清楚的方式,一個老師怎麼去回應孩子的暴力跟脫序行為,你要私底下找來跟他談,然後你要去了解他怎麼了,他~~
小明你最近還好嗎? 你家裡發生什麼事情?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那八九不離十我們一定會發現,這個孩子被暴力了。可能是來自家庭暴力,但也可能是同儕之間~ 你知道學校現在霸凌的經驗也很多。


主持人:
對~


周志建:
那當這個孩子被暴力了以後,久而久之它內在很多的憤怒,它必須要出來。所以你知道—暴力是會複製的、暴力是會模仿的。
那別人對他暴力久了以後,他就會對別人暴力。所以一個老師俱備…學校老師俱備這樣創傷知情的概念非常重要,不然的話他根本對那些學生根本就是束手無策。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我會覺得學校老師很需要,那當然社工就更需要了。因為你知道現在家暴很多,那社工怎麼樣介入到家暴的家庭裡面去幫助孩子很重要,但老實說比幫助孩子 更重要的是,要幫助的人就是他的父母


主持人:
對~ 沒錯。


周志建:
因為我們不能把…這麼單純把父母當作個加害者,因為如果你用這樣概念的時候,有時候會幫不了這個父母。因此我們要認知是:所有的加害者、暴力者其實本來都是一個受害者,所以如果一個社工有創傷知情概念的時候,他會知道怎麼樣去介入一個家暴的家庭,去幫助孩子、幫助父母,讓他們整個家庭的功能可以重新重建。


主持人:
對~


周志建:
所以創傷知情的概念很重要,這也是我這一本書想要寫給這些比較助人工作者、專業工作者的原因。


主持人:
是~ 我覺得那個周老師講得非常的對,我覺得這本書真的是還蠻…把他這個…整個我們講的幾個程序,我來大概講一下:
BEST的創傷療法,然後第二個就是要覺知 身體,然後第三個就是情緒釋放…第三個就是故事療癒,然後最後一個要跟自己和解
我覺得這個程序是貫穿整本書,然後裡面周老師寫了很多故事案例也可以讓大家、讀者或是聽眾可以好好學。
那最後那個老師還有沒有…剩一點點時間,有沒有想要跟大家講什麼呢?


周志建:
好! 我在猜很多人在讀我這一本書,剛開始就是又想讀、又怕讀,因為我知道怎樣面對自己的過去的經驗,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我有讀者告訴我說,他在… 這一本書它是經過誠品的時候,很莫名其妙就突然走下去,然後呢~ 就走到那個書架上看到我這一本書,他二話不說一拿起來看看封面就直接去櫃台結帳了。


主持人:
是、是、是~


周志建:
他莫名其妙…好像就是要買這一本書,可是回家以後他不敢翻、他不敢看,他是足足放在他的床頭一個禮拜之後,他後來才把它翻開來。

然後這一翻就不得了了—邊看就邊哭,因為裡面講的很多的故事案例,就是他小時候的創傷經驗,然後我們一直不敢面對的、一直在逃避的;然後我知道那個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會覺得每一個遇到這本書,願意去看這一本書的人都是你生命的勇者,你一定要很勇敢去面對自己生命的一個真實的部分,我覺得太…,所以我會覺得說,如果你看了這一本書會有情緒那是很正常的,然後請你慢慢來不用著急~沒關係~

至少你已經真實面對自己,踏上療癒的第一步,那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主持人:
嗯~ 是~ 謝謝今天周老師跟我們分享[情緒治療]他這本新書,是方智出版社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謝謝老師~~


周志建:
感謝你的採訪,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一本書。
好~ 再見囉~~ 拜拜

心悅幸福樂 | 所有境遇都有福報 | 安一心 專訪 高主編

心悅幸福樂 | 所有境遇都有福報 | 安一心 專訪 高主編

生活中和工作中,總是有許多不如意,但卻感到無能為力。

總覺得自己很努力,也是個好人,但得到的卻沒有那些佔便宜或做壞事的人多。

其實,這也許是你的潛意識也就是你的思維,造就現在的情況。

想改善卻不知道從何做去,或是不知道怎麼改變現狀,這本書會帶給你轉變的契機。

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vhmv4s6u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和大家見面。今天想和大家介紹一本,在生活及工作都可以參考此書做為依據的一本好書,
書名為”所有的境遇都有福報”,是由柿子文化所出版的一本書,今天我們邀請到柿子文化的高主編來到線上,和我們分享這書。


 
 
 
 
高主編: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本書”所有的境遇都有福報”,是柿子文化出版此書作者的第二本書,作者透過此書來和我們分享,
當遇到各種困境時,我們應該用什麼樣態度來面對困境。


 
 
 
 
主時人:
可否介紹此書的作者呢?


