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 列木里亞之女:找回列木里亞的智慧傳承與阿卡莎覺醒

心悅幸福樂 | 列木里亞之女:找回列木里亞的智慧傳承與阿卡莎覺醒

購買本書:https://is.gd/M7UHSn

一切的答案終於揭曉。克里昂告訴我們,
列木里亞是理解人類過去、創造地球未來的關鍵。
 
2012年的里程碑已經過去,我們要如何在新範型中維持靈性的平衡?
人類在銀河系的進化中扮演著哪種角色?
阿卡莎記憶將幫助我們在這場大轉變中憶起什麼?
我們對亞特蘭提斯的記憶,其實是「沉島症候群」的效應?
為什麼說「列木里亞是人類阿卡莎層次的起跳板」?
為什麼轉世到列木里亞只能發生一次?
何謂新列木里亞人?今日他們有哪些任務?


11.11晚場同時分場舉辦列木里亞及克里昂的演講。對下面主題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訪。

11.11晚場 – 克里昂與列木里亞訊息:李麥克
https://www.facebook.com/1111ActivateTheStargate/photos/a.105351391364092/114964140402817/

11.11晚場 – 來自昴宿星母的智慧與教導之神聖聚會:姐妹會台灣分會(限女性參加)
https://www.facebook.com/1111ActivateTheStargate/photos/a.105351391364092/110491694183395
 
 
 
 
 
1. 為什麼要聊列木里亞? 
(1)  不同於亞特蘭提斯或龐貝的想像,列木里亞更著重和諧及合一意識。傳統我們對失落古文明的想像,一是有高科技、二是遭遇戲劇性災難,
      比如亞特蘭提斯。但克里昂提及的列木里亞,更像是薩滿精神,像是星際薩滿,和宇宙、地球、萬物的和諧連結。在古文明的想像上,
      從高科技轉向為靈性的源頭追尋,這標示著非常重要人類意識振動的變化。
 
(2) 近50年的人類考古學(碳十四)及生物技術(DNA鑑定)發現,智人的出現及其他人種的消失,越來越不像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反而更像是神擇的結果。克里昂的列木里亞傳訊,提供了另一種人種起源的訊息:從跨區域、跨時間的原住民傳說都反映七仙女
   (昴宿星人)開始,到阿卡莎紀錄解釋轉世機制及輪迴的存在,並且上溯源頭到列木里亞;都是這個方向。
 
(3) 迥異於一般(蘇美文化)談及的「阿努納奇人」混血「直立人」(命令人類去挖黃金),克里昂談到昴宿星人及列木里亞記憶,
      特別強調「靈性」與「阿卡莎記憶」的部分,而非單純的血緣關係。這就像近年如何標示智人 Sabiens 如何不同於其他人種的大哉問一樣。
 
(4) 配合神聖陰性能量,不僅僅是標誌女權抬頭,更重要的是母性意識與能量。
 
 
2. 克里昂在這本書特別提到兩個時間點?
    近一百年(西元1900年以後)人類意識大幅覺醒,1987和諧匯聚;人類在這兩個觀察期限都在意識上有大幅覺醒,
   那麼歷史上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列木里亞意識如何呼應最近百年乃至五十年的人類意識覺醒?
 
(1) 我們可以從幾個構面,「嘗試」著來觀察人類的意識成熟與否;比如一是人類對自己發展歷史(如上一題)的了解,
      二是人類對不同族群權利及尊重的發展,如女性、有色族群、原住民、同志等等,三是人類對這顆行星、對宇宙的了解與否等等。
      進而勾勒比較今天的人類vs.一百年前的人類,是否更加成熟?
 
(2) 100年前,英國剛剛通過30歲以上擁有資產的女性可以投票;一次大戰歐美大部分國家通過女性投票權。
      50年前LGBT及反戰參加胡士托音樂節,747首次試飛,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小馬丁路德金恩博士I have a dream
 
(3) 宇宙觀;愛因斯坦年輕時發表狹義相對論,認為宇宙是靜止的;後來哈伯觀測到恆星紅位移(1919),才發現宇宙是擴張的
 
(4) 後來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當中(1915發明)甚至為了是否要加入宇宙常數描述宇宙擴張而思考許久。
       50年前(1969)人類才第一次登上月球,21世紀才第一次飛出太陽系(航海家一號與二號)。
 
(5) 1987和諧匯聚之後,90年代蘇聯瓦解、柏林圍牆倒塌進而促成兩德統一、歐盟 (92)與WTO (95)多邊協商組織成立,
      區域貿易關稅協定陸續成立,全球化浪潮取代傳統美蘇強權對抗的思維。
 
(6) 人性更加成熟、兩性更加平等。今天女人有機會將掙得的事物,例如賦能、決策過程、柔軟,平等,帶進姐妹會裡。
     但克里昂真正想講的是,在原初文化裡,女人掌握自己的力量,而當時的男人喜歡這樣的情況、也需要與期待這樣的情況。
 
 
3. 為什麼是列木里亞之女?或謂列木里亞女士(the women of Lemurian)們?
 
(1) 描述母親的慈悲與愛。女人擁有但男人所沒有的,是自自然然的大師品格與優雅。當某個人擁有美好的氣度,
      也是關懷、愛與慈心的美好典範,這樣的人能夠贏取這世上的任何事物 p167這裡所說的力量,就是愛、慈心,
      還有以智慧及溫柔運用這力量的感性 p168
 
(2) 母權社會如阿美族是有的,但話語權相較於父權社會並不多。現今全球女性領導人鵠起,展現出女性領導的重要性。
 
(3) 列木里亞姐妹會的理念,是使地球女人的內在能夠恢復合宜的薩滿品質。那是一種溫柔的復甦,不是變革,那樣的溫柔會吸引男人。
 
 
4. 這本書最推薦的地方有哪幾項 
 
(1) 指導輪軸心(偉大中央太陽great central sun)
      與五輻條(中央回返central return、星辰引導star steering、孩童生命child life、人神Human God、鏡子The Mirror p222)
      vs. 克里昂稱後世演化出來不同的輪輻數目,如四聖諦(苦集滅道)、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十二緣起等等(眾生涉三世而輪迴於六道次第之緣起也。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p242
 
(2) 許多章節讀起來像是文化採集或人類學資訊,比如列木里亞人如何傳遞能量(眼神對望)如何過冬至(男女圍內外圈p263)、
      過情人節、如何擇偶(p269)、如何慶祝誕生(p256)、如何慶祝新月等等。但退一步來看,這些訊息更是薩滿精神的表現:
      薩滿在原住民文化裡,既是文化、生活,也是醫療,更是靈性教育的表現。感受這種薩滿的生活方式,與大地萬物宇宙連結。
 
(3) 姐妹會的理念:是使地球女人的內在能夠恢復合宜的薩滿品質 p166
 
 
5. 那男性怎麼辦?
 
(1) 沒聽過愛人或對人好、展現慈心,還非得拿個好寶寶勳章 (指加入姐妹會) 不可!  
 
(2) 何況兄弟會已經存在了十幾世紀(見第五章,意外的地下姐妹會),弟兄們組兄弟會,練習與慈心校準,又何嘗不可。
 
(3) 回歸到原始,克里昂的訊息仍是鼓勵我們以大師品格生活,看見自己的內在神性,看見處處可以有平安。
 
 
6.在大變動(great shift)時代,也就是通過2012分點歲差、星系對齊的里程碑之後,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1) 2012之所以重要,是根據天文學而論,即2012/12/21冬至時刻,地球、太陽、銀河系中心對齊呈一直線,是每逢26000年一次的周期。
 
(2) 在「列木里亞之女」一書中第三章提到,包括晶柵不再以線性方式記憶(偏向慈心),屬於戰爭及戲劇情節等過往能量的重要性被調低;
      古老智慧開始浮現
 
(3)  新人類裡前兩章,克里昂提到新人性會逐漸反應出七項特色,最大的改變將會發生在人類的內在。此次進化將帶我們到新的智慧,
      普世平安將伴隨高等進化的思考,也是持續成長與進化的人性之始。

這七點分別是 
 
 人與神的關係
 
 對自我的覺察更高,恐懼會減少,看待事物會更鎮定平靜
 
 越來越傾向展現慈心
 
 整合新的想法與認知
 
 看到自己與地球、自己的阿卡莎稟賦、以及自己與祖先的關係,都整合在一個圓圈裡

 
補充資料
 DNA雙螺旋被發現 (52)、碳十四定年法成熟 (60) ,此時人類學尚將所有人科動物簡化為 “人屬”,忽略人類演化主幹有過分支。
 
 在1950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的會議主張,原則上同一時間可能只能存在一種人類物種,邁爾把塞滿人科動物化石紀錄的眾多屬名縮減成一個,
   也就是「人屬」,同時也把相關種名縮減到僅剩三個。因此,單一繼承關係成型,南猿在「直立人」的中間階段崛起,最後再成為「智人」
(含尼安德塔人)。即便不久後就因為粗壯型南猿的接連發現,而被迫承認人類的演化主幹上的確至少有過一次分枝,但邁爾的簡化觀點,
  仍然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束縛著古人類學。這使得古人類學家在五零到六零年代間,受到演化論的主宰。
 
 一系列人科動物 (巧人63)(匠人74/85)(湖畔南猿露西75)後來出土,才重新塑造人對智人的認知。
心悅幸福樂 | 天賦的力量:新時代教父內維爾最經典收錄【含未曝光之作】

心悅幸福樂 | 天賦的力量:新時代教父內維爾最經典收錄【含未曝光之作】

購買本書:https://is.gd/RG2gc2

   想像力是生命的主宰
★超過50年的吸引力法則原型★
★20世紀最傑出非凡的思想家之一★

◆ 你的意識就是神,要以最高的理想來定義自己。
想要讓事情出現轉機、生命有不同走向,改變意識是先決條件。
 
◆ 你必須勇敢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彷彿你已經擁有了所有想要的東西。
   因為一切已經具足,只等著你取用。
 
◆ 生命並不在乎你認為自己是貧或富、是強或弱,
   它永遠以你所聲明的真正的自己來回報你。
 
◆ 想像力是人類未來的藍圖,不僅是詩人、藝術家、演員的力量泉源,
   也是科學家、發明家、商人、工匠所具備的創造力。
 
◆ 你無法估量自己真正的年紀―因為你從來沒有不曾存在的時候。
   你並非始於某個時間點,而是進入你所創造的時間中。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介紹三采文化出的一本「天賦的力量」,
這是新時代教父內維爾.戈達德最經典的收藏。
邀請到三采的芳瑜來介紹這本書
 

芳瑜:
安老師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主持人:
是,可不可以介紹這本書的作者呢?
 
