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43 算你好命 王牧音15分鐘抓住紫微四化能量,創造好命

心悅幸福樂 43 算你好命 王牧音15分鐘抓住紫微四化能量,創造好命

心悅幸福樂43

安一心專訪王牧音談算你好命

好命不是天生的,是自找的!
看懂命盤只能認命,15分鐘學會破解紫微四化能量,找到自己的好命!
四化飛星是紫微命盤裡的四顆能量變化球,
善用祿、權、科落入宮位時所帶來的正面能量,化解忌星的負面能量,
就可以順勢創勢,為自己造好命!

■ 祿、權、科、忌=幸福感、成就感、希望、心結
認識「祿權科忌」四化氣這個命運導航器,就學會了駕駛你的命運,可以把你的幸福感(祿)找回來,讓成就感(權)再度現身,叫希望(科)敗部復活,讓心結(忌)輕鬆解套。

■紫微四化,是命運要你體驗的四種能量
從先天、大運到流年,透過四化氣的動態作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籌碼,在對的時間驅動它們,主動出擊,便能創造黃金人生。

現在,就幫自己寫一份命運體檢報告書吧!

這本書很特別,它講的是古老的紫微,卻從現代能量入手;它要你弄懂自己的命盤,卻帶你在賈伯斯、奧修、林書豪的命盤中鑽進鑽出。神奇的是,只要懂得祿、權、科、忌四化氣命盤能量的運作道理,你就真的明白了讓人腦袋發疼的命盤玄機,就像解開方程式一樣豁然開朗。唯有了解「生命能量」如何透過命盤來運作及行使功能,你才能主動掌握命運,而不是被動地讓命運牽著鼻子走。

簡單來說,紫微斗數就是東方古老的星象學,紫微命盤裡的每顆星都已在宇宙中亮了數十億年以上,至今對地球仍具有活躍的影響能量。真正的你,是紫微命盤裡14顆主星的能量組合,會隨著星體賦予的能量不斷演化與改變。按照生辰八字排出來的星組命盤是既定的格局,可以從中得知你的「命運體質」,看出我們天生擁有了多少資源籌碼,以及這一世要努力的方向。然而,紫微命盤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強調透過個人意志去掌握懂命、改命、造好命的主動權,這也是紫微跳脫宿命的真正價值。而改運造命的關鍵,就在四化氣。

四化氣是四股動態的能量,主要分為先天四化、大運四化及流年四化。它們的能量會隨著天干變動,催化並改變個別星曜及宮位的能量布局。追蹤潛藏的四化氣足跡並加以判讀,不僅能從容避開生命中暗藏的凶險,還能借勢創勢、引動好運。

本書第一部用五個步驟剖析紫微命盤,帶你掌握紫微四化能量;第二部透過賈伯斯、林書豪、奧修、鳳飛飛等名人命盤的解析,教你如何套公式解命盤;第三部則是12則真實案例的故事分享,看四化氣如何發揮操縱人生走向的大功能。然後你就可回過頭來重新檢視自己的命盤,為自己寫一份「命運體檢報告書」,或許對自己的命盤會有豁然開朗的驚喜發現。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心悅幸福樂 | 聲音的力量:喚醒聽覺,讓聽覺進化,與好聲音共振

心悅幸福樂 | 聲音的力量:喚醒聽覺,讓聽覺進化,與好聲音共振

購買本書:https://is.gd/Cyr6y6

人體,就是一個樂器,共振無所不在。
但,我們逐漸失去聽覺原有的分辨能力。

聲音,是一種行進波,也是一種頻率,
它振動你的耳膜,也影響你的情緒。

聲音,是一種隱形荷爾蒙,也是一種能量,
它影響你的體內共振,啟動自我療癒力。
 

 

「超波導引」共振技術研發人、音質優化專家、「聲活美學」創辦人暨技術長──傑克
累積三十年體驗與研究,告訴你:從聽覺進化,到身心平衡,答案就在聲音與共振裡。


人體,就是一個樂器,共振無所不在。

但,我們逐漸失去聽覺原有的分辨能力。

————————————-

聲音,是一種行進波,也是一種頻率,它振動你的耳膜,也影響你的情緒。

聲音,是一種隱形荷爾蒙,也是一種能量,它影響你的體內共振,啟動自我療癒力。

————————————-

【你,真的了解聲音嗎?】
耳朵是非常敏感的感官。我們可以閉上眼睛,卻無法封閉雙耳,
在視覺與味覺帶來過度刺激的生活裡,
我們的聽覺敏銳度逐漸退化,失去分辨好聲音的本能,
不但生活品質受到影響,甚至身心健康都受到傷害。

【21世紀是聽覺進化的時代】
愛因斯坦曾說:「萬物皆振動。」
在許多古文明裡,都有透過聲音來安定身心的傳統,
兩千多年前,中醫典籍裡也已經提到,
如何透過五音、五味,搭配經絡來辨證與治療。
如今,聲音治療、音樂治療在臨床應用逐漸受到重視。

【好的聲音帶來好的共振】
物理學家加來道雄也說:「宇宙就是振動之弦所奏出的交響樂⋯⋯
「我們全都是由振動的弦和細胞膜彈奏出來的宇宙音樂。」
好的聲音不只帶來聽覺的滿足和愉悅,
更重要的是,它能帶來好的共振,有助於身心平衡。

「聲景研究之父」莫瑞.雪佛(Murray Schafer)曾說:
「聲音充滿各種可能。」

在壓力及環境讓人身心失衡的21世紀,
你不該只是被動接收聲音,
更要主動為自己和別人創造好的音聲環境,
沉浸在好的共振裡。

[音質優化專家、製琴師〕+〔三十年音質優化經驗〕
×〔聲音影響身心的知識〕+〔改善音聲環境的實用技巧〕
=〔喚醒沉睡的聽覺〕+〔提升分辨音質優劣的能力〕+〔重新為身心調頻〕

心悅幸福樂│真我宣言: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

心悅幸福樂│真我宣言: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

每天都為了工作,生活,讓自己總感到到心浮氣燥?

工作和家庭,總是有許多人際及事情,不知如何應對較好?

解決最好的方法:將自己的心安靜下來,當心安靜了,心裡的覺知就會浮現

覺知是降服心中的浮動的無尚藥方,心不浮動就會有平靜的心

而平靜的心就是公正的心,有了公正的心,就會知會知道事情怎麼處理

本次為你邀請到蔡神鑫,與我們一同探討來自印度的真我宣言,希望能為你帶來不一樣的生命省思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7o5dak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和大家見面。今天想和大家介紹一紅桌文化出版的書
”真我宣言: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此書是由蔡神鑫翻譯,今天蔡教授來到線上來和我們分享這本書。


 
 
 
 
蔡教授: 
大家好


 
 
 
 
主時人:
蔡教授已翻譯或註解許多拉瑪那尊者所著的書。
 
而這本”真我宣言: 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最主要是要闡述什麼呢?


 
 
 
 
蔡教授:
本書載述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與其知名信徒摩里斯.佛利曼(Maurice Frydman, 1894-1976)的問答對話。佛利曼記錄內容,再請尊者修正,彙編成書。
 
這本書是少數由拉瑪那過目修正後的書,故此書可精準表達出拉瑪那的教導,此書於1939拉瑪那六十歲誕辰日,匿名出版,出版後頗受好評。


 
 
 
 
主持人:
此書有提到“你始終是自由的,而那個自由,並無限量”。會什麼會用此句話當成這本書開頭的介紹?


