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從心簡單,我治好了重症、花錢

心悅幸福樂│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從心簡單,我治好了重症、花錢

標題: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從心簡單,我治好了重症、花錢
作者:蔻特妮‧卡佛
出版:李茲文化
連結:https://pse.is/LY9DY

「333精簡穿搭計畫」創始人,
獲CNN、BBC、《歐普拉雜誌》等眾多媒體力推,

在IG社群引爆粉絲仿效狂潮。
頂尖極簡部落客公開「精簡更寬裕」的自我療癒之道:
簡單生活可以將恐懼化為希望,用簡約開創豐盛。

最療心的收納整理術 x 最溫柔的理財書 x 最簡單的自我認識之道
亞馬遜書店百位讀者五星★★★★★感心推薦

未來3個月內只靠33件單品穿搭,你想挑戰嗎?也許這將成為你此生收穫最大的生活實驗。
永遠覺得衣櫥的衣服少一件?破解法:簡單才是潮
覺得時間不夠?破解法:多一事不如減一事
無法割捨紀念品?破解法:用相機和文字記錄後存檔
難以抗拒朋友的請求?破解法:精進說「不」的藝術

經歷斷捨離的提點,你或許已經嘗試丟掉一些不那麼喜愛的物品,但期待的改變仍未發生,為什麼?本書作者蔻特妮・卡佛說: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從「心」簡單。她曾因此救了自己一命。只是開始幫衣櫥瘦個身,卻意想不到地全面翻轉了她的生活,不僅走出多發性硬化症和失敗婚姻的陰影,跳脫了月光人生,還認識了真正的自己。

主持人:
好,感謝你願意讓自已的心安靜下來,好好的讓以下的訊息進入你的內心。

今天很開心可以跟大家介紹李茲文化出版的「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副標是「從心簡單,我治療了重症、花錢」。我們很開心的邀請到李茲文化的總編,跟我們打個招呼。
 
Irene:小安老師早,各位聽眾好,我是Irene。
 
主持人:為什麼想要跟我們介紹這本書呢?
 
Irene:其實這本書出版之後得到很多的回響,很多的網路媒體都會轉載,我覺得這是現在的流行趨勢-叫做「簡單」的流行趨勢。跟以前不一樣。小安老師,請問小安老師對這一類的書,例如:斷捨離、極簡生活、零雜物這類的書,您有感受嗎?
 
主持人:我家裡的書房跟和室是最多雜物的地方,有些東西是因為好奇的關係,就會想東買西買,就堆很多,然後就要想辦法要把它慢慢斷捨離。有時候常常整理到一半的時候就會沈浸於整理的物品當中,陷入回憶當中。
 
Irene:陷入回憶當中。
 
主持人:對,然後整理就卡住,就覺得整理很累,然後就放棄了。

Irene:可以因為你常常搬到不同的國家住,以為你的東西會比較少。
那這本書的破題,是要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我覺得一般男生,衣櫥不是那麼大的問題,對女生而言衣服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每個女生都想要突破自已想要有新的造型或陷入拍賣、週年慶,買多省多等百貨公司的口號之中。
 
所以這裡說的33件單品,可能我們跟朋友約著去百貨公司的週年慶逛一圈回來就超過了,如果連飾品、衣服、鞋子,有時候還要因為要湊到折扣門檻,為了回饋而買物品。所以對女生來講要維持33件單品感覺上是蠻困難的。
 
我覺得蠻厲害的一點是,作者以前在時尚産業工作,她需要很多的行頭,但是她在時尚業工作的末期,她就維持3個月只留33件單品,包括飾品、鞋子、衣服、褲子,不包括睡衣、貼身內衣物。她因此發現,其實每個人會注意自已今天穿什麼、造型是什麼,但我們看別人只是看大概。
 
所以作者在衣服少了之後,她挑她最喜歡的、最適合她的穿、穿起來是舒服的,反而她的整體造型因此得到了贊美,因為她穿的並不難看,只是比較少的單品,所以她發現這個天大的秘密,這件事情也改寫了她的人生。
 
我自已是從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那本書開始,這本書在台灣也很紅,在美國也爆紅。這本書的作者是住在美國的美國人,叫做蔻特妮‧卡佛,她也是受到這些風潮的影響。所以跟以往要追求的美國夢,房子更大、衣櫥要更大、廚房要更大,家裡要有很多很棒的東西讓鄰居羨慕的東西等等不同,完全反其道而行。
 
多年前我自已在接觸到剛才提到的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斷捨離等書籍之後,有了很大的改變,我也開始把家裡的一些東西丟一丟。
 
當初我在看近藤麻理惠的那本書的時候,提到她協助很多的客戶處理家裡的雜物案例。物品當經過取捨,詢問自已物品是否讓自已心動,如果有讓我心動就留,沒有就丟掉或捐之後,家裡變得井然有序,空間也變大了。結果從外在的雜物走向內心的時候,決定要丟掉的就是她的老公,也許老公就是當初讓家裡的生活變得愈來愈混亂的原因。
 
主持人:對,好像很多都會這樣。
 
Irene:我覺得是因為那是他開始慢慢走向自已的內心,當時看到這部分的時候,覺得好玄喔。為什麼她從丟掉雜物到最後她會變成,她選擇這個婚姻其實不是我要的,這個老公不是我要的。我不要再委曲自已,不要讓心委曲,不要讓心累,然後她選擇去過另外一個人生。
 
OK,所以那個部分我就覺得當初就有一個那樣的東西。
 
所以在以前的斷捨離的書裡面,討論的不是那麼多,但卡佛這本書裡面是找到這個東西,她在講這個東西,她說我不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斷捨離、怎麼零雜物。我要告訴大家的是說,你為什麼要斷捨離?你為什麼要零雜物?其他之後,他會有他的結論。但是她的當頭捧喝是因為她生了大病,這本書分了四部,她就要一步一步把她自已的人生歷程,很誠實的跟大家講。
 
可是她跟大家講的時候她是說,她是說其實她也看過很多別人的東西,她發現本來要寫書可能是很偉大很特別的東西,我們才要開始去寫部落格,去跟大家分享。可是她覺得看到很多人一邊做一邊生活實驗,等於是自已的實境秀,就分享出來的一些東西,對她的幫忙也很大,因為很誠懇。
 
因此她就決定很誠懇的面對她自已以前的問題,導致她生大病,導致她有花錢的惡習,負了債,然後很雜亂,很忙亂的這個歷程,她都有寫,因為她曾經有失敗的婚姻,是單親媽媽,後來又再婚,而且她生了重病,她到現在有九年的時間都在對抗多發性的硬化症,才三十歲就得了這個病。對她來講真的是一記當頭捧喝,她就開始去反省她自已的人生。這本書,說起來其實蠻簡單好讀的,因為她的故事講的很誠懇,然後她寫的文筆也很流暢。我自已讀的感覺是等於是在慢慢地在跟她交心的去看這個部分。
 
主持人:這本書,好像在看別人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呢,也許跟你有一些共鳴。你會發現說:對呀,好像遇到的狀態都是如此類似的。
 
Irene:她其實做了好多事情,她除了整理,為什麼變成她可以出書,是因為也不是說她還沒有真的做到一定的成績的時候,她就開始寫她的部落格,開始把她的點點滴滴,很不堪的過往就寫出來。因為她也在時尚業工作,有一個東西她特別有感受,就是她的衣服很多,她就發起一個運動說:那我們來實驗,看看我們有沒有辦法3個月裡面,只靠33件單品重覆穿搭。她就邀請大家參與,一開始就有100個人響應了,因為大家覺得很有趣。
 
因為也有很多的媒體記者在看有什麼有趣的部落客,或是有趣的議題。結果美聯社的記者就看到她這個東西,也覺得很有意思。就去採訪報導她,因為是通訊社,所以結果100多家的報紙媒體就開始也報導這件事,最後連奧普拉雜誌、CNN,甚至BBC他們也在報導這個東西,有成千上萬的人也開始來嘗試3個月內33件單品的這件事。
 
在IG上作者也邀請大家,你也可以做,做的時候你就拍一張照片,讓我看一看你的衣櫥,然後標記作者,例如#project333。如果你看#project333,就也會看到一大堆,她就把她的成果show出來,就變成一種激勵作用。從那個部分開始,她就有點開始爆紅,然後她就到處去演講,在全美國的演講,她走了33個城市,分享她如何獲得重生、她怎麼去省思她的人生,然後分享並鼓勵別人。
 
她的狀況也是她獨有的,幾乎很多的美國人都有這樣的問題。有統計結果顯示有78%的美國人是月光族,就是賺的錢付房貸、購物,聖誕節買禮物,大家都是月光族。作者收入不錯,已經當到行銷總監,她也是月光族,由其她還有一個女兒,她就想說她離婚之後,媽媽要對你很好,不能讓你因為是單親的孩子,你就受委曲,所以她就買了很多很多的東西給她。其實她小孩很小,可是她就覺得用這種物質的東西,她覺得是一種好像會開心的事情。所以她就處在那種卡債循環,她說她每天穿在身上的衣服都不是她的,因為信用卡還沒有付完,其實是銀行的。她的意思就是說,她在負債去買這些東西。
 
有時候他們連一千塊美金(台幣3萬)的緊急要用的錢都沒有,很多美國人都沒有。所以她的狀況就引起廣大的共鳴,因為很多美國人也是這樣子,就跟她一樣,在她生病之前就是這種很消費主義,就是不斷的買不斷的買,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買這麼多,但就覺得買的時候很開心,但這些東西其實就算放在家裡,你不去把它清除的話,你看到的話就想說:啊,這個鞋子很漂亮,可是它會咬腳,其實你也不會穿,那你就會有罪惡感,我居然刷了信用卡,付了卡債買了一雙放在這裡穿不出去的鞋,這樣的東西有很多,都不斷的在勾起她的很多的罪惡感,最終就是一種壓力。
 
她後來重新脫胎換骨之後,她覺得她以前的生活裡面就是充滿了壓力,所以她只好去追求很多的小確幸大確幸,可是就不曉得自已在做什麼。
 
主持人:對,沒錯。因為你知道嗎?就像現在開始週年慶,為了贈品或滿額送、打卡禮,然後開始湊到自已不該買的。所以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撇步」,就是比較實際的作為,可不可以教一下聽眾,她到底用什麼「撇步」,就是除了33件,然後其他要怎麼處理呢?還是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是可以讓自已的身心可以輕鬆一點呢?
 