 
芳瑜:
台灣作者應該對內維爾會蠻陌生的,內維爾是出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巴貝多一個小島國家。
一個很特別的人物,但在當時他只是一個平凡人。
 
在他小時候就被一個預言家 ,說上帝賦予他一項特殊的使命。內維爾在世的時候並不是一個知名的人士,
但在離世二、三年後,他的作品在歐美就越來越普級,數量也越來越多。
 
他的作品主要影響到祕密的作者,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國際知名靈性導師,像偉恩.戴爾博士、約瑟夫.墨菲博士這些我們很熟悉的作者。
 
「天賦的力量」,內維爾是建立在宇宙基本原則,它很簡單,內容主要是想像力跟創造,這也是吸引力法則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但是在快一百年前的人聽到這種概念時會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當時的人會覺得內維爾是個瘋子,直到現在我們比較可以接受。
有一些經典的內容,我甚至覺得比我們現在更先進一點,我自己也花了一些時間去消化這些概念,感受也非常的驚豔,
感覺自己出生太早……..但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主持人:
在當時的時期是以宗教為主,這些想法跟創造只有宗教人士、神父跟修女才可以去對談的,作者提出了這個蠻好的想法跟創造。
 
 
芳瑜:
當初也有引用很多聖經的話,但是它很特別的地方是,他有提出說聖經是要用東方腦袋來看,而不是依西方角度來思考,
其實聖經是東方人寫的,這兩個思維是不一樣的。
 
所以內維爾是用東方的思維去理解聖經跟先人的智慧的時候,他才發現到這項驚人的宇宙法則。
 
 
主持人:
是,那心念跟想法是怎麼創造這些工具的呢?
 
 
芳瑜:
內維爾有提到所謂的未來有一個特性,未來是有可塑性的,它是由每個人的態度來決定,而不是行為。
 
這個觀點跟許多靈性大師是一致的,一般人都認為,我得先有什麼我才能夠做什麼,然後我才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但是所有的真理都顯示,你得先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的態度,然後才決定了你的行為,你選擇做什麼,最後的結果你才擁有了什麼。
 
很多人覺得我得先有錢,我才能自由的去做我想做的事,然後我才能變成我想要成為的人,可是宇宙法則的順序剛好相反。
 
以前別的書也會提到,很多快樂的有錢人讓人心生羡慕,大家以為他們是因為有錢所以變的快樂,但是深入了解的事實是,
因為他們本身是快樂的,快樂的做自己、做事情,後來才有錢的。
 
基本上所謂剛剛安老師說的為什麼心念、想法是創造的工具,也就是你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你的世界,你會按照自己的方式、
形式並擁有自己的體驗,因為你對自己的看法跟選擇看見的世界就是如此。
 
內維爾提到,要注意我們內在很多微不足道的假設,這些都可能有相當可觀的影響或驚人的過程,
像我們航行在船上,角度只要差一點點就會帶往完全不同的目的地
 
 
主持人:
一般人發生狀況時,哇!現實不是他要的,那怎麼辦呢?
 
 
芳瑜:
一般人會覺得不是他要的,就覺得沒用了就放棄,然後就去滑手機、去做事情受干擾……
 
 
主持人:
又重覆循環
 
 
芳瑜:
內維爾說對這件事不要後悔也不用責怪,我們解決就好
當時看到這一段內容時,嗯?什麼意思?解決就好?
 
內文裏面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修正的藝術
想像力跟專注力是需要鍛鍊的,它不是馬上做就能馬上成功,中間還是有體驗跟過程,可是很多人在這個中途就放棄了,
這是最可惜的地方。因為內維爾說初期是只要修正就好。
 
這個也是很多讀者對內維爾一個很重要的記憶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工具,
他提出每天想像中依你所希望的方式把這一天過一次,修正當天的場景,讓它符合你的理想。
 
這也是一個很健康具有成效的鍛鍊
 
舉例來說,這是今天的郵件它讓我們很失望,你可以修正這封信的內容,重新在心裏面想一遍,
讓他符合你希望接到的消息,這個過程就可以改變你的未來。
 
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在練習的過程當中,不管眼前的場景有多真實,你都要用自己的想像力去修正它,
並且專注在自己從未見過的景象,這樣的修正行為,都會帶來非常大的改變強度。
 
相對的,對一些比較現實主義者或者缺乏想像力的人,這種事是不可能發生的,內維爾有提到,
所謂浪子回頭,浪子的命運被徹底逆轉,它就是完全是新的改變
 
 
主持人:
芳瑜所講的意思是,我可能早上收到一個不喜歡的mail,但是呢,我要修正的話我先擱著,
然後呢,我要想一下,我應該會收到什麼樣的mail的文字,對不對?然後呢?
 
 
芳瑜:
然後你收到了,你不要後悔你收到的,不要一直處在那個後悔的頻率當中,可能你修正完之後,
對方可能就後悔了,五分鐘後又寄來一封你想看到的Email。
 
我們會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很多人試了就會成功。或者是,老實說你已經想像過這一遍之後,你對這一件事情,
其實已經沒有那麼在意了,可是過兩、三天之後,又有一個新的機會進來,因為你調整了你的態度,調整你當下,然後修正了你的頻率
所以這就已經在改變了你的未來,不管是同一封、同一個人或者別的人進來的Email,他的頻率會相對的符合到你想修正的結果。
 
 
主持人:
所以這個部份是,我們要相信老天會有好的安排
 
 
芳瑜:
對、對
 
他裏面有提到,有一個藝術家朋友關於修正運用的故事,他有一個藝術家朋友的腳被椅子砸到,他的腳變得腫大疼痛,
中間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在拔河拉扯,工人沒放好害我腳被砸到什麼、什麼各式各樣的………我的腳怎麼那麼痛,
最後他決定選擇寬恕跟當初一開始他怪罪的工人。
 
然後一邊修正一邊對腳的看法跟感受,在修正的過程中自己也不小心睡著了,第二天醒來,
原本昨天發生的事情,在他醒來的時候感覺昨天那只是一場夢而已。
 
昨天的疼痛感在今天好像都變得不那麼真實了,除了他腳上那一點點的小痕跡,他的腳幾乎完全好了。
 
這就是神奇的力量,一般這樣的腳一個禮拜才會好,但他完全修正了這樣的畫面跟感受的力量去促成,
反而看起來真實的事情像夢境,後來的事情變真實了。
 
 
主持人:
如果等半天,結果依然不是我們想要的,那怎麼辦呢?
我們是要繼續創造、繼續想嗎?還是有其它的方案呢?
 
 
芳瑜:
沒有其它的方案,這就是大家通常會把注意移開或者是放棄的時候,我覺得很棒的是,內維爾也沒說你一試就會成功,
對他來說,專注力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他本身不是每次都成功,他也知道這是需要練習的。
 
等一下會跟大家分享,作者本身的親身經歷,內維爾也是經過很多年的練習才……….因為在我們不熟悉情況下,
我們練習時常常會沒有辦法去掌握到那個頻率跟訣竅,這些過程的發生,一百個人在試驗,
可能有99個人感覺隔天腳都不會好,但是並不代表這個過程是沒有用的。
 
有一本”開啟你的驚人天賦”喬.迪斯本札醫師,他就有畫一張圖,從我們心想事成,
從細胞形成、變成組織、變成結構、變成第三度空間的食物的時候,它的過程是有步驟的。
 
像我們本來就在地球上,地球上本身就有一個頻率形成的一個速度,這個就是地球法跟地心引力一樣,
除非地球的次元提升,當然那個運作的速度就不太一樣。
 
可是很多人在細胞組織形成的時候,還來不及看到結果就放棄了,所以這中間需要專注力跟耐性,
等到你開始完成一件又一件之後,就比較可以能掌握到它的一個步驟跟頻率,在練習時就會越來越順手。
 
 
主持人:
是,因為我通常都會建議同學或讀者,可以從小小的開始練習,然後讓自己有信心,慢慢累積,累積到很多個,
然後變成大的信心,否則的話我們常常會想,啊!沒有中,不是我們想要的,這一招就沒有用,會很可惜。
 
 
芳瑜:
我覺得這是一門很專業又蠻深入的技術,因為它不只是你要想,還包含你的…….我舉內維爾一個例子
 
內維爾住在紐約時,自己曾經面臨到一個問題,一開始他覺得,光想做到不太可能,像是一個不可跨越的障礙。
 
在整個戰爭期間,他都沒有見到巴貝多的家人,當戰爭一結束的時候,他就立刻帶著妻小回到巴貝多的家鄉,
當時一月底回到家鄉不久,他哥哥就問他,你打算何時回紐約,應該來之前就訂好回程的船票了吧。
 
當時紐約是世界的首都,票船非常的難訂,大概要排將近一年。
 
內維爾說,他還沒訂。但他心裏預計,一月底到家鄉,五月要回到紐約,他哥哥就跟他說,
你大概要熬個兩年才走得了,就是後補至少要兩年。
 
但內維爾心裏預定要離開的兩個月,也就是五月的前兩個月,三月左右,他內在開始執行這樣的技巧,
他坐在一張舒服的椅子上,將他從家鄉離開到紐約整個實際的景象跟細節描繪的栩栩如生。
 
我覺得大家對這個逼真又要自然的這個技術,老實說這個技術不容易,必需要不斷的練習,因為它包含你複雜的情緒都要進去。
 
內維爾有看到船員踏進夾板上,這樣的感覺是什麼,看到什麼樣的人,面對回頭看到他家人的表情等等。
 
感官的體驗、五感的體驗全部都要投入,視覺的環境還有你周邊的人物,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反應。

大家可以在書裏看到內維爾,他這樣的練習就會感覺到,天啊!原來我原本想的都像表面一樣,他是已經完全進入到這一個場景裏面。
 
就像平常看電影一樣,明明知道它是假的,為什麼我們看還是會哭,因為我們進入了。
 
我覺得難的是……練習很重要,可是怎麼練習,它就像一把鑰匙,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要找到對的那一把鑰匙。
 
他在椅子上,把這些體驗全部投入之後,在第二天,美國的輪船公司打電話給他,通知他拿到了五月一號抵達紐約的船票。
這就是他的一個親身體驗。
 
他分享這例子之後也知道,專注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明明不是真的,你要把它想成是真的,過程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很多人把它想成是真的,但是,身體很多地方會抵抗。
 
很多時候不是沒有用,而是你想的不夠真。
 
 
主持人:
對,這真的很重要,我知道在我們腦海中,如果你對這種我們稱為渴望,在渴望的這些畫面中越清楚的話,
也許你就在等待…….比如老天給你靈感,就比較容易接通起來。
 
 
 
芳瑜:
當你進入那個場景的時候,渴望就沒了,因為你已經得到了,連放棄的機會都沒有了。
如果你還一直想著,為什麼還沒有實現,代表你還沒有進去。
 
這是一個…..那個深度………這個東西成不成功,在於你進入有多深,這深度取決它成不成功的關鍵,很多人沒有辦法去衡量這個深度。
 
有些人做起來了,有些事情成功了等等,但有些人覺得這方法對我完全沒有用,這個就是差別。
 
 
主持人:
像我就習慣,早上一起來就跟大家講說,美好的一天
 
 
芳瑜:
美好的一天,可是要真心講,因為講美好的一天會講到麻痺,沒感覺的。
 
 
主持人:
是,沒錯
就是要把今天的每一件事情,把它想清楚怎麼樣順順利利的過
然後會發生什麼狀況也是很順利的,就是每個細節都要想清楚,對不對?
 
