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202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專訪 蔡怡佳

心悅幸福樂 202 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專訪 蔡怡佳

作者: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譯者:徐碧貞
出版:心靈工坊
連結:https://goo.gl/hJmXoj

挖眼睛、切耳朵、砍頭、燒死、變石頭…… 面對陰影與邪惡的代價到底有多少?
魔神仔、吊死鬼、骷髏、山怪、巨人、女巫、魔法師…… 榮格派童話分析大師最可怕又最吸引人的一本書!   
你自己帶在身上的邪惡深淵,早晚總是要面對。──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在簡單純粹的童話當中,馮.法蘭茲找到許多超越個人、足以解釋人類心靈與道德運作的基本法則。本次她聚焦在人類陰影面與邪惡面的觀察,用22個童話搭配臨床案例,輔以民族學、神話學、字源學及意象與象徵的擴大比較,不僅還原這些黑暗故事背後隱含的深意,也指引了一條認識自己的路徑。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跟大家介紹一本書—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心靈工坊出版,很開心邀請到輔仁大學蔡教授,來跟我們分享這本書,先跟聽眾們打個招呼吧!
 
 
蔡教授:
主持人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
教授可不可以跟大家談,這一本書,到底在講什麼呢?
 
 
蔡教授:
這是心靈工坊幫馮.法蘭茲翻譯的其中一本書,陸陸續續地推出來,馮.法蘭茲是榮格的學生,有一個很特別的專長,以童話作為分析的對象,這本書特別用一個很有意思的主題,比較像是陰影、黑暗面、邪惡,這個主題作為一個分析的切口。
 
 
主持人:
大家都覺得,童話故事是美美的。
為何?這一本書要讓我們去面對,或是看到,「啊!原來童話是要破滅的?」並不是像想像中的樣子,應該有陰暗面跟邪惡,為什麼呢?
 
 
蔡教授:
為什麼要用陰暗、邪惡這種主題,原來對童話有一個印象,覺得童話應該都是美好的。
 
這有點像是現實在對童話,現代人賦予的意義,日常生活當中,用到童話的時候,好像都只涉到比較夢幻的、不爭執的,也是不可能的那種美好。
 
對童話賦予這樣的理解,自己覺得,有一些看童話的經驗,童話不完全只是像現代的一般理解,只涉一種單純的、不可能那一種美好。 

童話也很像某一種文學的書寫,很多文學書寫的目的,都是為了要去更接近生命的經驗、去了解它,試著想要去分析這些經驗究竟是怎麼樣。
 
像邪惡、黑暗、陰影等等……都算人類很普遍的經驗,只要是活著,都不可能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經驗,換言之,也是值得好好去理解、思考的,一種屬於我們的經驗。
 
這本書,想要透過童話作為一個窗口,帶著我們去看看,有沒有辦法,透過童話的窗口,更好的去理解,人類在面對陰影、黑暗、邪惡的經驗。
 
覺得童話應該是美好……其實有蠻多的童話,可以帶領我們去接近與認識這些經驗。
 
 
主持人:
希望,從榮格談的陰暗面,讓聽眾朋友或是讀者,可以看到,原來自己也有這一個部分,只是藉由童話這一類的書。
 
可不可以跟大家談一下,「陰影是意識過度單一化發展所投射的黑暗」,
這是什麼意思呢?
 
 
蔡教授:
也許可以透過童話來看「陰影」,「陰影」對馮.法蘭茲而言,不只是個體的內在面向,可能含有屬於時代集體的面向。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時代的議題,剛說的,那一種「陰影」是意識過度單一,這是榮格的理解,榮格是心理學家,很容易理解成好像只關注個體,還有一個集體的面向,這個待會再講。
 
先回答剛剛主持人問的,您說,「陰影是意識過度單一化,投射出來的一種黑暗」。
 
「投射」這個詞是從佛洛伊德開始,對佛洛伊德而言,「投射」這個字,有一種認錯、錯認的意思。
 
「錯認」,尤其是對於來源的「錯認」,某一些我們把他放在外部的東西,以為「那個」是屬於他人的,可是,「那個東西」,其實是我自己放到對方身上去。
 
當佛洛伊德提出「投射」這個概念的時候,是提供我們一種新的想法,開始會想到,加註在別人身上的某一種眼光,會不會是我看待的那種「框架」,因為我用了「某種框架」,去看待對方,所以把它投擲到對方,投擲到外部去。
 
「陰影」,是「投射」出來的,意識的投射。
「意識」這個概念,不管在佛洛伊德或榮格而言,都有一種無意識,透過無意識的壓抑,把覺得不合理的、不喜歡的那些東西壓掉之後,呈現出表面上看起來比較理性的、合乎秩序的一種狀態。
 
「意識」好像要去脫離,它認為的不理性,有時候,就會越來越朝向那種單一化的發展。
我要去拒絕我不要的東西。

這有點像黑板或是光明跟黑暗的概念。
光明是藉由黑暗襯托出來白色,也是在黑色的陰影之下,看到白色。
白跟黑,有一點共生共載的狀態。
其中一個部分,它會一直很拒斥。
還有,不想承認它是作為我們人格整體的一個部分。
 
榮格在協助他的病人的時候,會特別強調,要去關注、認識,過於片面的方向發展,壓抑掉的部分,榮格心理學覺得,要跟壓抑掉的部分,有一種認識,才有可能去談整合成長的過程。
 
 
主持人:
這本書裡面,到底談了哪一些陰暗面,可不可以舉兩三個的隱喻,跟我們生活有什麼樣的關聯?
 
 
蔡教授:
這本書,前面是用「陰影」的概念,被壓抑的部分。
另外一個部分,用了「邪惡」的概念。
這些詞,在馮.法蘭茲的分析之下,都有很豐富的面向,不是那麼簡單的。
 
有時候,我們會很簡單的把事情用好或壞,善良或是邪惡,黑白二分的一種思考法,這本書,我覺得是蠻大的,要去拆解原來覺得一種截然二分的,它要賦予那些原來認為是比較負面、黑暗的東西,更豐富了一些層次。
 
在這本書當中,會按照剛剛說的兩大主題,舉很多的故事講。
前面談「陰影」的部分,這個「陰影」跟榮格學派,人格整合的工作是有關的。
 
人格的整合工作,對榮格而言,不只在個體的幅度,也有一個屬於時代精神的。
他們會覺得,很多時代有主流的一些象徵,這象徵會隨著時間,有一些耗損。
 
原來,某種象徵的出現,是在成為精神的一個很重要的指引方向,這個東西會隨著時間,慢慢的耗損,如果沒有隨著新的變化去更新,不管個體或是時代,就會有某種危險。
 
這種主要的精神象徵,它是種耗損,在童話故事當中,常常會用國王這個角色來表達,常常我們會看到一個角色,國王好像開始出現某種疲態,可能就需要派誰去幫他找什麼東西。 

或是說,書中就有主要的人物,大概都是不起眼的、比較低階層的小人物,透過小人物,國王在精密的更新過程,所有的小人物,後來都會成為新的國王(不一定)。
 
藉著國王、小人物的歷險等等,象徵一種不管是個體或是時代,需要去更新的過程。
 
更新的過程,就好像去面對我們的黑暗面、陰影面,是有關聯的,其中故事的一種型態,常常出現像國王的角色。
 
另外,馮.法蘭茲覺得,善惡這個概念,是一個很倫理道德的判斷,就為一個原初的心,理解的時候,善惡是無關道德,是關乎「生存」。
 
就像我們面對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是無關道德或是倫理的,有時候自然的災害是源於人為的破壞,在之前,人類更原初的時候,在面對自然力量,常常是攸關生死的經驗。
 
馮.法蘭茲也會覺得,看到很多童話把這樣的經驗透過童話的形式,想要把它保留下來,就會有一些人物,怎麼樣去面對自然的、莫名的這樣一種力量。
你不會去思考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它該不該來,反正它是存在了!
 
故事當中會看到,想盡辦法的去面對,這些可能會去威脅我們生存的破壞力量,這是一種還沒有被道德化之前的,我們認為的某一種惡。
 
有另外的故事是在講,例如,有一章,附身的主題,(附身在心靈工坊之前,有出的另外一本書,也有一個榮格學派的,做得很好的分析。)
 
在馮.法蘭茲的這本書,也用一些故事在講,怎麼樣的用一種非人的邪惡力量,慢慢地去捕獲的那一種狀態,人怎麼樣……好像就被轉變成那一種惡。
 
這些故事當中,讓我們看到,在怎麼樣的狀態之下,容易被這種惡去侵犯。
例如,他會說很多故事,可能一個人孤零零的、離開社群的狀態。
 
有一些故事,爸爸媽媽要出去參加什麼,小女孩不跟,要一個人在家。
一個人在家,開始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精靈、樹精等等,讓自己陷入危險的處境。
 
馮.法蘭茲也有舉他自己的,有一次,一個人(有一點點像是類似很早以前那一種沙漠的修行) ,把自己獨自在一個地方,不跟任何人來往,透過那樣子的經驗,發現真的是一種非常容易著魔的時刻,那是一個很孤單的,你跟你自己在一起的狀態,一些日常不會浮現的東西,特別在那個時候浮現。
 
剛剛說的,小女孩的那個經驗,是馮.法蘭茲他自己獨處的經驗。
他提到,尤其,我們跟社群孤絕起來的時候,特別容易遇到危險,他也會覺得,有點像故事在提醒,社群的重要。
 
有一些故事在講觸犯禁忌,不尊重禁忌,踰越一些不應該去踰越的一些界線,人,怎麼樣慢慢的著魔狀態。
 
童話透過種種的象徵,讓我們看到,黑暗或是惡的經驗,是怎麼樣的開展,面對這些經驗,如何有認識它的能力。
 
認識它的能力,就比較知道,怎麼樣跟這些經驗相處。
一方面,不能不認識這些經驗,不承認惡跟這些陰影,這些東西都是存在的,我們要去承認它,又不能靠近它。
要懂得認識、尊重它的力量,面對那個力量的時候,要知道怎麼樣自保,不要被捕獲。
 
 
主持人:
請教教授,剛剛談到,孤單比較容易惹來這些有的沒的,好像是一體兩面。
到底是在談社群的重要?
還是說,我們要避免自己孤單?
 