 
 
 
 
蔡教授:
此句話中的你,不是身體的你,也不是人格上的你。
這裡指的你是尊我,尊我始終是沒有限制的,且自由自在,因為尊我本質即是如此。


 
 
 
 
主持人:
書裡有提到”如何化浮動的心思為平靜鎮定”。
 
我們心思常常在飄移,想要抓住心思讓它靜,卻一直做不到,尊者是如何回覆這個問題呢?


 
 
 
 
蔡教授:
尊者回覆,若你想要用你的意志力或心思,讓心思鎮定,這好像是叫小偷當警察,小偷不會真的去抓到自己
 
 
拉瑪那尊者的教導是,觀照浮動的心思,當你養成習慣去看自己的心思,觀照浮動的心,這時“看“或"觀照“的本身,就不是浮動,另一個印度靈性大師,對於這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精闢闡述,當你知道你內心的痛苦,那個”知道”是無苦的。 這句話很深奧,希望聽者能好好參透。
 
 
我以另一方式來說明,當我看到安老師在跳動,這個”看”本身沒有跳動,是安老師在跳動。
 
 
當你做如上陳述時,你的知道或看到,和你知道或看到的對象物,就分開了。這時就拉出一個距離了。否則你怎麼會知道或看到呢?
 
 
所以當你看到那個人,你和那個人是分開的,當你看到那個苦,你和苦是分開的。
 
 
心思本身是浮動的,如何降服浮動心思呢?只有一個字,”Awareness”,也就是觀照或覺知。
 
 
因此覺知或是觀照,變成全印度靈性界的共識,因為覺知就是一把金鑰匙。覺知就是無尚的藥方,降服心中的浮動。
 
所謂降服,並不是直接和心思搏鬥,而是當你會”知”會”看”,那個”知”和”看”就是答案。


 
 
 
 
主持人:
這就是我們講臨在,當我們在想一件事情,心思就在那件事情上。


 
 
 
 
蔡教授:
心思就是累世習性的表現,累世以來心思總是浮動的,當要去”看”或”知”時,並不是馬上就能做到,這需要後天的努力,使得覺知的力量強大,強大的一定的程度時,浮動的心思,自然就平靜下來。


 
 
 
主持人:
我們進一步講一些實例,當遇到事情時,就什麼都不做了嗎?
 
 
因為,很多人直覺上會想要解決當下的問題,或當下要解決這件事情。但在那當下,情緒大部分都是在浮動,在那個當下,我們要做什麼呢?


 
 
 
 
蔡教授:
你現在提的問題,是把心思和事情連在一起,因此心思跑到怎麼去處理事務裡了。
 
 
心思要先能平靜,當你平靜了,你就能以平靜的心看事務,並知道怎麼處理。
 
 
平靜的心也就是公正的心,如果你有一個公正無私的心來看待事情,你就知道怎麼處理事情,不會自私自利。
 

所有的苦惱都源自於自私自利的心,你想要保有自己的利益又想要成全外在的事務,二方面在交戰,心思就在那打轉。
 
秉持公正的心,事情要怎麼做就一清二楚
 
如果你的無明沒有了,也就是你的生命是有光明的,你就會很清楚怎麼處理你身上發生的事
 
 
奧修曾舉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你在一個黑暗的房間,房間有牆及一扇門,你是一個無明的人,就像你在黑暗的房間裡,想要開門,你無法開門因為你會碰壁,因為黑暗,就像一顆自私的心。
 
 
一旦有公正的心,即是光明的心或是說真我,也就像這房間的燈已打亮,你就會知道門在那裡,也就可以打開門走出去。
 
你不用誰來指導你,因為燈一亮,你就會知道怎麼走出去。
 
 
一旦你有公心,你就平靜了。公心、平靜、真我三個合為一體,你的生命就光明,你的生命要怎麼走,就會很清楚,你不會再被你的私己的心所牽絆。
 
 
萬事萬物之苦,都來自於私己的慾望所牽絆。
 
 
私己的慾望要如何擺脫呢?要了知這慾望之所在,你越了知,你的生命越光亮。
 
 
並不是和那私心搏鬥或壓制,初期也許會是壓制,當你的真我越穏固,公心越升起,就不會再有這個問題了。


 
 
 
 
主持人:
關於家族之間的障礙,尊者提到是,了解家眷和障礙是否與你同在,還是沒有你,仍存在。但有些人,有和家庭成員,親情或是另一伴的對於修行有所衝突,請問有什麼建議嗎?


 
 
 
 
蔡教授:
家庭不會是個障礙,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了真我,有了公心,家庭就不會是個障礙。
 
 
你可以為了家庭成員,做任何事情但不覺得苦,因為你不是為自己,你是為”公”公即是家裡所有成員。若有障礙,那是因為你是”為了自己”,若你不為自私,你還會有什麼障礙呢?
 
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紛,都是因為每個人都懷有自己的心。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章34-36節提到,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
 
 
這句話中“我來並不是叫世界太平”,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衝突混亂的。
 
 
“動刀兵”是大家努力進修自己,克制自己的私慾,
 

“生疏”是我來教導你,如何對待你自己及家庭成員的EGO。
 
 
每個人都有私心的,生疏的意思不要理會對方的私心,對方都有私心來對待你,你不要在意它。
 

生疏是拉出一個距離,你知道他這樣的想法,是為他自己,但不要在意,也就是了解但不在意。生疏也是我不被對方的私心牽怒,我了解你的私心,但我不在意。
 
 
“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這句話是說,人最大的仇人就是自己和家人的私心。
 
 
每個人都有私心,所以家裡才會一團亂。每個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EGO,並不是別人的EGO。
 
 
別人的EGO,我們了解,然後和他保持距離,不和它有牽涉。家庭成員說了什麼讓你不舒服的話,你要了解然後寬恕,就不會直接衝突。
 
 
耶穌這段話,是叫人懷有寬恕,了解別人的私心,動刀兵是自己勉勵自己,自修就像自己拿刀切斷自己的缺點。
 
 
耶穌這段話和拉瑪那所教導的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做不同的表達。
 

如果我要修行,我家裡的人反對,那暫時不要修行,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要讀經典,或靜坐。先把家裡成員需要你協助的事情完成後,再來做修行要做的事。並不需在那刻,為了修行,也是為了自己私心,和人衝突。


 
 
 
 
主持人:
蔡教授您自己有沒有對於這本書裡那一部分,有深刻的啟發呢?
 
 
 
 
蔡教授:
我對於這本書的看法是,拉瑪那的門徒所問的問題,也都是我們一般人所遭遇的問題,因此,每個讀者可依自己所需,看看那一章節對自己最有感,就可以先由那一章節細細研讀。
 
 
此本書所包含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工作與棄世、獨處、控制心思、虔愛與真知、了悟真我、上師與恩典、平靜與幸福、悟者與世界等,讀者就各取所需,慢慢深入了解拉瑪的那的教悔。
 
 
拉瑪那的書,每一本都有各自的重點,但以我自己而言,很推薦聽者,去讀拉瑪那的所有書籍。


 
 
 
 
主持人:
我們謝謝蔡教授,和我們分享這本他翻譯的這本”真我宣言: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是由紅桌文化所出版。
 

重點整理:
1. 養成觀照自己的心思習慣,讓自己變平靜
2. 覺知就是無尚的藥方,降服心中的浮動
3. 有一個公正無私的心來看待事情,就知道怎麼處理事情
4. 別人的私心,我們了解,然後和他保持距離,不和它有牽涉

心悅幸福樂丨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從佛洛伊德的時代說起丨 安一心 專訪 趙士尊

心悅幸福樂丨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從佛洛伊德的時代說起丨 安一心 專訪 趙士尊

如果說你常常在聽到精神分析這個詞,但卻不知道這個領域到底是在做什麼的話,那麼這一本書”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從佛洛伊德的時代說起”會是一本近乎是全面性的導覽書籍。

精神分析在心理學上會讓人家感覺比較是偏人文的類型,好像在讀文學、在讀某一種故事或是讀哲學文章。但其實精神分析所提出來許許多多的觀點可以在現代科學式的思考下面得到印證。

今天的訪談中,邀請士尊與我們探討精神分析的模型及概念。當中也有舉出一些生活上的例子。希望能帶給你滿滿的收穫,拉近你和”精神分析”這一門知識的距離。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EzxDEk

主持人:
好~親愛的朋友也有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心靈工坊出了一本非常棒的書,叫做”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然後它的副標是”從佛洛伊德的時代說起”
然後呢~今天也很開心的邀請到這個心靈工坊的士尊來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趙士尊:
主持人好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
為什麼那個會想要選這樣的一個書出版呢?