 
芳瑜:
感受清楚
感知是只有大腦在運作,感受是包括連溫度、濕度、感覺、心情,
所以當我自己早上說美好的一天,我感受成功的時候,當時家裏沒人,但臉上還是會一直是笑咪咪的。
 
主持人:
比如說,感受到天助的力量幫助很多人,看到銷售量很大就很開心,類似這樣子的嗎?
 
 
芳瑜:
可是那不是我真實的渴望,我很希望銷售量很好,幫助到很多人,可是我知道我還有一個更深的終極目標。
 
有時候這個東西要反應到,做這個練習很棒的是,一旦那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它的深度是下不去的,
過程當中你會發現,你大腦以為你想要,但你的靈魂一直進不去。
 
我個人靈魂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個方法絕對適合一些遇到瓶頸的人,但是不是全部遇到瓶頸的人都適用這個方法。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它一定會賣,而且看的人會越看越喜歡,這個我不用想,我確定,我絕對確定。
 
可是我不希望它大賣是因為……..我所謂大賣不需要像是舖天蓋地等等,我本身的靈魂並不相信,
我相信大家會有不一樣的方法,這一個會幫助到很多人,但是不需要一定要是所有人,這個跟我本身的信念有關。
 
我相信一定可以幫到很多人,這個時候我就下得去,它已經跟我融合在一起,這個東西的深度我做得到。
 
 
 
主持人:
芳瑜所講的,這本書是很有深度的,也就是讀一本書,好書就是好書
 
 
芳瑜:
對!
這本書它會突破一些目前想要練習的障礙,不是全部的障礙,某些關鍵點就是深度,第一個是感受的深度、第二個是修正的藝術,
這兩個是非常的關鍵,有些作者都有提到,但都輕輕帶過。
 
很多人可以透過這兩點,去找到一個新的方法,去通自己靈魂一些渴望跟理想。不諱言的有些人已經做到了,或許他就不需要這本書。
 
 
 
主持人:
這本書就是有一個標的,一個人可以改變想像就可以改變現實。
 
 
芳瑜:
想像是第一度,如果想像不出來,比如說你是現實主義者或者是缺乏想像的人,這就不太可能
想像力是人類未來的藍圖,不僅是私人藝術家力量的泉源,也是科學家、發明家、商人等等,他們所俱備的創造力。
 
我們所謂的目標,也是想像力的一種。
 
 
主持人:
今天謝謝芳瑜跟我們介紹三采文化出版的「天賦的力量」
 

芳瑜:
謝謝安老師,謝謝各位聽眾

 
 
重點整理:
1. 作者作品引響了秘密作者
2. 聖經要用東方腦袋來讀
3. 注意內在微不足道的假設
4. 想像力與專注力需要鍛鍊,並不會馬上成功
5. 地球上有頻率形成的速度,是地球法跟地心引力
6. 專注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不是真的要想成是真的
7. 很多時候不是沒用,而是想的不夠真
8. 感知是大腦運作,感受包括溫度、濕度、感覺、心情
9. 感受的深度、修正的藝術
心悅幸福樂│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安一心 專訪 主編Irene

心悅幸福樂│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安一心 專訪 主編Irene

購買本書:https://tinyurl.com/y4rfmbyo

多數時候,你覺得自己理性?他人善良?
你以為職場都該正面積極,卻看不懂明擺的爾虞我詐?
為什麼人總愛和人比較?渴望擁有別人的財富、地位甚至外表?
為何有人會一再愛上不對的人?
為什麼英國公民寧願脫歐?美國人民會挺狂人川普?
 
因為「人性」在下棋,我們不過是被擺布的棋子而已。

「認識人性」你將可以離開棋局!

當你跟著本書一步步通透人性的同時,你會培養出更高度的自覺力和洞察力,更重要的是,你會開始看見人性中潛在的正向因子,動念找到那個更接近理想的自己,這樣的你,會隨時想與人建立更有深度的連結,全心擁抱工作,並跟隨內心,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蹊徑。
 

 

引言
 
  你若迎頭遇見任何一種別出心裁的惡意或愚蠢……你要謹記在心的就是不要令其影響到你,讓你的心情煩躁或低落,只需將其視為一種學習,只需覺得自己長了見識,就像那是一道新知,一筆你在研究人性時的嶄新案例。你的態度,就該像是礦物學家偶遇難得一見,值得好好研究一番的礦物樣本那般。—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我們一生中,難免得與各式各樣的人物交手,這些人有的會給我們添麻煩,有的會讓我們的日子變得難過或不快。至於這些人的身分,有的是領導或老闆,有的是同事,甚至有的是我們的朋友。他們的行事作風有的有話直說,有的欲擒故縱,但共通點是他們往往都很善於進入我們內心,玩弄我們的情緒。他們給人的印象是魅力四射,是散發著令人耳目一新的自信,是自然流露出創意與熱情,而我們會自動拜倒於他們的西裝褲或石榴裙。通常都是等到為時已晚,我們才會赫然驚覺他們的自信並不理性,他們的創意也並非經過深思熟慮。在同事當中,他們有可能就是那些會扯我們後腿、不利於我們職涯發展的傢伙,而他們急於把我們拉下,可能是出於沒說出口的羨慕或忌妒。
 
  又或者,他們可能會是撕開真面目之後,我們才很難過發現他們是自私自利的同僚或下屬,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圖利自己,我們不過是被他們拿來利用的墊腳石而已。
 
  在這些情境當中,有件事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那就是我們會措手不及,我們不會預期遇到這樣的事情。一般來說,這類人會把理由編得天花亂墜,好像自己這麼做都是逼不得已,要不然就是他們會順手把責任往別人身上推。他們懂得如何把我們的腦袋瓜搞得像一團糨糊,讓我們走進他們執導的劇情,任由他們擺布。我們可能會抗議,可能會生氣,但最終我們還是會感到無能為力,因為傷害已經鑄成,我們也只能求助無門。之後的某一日,這類型的人又會再度現身,然後同樣的狀況又會輪迴在我們身上。
 
  關乎我們自己,還有我們自身的行為,我們經常都會注意到類似的困惑與無助情緒反覆出現。比方說,我們會不小心說錯一句話,而冒犯了老闆、同事或朋友,我們自己也不清楚這話是從身體的哪一塊「漏」出去的,但內心的某些怒火與張力就這樣脫口而出,總會讓我們深感挫敗,甚或悔不當初。又或許我們會看好某個企畫或目標為它全力以赴,結果事後才發現自己好傻好天真,才發現一切的付出都是浪費人生。當然還有第三種狀況是我們會愛上(自己知道)不該愛的人,但又忍不住要學飛蛾撲火。這樣的我們究竟是怎麼了,你是否納悶過?
 
  這些狀況中的我們,會奮不顧身地陷入自我毀滅的行為模式,但控制權似乎也不在我們手上。那感覺就像我們體內潛伏著一個陌生人,一個運作獨立於我們自由意志以外,推著我們去誤入歧途的小惡魔。看著這名與我們共享一副身體的陌生人,我們會覺得他好奇怪,而只要有他在,我們就會覺得自己也好奇怪。
 
  關於這兩樣東西──他人醜惡的行為,還有我們時不時讓自己也想不通的表現──有一個是比較確定的,那就是我們通常對其背後的成因一無所悉。某些我們可能會巴著不放的直觀解釋是:那個人就是從骨子裡壞出來,他就是個神經病,就是個變態;或我大概是一時衝動,失去了平時的理智,那不是真正的我。但這種撿現成的泛泛之詞,並不能讓我們對真相有所理解,更無法讓我們避免同樣的模式再度重演。事實是,我們活在表象之上,我們就是會情緒性地去對別人的一言一行產生反應。我們會對別人跟自己做出流於簡化的評價。我們會把這些最簡單、最方便的故事講給自己聽,然後就覺得滿意了,可以了。
 
  但要是我們可以潛入表面之下,把深層的東西瞧個清楚呢?要是我們能朝著引發人類行為的根本原因逼近呢?為什麼有人會心生嫉妒在前,扯我們後腿在後?為什麼會有人不知哪兒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是神一般的存在,永遠不會犯錯?如果這些狀況的成因能夠為我們所知呢?若是我們能真正探得人何以會突然做出不理性的行為,並從中發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人性黑暗面呢?為何人總是會忙不迭地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呢?為什麼我們會前仆後繼地追隨把我們最壞那一面召喚出來的領袖呢?要是我們能窺入人的內心,正確品評他們的本性,免得找錯人才或遇人不淑讓我們的情緒蒙難呢?
 
  我們若能真正了解人類行為的根源,那些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的人形天然災害,就比較沒機會繼續為所欲為,造成我們的禍患。我們被迷倒或誤導的機率會降低,我們對於他們用來操控我們的殺招,乃至於他們用來掩蓋真相的話術,都會更能有所預期。我們不會任由自己被拖進他們寫好的劇本裡,我們會事前知道自己愈感興趣,他們就愈有控制我們的籌碼與能力。我們將習得眺望他們靈魂深處的絕活,而他們對我們的控制力將遭到褫奪。
 
  同樣地,今天觀察的對象換成我們自己,要是我們能看進自己的內心,目擊究竟是什麼東西在令你不得安寧呢?要是這些情緒往往能違背我們的本心,推動我們某些行徑的原因可以在我們眼前昭然若揭呢?你為什麼會那麼渴望別人擁有的東西?為什麼會強烈地認同某些團體而看不起非我族類呢?為什麼會不肯老實承認自己是誰呢?為什麼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別人推離身邊?要是你能把這些問題通通釐清呢?
 