Irene:OK,她自已做的很極端。第一,她搬到小房子,因為美國房子不是都很大嗎?她原來住的沒有很大,是56坪。她搬到21坪的房子,她就沒有負債了,然後她東西又丟掉很多,所以她夠住,而且她的空間比以前更舒適,然後她把信用卡都剪光了。所以她做到一個極致。
 
主持人:就像我有一個朋友把會有購物的APP或是廣告全部都刪掉。
 
 
Irene:對,有差,對不對?我覺得我沒有辦法像她那麼果決,我覺得她有點像是重生,所以她的那個決心很足,或許她個性就是這樣,但是我覺得,像我自已的信用卡也整個減少,少至幾張,但因為有時候出國,還是有信用卡也比較安全。房子也不見得像她一樣住到21坪,我覺得就是說:我就不用再立定目標我要存錢買大房子,也許我們就不用做那個,要做的是把家裡的空間清開。
 
這本書有4部,第一部是在講,怎麼樣打造她自已、她怎麼重生的;第二部在講的是打造空間;第三部是在講打造時間、創造出時間;第四部是回歸愛。
 
其實她在第二部的部分,就是清理雜物,其實她從衣櫃的瘦身開始,它就會有良性的循環,因為她以後在買任何的東西的時候,她都會想說,這個東西買回來,會不會哪天我又想把它丟掉了,所以一定會慎重的去買,不會把賺物當成對自已的犒賞。我做了什麼事情,我完成了一件什麼好的事情或是誰生日,我要犒賞自已,或是自已生日要犒賞自已,就用購物來犒賞自已。這些她都沒有,她說自已就是做瑜珈、做運動和好朋友聊聊天,這樣子的方式來犒賞自已。就是有意識的察覺,不要反射性的跟著以前的習慣走,因為以前的習慣就是導致她悲慘的結局,所以一定要改變自已的生活方式,才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是第二部分,在打造空間的時候,她告訴大家:你在購物的時候的聰明度,而且她發現她卡債減少、也沒有了房貸,輕鬆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
 
小「撇步」的話,她還是不斷的丟,買東西的快樂沒有了,另外産生的是丟東西的快樂,就是她會拿著一個箱子,在家裡巡一遍,看有沒有可以丟的東西,用不到的東西,就把它放進箱子裡面去。因為家裡還有先生和女兒,比如她有一次她把她梳妝台上,結婚時朋友送她的兩個大花瓶,很漂亮但是沒有用,只是會積灰塵,每次打掃還要把花瓶移開,還要擦花瓶,就很麻煩。她覺得這個可以把它藏起來,可是因為這是她跟她先生共有的,所以她不能直接把它丟掉,她就把它藏起來一兩個禮拜,她先生都沒有發現。後來她又把花瓶放回來,然後問先生說:我覺得這個花瓶在這裡積灰塵,沒有用,把它送掉好不好?她先生說:不行,我很喜歡這個花瓶。她說:先生,花瓶已經不在那裡兩個禮拜了,你都沒有發現,你說你很喜歡它?這是什麼樣的狀況?她先生說:真的嗎?它曾經不見兩個禮拜嗎?後來她先生就同意把花瓶清掉。
 
 
 
購物的衝動來的時候,她就會把家裡那些收一收,她覺得不是那麼喜歡的就放到箱子裡面去,然後就把它收起來一陣子,等過了幾個禮拜,她就會考自己箱子裡面有什麼,如果想不出來是什麼,她就會把它清掉或送掉,所以她就為自己創造很清爽的空間。
 
其實這我也有發現,家裡如果東西愈來愈少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哇,這個空間就會很好。而且我們要記得一件事,房子的那個坪數,一坪好幾十萬的空間拿來裝不要的東西,說起來蠻不可思異的。
 
主持人:對,沒錯,沒錯,所以這本療癒人生真的是有好多故事,可以讓人家好好的去閱讀,今天也謝謝李茲文化的總編跟我們分享「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謝謝。
 
Irene:謝謝小安老師。

重點整理:
1.為什麼想要出這本書

斷捨離是個趨勢,簡單其實跟我們生活連結起來,會輕鬆許多…
許多人,特別是女性,為了在外在有所突破,經常性的添購了許多不必要的商品

2.本書的另外一個衝擊點

斷捨離的過程,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內心,作者透過丟棄東西的過程,他發現他目前所處的婚姻不是適合他的,簡單,也與關係進行連結

3.關於本書的另外一個重點
其實是很生活化的真實故事,是有可能發生在我們週邊的事情,也是作者發起透過33個衣櫥的單品,我們來過好的人生,請輸入#project333 在IG就可以看到

4.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是可以讓自已的身心可以輕鬆一點呢?
有意識的覺察,不要反射性的跟著以前的習慣走

心悅幸福樂│依法法師談安頓身心│ 國際木魚計劃協會

心悅幸福樂│依法法師談安頓身心│ 國際木魚計劃協會

依法法師擁有台灣大學法律學士、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碩士、耶魯大學宗教學博士。是一位獲得聯合國頒發的「國際傑出佛教婦女獎」、「和平與宗教教育獎」的比丘尼。也是少有的,能用流利的中英雙語,讓佛學智慧深入不同種族的人心中,讓「木魚敲響東西方」的傑出導師。

數十年來致力於佛教的國際化傳播,座下培養了大批的西方人佛教弟子,名揚國際,在台灣得到十大青年傑出獎,在泰國得到佛教傑出女性獎,在紐約聯合國得到宗教教育與和平獎等殊榮,不斷應邀於國際間宗教對話與論壇的國際木鱼計劃創始人:依法法師,終於在國際弘法的道路上,回到台灣,要為台灣的佛子青年盡心盡力。

本著「一切成就來自於十方,終究回饋於十方」的信念,一路從歐美,澳洲、紐西蘭,中國大陸,香港地區的弘法路上,回到睽違台灣三十年的依法法師,決定為熟悉的家鄉台灣青年禪學落地紮根。 

國際木魚協會

主持人:
好,首先感謝你願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好好的讓以下的訊息進入你的內心。

今天很開心的也很特別的邀請到就是木魚計劃的一個法師,依法法師來到我們線上,跟大家好好談一下,我們的心怎麼安頓下來。請依法老師先自我介紹一下吧!
 
 
依法法師:
你好,小安你好,各位聽眾好。
我的法名叫依法,我是木魚計劃的創辦人,那木魚計劃,現在在美國有個基金會,在台灣我們有一個協會,未來在香港、深圳都會有一些活動。
 
 
 
主持人:
我這邊覺得最有興趣的,就從資料裡面看依法法師的故事,裡面有一個最有趣的,就是你是台大法律系畢業,也是耶魯大學的博士。
你在台大創了一個空前,就是穿著僧服的學生,完成了學業,可不可以跟大家來分享這一段故事呢?
 
 
依法法師:
好的,那個是1979年,差不多四十年前,那個時候我是台灣大學法律系大一的學生,一開始我都沒有什麼信佛,因為我是北港人,所以家裡面就是拜媽祖的,我是利用暑假的時候,上了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然後我就從沒有學佛,兩個禮拜我就把頭髮剃了,我就剃頭了,就出家了!
 
 
後來回到學校繼續來唸書,所以我現在常常講,我是先出家再學佛。
 
 
 
主持人:
那你當初穿僧服在上學,會不會跟同學格格不入之類的嗎?
 
 
 
依法法師:
因為從我個人主觀的角度來看好,因為那時候心很寧靜,而且很超然,所以沒有感覺到人家在看我,應該可以說,我是那個時候第一個台灣大學的學生出家,而且是穿著長衫袈裟,以出家的身份出現在校園裡面。
 
 
為什麼會出家?
我剛才提到的,我是先出家後學佛的,那個時候我是一個台灣大學法律系,其實我那個時候考進去是政治系,後來因為我想當官,我想參政,所以當初覺得念政治系很多是理論上的,或許我以後當個律師,當個立法委員,再來競選總統。
 
 
後來1979年我算是降轉法律系,只要學習比較實際的這一些法令方面的東西,但是我後來學了佛以後,可以講說發了出離心,覺得世界上這一些名利的東西,榮華、富貴不重要了!所以就出家了。
 
 
當然我的家裡面的堅持,必須要回去把這個學問,就是說大學的學位完成,我覺得那時候所接觸到的人間佛教,也不違背,那時候,星雲大師也是提倡,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我覺得其實你做什麼都不是很重要,最主要的就是你的心態。
 
 
有時候覺得我四十年來出家,我常講為佛教而生為佛教而活,四十年來只是做了很多弘法的事業,有的人就說,你們很辛苦,我說一點都不辛苦,為什麼呢?因為在於你的態度。
 
 
譬如說,你把這一件事情,當作是一個使命來做的話,那很多人做很多非營利的事業,你就不覺得苦。
父母養子女的時候,有時候晚上也睡不好,吃也都吃小孩子剩下的東西,你看,父母都不覺得苦,為什麼?因為這是他心甘情願。
我就是一個母親的責任,就有一點使命。
 
 
所以我常常講,做事對我來講,我們英文有一句話就是休假,放假叫vacation,你的職業叫profession,我常常開玩笑說,vacation is vofcation,vofcation is vacation,意思就是說你做事的時候,如果你把它當做一種喜愛的使命感,你就會覺得跟休假一樣,因為你很喜歡做,用這種態度在面對你的工作的話,那肯定的,是身苦而心不苦。
其實修行就是在修一個心而已。
 
 
 
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說修行修一個心,但是我相信現在的人,或是我們的聽眾一定會覺得,現在不管是環境或是政治、經濟,壓得大家都喘不過氣,不知道法師這邊有沒有什麼意見,不一定要像法師像是感覺要豁出去的斷捨離,大家好像一開始沒辦法做到這個斷捨離的時候,那應該要怎麼做,這種拿捏應該怎麼做?
也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可以安頓,做好工作,生活之類的嗎?
 
 
依法法師:
過去因為我比較常在國外,有時候我在美國,或者是有時候在中國大陸,有時候回到台灣來,我常常旅遊飛來飛去的,我回到台灣的時候,有一天我坐捷運,我沒車子,喜歡公共的捷運或是巴士,其實那一天我坐捷運上,我覺得很有幸福感,因為我覺得台灣就是交通非常的方便,生活機能非常的好,譬如說,你要買個東西,到處都有。
 
 
第一個,我覺得心態就是這樣,其實每個地方包括美國,美國就是公共設施很好,地方很大,但是他的生活機能,可能你要買個東西,就要開車出去,所以老人的話就很不方便。
 
 
所以我常常在世界這麼走動的時候,我發覺到有一個方式,就是你在一個地方,盡量就是想那個地方的好處。
因為每個地方都有優劣點,但是你盡量去想它的優點。
 
 
我們常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個就是說,第一個我們要調整我們的
心態。
 
 
第二個,我覺得生活上越簡單越好,先不要講別的,生活上很小的,你到一個人的衛浴去使用一下,發覺到他們家裡洗個澡、洗個頭髮,什麼東西都有,就跟一個雜貨店一樣,我心裏面想,一個頭,一個身體,需要用得那麼複雜嗎?
現在我們的生活,弄得太複雜,所以讓我們的生活,演變的沒有一個關注。
 
 
大家就想說,我們應該是要修行,從生活上先簡單,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資訊,我們現在資訊也是太多了!
我們想知道,但是你會發覺到資訊來的都是很片面的東西,甚至有時候是被誤導的,現在比較擔心,我們現在的人沒有辦法有這種有系統知識,甚至是有內在的智慧,而都是吸收很多片段、片段的,我覺得也是現代人的一個煩惱之因。
 
 
一大堆知識,是健康的知識還沒有關係,而是現在我們很多零散,甚至就是現在的假新聞很多,所以要快樂,你聽我講這兩點就知道,就是什麼?就是簡單。
 
知足常樂,生活簡單一點,然後資訊再簡單一點。
 
 
第三個你剛才講的,政治、經濟,我倒覺得經濟上當然是靠每一個人。
我常跟現在的年輕人講一句話,我說時代在改變,你不是要去找工作,而是應該去創造工作。
我發覺到我這一輩子,都沒有在找工作,而是我創造工作。
包括我出家,也是給自己創造一個工作。
 
 
我常常跟年輕人講,時代改變很好,而且我常覺得很多人認為就是第一個,沒工作了!危機,其實它是給你一個很大的機會。
 
 
我現在對不只年輕人,我們現在在台灣,資訊太快,你打開電視一百多台,而且都是二十四小時,其實現在是大選的時候,我要講幾句話,第一個就是,當然身為一個出家人,像我們在台灣成立了國際木魚計劃協會,我一直很強調的,就是要超越黨派,我們也不屬於藍的、綠的、紅的、白的,全部都不屬於,因為其實是一個出家人,其實我對於出家人參政,我覺得很可惜。
因為出家人,我們有我們的專業,政治人物是在做政治,這是他的專業。
商人愛財,民生愛民,政治愛權,是世間法,但是我們一個出家人,要做一些出世間,比較超然的,那我也是很希望社會給我們出家人,有這樣的一個環境,讓我們超然一點,我常常覺得,你看台灣什麼藍的、綠的,什麼紅的,
我說,你看看,我們現在講的都中國話,看的也是漢文,這個是五千年的歷史,這個是中華文化,可是如果你看這些政黨,國民黨、共產黨、民進黨,這一些都是一百年左右,甚至不到一百年的歷史。
 
 
在這個文化的大洪流裡面,他們就是那麼一點點,所以如果我們從一個文化上面來看的話,這一些都是大海裡面的波浪。
 
我認為,做一個出家人,第一個要超然,尤其是要以出世間。
我常常開玩笑說,你不要叫我去幫你站台,如果你面臨生死的時候,不曉得死後要去哪裡或者是你不知道你從哪裡來,你來問我就好了。
 
 
我覺得出家人應該給予更多的心靈上的指導,因為現在不管你是紅的、綠的、藍的、白色,什麼橘的這一些,我覺得如果出家人再去站台的話,會添亂,
因為有人喜歡你,有一些人不喜歡你。
 
 
就像你一開始問我的,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大家心靈有一點不安,如何在這個不安裡面多增加一些這個安定的成分。
 
 
最後我要講的,就是我們佛法裡面有一個叫二諦圓融,諦,真諦的諦,也就是真理。
所以我們一個學佛的人,是用一個了解世間運作,就是世間的法則,但是我們在這個世間裡面,如果你沒有從高度去看,你會被搞得很痛苦,一下子東邊,一下子西邊,但是當你超然到出世間法,就好像你站在一個高的位置看看小孩,小孩子都在吵架,都在打架的,所以你問我說,在這樣的的一個社會,其實,我告訴你,真的是,如果我們比起這個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那個時候是多苦啊!
 