聽眾朋友或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模稜兩可,
還是,它是一個提示?
在發生這個狀態的時候,可以選擇孤單?
也可以選擇社群的這一塊?
這要怎麼去辨別呢?
 
 
蔡教授:
剛剛講的孤單,是在講離開社群的狀態,一方面在講跟社群保持維繫的重要性,不要輕易地去離開社群,當你一個人落單,沒有足夠的一些力量,可能對那些種種魔力的東西,你沒有招架的能力。
 
從這個面向來講,它是在講社群的重要,不過從比較宗教的面向,可能你會看到很多人在修行,是強調那種獨處的,是要離開社群,那種狀況,自己也要足夠的力量,才比較適合那樣子的狀態下,去修行。
 
任何的修行,還是會需要一些更有修行經驗的人協助,而不可能完完全全單靠自己的力量。
 
這些童話故事在提醒我們,跟社群連結的重要性,如果想要去嘗試孤單的冒險,自己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去提醒,才能夠保護自己。
 
有一些故事是在講,沒有活出自己該有的天生創造力時,也會陷入一種比較枯竭的狀態。
 
「陰影」這些概念,並不是不好,有時候創造力的來源,反而是在被壓抑的東西。
 
「陰影」的力量是讓我們更有創造力,剛剛前面提的幾個例子,是一個比較負面,要去避免的。
 
這本書裡面,透過童話的分析,想要賦予「陰影」,像黑暗等等……
這樣一個理解,看到陰影可能帶來,比較正面的,賦予創造動能的力量。
 
 
主持人:
談到動物是最好的朋友,教我們怎麼去傾聽內在的指引。
有一根羽毛下來,天使在指引,是這個意思嗎?
 
 
蔡教授:
是,聽動物的話。這本書很有趣,童話背後一些通則或法則,有沒有不同的童話,在指向很共同的邏輯?
在收集這些很類似的主題的時候,很挫折,都沒有。
 
例如:
他提到童話中,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形象,
有的故事,小女孩透過幫助精靈,得到善意的回報。
有的故事,小女孩善意的協助,反而是招致這個惡,或是讓這個惡助長。
在這邊沒有一樣的邏輯。
 
馮.法蘭茲說,分析這麼多的童話,
唯一,發現一條共通的邏輯,就是「你要聽動物的話。」
在所有的故事裡面,「你一定要聽動物的話。」
 
動物教你做什麼,一定要去追隨,如果沒有做,那就有禍了。
聽動物的話,是馮.法蘭茲在這些故事當中,發現的一個很有趣的通則。
 
動物對人類而言,就像人類很親近的一種,非人類的夥伴,一方面跟我們,像是有一個界線。
 
當代很多在界定,什麼叫做人,常常就是拿動物來比喻、做對照。
人比動物多出人性,人之所以為人的部分。
人跟動物又有非常多的相似性,在童話當中,跟界線有一點點模糊的,也可以說,好像我們的夥伴。
藉由這樣一個方式,重新回來問我們:
究竟什麼樣是人?
這些被我們認為非人的種種對象,有沒有辦法重新教導我們?
怎麼樣叫做作為一個人?
 
在童話當中,常常會用動物來做為這些……
常常去寫助人的、要聽動物的話……
 
 
主持人:
會不會因為文化背景的問題,比如:東方要聽樹、聽草、聽花……
 
 
蔡教授:
有可能唷!
我們有會哭泣的樹,花等等……
在日本也有這種傳統。
凡是那些我們把它歸為非人的,尤其動物。
 
有些地方,可能對植物特別的有感動,會不會有的文化對石頭或對種種的礦物等等……
這些好像屬於非人的這些對象,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童話當中,象徵的素材。
 
象徵需要不斷去更新,這本書是用收集過去的童話。
我覺得童話是在一個還在不斷被創造書寫的過程,當代有很多精彩繪本的創作,會看到這些創作裡,也都不斷地在企圖透過象徵,言說比較重要的經驗。
這些重要的經驗,都沒有一個很清楚的答案。
 
透過象徵,讓我們思考這些經驗,在這本書可能提的動物,也許在很多其他當代童話創作當中,有的會用植物、用石頭……
 
甚至當代,很重要的,人類的非人夥伴,也許是「機器人」,也開始看到用「機器人」創作的主題,跟人有一種有趣的、模糊界線的時候,都蠻有潛力,成為象徵素材的來源。
 
 
主持人:
好奇這本書,有特別談的,童話中的巫婆,都是女巫,到底在象徵什麼呢?
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分享這一個?
我覺得很有趣!
 
 
蔡教授:
這個跟性別有關係,女巫或巫婆,比較邪惡的角色,用什麼樣的眼鏡或是框架去看她?
一方面是被我們賦予一個負面的形象,她會用一個「力量」的角色。
 
這本書提到,常常是對力量的壓制,或是對於這樣子的特定性別,會擁有的一種力量,那一種恐懼,就勾勒出這樣的形象。
這邊比較多的素材是西方的,用巫婆、女巫的形象。
 
最近也有一本書,在談台灣本土的女鬼形象,當然,女鬼、女巫是不一樣的,同樣都在表達一種女性被壓迫的力量。
 
女鬼這個意象,聽起來就特別有所感。
為什麼有很多鬼,是女鬼?
或是她要成為鬼這種形式,力量才有辦法被認出來,
人,才有辦法看到她。
 
某種方式透過女鬼、女巫、巫婆這個角色,言說現實社會當中的一種狀態,非得要變成異類,才會被看到她的力量。
人們看到這種力量的時候,又是一種恐懼的……
 
 
主持人:
真的很有趣,這本書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聽眾朋友或是讀者,應該要好好的去看,也非常感謝輔仁大學的蔡教授,分享這麼多,謝謝您唷!
 
 
蔡教授:
謝謝!
 
 
重點整理:
1.現實對童話賦予的意義:   夢幻的、不爭執的,不可能的美好。
2.陰影是意識過度單一化發展所投射的黑暗
   錯認「那個」是屬於他人的,其實是自己放到對方身上。
3.人格整合不只在個體的幅度,也有屬於時代精神的。
4.一個人孤零零的、離開社群的狀態容易被惡侵犯。
5.「陰影」的力量是讓我們更有創造力。
6.負面形象表達被壓迫的力量。

心悅幸福樂 201 星癒奇蹟:以愛而非邏輯療癒你的自我宇宙 專訪 Grace廖孝敏

心悅幸福樂 201 星癒奇蹟:以愛而非邏輯療癒你的自我宇宙 專訪 Grace廖孝敏

你準備好改變你的世界了嗎?
你準備好發覺你內在的能力了嗎?
如果你準備好了… 就來參加下這一次的療癒師培訓吧!
這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參加的…
這是為已經準備好挖掘自己內在的勇敢靈魂所準備的,這將會探索思想中的迷宮以及深入內心的小宇宙。

最新開課資訊:https://ppt.cc/f5KZcx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星癒奇蹟方智出版,很特別、很棒的書,邀請到薪能量創辦人Grace來跟大家分享,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Grace:
哈囉!大家好,我是《薪能量》Grace廖孝敏。
 
主持人:
當初,為什麼會想要引進這麼棒的書呢?
 
Grace:
去年去英國上課另外一位老師賽門,激活DNA的老師推薦Jerry老師,在英國時幫我們上了兩天跨次元靜心冥想
 
這位老師太神奇了!由他帶領靜心冥想的時候,他所看到的畫面就是我看到。
 
我看到的畫面,跟他講到精靈什麼顏色,天使什麼顏色的時那個畫面都是同步的。
哇!他是「身歷其境」的帶領我們,帶領我們下一步看到什麼是一個探險。
 
我在身心靈界十幾年了,我帶領的靜心,不是身歷其境的。
都是你自己進去,有些人進不去,或者是他不是跟你同步看到的,他不是同步,每一個靜心有每一個靜心的好處跟所有的優點,同步這件事,就很新鮮。
 
主持人:
只有Grace的同步嗎?還是……
聽說也會邀請他來台灣,來辦這樣的活動。
是每一個人也都可以同步嗎?
還是,有特定頻率相同的人,才有辦法跟Jerry老師一樣同步呢?
 