  對我們內心的陌生人了解愈多,我們就愈能了解他其實根本不是個外人,他扎扎實實是我們本人的一部分,而我們其實也比自己想像中的更神祕、更複雜、更引人入勝。一旦具備了這樣的自覺,我們便能突破人生的負面模式,便能停止為自己尋找託辭,便能對自己想怎麼做、會遭逢什麼樣的境遇,有更好的掌控力。、對自己與旁人的視野一旦清晰起來,我們的人生旅程便能在許多層面上出現不同的方向與開展。惟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一項普遍的迷思與錯覺:我們往往會以為自己的行為有很大一部分是有意識的行動,並且符合自己的意願。無法隨時隨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是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想法,但不要不信,現實就是如此。我們受制於來自內心深處的各種力量,而這些力量會在意識的水面底下運作,藉此推動我們的行為。我們看到的是結果──包括各種想法、心情與行動──但對於是哪些東西在驅動我們的情緒,迫使我們產生特定的行為模式,我們並不具備意識去讀取它們的能力。
 
  就以憤怒而言吧。我們通常會認為是某個個人或群體造成了我們的這種情緒,但若我們很誠實地面對自己,並朝內心挖掘得更深,我們就會發現觸發憤怒或挫折感的東西其實根埋在更深處,那可能是我們兒時發生的某件事情,也可能是某組成分非常特殊的人事時地物。透過觀察,我們有可能判斷出獨特的憤怒模式:若A或B發生,則我們就會怒不可遏。但在怒火爆發的瞬間,我們既做不到反躬自省也無法保持理性,我們只會在情緒的浪尖上指著人鼻子罵。事實上,同樣的套路,也適用於我們各式各樣的情緒上,有特定的事件,就會造成特定情緒的閃燃,不論那情緒是自信、自滿、欠缺安全感、焦慮、受到某人吸引,或是渴望別人的注意。
 
  把這些從內心深處拉扯著我們的力量,聚攏在一塊兒,然後給它們一個統稱,那就叫做人性吧。人性,源於三樣東西,首先是人腦特有的迴路,二來是神經系統的配置,三則是人類處理情緒的方式。而不論是三者中的何者,都發展並崛起於人類物種一路演化而來的五百萬年之間。我們可將人性中的許多細節,歸因給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所演化出來,用以確保生存的獨特方式──學著與人合作、在較高的層次上去統整我們個人與群體間的行動、透過創新的方式去進行溝通並維繫團體的紀律。這些早期的演化,在我們體內存活了下來,並持續決定著我們的行為。這點即便在看似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也沒有改變。
 
  首先,我們可以來看看人類的情緒演進。最早的人類祖先得以存活下來,靠的是早在語言發明出來之前,就能夠彼此溝通良好的能力。他們發展出了新穎而複雜的情緒,包括:喜悅、羞愧、感激、羨慕、怨憤等等。這些情緒的徵象,可以在面容上一目了然,也得以讓早期人類在情緒的溝通上達成了甚高的速度與效率。人類祖先極易吸收他人的情緒,那是一種把群體緊緊繫在一起的能力,因為能夠悲喜與共,群體才能團結起來去面對各種危險。
 
  到了今日,我們人類依舊對身邊的同類情緒高度敏感,而這一點也驅動著我們產生各種行為: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別人、會想得到別人擁有的東西、會被捲入有如病毒般具傳染性的怒氣與憤慨當中。我們想像中的自己是依自由意志行事,我們絲毫不覺於自己對團體中其他成員的情緒接收力,但那些情緒都在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與反應。
 
  我們還可以指出有其他類似的力量出於這段遙遠的過往,而這些其他的力量也同樣形塑著我們現在行為的日常,比方說我們會不斷地去自我排名,不斷地透過地位高低去衡量自我價值,而這種心理需求,就跟人類的各種部落本能一樣顯見於所有的狩獵/採集文化裡,甚至連黑猩猩當中都看得到這種情形。部落本能會讓我們去區分「自家人」與「外來者」。話說在這些原始的人類特質當中,我們還可以納入一種需求是想戴面具來掩蓋不見容於部落的行為。從這種需求出發,人類內心慢慢形成了一種隱晦的人格,裡頭涵蓋了各種被我們壓抑下去的暗黑欲望。我們的祖先深知這種隱晦人格的危險性,因此便將其出身想像成是需要驅邪來加以淨化的惡靈與神魔。我們因此倚賴著一種另類的神話──「我剛剛好像被附身了」。
 
  一旦這種流動於我們內心的本能力量浮出意識的水面之上,我們就必須要對其有所反應,至於反應方式則要視個別的個性與處境而定,但通常我們都是在一知半解的狀況下用流於表面的解釋將之打發掉。人類的演化過程有一定的軌跡,因此人性中的這些力量有一定的數量,而它們會導出前述的負面行為:羨慕、自我膨脹、非理性、短視、從眾、攻擊性、以退為進,而這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當然,在另一方面,也有包含同理心在內的各種正面行為在人類身上出現。
 
  大致上而言,數千年來,說起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天性,人類的命運始終是只能在陰影中摸索。我們只能費勁地在人類這種動物的許許多多幻象之下探尋,包括我們會想像自己神奇地是某支神聖源頭的後裔,是天使而非靈長類的嫡系。任何一丁點跡象提醒我們身上存在原始的本性,流著動物的血液,都會令人非常沮喪,非常抑鬱,這種事情會遭到我們千方百計的打壓或否定。我們使出了各式各樣的藉口和合理化的手段,去掩蓋這些處於黑暗面的心理悸動,而這也方便了某些人去為所欲為卻又全身而退。惟時至今日,我們終於來到了一個轉捩點,我們對人性所累積的知識量,終於足以讓我們克服對人性真相的抗拒。
 
  可以為我們所用的工具,包括心理學百年來的文獻建立。這當中有人針對人類兒童時期進行了詳細研究,也有人探索了生命早期發展會對人產生的影響(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約翰‧鮑比[John Bowlby]、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有些作品深入了自戀的根源(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人格的陰暗面(卡爾‧容格[Carl Jung])、同理心的根源(西蒙‧伯隆─柯恩[Simon Baron-Cohen]),還有人類情緒的組建與配置(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我們現在可以擷取各門科學的進展與發現,來增強我們對人性的理解,包括:大腦的研究(安東尼奧‧達瑪西歐[Antonio Damasio]、喬瑟夫‧E‧勒杜[Joseph E. LeDoux])、人類獨特生物構造的研究(艾德華‧O‧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身心之間關係的研究(V‧S‧拉瑪錢德蘭[V. S. Ramachandran])、靈長類的研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狩獵─採集者的研究(傑洛‧戴爾蒙[Jared Diamond])、人類經濟行為的研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乃至於我們如何在群體中運作的研究(威爾佛列德‧比昂[Wilfred Bion]、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
 
  我們還可以在對人性的理解中納入特定哲學家的作品(叔本華、尼采、荷西‧奧德嘉,賈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因為他們照亮了人性中眾多面向;我們可以參酌多位小說家的見解(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拉爾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因為他們對人類行為中看不見的部分往往最為敏銳。還有最後,我們可以在相關探討中引進數量正快速擴大中的人物傳記,我們可藉此對活生生的人性進行深刻的目擊。
 
  這本書代表了一種嘗試,我想要匯集來自各個分支(詳見主要資料來源的書目),鋪天蓋地的知識與觀念存量,然後不以特定成見或道德判斷出發,而是讓證據說話,藉此編織出一幅接近真相且具有參考價值的人性圖畫。這將會是部對人類物種一次真實到接近殘酷的評估,我會切開人心內部,讓我們在未來人生的運作上能帶著一份更深的覺悟。
 
  面對《人性法則》,你可以將之想成是一本用來判讀人類行為的密碼書,不論是平凡、怪誕,或是有毀滅性的行為,我希望盡量做到包山包海,兼容並納。書中的每一章,各自單挑人性中的某個特定的法則或面向。我們之所以能夠稱呼這些東西是定律或「法則」,是因為在這些原始力量的影響下,身而為人的我們會傾向於以相對可預期的方式去回應。每一章裡,都有故事由某位或某群具代表性的人物來擔綱演出,然後由這個故事(從正面或反面)來演釋這項法則的原理。此外本書也會提出建議與策略供讀者參考,讓大家知道在某項法則的脈絡下,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與他人不起衝突。每章結尾,都有一個單元「你的人性課題」闡述如何把這種基本的人性轉變成正向而有建設性的東西,由此我們將可掙脫人性的枷鎖,從默默被人性奴役,到反客為主去改造人性。
 
  各位可能會忍不住擔心這本書會不會盡是老掉牙的八股內容。我懂,畢竟大家會說人類現在多麼複雜成熟,科技的進展如何一去不回頭,會說我們早已向前邁進而揮別了啟蒙,本能的動物性早被我們拋諸腦後,就連所謂的自然都正慢慢成為我們的創作。有人會這麼想,我能接受,但我也必須說真相恰恰與此不同:人性加諸人類身上的束縛,外加其毀滅性的潛力,現正處於空前的高峰。所以我們要是再不去正視這個問題,那就是在玩火。
 
  就以我們的情緒而言,這些情緒正透過社群媒體,擴大滲透我們內心。社群媒體作為一個平台,上頭時不時瘋傳東,瘋傳西,那種病毒般的感染力令人不寒而慄,手腕夠的領袖只要懂得操作,就可以利用社群媒體消費我們、操控我們。再來看到虛擬世界裡那許多大大方方呈現出來的二次元暴力。在遊戲畫面上,我們可盡情揮灑內心幽暗處的私慾,沒有需要承擔後果的顧慮。另外,注意到了嗎?我們那種想要與人比較、總覺得別人比我們好,總想要透過別人的注意與肯定來提高自身地位的想望,正因為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一票人溝通而快速被強化。還有最後一點,你去看看我們的部落性格,去看看它們是如何找到可以大展身手的新媒介──我們現在可以不高興就開個群組來尋求認同,可以在網路的同溫層放大自身部落的看法,可以盡情對外來者加以醜化,而這又會造成網路暴民對人的圍剿與霸凌。所以說,這麼看下來,人性原始面可能造成破壞的高度風險,如今是歷史上前所未見,未來也只有增不會減。
 
  這道理很簡單:人性之強,可以凌駕在任何個體、任何組織架構,或任何科技的發明之上。話說到底,人性會決定我們創造什麼又不創造什麼,正所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發明反而映照出扎根於我們內心深處的人性。人性在下棋,我們不過是被擺佈的棋子而已。
 
  所以不去正視人性的法則,吃虧的是你自己。拒絕與人性交手,只代表你寧願把自己交由你控制不了的行為模式掌控,也寧願讓自己擺脫不了困惑與無助的感受。
 
  《人性18法則》一書的設計,是要讓你浸淫在各式各樣的人類行為中,並凸顯出其根源讓你知曉。接受此書的導引,你將能徹底改變對人的觀點,一組全新的應對進退之道也會隨之展現。另外,本書還會讓你徹底改變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總之,你人生視野的轉變,會展現在以下的數點:
 
  首先,人性的法則將幫著把你打造成一個更冷靜、更有策略的人類觀察者。你會識人更深,不再張皇失措於那些會讓你精疲力盡的情緒小劇場。
 
  除非身邊沒人,否則你一定會為了別人怎麼看你而心生焦慮與不安全感。而焦慮與不安全感一旦出現,我們就會像是被遮住了眼,看不清眼前是誰,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吸引到我們自己的感受之上。我們會忙著思考別人的一言一行是什麼意思──他們是喜歡我?還是不喜歡我?本書會幫助你跳脫這個迴圈,因為你會知道別人基本上會在內心處理的,都是扎根甚深的情緒與問題。他們在體驗的欲望與失望,都比你的出現早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你與他們在人生中某個點上的邂逅,只是讓你成為他們方便表達憤怒或挫折的出口。他們只是把自己希望看到的某些特質,投射在你身上。在大多數的案例裡,他們眼裡的那個人並不是真正的你。
 