 
我們現在一個手機,就等於你的辦公室,也是你的學校,也是你的娛樂場所,是大家的努力,這麼幾十年來,都沒有什麼戰爭,這一點就是我們應該很珍惜的。
 
 
我常開玩笑說,每天起來第一件事情去蹲在馬桶上,第一個是感恩,因為你吃下去的東西,為什麼你可以吃,你可以問那種腸癌的人,你就知道,他不吃,
是因為他不能排,你沒有排,就吃不下去。
 
 
所以你每天早上坐在馬桶上,你可以排出來,你就要很感謝你這個身體,感謝一天二十四小時,我也沒有下指令就幫我工作,我因為排得出來,所以我能夠吃得進去,所以每天第一件事情,馬桶哲學,就是感恩。
 
 
我覺得很簡單,又回到以前大家老人過去的智慧,就是感恩、知足,還有一個就是簡單、柔軟。
 
 
這個就是現代人時代裡面的修行,其實常常存一個善念,像我現在誦唸珠給人家,掛在手上。
 
 
有人說,「師父我看到念珠,我就會想到你。」
我說,「你不用想到我,你看到念珠,你就想到,我要心存好念。」
心存善念,這個動機很重要。
 
 
接下來,就我講的話,我的行為就很重要。
提醒大家,關注你的念頭,佛教講的就是現在講的正念,正念運動就是這樣子。
 
 
主持人:
剛法師在談的,就是要有內在的智慧,第一個是用感恩的心,第二個關注,專注在自己的念頭上,讓自己是可以非常知道自己,意識在做什麼,是這個意思嗎?
 
 
 
依法法師:
對,你知道嗎?我們每天都要洗澡,是身體髒了要洗澡,那我們心髒了怎麼辦?什麼叫心髒了?生氣、不滿、憂鬱。
 
 
那怎麼洗心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常常對內去觀照,常常自問自己,我們其實是要常常跟自己對話,
我為什麼會生氣呢?
我生氣是為了什麼?
我為了要這個東西,然後我要的東西會怎麼樣?我要不到這個東西會怎麼樣?
這樣一層一層剝,我們講說剝洋蔥,後來剝到自己流淚,發覺到其實是沒有一個你想要永遠抓住的東西,就像洋蔥沒有實心一樣,佛教裡面講,就是一些假相,假相不是說沒有,而是說它不是一個永遠存在的東西。
 
 
它只是暫時性的存在,然後我們又為了這個東西,在我們的人生裡面,太多了暫時性的存在,但是我們都要把他抓為是永久的。
 
 
像我們如果去參加一個告別式的時候,就所謂的人家的葬禮,上禮拜他明明跟我講話,現在怎麼不在了,會覺得究竟是實在,還是夢,人生就是這樣,如幻如夢,這時候他不存在,他跟你講話的時候,他也的確是存在,你剛才在夢裡,也的確是夢裡感覺到很存在。
問題就是我要跟你們講的,這些都是暫時性的存在,它一定會改變,不會永久。
 
 
所以你如果用這種來看這個人世間,第一個感情,不管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子女,這種生離死別,因為你就知道他是不常在的,你心裏有一個準備,遇到這種突來的分離的話,你心裏我們常講,像打預防針一樣,你心裏有所準備。
 
 
還有工作上有改變,整個社會的改變,包括您喜歡的政黨,下台了,另外一個黨上來,你也別那麼難過,因為政黨輪替,也是無常。
 
 
佛教裡面講無常,其實是真理。
 
 
像鋼鐵水泥一樣,因為它可以有變化,帶給我們人生很多的這種可能性。
所以我們講真空妙有,不固定限制才有各種可能性。
 
 
 
主持人:
我相信聽眾朋友一定覺得依法法師講得非常的精彩,因為我們時間的關係,非常謝謝木魚協會的創辦人,依法法師跟我們今天分享這麼多,我們再找機會請依法法師跟我們分享,謝謝。
 
 
 
依法法師:
我很樂意再回來,謝謝。

心悅幸福樂│人生成敗的靈性7法:讓一生圓融無遺憾的關鍵法則

心悅幸福樂│人生成敗的靈性7法:讓一生圓融無遺憾的關鍵法則

標題:人生成敗的靈性7法:讓一生圓融無遺憾的關鍵法則
作者:狄帕克.喬布拉 
譯者:李明芝
出版:柿子文化
連結: https://pse.is/MFYST

→純粹潛能法則:我們都有潛力成為並擁有所希望的任何東西。
→施予法則:給予和接受解釋了無論你走到哪裡,都能保持宇宙中的豐富,而這就是你最終將從宇宙中接收能量的方式。
→因果法則:因果,你在宇宙中所做的一切,都將以你所汲取的能量回歸給你。
→最省力法則:當你真正與自己應有的東西聯繫在一起時,它應該輕鬆自如,毫不費力。
→意圖和慾望法則:根據你的意圖,你已經開始走向結果了。
→超然法則:從結果中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但你還是應該要設定你的意圖,然後放棄你對結果的執著。
→達摩法則:發現你的目的。
 

 

 

主持人:
好,首先感謝你願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好好的讓以下的訊息進入你的內心,今天很開心,柿子文化出了一本好書,
人生成敗的靈性7法:讓一生圓融無遺憾的關鍵法,今天邀請到主編來跟我們分享這本書,先跟朋友打個招呼吧!
 
主編:
老師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柿子文化主編劉信宏。
 
主持人:
為什麼要出這樣的一本書呢?
 
主編:
其實對於這種靈性的研修,還有對於提升人自然生命本質的一個上升提揚,這是我們公司一直以來的其中一個系列主題。
 
這本書,當初我們在尋求,不只國內的作者,我們有很多翻譯的書,包括之前曾經出版過的一些相關類型的書,
像《你的無形力量》這樣的書,我們找這樣的書這中間就有發現狄帕克.喬布拉這位老師的作品。
 
我們有曾經去搜尋過,其實他的作品在國內已經有很多本書,在國內已經有翻譯上市,我不諱言這本書在非常早期的時候,
其實就已經曾經在台灣出版過,但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我們整個統合,評估起來,其實就國外的反應標準,
我們也覺得這本書其實是在他所有的著作裡面,相當非常最具代表性,而且是非常推崇的一本書。
 
在台灣我覺得世代不斷的在更替,既然是好書,就不應該讓它就這樣消失在中文的出版界,
所以我們才會把這本書,重新再提報版權,然後再把它翻譯出來,再重新上市。
 
主持人:
我相信聽眾朋友一定會很好奇的想了解,這七個法則到底是哪七個呢?
 
主編:
其實這本書真的文字很少,整個中心議題,從作者本身的一個出發點來講,它的中心核心主題,他自己本身就是醫生,
所以他是從一個量子醫學的一個角度來切入,其實他在很多本著作裡面,如果大家對他夠了解的話,都知道他其實
是在陳述我們人跟宇宙之間一個很密切的關係。
 
其實宇宙萬物不管是任何的森林,包括有生命、無生命,都是由一些量子訊息來構成,我們在這本書其實也有點到,
我們之所以跟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有差別,就是其實我們的人生命裡面,我們有多了一些資訊,跟一些能量,這是在資訊訊息上面,
因為這些資訊訊息的流動運轉,才會造成今日我們的人,這樣的一個身體,一個實際的物質,我們所知道的這個存在世間的一個身體的狀況。
 
這本書我簡單的講,就是他有7個法則,這7個法則就是在從你開始認識本體,到最後提升,你在這個世界上應該要去運作,
你應該要去達到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如何去進行了。
 
整個7法則
第一個 純粹潛能法則
第二個 施予法則
第三個 因果法則
第四個 不費力法則
第五個 意圖與欲望法則
第六個 超然法則
第七個達摩法則
 
其實這7個法則,它並不是那麼簡單,我有問過我的朋友,看過這本書的朋友,我問他,這本書字數那麼少,文字其實也不是很艱難,
但是他說其實第一遍看過,他有在了解,但是他並不是那麼的認知,那麼的深入進去認知,他說他這本書不能夠只看一遍,
一定要看兩遍,至少兩遍以上,針對某些觀念,某些的詞語去做一些自我心理了一個澄清,然後理解,才能整個明白,
通透他整本書的一個運作的道理。
 
主持人:
我發現這7個,聽眾一定會覺得很好奇,這7個要怎麼樣應用在生活中呢?
 
主編:
我在做這本書的時候,在最後面有一個附加的單元,是具體實踐靈性7法的一週時間,具體來呈現靈性7法。
 
其實這個單元是我自己這邊,在後面自己在回答記趣的,因為我自己覺得作者在前面,他逐條逐章的去解釋每一個法則,
然後每一個法則,如果都去認真研讀,慢慢去體會、去了解,就會知道,這是一個一個程序,一個連貫性。
 
我們如何把它具體落實?
在前面的篇章裡面也有提到,你可以怎麼做,但是我覺得,我們日常生活裡面,我們怎麼具體來實行?
其實可以把它濃縮起來,應該它剛好是7個法則。
 
最後面附屬的單元,是我從喬布拉他本身的一個,他個人運作的一個網站裡面去找出來的,就把它整理,剛好一週七天,
一天剛好就配一個法則,你每個禮拜七天循環的運作來實行這7個法則,就可以達到最終的一個目標,達到人生成功,能夠具富,
達到你的幸福終極的目標。
 
那這七天,是從禮拜六,一直運轉到禮拜天,從第一個法則開始運行,後面有個簡單的一個說明,大家可以去看看。
 
主持人:
我覺得,這本書最精彩的是讓聽眾朋友可以實際的應用。
上面都有寫一個很重要的,我認為叫肯定句。
比如說第一天要純粹的能量法則。
第一天,我都有潛力,並擁有所希望的任何的東西。
對,我今天要這樣過,第二天是怎麼樣。
剛才可能聽眾朋友對每一個法則就只是聽聽而已。
可不可以把一些比較重要的字句,來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讓大家知道,原來我第一天要這麼用,第二天要怎麼用,第三天要怎麼……
 
主編:
比較具體的作法,我就把剛剛講的一週具體實踐的這個法則,簡單來說。
 
純粹潛能法則
其實可能就字面上,大家會比較不容易了解什麼叫純粹潛能,作者在說的就是,你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認識你真正的自己。
這個東西其實就在開發自我靈性的的人來講,可能就比較容易明白,何謂叫做尋找真正、了解真正的自我。
 