趙士尊:
其實這本書是我們的這個譯者就是陳登義醫師他所推薦的,他自己翻譯的、推薦的一本書。
我想這個就是基於大家對精神分析都蠻好奇的,也想要一個做概括性的了解。
是其實大部分的書可能也是直接講客體關係啊,直接講佛洛伊德啊或講某一個學派的。
這種統整性的、概覽性的書籍,就是比較少。那我覺得如果說你常常在聽到精神分析這個詞,然後不知道這個詞、這個領域到底是怎麼樣,到底在做什麼的話。

那這是一本蠻好的、其實近乎是全覽性的書籍,就是說他可以介紹精神分析的源流。
它在目前來講大概有哪些流派,我覺得他是一本非常好的導覽書。


主持人:
對阿~ 因為我在翻閱他的時候就覺得:欸~ 這個人還蠻厲害的,可以把精神分析變成一個結構化,然後就是從什麼基礎啦、地學模型啊、然後結構論模型啊!
歐~覺得– 這很厲害耶 就把他變成一個立體的一個概說這樣。


趙士尊:
其實這一種做法有一個當代性的一種呼應,就是說其實精神分析在整個心理學的這個光譜來講,它會比較讓人家感覺是一個比較偏人文的。
好像在讀文學,然後在讀某一種故事,或是讀哲學內容的那種感覺。
那其實大家也知道我們在過去的一百年,這整個世界真正地很相信知識是來自科學數據的知識。

所以在心理學當中也會有一些像是腦神經科學這方面的發展。那精神分析相對來講就好像變得好像變了一個好像不是那麼的主流。
但是其實精神分析所提出來許許多多的觀點,可以在現代的所謂的科學式的思考下面得到印證或得到對話的。
所以那一本書才會用了一個叫做”心智模型”這樣的一個概念,來講精神分析的這整個過程。

那所謂的模型,其實很好了解,譬如說我們講任何人、任何物質都是由一個最基本的單位:原子、質子、中子這些東西組成,那其實沒有人可以肉眼看到這個是怎麼組成、長什麼樣子的。

那或者是說我們講太陽系,大家都會看到說譬如說太陽在中間,然後水星、金星、地球… 一直到那個冥王星這樣一個系譜的一個大家都可以看過的一個太陽系的圖,那這個圖其實是要從冥王星之外的那個視角去拍一張照才看得到的。

那是一個推論的模型,沒有人真正看到過,換句話說在科學的研究上面還是非常需要有這種推論的模型。
那藉由推論模型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現在目前所知道的知識大概是什麼,讓別人一看的話可以比較相對容易掌握,甚至是一目了然。

那對於我們的心靈世界,我們到底要怎麼來描繪它,那當然就會開始建構出一些所謂的模型,那這些模型都是推論出來的,這是看不到也摸不到,但是實際上操作起來就發現:耶~ 真的好像就是這樣的一個模式在運作這樣子。

所以我們這一本書才用了一個”心智模型”這樣的一個概念。那它用了這樣的概念之後它就比較可以跟當代的譬如說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腦科學或是精神醫學、這方面的一些最新的研究。
今天的話賦予這個在一百多年前被發展出來的精神分析這門學問的一個當代性。


主持人:
對阿 因為你知道嗎? 就是我覺得就是很非常邏輯化的來看的話,我覺得這是一本還蠻好看的一本書。
你就是會覺得:哇~ 怎麼怎麼一定要這樣子這樣子…
那可不可以來跟大家講一下你裡面的模型有哪一些,然後有哪一些重點是可以那個來稍稍來跟聽眾朋友來講的嗎?


趙士尊:
好! 這一本書其實就是你把它當成故事書來看,大概前半段你也可以把它稍微當做故事書在看,所以我們下了一個標題叫做”從佛洛伊德的時代說起”。

那大家都知道說精神分析是一門學問的一個開山鼻祖,大概就是從佛洛伊德開始的,那不能說這個詞是他設立的,那也不能說這個領域就是完完全全從他開始,那確實是因為他–讓這個精神分析變成一門學問,然後而且開始從他開始有很多延伸的發展。

到今天,不管是心理學哪個領域,大家都一直在討論佛洛伊德,說他哪裡講對了、哪裡講錯了。那就代表說他實在是太重要。

所以我們這本書下的標題是”從佛洛伊德的時代說起”,那從他的時代開始,我們就開始整理–這本書就整理出了幾個很重要的所謂的心智精神分析取向的這個心智模型,那在這個書裡面,他分別是地形學的模型: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這個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的三個結構的互動關係所建構起來的一個模型。

那接下來也有一個叫做”結構論”的模型,就是我們也是大概蠻常聽到的叫做Id、Ego、Superego。
我們把它翻譯叫做本我、自我、超我的這個互動的這個模型。那當然我想這個本我、自我、超我這種翻譯方式大概也蠻多人都覺得是有問題的!

就是說中文的表達跟他實際上的意思其實有落差的,所以在這一本書我們也大概就把他保留了Id、Ego、Superego 這樣的翻譯,就沒有把它硬翻成中文。

那往後來講就可以再發展出兩個模型,一個叫客體關係理論模型,一個叫做自體心理學的模型。
那這兩個這個是比較晚發展出來的,從佛洛伊德基礎上面或是同意或是推翻,再發展出來那個的模型。

所以這一本書大概就是以這四大模型,就是地形學模型、結構論模型、還有客體關係理論和自體心理學為骨幹,那依照這個發展有什麼不一樣,他當然這個介紹的出場的順序當然就是以它的被提出來的這個時間順序為主。

所以你這樣一路讀下來就可以看到說精神分析這一門學問是怎麼樣發展出來,到哪裡又遇到什麼瓶頸然後才會有什麼想法跑出來。


主持人:
是~ 對阿,因為我覺得就是就像你說的有故事的導覽然後你會比較清楚說:欸?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或是這個狀態之下,然後有這樣的一個理論基礎出來這樣子。


趙士尊:
那其實我們精神分析的價值在哪裡?其實我們要從一個人類的比較歷史的源流來看。
你說心理學到底是這一兩百年才發展出來的學問,可是人不可能是這一兩百年才在探討自己的心靈到底是怎麼運作嘛,對不對?