  但你不用為了他們沒把你「放在眼裡」而生氣,你正確的反應應該是覺得鬆了一口氣。你不該悲傷,而該覺得獲得了解放。這本書會教你如何不去在意別人意有所指的評論,也不要被旁人表現出來的冷漠或不耐煩影響心情。愈是能掌握這個訣竅,你就愈能在做出反應時避免感情用事,進而會想去了解對方的行為是出於何種原因。你會在過程中變得更加冷靜。而隨著這種能力的內化,你也會減少對人說教或批判的頻率。相對於此,你會學著接受別人,接受缺陷也是他們人性的一環。大家會因此更喜歡你,因為他們感覺得到你懷著包容的態度。
 
  第二,人性的法則會讓你能抓住別人不斷散發的暗號,讓你成為大師級的識人者,再也不會錯看了某人。
 
  一般情況下,在觀察別人的行為的時候,我們會急著將他們的一舉一動分門別類,然後忙不迭地妄下結論,藉此來配合我們的成見。又或者我們會對他們出於自私理由的對外說法照單全收。人性法則會讓你擺脫這些習慣,你會清楚地了解到誤讀別人是多麼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會知道有種詐騙集團叫做第一印象。你會學著把節奏放慢,學著不要被自己的初判過度信賴。更重要的是,你將透過自我訓練,學會分析自己看到的事情。
 
  你會懂得去看事情的另外一面──當有人過度展現出某項特質時,比方說擺出一副很有自信或很man的模樣,他們往往是想讓與表象完全相反的事實獲得掩藏。你會了解到人出了家門都永遠在表演,沒有下戲的一天。他們永遠會呈現出進步而聖人般的那一面,好讓自己的陰暗面不要漏餡。但學了人性法則,你將能在日常生活裡看到他們從面具縫隙漏出帶陰影的光線。
 
  若有人的某個舉動與平日的風格大相逕庭,那你就得注意了:因為愈是不像他的事情,就愈有可能是他真正的個性。一個人生性懶惰或愚鈍,絕對會在至為細緻處留下線索,你只要能及早看出端倪,就能在吃虧之前逢凶化吉。有能力掂量人真正的價值,判讀他們個性中的忠誠與良心高低,絕對是最能幫助你的一項人生利器。不論你今天是要挑選雇用、合作或交往的對象,這項能力都能讓你不會上當。
 
  第三,人性法則能讓你變強大,讓你有本事迎戰並智取那些跟你冤家路窄,身上還帶著毒的傢伙,免得他們在與你狹路相逢之餘,還對你造成永久性的情緒傷害。
 
  身上帶著敵意、妒意,而且手段充滿心機與城府的那群人,不會把這些個性寫在臉上。他們早就都學成了讓新朋友覺得他們魅力十足的技術,他們信手都有招式能把你捧到天上,讓你卸下心防。等哪天我們被他們行為之醜惡給嚇一跳的時候,那種感覺會夾雜著怒火攻心、徬徨無依,還有被一種被背叛的心情。這些人的存在,對你造成的壓力會持續不斷,因為他們明白只要不斷對你施壓,你就會六神無主,就會更加無法把因應的策略想清楚。
 
  人性法則會告訴你該如何預先把這些人清楚辨識出來,畢竟預防勝於治療。知道他們在哪兒,你要嘛可以躲開省麻煩。或是實在躲不開,你也可以預見他們的操控手段,事先擬好計畫防範。由此你就不會被偷襲,也能保持比較平衡的情緒。你將能學著去解構這些人的組成,然後專注看著他們拳頭大的罩門,你會知道掀開他們囂張的氣焰,內裡多的是各式各樣的弱點。你會不掉進他們設下的迷思與陷阱,他們賴以橫著走的懾人氣勢也會被中和而消失。他們用來圖利自己,那些天衣無縫的故事與精雕細琢的託辭,會被你一笑置之。你八方吹不動的沉穩篤定會讓他們在怒火中爆氣,由此他們的下場往往是孤注一擲,然後因為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犯下錯誤,全盤皆輸。
 
  除了不會被這些小人影響心情以外,你甚而還會慢慢覺得這些人是你磨練自我控制技巧,讓自己變更強的好機會。只要能收拾得了這類人,即便只是當中的一個,你的信心都會大大的增加,未來再有更可怕的人性課題你都不會懼怕。
 
  第四,人性法則會讓你知道想激勵別人或改變他人心意,什麼樣的槓桿才能真正給你助力。擁有這項能力,你的人生旅途就更能如履平地。
 
  正常狀況下,當心中的構想或計畫遭遇阻力時,我們總忍不住會想直接讓對方改變心意,為此我們會訴諸爭辯、說教或誘騙等方法,但可惜的是,這些都只會讓人更加防著你而已。人性法則會讓你認清人自然的狀態就是固執,就是抗拒改變。想要改變人們的想法,你的當務之急不是慷慨陳詞要他們棄暗投明,而是要降低他們的戒心與抗拒,否則你只會在無意間讓他們對你拉起更高的防禦。透過自我鍛鍊,你將能夠去明辨他們有哪些不能踩的「地雷」,然後小心閃開。你將會有辦法從他們的切身利益,也從他們需要人肯定主觀看法上去思考。
 
  了解到感情的滲透力,你會發現左右人想法最有力的辦法,就是調整你自身的態度與情緒。比起你說出口的字句,你的氣場與氣質才更能引發旁人的共鳴。而有了共鳴,你的目標就會收起他們的防禦心。放鬆心情,真摯去對他人產生興趣,一種正面的催眠效果就會裊裊升起。你會了解到身為領導人,你想讓人追隨有一個最好的辦法,那就是用態度、同理心與工作倫理去為團隊正確定調。
 
  第五,人性法則會讓你理解到人性的各種力量是如何在你的內心深處運作,賦予你能力去改變自身的負面行為模式。
 
  我們一讀到或聽到人性裡的黑暗面,很自然的反應就是排除自己,覺得自己是個例外。別人會自戀,我不會;別人會不理性,我不會;別人會見不得別人好、會自我膨脹、會攻擊別人、會用不配合的被動方式來攻擊別人,我不會。我們幾乎在任何情況裡,都會覺得自己沒有惡意。要是我們真的有點從理性中偏離,那也是環境的問題,要不然就是為人所逼,否則我們才不會有負面的情緒。人性法則會讓你從今而後不再自己騙自己。我們都是同一塊料裁下來的,所有的習性也都是大家共有的。你早一天認清自己,就多一分力氣可以戰勝懷抱著黑暗面的自己。你會省視自己的行事動機,直視自己的陰影,體悟自己的彆扭之處。而你能看得到自己的毛病,就也看得到別人的毛病。
 
  你會變得更加謙虛,因為你知道你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鶴立雞群。但你不會因此發現自己是這副德性而有罪惡感或心情低落。事實上剛好相反,你會接受自己是個完整的個體,你會擁抱此身所有的好與不好,你會卸下自己虛假的聖人面具,不再自欺,會覺得鬆了一口氣,因為你再也不必當個偽君子,而可以當起一個高純度的自己。這樣一個更真實的你,會對身邊的人更有吸引力。
 
  第六,人性的法則會把你改造成一個更具同理心的個體,讓你與身邊的人建立起更深刻、更令你心滿意足的情誼與關係。
 
  身為人類,我們生來就有一種巨大的潛能可以在超乎智識的層次上去理解旁人。這是一種由我們的遠祖發展出來的能力,而透過這種能力,他們學會了把自己擺進別人的立場與視角,然後以直覺去判斷出別人的情緒與感受。
 
  人性的法則會指導你,幫助你喚醒自己內心這種潛力,並讓這種潛力為你發揮最大的助益。你將能慢慢學著去切斷自己內心的叨唸與獨白,學著更仔細去傾聽。你會把自己鍛鍊到更能從別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你會運用想像力與經驗去逼近別人的感受。他們若講到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會有屬於自己的痛苦過往可以類比。你不會只單靠直覺,而是會分析你透過同理心擷取到的資訊,藉此來透析出深層的見地。你會在同理心與分析之間不斷循環,並不斷更新自己觀察到的事情,提升你透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的能力。從這樣的實踐中,你會注意到你與他人之間,出現了以感官而言具體可見的連結。
 
  在這個過程裡,你會需要抱持著幾分謙遜。別人是怎麼想的,你永遠不可能徹底知悉,犯錯是非常可能的。因此你絕對不能猴急,你得抱持開放的心胸,永遠準備好學習。人的複雜程度遠超乎你的想像,你的目標只是透過校正,更逼近他們看事情的角度。這段旅程就像在鍛鍊你的某根肌肉,你愈是用它,它就能變得更強。
 
  培養這樣的同理心,對人有數不清的助益。身而為人,我們每一個人最關心自己,也都鎖在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所以能被抽離出我們自己,進入別人的世界裡,其實會是一種既療癒又解放的經歷。也就是這種吸引力,讓我們想看電影,想去欣賞各式各樣的創作作品,主要是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進入到跟自己大相逕庭的心靈與視角裡。透過這種練習,你的整副思考方式會產生位移。你是在訓練自己鬆開成見、活在這一秒裡面,並且不斷地修正你對人的理解。你會發現這種靈動的彈性會滲入你處理各種問題的基本態度──你會發現自己愈來愈能欣賞其他的可能性,採納不同的觀點。而這,就是創造性思考的精髓所在。
 
  最終,人性的法則會改變你看待自身潛力的眼光,你會被引領去察覺自己內心有個層次更高、更接近理想的自己,那會是一個你想要去實踐給世界看看的自己。
 

—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俄國小說家

 

 

 

 

心悅幸福樂丨能量七密碼:療癒身心靈,喚醒你本有的創造力、直覺和內在力量 丨 安一心 專訪 恩恩

心悅幸福樂丨能量七密碼:療癒身心靈,喚醒你本有的創造力、直覺和內在力量 丨 安一心 專訪 恩恩

我們身處在充滿能量的世界…
即便我們肉眼不可見,但身體、情緒和生活,卻真實的與它相連著。


我們從一個崇尚自然的社會,走向仰賴科技、科學的社會
近年,人們發現大自然與身體是最珍貴的禮物後,又再次回歸並敬仰自然…


當我們認為外在世界與我們內在能量毫無關聯,世界與身體將開始嚴重不平衡
所有的疾病就是從此刻發生的…


能量七密碼,希望帶給你的是…
由內而外,平衡你與世界的能量,用最自然的方式喚醒身體自癒的迴路網
讓你保持身體與情緒的健康


所有你認為不可能發生的奇蹟療癒,能是七密碼都能協助你。


本集重點:
1.什麼是生物能量醫學?它的原理及作用。
2.能量七密碼
3.分享恩恩最推薦且實用的密碼…
4.如何運用”氣”活化器官與細胞…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lihi1.cc/tZpfJ
 

 

能量七密碼:

1.為什麼會想介紹這本書?
會被這本書吸引一開始是因為看到”能量醫學”。
在現在的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養成下,多多少少會有些病痛或不舒服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文明病。

這幾年能量醫學、自然療法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不再想只透過吃藥、外在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健康,當然有些急症的確先透過藥物能緩解不適,但如果是慢性的症狀呢?是不是有更自然的方式來調整?