Grace:
有可能,因為我下課的時候,問其他同學。
我就說:「剛怎麼樣?什麼感覺?你有看到嗎?」
有些人就跟我說:「有,他有看到。」
有些人就跟我說:「他睡著了,什麼都沒看到。」
什麼狀況都有,呵呵。
 
主持人:
可不可以先跟聽眾先講一下,Jerry老師他用的星癒技術,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過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本書呢?
 
Grace:
這本書應該不是他的第一本書,是第三本書,前兩本書,我也沒見過,這次,這本書是有意願,想要在台灣出版,我請我們的工作人員,先讀過一遍,作了一個大綱,了解這本書厲害的地方,才推薦給方智出版社。
 
這本書的內容,Jerry老師很無私的,把他所知道的自然療法的所有的技術,都揭露在書裡面,所以,有些人對自然療法不陌生的人,或本身就是靈性療癒老師,看了以後會很有同感,依照書裡面,簡單扼要的說明,試著去嘗試、去做做看,也是很有效。
 
主持人:
這本書可能需要很大的想像力,才有辦法跟著Jerry老師,進入到這個系統。
 
Grace:
沒錯!宇宙很需要創造力跟想像力的!
這次有一些醫生報名參加療癒師工作坊,有中醫師、西醫師,我也非常驚訝,除了一般是身心靈的療癒師以外,還有業界的醫師來學習,真的很棒
 
主持人:
突然想到,在台灣,有一個中醫師,他用的一個叫「蓮花針灸」。
我就說:「你是真的有用到針灸這個針嗎?」
他說:「沒有,全部都是光針。」
類似Jerry老師裡面談的,能量圖或是身體的,講的振動頻率光的療癒。
 
Grace:
事實上,很多自然療法是這樣子沒錯!
 
主持人:
那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來講一下,裡面有提到很重要的!「知曉」,
可以跟聽眾朋友解釋一下,是什麼意思呢?
 
Grace:
知曉,最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我講一個故事……
大家都知道覺醒,當你覺醒了之後才會明白宇宙只是幻象。
我們死了之後,是回到宇宙的源頭,或回到靈魂的狀態。
 
這個「知曉」,就像以前佛陀和基督在修行的時候,他們需要放下很多我執,做到很多寬恕,完全明白,肉身是虛幻是一場夢,這時候,你的「知曉」才會真正的呈現力量出來。
 
這個講的又真的很深,分享一下,今年五月的時候,激活DNA的老師是英國老師賽門,他在台灣辦工作坊二階的時候,帶領一個跟高我連結的靜心,用梅爾卡巴的靜心方式,進入各次元,最後跟高我連結。
 
這個課,第三年舉辦,二階是第二年舉辦,我今年是上第二次了!
去年完全忘記,我上完什麼感覺,我只是上完很開心,整個很開心,有一種處在非常高頻率的喜悅中。
 
今年在做靜心的時候,在靜心中,我看見我的高我,就跟我當天穿的綠色的上衣一模一樣的高我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的眼淚就這樣掉下來。
 
那時候,我突然有一個很大的領悟,我的高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永遠跟我在一起
 
你知道之前有一本書叫做《小太陽與靈魂》,你知道這本書嗎?
 
主持人:
是,知道!尼爾寫的。
 
Grace:
要投胎之前,有一個上帝跟他說:
「不要忘記我唷!我永遠跟你在一起,你只要用心跟我連結就可以了!」
你記得嗎?
 
主持人:
是。
 
Grace:
其實,那上帝不是別人,是你的高我。
 
在五月的時候,我領悟到這一點,就覺得很開心,我們都知道有高我,但是當你在冥想中,見到自己的高我的時候,那個「知曉」,就是明明白白的觸碰到你的心。
那就是,你所有的、完全的明白那種感覺。
 
在五月之後,出版社開始翻譯Jerry的書,大概七月一號前要出版,就已經把書翻譯好了,那時候,開始看Jerry老師的書,有一個更深的「知曉」。
 
這個「知曉」,完全從我在靜心冥想中,看見我的高我之後,連結到Jerry談的,他的療癒是,帶領大家連結12次元的基督之光,那個頻率下來的療癒能量。
 
突然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明白,原來,書中Jerry談到的,他可以在書裡面,或是在工作坊協助我們,組成我們的「星際團隊」的療癒。
 
療癒別人或是療癒自己,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幫別人療癒,而是你的「星際團隊」。
 
「星際團隊」他有解釋,大概就是有天使,或者是獨角獸,或者是龍,或是神佛。
 
去年,我知道的時候,就「哇!好神奇唷!」就是這種感覺。
 
今年我在看書的時候,也是覺得「哇!好神奇唷!」
 
但是,突然有一個瞬間,因為我在五月的那個靜心,見到我的高我之後,突然有連結,有一個明白是,原來,每一個次元不是別人,都是你。
 
6次元的天使、7次元的獨角獸、8次元的科技人、9次元的觀音(觀音的化身)。
 
10次元的晶柵(靜心時,我有問我的高我,把我們放在晶柵,夢中的遊戲場去體驗,去淨化)。
 
11次元的阿卡西次元(把所有的肌肉,都存在阿卡西次元)。
 
12次元是所有高我的次元。
 
13次元就是靈性太陽(地球的層面,就是靈性太陽,祂幻化成12次元,12個高我陪伴你,在每一個次元去體驗。)
 
那是一種很多年來的學習,轉化之後的一個「知曉」。
那這個「知曉」,有可能是從一些書上來的。
但是,我的這個「知曉」,是從我的靜心,跟我的內在領悟來的。
 
當我在分享這個「知曉」給《光中心》的創辦人介偉聽的時候,他就跟我說,你有看過克里昂的《靈性DNA祕密》嗎?
沒有耶!
他說:這本書跟你講的12次元「知曉」很像耶!
 
最近就很想要找這本書來看,結果沒賣或賣完了,博客來居然也賣完了!
打算這兩天,比較有空的時候,打電話去《生命潛能》問問看,把它找出來看,到底是不是我的「知曉」跟克里昂講的是一樣。
 
這種驚喜不是你從書上看來的一個領悟,連結講出來的東西,就是你的,所以我覺得這個「知曉」其實是很深的東西。
 
主持人:
像書中有好多那種……
比如說:
我們講的脈輪有13個,再另外一個,那是Jerry他獨特的發現和理論嗎?
還是,就像你剛剛講的「知曉」,這個就是真相?
 
Grace:
其實他是地球次元的真相,我剛剛講到是十二個脈輪,十三就是地球的源頭,有「靈性太陽」,這樣的脈絡,跟Jerry講的是一致的。
 
但是,你知道宇宙有無數次元,那他講的脈輪,只針對地球。
 
主持人:
你在序裡面,有講一個開頭,要往一個大格局的人生,怎麼會這樣講呢?
 
Grace:
對阿!現在看的格局,很多人還是在「是非對錯」裡面。
「是非對錯」就是還在三次元裡面,很希望大家跟地球同頻,進入到五次元,什麼觀念都是以愛為出發點,這樣,對很多「是非對錯」就可以化解。
 
很多事情就像奇蹟課程講的「寬恕」,當耶穌跟佛陀,可以寬恕所有的一切,他就知道不用在重新輪迴來體驗地球的一切,完全明白了!
 
這就是完全走入生活上的是非對錯爭論這些……直到愛的次元,一直到整個揚升的格局,來看這個世界,來看身體的時候,療癒就很容易發生。
 
主持人:
可不可以最後跟聽眾朋友稍稍講一下,這一次他來,工作坊大概要上什麼呢?都是書裡面的這一些技巧跟現場的體驗嗎?
可不可以講一兩個,到底是在上什麼課程?
 
Grace:
我沒有上過五天的工作坊,是另外一個同學,他有上過五天的工作坊,他去年結束英國,八月的時候,十一月又專程飛去英國,專門上Jerry的五天療癒師培訓工作坊。
 
他有說,其實跟書裡面的內容是一樣的,等於這五天要教給大家的,大部分書的內容都有講到,只是1他實際帶領大家去操作,書裡面的內容,簡直就是豐富到極點!
 
主持人:
對,已經有一些程度來看的話,真的是非常的棒!
這本書最後一頁,有可以把愛注入水的符號,可以告訴聽眾朋友,這是要怎麼用呢?
 
Grace:
這個東西很好用唷!
比如說:
你有一個大的玻璃瓶,或者水壺,就把它貼在上面,每次水倒進去之後,可能已經都貼在上面了,下次再倒水出來喝的時候,就會感覺水具有愛的能量,也是可以跟你的高我能量,比較高振頻的能量。
 
主持人:
那這個跟之前,我愛你、對不起、原諒我、謝謝你,這一個「荷歐波諾波諾」的功效是一樣的嗎?
 
Grace:
零極限能量也是很棒的!
 
但是,他們訴求的是不一樣!
 