 
 
 
 
高主編:
詹姆斯.艾倫是一位英國思想家,成名的書為"你的思想決定你的業力",此書被翻譯許多國的語言。
 
 
作者是一位離群索居的人,在他思考對於生命或宇宙的看法的那段日子中,他已是半隱居的狀態。
 
 
在那段半隱居的日子,他的日常生活都很規律,早上去爬住家附近的山,並坐在山頂上面對海洋做靜心並且思考,
直到他腦裡有一點想法時,他才會下山。
 
 
下山回到家後,他會把他思考或冥想到的想法,記錄於筆記中。若他所居村莊裡的人,想要和他聊有關生命方面的想法時,他就會在晚上他們做交流。
 
 
他很想和大家分享有關他自己對生命或宇宙的想法,也固定出書,可惜的是,在他過世前,他的作品並未受到重視。
 
他的書都以很簡單的文字去分享一些很重要的概念,那些概念是他覺得生命中很重要的概念。
 
 
當他其中一本書"你的思想決定你的業力"被大眾看見並喜愛時,其他作品才開始慢慢被較多群眾所認識,
 
 
我發現作者是一位很神秘的人,他的生平並沒有被記錄下來。他是英國新時代運動思潮的先驅之一,
也是一位哲學思想家、神祕傳奇作家。
 
 
他所倡導的理念並不是複雜的概念,他想要分享的概念是,我們自己可以做一些改變來轉換生活上
小小的不如意或是重大的困難。
 
 
作者認為我們是有掌握權的,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有掌握權。


 
 
 
 
主持人:
作者存在的那個時期主流思想是宗教思想,但如何能做到獨立的思想,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高主編:
此位作者所愛喜歡的哲學家是很多元,有時會有一點佛陀思想,也有新思潮的概念,作者把他喜愛哲學家的想法融合,
成為一套他自己的想法。
 
 
此本書主要是談境遇這件事,作者提到大家都想要幸福,並不希望負面的遭遇,因此大家都不斷尋求快樂,希望離苦得樂。
 
但最終會發現到,你向外在追求的幸福快樂,常常是很短暫的,就算得到幸福快樂,也會很害怕失去。
 
 
作者在這本書是分享,當你遇到不順遂時,要先自省自己內心的狀況,因為,你的思維和作為影響到自己人生很多。
 
 
他在書中提到”道德因果法則”,此法則是在闡述,有很多事情可能是我們不自覺就做了,但做了後牽連到我們現在遇到的事情,但我們並不會意識到有此因果法則。
 
 
我們內心只會覺得目前遭遇到不順遂是環境造成的,認為環境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但作者提醒我們,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造成目前的境遇。
 
 
例如我們在某個當下做了一個選擇,那個選擇可能會引起一連串的漣漪,不管是對外或對內,只是我們在那當下,可能不會覺得那個選擇會造成環境那麼大的變化或是改變。
 
 
然而,人生就不斷的選擇,在那麼多的作為中,一定會有因果影響到你未來會面臨什麼樣的事情。
 
 
因此,作者鼓勵人回到內省,你自己之前或現在的想法或作為裡,有沒有那些地方有可能會造成你現在面臨的困境。
 
人不是完美的,你可能會在某些狀況會做出一些讓你現在遭遇到不好的事情。
 
 
作者認為因為我們無知,無知是指我們並不知道會這樣。
 
所以他鼓勵我們面對到環境上的挫折或是不順心的地方,把它當作一種學習的經驗,因為他就是你當初做錯了或做了某一個選擇,造成現在的狀況。或是你過去內心有一些些想法,造成你現在的不順。
 
 
這個不順已顯於外讓你遭遇到了,就是一個很明確的指標讓你可以修正它。
 
不要把挫折或不順境遇時看成那麼的不好,因為它是一個你改變的機會。
若你現在做了改變,依作者的思維脈絡而言,你會影響你的未來。
 
 
人生我們已走到目前的階段,我們的未來也會受到我們目前思維、選擇或作為的不同,有機會變得更如意更好。
 
 
你現在遭遇到的挫折,也許對你目前情緒上產生負面的感覺,但回過頭來,若你永遠沉浸在都是環境的錯,
你的未來不會改變。想改變未來,你現在一定得做一些改變,而做改變前,你需要先內省。
 