因為我們人往往就是被這世間萬物,被所有一些運作的一些事物所迷惑了,然後偏倒一個方向,然後就認為說這個就是我的本性。
 
其實並不然,因為每個人必須要拋開這世間所有誘惑你、蠱惑你,甚至是激勵你的一些人事物,回歸到你的本心,認識你自己,
才能夠從最裡面去發覺我到底是誰,真正的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作者說,當你一旦進入了解、認識自己的時候,你也就開始運作你的無限發展的潛能,最後達到您所想要的目標,那如何來做呢?
他其實很簡單,每天只要能夠保持沉默,或者是冥想至少三十分鐘。
或者是說,你要練習不批判,對任何事物,你都不要去評斷它、批判它、做任何的一個二元性的是非的判決。
 
我覺得現在很多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每個人都太以自我的條件跟標準去要求別人,往往沒有去想到,其實你不是對方,
因為這個情形造成很多的誤解,所以應該把這樣子一個判斷的標準放開,你才能夠真的去了解最後的真相是什麼。
 
在這一章裡面,作者也提到,你可以去多跟大自然接觸,藉由跟大自然接觸,從自然萬物裡面的河流、山巒、樹木、花草有些,
甚至動物身上,從這裡面,你可以去找到背後真正的自我本性是什麼。
 
第二個 施予法則
這個施予法則,其實它在講的是,前面說,認識真正的自我,然後其實它在講
整個宇宙的最後的一個純粹的一個本能,這個本能很簡單、很乾淨,其實它並不帶有任何的一些是非想法或是判斷,
就是剛才我們前面說的,但是他並不是就是單純就是不躲、不動的。
他說,宇宙的運行其實都是一個流動狀態的。
 
如果你執著於自己的想法,我就是要這個樣子,然後不做任何變通,我不想跟任何人做接觸,不跟人家互動的話,你就脫離社會了,
對他人來講,你是孤僻的,你是特殊不同的一個異類。然後這樣的話,你要讓自己能夠達到真正想要的一個很圓融的狀態,是非常、非常難的。
 
如果你很固著這樣去要求的話,也可能只是一個片段,暫時性的,而不是永久性的,所以它在這裡說,很簡單,
你想要你自己達到什麼要求跟最後的結果,你就去付出這樣子的要求跟結果。
 
比如說,獲得愛情,那你就要付出愛情,你想要獲得財富,你就要付出財富。
很多財經界的人士他們說,一個人如果只是知道去在存摺簿裡面去增加他的錢財,而不懂得去做一個投資流動的話,
你的錢只是那麼多。
所謂用錢滾錢的意思,就這個道理。
 
要懂得要去流動,要去付出,然後你的錢潮自然才會再進來,而不是希望越積越多,原來都不動,就盡量增加,這個是有限的,
而且是自我綁死的。
所以這一條法則,就是告訴你,有失必有得,你要懂得付出,才會有收穫。
 
第三個 因果法則
因果法則,也有人把它解釋為業力法則。
 
其實就是說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這個法則裡面就是說,它要求你的起心動念,你必須要有意識的去選擇對的東西去做、去想,你才會獲得對的結果回來。
好像那個山谷回聲一樣你喊多大聲,對方就會喊多大聲的回來的意思是一樣的。
 
你如果說,我們這只是一個去跟回,但是在他的觀念裡面是說,去跟回,如果你的去是不好的、是不對的,那回來也是不對的、不好的。
 
所以他告訴我們,就這個因果法則來講,你必須有意識地去選擇是對的,而且對你講是快樂的、是成功的,對你是好的,
你才有可能去達到對你來講是真的好的結果。
 
再來就是最省力法則
最省力法則,其實他是說,宇宙萬物的運行其實都是依循了一種很自然的規律在做,你不需要很特別的去做任何的外力的去追逐、去強求。
 
當你的方式、起心動念都是正確的,當你真的認識自己的時候,你很自然就會得到你想要的,然後當你進入到那樣的一個狀況的時候,
其實你的任何的一些想法,就很自然的帶動整個宇宙、萬物的運行。
 
然後人跟人之間的一個磁場的運作,你想要成功,就像前面講的,就是說你要付出好的。
你想要錢,比如說去施捨錢,當你有這樣起心動念的時候,其實很自然的,人跟人之間的錢力,錢財的錢力自然被你吸引過來,
這個就是一種所謂的最省力法則。
 
當你進入到這樣的狀況的時候,你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跟精力去要求你想要的一切。
 
這裡面是說,我剛提到你要有意識地去做選擇,當你了解這樣的狀況的時候,你就很自然地會接受,當下的一些狀況。
就是說,我們有很多人,工作不順利,或者是說你有一些挫折、失敗,其實這是在法則運用之下的一些現象。
 
可能有跟你發生爭執,你與其在這邊怨天尤人、抱怨,還不如接受當下狀況,然後你就會對這件事情產生一種負責的心態。

所謂的負責心態
你不會因此而去責怪任何人,或者是你自己。
這個法則告訴大家,你不用太糾結於目前所遭受的一些不好的問題,因為之所以會有這些問題出現,一定是你前面的起心動念的選擇,
有了一些方向,才會引發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因果法則的運行的一個方式、一個進程。
 
當你的方向、起心動念是對的,你後面真的完全就不需要有花費任何的力量跟特別的一些作為,才能夠達到你的要求。
 
第五個 意圖跟欲望法則
這一點講意圖跟欲望,大家就會比較清楚知道,我一定要有欲念,才會有想要有什麼樣的結果,當這個欲念,也是從前面起心動念而來,
當你真正了解你的真正本我的時候,如果說你是想要在工作職場上達到一個位階,成功的程度或是事業做到什麼樣的規模,
其實,當你的方向是正確的時候,在一開始這樣子的意圖,就會在你的純粹潛能,這個意境裡面去發生效果。
 
這個東西其實解釋起來會有一點點讓人家比較不太清楚。
 
他在書裡面有一個比喻是說,當你的心就是我們前面講到沉默跟冥想,不判斷,當你的心靜止的時候,最後進入你的真正本我的時候,
你的心就會很沉靜。
 
就會有很平靜的湖水或海水。
當這樣的一個狀況,有任何一個石頭丟進去的時候,它所產生的漣漪效應,你會很清楚的就察覺到,大家都很清楚的看到,
可是當你的心是波濤洶湧的一個大海波浪的時候,即使有那麼一艘大船沉在海裡面,恐怕對你來講都很難去察覺。
 
你必須要讓自己進入到那樣子的一個平靜狀態的時候,你才能夠去把你的這個自我潛在的這個意念跟欲望,讓它啟動,讓它有一個效果。
 
當這個意圖有啟動出來的時候,它自然而然就會開始運作,整個能量的運作,然後該跟誰去接觸,該吸引什麼樣的人來,
該去做什麼樣的事情,自然而然就會發生。
 
這個法則裡面,最主要的目的在這裡。
這裡就是說,你必須要列出你所有的,你心裏面想要達到的什麼樣的目的,你想要什麼樣的效果,你有什麼樣的欲望,
就把它列出來,你每天看、每天看,其實它就會在你的心裡面,應該說,它就會印刻在你的內心裏面的思想方面。
當你真正進入那樣的狀態,這個思想意念狀態就會萌發動作,開始發酵。
 
先決條件是,這個法則就是你平常就要告訴自己,我想要做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你的最終目標要讓自己能夠知道,而不是很迷惑得過完這個人生。
 
第六個 超然法則
超然法則就字面上,就很超然,
作者其實在講,不執著在結果。
比如說我今天想要有錢,我就會很刻意,我必須要有錢,然後我就是要有一個什麼樣的作為,當你執著在這樣子的一個結果的時候,
你就會干擾到我們前面所問的,你的起心動念,你的本我的意識,包括一些整個運作,你的因果都不對了。
 
 
比如我今天想要有五百萬,那我的五百萬要怎麼來?
如果你去執著我就是要五百萬,當你一直想要這個五百萬而又得不到的時候,你又沒有辦法接受當下這個狀況,很多人往往就會觀念走偏,
思想錯誤,想說我要用什麼方法,可以快速得到的五百萬,當你有這樣子的念頭,其實你的起心動念就不對了,你的本我也不見了,
因為你就變成自我而不是本我。
 
書前面有提到,本我跟自我的區別。
當你執著在這個結果的時候,其實,你回過頭,你就是會干擾了你整個真正的一個本體的運作,最後會跑出一個不好的結果出來。
 
就算你真的靠著這樣的一個快速方法來得到的五百萬,但是相信很快,你也沒有辦法保留這五百萬,然後讓它繼續的蓬勃發展,
你可能很快又缺錢,你可能很快又覺得不滿足,想要再去獲得更多。
這是超然法則。
 
我剛剛在敘述裡面就是說,你已經有講到這個法則的原理,就是我要允許自己跟身邊的人有做自己的自由,
這個意思就是說,你不會去干擾任何人的運作,然後也不強迫性的去解決問題,這個就是對應到我剛剛說,
當你執著的話,你就會有一些方法跟方式想要去要求。
 
當你認知到,其實我接受當下,我不執著在這個結果,它很自然就會朝這個結果去運行,不管這中間的過程或許會有一些挫折的情況出現,
但是你都必須去接受它,然後只要你能夠秉持一貫的想法,你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最後結果。
 
最後 達摩法則
最後的終極目標,就是在這個達摩法則身上,我們的起心動念最後的結果,很多人都只是說為了自己好,但是其實為了自己好,
這樣的觀念其實就很容易陷入,我剛剛前面說的,你的自我的標準,你的自我的欲念,而不是本我的標準跟本我的意念。

什麼要做本我的標準跟本我的意念?
你必須要去顧慮到,因為前面說,宇宙的所有的運作都是循環流動的,都有因果關係,
你有好的出去才有好的結果回來,所以最後總結到達摩法則,就是最後他要求大家,
你必須要去造福人群,也就是說,你的所有作為,都是希望能夠不只自己好,也要能夠大家好。
 
這個結果出來,然後當你這個運作,前面怎麼運作的時候,當你要如何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的時候,
你會發現,你自己本身有與生俱來的一個天賦的本能,可以讓你去運作這樣子的事情。
 
這本書是說,你可以調配出你自己的獨特天賦。
我特別會說話,我邏輯思考,我能夠去組合很多事情,我特別會唱歌,我特別會做一些料理,
很多、很多是說,你會發現你的獨特天賦在哪裡。
 
這一點他也會說,其實人出身沒有傻瓜,沒有呆子,你出生總是會有你的天賦的本能跟你的目的,
然後每個人都要去找到自己的這個天賦的本能,能夠盡情的發揮。
 
這裡面有比較具體告訴你,你怎麼知道說,這個是不是我應該要做的,書裡面有一個方式,就是問自己的的心啊!
 
我們知道人體有七個脈輪,就他的觀察來看,其實當你選擇這個事情對你來講是舒服或是不舒服的時候,
你的太陽神經叢,也就是我們胃這個地方,就會有一些舒服跟不舒服的感覺出來。
 
另外一個就是比較靠近心臟,那一般我們就脈輪來講,是比較靠近心輪的地方,也會有相同的一些反映出來,
所以當你在做任何決定、做任何事情,不妨回頭問問自己,這件事情對我是有幫助的嗎?
對大家是有幫助的嗎?對大家是好的嗎?
 