零極限能量是愛跟寬恕,對不起、我愛你、謝謝你……轉化能量就很大。
 
Jerry這個能量就是他中間就是I’m that,我就是那個,高我與神性的連結,找回你內在的力量,再來就是愛的頻率(比較細)都很好,他這個已經把書裡面的精華,放在這個貼紙裡面,讓你喝水的時候可以連結到這個力量。
 
主持人:
出版社真的很貼心,把這一個印在後面。
謝謝Grace跟我們分享星癒奇蹟,各位聽眾有好奇直接上網到薪能量學院,搜尋「星癒奇蹟Jerry的工作坊」,謝謝。
 
Grace:
謝謝你,謝謝!
重點整理:
1. 跨次元靜心冥想
2. 宇宙需要創造力跟想像力
3. 覺醒之後才會明白宇宙只是幻象
4. 高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永遠跟我在一起
5. 上帝不是別人,就是你的高我
6. 每一個次元不是別人,都是你
7. 「是非對錯」就是還在三次元裡
8. 零極限能量是愛跟寬恕
﹝解憂醫師館﹞當與家人有所衝突,甚至演變成情緒勒索的戰爭時,該如何?聽聽 洪文品醫師 線上分享〈心悅幸福樂 200〉

﹝解憂醫師館﹞當與家人有所衝突,甚至演變成情緒勒索的戰爭時,該如何?聽聽 洪文品醫師 線上分享〈心悅幸福樂 200〉

如果太依賴藥物 病痛將一輩子跟著你!

「找回真實的自已,才是對人體最好的治療方式!」光流聯合診所以推動潔淨6c中的「潔淨醫療」為使命!「潔淨醫療」意即不吃藥,找回沉睡的「自我身體的自癒修復力」。

現代人的觀念是生病先想到看醫生吃藥,但發現往往藥越吃越多,症狀還是不斷浮現,無法獲得真正的健康! 若要加速健康的恢復,根本在於提昇自我療癒修復力,唯有同時在身體、情緒、心智、精神方面做改善。
 

重點整理:

1.關於情緒勒索的定義

2.大多數的人並不知道自己被情緒勒索,或者他是一個「勒索者」。

3.壓抑的情緒會影響健康以身體症狀呈現出來。

4.被情緒勒索者希望自己滿足所有人。

5.身體的症狀或疾病跟情緒有關,尤其經歷情緒勒索。

6.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掌握自身的能量流動

7.透過專業的數據解開,背後哪些情緒困擾。

 

主持人:

歡迎聽眾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主題,就是最近一直在流行的一個話題—《情緒勒索》。


這樣的主題,困擾著很多人,特別請到這方面的專家—台中光流診所的醫師,線上是醫師,來跟我們打個招呼吧!

 

副院長:

哈囉!主持人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光流聯合診所的副院長—洪文品醫師。

 

 

主持人:

可不可以跟大家介紹一下,您在光流是專門幫忙治療或是分享哪一塊呢?

 

 

副院長:

光流聯合診所是一間不用藥的診所,是一種全方位的身心健康的評估與治療,在診所裡面,就不像一般的醫院,會細分什麼科,分得非常的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大致上來講,不管什麼樣的問題,來到診所,我們會經過一個整體、完整的,包括身體、情緒、壓力,甚至是思維模式層面的健康狀況,去做完整的評估。


提供各個層面,所需要的一個療程,作為個人專屬的療程計畫,主要是以恢復身心健康為目標的治療方式。



主持人:

可不可以用一個全體的概念,來跟我們談談,《情緒勒索》到底是什麼呢?



副院長:

《情緒勒索》是一個很夯的名詞,這一個名詞,最早是在西元2004年,有一個國外的心理學家蘇珊‧佛沃,他在他的一本著作,《情緒勒索》裡面,提出來這個名詞。


指的就是,當一個人無法為他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會想要用各種威脅的,或是利誘的方式,而強迫別人,來順從他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或是來為他的負向情緒,做負責的行為,等於是對「對方」進行情緒性的綁架。



主持人:

你知道嗎?很多人……比如說:勒索人的,常常會用的一句話,

「我都為你好啊!」

「你講的那個什麼勒不勒索?」

「你這樣有沒有把我看在眼裡?」

或是

「你有沒有知道?原來我這麼關心你!」

「什麼叫勒索?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啊!」

我。都。是。為。你。好。


被勒索的人或是怎麼樣的人,怎麼辦呢?

怎麼去分辨說:

「欸?他真的是為我好?」

還是,

「他真的是在勒索我?」


 
副院長:

在《情緒勒索》,這樣的互動模式,我們也都相信,即使稱它為「勒索者」,的確、真正、也許真的是以他的角度,覺得這樣子做,對我們是最好的,或是用他自己個人的經驗。


我們也相信,的確,在基本層面上是為「被勒索者」,覺得這樣子的決定,是對他最好的方式,而且讓他可以跟從著他的指示,或是他的經驗去做。

 

「被勒索者」的人可能就會覺得在這過程裡面,好像必須強迫自己,去遵從他的意見,可是自己的感受跟想法,好像必須要去做一個壓抑,或是一個忽略的狀態。



主持人:

可不可以跟聽眾分享一下,光流診所有沒有關於《情緒勒索》的案例,或是怎麼樣去協助他們呢?



副院長:

在診所裡面,遇到的《情緒勒索》的案例,還蠻多的,真正一開始來就診,主訴說被《情緒勒索》的個案,其實並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數的人並不知道自己被《情緒勒索》,或者他是一個「勒索者」。


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常常會累積、壓抑很多的負向情緒。

比如說:憤怒、恐懼、委屈、難過等等……這些壓抑的情緒,事實上在長期下來,就像是一個情緒毒素,久了之後,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可能就會以身體的症狀而呈現出來。


比如說:

去年初在診所,就有一個就讀公立大學的一個資優生,會來的原因是,因為他考上入學沒多久,就會開始突然間出現,頭暈、噁心、胸悶、胸痛、吸不到氣的這種症狀,不定時的發作,已經跑過大大小小的醫院,做過各種檢查,都找不到原因。


最後在心臟科,得到一個很常聽到的診斷,叫二尖瓣脫垂,藥也吃了,症狀也不見改善,後來因為發作頻率越來越高,最後就只好選擇辦休學。


是因為父母親有一次經朋友介紹,來參加診所舉辦的一個健康講座,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症狀,有可能是思覺神經失調所造成」,

於是就帶著這孩子來到診所就診。


檢查結果也的確,孩子有思覺神經失調的現象,在訪談的過程當中,發現到很重要的一點,個案,從小受到父母親很高度的期待,父母親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望在他身上。


很早就幫他鋪好,覺得對孩子最好的一條路,包括他的生活作息、交友狀況、學業要念哪一個科系、什麼時候該談戀愛,全部都是幫他規定、計畫好,只要按表操課就好了。


這個孩子,他本來有自己很想要讀的一個科系。

但是他的父母親總是跟他說:「你聽爸爸媽媽的話,就沒錯了啦!」

「這個才是對你最好的!」

「難道我們還會去害你嗎?」


他聽到爸爸媽媽都這樣講了,他只好放棄自己原本想讀的,就選擇爸爸媽媽希望他讀的這一個科系,可是他在入學後不久,就因為課業的壓力,再加上他本身對這個科系,也不是真的很有興趣。


後來又跟同學相處,產生種種的問題,開始會覺得很不想要去學校上課,可是他又背負著父母親的期待,所以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撐過去,但是沒多久就開始出現,剛剛講的那些胸悶、頭暈、呼吸不到氣的症狀。


個案在接受治療的過程裡面,引導他去看到,原來,他自己一直都處在被《情緒勒索》的這種狀態。

 
而且,是從跟父母親的互動。

到後來,在學校,跟同學師長間的互動,即使他都一直處在這種被《情緒勒索》者的角色裡面,他希望,自己可以去滿足所有身邊的人,對他的期待,忽略處理內在真正的感受跟想法。


透過覺察,不斷的讓他去嘗試,表達自己內在真正的想法,給對方知道,去跟對方做一個有效、良好的一個溝通。

後來,慢慢地,他就越來越有自信,也脫離了這種「被勒索者」的角色。


他的父母親也在這個過程裡面,才警覺到,原來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對兒子做《情緒勒索》,到今天會有這樣子,一個生病的狀態的最大原因。

後來,透過學習,開始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感受,情況就越來越好,越來越健康。


這個孩子的思覺神經失調的症狀,也慢慢地改善,就沒有再發作了。

去年鼓起勇氣,重新回到學校就讀,不管在課業上,或在跟同學、師長的相處上,也都變得更順暢了。


像這樣子的個案,一開始來的主訴,可能都是身體的症狀或是疾病,實際的去推敲病因,很大一部分,是跟情緒有關,尤其是在經歷《情緒勒索》的關係互動所造成的。


 
主持人:

本身,就是被《情緒勒索》長大的孩子,故事情節一模一樣,也因為這樣,寫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一本書,來跟大家分享。


到底《情緒勒索》是怎麼一回事?