這一定是說在遠古,這也許就是哲學、也許就是宗教領域,它們會去想像人的心靈是什麼樣貌,可是到了近代因為啟蒙時代,或是科學、理性興起之後,大家就發現到說:欸? 其實心裡的現象都可以從身體上面找。

所以最早的這個心理學的濫觴就是開始說,測試你那個譬如說你的那個膚電反應,或是說你的一些… 那個~然後你現在…我現在碰你會不會痛? 不會痛? 好! 再壓用力一點 會不會痛? 不會痛?
喔~ 到這個、到這個力道開始痛了。它透過這種方式:生理的反應去推敲說那個人的心理的這個覺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那可是這個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他並沒有中斷,可是呢 就會開始說好像遇到了一些局限,那當然也就是我們這一位天才:佛洛伊德,他就是他在他早年也是一個很傑出的一個神經科學家。
那可是他就開始發展到一起,發現到一些侷限,就是說其實他後來去當精神科醫生,他就發現說:靠著這些方式好像…不見得能夠好好的治療他的病人,反而他從病人的身上找到了某些…運作的模式,隱隱約約某種運作的模式。

那這個方式如果能夠一直有效的應對的話,好像反而可以幫他的病人解除一些他的困擾。所以,於是呢 就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剛剛講從抽象的哲學、宗教變成具像的生理科學,然後心理學的意義就在於說又把這個領域拉回一個抽象推論的空間裡面去,那這個抽象的空間就是在佛洛伊德這邊發展出來的。就是所謂的”精神分析”這門學問。

那佛洛伊德其實注意到說:我們人的行為反應還有人的心靈運作其實大多數時候是被某一種我們其實都不太知道是什麼的力量推動的。
那個其實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

好! 那如果說我們可以幫助病人找到這個力量的內容到底是怎麼運作的話,我們就有辦法找到問題的癥結點了。
那其實這就是精神分析理論。跟其他的各個心理學派來講,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差別,就是在於說”無意識”這個概念。

也就是說,在佛洛伊德那個時代他把我們的意識分成三個層次,一個叫做”意識”–意識就是說譬如我現在在跟你講話,你知道我在講什麼,這就是一個意識的層面。

那”無意識”就是說大部分的時候我其實都不知道我心裡面還有某些念頭、某些情緒,但是這些都會深深地影響我現在如何做行為表現,那這個地方叫”無意識”。

那在這兩個東西下面,還有一個就是前意識的這樣的一個階段,它可以想像說一個水面上的叫做意識,水面下面深處的,你必須穿潛水裝下去才看得到的那個:在水面下可是你其實隱隱約約看得到,拿個勺子可以撈起來的那個東西就叫做的前意識。所以是準備要進入意識階段的某一些念頭或想法這樣子。

這是佛洛伊德發展出來的一個重點,代表是說真正的心靈在於這個無意識的部分。所以大家看這個書的封面,就可以看到說有一個很像冰山的一個畫面。

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覺知到的這個所謂的意識,只是心靈的冰山一角,就露出來的那一角而已。

更廣大的力氣,都是在這個無意識的層面在做運作的,那這個無意識的層面它就有非常豐富的內容,那所有的精神分析的理論家,不管是佛洛伊德還是後繼的,不管是同意他或是不同意他的,其實都是試圖在解釋這個無意識當中到底有些什麼東西,而他們又怎麼運作,怎麼影響我們真實人生。
我想這個就是精神分析的一個基調。

大家對於精神分析會有一個…應該說大家想到心理學你大概很容易想到一個畫面就是心理治療的畫面就是有一個人躺在躺椅上面。
然後呢那個治療師就一定要坐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在他的後面,然後開始跟他講話,這個躺椅上的人就一直在那邊表達他自己。
那可能那個空間還有一點神秘,就是說可能有一些圖騰啊,或有一些神秘的花紋。
其實這個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目的就是相信說透過這樣子深度的、有技巧的談話,病人的那些所謂的無意識的內容可以漸漸地被帶到意識層面說出來。
所以它必須經過一個很深入的挖掘和訪談的一個過程。

那到底推動我們精神力:就是我們心靈,推動我們精神的是什麼?
在精神分析這個學派裡面他比較強調的是一種情緒性或情感性的力量。
也就是說,譬如說我舉個例子來講,譬如說在公司如果有一個老闆,常常在那邊講話也不太負責任,他的員工可能之前說:啊~ 這個老闆講話聽聽就好了不要聽他的,聽他講會把事情搞砸。

可能有一個員工哦,他就特別老闆講什麼他就一定要聽,老闆講的瘋言瘋語他也要照做。他不敢違逆,而且你違逆了,老闆也不會對你生氣,但是他就是非常的服從。
那這意識的層面,他可能是覺得到說:啊~ 因為我是員工、他是老闆,我就是基於這個工作倫理,我就是要聽他的話。
可是你如果挖掘下去就會發現他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模式,搞不好是…

依照你過去的歷史跟真實精神分析,不一定是這樣講。但就是說可能說:他可能很小的時候啊,可能有一次就是違背了他爸爸的意思,做了一件事情,就被他爸爸就是狠狠的修理。
就有恐懼的感覺就種在他的心裡。

這件事他可能已經忘記了,可是恐懼的感覺已經種在他的心裡了。
所以變成說他以後只要遇到權威的人士,他就一定會採取服從的方式。

他主要是我講這個例子就是說第一個:就又帶出了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那個時代的兩個很重要的重點,第一個就是說比較強調的是一種情緒上的推動力。也許是因為快樂做,所以去做這一件事情;也許是因為焦慮或是恐懼所以我不做一件事情,或是我做出了什麼樣可怕地異常的行為反應。
情緒是比我們的認知、理性思考,對於我們的行為來講具有更大的影響力的。

那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說,精神分析的重點在於說,很多人的行為方式,因為早期的生活情節,就在你剛出生到你小朋友、長大前的那段時間:基本上你自己都還不太有記憶的那段時間。
你是如何跟外界互動的,你是如何被你的爸爸媽媽對待的,和你在這當中所吸收到的各種互動模式還有那種情感,還有種下的情感以及大概你這一輩子會如何與外界互動種下了一個基本的一個模式。

那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他有一些行為上或是精神狀況異常,或是說很不快樂的話,也許我們就要不停的去挖掘、挖掘,挖到他的童年經驗是不是嬰兒時期可能經歷過什麼樣的一個過程。
那這才可以幫助我們去找到這個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裡。

那其實到後來在佛洛伊德這個學派他大概都會發現到說:其實大部分的問題就是出現在我的需求和實際上這個我的所處的環境能夠允許我的滿足程度,這兩者相互之間的衝突。
對! 就是衝突的感覺,就是我們許許多多的…算是說我們的人生就是一連串的衝突,一直不停的串連在一起。

我舉個例子來講,如果說你先去吃一個那個像華人…華人都很喜歡吃飯都是一個大圓桌嘛。
那可能你現在肚子很餓,又來了一道正好你非常喜歡吃的菜,你一定會想說:那我要趕快吃這個菜。
那是我的需求。可是呢~大家會告訴你說:長幼有序。
從長輩開始,然後轉轉轉…轉到你面前的時候已經剩一半了。還要假裝客氣哦,你不可以一次把它全部拿走,因為還有一半的人沒吃,你只能先拿一些,然後等大家都吃完了,你才能拿第二次。

這個就代表外在環境對我的要求,外在環境的要求跟我的內心的願望永遠都是一直不停的衝突的。
那你無止境的去滿足自己,那你會造成你生存上的危機:大家會討厭你。
那如果說你,你如果永遠都壓抑自己的需求,那你也會壓出病來。