一旦你真正去問到結果的時候,你的身體會告訴你,這件事情是對的還是不對的。
 
這個就是作者他整個基本運作的原理,我今天只是很簡單講,我覺得是說,每個聽眾朋友,如果真的能夠把這本書帶回家,
好好研讀慢慢的看,你可以從裡面去看到很多,作者不只聚焦在成功跟財富的累積上面,我覺得這本書其實真的很適合每個人,
這是做人做事的一個人生的原則道理,應該可以這樣來運作、來實行的。
 
主持人:
這一本就是《人生成敗的靈性7法》,今天謝謝信宏跟我們分享這麼多,感謝,聽眾朋友也應該可以學到更多,謝謝。
 
主編:
謝謝老師,謝謝。
 
重點整理:
1. 提昇人自然生命本質的一個上升提揚
2. 靈性7法則
    純粹潛能法則
    施予法則
    因果法則
    不費力法則
    意圖與欲望法則
    超然法則
    達摩法則
3. 實踐靈性7法的一週時間
4. 純粹潛能法則:找到真正自我,認識真正的自己
5. 施予法則:宇宙的運行是一種流動狀態
6. 因果法則: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7. 不費力法則:不需要特別做外力追逐、強求
8. 負責心態:不會因而去責怪任何人,或者自己
9. 意圖與慾望法則:讓自己進入平靜狀態,才能把自我潛在的意念欲望啟動
10. 超然法則: 不執著在結果
11. 達摩法則: 調配出自己的獨特天賦
心悅幸福樂│人類進化的重新校準:告別末日恐慌,迎向世界新秩序

心悅幸福樂│人類進化的重新校準:告別末日恐慌,迎向世界新秩序

標題:人類進化的重新校準:告別末日恐慌,迎向世界新秩序
作者:李.卡羅
譯者:邱俊銘
出版:一中心有限公司
連結: https://pse.is/JTX86

克里昂最新訊息,告別末日恐慌,迎向世界新秩序
克里昂的預言一向準確,這一次克里昂為我們
個人生命未來十八年內的改變
做出了驚人的預告!
★人類是如何通過二○一二年的里程碑,免去滅亡的命運?
★光行者來到地球的任務是什麼?光行者的靈性食物又是什麼?
★李.卡羅在通靈時有什麼感覺?那時的他去了哪裡?又做了什麼?
★黑暗不是自行生成,而人類創造出來的,那人類又要如何擊退黑暗?
★為何我們無法感知到自己的前世?前世今生的紀錄真的都在阿卡莎層次裡嗎?
★人類肉身並不完全來自地球,也不是在地球進化的,而是來自昴宿星人的DNA?
 

 

 

主持人:
好,首先感謝你願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好好讓以下的訊息進入你的內心。
今天很開心地想跟大家介紹克里昂的一本新書《人類進化的重新校準》邀請到邱俊銘來到我們的線上。
 
俊銘:
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克里昂資料的翻譯。
 
主持人:
我發現這一本書有解惑一些多年來的疑問。
 
俊銘:
怎麼說呢?
 
主持人:
我在他的第一本或是第二本書,一直在講地球會重新倒轉,因為磁化的關係,南極會變成北極,北極會變成南極,整個會不太一樣的預言,
針對多年來的這一句話,就一直在觀察,也沒有看到再解釋為什麼,尤其2012年大家都覺得是關鍵一定要來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
這一本書是2013年寫的書,也解釋了過去他的一些想法。
請俊銘來跟我們講講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呢?
 
俊銘:
地球根據克里昂的資料,有提到2012年算是我們的一個關鍵點,人類過去這一點是要繼續衰敗下去,還是開始往上到開悟的境界,
也就是說這個點人類集體會決定地球和人類是要怎麼樣走。

目前人類是決定不再毀滅自己,在我們2012年之前聽到那些世界末日的預言講得非常多也非常久,現在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已經是被取消了,
也就是說在2012年這個關鍵點,我們決定繼續活下去、繼續走。

因為做了這個決定,走了這個方向,我們未來並沒有寫劇本,也就是說原本我們為自己為這地球寫的劇本是自我毀滅,但我們現在不要了,
所以現在在面對新的完全還沒有寫的方向這邊,我們會有一個有點像是一個重整期、校準期,重新整理、重新出發的時間。

這就是2013重新校準。
在過去我們可能一直往世界末日的方向去走,但是決定不要了之後,整個計畫完全的取消,新的計畫還沒有生出來,
可是我們為了要往新的方向走,我們得要調整自己的能量狀態,平衡後比較適合往新的方向發展。

可能之前有很多的通靈資料,所以有關於磁極倒轉或是什麼的資訊,可能會混在一起,我記得克里昂好像沒有講到倒轉的程度。
他有提到在這個轉換過程跟地球也會跟著轉變,的確可能看到天氣或是地殼,甚至磁極也會有劇烈的變化。
 
重點來了,如果當土地上面的人類意識能夠提高,這些災害會減少,地球知道上面的人意識狀態怎麼樣,當我們的意識狀態提高的時候,
所轉化下來的能量,會給予地球(蓋亞),地球會用這個能量去做他的轉換,也就是說他不需要在實質上面做出太劇烈的變化,
因為他已經從人類意識轉化這邊的到足夠的能量。
 
相較之下,比如像是地震、颱風、海嘯之類的,看起來好像沒那麼強烈或是散開那種感覺。
 

主持人:
是說2012年這個部分會比較少一點是嗎?
 
俊銘:
應該是說2012年,人類意識對於氣候的影響是很明顯的,當大家如果看到比如像是颱風要過來,或是什麼東西要過來,感覺很緊張的時候,
做事情並不是跟大家一起緊張,現在大家已經接收到這個訊息了,你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定下來,坐下來,深呼吸,
讓自己先回到一個比較平靜的狀態之後,為自己送光,把換下來的那一種緊張送給地球,當這個送給地球,覺得送得差不多了,
緊張送得差不多之後,想像自己是一個體內有光,慢慢的散出來,散給周圍的人、環境,這樣就好了!

你就做到了你要做的事情,光行者要做的事情。
克里昂在提到這件事情是說,光行者在這段過程中,會經歷比較嚴重的轉換過程,是因為未來的時代很需要光行者真的比較站出來,
或者是真的比較強壯,因為這個世界或是這個環境,會呼應人類的意識狀態,所以光行者在注意自己的想法或注意自己的行為模式,
就是跳得比較能量低落的那一面就變得非常的重要,所以裡面才會提到說,光明跟黑暗的重新校準跟應該的重新校準,
還有後面三個自我重新校準,對光行者是蠻重要的提醒。
 
主持人:
我可不可以問一個很好玩的話題,是不是當我在看克里昂這一本書的時候,我就進入到克里昂所說的狀態裡面,
比如說我現在看賽斯或是其它,我是不是又進入到另外一個狀態或提示、預言當中?
 
俊銘:
應該是這麼講,你先判斷這些高靈是帶來愛的能量還是恐懼的能量,他們講的這些資料是讓你害怕還是讓你成長,
那是很不一樣的狀態,先做這個判斷。

當做完這個判斷,這個是在為自己成長所給的資料而不是為了只是讓你害怕、不敢面對生活,
而是讓你可以繼續成長或是繼續往有愛的地方感覺,才是比較正確高層來的資料。
 
當這個確定了之後,去看一下如果你有接觸到多種以上來源,這些多種以上來源的靈性資料,他們會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即使他們在講不太一樣的事情,比如克里昂在講的是人在意識轉換跟地球之間的關係,賽斯那邊就是純粹講比較意識方面的訊息。

你會發現,某些主調其實是很接近的。

如果你真的想要運用這些資料,第一步就是得要相信他們,相信這個資料。
剛剛講過人的意識現在越來越能影響氣候或是影響大地,也就是說意識這件事情其實是最重要的關鍵。
如果你在閱讀這些靈性資料,你先判定他對不對,ok了再去接受他,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你要好好運用這些資料,
確定他是正確的,你得要先相信他。

或是說不論什麼,就試試看!
至少給這個機會的空檔,不要說馬上就拒絕,或是馬上就覺得再看看這樣子。
如果你真的想要利用他,就好好的去用用看!
 
主持人:
之所以會談到這個,因為我發現克里昂從以前的書到現在,他很喜歡預言未來,哪一個狀態,會怎麼樣,我覺得他是比一般的通靈訊息,
會比較務實的,講得更徹底,會讓人家有一個期待感,這個高靈講這樣,我就要來看看是否如此,沒有不相信他,
只是他講的很多東西經過這幾年下來,我發現就像俊銘說的,還有我剛講的磁場會變,這本書的前言有特別談到這件事。
 
也特別談到,我一直以為是物質上的改變,其實沒有,他是在講我們的智慧會跟著改變,能量就是這本書在談的重新校準的概念。
還有一個好玩的問題是,他為什麼每次都說他是磁力部門的克里昂,這個部門是……我的頭腦就會很好奇,幫聽眾朋友問,磁力部門是?
 
俊銘:
它的英文是MAGNETIC SERVICE,而且都是大寫,如果說在我們的行政部門,
什麼部門的意思。
克里昂在關於地球這部分,其實是做磁力調校的這一塊。
 
主持人:
我記得以前最早就是他是地球磁場的調整師,可以調得順一點。
 
俊銘:
有一個和諧共振的斜坡匯聚活動,大家決定往比較正面的方向去轉變,所以原本在那和諧的斜坡匯聚之前,就地球歷史能量來看,
應該是在2000年結束,因為全世界各地思想開明的人或者是比較願意開始去轉換這個能量,所以西元2000年的轉換並沒有那麼嚴重,
也沒有出現類似那種末日的狀況。
 
克里昂會來這邊就是作磁柵的調整,地球的磁極也在這段時間的移動速度變得很快,這是觀察到的現象。
克里昂到了2012年之前,才講說你們應該會過,他沒有講2012年會怎麼樣,但是他覺得看能量的狀況,是說我們應該會過。
過了之後,他說其實我們真的是害怕,比他們預料的狀況還要好。
 
高靈們的預言,他們看到的是能量的趨向、能量的可能性,但是他們還是不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人類的自由意志會決定怎麼做,
也就是說即使他看到的是害怕,這個應該是過的去的狀態,他不會講你們絕對會怎麼樣,但是他覺得是OK的。
 
有一部分高靈是很尊重人類的自由意志、自由選擇權,人類決定要怎麼走,這是人類獨有的選擇,這不是高靈有辦法干涉的事情,
所以他們要等到真的發生了,才知道原來人類決定怎麼走。
 
主持人:
那這本書有什麼樣的重點,可以再跟大家來提示一下呢?
 
俊銘:
特別提一下,聽眾朋友如果你有一些通靈體質的話,建議你可以去看第三章,那是李.卡羅通克里昂的靈媒,他自己的通靈體驗,
我覺得他寫得很棒,請大家可以去參考看看,如果你本身有通靈能力或是有通靈的經驗,真的去看一下,也許對你來講會有一些感動,
或是有共鳴的地方。

另外如果你個人本身在面對這個能量轉換過程,不曉得該怎麼做,書裡面有自我重新校準,分三篇來講,
幫助自己需要注意哪些方向,讓自己轉換。
 
當你在面對現實面的那種衝突的時候,或是看到那些新聞或是媒體覺得很無力或是很沮喪的時候,請看一下第五章,
光明與黑暗的重新校準以及應該的重新校準,這很重要。
 
關於地球的話,裡面有提到蓋亞的重新校準,因為蓋亞也會跟著人類的能量一起轉變,在這新能量裡面,其實我們也擁有新的工具,
每個人都有哦!看你願不願意相信,願不願意用用看!
 
也就是說活化我們個人的天性,讓我們的壽命可以延長,也可以調用自己阿卡莎的層次,過去以來錢是累積的智慧,
可以調用到現在,讓自己用出來。
 
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預言歸預言,會講你要怎麼樣轉變,但是這個是你可以使用的工具,一個是天性,一個是你的阿卡莎層次。

天性可以幫助你改變自己的能量狀況及身體狀況,還有生命的受限,如果你可以真的跟他對話的話,
他是可以幫助你延長你的壽命,或是轉換自己生命健康的狀態。
 
阿卡莎層次可以調用過去以來,非常非常多的轉世的經驗裡面的精華,拿到現在來幫助自己。
為什麼要說這一點呢?
 