 
相信聽眾朋友可能也會比較好奇的地方,是剛好父母親帶這個孩子,來到光流診所,做雙方的療癒或治療。


本身就沒有這麼幸運,父母親常常跟我講:

「你每次講這麼多幹什麼?」

「我還不是一樣為你好!」


大部分人的《情緒勒索》,會比較希望,最好是父母親改,或者是父母親可不可以覺醒,趕快不勒索我……


或者,剛您講的,父母親也有一種覺知,這樣的小孩,應該用適當的方式,或是什麼樣的互動來解決。


相信聽眾朋友,可能會比較是,來自父母親一方或是……那這一方到底是要……有沒有比較具體的對策,怎麼樣是可以幫助的,而不是他一天到晚……


大家現在的問題,就是希望說:

「最好是勒索的人改變!我不用改變!」



副院長:

這個是大家很容易有的想法,《情緒勒索》一定會有一個是「勒索者」,一個是「被勒索者」。


主持人—小安,寫的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這本書有一個部分,自己非常的喜歡,在後段有提到,《情緒勒索》的人,「勒索者」跟「被勒索者」之間,是類似一種能量的爭奪戰,會想要用各種方法,去奪取「被勒索者」的能量。


如果「被勒索者」他的能量不夠穩定,或者是他的覺察力不夠高,自然就會跳入這樣子的角色裡面。


「被勒索者」會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包括:「比較沒有自信,很需要被別人認同」。


他會覺得需要被「勒索者」的認同,只好照他的要求去做,或只是「被勒索者」會習慣把別人的責任,背在自己身上,好像對方的情緒來,由我來負責,是由我引起的。


再來就是「被勒索者」,通常比較【害怕衝突】的人,通常他們想要維持表面上的一個平和,而去忽略自己真正的一個感受。

 


不管是「勒索者」或「被勒索者」,內在沒有辦法對自己有自信,或是能量是比較穩定的狀態,才會長期陷入在這樣的一個互動關係裡,並不是只有「被勒索者」的問題,「勒索者」本身也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主持人:

我覺得非常的棒,可以跟大家講,真正要解決的,是個人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或是怎麼去解讀當下的狀況。


比如:

光流診所協助大家有更大的覺知力,讓自己可以不再處於那種風暴裡面。


常常我們會先掉入這個情緒,就在這件事情的情緒漩渦打轉,而忘了其實對方是一份愛,一份能量互動,這個平衡點是我們要去拿捏,或是大家必須要去學習的呦!


最後有沒有跟聽眾朋友作建議的呢?



副院長:

如果我們已經很清楚的意識知道,自己有《情緒勒索》這方面的問題,我想,主持人這一本書,裡面有提供一些,蠻不錯的一個方法。

 
在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裡面,在情緒層面上,一定有一些壓力的產生,甚至時間比較久,可能影響到身體的機能,而開始出現一些症狀,或是疾病的狀態。


尤其是身上有一些症狀或是疾病,一直找不到原因的,或是用藥效果,也不如預期的,根據我們的經驗,這樣子通常問題是出在情緒層面,一般的檢查是沒有辦法檢測出來的。


在診所裡面,我們就會針對狀況會安排一些基本的檢測,包括自律神經的檢測,還有透過歐美的高科技的身心能量檢測,除了評估身體的健康狀況以外,也會評估到整體的氣血循環,還有情緒壓力指數,甚至是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對他現在健康,所造成的影響,這些都是需要去評估的。


根據這樣的一個結果,給予個人化的專屬治療計畫,從全觀的角度,真正的協助,每一個人可以恢復到身心的健康。



主持人:

對於很多人,找不到任何原因的話,真的是要透過專業的數據,來一步一步去解開,背後的謎題,到底,哪些情緒困擾著我們。


謝謝光流診所的醫師,跟我們分享這麼多,謝謝囉!


副院長:

謝謝小安,謝謝各位聽眾。

心悅幸福樂│覺療癒密碼2改寫根源記憶│安一心專訪Alice

心悅幸福樂│覺療癒密碼2改寫根源記憶│安一心專訪Alice

《療癒密碼》療癒「健康問題」的根源,
  《夢想密碼》療癒「成功障礙」的根源,
  這本書,則是療癒「所有問題」的根源。
本期節目練習教你如何用裡面的技巧來面對疫情

購書連結:https://whitehippo.net/2rA8S
 

 

 

全球暢銷書《療癒密碼》作者追尋30年的療癒法!
  一天10分鐘,就能得到持續20年的效果!
 
  你現在用來改善人生的方法,很可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作者獨創「記憶工程法」,帶你深入人生的各種問題,
  療癒或改寫記憶,讓你有能力克服,尤其是當其他方法似乎都無效的時候……
 
  《療癒密碼》療癒「健康問題」的根源,
  《夢想密碼》療癒「成功障礙」的根源,
  這本書,則是療癒「所有問題」的根源。

 

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 │安一心專訪趙士尊

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 │安一心專訪趙士尊

小編本身是覺性塔羅派的~~

在抽牌中,牌面與靈魂相呼應,
內在的覺性就會跟著成長~


事實上小孩、中年、智者面對不同狀況時,
靈性的成長範疇是有很大的區別。


榮格同時也是一位對塔羅牌有深度研究的心理學家,
他曾於1933年的一場演講中對塔羅牌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見解。


對此榮格分析了一個人是如何從英雄蛻變成智者,
或是從幼小的孩童歷經了人生的旅程慢慢成為一位智者。


這之間我們所需要具備或者注意的環節有究竟是什麼呢?


本書以榮格的觀點詮釋了男性心理發展的歷程,
裏面有很詳盡的敘述,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本集的節目內容非常的精彩,請您務必一定要前往收聽。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VEOy6Z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心靈工坊榮格系列的書

【男人.英雄.智者】,它的副標題讓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男生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


今天也很開心的邀請到心靈工坊的編輯,趙士尊

士尊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趙士尊:

主持人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

是,

可不可以跟大家來介紹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呢?


趙士尊:

這本書的標題大概就點出了它的主題”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


在心理學當中有一種叫發展心理學,也就是在探討一個人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心理變化的一個過程。


當然不同的門派會有不同的見解,這本書的作者 Murray Stein (莫瑞.史丹)本身是
當今這個世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榮格學派的學者,是一個領頭羊。


他在30多年前,分享了一個男人的一生到底會經過那些心靈發展的階段,
如果從榮格的觀點來看,於是他就整理出了這本書上面所講的五個階段。


這五個階段……..其實弗洛依德也有講過五個階段,
但是弗洛依德的第五個階段也才到成年而已。


而榮格心理學有一個獨到特色,就是他把人的發展的歷程寫到中老年以後,

人到中老年以後就是進入了一個,準備要被照顧的銀髮族。

人生的顛峰好像應該要在成年早期就該結束了,接下來就是所有的青春流逝了,
我們的人生也開始要走下坡的感覺。


其實在榮格學派的觀點,真正的關鍵在於中年的時候,
中年的轉折點如果往上的話,你的老年是大有可為的


但是這個大有可為,不是社會世俗成就的大有可為,
而是你心靈不斷的不斷的更快樂更豐富,活得更有意義感的那種大有可為。


【男人.英雄.智者】這本書就是從一個人的出生開始,
包括沿路去解說這整個歷程當中會遇到那些議題。


主持人:

可以跟聽眾朋友介紹這本書的五個階段,是那五個階段嗎?

這五個階段的特色跟特質又是什麼呢?


趙士尊:

好的,

這五個階段裏的

第一個階段是:母親的孩子

當一個男生出生之後,第一個要扮演的角色就是扮演一個小男孩,
就是媽媽的小男孩,真正在跟你互動、跟你對應互動的就是自己的媽媽。

當然母子的關係一直都存在著非常非常多的議題,
這本書裏面有一些蠻精彩跟詳細的解釋。


當你過了,也許開始經歷到了3、4歲的時候,
你可能開始覺得不能整天都在媽媽身邊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在媽媽的身邊,一般、期待來講,就是在舔糖的生活過的超爽快的。


而你真正要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就是要面對社會,
這個時候就是進入我們要講的第二個階段:父親的兒子


父親的兒子這個階段,他會有一個轉折點,
小男孩若從弗洛依德心理學的觀點看,他會喜歡媽媽,
但是他會發現爸爸是我的情敵,
小男孩為了想要更擁有媽媽的愛,他會開始想要像爸爸一樣強壯。


在父親的兒子這個階段,前段的一個重點是一個小男孩
會開始學習像父親一樣,但是到了某個階段他開始需要像是有點要背叛父親,
在這個時候就到了少年的階段。


不能爸爸叫我做什麼我就一定要做什麼,叫我去上課可是我想要做藝術,
這當中一定會遇到衝突,也會發現爸爸所給予的教導,是爸爸那個時代適用的準則,
在學校遇到的同儕也好像不一樣,我必須開始學到我自己的方式去融入這個社會,
於是在父親的兒子這個階段的後期,其實是自己成為父親的一個過程。


這裏要講的父親、母親通常指的是自己的親生爸媽,
但是也有可能是在你生命歷程中扮演類似父親意像或母親意像的人。


比如說,學校有個溫暖慈愛的老師,
她可能是一個類似媽媽的角色,或者在學校可能是你球隊的教練,
教你很多人生的道理,類似爸爸的角色。


到了成年、到了職場上遇到一個男性的老闆 ,
你跟他互動的關係,有可能在重演你跟你爸爸互動的那個模式,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漸漸的我們到30幾歲,到了中年之後,我們會進入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的階段,
基本上這個叫做阿尼瑪的影響階段,你會想要成為英雄,
但你要救的這個東西叫做阿尼瑪。第三個階段拯救阿妮瑪的英雄


我們在童話故事裏面常常看到英俊蕭灑、英勇無比的王子拯救公主,
然後騎著馬帶著公主回家,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個劇情雖然蠻俗套的,但是在現實心靈層面上來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榮格的心理學當中,我們心靈本來就沒有分男女的,我們的心靈是兩性的,
就像我們中國文化裏面有一個太極圖,一半白色、一半黑色中間有一個弧形互相交融,
白色裏面有黑點,黑色裏面有白點,我們心靈會有類似這樣的狀況。


可是當我們成長,從成為一個媽媽的男孩或是爸爸的兒子,
或者自己變成像父親形像的一個社會角色的時候,你會開始覺得心裏好像有一個空虛感。

這種空虛感就好像發展你心靈的陽性能量,另一個陰性的能量就會一直感到沒辦法滿足,
對於心靈的發展就會有一些的偏頗。


人到30、40幾歲的時候,也許成家了有穩定的伴侶,甚至有一個孩子,是別人的爸爸了,
這個時候你反而好像覺得有一種心靈在呼喚你,你會想我以前一直做的這些事情是對的嗎?
我現在要不要換個工作?要換去那裏?換了之後小孩怎麼辦?轉業失敗怎麼辦?