 
內省自己過去是不是有一些作為,或是內心有一些很深藏在內心的想法,但它隱隱約約操控自己的意識去做出某一些選擇。

如果你能從根源做修正,那未來的境遇,就會在我們改變後的一段時間,讓境遇變成比較依我們的想法。
 
 
環境是我們學習的機會,當你徹底改變你內心一些比較需要修正地後,那這些不好的境遇就會消失。
 
 
你可能會想,之後你還會面臨到新的你覺得不太好的地方,不想先要預想可能會遇到的事情,當碰到了,境遇會顯示出來,另一個你內心裡需要修正的點。
 
 
換句話說,當你真的改正過來時,你的某一些經歷就不會再發生。可是會有新的功課讓你需要去做改變。
 
 
若你的人生會越來越好,代表每一次環境的變化,就是一個督促你變得更好的機會,它會幫助我們越來越提升自己。


 
 
 
 
主持人:
高主編你知道嗎,我的有些朋友就是一定要成立”靠腰”或”抱怨”的群組,會覺得我們這種講自省這理論,太形而上,他們就是現在覺得過不去,不甘心,因此要一個抱怨群組來讓自己舒壓。
 
 
在書裡的第三章節,有談到不要再抱怨發愁,你所怪罪的一切不是讓你變得窮,而是你內心。
 
 
但那些朋友覺得,事實就是那個人或這個環境讓我變成這樣。我內心再怎麼改變,我還是一樣窮,那要怎麼辦呢?


 
 
 
 
高主編:
書裡有和我們分享到,當我們在做”抱怨”這樣子的事時,其實我們的心情也是不太開心的,我們自己也知道,
抱怨其實只是開心一下,但事實上,抱怨並沒有完全解決所面臨的狀況。
 
 
詹姆斯.艾倫有提供一些小的方式,讓你在面臨很不好的情境時,做一些改變而不抱怨。
 
 
他在書裡提到一個實際的例子,例如你覺得你很窮且住在一個很小的房子裡,而你期待你的生活能過得好一些。
 
但你一直抱怨你生活沒有改善而沒有去做任何改變時,詹姆斯.艾倫覺得宇宙的法則會和你說,
你自己都配不上比較好的生活。
 

若你不知道從那裡改變時候,詹姆斯.艾倫認為你可以從一些你可以做得到的事情開始改變。
 
 
例如你希望未來住比較大一點的房子,你至少要把你現在居住的房子弄得舒適,乾淨,
 
維持外在環境整潔一段時間後,你應該會發現,生活中好像有一些不一樣了。
 
 
用顯於外的一些作為,做出一些小的改變,就會讓生活有一些不一樣。
 
 
有時你會覺得你什麼事都不能做,但細想後,你會發現仍有一些小小的事情可以做,
 
 
書裡也有提到另一實際例子,目前做員工的,大部分會覺得老闆對我們很不好,你就當作是磨練,
作者鼓勵你,你準備好你自己,是為了外面的機會。
 
 
也許你真心認為在目前的工作環境中,遇到沒有良心的老闆,當你想要求得待遇更好的工作機會時,
你也必需成長到那一個程度或你有那専才了,你才有機會去選擇。
 

在你還沒有辦法選擇時,你還是得把你該做的事做完,而不是擺爛,你才會有除了抱怨以外的作為可以做。
 

我曾經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原本很有成就的人, 因為一次事業失敗,因而跌落谷底, 他在做心理諮商時,
和心理諮商說,我什麼都沒有了,但那位心理諮商說問了他第一個問題:你的家人還在嗎?有離開你嗎?
 
 
他回覆說,家人安在,也沒有離開我,我家人很陪伴著我,想要一起度過此低潮。
 

心理諮商師又問,你的身體還健康嗎?到最後,那個人突然發現他至少還擁有十項東西,而這些東西是可以鼓勵他再重新開始事項。
 
 
我們常在心很慌的時候,或是遇到太大的挫折時,想不到或看不到目前自己擁有什麼,只看到失去的。
先看你所擁有的,給自己改變的信心。
 

但不要把要改變的目標,設得很大,先做一些你現在可以做的事情。

作者認為不要小看這些小改變,累積下來,在某一個機會或時間點時就會爆發,會協助你脫離目前不想待的境遇。


 
 
 
 
主持人:
謝謝高主編,和我們舉這麼清楚例子,我覺得這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大家許多的生活上遇到困境的概念。
最後有沒有想要和聽眾朋友分享書裡其他的部分呢?
 