因為對於靈性、對於宗教的喜好,並不會只有一世累積起來的成果,是非常非常多世必須通過。
比如說像是存活的課題、人際的課題……
 
因為經過許多轉世,通過許多課題累積起來的經驗,那樣子的對於靈性或生命的渴求,才會有到這一世,才會有那個興趣冒出來。
相對來講,當你真的是對這方面有興趣,代表說你也許算是一個至少已經是有很多的轉世在這方面的靈魂。
 
即使在前面這幾世,你所有的人生智慧,做過的事情,也通通放在你的知卡莎層次裡面,那你所要做的就是調用阿卡莎層次,

取得你過去累積起來的生命智慧,這個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對於很多事情,現在開始有興趣,與其哀嘆自己已經年紀很大了,不妨調用看看,說不定你以前真的已經有在這方面的經驗,
你只是沒把他們連起來而已。
 
以前的舊能量,阿卡莎的層次,就只是負責記錄,頂多就是把過去那些轉世裡面比較有戲劇的事件或是恐懼沒有完成的事件,
把他冒出來,讓你感覺到,以前是這樣。
 
但現在新能量進來,我們可以去主動調用,去要求調用阿卡莎層次裡面自己累積起來的智慧。
 

主持人:
謝謝俊銘跟我們分享這一本《人類進化的重新校準》,關於克里昂非常棒的書,一中心出版,謝謝。
 
俊銘:
謝謝聽眾,謝謝安一心,謝謝大家。
 
主持人
Bye!Bye!
 
俊銘:
Bye!Bye!
 
 
重點整理:
1. 轉換過程地球會跟著轉變,看到天氣或是地殼甚至磁極的劇烈變化
2. 想像自己體內有光慢慢的散發出去給周圍的人
3. 判斷高靈帶來愛的能量還是恐懼的能量
4. 要運用資訊要相信他相信這些資訊
5. 克里昂在地球其實是磁力調校
6. 人類自由意志決定怎麼做
7. 蓋亞會跟著人類能量一起轉變
8. 天性可以幫助你改變能量狀況、身體狀況
9. 對於靈性、對於宗教的喜好,不是一世累積的成果是非常多世累積
心悅幸福樂│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當拜倫‧凱蒂遇見《道德經》

心悅幸福樂│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當拜倫‧凱蒂遇見《道德經》

標題: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當拜倫‧凱蒂遇見《道德經》
作者:拜倫.凱蒂, 史蒂芬.米切爾 
譯者:謝明憲
出版:一中心有限公司
連結:https://pse.is/MD7GM

21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心靈導師,繼全球暢銷書《一念之轉》後又一經典作品

《當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托勒大讚:
拜倫‧凱蒂的覺醒功課如同一把劃破幻相的利劍,讓你認識你存在的永恆本質。

三十年來幫助無數人從人生難題中解脫的拜倫‧凱蒂,被《時代雜誌》譽為21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心靈導師,她也是當代實用心靈工具「覺醒功課」(The Work)的創始人。

「人世間所有痛苦,全都來自於我們不斷想掌控一切的想法。」凱蒂教導我們,只要運用四個簡單的問句,深入探究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再將想法反轉過來,就能發現內心真正的答案,從痛苦中解脫。
 

 

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當拜倫‧凱蒂遇見《道德經》

主持人:
好,首先感謝你願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好好的讓以下的訊息進入你的內心,今天呢,很開心地邀請到Sophia來跟我們分享一念之轉的一本新書,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當拜倫‧凱蒂遇見《道德經》,線上是Sophia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Sophia:
嗨!大家好,一心好,很高興來這裡跟大家聊聊談談《一念之轉》跟《道德經》。
 
 
 
主持人:
可不可以先跟聽眾朋友來講一下,妳為何一直在推廣《一念之轉》這個技巧呢?
 
 
 
Sophia:
 
我18歲的時候,就一直想要探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世界怎麼會是這樣子的呢?
 
 
因為我自己的母親是一個很虔誠的基督徒,她很排斥我到同學家裡去吃拜拜,不允許我去,她說那是魔鬼吃過的東西,妳不可以吃。
 
 
我覺得很納悶,因為不是說神愛世人嗎?
哪裡有分這個是魔鬼、這個是可以吃、那個是不可以吃,所以那時候開始,我就在尋找,世界是這樣子的嗎?媽媽說的是對的嗎?那個時候就在探討了。
 
 
一直到我29歲的時候,我得了乳癌,那時候我在美國的三番市我在那邊住了26年,總共在國外住了40幾年。
 
 
得了乳癌以後,因為沒有再復發,同時當醫院告訴我,妳有乳癌的時候,我不是只有聽這個醫生的告訴,馬上去動手術,我還請教兩個更有權威的,關於乳癌的醫生,那兩個醫生都說對,妳是乳癌,是惡性的癌症,所以我才開刀,那時候我自己覺得好驚訝, 我怎麼這麼有智慧,難怪我到現在都沒有後悔過,我那時候體驗到了我們內心是有智慧的。
 
 
因為對人生的探討有興趣,所以我就在國外上過很多的課,那時候我自己也是很努力地賺錢,當時讓我賺到了足夠的錢去上了一些非常昂貴的功課,我都已經達到最高的智者的資格,又去上靈氣、NLP還有催眠,還有家族排列。
 
 
我發現所有的這些課程都是非常好的,他們都是要教我們怎麼走向正向的道路,怎麼樣去尋找快樂,我一直沒有很具體的方式,後來看到艾克哈特.托勒寫了一本《當下的力量》,他那時候就告訴大家,我是告訴你們,什麼是活在當下,拜倫.凱蒂她是告訴我們如何活在當下
 
  
在靈修上的人都知道要活在當下,要無條件的愛自己、愛別人.要寬恕。
 
  
經過這麼多的課程.那時候我發現拜倫.凱蒂的覺醒功課是這麼的簡單,她是1986的時候……
一心我不知道妳對她的故事……了不了解她……
 
 
她是美國人,在1986年的時候,是一瞬間覺醒的、悟道的!
像釋迦摩尼坐在菩提樹下,忽然之間就悟到了!
 
 
她的悟道是一切她所有以前經過十年的煎熬、那種焦急、痛恨那種自閉,完全都沒有了,一切都覺得好美好。
她那時候就領悟到什麼呢?
很簡單,相信我們的想法之後,我們就會很痛苦,如果我們不相信我們的想法,我們就不會很痛苦
 
 
她為了讓人家知道,她所體驗出來的東西,她到沙漠去,從在沙漠城市,加州的巴斯斗成長,而且她悟道的時候是住在那邊。
 

她到沙漠去,她發現我們頭腦裡面一直都是有我需要怎麼樣,我需要他,他應該或是我要,一大堆的這些字眼,讓她帶來了很多的痛苦,所以她就發明了一套工具,這套工具就是你要把你的所有對你有壓力困惑的想法寫下來。
 

然後提問四句話,有三個反轉,這些東西內容都是在她的第一本書Loving What Is,就是愛其所是,這本書Loving What Is,我們把它翻成《一念之轉》,是因為當時周玲玲,她是我第一個在台灣學習拜倫.凱蒂功課的第一個人,她是奇蹟課程之下的權威人士。
 
 
當時我們是認為如果說是拜倫.凱蒂功課,拜倫凱蒂,第一,沒有人知道她是誰,第二,什麼叫作功課,這很無聊的,是很納悶的一個專題。
 
所以,就把它改成《一念之轉》,這就是《一念之轉》的誕生,真正的字眼,拜倫.凱蒂是work,是功課,現在一中心把它翻譯成覺醒功課,因為做了功課以後,我們就會覺醒過來。
 
 
 
主持人:
沒錯,你知道嗎?
這四個問題,在翻閱《一念之轉》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它的威力真的是很大。
可不可以請Sophia來跟我們分享一下,這四句威力到底是怎麼樣的?
這四句話。
 
 
  
Sophia:
ok,不但只有四個提問,最大的威力還是在下面的反轉,那我們先談您問的這四個提句。
 
那四個,第一個就是當有任何痛苦的時候,譬如說,他不尊重我。
你有一種想法,他不尊重我,這個是訓練出來的時候,你的心裡,我想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會不舒服?
如果你會不舒服,就問這四句話。
 
 
四句話永遠都沒有改過,就是
「這是真的嗎?」這是第一句。
 
 
可是,她要你去探討的時候,她是希望你能夠把眼睛閉上
閉上眼睛的原因,大家可以就是練習一下,閉上眼睛跟張開眼睛講話,你的體會會不一樣的,她請我們閉上眼睛,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慢慢的靜下來,拜倫凱蒂的功課是一種等於是一種靜坐的方式。
 
 
然後,第二還會問你,
「這是真的嗎?」
「那你能夠確定這是真的嗎?」
答案只有是跟不是。
 
第三個問句就是,當你有這個想法,他不尊重我的時候,你是如何反應的?
你就會講出你的如何反應,譬如我會說,「他不尊重我,我就非常的生氣,我瞧不起他,我罵他」
我問他,「你有什麼資格來不尊重我?」
「你根本不是一個感恩的人。」
還有我那時候的感受,我胸悶,喉嚨會啞啞的,我的肩膀會很緊。
這就是回答第三個問題。
 
 
當你這種想法的時候,你是如何反應的?
 
 
下來就是問第四句,如果你沒有這個想法,你會是怎麼樣呢?
就是說當事件已經發生了,可是在你這個想法出現之前的那一秒鐘,你是有那個想法的,在那一秒鐘沒有這個想法,是怎麼樣的呢?
你可能就是很平靜啊!
照常的開開心心的過日子啊!
 
 
凱蒂就說,如果你有這個想法會帶來痛苦,你沒有這個想法就會帶來你輕輕鬆鬆的過日子,所以你的問題不是在於這個人嘛!
你的問題在於你對於這個人的想法。
你知道我的意思了嗎?
如果你不懂的話,一定要問我。
 
 
 
主持人:
是,就是都是念頭惹的禍,呵呵!
 
 
 
Sophia:
對呀!就是念頭,那我們做人一定有念頭的。
你(念頭)一起來就有開始我,我要,我要做什麼,一開始就我嘛!
睡覺的時候,那個小我是不存在的,可是一醒來,那個我就存在了。
 
 
 
這一段如果能夠清楚了,我就往下去。
 
 
 
主持人:
對,我們往下來。
 
 
  
Sophia:
往下的話就是反轉。
反轉,就是沒有特別的情形之下,在這個時候,只有三個反轉。
第一個反轉就是把他轉成全部都改成是我。
 
 
譬如,本來是說他不尊重我。
第一個轉成是對別人的話,對別人的意思是說,就是把他的地方改成我,我的地方改成他,變成是我在對別人批評了!
是在批評我怎麼樣去對人家。
 
 
第一個轉成對別人的話,就變成是「我不尊重他。」
 
 
然後她要你能舉出三個例子為什麼我不尊重他。
 
 
一個實際的例子,就是八月的時候,我在廈門工作坊的時候,我的學員在做一個功課,叫做他不尊重,當他在做功課的時候,因為我們是團隊的,所以他們有配對,別人都在做功課,我在台上面。
 
 
那時候我自己也開始,我就回溯一下,最近有沒有什麼時候,有人是不尊重我的。
我這一件事情過去了,已經有幾個月了,可是我都沒有想到我要做這個功課,可是那一天,我就有那種,就是非常想要做這個功課,就去找一個例子出來,找一個場景,找出一個人出來。
 
 
我就閉上我自己的眼睛,然後最近,前面這一次有一個情景出來,有這個想法嗎?
叫做他不尊重我,結果我發現我有一個想法,我這個想法出來了,就是前一陣子,我請我一個朋友來家裡吃飯,我告訴他,請你六點鐘到我家,而且當時還有其他的另外一個朋友也在,也被我邀請了,可是他是允許我用他名字的人,所以我就講他的名字好了,瑞喬就遲到了, 遲到了也沒打電話來,所以我就很生氣了。
 
 
當我要把它轉成我不尊重他的時候,我就要舉三個例子。
那三個例子是什麼呢?
我就發現,我根本都沒有問他發生了些什麼事情,他怎麼會遲到啊?
也許他正在幫忙一個叔叔,他跌倒了,在那個斑馬線上,這個叔叔跌倒了,他去幫他,扶他上來,又等著幫他報警,還要叫救護車之類的,所以他遲到了。
很可能是他很好的理由。
 