一個健康的自我其實就是不停的在做這方面的自我調適。所以我們剛剛講這個…這個心智模型,我們從最早的這個地形學模型—
因為它用了地形學這樣的字大概會讓人家覺得說其實我們心智就好像我剛剛所比喻的水面上跟水面下,就好像一個地理環境這樣:整個水面上我們看得到的,一直到水面下看不到的這個過程,我們叫做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的這個過程。

從這個過程大概就會一直發現到說:其實無意識和意識之間都是不停的在衝突的,那這種衝突當中當然就會有很多的課題需要去解決。
可是當這個模型用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佛洛伊德就開始發現說,其實:欸? 沒那麼簡單耶~
其實無意識跟無意識之間也是在衝突的,不是只有無意識跟意識在衝突而已,所以後來改變了這個模型發展出了叫做Id、Ego、Superego: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本我、自我、超我的這種模型。

其實是想要在試圖去彌補到說,他發現說有一些在無意識當中的力量他沒有辦法到意識來好像是有意地被壓下去的,它並不是拿出來,唉呀~ 看到了,就沒事了。

它是被某種力量有意地:你不准出來! 你不准出來!
我內心有某種想法可是我就是不准知道! 不准知道!
有一種力量一直在壓抑你。
那這種力量到底是什麼? 所以後來才發展出第二個我們在這本書的第三篇,叫做”結構論”的模型,也就是說Id、Ego、Superego這樣的模型。

那這個Id的意思,如果說對應到英文的話,類似於一種就是”It”,就是”它”。
當我們講”It is a dog”,就是說”牠”那是一隻狗的時候,代表說我們還沒有辨認說那個東西是狗的時候牠只是一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我們把牠辨認出來他叫做”狗”,所以佛洛伊德用這個”Id”、”It”這個字來表達內心的事情,就是說這個是一種未知的力量,那巨大的、未知的力量。

佛洛伊德後來比較歸納出這個力量大概就是兩種。
佛洛伊德自己的歸納,一個就是”性”的驅力,一個就是”攻擊”的驅力。
那佛洛伊德琢磨更多的是關於”性”這方面的驅力,那”攻擊”的驅力是他晚年比較才開始去講到的一個問題。

那這兩種驅力其實才是真正的人的內心的東西,那可是我們會面對外在環境的要求,外在環境就是我們的Superego,就是一般我們說的這個超我,就像我剛剛舉的大家在吃桌菜的例子,是被外在環境有許許多多,告訴我說怎樣做才對、怎麼樣做不對。
換句話說我內心有很多的想望和需求,其實是非常地不道德的,是沒有辦法被人家知道的,一被人家知道我這個人就完蛋了。

那所以當然會一種力量一直在把你壓下來,不讓你知道! 不讓你知道這樣子。
那換句話說,這時候就是仰賴一個運作的核心就叫做Ego。
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這個”自我”這樣子,那一個良好的自我他就是可以很有效的調節Superego和Id,等於是調節Superego的要求和Id的需求。
當作適當的滿足,如果說你的這方面的調節上面出了問題那就是有可能進入我們所謂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狀況,那就代表說這當中有一些失衡了。

所以換句話說,精神分析的一個重點一直都是放在所謂的Ego的健康。
那可是到了這個階段,到了佛洛伊德過世之後那他的女兒像安娜.佛洛伊德,或是說後來,像梅蘭妮.克萊恩,這些人他們就開始發現到說:一直用Id、Ego、Superego好像也不足以解釋某些狀況。

因為在佛洛伊德的Id、Ego、Superego的這個架構裡面他會有一個很基本的假設,就是說人其實是追求享樂的,大家說這個不知名的力量,這個”Id”它其實是一個追求我的欲望的滿足。

就像我剛剛講的,一個菜到你桌子的面前,你呢–就是要追求就是想要吃它嘛!
就是開心嘛。那佛洛伊德他講更多是關於性方面的需求,可是他講的這個”性“又不只是我們一般講的性行為,還有對性的含義是比較廣泛的。

那這個如果我們有機會再慢慢講,但是在這個情況下面,你會發現到說,不只是這樣子跟不是完完全全為了享樂而生存,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的也不是只有享樂這件事情有沒有獲得滿足而已。

所以在後來發展出的第三個,這本書整理的第三個這個心智模型就告訴我們就是客體關係理論模型。它告訴我們:其實人有一種更根本的,一直在追求的東西是追求依附感。
追求我跟別人的關係連結,這個關係連結的好壞才是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夠過得健康、能不能夠有效地應對社會環境的種種要求的一個核心的一個重點。

那換句話說他提出了每個人都是在這個客體,然後自體,所以自體英文叫做”self”,就是說我自己的一個自體,然後跟…跟我對應的另一個人叫做客體,就是自體和客體的關係,這三個區塊當中不停地調解、互動。

那這裡在講的系統表徵,這種表徵意思就是說這種關係不是我一般的人際關係,不能把它混為一談,而是在講的是一種關係的基本模式。
為什麼有一些人老是找到同樣的類型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然後用同樣的理由分手,這個要回到他跟他媽媽的關係或他爸爸的關係。


主持人:
對~ 依附


趙士尊:
大概我們可以淺白一點講大概就是類似這種關係。
那其實這種人和人如何建立關係才是一個人精神生活的一個重點,這就是後來發展出客體關係理論。

那這個裡面就已經超越到了佛洛伊德所講的這個享樂原則,更把那個焦點放在關係上面。
那可是在跟客體關係理論同時,差不多同時又發展出了一個叫做自體心理學,也就是我們這一本書的第四個,這個所謂的心智模型:自體心理學,他這個”自體”基本上有一點類似我們在講的這個Ego,”自我”的這種感覺。

換句話說他把焦點放回這個人本身。
可是這個人本身要有具備什麼樣的功能,說這個人是有抱負的、是有理想的,是一個連續性的。
譬如我昨天、今天到明天我一直有一個連續性而不是斷裂的,有些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是另外一個樣子,那可能就是有病的,人格可能分裂。
那有種連續性的,然後或是說有種創造力、有自信,然後覺得說很真誠的話,那這樣一個良好的自體其實才是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那反過來講,心理就是生病的。
換句話說,他把這個重點跟放在說這個自體本身的健康與否,放在客體關係理論的一個差別在這裡。
客體關係把我們剛剛講佛洛伊德重點放在人的需求是不是有滿足,也就是享樂。

那到客體關係就是說人和人的關係才是這一輩子的重點。
那自體心理學認為說,我這個自己本身健康與否才是我這個人是不是心理健康、人生過不過得好的一個重點。
而且他在這邊提出的需求是什麼? 其實是一種”自戀”的需求:人一定要好好的喜歡自己,然後每天對自己講,有一種對自我感覺良好的感覺我才能夠開開心心的活下去。


主持人:
對! 是,當然!


趙士尊:
那如果每天都覺得自我感覺不好的話那就是活著得很痛苦嘛。
那我想這個後來的精神分析就是導向了這幾個理論的。

那我們今天講的這一本書,剛剛一路介紹的這四個模型下來,這本書其實叫做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
有一個企圖但是並沒有達成是說:那我們有沒有可能把這四個模型整合成一個巨大的模型。
這個整合也許對一般人來講:幹嘛要做這個事情?
可是對做臨床工作的人來講,如果說他可以有一個連貫,從頭到尾,從佛洛伊德之前開始一直連到現在最新的科學知識,這樣能夠成為一個體系的話那它就會有一個非常巨大的模型。

可以製作成一張地圖一樣,我今天遇到A狀況我可以選A1或是A2兩條路走;然後這條路行不通,我可以選另外一條路走。對臨床工作來講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情。
可是因為我們剛剛今天講的是比較概念性的介紹,不適合深談下去,這些模型之間本身確實會有些地方是互相衝突的,就是說比較沒有支撐力的。

所以這個整合的工作並不是那麼的容易,但是它是可以被期待的。
所以這也是這本書的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它提出了說:我們要把這些模型整合在一起的話,它需要注意一些什麼樣的事情。
那這就大概是這本書大致的內容。


主持人:
士尊跟我們講的非常非常的精彩,然後也詳細。因為我有想裡面還有更多的一些細節我就等著讓讀者或是聽眾好好去買書來好好的閱讀。
我相信各位可以從這裡面找到一個自己一套整合之路。
好! 那今天謝謝士尊跟我們分享這麼多~~
謝謝!!