而我們也都明白有些藥物或外在的方法是治標不治本,如果沒從內而外的好好調整自己的狀態,疾病是隨時都可能再次復發的。

這本書的作者蘇。莫特醫師是國際知名講者,是生物能量醫學和量子領域的專家,也致力於療癒及身心健康教育。
他的父親是優秀的脊骨神經科的醫師,也是能量醫學的先驅,所以從小就這在這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成長,對於能量的世界毫不陌生,而她也親身經歷了許多量子能量對於生命的改變,因此我也想透過這本書來親身實驗一下,看看我的身體狀態有什麼樣的改變?



2.什麼是能量醫學?為什麼能量醫學可以調整我們的健康?

生物能量醫學是一套提供「信息」的系統,提供身體內臟活動的資訊,利用電子儀器在人體皮膚上的特定點,測出全身內臟器官、系統活動,包括情緒是否平衡和諧的資訊醫學。

研究發現每個內臟、器官都有不同的物理場,當我們的器官在活動時,都有不同的電波釋出,透過波長、波形、波頻的不同可以測出彼此間的共振是否和諧。

這一套系統跟我們中國傳統醫學的「經絡系統」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第一次接觸能量醫學是在2018年時,剛好一個機緣我進入了一家能量醫學的診所,是從那時候才對能量醫學有了解。

生物能量醫學是透過一些儀器,非侵入性的探測你的身體有哪些狀態需要調整。

比方:
我很常偏頭痛,當時一直不知道原因是什麼,直覺認為可能是頭部、太陽穴的問題,可是當他們用能量儀器探測時,發現我的偏頭痛來自我的頸部。

由於我打電腦的姿勢太久或不正確,導致我的肩頸非常僵硬,我也發現我時常會不自覺得聳肩,這些都是造成我頭痛的原因。


而我的胃在出社會後就很不好,當時能量儀器也測出我胃的問題,甚至測出我的胃酸值,這對當時的我來說非常新奇。

當能量儀器測出你身體有哪些狀況後,他會透過儀器的設定讓你躺在床上,針對你不舒服的部位做能量上的調整。
不敏感的人會覺得自己只是放鬆的睡了一場覺,敏感的人會感覺到有能量在身體裡面跑、流動。

當時真的感覺舒服很多,連晚上都很好睡!



3.什麼是能量七密碼?

在第二部的內容中分別介紹的七個密碼是:
錨定密碼:讓靈魂回到體內
感受密碼:靈魂的語言
淨化密碼:潛意識的療癒力
心的密碼:人生的萬靈丹
吐納密碼:生命本身的力量
人體化學密碼:體現靈魂的鍊金術
靈魂密碼:能量合一之所在

這七個密碼可以幫助我們開啟內在需要的電路,活出有靈魂的自己,也能修復我們身體不平衡的狀況。

當我們情緒堵住時,它會成為淤積的能量並顯化在我們的器官和身體的不適中,成為我們所謂的症狀。

一般來說症狀的顯現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突然出現”,或是”單純遺傳”,而是在能量場的世界中就已經形成對應疾病的能量,最後成為我們二元世界的疾病。


作者本身能透過肉眼看見每個人的能量場,無論是顏色還是形狀,她分享她的發現:「當一個人的能量場在腳部有缺口,沒多久這個人就會摔倒。所有的意外和巧合都不是突然發生,而是在能量場就已經先有缺口。」

這讓我反思,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內照顧好能量場,我們就能避免很多”災難”、 “意外”或是”疾病”。

透過這七個密碼的練習,我們從內而外調整脈輪、器官及能量場,當我們的量子能量場改變了,所有的疾病都有痊癒的可能。

其中作者分享了她個案的奇蹟故事:
她的病患在一次的工作中,不小心手指捲進了儀器裡而截斷,透過七密碼的練習和引導,量子能量場重組,病患的細胞和肌肉竟然重新生長出一個手指!


人有自癒的能力,也許因為一些信念、情緒,導致我們遺忘了自己身體的力量,所以關閉了自癒的迴路系統,現在透過這七個密碼,我們可以重新喚醒身體自癒的本能。




4.在這七個密碼中,你最喜歡哪一個密碼?實際運用了哪些?

當我翻開這本書就滿心期待的要練習完所有的密碼!
但我發現很少運動的我在做這些練習時是有難度的。
比如,你需要邊呼吸邊縮緊肌肉,這對當下的我來說好難…
而作者也有解釋,難是很正常的,透過這樣的阻力來喚醒你的迴路。

一開始我真的很貪心,想要一次練會所有!
但後來發現用自己身體能適應的方式,一步一步慢慢來就好。在我做了錨定密碼後,我發現我的身體有不一樣的感覺,雖然它並不是特別針對胃部,但那晚我的胃很舒服,沒有再反胃了。

所有的密碼中,我最推薦吐納密碼。
因為人無時無刻都在呼吸,透過好好呼吸、有意識的呼吸,我們能將這個”氣”帶到你的每一個器官,活化它。

作者常常提醒:「成為你的呼吸!你就是呼吸、就是這個氣,好好體驗這個氣並將它帶入你的身體,好好感受。」

不是讓呼吸成為你的一部分,而是成為你的呼吸。



5.最後有什麼想要跟讀者說的話?
我認為這本書是非常好的工具書,也許你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練會所有的方法,我建議你可以先選一個你喜歡的方法來練習,等到熟練後再學習下一個,這樣的學習才能持久。

如果有些動作你無法透過文字了解,書中有作者的網站,裡面有提供這些動作的影片可以跟著學習。

記得,做這些練習時有意識的提醒自己要呼吸喔!

一念之轉: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給你的痛苦解脫書│安一心專訪Sophia

一念之轉: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給你的痛苦解脫書│安一心專訪Sophia

線上購書:https://tinyurl.com/yybmksuo
下列狀況,你是否也曾發生

我需要我丈夫了解我。
我的女朋友不該離開我。
我父母應該愛我、欣賞我。
我的同事老對我發脾氣。
為了讓人喜歡我,我必須贏得他們的好感。
——這是真的嗎?

在關係中焦慮不安、患得患失、反覆確認的人,真的辛苦了!
你認為的「理所當然」,往往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只要問四個簡單的問題,就能改變這一切!

今天讓我們透過安一心老師與Sophia 老師的空中專訪,理解
「如何不要再去尋求愛、認可或肯定、欣賞」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經典之書,我們常常在談一個東西叫”投射”,到底什麼是投射,很多人是搞不清楚,現在有一本經典之書【一念之轉】,裏面有一個經典的對我問話的句子,讓你所投射出來的世界,可以變成一個照明燈,就可以去照亮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子?所以這一句話是”這是真的嗎”?

 

今天邀請到台灣一念之轉一直在講,已經講了2、30年的Sophia老師來到我們的線上,講這一本經典之書,叫做【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Sophia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Sophia :

嗨!大家好,很高興能夠來上這個節目,跟大家分享關於這本書【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並且跟大家介紹這個作者是誰,然後我在舉我自己的一個例子,第一次我跟拜倫凱蒂見面,20幾年前的時候的一個信念,讓大家知道這些步驟:

 

 

主持人:

是不是可以跟大家來講一下,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

作者是誰呢?

 

Sophia :

這本書是要我們如何不要再去尋求愛、認可或肯定、欣賞

 

是我們要開始去發現它們(愛),因為愛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沒有看到、體驗到

 

這一本書會徹底改變,你跟自己、父母還有兄弟姐妹,甚至當你上學的時候,你跟老師、同學,工作的時候有上司跟同事,當然還有很多你的朋友,這些都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人物

 

這本書會改變你跟這些重要人物的人際關係,它是可以化解一些痛苦的信念關於關係上面的轉化為:愛、肯定跟欣賞

 

我們常常有這些信念,就是我要你怎麼樣啊,你應該、你應該……..要怎麼樣,我希望你幹嘛……這些都是你在外要求對方做出你心裏要的東西,因為你自己沒有,所以你在外求這些東西,當你求不到的時候會造成很多的痛苦

 

我們心靈的痛苦創傷是從小開始,然後開始反應到我們生起的病痛上。我們現在就用這個好工具拜倫.凱蒂的Work功課,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內在,我們要很勇敢去面對、擁抱事實,因為事實不可能永遠都是你要的東西,比如說,小安你要尊重我,尊重我……一開始拜倫.凱蒂就談到,天下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你的事跟老天爺的事,如果現在我跟小安說,你要尊重我,但是你尊不尊重我,是誰的事呢?

 

主持人:

來講一個跟Sophia有關而且還蠻有趣的事

我在敲Sophia通告的時候,就一直等,等的時候,念頭想…..到底是我們的頻率不對呢?還是………..這是真的嗎?

 

我覺得,有一個信念就是,老天會把這些事妥妥當當的排好,然後就順從老天的安排,讓老天一步一步的可以讓蘇菲亞在最好的狀態來跟我們做分享,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Sophia :

舉個例子,在功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髓,我是跟誰認識,你要不要尊重我,這是你的事,我因為你不尊重我,我生氣了那是我的事

 

像現在疫情的發生,這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這是老天爺的事。我們常常分不清到底是我的事還是他的事,我們就要求對方,你要愛我、你要肯定我、你要欣賞我。他要不要欣賞你是他的事,最重要是我們有沒有自己在愛自己、認可自己和欣賞自己

 

當我們對外要東西,要不到的時候,就要勇敢的去擁抱事實,看事實是什麼,就去接受它

現在來介紹拜倫.凱蒂是誰,她是生長在南加洲沙漠的一個城市,她和普通人、你、我都一樣,有個快樂的家庭,有丈夫、三個兒女,那個時候她是經營房地產,做得非常成功

 

可是在1976的時候,她開始有了憂鬱症,症狀越來越厲害,開始暴飲暴食,加上藥癮跟酒癮,在最後兩年完全是自閉無法出門。無法想像她的恐懼是極端的,而且要在枕頭底下要擺一把槍才能夠入睡

 

在1986年就在飲食失調下,2月的某一個清晨,有一隻蟑螂從她的腳背爬了過去,她在那一剎那清醒過來,當清醒過來的那一剎那,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所謂的我的存在

 

一切曾經困擾她想法的世界已經全部都消失了,突然間她領悟到,如果她相信她的信念,就會帶來痛苦,不相信她的念頭就不會痛苦,因此她很想跟別人分享這個領悟,因為她覺得這個太棒了。受苦煎熬了10年,現在忽然間清醒看到事實的真相的時候,她太興奮了,所以就創造了一個工具,叫做轉念作業,也就是台灣所謂的”一念之轉”

 

在美國,The Work就是功課,她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用這個功課The Work,看到自己創造痛苦的過程

 

我們一直在外尋求愛、肯定跟認可還有欣賞,她希望我們在她創造出來的批評裏面做列單,寫下六道題讓你痛苦、生氣或者困惑的信念,例如普通信念,大家都有,父母應該都認同我,丈夫不應該離開我,靈性老師應該是十全十美的

 

如果你愛我,你就要照我的話去做,如果我最愛的人走了,我就活不下去,我們可以把以上的信念,拿出來做功課,去審查事實的真相。

 

要怎麼去審查呢?就把這個信念提問四句話,例如我的父母應該認同我,這是我們的信念,讓我們很痛苦,因為他們常常的不認同我們。

 

這四句話的第一句

一、這是真的嗎?