 
第二呢?我不尊重他。
我怎麼不尊重他,因為我在損他,我請了另外一個朋友來,我在那另外一個朋友面前就損他。
 
 
第三個,我怎麼不尊重他呢?
就是我心裡在數落他,我看不起他。
 
 
那就是舉出三個例子,我不尊重他。
 
 

第二個是把本來的句子,他不尊重我,改成180度的相反。
不尊重的相反是什麼?
不尊重的相反是尊重,這就是180度的相反,那就變成他尊重我。
 
 
他尊重我,我就要去找三個例子來證明他是怎麼樣來尊重我的。
我的例子就是說,他來了,他聆聽我的怪罪,他沒有反駁我,他尊重我。
第二,他常常來參加我的課後支援,因為他是我的學員,他常常來參加我的課後支援,這是他尊重我。
 
在我工作坊上,我需要有人幫忙抬椅子、拉桌子的時候,他都是非常的樂意。
那就是他尊重我。
 

第三個,轉成全部是對自己,那如果對自已就變成,本來的句子是他不尊重我,現在就會變成我不尊重我。
 
我不尊重我,就三個例子。
因為我沒有為人師表,我也言行不一致,我沒有愛其所是。
所以我不尊重我自己。
 
 
第二個,我怎麼樣不尊重我自己,我生氣的時候,跟他講話的時候,一定就像個潑婦一樣,在損人家,我們生氣的時候,你知道我們的眼神、我們的表情都不可能是平靜、慈善、和諧的。
 
 
第三個例子就是說,我們自以為是的,我又自以為的、頑固的模式又出來了。
 
 
這個反轉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這樣子的,因為當我們要求在外去尋找答案,我們要求外在的是更改,那個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我們自己都不會尊重我自己,我也不會尊重他,為什麼我有資格叫人家來尊重我呢?
 

所以做完這個功課,就問一句話,轉向思考以後,你會發現,我們由這個反轉,我們開始知道怎麼樣去成長、怎麼樣去改進自己。
 
 
因為一切都是我們的投射,一定是我們自己非常對不尊重這三個字,就是覺得被它控制了不尊重是一個不好的,當我們被這個不尊重是不好的時候,當你看到對方不尊重你,其實是讓我們看到,是我們自己不尊重我們自己。
 
  
一看到我們不尊重我們自己的話,那我要怎麼變呢?
就是剛才我不尊重我,我沒有為人師表,那我要尊重我自己就是,
第一,我會為人師表。
我會尊重我自己的時候,我不容易生氣,我有包容的心。
我會怎麼改正呢?
我會很有愛心的問他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怎麼遲到了呢?
你一定很好的理由,你才會遲到。
我心裡也不會數落他,我會像拜倫凱蒂說的,愛其所是。
 
所以由於這個探討,我就可以從自己一步一步的做起,然後成為一個我想要成為的一個人,就是一個尊重自己、愛自己,能夠愛自己,才會無條件的愛別人。
而且我允許自己可以做錯事情,因為我只是一個常人,我想大概只有神是十全十美的吧!
 
 
主持人:
其實我覺得在這四句話,就像我們講的,你在觀照自己的心,然後觀照自己的心以後,你會發現原來所有的東西都是那個念頭,那個按鈕,就是我們過去的一些經驗,就是不尊重這個字眼對不對?
然後你按鈕按到了,所以我們才會整個心情、整個狀況就會看到你看到的不屬於我們講的真實的世界。
 
 
所以我們請Sophia最後剩一點點的時間跟我們講,她為什麼會把這個概念寫到《道德經》,這個到底是怎麼樣的把它結合?
 
 
 
Sophia:
因為拜倫.凱蒂要我們就是隨時回到自己的故事裡去探討質疑,看哪些想法是造成我們痛苦不安的。
 一旦我們能夠臣服於眼前的事實的時候,所有的事物就會自行其道的,就會放下來,我們不會想要去控制我們的想法,而是讓想法來了就來,想法要走就走。
這就反映出老子看待實相的開放性的特質。
 
老子的《道德經》說的是道,道就是真理,真理是亦無所求的,任何事物來來來去去毫無費力。
 
  
拜倫.凱蒂所說的喜悅,她認為喜悅就是老子所謂的無,一旦我們的心變得很輕盈的時候,我們就會被老子帶著我們走向那種喜悅跟慈愛,輕輕鬆鬆的人生。
 
 
老子用道,拜倫.凱蒂說喜悅,然後她又說出喜悅擁有無數的名字,你可以說是愛,因為真理沒有什麼彼此分離的。
我們在求的都是真理,什麼是事實。
 
 
拜倫.凱蒂說,喜悅擁有無數的名字,因為真理沒有什麼彼此分離的。
而是在內心的深處,喜悅是我們所有人的本來面目。
喜悅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有的人會稱呼那個叫做臨在,可是我們不管用什麼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們一旦說出來什麼是道,什麼是喜悅,我們就已經離開了,這是不能夠用任何的字或字眼來形容的東西。
 
  
所以凱蒂她用的是喜悅,無處不在,其實當我們放下了對任何事情的評判,能夠臣服在當下的實際狀況,我們的內心是平安的。
那我們一旦平安的話,我們就回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質,那我們的臨在是喜悅的。

 
 
她是這樣子讓我們知道,道德經跟她的所謂的覺醒功課是相輔相成的。
 
 
 
主持人:
真的是很感謝Sophia跟我們分享《轉念瞬間,喜悅無所不在》,一中心出版的這本好書,我相信我們應該還會有個機會來跟Sophia來談,因為還有另外一本是跟《道德經》是有點類似,然後我們再來複習一念之轉到底要怎麼樣來轉,讓聽眾朋友或是讀者可以好好的學習,今天謝謝Sophia跟我們分享這麼多,謝謝。
 
 
 
Sophia:
謝謝一心。

與吳家芸 Sophia Wu一起學習轉念工作: https://the-work.tw/

心悅幸福樂│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看待物品的方式就是跟我們生活的連結方式

心悅幸福樂│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看待物品的方式就是跟我們生活的連結方式

作者:廖文君
出版:方智
連結:https://pse.is/K9Q7V

真正的整理,不是斷捨離,也不是極簡主義,
而是一個面對自己的功課,一個看見自己的方法。
藉由整理物品療癒內在、走進內心,
讓整理校準你真正想要的人生!

整理真正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
透過物品看見人生,讓你回到你最真實的樣子,成為你自己!

整理,從來不僅局限在物品,更多的是看不見的心念。你擁有的每件物品就是你的靈魂碎片,當一片一片拼湊出來時,就像在看一場電影,關於你的生命旅程。

物品跟主人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只是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就可以拯救世界?物品就像一面明鏡,反映出使用者的狀態,整理與打掃是生活中的禪學,每個動作都在與內心對話。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很開心的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書《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作者是廖文君,由方智出版的一本好書,現場邀請到廖老師來跟大家介紹,先跟聽眾朋友打聲招呼吧!

 

 

 

廖老師:

各位聽眾朋友好,主持人好,我是文君。

 

 

 

主持人:

當初為什麼會想要寫這樣一本書呢?

 

 

 

廖老師:

其實當初沒有想過要出書,也沒有想過要出來演講,是因為我有跟上之前斷捨離整理的風潮,大概2011年的時候,台灣開始有出版這類書的時候,我就開始做了,一開始只是為了針對我的人生去做整理跟打掃,後來經過人生有不同的轉折之後,剛好有一些朋友,跟我聊到這件事,我就說好啊,不然我就分享這個整理課。

 

 

因為我的整理課的方式跟一般坊間的收納有很大的不一樣,我非常在意的是,人的起心動念,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比較在內心跟靈性的層面,再來就是我們跟宇宙、地球是共生的,所以我覺得不是只把東西丟掉,而是我如何讓這個東西離開我的生命之後,到別的地方也可以被良善的運用。

 

 

用這個方式之後就出去分享,結果沒想到就一發不可收拾,朋友介紹朋友,一開始出去演講是政府單位教育局的心理諮商會所,要我去演講的,後來延續出來寫書。

 

 

 

主持人:

可不可以請老師來跟我們分享一下,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那是要怎麼樣呢?

 

 

 

廖老師: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是因為我們應該藉由整理物品的行為模式來整理我們的內心,真正重要的是藉由這樣的行為來看到我們自己,而不是只是把你手上你認為不需要的東西丟掉而已。

 

 

如果丟掉就可以解決人生大小事的話,那我想大家應該都會人生過得很幸福,可是,事實上很多人丟了很多東西,還是覺得不開心,是因為他並沒有在每一個整理跟丟東西的當下有去覺察到自己現在正在想什麼。

 

 

 

主持人:

像我自己的例子就很好玩,每次不管是有沒有丟東西或整理東西,常常丟到一半,接下來就不知道,因為想太久,這可能還要留,以後要怎麼樣,好吧,那就放著,結果就還一樣在旁邊阿,呵呵。

 

 

 

廖老師:

因為很多人當他沒有規劃要怎麼樣去做整理東西的時候,就會常常困在一個地方,丟東西丟到累了,整理東西整理到累了,家裡就剛好呈現一半的狀態,就很像我們人生的課題處理到一半累了,就先停續等下次,之後再來處理。

它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因為我們沒有做規劃,就只是看著書上的或是看著專家講的,而不是用我們內心,我覺得我今天大概有一個小時,可以去處理這件事情,或者是我想要把這件事情當一個禮拜的時間去處理。

我們沒有規劃的時候只是丟東西,只是放手,那永遠不可能解決的,因為你沒有準備好。

 

 

 

主持人:

要準備好、規劃好,才有辦法去進行。

 

 

 

廖老師:

就像我們要去旅遊一樣,我們知道我們要去哪裡,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做前置作業。

可是大家都覺得,反正丟東西這種東西不用規劃,開始丟就丟,處理的層序就放手、放手就好,事實上有很多的細項,當我們面對它的時候,比如說,我要整理我的舊書櫃,很多人可能就坐在那邊開始看他的舊書,一天就過去了。

 

主持人:

對,我就是這樣,所以怎麼整理都沒辦法整理。

 

廖老師:

這本書是我演講的最前面的第零堂課,還沒有針對每一個物品做細項的說明,可是在我演講的時候,我常常就會針對大家,同時跟大家講說,哪一個物品會有一些很可怕的誤區,比如說,當你要整理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千萬不要把它打開,因為當你陷入回憶之後你就再也無法整理下去。

 

主持人:

說到這個,我就想到自己很好玩的,我在整理雜誌,看到雜誌的標題,我還沒有打開,嗯,這應該留著,留著就一堆了,呵呵。

 

 

 

廖老師:

我們很容易被這些東西牽絆是因為它們記載了我們的過去,所以你可能想說,嗯我今天下定決心,我要把這些東西都送離開我家,當你這樣想卻沒有真的準備好規劃的時候,你就會進去了那個裡面,就忘記了。

就像比如說,假設我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人,我就會說,我下次絕對不可以生氣,但是下次遇到同樣的情境之後,我又生氣了,這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在整理裡面也一樣,所以,我常常跟同學講,第一件事情,不是要開始動手做,你要開始思考,你要開始想,如果可以還拿一本筆記本,開始記錄你等一下要做的事情,你等一下就照著這個筆記本上面寫的去做,才有辦法做到,不然你就會迷失在你的過去發生的事情裡面。

 主持人:

這就像我們的人生,可不可以請老師來跟我們講一下,人生整理課的三個步驟。

  

廖老師:

人生整理課的三個步驟,在我書裡面有提到,

第一步,我們要開始思考,你為什麼今天想要做整理這件事情,為什麼我會覺得很雜亂需要整理,為什麼我會覺得東西很多,這一個思考你可以把它寫下來,或是只是想都可以,我通常會推薦同學拿筆,把它記下來,因為我們人的思緒 很多,可能一下子就飄掉了,所以,第一件事情思考,可以把它紀錄下來。

第二步,先環顧你現在想要整理的環境的狀況是怎麼樣,比如說,我今天想要整理廚房,我就會帶著同學走到廚房,先觀察,你有沒有觀察到你哪裡東西比較多,哪裡比較少,你就會發現原來廚房這個地方東西比較多是因為這個地方氣也不流動也不太喜歡去那個地方,就把東西堆在這裡,觀察非常重要,就像我們在看自然萬物一樣,我們的家也跟自然萬物一樣,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流動,這個流動其實是記錄著我們以前過往的行為模式。

第三步,走到誠實的面對自己,因為當你已經開始思考又觀察的時候,你必須要面對自己,是你自己把物品弄亂的,沒有任何人把它弄亂,沒有任何人去囤積它,就是我們的以前,就像我們過去的貪嗔癡慢疑的習性一樣,它其實是被累積出來的,當我們誠實的面對自己,知道說這是我自己做出來的,也許是我以前,還不愛我自己的時候,所買的東西,當你願意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清楚的面對物品的本質,從物品的本質看到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曾經做過的事,可以去反芻它。

 

主持人:

老師請教您,比如說我認識很多喜歡看書的人,結果書就堆了滿地,太多了,又很多很想看,那這些是屬於什麼樣的一個心理的狀態呢? 