趙士尊:
謝謝,謝謝大家。好! 拜拜!


主持人:
拜拜!

心悅幸福樂丨寬恕的一年:《奇蹟課程》學員每日練習.耶穌釋義版丨 安一心 專訪 魏佳芳

心悅幸福樂丨寬恕的一年:《奇蹟課程》學員每日練習.耶穌釋義版丨 安一心 專訪 魏佳芳

本書為《奇蹟課程》的伴讀本,收錄2019年耶穌透過蒂娜‧司帕爾汀所傳導的《奇蹟課程》每日一課評註。

 

經由這一年的練習,以及年復一年的練習,最終我們將能走過恐懼的陰影,不再執著於過去種種或妄測未來的發展,而是真正活在當下。我們將以更高的振動頻率活出生命的喜悅,在這趟漫長旅途過後回到上主的懷抱,回到我們的家中。

 

【寬恕,便是調整自己與真理和愛一致】

 

★ 寬恕乃是愛的前一步,你必須先寬恕,才能以有愛的方式回應他人對愛的呼求。事實上,呼求愛正是所有罪過或惡劣行徑的目的。那是在呼求愛,而不是呼求更多的分裂。

 

★ 寬恕的力量能帶來一切。許多人經常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寬恕你尚未寬恕的一切」就是你的人生目的。一旦從愛、仁慈及理解之地(寬恕)出發,就會獲得並體驗到你此生想體驗的一切。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7o6ELy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很開心的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書【寬恕的一年】
這本書是來自於一中心出版的
今天也邀請到這本書的作者,喔不是,是翻譯
佳芳來到我們的線上,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魏佳芳:
大家好,我是魏佳芳

主持人:
是 
可不可以跟大家來講一下
這本書到底是在談什麼呢?

魏佳芳:
好,【寬恕的一年】這一本書是配合奇蹟課程的練習手冊所做的一個引導,
因為奇蹟課程這本書,它是耶穌所傳導的一部課程,在1965年的時候,透過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海倫所傳導的一部課程。

但是這部課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除了前面有正文探討一些有關靈性方面理論之外呢,它還設計了一部練習手冊。

而且這部練習手冊,就是要達到這部課程所要設定的一個,轉化你思想的一個目標,所以它是一部比較特別的課程,除了理論以外還有練習。

那麼練習總共配合一年度的每日一課,365課的練習,因為要達到思想的轉化,它需要長時間慢慢的一步一步轉變,因此才會有這麼長的365課的一個練習的設計。

【寬恕的一年】它是耶穌在去年2019年的時候,透過另一位傳訊人,奇蹟課程的傳訊人是海倫·舒曼,那【寬恕的一年】這本書的傳訊人,她是蒂娜‧司帕爾汀就是耶穌自傳的同一個傳訊人。

耶穌是透過蒂娜從2019年的元旦開始,在youtube帶領大家來操練每日一課,這個功能也是,一方面在youtube把奇蹟課程介紹給廣大的群眾,一方面
也是帶領不管是新的朋友,或者是已經練習過的奇蹟學員,能夠在操練一次奇蹟課程。

因為奇蹟課程的這個後面的練習手冊,它本身,要練習起來事實上是需要蠻有毅力還有專注力的,但是一般的人很少、很少人會在一年當中每日一課把它練完,很多人可能練到一半就中斷了,可能不到一半甚至有些人二、三天才有辦法練習一課。

耶穌知道要進行這樣的練習是很困難的,因為人的心不容易專注,所以祂就親自來帶領大家,而且最重要的是,引導大家怎麼樣去把這個課程當中的內涵應用在生活中,知道如何應用這個觀念,而不是只是一個頭腦上的概念。

這個【寬恕的一年】的由來是這樣,就是去年一整年,元旦1月1號到12月31號這一整年,耶穌透過蒂娜傳訊來做奇蹟課程練習引導的這個傳訊內容,但是它並沒有取代奇蹟課程的練習,它只是引導大家,注意這每一天的練習重點,它的內涵以及鼓勵大家持續練習的一種引導詞跟一種…也有一些頻注,頻注就是對這個練習的重點,以及我們該注意的一個提示,所以它是一個引導。

但是它搭配奇蹟課程的練習手冊來做一個主題,有一個內容的引導,即便如此,雖然說你不是奇蹟學員,就算你不是奇蹟學員,你從【寬恕的一年】的每日一課的這個內容當作,一樣可以獲得一些逐步的引導。

也就是說,你就算不是奇蹟學員,【寬恕的一年】這本書的內容也可以對你有幫助,因為我去年開始,我當時最早是從youtube直接聽打翻譯,那時候我有公眾號,在微信有一個公眾號分享,在我分享的時候,就有一些讀者回應,他們就回應說,他們可不可以只讀我這個耶穌的引導,不要學奇蹟課程
,他們覺得奇蹟課程很困難這樣子。

意思是說,即便你不是奇蹟學員,你從【寬恕的一年】這本書的內容當中,只要你每一天去看它其中一課,你也會感覺到你有一些,逐步的內在的一種自覺或者是對內心世界運作的一個認識。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不管是不是奇蹟學員其實都會對你有幫助的,這是我對於
【寬恕的一年】背景的說明。

不知道小安這邊還有沒有要進一步要了解的



主持人:
是,就是這一本是從奇蹟課程裏面的一個學員練習手冊
有時候我們在讀學習手冊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障礙
比如說像妳啊,還有這一本書的作者,重新去用我們所謂的人話

魏佳芳:
是、是人話,而不是神話。

主持人:
就是文言文把它翻成白話的意思,這樣可能會比較接近大家
可以讓大家更容易學

那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性,就像我們所讀的有限,不管是聽白話文或者是文言文的時候,還是會去扭曲它,或者是去轉到另外一種意思。
會不會有這一種狀況?

魏佳芳:
確實也會,也就是說隨著我們個人內心世界的自我的限制,確實我們不管是用比較文言文,或白話文,我們都會有一種選擇性的吸收,確實會有。

所以有很多的學員,包括我自己,都不是只有練習一次,我前後大概有練習二次、三次,那麼在每練習一次的感覺你會比之前,看到妳之前沒有看到的一些面向。

包括我這次重新,在翻譯這個【寬恕的一年】的過程當中,我也是會又發現更深的一層,因為你每次的練習它就好像在掀開你的面紗一樣。
它會一層一層讓妳看到更清楚的內心世界,所以你每次練習都會有不同的收獲的。

主持人:
是。沒錯的
好啊,那可不可以跟大家來講一下,練習手冊裏面到底在講什麼呢?
它有沒有什麼結構性,或者是學員應該是真的每天、每天這樣一步一步走下去呢?還是說有什麼樣好的建議嗎?