 

二、再問一次,你能夠確定百分之百這是真的嗎?

 

三、當你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你是如何反應的?

你的反應是會生氣、激動,認為自己不夠好,媽媽爸爸對我們太殘忍

 

四、如果你沒這個想法,你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下一頁ppt5)

這四句的反轉永遠都不變,永遠都是用批評人做列單裏的六道題,要選出來六道題,去探討讓你困惑、痛苦的情景。下面就會做出三個反轉,每個反轉都要舉三個例子,盡量去舉,如果你只能舉一個例子就放下吧,你目前不能找出例子也是無所謂的,但是至少要找到一個例子

 

那三個反轉是什麼呢?

1、針對自己

2、針對別人

3、180度的相反

 

我來跟大家分享我第一次跟拜倫.凱蒂做功課,是在舊金山灣區朋友家,我們只有八個人坐在客廳裏,當時我對拜倫.凱蒂一點都不認識,也不知道什麼是功課,一念之轉,她就給我們這八個人每人一張擬人作業單,在作業單上填寫六個問句的答案,我很快就找到一個困惑,根深蒂固在我心內的念頭,媽媽應該也愛我

 

情景是,在我八歲有一天的下午,弟弟生病發高燒、咳嗽、流冷汗已經一個多禮拜,吃藥也沒用,媽媽在餐廳裏面削蘋果,我很高興等一下有蘋果可以吃,當時的蘋果是非常昂貴的,但是媽媽居然把整顆蘋果全部給弟弟,我一口都沒吃到,那時候我有一個信念浮上來,媽媽應該也愛我,我的意思是,她可以愛弟弟,她也可以愛我,為什麼不為了我。

 

所以拜倫.凱蒂提問了四句話,因為我已經寫出我的想法跟信念讓我痛苦的,所以下面就要做的是,提問四句話

 

這四句話永遠都是一樣的,提問四句話以後就要做反轉

她就提問,

1、這是真的嗎?媽媽應該也愛我?

是啊,是真的

 

2、妳能夠百分之百的確定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啊

 

3、如果你有這個想法,媽媽應該也愛我,妳會如何反應呢?

我會生氣、失望、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我不配,當時我全身是在發抖的,想要自己躲在一個角落裏,這就是我的反應

 

4、如果你沒有這個想法,媽媽應該也愛我,妳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我替媽媽、替弟弟高興吃了這個蘋果他的燒會退,不會出冷汗,那該多好,媽媽是這麼有愛心的在照顧自己的兒女

 

接下來就要做反轉,我的信念是媽媽應該也愛我

 

1、第一個,針對自己,全部句子裏面有X的地方, 別人的地方都改成我

 

我應該也愛我,本句是媽媽應該也愛我,全部改成我的話就是我應該也愛我,這是第一個反轉

舉例子:愛我是我自己的事,我不需要她來愛我

 

第二個,當我的心思跑到媽媽給弟弟蘋果這是不公平的,這時候我就沒有愛自己,這個時候我是否應該也愛自己。

我應該也愛我,在那個當下我沒有陪伴一個失落的我

 

另一個例子:我認為被愛比愛更重要,她就會問我,我應該也愛我跟媽媽也愛我那一句比較真實,我應該也愛我比較真實

 

2、第一個針對別人的反轉,本句是媽媽應該也愛我,我應該也愛媽媽,變成互調,我的地方改他,他的改成我,我應該也愛媽媽,就算我沒吃到蘋果,我應該也愛她,因為愛媽媽是做女兒的本份,不是嗎?

 

 

第二個,我應該也愛媽媽,沒有啊,我批評她的不公平,我已經不愛她了,她是不對的

 

第三個、媽媽為了早日可以看到弟弟健康好起來,醫生說弟弟需要很多的維他命、水,她就照醫生的囑咐去做,給弟弟含有維他命C的蘋果。所以她是一個負責任的媽媽

我也會問自己,我應該也愛媽媽跟媽媽應該也愛我,那一個比較真實,我會說兩個都很真實

 

3、180度的相反,媽媽不應該也愛我,本句是媽媽應該愛我

第一個,當時弟弟生病很久,沒有退燒,媽媽全部的精力24小時都花在擔心弟弟的健康上,她沒有時間,她不應該來愛我,她那個時候應該要24小時照顧她的兒子

 

第二個,媽媽不應該也愛我,如果當時我有這個想法媽媽不應該也愛我的時候,那是事實,所以我接受

 

第三個,媽媽不應該也愛我,因為媽媽要愛誰是她的事

 

這樣全部一套就做完功課了

 

然後我也會問我自己,媽媽不應該也愛我,媽媽應該也愛我是原句,最後一個反轉是媽媽不應該也愛我,做完給了三個例子後,我就會問自己媽媽不應該也愛我跟媽媽應該也愛我,那一個比較真實,這時候我就會說,媽媽不應該也愛我

 

就是這樣子的一套工具,我會認為她是一個悟道的人,但是如果妳問拜倫.凱蒂是個悟道的人嗎?

有一次參加9天課程時有個男孩學員站起來,在三、四百個學員面前問,凱蒂你是個悟道的人嗎?凱蒂回答:這是真的嗎?你能百分之百確定這是真的嗎?

 

拜倫.凱蒂在每一件事都要問這些問題,你要自己去找出答案

拜倫.凱蒂的功課是一種經驗課程,很多理論我們都知道,要無條件的愛自己,你要活在當下,這一些都是理論,但是怎麼做出來,拜倫.凱蒂就是用這一套有威力、有效力的工具,當你回頭看看,我們的念頭、想法是很狹窄的,做反轉的功課以後,我們的視野會更寬廣,更能清楚的看到事實的真相,這就是我想要分享的

 

拜倫.凱蒂說,如果你要我的一個祈禱文的話,就是:神啊!免除我對愛的認可、欣賞的渴望吧,阿門!

 

 

 

 

主持人:

聽起來是一個非常棒的好工具,我可以問一下Sophia一個提外話嗎?

當我們情緒來的時候,你要非常理智的去問這四句話去反轉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已經在氣了,才不要做這個反轉的事情,那怎麼辦?

 

 

 

Sophia :

對,當我們情緒來的時候,我們怎麼可能去做功課呢?

拜倫.凱蒂邀請你好好的跟你的情緒在一起,讓它不要壓抑,有什麼會讓你很生氣,就真正享受那個生氣的情緒

 

 

主持人:

就是要氣很多天以後,再來做這個功課

如果一直生氣,還是不做功課就沒救了是嗎?

 

 

Sophia :

有的人沒有做功課,人生一樣做的很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來學做功課,因緣沒到的時候就是沒有到

 

拜倫.凱蒂說的這個方式,希望大家都能記住,因為有了信念就會有情緒,有了情緒就會有反應,有了反應就會有動作出來,最後你就變成那個情緒、那個信念

 

我們常常以為是情緒、生氣……….你問我,我為什麼生氣?我答不出來不知道為什麼?這可能是很多的信念混在一起

 

拜倫.凱蒂要我們學習無條件的愛自己,一念之轉的Loving what Is是第一本書的名字,直接翻是愛如即是,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對錯,看你願不願意深入去探討真相,讓自己得到內在的平安跟喜悅

 

 

 

主持人: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謝謝Sophia跟我們分享【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這是方智最近出版的一本重新再版的好書,謝謝Sophia

 

Sophia :

謝謝你,謝謝大家

心悅幸福樂│歐文。亞隆 心理治療文學

心悅幸福樂│歐文。亞隆 心理治療文學

歐文亞隆的作品匯集了心理治療中常見的議題:
包含治療師的自我揭露、移情與反移情、醫病的性界限、死亡焦慮、存在的痛苦等等;
有的是心理治療之所以成功的「魔法關鍵」,有的是生命共有的艱難大問…

歐文亞隆在此書坦白地呈述,治療師在治療個案的過程中,治療師也有會有不安及其他感受。
歐文亞隆想藉由此書,將心理治療神秘面紗揭開…

本書真實呈現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今天邀請曹中瑋老師來與你探討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文學,帶你一同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秘面紗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請點此:https://reurl.cc/Q3mV2o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和大家見面。很高興地想和大家介紹一本書,這本書是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文學”,由心靈工坊所出版。

今天很高興的邀請曹中瑋,曹老師來到我們線上, 請曹老師和大家打個招呼~



曹老師:
大家好,我是曹中瑋



主持人: 
老師可否和我們談談這本書要怎麼讀呢?



曹老師:
這是一本非常豐厚的書,讀起來確實有點不容易,因為作者很有心的收集歐文亞隆非學術性的所有對外發表的作品, 共14本, 再加上歐文亞隆自己錄的錄影帶,  一一做了介紹。

除了介紹作者發表每本書的哲學觀點,也把相關理論及名人所說的話放進來。

歐文亞隆在治療界是個奇葩,對我而言,這本書作者想和我們介紹的並不是作品而是歐文亞隆這個人,而是他的哲學。他在當時推翻許多觀念, 如: 治療師要很神秘,且要像一面鏡子一樣,不能呈現自己,例如要非常注重關係等等的觀念,因此他的作品及這個人在美國諮商界是非常重要。

國內也陸續將歐文亞隆作品翻譯並出版,因此國內諮商界也有受到歐文亞隆很大影響。

我非常推薦對歐文亞隆或諮商有興趣的人閱讀此書。

因這本書內容是依出版年代排序而成,若讀者有看過歐文亞隆任何一作品,也可以從中挑選看過的作品先做閱讀。

或者依章節順序,閱讀完一章後,再回去讀那章節所介紹歐文亞隆之前出版的書,交錯的讀,更能體會這本書的重要性及內涵。



主持人: 這本書的作者把歐文亞隆的每本作品去做分析,及詮譯書的內容,而這本書的第二及三章特別說明這些內容的哲學,可否請曹老師講述這本書的第二及三章在講什麼嗎?