 

廖老師:

我們第一件事情要思考,這個物品它原本為什麼來到我們家,它的目的是什麼,比如說你剛剛的例子,書的目的是要傳遞知識,並不是堆在那邊或是掉在地上或是囤積在家裡面,不是說我接下來想看才看,知識是屬於當下。

 

所以,我通常會說,每一個囤積的物品,我們可以思考為什麼要囤積這麼多,大部分會囤積書的人,有一種是我很想要前進,我有規劃我要前進,但是我身邊有太多的事情讓我無法前進,所以我買了書堆在那裏,告訴我自己我有前進,這些書堆在那裏我就安心了,可能有這樣子的情緒,但是每個人狀況有點不同。

 

 

主持人:

我曾經有訪問過觀眾,他們為什麼這樣?

就說有時候要看,有時候要參考資料,所以還是留著阿,但是後來資訊越來越多,就堆積到他可以把他們家的書房堆滿,堆到客廳……

 

廖老師:

我們要學習去知道我們人生的重量比例分配有多少,我的書裡面有提到一個,我們人跟人之間都有界限,每一個人都擁有空間的幾分之幾,比如說有四個人,那我的公共空間就有四分之一,這本書有詳細說明,除了這個以外,我們人生也會有自己的比例,為什麼他的書會多……某些東西會特別多,書多到很多,衣服只有一點點,或是包包很多,書只有一點點,這會反映出這個人自己在人生的比重會有一些失衡。

 

 

比如說,我們人生應該是不管是跟家人相聚的時間,學習的時間工作的時間,應該都是流暢舒適的,可是在很多人的生活裡面,會有很多某些東西的比例過高,比如說工作的時間過高,他想要看書的時間過高,就會變成在某個相關的物品上面囤積很多,才會從書房屯不夠囤到客廳去。

 

 

這在書後面有寫到一些看不見東西的囤積,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都會囤積,不只是看的見的而已,我們其實是看不見的屯積也在那個裡面,會反映在我們使用的物品上面。

 

 

 

主持人:

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囤積的這麼多,可能要去怎麼整理、怎麼打掃,可不可以請老師來跟我們講清掃,靜心的步驟,這個過程有什麼好玩的呢?

 

 

 

廖老師:

書裡面有特別提到清掃靜心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情,我們都可以當作修練的方法。

 

 

靜心的步驟是,比如說我今天發現我的東西已經從書房囤到客廳了,那我的想法是,我必須要放下那些不屬於當下那些情緒,比如說,書好多哦,這樣要怎麼整理,等一下沒有時間,等一下又什麼的,那一個東西要先放下。

 

 

先放下讓你不在當下的情緒之後,我們才能夠開始去整理,如果需要的話,可以作一些深呼吸,你在開始之前可以做伸展體操,先做一段瑜珈再開始,先舒緩筋骨之後,讓那一個干擾我們現在要去做成為當下的那個東西先流開。

 

 

既然我們已經決定了要去清掃它,我們就要好好的去做這件事情,第二步就開始清掃,不管是整理書籍,甚至只是洗碗,煮完飯之後的洗碗,都可以這樣做,當你停下來安靜的面對比如說,洗碗槽的碗,讓你的腦袋是淨空的,去清洗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內心會有不一樣的東西。

 

 

如果你還是出現了,為什麼又只是我洗碗,為什麼大家都可以在那邊看電視滑手機的時候,你可以再深呼吸,把這個情緒再吐掉。

 

 

接下來當你完成了一段事情,比如說整理完10本書,或是疊完一疊的衣服,或是洗完一個水槽的碗的時候,你就可以再停下來,往內感謝自己,謝謝你自己,剛剛我們真的願意去好好的停下來去做這件事情,然後再謝謝這些物品,支持了我們的生活。

 

 

不管這個東西是什麼,它都真的支持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覺得為什麼它在這邊覺得很亂,讓我心情不好,它們其實都讓我們的生活更好,做這個感謝是讓我們跟這個物品的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交流,這樣就可以在生活裏面去回到自己的內心。

所以我們把它叫做清掃靜心。

 

 

 

主持人:

像碗盤,有些人就不喜歡洗,堆了一堆,那又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廖老師:

很多人不喜歡洗碗盤,有很多種不同的原因,一些是來自家族的定義,比如說他可能是在家裡面洗碗盤,常被爸媽念,你要洗碗盤才能怎樣,可能是帶著過去的痕跡,通常不願意去做,很多都是來自於過去的牽絆,過去囤積的那些情緒沒有被釋放,而不願意去做。

第二種就是擔憂他的未來,我現在洗了,我等一下就沒有時間幹嘛,所以他就會覺得很麻煩。

可是我個人很喜歡清洗東西,我覺得當你可以用剛剛的清掃靜心,安靜的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在洗碗的時候,好像是拿水在洗自己內心一樣,所以其實是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狀態去做,會讓你的身心靈有一個很不一樣的淨化。

 

主持人:

我覺得這蠻好的,順便可以跟你的這些物品講講話,我有一個朋友他就常常不管去哪裡,比如說去旅遊,就會跟飯店,跟這個空間,謝謝你讓我們住一晚,去他們家,謝謝他們的電風扇,可以讓他吹得很涼爽。

看老師書裡面有一個叫家庭小精靈,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講,這是一樣的道理嗎?

 

廖老師:

家庭小精靈對我來講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我其實在整理當中,我本來就會跟物品講話,就像剛剛主持人的朋友一樣,也會跟那些東西講話,到了某一天,大概幾年前,我突然發現,除了物品以外,我可以看到空間裡面出現一些東西,可能一開始是光,或是影子,或是像流動的氣流一樣,最後變成像一個實體的東西,我就會把它稱為家庭小精靈。

 我自己看到的畫面大部分都是來自,很像動物的影像,我跟這些家庭小精靈心靈上有一些連結之後,我發現其實是像每一個人的投射,可能是你內在裡面最好的部分,也是你的財神,也是你的天使,會出現一個形象,所以我看到的可能是家庭小精靈中的形象。

可能有些人看到的真的是一個天使的形象,有些人看到的就是一團光,這個東西是來自於我們內在的反射,告訴你,其實這個世界並不是你想像中那樣,除了物質看的見的世界以外,的確真的有看不見的東西,而且‟我″,比想像中的更巨大,那巨大不是身體的大小,而是你的能量跟你的運勢其實是更大的。

家庭小精靈我跟他們連結之後,我發現的確真的不是我自己而已,連牆壁,床上的棉被,書上的一張紙,都跟我是有關連的,跟他們是共生在一起的,我有時候會從這些家庭小精靈上面,得到訊息或是我看到某些的畫面,那有一些人並不是看到畫面,他們可能是有種感覺,會有一句話掉到你內心裏面,那個也叫做家庭小精靈。

所以,當我們可以開始連結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得到來自於宇宙的訊息。

 

 

 

主持人:

聽起來好像是這些物品化成一個徵兆或是一個訊息來指導我們,有一些新的啟示,是這個意思嗎?

 

 

 

廖老師:

對,對我來講是這樣,所以我在書裡面有提到,當你開始和家庭小精靈連結的時候,有一些人會做一些改變,我有一些朋友比較明顯的是,他跟我講超神奇的,跟家庭小精靈連結的時候,突然被加薪了,今年的年終獎金是十幾年來最高的,今年不是經濟不景氣嗎?我就說,其實家庭小精靈就像我們的財神一樣,的確是我們內在最豐盛、最好的一部分。

 

 

當你願意每天靜下來去做這件事情,你內在的力量就會被打開,他就代表我們的力量。

 

 

 

主持人:

我突然想到一個點子,下次跟那些小精靈說,你們要去自己該去的地方,好好跟你的主人對話一下,不要把自己家裡堆成亂七八糟。

 

 

 

廖老師:

家庭小精靈我覺得他們是那種睿智的智者,我們反而是那種小朋友,覺得你這個人又怎麼樣了,我覺得是更高版本的我們自己,有些同學可能會把他們稱為高靈,我覺得高靈都是來自於你內在的投射,所以家庭小精靈是一直協助我,告訴我這個世界都是為了善意而來,這些堆積囤積都是為了幫助你自己,可以看見自己沒有被清潔的面向而來。

 

 

 

主持人:

老師還有沒有要跟聽眾朋友補充那些重點呢?

 

 

 

廖老師:

重點很多,當初寫這本的時候,蠻多內容的,我想要分享一個,一般來講坊間的就是整理空間的方式,還有包含風水,大部分人都是希望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好,這幾年比較流行的方式是在家裏面放你很喜歡的東西,心動的東西,你的人生就變得更好,我覺得這是事實。

 

 

可是真正讓我們人生變得更好,絕對不是只是東西讓你心動而已,在心動的時候你還是屬於很激情興奮的狀態,但是我們真正人生可以從激情興奮的動,走到安靜,當你走到安定靜默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會有自由,這個時候才是我們做整理,就是我們人生最想要去的地方,就是不受任何的拘束,但是又可以達成我們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書裡面有一個章節是要告訴大家,我們真正要走的是從心動走到心靜,心的安靜,最後走到心定,你就會發現你在每一個當下,你都可以跟世界萬物連結,那一個是我這一本書想要傳達的很重要的訊息。 

主持人:

今天很謝謝廖文君老師跟我們分享,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方智出版,謝謝。 

廖老師:

謝謝主持人,謝謝大家。

​金句摘錄

▎整理不是讓生活變美,而是讓我們認出生活中的美。
▎灰塵,是來自於神的提醒。
▎不整理也沒關係,因為需要整理的是──自己的內心。
▎如果沒看到物品背後隱藏的故事,那麼「丟東西」就只是把過錯推到物品上的「逃避」行為而已。
▎混亂與整齊沒有標準答案,重點在於你的感受。
▎我們錯把「愛自己」認為是花錢就可以得到的物質享受,我們錯把「好的人生」認為是過著用錢堆積起來的生活,以為花錢得來的小確幸就是愛。
▎拿掉物質的標籤及我們以為的,那些以為是「愛自己」而買的東西,才是真的需要被整理的。
▎有些人不斷追求「極簡」,事實上,應該追求的是夢想,而不是物品的多寡。
▎所有往外尋求的東西,都是為了填補內心的洞。
▎不產生令其他生靈困擾的垃圾,是一種溫柔。
▎每一筆花費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知道自己是誰的人,不需要鎂光燈,他自己就是光,即使樸素與簡單,都能夠照亮別人。
▎我們整理的是人生,而不只是物品。
▎成為你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希望的你。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