魏佳芳:
是的,確實如你所說的,練習手冊它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有它原因的。

它在導演的地方也有說明,要練習這部手冊應該要注意的事項,也就是說,你唯一能夠決定的是你要投入的時間的多寡,還有期間,比如什麼時候開始練習,什麼時候結束這是由你來決定,但是你沒有辦法去改變它的結構。

也就是說,你要按照它所建議你的練習方法,是早晚練習每隔多少區間練習,而不是自行去決定它的順序,或跳過它的指示。

它這樣設計是有原因的,原因在於奇蹟課程,表面上它是一個像是耶穌傳導的教導,但是它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傳統的基督教的那一種內涵,它事實上是在讓你認識心識的作用,內心的世界,心靈意識它本身的作用,以及它現在目前所受到的障礙

如果我們用比較白話來解釋,我們的內心就好像是電腦的硬體一樣,硬體它是完全空白的,它可以安裝任何東西的,就像新的電腦一樣。

那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念,我們所奉行的信念體系,它就像我們灌進頭腦的應用程式一樣。

我們過去從小到大,甚至人類幾千年來被灌輸的這種思想,它都是屬於奇蹟課程所講的小我思想體系

它是以恐懼為出發點,違背我們人自信本質的一種思想體系,所以我們的思想,念念生都是以恐懼為出發的,在奇蹟課程稱之為小我的思想體系。

奇蹟課程的宗旨就是要移除這種恐懼思想體系,用奇蹟課程的原話來講,就是移除使你體驗不到的愛,體驗不到愛的障礙就是我們心中有很多扭曲的思想,就好像你被灌入很多惡意的軟件在你的電腦,它會破壞你電腦的運作一樣。

所以奇蹟課程,它是用另外一套思想程序,來取代你被安裝的惡意軟件,這個新的思想體系,它符合我們自信本質的,稱為愛的思想體系,也就是奇蹟課程所稱的聖靈的思想體系。

意思是說,它也是一種思想的過程,只不過這個思想過程它是連結我們的自信本質,它是由內心所升發的一種愛的一種思想,所以它可以取代小我的思想體系。

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在運作,就好像電腦一開機它一定會運作,但是它運作什麼,是你給它的,它運作那一種程式,是你給它的。

但是以前我們並不知道,內心世界運作的思想是可以改變的,是不是這樣?
從小到大我們就被灌了一套思想,然後我們就會認為這就是天經地義的,它是唯一我們可以運用的思想。

但不是的,它是可以被解除,它是可以被卸載,可以重新安裝的,那麼奇蹟課程的練習手冊,就尤如你重新去按裝一套新的思想程式一樣,但是呢,因為我們的心智結構,我們心念的運作,它是非常的複雜,而非常的,人沒有辦法太快的一種改變,就好像你不可能把房子炸掉,然後重新蓋,然後你會沒有依靠。

所以只能拆解你一點一點,比如說你今天拆這裏,明天拆那裏,但拆的同時又給你新的支柱,這就是一個取代。

練習手冊是一個思想的取代,用聖靈的思想來取代你小我的思想,然後到後來你這個房子整個翻新了,但是你沒有感覺到一種恐懼,因為你還是有一個房子可以住。

因為並不是把你整個房子轟炸,讓你無所依靠讓你頓入恐懼當中,它不是,
它是用愛的思想,來取代恐懼的思想,那麼有一天,你的電腦當中就只有愛的思想程式,因為那些恐懼的思想程式都被取代掉了。

所以它為什麼要長時間呢?這是有心理學的一種基礎,因為奇蹟課程它為什麼會透過海倫·舒曼博士來傳遞,因為她本身是一位心理學教授。

因為心理心思的作用跟心靈或心識,跟心理學所研究的領域是有一種相關性的,也就是說,心理學發現我們內心的運作機制它也是跟我們心理結構或心靈的一種運作狀態是息息相關的。

在心理學當中,它們有一種叫做崩潰,崩潰就是說我沒有辦法一下承受太多,太大的違反我原來思想的東西,人就會崩潰嘛。

就是人,在心理學當中,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承受巨大的人生衝擊,他就會崩潰,那麼我們的人心思結構也是一樣,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完全去放下我們原來所信奉的那一套東西。

我必需一步一步的,逐步的去調整。才不會激起我內心小我的抗拒,或造成所謂心理上的崩潰,因此才會需要這麼漫長365課的鍛練。
因此它是以結構性的,因為它是一步一步的調整,調整你的思想,最後呢不再仰賴文字。

剛開始的時候文字會比較多一點,它規定你練習的區間也會比較嚴格一點,但是到最後,你的練習時間是很自由的、很自在的,文字也越來越少。

到最後呢,它有說它最後的目標,就是把你交托給你內在的指引,這個內在的指引是奇蹟課程所講的聖靈,用耶穌的話,用白話來講,用我們內在的導向系統,我們內在的感覺系統,也就是直覺靈感,這些都是屬於內在的指引。

最後你只要仰賴內在的指引,奇蹟課程就達到它最終的目的了。
意思是說呢,這部課程的練習只是要你放下頭腦思維的一種限制,最後進入一種直覺的指引,那麼這個直覺的指引,未必是透過語言,有時候是透過靈感,有時候是透過意像,有時候是透過聲音,有時候是透過音樂等等。

就像說,為什麼很多藝術家有靈感,就是因為他們本身是,跟隨一個內在的指引,這也是奇蹟課程365課練習最終的目標。

練習手冊裏最後的結語有說,這個練習它的目標,這部練習只是一個起步,不是終點,不是練習完就修成正果了,它的目標只是把你交托給你的內在的指引,那麼將來你的人生,就會有這個內在的指引來指引你,下一個階段你要學習的功課。

這是奇蹟課程練習的一個終極目標,就是卸載我們過去所輸入的,阻礙我們連結內在指引的那種小我程式,最後用愛的思想程式來取代的時候,你會到後來你不是靠頭腦的那種邏輯思維,靠的是內在的直覺跟靈感來去進行這一生想要去進行的人生。

主持人:

那可不可以來跟大家講比較實際的。
比如說【寬恕的一年】嘛
到底是要寬恕別人呢?還是要寬恕誰?
我覺得我們應該可以來澄清,課程的練習到底是在談什麼?

魏佳芳:
好,寬恕為什麼會成為它的核心呢?
這也是一般認識奇蹟課程的學員最聚焦的地方就是在寬恕,也是奇蹟課程從頭到尾不斷的提醒,那麼我們知道寬恕這個字眼,相對於”罪”來講,你如果沒有罪的觀念,就不需要寬恕了嘛

比如說,當我們想到一件需要寬恕的事情,一定是我們認為它是不可饒恕,或者是說它是傷害你的,或讓你感到罪大惡極的事情,所以你才要寬恕。

所以寬恕的概念是罪的觀念而來的,因為原罪是在傳統的基督教或猶太教信仰的核心,它認為人生出來就有原罪,所以人就需要神的救贖,有沒有?