還有很危險的事,很多人會在中年的時候遇到一些異性,
心裏可能會被勾的癢癢的,有一些就真的出軌了,這其實就是有一些陰性的能量一直在呼喚你。


那個陰性的能量在榮格心理學有一個名稱叫做”阿尼瑪”(Anima)。

在女性心裏面有一個男性能量在呼喚,這個叫做阿尼姆斯(Animus)。


這本書是比較強調男生的觀點,就是阿尼瑪在呼喚你,
而我們也很容易把這個阿尼瑪的呼喚投射到外在的世界去。

可能投射到某個職場上或在社會上某個覺得這個女孩子好有媚力,
然後覺得我家的老婆怎麼這樣啊,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有那種心癢癢的想要出軌的衝動。


這是男生在中年的時候很可能會遇到的歷程,但是這本書是在告訴你,
這個歷程的重點並不是要你離婚或換下一段婚姻,這樣往往都會很慘。


因為那只是一個投射,並不代表真實,它只是你心裏某種願朢投射到外在,
並不代表那個人就是專門要滿足你願望的人。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種中年的不滿足,像有很多事情即不是我工作上正職要做的,
也不是我家中的妻子。總之在我生活一切之外,那種某一種東西在呼喚我的時候,
就是阿尼瑪在呼喚你。


這個時候是一個時機是要讓我們好好去想,這個到底是什麼?我到底要怎麼面對它?
這個階段就像我剛所說的,也許是婚內出軌或者是把事業搞慘,渡過不了阿尼瑪帶來的危機,
就好像王子要去拯救公主,結果自己先被宰掉。


但是,如果是另外一種方式而你也真的有辦法渡過的話,你會開始找到自己,
原來是一種感覺的事情在呼喚我,而這個在呼喚我的並不是我看到的那個女生,
也不是我看到好像很喜歡的公主,而是心靈裏面的感覺。

當你找到的時候,感覺到甜蜜在那裏,會知道自己真正擁有創造力的地方在那裏。


接下來你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在社會上地位穩固了,
濟地位也穩固了的時候,你已經開始不在為了五斗米折腰,
不在為了經濟上一口飯吃而拼命的工作,你會開始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當中得到的滿足感、幸福感,這代表已經到達阿尼瑪的這個階段,
已經找到你人生的意義了,這個時候你才開始覺得我好想要把這當中的意義,
推廣給其它人,分享給其它人。


這就是第四個階段:傳道人的階段

好像傳教士一樣,到那裏都要跟你講我們宗教的教義,他對那個宗教太熱情、太喜歡了,
而且盡管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生命裏的熱情。


但是你會很想要把這個生命的熱情拿去服務別人、照顧別人,這個時候就會看到很多人,
也許5、60歲會開始想要去做,也許去做志工、也許在正職工作之外,會去參加一些藝術社團、學畫畫,
或者特別參加某個學會、協會,專門致力於某一種跟自己收益沒有很大關係的團體,
這種狀況大概類似就到第四個階段。


這第四個階段就是所謂傳道人的階段,事情的傳道人。


你在服務時其實就是一種自信而不是自我,前面兩個階段都是在發展自我。

這個自我重點是要在社會上立足,你在媽媽旁邊如何立足,在爸爸旁邊如何立足,
從當中學到如何在社會上再一次的立足。


當你立足的時候,你想到難道2歲就只有這樣嗎?所以不太能經過所謂阿尼瑪混亂期。


這本書的作者有寫過另外一本書叫做”中年之旅”,是要告訴我們人到中年會經過一段很混亂,
不知道該怎麼辦?看不到前面,看後面也很不順眼,看不順眼每個階段。


在每個階段當你渡過的時候你會看到,接下來你會為自信而活,不是為自我而活,
這邊講的自信在英文說法就是self, 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自己這個字。

但是他講的自信是我的心靈跟宇宙的本源,跟我的某一種天命扣連在一起、相接在一起的感覺。


並不是這個自我跟我現實社會當中的,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同學、我的朋友大家都看你,
把你這個人定義出來的一個社會性的一種概念。


當我們要講自信的時候,是跟這個宇宙,跟某一種天命就應該做什麼事情,
而我真的做了這件事情就會有不枉此生,不虛此生的感覺。


當到了第四個階段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為了自信、服務的傳道人,當我們在老一點的時候,
基本上體力上也可能比較不行,沒辦法做這麼多事情了,也可能關閉許許多多的訊息,
可能以前很活躍一天可以10個行程,現在一天、兩天排一個行程就很累了,
這代表你心冷了嗎?不見得,代表你過的比較不快樂嗎?不見得。


如果從年輕人的角度看,好像是說某個從前很活躍的人現在活動那麼少好像很慘,
但是有可能這個時候內心的世界是最豐富、最美好的時候。


那這時候要做什麼呢?這時候是在探幽,探尋我此生一來,我心中所信仰的這個神,
不管是有些人的信仰是耶蘇基督、是上帝、也許是佛。


佛祖不能叫做神,以他們的觀念來講,就是你的宗教信仰最後的那個終極本源開啟了
一個對話過程,你想要知道的是我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想要尋找的過程。


這個部份有點不太好描述,因為有些人到了年老後,有可能生命重點
都還可能在爸爸的兒子這個階段還沒有出去,一輩子不見得有活出他自己真正所謂的自信的部分,
有些人可能都還停留在阿尼瑪混亂階段當中。


你要活到終極,在這裏第五個階段叫做”探詢終極存有的智者”你可能要活的夠長才有辦法到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是比較不好描述的地方是,會真正到達這個階段的人並不多,
也許一個人一輩子他能夠變成像自信使命的傳道人,
在所謂的第四階段的這個人生就已經相當成功、相當好。


在這個最後階段裏是很宗教性的階段,這個宗教性從外觀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
但是這個人的內心是已經非常富足、非常滿足的。


在榮格本人他晚年的時候寫了一些著作,他把聖經裏面的約伯記拿出來,
開始以約伯記裏面講的種種寫了一些著作。



因為他是在基督教社會的脈絡象裏面的一個人,他爸爸又是牧師,
所以他一輩子在發展他自己的榮格心理學時,都有一個論述對話拉址的對像,
是跟宗教論述的一個對話拉址。


按照書裏面所述,榮格的晚年寫了一本約伯記,
跟約伯記提出他的觀點挑戰。

他在自己約伯記裏的觀點銓釋,有點是在跟上帝做爭論、吵架,
告訴上帝說:你應該是這個樣子,你怎麼會是那個樣子呢?
那種自我內心不停對話的過程,其實是在完成他自己。


一個人如果到了終極的階段,到老年可以變成一個真正是有智慧的老年的話,
那他會感覺到很輕鬆、很自在,而且非常純真的。


以上大概就是這五個階段過程的樣子


主持人:

感覺他是用年齡的狀態來區分這個階段。

但是這其實發現,像有很多的朋友已經50幾歲了,
他還是在第一階段,我們稱他為巨嬰還是在媽媽的世界裏面,任何事情都覺得自己就是無能。


如果要讓他追求這五個階段,要如何從書本裏面得到幫助呢?他會知道自己在那一個階段嗎?