曹老師:
第二章是介紹一本非常特別的書,這本書由歐文亞隆的夫人將心得編輯成冊。而心得是亞隆及個案在每一次治療結束後,所各別寫一篇心得。

歐文亞隆在此書坦白地呈述,治療師在治療個案的過程中,治療師也有會有不安及其他感受。

歐文亞隆想藉由此書,將心理治療神秘面紗揭開。

歐文亞隆認為不是躺在椅子上,但不知道治療是在做什麼,因為以前是不會特別公佈出來治療是在做什麼。

而所公佈出來的個案報告,是以個案本身的問題及分析為主。

而這本書是把治療師及被治療的個案心得揭露出來,但我猜想,個案本身所寫得心得沒有歐文亞隆所寫得心得真實。

因為當事人想到心得會被分享,且也要給治療師看,就在寫心得時,隱藏一些感受。因此,這本書,是很真實呈現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我覺得治療師要揭露自己在治療個人的心得,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而亞隆後來出版的作品中,只要寫到治療故事,都會提到治療師的心路歷程,這是我非常敬佩的。

他不避諱的呈述他自認做不好的地方或主觀看法干擾了治療,雖然他會隨時修正,但他會承認他有過這樣的經歷。這是我覺得這本書第二章介紹歐文亞隆作品”日漸親近”中的重點之一

另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部分是,它呈現治療關係,治療關係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我也是有相同感受。

治療過程中,你和個案在一星期中,見面一次,每次一小時,而在這一小時內,二人非常親近的,我們非常用心真誠的讀懂對方狀況,並互相交流。

但一離開治療時刻,治療師和個案在生活中不會有交流,結束整個諮商,治療師和個案又轉變為陌生人。



這樣的關係讓我覺得很奇妙,很親近但卻又沒有關連,基本上,依醫學倫理,治療師和個案是不能有關連。



我想亞隆當時撰寫”日漸親近”時,也是想呈現治療師和個案關係的特殊性。
而亞隆也在治療過程中,也有一些自我的被療癒,突顯了治療界所說的受傷療癒者或者負傷療癒者的概念。

因為治療師本身不可能沒有傷,而在療癒別人時也是相互療癒的過程。或者是說,治療師也需讀懂並處理自己的傷,如此才能好好治療個案,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

第三章所介紹的書是存在心理治療,我想亞隆在這本書想呈現存在治療的幾個重要概念。

第一個就是死亡,死亡焦慮,在亞隆後期的書有很多的陳述。

另一個是孤獨,人生而孤獨,死也是孤獨,我們要怎麼面對和接受這個部分。

再來是意義及無意義的問題,我們怎麼樣在生命中找到意義。

找到意義接受了孤獨,能夠面對死亡,我們的生命才會得到自由,所以這本書也討論自由

我想這是這二本書最核心哲學觀,這些哲學觀在後續的作品都有很多的呈現。

我覺得歐文亞隆很棒的地方是,他都會用故事或小說的方式,去呈現這些沉重的議題。因此,亞隆的書是很好看的。



主持人:
讀亞隆的書好像在讀一般的小說,可以看到書中的療癒,自己也隨著讀到書中的療癒而得到治療。

我們生活要怎麼好好運用這些議題,如剛剛所提及的孤獨、死亡及自由,因為現在的人很容易就怪東怪西,我們要怎麼不再厭世而好好的活著呢?



曹老師:
不再厭世,可能要先探討每個人厭世的核心是什麼,也就是他討厭什麼,他對於活在這個世上為什麼覺得那麼的無奈還是有其他感受?

但從激情面來看,我個人是覺得如果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從出生之後就有二個非常核心的需求,一個是找到自己,専門用語是”個體化”,也就是我能夠了解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自己在世界上是有個位置的。

另一個核心的需求是與人連結
,一定和人在一起,”我”才有存在的意義,如果沒有其他人,只有自己,也就沒有個體化的問題。因此,我覺得要好好活著就是要找到你活在這世上的存在意義,就像亞隆所謂的”無意義”,無意義會讓我們非常低盪,對生命沒有積極面對的部分。

因此最重要的是找到我們活在這世上的意義。

但是活在這世界,是我們活在這世界,所以我覺得在找到意義之前,必須要先知道自己是誰,先和自己和好。
你要了解自己,喜歡自己,當一個人喜歡自己時,會重視自己心理想要的事情,會去努力實踐。

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才知道自己的能力及限制,你才會知道往哪裡走是最適合自己的。

這樣子的理解與相信自己,我想就很容易找到生命的意義,就會好好的活著。

另一個學習,是怎麼和人有好的連結,對人的信任..等等。

當然這個部分有時比較困難,因為與人連結可能和我們從小和重要他人的關係是有關連性的,有些孩子生長在比較不是那麼快樂環境,或是父母親為了工作,完全沒有辦法真正照顧孩子,也有的是父母親本身有些狀況。

我覺得與人連結這件事,可以努力,但是覺得有些困難,特別是幼年經驗太辛苦,其實也是可以找専業的心理師聊一聊,處理這樣的問題之後,我們一定可以好好活著。



主持人: 
所以我們從小和父母親關係的連結,是和我們長大後的,人與人之間連結有正向關係,是嗎?



曹老師: 
是的,相關度非常高。有些理論會講述到個人年紀很小的情形。但我覺得長大後,還是有機會發展人際關係。

如果小時陰影太大,如有些家庭對於小孩過於要求,或過於嚴苛,不讓自己小孩有選擇。或是過於照顧。 

過於照顧,小孩子會沒有機會發展自己,在這樣教養下,和人相處時,會以為我可以以自我為中心,不用管別人。

就如同一開始我們有提到,現在人比較容易怪外在,就是父母親過度保護小孩,會幫他解釋所有他遇到的挫折,都是別人的責任,他就會學會這樣的方式,他到社會上仍會如此,這樣他就不容易交到朋友。

什麼事情都怪別人,什麼事情都覺得自己不用負責,讓父母幫他處理,這樣他和人沒有辦法有連結,雖然他自己好像不可一世的樣子,但是他並不快樂。他也不會感覺到踏實,或是自我肯定的感受,因為他心裡想明白,很多事情是父母幫他擋的。



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可是我們也沒有辦法選擇父母,但當我們長大了一些,我們可以重看過去這些受到的影響,並決定我們願不願意去改變。

所以我想歐文亞隆的”存在心理治療”,基本上講述我們怎麼樣為自己改變,但這改變不是被逼迫或要求的,是我們自己發現,自己怎麼樣調整會更好更快樂,大概是這樣的關聯。



主持人: 
最後老師是否可以和大家聊一下,這本書裡面有沒有那一篇或那一議題,是老師可以和我們聽眾朋友分享的?



曹老師:
我有二篇我自己感受最深,而且受到的影響非常大。

其中一篇是”愛情劊子手”, 這本是很早出版的心理治療故事,其中裡面有一故事是胖姑娘,亞隆非常坦誠的呈述他的心路歷程。

在接此個案前,他對胖女人是極度厭惡的,這個用詞”極度厭惡”沒有太誇張,因為在書裡他有很細膩的表述,他對胖女人的感覺。



但他還是想克服自己的偏見,因此他仍接了此個案,在治療後,這個案也在一二年的努力,真實的面對她自己的問題,她之所以肥胖的心理問題,也成功的減重,也在生活上有很好的發展。

在做結案時,這個案非常坦誠告訴亞隆”我知道,你一開始很不喜歡我”,亞隆非常驚訝,因為他覺得他已經非常壓抑他自己的偏見,還願意克服厭惡去接個案,怎麼還會被個案發現。

這個呈現了當事人是很敏感的,治療師有沒有很真誠地面對及接納當事人,我覺得當事人某種程度是理解的。

亞隆在這治療案中,用専業角度,很努力地克服偏見及工作,所以能夠對個案有幫助。

這給我很大警醒,其實我們每人都會有偏見,我們不可能喜歡每一人,所以我們做一位助人者,在某種程度上,要對自己的各種偏見有認識。至少你要知道你有這個偏見。

亞隆至少知道他自己偏見,所以他很努力地用専業克服心中的偏見。個案說,我看得出來,因為在一開始做治療時,我看你做別的個案,你都會走到門口去迎接,但你從來沒有迎接過我,也沒有和我握過手。

看到這些內容,我覺得很有趣,原來這些細節,會因為我們自己主觀的偏見,而影響到。

那另一故事,他第一次出現是在亞隆所著作”生命的禮物”裡,這是台灣出版的亞隆的最後一本”成為我自己”又再提到,我覺得這個意思非常深,這篇名是”從病人的窗戶往外看”。

這篇是講一女子,她和父親關係非常的不好,她覺得父親很有偏見,有很多和社會脫節的觀點。
有一次,父親開車載她,在路程中看到一條河,父親說”哎呀,這條河好髒啊”,開車的女兒就看另一邊說”這河明明就很漂亮啊,爸爸就是這樣”。她更覺得爸爸好有偏見,我真的很難和父親好好的相處。

又過了一年,這女孩又開同一條路回家,因為方向和來時是相反的,開到那條河時,她往窗外一看,發現這河很髒很臭,她特別停車查看,為什麼那條河如同她爸所說的,又髒又臭呢?



原來這條路的左右二邊,各有一條河,一條河很乾淨,另一條河很髒,她那時才恍然大悟,她父親當時看到的景像是真的,並非父親把一條乾淨的河看成很髒,這帶給女孩很大的震撼。

我想亞隆提這故事,是要讓我們每一人在不同角度,不同位置,會看到不同的景象。

前一陣子網路上,流傳一個小小的短片,短片裡老師帶了一個很大的球,這個球一半是黑的,另一半是白的,學生分坐在老師的兩邊去看球,老師問學生,這球是什麼顏色的?

學生們也就有一半的人答白球,另一半的人答黑球,兩邊的學生,對於另一邊所回答的答案感到不可思議,覺得另一邊的學生是瞎了眼嗎? 後來老師轉了一個方向後,所有學生們都笑了,也都恍然大悟。

我覺得這一件事看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是非常難。我們如何站在別人的立場,用別人的眼光,去看到別人看到什麼。有些時候,互相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用自己很主觀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我想所有的人活在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你先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孤獨,接納人會死這件事,我認為當你接納了這一切後,你才能真正的愛自己,這樣子的愛,你才有力量轉出去,體會別人,愛別人,也才有餘力說,我感同身受一下,你是看到什麼。

我覺得這一個是我們活在這個世上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對自己的了解及接納。

這也是亞隆給我很大的啟示,也讓我在工作中有更多的力量,去理解別人及接納自己。



主持人:
今天謝謝曹中瑋和我們分享這本,歐文亞隆的”心理治療文學”這本書的一些精彩內容。


 

重點整理: 
1. 找到生命的意義, 接受孤獨,面對死亡, 我們生命才會得到自由
2. 找出生命意義前, 必需先知道自己是誰, 和自己和好
3. 接納自己, 接納自己的孤獨, 接納人會死亡, 接納了一切後, 才能真正愛自己
4. 人在不同角度, 不同位置, 會看到不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