 
 



高主編:
這本書裡面有提到有關財富的相關事情,有些人會認為說,這些做惡多端的人,也是很有錢啊,
而我這麼辛苦且努力善良,還是只能拚命的生活。
 

作者的答覆是,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看不到的,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好的那一條路上走,
但我們常常忘了審視自己內心是否有不好的想法。
 

那些做惡多端的人,也有可能在某一段時間,他有選擇好的思維或作為,也有一些事情,
可能不是我們現在就能看到的。例如他這樣來的財富,他的生命是否一直是很快樂的,這是我們不知道的,
也許他是膽戰心驚的過生活。
 

但重要的是,不要一些外在的不好,而阻礙了我們向好的信心,而對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好的事感到灰心, 
 

你覺得那些很不好的人,他的作為或思維並不是一直都不好,偶爾也會有一絲良好的一面會冒出來,
也許在某些時候,在那良好的一面冒出來時,做出好的選擇。
 

而我們自己,也許走在相對較好的路上,但我們偶爾也會有烏雲飄過,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或是我們只是在心裡想,但是思維的力量是很大的。
 

當你有一段時間,處在很負面的情緒裡,我們也會做出不好的選擇,好會有好的因果,壞也會有壞的因果,
二者都會影響著我們的改變。
 
 
也不要陷入現在很不好,是因為以前做了一個很大的錯誤的思緒裡,因為人生的每一時刻都可以做出選擇。
不要因為現在挫折太大了,而對現在生活沒有抱著希望,認為自己的一生只能承受這結果。
 

書取名”所有境遇都是福報”,是我覺得這本書是作者提醒大家,時時刻刻都有機會做出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不要因為眼前看到的不好而灰心,也不要因看到世俗認定不好的人,卻有好的狀況,而否定自己目前想向上的想法。
 
 
因為我們是想要自己越來越好,所以把眼光調回來看自己就好,而不要認為自己所做的選擇是沒有用的。
我們需要更警覺自己的思維和作為。
 

作者是透過冥想,讓自己靜下來,省思自己,做出改變。


 
 
 
 
主持人:
是的,除了冥想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閱讀,而提醒自己,此書中的每一句都很短,是非常適合現代忙碌的讓我們做閱讀

 

重點一: 透過內省,了解過去或現在什麼樣的思維,造成現況

重點二: 不知從何那改變,就從做得到地方開始

重點三: 人生每一刻都在選擇,也都在改變自己的未來,不要因為挫折太大,失去了希望

重點四: 改變,是要讓自己變好,請只専注在自己的思維

心悅幸福樂 | FUN 心卡:88種翻轉潛意識的藝術投射旅程 | 安一心 專訪 周詠詩

心悅幸福樂 | FUN 心卡:88種翻轉潛意識的藝術投射旅程 | 安一心 專訪 周詠詩

你相信生命有更多的可能嗎?

你相信自己能創造不一樣的人生嗎?

如果你有懷疑,那麼FUN心卡會是你最適合的引路卡。


它,能為你開啟另一種可能,

FUN心卡不僅是一套翻轉潛意識的牌卡,

更是一套能發揮創意及想像力的藝術牌卡。


它,不只一種玩法

你可以自行抽牌解讀,也能照著說明自由書寫,覺察你此刻的內在狀態



它,沒有固定的解釋

一切的解讀都來自於你內心的投射


FUN心,希望你能放心、安心的,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幸福新能量。


今天就讓詠詩老師與你分享如何使用FUN 心卡,找到心方向。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e9z3x7

心悅幸福樂│覺療癒密碼2改寫根源記憶│安一心專訪Alice

心悅幸福樂│覺療癒密碼2改寫根源記憶│安一心專訪Alice

《療癒密碼》療癒「健康問題」的根源,
  《夢想密碼》療癒「成功障礙」的根源,
  這本書,則是療癒「所有問題」的根源。
本期節目練習教你如何用裡面的技巧來面對疫情

購書連結:https://whitehippo.net/2rA8S
 

 

 

全球暢銷書《療癒密碼》作者追尋30年的療癒法!
  一天10分鐘,就能得到持續20年的效果!
 
  你現在用來改善人生的方法,很可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作者獨創「記憶工程法」,帶你深入人生的各種問題,
  療癒或改寫記憶,讓你有能力克服,尤其是當其他方法似乎都無效的時候……
 
  《療癒密碼》療癒「健康問題」的根源,
  《夢想密碼》療癒「成功障礙」的根源,
  這本書,則是療癒「所有問題」的根源。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