趙士尊:

主持人提醒了我一個非常好的重點,一般人發展心靈的階段,
覺得好像幾歲到幾歲是第一階段,幾歲到幾歲是第二階段,會有這種感覺。


這個數字要表達的是,你要把這五個階段想成是你
人生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來,它在什麼時候來,不知道。

它更不是我們過去大部份理論所探討的,
第一階段的任務完成了我們就跨入第二階段,不是、不是這樣子的。


第二階段的任務有時候會來,來的時候你可能第一階段的任務才剛開始而已,
一個人即便他發展到第五階段,他是個智者了,
他也有可能突然在某個情境當中與某個人對話,突然表現不好發現這原來是我們….
他媽媽的問題,還是有陰影沒有完全解決掉。


這本書裏面有提到所謂螺旋式發展觀在每個階段的課題,
第一個階段是媽媽,第二個階段是爸爸,第三個階段的課題是阿尼瑪,
第四個階段的課題是智性,這些課題是會一直來,並不是代表著之前的
課題已經過了就不會再來,也許在後面的階段又開始在發展。


在你生命當中,可能會在某個情境勾起你之前的功課還沒做完。

可能在看這本書時,後面的最後一章跳過不看,結果考試就考這一章。


所以這些課題永遠都伴隨著我們這一生,每一次遇到的時候
就每一次成長一點,每一次修正一點。這就是人生所謂的課題化或智性化發展的歷程。


就像主持人所講,有些人到中年、到了老年,他身上還充滿媽媽的問題,
跟媽媽的關係還是很糾結,跟媽媽的關係通常就延續到跟老婆的關係,
跟老婆的關係也變得很糾結,很多的問題很難解。


有些人活的還是像個小男孩一樣,對媽媽充滿了孺慕之情,
整天都要跟媽媽黏在一起,跟媽媽好像一對戀人一樣。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狀態、樣態,當然我們對每個人的症狀都是去欣賞的,
但是站在一個人的發展立場來看,你是應該要從媽媽的狀態走出來,分離出來的。


這個分離當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首先,分離你要先從跟媽媽分離,就像要面臨跟爸爸分離,
我剛講的這個背叛,你才有辦法開始用我自己的自我的心靈
去跟阿尼瑪對話,去做奮戰,去找出自己的一個自信的過程。


這些階段是會重覆的,它並不是這個階段完成然後跨過一個階段,
並不是闖關遊戲的那種概念。


讀這本書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如果你現在還很年輕才20幾歲、30歲的話,
這個是可以幫助你眺望你的未來。


如果你現在40歲、50歲甚至60歲了,會覺得怎麼這些歷程我都過去了,
其實你會發現不見得,就算是剛剛出生小孩的那個歷程,媽媽的兒子的這個階段,
有些狀況可能你都還沒有成熟,養成應對成熟的態度。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每一個人,都會很有啟發性,你可以回觀你的生命,
看看你的生命一直重覆陷入某一種困境,你的問題點在那裏?也許在心靈深處,
這個心靈深處也許來自於你跟媽媽,你跟爸爸的關係裏。


也許你現在是一個很成功的企業家,看起來好像很厲害,
但是可能你會敗在某一些事情老是過不去。

有一些人很漂丿,感覺我是一個獨立的浪子,就好像我們很崇拜的那種獨形俠的浪子,
到處拯救別人的英雄,有時候這種的也可能怪怪的,可能跟爸爸媽媽有些處不來的問題,
他沒辦法跟別人發展比較親蜜的關係,變成獨來獨往,也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所以這本書是蠻有啟發性的,不管你現在是在那個年齡及階段,
包括我在看這本書時都會發現,好像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的那種感覺。


附帶一提,書名叫做【男人.英雄.智者】,那你可能會問我,
女人可不可以看呢?當然可以看,雖然作者並沒有另外寫一本以女人為主題的書,因為作者是男人嘛。


但是如果大家去看的話,也許在早期在跟爸爸媽媽的關係這個部份,可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歷程。


如果妳現在是20幾歲的成年女性,一個擁有工作是在職場上的人,基本上後面的歷程都很類似。


如果妳是很傳統、很傳統的那種相夫教子的女性,徹底壓仰自己的慾望、
壓仰自己的才華,就為了要成就一個家,我比較不敢講這本書是不是能夠描述到妳。


但是如果妳是一個有工作的、有學業的,正在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女性的話,
後面的歷程都是跟男生都非常非常相似的,這是我自己看完的感覺跟大家分享一下。


也許那天某個榮格學者,會說不見得是這樣,但是這是我看完的感覺是這樣的。


主持人:

至少知道自己的另外一半,或是周圍的男生到底現在他面臨到那一個階段,也可以給予適時的提醒、提示。

我覺得人生是有很多、很多的投射,當你認清或是會覺知你內在的一些投射,就已經在走你不同的圓滿的境界


趙士尊:

沒錯,如果你正在生命的低潮的話,這些會是很有一些鼓勵的,告訴你這是正常的,
人都會經歷心理灰暗的時候,但是你會看到一些明亮的願景在前面,希望你找到方法。


主持人:

好,今天謝謝士尊跟我們分享心靈工坊出的這本書【男人.英雄.智者】

男生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


謝謝你、bye bye


趙士尊:

謝謝你、bye bye

心悅幸福樂 |最大的秘密|安一心 專訪 王莉莉

心悅幸福樂 |最大的秘密|安一心 專訪 王莉莉

《最大的秘密》是《秘密》的進階版本,主要在講述「覺知」是每個人天生擁有的本能。


只是我們習慣,將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事物上,而逐漸忽略覺知的存在。


所以,每當我們的願望無法達成時,第一個反應是責怪別人,或是受困在情緒的漩渦裡,以致於,我們覺得人生是辛苦的。


但你只要試著,運用「覺知」,並學會與「負面情緒」相處,就能開啟你的美好人生。


在此次的談話中,受訪者無私的分享:「如何訓練覺知」,與「如何處理負面情緒」,使你能輕鬆地,創造出想要的美好事物。


希望此次的訪談,會對您有所幫助,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VEq7AZ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再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這本書從【秘密】經過了15年後的淬鍊,
成為現今的【最大的秘密】。


是朗達‧拜恩所出的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由方智出版社出版。
我們今天也邀請到,秘密系列的翻譯者王莉莉,來到我們的線上。
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王莉莉:


主持人好,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


這本【最大的秘密】跟15年前的【秘密】有什麼區別?
到底是在講什麼秘密呢?


 王莉莉:


如果大家之前有看過,那本暢銷百萬冊的秘密的話,
就會知道裡面主要是在講:「心想事成,創造法則。」


那這本【最大的秘密】光顧名思義就是最大,
比之前的【秘密】在更大更深入一點。


它在講的是,如果大家都有在這個十年的學習旅程上,
就會知道裡面重點在講「覺知」,或者可說是「覺察、覺醒」。


所以比較不一樣的是,前面可能讓你知道說:
「你想要的一切,你只要透過思想,就可以創造。」


但是這一本,更深入讓你知道,你己經掌握創造的力量,
但是有一個部分的覺知、覺察,其實是更深入的,是更往內在走的 。


所以之前比較強調的是,用思想的力量,
可以創造外在的實相,但是這本會「更往內在去看」。


【秘密】講的是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
那【最大的秘密】講的關鍵字就是「覺知」。


 主持人:


可不可以跟觀眾朋友,講的更清楚一點,
妳剛才講的「覺知」,到底是什麼樣的意思?
什麼叫「覺知」呢?


王莉莉:


「覺知」講的是我們身體裡面,那一份更神聖跟無限的存在。
它是去掉 你是你的名字這個標籤,去掉我們的思想,
去掉我們的感受,去掉我們的情緒,所有都去除後的「唯一存在」。


它很難用文字描述來感受,這就是覺知、覺察。


所以,真相是我們以前可能都會說:
比如安老師就是安老師,或者你是你的身體,你是你認同的身體的任何部位。
覺知就是去掉這些,你不是你的身體,你也不是你的意識,你也不是你的心智。
這些都去掉之後,甚至你不是你。


我雖然叫王莉莉,但其實我不是王莉莉。
如果有了這一份的覺察,就是這本書所查強調的那一份「覺知」。


 主持人:


我們可不可以,講得更明白一點?
就是知道覺知以後,那對我們的生活,就會有所看法,或有所改變的嗎?
還是說,在生活上怎麼去應用這個覺知呢?


王莉莉:


我們舉一個例子,像我們去月臺坐車,然後那些列車不是就來來來去去。
我們的想法跟情緒,以及那些所謂的標籤,
其實就像列車一樣來來去去,但我們的覺知,就像月臺一樣。


如果你不去認同,那些會困擾你的想法,
或是情緒認同的話,你就不用上那個列車。
你可以選擇待在月臺,而那個月臺期就是你,你是不變的。


你只要不去認同,那些會困擾你的情緒,
比如:你覺得我很沮喪、我很難過、我現在身體很痛,我哪裡怎麼了。
那些就是來來去去的列車,所以只要你不上車,你就不會被牽著走。


你待在月臺如如不動,其實你就是我們說的,唯一(one)跟覺知(awareness)。


還有另外一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
像我們用手機或者是相機,在拍靜景的時候就會特別拉大,不會拍特寫。


那就像是我們心智的運作一樣,當我們想要去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
可能我們就會拉大,然後特別去放大那個部分,
你可能會因為這樣子,而忽略掉旁邊的一些風景。


所以這時候,如果我們把它在拉遠景(zoom out)一點,
這就是覺知可以帶給我們的好處。


你就可以看到,旁邊更寬廣的視野,而不會一開始就陷在那個情緒裡面,
或是陷在那個想法裡面,導致你就只有看到,它那個部分的放大跟特寫,
但是你完全看不到,旁邊的那些美好。


主持人:


對啊,所以這本書裡面,它好像有教三個步驟,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你就用這三個步驟。
那這三步驟是,哪三個步驟的練習呢?


王莉莉:


這三個步驟,在第三章的部分有講到,
他說覺知練習其實就是,讓我們通往自醒的一個練習。
自醒就是祝福(bless),或是我們說的恩典。


第一個步驟:你要先問問自己,你有沒有覺知,你有所覺知嗎?


比如說,大家在身心靈的路一段時間後,
可能會有這種經驗,就是你突然有一個想法,
你突然感覺好像跳出來,好像會問自己說:「剛剛我有那個想法嗎?」


你好像變成,客觀的第三方,在看你剛剛那件事情。
雖然當下你可能你生氣了,可是你好像會有一段時間抽離出來,
看著剛剛很生氣的你,這就是有所覺知的經驗。


所以,第一個步驟:就是問問自己,你有所覺知嗎?
再來,第二個步驟:當你問自己有所覺知,
然後你也意識到了,你就注意到那個覺知。


這時候就會跳到前景,就不會在你的背景裡,
你就會知道說:「我剛才好像有意識到,我生氣了。」,會意識到那個生氣的我。
所以第二個就是,你注意到你有的這個覺知。


最後步驟三就是,你要保持這一份覺知。
覺知就是你將注意力放在哪裡,
如果你有認真在做,內在探索的練習的話,
你就會知道,你心流是不是有流到,你正在覺知的狀態。


你會是把自己拉到裡面去,然後會有意識到,
你不是你這個身體,你不是心智。


他有提到說,他自己有一個導師,這個導師不具名。
他有說要怎麼樣去保持,步驟三這個保持覺知的簡單方法,
你就是每天花五分鐘去做這個練習。


就像我們會用那個相機的功能,我們把它適度的調整。
不要一發件事情的時候,你馬上就做出戰或逃的激進反應。


當你有覺知拉到前景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說:
「你不會認同那個世界,你不會認同那個情緒。」


 主持人:


對啊。所以,一般人常常遇到問題來的時候,
我覺得第一個都會先被情緒給淹沒,
然後被情緒給淹沒的時候,我們就會困在這個世界裡面。


所以,我們的心智會常常一直攪動的是,那個事件的問題說,
你為什麼會這樣子啊?我為什麼會這樣子?或是怎麼了才會這樣子?
而不會將自己拉出來,保持在覺知裡,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王莉莉:


對,所以他剛剛說,我們要經過那三個步驟之後,
另外有一個特級的練習,就是再簡化成兩個步驟。


一個就是歡迎任何的負面事物。
我們都很容易,被負面失誤或負面情緒給激怒,或者是激起反應。
後來有一段時間大家可能有聽過,
比如:瑟多納釋放法,接納容許,或者是當下的力量、臣服。


他就講到說,你對於任何來到,你面前的這些負面事件跟事物,
其實你可以抱持著一個歡迎,或者是說容許跟接納,試著換個方向去看。


再來步驟二,就是保持我們說的覺知狀態,讓那個流通過你,
或者是你看著它直接通過你,會比你用力去抗拒還要來的好,
因為你越去抗拒,它越會存在。


當你開放心胸,讓它流過的時候,
反而事件跟力量就慢慢地消失不見,
可是你越去抵抗,反而強化了它的存在。


主持人:


對。
我覺得其實是沒錯的,因為以前【秘密】剛出來的時候
,大家在做心想事成,好像想什麼都有效。


比如在找停車位,這種小願望一定是最有效的,
但是如果要想大一點的願望時,它需要時間的等待,
但是這段期間,常常會突然來一個小小的負面想法或情緒。


然後我們就想:「不行,我不可以再想這個負面的,要專注在目標上。」
但是,很難啊!我們越去抗拒他,那個負面就越來越大。


我覺得就是回到這本書【最大的秘密】來講說,
在你創造的能力已經出來的時候,
你有沒有在路上,保持住那顆覺知的心,然後接納跟接受所有的到來。


王莉莉:


對。其實應該說,這本跟之前的差別在於,
以前我們會講說,要正面思考,然後講肯定句,這些其實都是好的。
它能讓我們專注的思想能量,導引到一個可以創造的點上。


但是,這本要告訴我們是,就我們在開車的時候,
你一邊踩油門,但是你也要放掉刹車一樣。


如果一邊踩油門,一邊踩刹車,再怎麼樣創造,
你後面的潛意識會一直踩刹車,其實你就前進不了多遠。


雖然感覺好像還是有在前進,但是比起我把油門踩了,
再放掉刹車,前進的速度其實是有差的,
所以它有講到很多潛意識程式、潛意識信念。


這本它有提到,比較多內在的層面。
不是你是想說:「我想要很有錢,會很有錢。」
可是你的潛意識跟信念系統,認為說你不值得擁有的。


就算你口頭再怎麼正面思考,再怎麼講肯定句說:
「我要成為一個很有錢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但是你的潛意識,有另外一個程式,它就會相互抵消。


所以它講的是說,以前這些都是好的,都是一個正能量的推進。
但是你要記得,潛意識的那些想法,
當它有負面情緒來的時候,你不是要把它往下壓。


你要處理的是,我先讓他浮上來,然後我可以接受並承認它,
再用愛去面對且包容它,當你放下它之後,就可以讓你前進的速度更快。


它應該說是在之前的基礎之上,只是讓你知道說,
後面有一個真的會干擾你的存在,它就像冰山的一角。


你前面已經會創造了,可是問題是冰山下面的那一大片負面想法,
如果你沒有讓它有個去處,或是你沒有包容它。
反而越將它往下壓,越去抗拒它,會使那股反撲的力量更大。


所以你會說,為什麼好像不容易實現?
因為有一個自我的內在干擾系統,在影響著你。


主持人:


我覺得莉莉講的,也是這本書裡面談很多潛意識,
我們可以再探索知道,到底有哪一些很深的信念、想法、被人影響的,
或是一些集體意識。


如果你有更大的覺知,應該會在你的人生的道路,創造出更多好的美好。
所以,最後莉莉有沒有什麼,想要跟大家補充的呢?


 王莉莉:


我再用一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來跟大家分享。
我們常常運用了之後,發現為什麼沒有實現,
然後就開始會自我懷疑,懷疑書,懷疑別人。


作者有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就像我們去看醫生,
在醫生知道你的症狀之後,就會說:「好,那我幫你開藥。你要回去吃。」
這個應該是正常的講法吧?


可是,我們這種不信任的講法,就變得好像是醫生,
看我的一個狀況後說:「好的,我會開藥給你的鄰居吃。」
然後你還說:「好,這樣會讓我感覺好一點。」


這不是有點奇怪嗎?可是我們卻常常做這樣的事情。
為什麼?就是我們常常把力量給了別人。


就像是剛剛說的那個例子,就是醫生開藥給別人,
我們會說:「只要那個狀況改變,只要我的鄰居怎麼樣就好,
只要先生改變就好,只要誰改變就好,我的狀況就會改變了。」


所以,我們的心智會編故事說,
我現在能不能快樂,好像是取決於外面的事情的發生,
或者是別人的狀況有所改變,我的狀況才會跟著有所改變。


所以這本的重點在講:「最後,你要回到的是你自己。」
因為,你就可以成為自己的療育師。


如果說你都把力量往外給,你再怎麼想要創造的時候,
還是會被內在的漩渦,給往下拉。


所以當你能夠成為,自己的力量的時候,
你的覺知也一直保持在那個狀態時,你的創造力會更強。


所以我們會提醒,比如說心智其實不一定要安靜下來。
重要的是,不要它說什麼,你就相信它講的話,
好像它講的故事都是真的一樣。


如果大家還沒有看過,【秘密】這本書的話,
我們還是會建議先看【秘密】作為入門款的書籍。


你可以先挑選現在最感興趣的部份來看,
待你掌握創造財富、關係或是健康的法則,
且對你真的有幫助了,再去看【最大的秘密】你會更有感覺。


因為這本比較深入,作者畢竟也是經過十幾年,
她也不是聖人,只要是人都會成長。


所以,她之前可能創造了很多的財富,但是她的生命還是會遇到挫折,
然後這本書有點像是,她的身心靈的成長。


讓我們知道說,就算她已經擁有了,我們看到這麼大的成就,
比如臺灣賣了100多萬冊,在全球賣了3500萬冊,
應算是很棒的成就了,可是她還是會遇到她人生的挑戰。


她裡面就有分享到,她跟她女兒的狀況,
及她後來還是有遇到,一些生活上的重大的挑戰,
可是她還是沒有放棄,這條靈性的道路。


所以,他回過頭來跟我們分享,即便你可能在某個階段,已經有所成就了。
但是,你還是會遇到一些屬於你的挑戰,遇到這種情形,不代表書都在是亂講,
然後完全都丟到一旁,而是透過這些事件來提醒你,還有一些更深刻的可以去挖掘的。
 

主持人:


我突然想到,莉莉在跟我們講這段的時候,
這幾天我一個朋友看了這本書,他突然好像被雷打到,
腦中同時出現二個人,一個是正義的我,另一個邪惡的我,


然後邪惡的我跟他說:「你還是要乖乖的,要聽家人的話,要聽公司老闆的話。」
另外一個跟他說:「不行,你應該要去創作。你人生不可以在此停留。」
他完完全全可以處理,他身處在本書所談到的覺知狀態。


他就想說:
「怎麼會有這樣的聲音啊?當然他剛開始的時候就很混亂,
覺得我會不會是精神分裂?」


他就覺得很緊張,然後【最大的秘密】就有提醒他,
你就靜靜的看著它,這所有的都是你這樣子。


我覺得是蠻棒的一本書,
那今天謝謝莉莉跟我們分享【最大的秘密】,
是方智出版社出的非常棒的書,謝謝莉莉。
 

莉莉:


謝謝主持人,謝謝大家。
 

主持人:


拜拜。


莉莉: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