神的救贖的代表就是耶穌基督,這是傳統聖經上對於人的生命的解釋以及對於耶穌角色的解釋,但是耶穌透過奇蹟課程就是要來澄清祂真正的教誨以及我們生命的本質、靈性的本質,意思是說根本沒有所謂的罪,一切只是,你現在體驗當中的選擇。

當然,如果我們所選擇的一些體驗或方向,它違背你的靈性本質,你當然就會體驗到痛苦,當你在痛苦的時候你就會做新的選擇,就這樣子而已。

像你做實驗,發現這個結果不是你要的,我就放下,我就不要繼續做同樣的實驗,我在選擇另外的實驗,它並不是什麼罪的觀念。

但是罪的觀念就是在過去來講,長期幾千年以來,在基督教思想的一個核心,因此人必需對這個思想觀念的一個扭曲的本質要有一個認識,你才能夠放下罪的信念。

祂所講的寬恕並不是真正認為有一個罪,所以我要去寬恕它,而是從靈性本質來看,並沒有所謂的罪,一切只是靈性的體驗,但是靈性可能誤解它生命的本質,所以它選錯的方向,因此它體驗到痛苦,你就修正你的方向,你就會恢復到愛的體驗,就這樣子而已。

它本身也是在糾正我們對於傳統聖經,或長久以來的這些,西方的這個神學觀念所灌輸的所謂原罪的神學觀,因此才叫做寬恕,寬恕的一年。

但是它又不是一般人的寬恕,一般人的寬恕是,好吧你有罪,但是我為了要讓我的心能夠放下,所以我就寬恕你。

一般的寬恕是說,它先認為罪是真的,我寬恕你,表現出我的包容力或是我的德性等等,但奇蹟課程講的不是這種,而是一種原罪力的,它是跟你說根本沒有罪這件事情。

但因為我們人有一種心理機制,就是為什麼它跟心理學又有相關,因為心理學有一種機制叫做投射機制,也就是我們與身俱來有一種潛藏的一種內疚感,或者是所謂的自慚形穢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在我們從小成長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被教育,一方面也是會被加重

比如說,我們從小父母也會有成懲罰小孩這種作為,就會讓孩子感覺到做錯什麼事,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因此就會開始形成內心的一種內疚、罪疚,等到我們長大以後,如果我們犯錯的時候,就算別人不知道,我們內心也會有一種罪疚感。

再加上社會的一些,剛剛我所講的,小我思想觀念的一種灌輪的扭曲,會加重人內心的負擔,所以奇蹟課程跟你講的寬恕是說,首先,我先寬恕自己,我錯看了我自己,我誤解了我自己本身是有罪的,我真的以為我是有罪的,才會內疚嘛。

但是心理學講到,因為我們沒辦法承受這種內疚,不敢去承認,所以我們就會把這種罪疚投射到別人身上。

我們講一個比較明顯的實例,有兩個小孩子他們一起玩,那麼打破了什麼東西,然後忽然間大人說,吼!這誰打破的,小孩子害怕的時候,哪一個做錯事情的,因為害怕懲罰,他一定會馬上說是他,這就是一種投射。
投射就是說,因為我害怕懲罰,所以我趕快把這個罪的罪責推給別人,這就是心理學講的投射。

因為我們從小被灌輸有懲罰的觀念,那麼長大又相信有神的懲罰,基督教、東方的信仰也有因果業力懲罰的觀念,所以人害怕懲罰,我不敢承認我內心有罪,所以我潛意識會把這個怪罪他人,就會造成人跟人之間的衝突,甚至戰爭等等。

寬恕的本質,如果我知道這一切都不是罪,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錯看了生命的本質的話,就不會因為害怕我有罪而被懲罰,而把這個罪投射到他人身上,去怪罪他人,這就是寬恕的核心,也是奇蹟課程講的真寬恕。

因為一切都沒有罪的話,就並沒有受害者,也就是一切都是一場誤會,或者是說我們都誤解了我們每個人真正的本質,這才是奇蹟課程講的真寬恕。

【寬恕的一年】,之所以這樣命名,也是因為是365課的核心,它就是在解開我們這種不願寬恕的心結,這個不願寬恕的心結它會困綁自己,第一個你會受到內疚,這輩子你會受到內疚的陰影糾纏,那麼你就會永遠把這個內疚投射到別人身上,造成人際關係的問題,甚至發生人際關係種種衝突。

寬恕是我們自我心靈解套的一個核心,因此才說它是成為這本書的一個命名的核心的【寬恕的一年】,因為我有寬恕,我們心才能夠自由,我們心中才能夠自由,就好像我卸載了心中的那個恐懼的程式以後,這個電腦恢復乾淨了,沒有病毒了,它成為一個自由的,可以在容納新的程式,一個自由的一個心靈一樣。

這是一個比較俱體的一個比喻,這樣的說明,讀者應該比較容易了解。

主持人:
是、是
因為時間的關係,最後有沒有想要跟聽眾或者讀者補充的呢?

魏佳芳:

我只想補充的就是,其實耶穌時時與人類同在,並不只是在以前,雖然祂在50年前透過海倫來傳遞奇蹟課程來澄清祂的教誨,也是因為新的時代的開放,1965年是新時代在西方國家盛行的時候。

所以奇蹟課程就在這種背景之下,用這種通靈或傳訊的形式來到人世間,但是耶穌不是只有對以前的人比較優惠,或者以前的比較關注,遺忘了現代,祂時時刻刻都還是與我們同在,做祂想要做的一個教學工作。

因為祂過去那個時代,祂的環境不允許祂在那個時候真正教導當時想要教導的事,所以祂被釘在十字架。

但現在祂繼續完成祂當年沒有完成的一個教學的工作,所以現在還是透過除了蒂娜以外,祂也透過其它傳訊人,時時幫助著各種不同層面的,各種不同形式需要的人。

所以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只要我們能夠對於靈性的本質,耶穌真正的,祂的身份或是祂本身的角色有正確的認識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時代也能夠,蒙受耶穌的一個指引,真正透過這本書或透過其它,耶穌有傳導的訊息,能夠獲得幫助,真正活出我們一個內在的一種力量,能夠去創造我們真正想要的一種幸福人生。

這是我最後想要給讀者的一個分享

主持人:
是,其實也可以常常跟祂連線


魏佳芳:
是沒錯,是、是、是

主持人:
絕對是可以跟祂有一些靈感,去過你想要過的生活
好,今天謝謝佳芳來跟我們分享【寬恕的一年】,
是一中心出版社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
謝謝嘍!

魏佳芳:
謝謝、謝謝小安

心悅幸福樂 │ 看懂靈魂契約的74個人生解答

心悅幸福樂 │ 看懂靈魂契約的74個人生解答

★台灣第一本最完整的「心靈原型卡」諮商心理書
★奠基於「分析心理學」鼻祖‧榮格,讀懂人心的最佳路徑
★找到生命平衡,擁抱光明與陰影的無限可能,邁向合一的道路
★74個人格解密「靈魂契約」,成為自己人生的尋道者
 
▲「除非我們了解原型,否則我們不可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原型」常常表現於你在社會、家庭、關係中的角色行為上,也潛藏在你心中,是一股未被宣洩的慾望或渴求。當你內心的原型被忽視、不平衡,或因不被了解而承受了錯誤的對待,你的現實生活與精神面就會產生衝突,進而產生情緒上的痛苦、掙扎。

▲「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看到影子,光也必定同在。」
        「光明」與「陰影」是兩個同等重要的存在——光明帶你看見正確的方向,持續前進;陰影則讓你發現自身的過度或缺乏,以利重新調整、獲取身心的真正平衡。唯有面對自身的光明與陰影後,你才能完整地看見真心和使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和內心的平靜。

▲「傾聽生命的祝福與警訊,帶來深刻力量——原型就是這樣的奇蹟。」
        這本台灣最完整的「心靈原型卡」諮商心理書,將帶領你深入了解原型的妙用,並且接觸到自己待解的生命課題;藉由解密「神聖契約盤」,一窺自己的靈魂契約與人生解答。一同來發現、傾聽生命的奇蹟,成為夢想路上的尋道者吧!

今天由安一心為你訪談陳盈君老師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VXK7g5
 

 

主持人:
好,親愛的朋友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了。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新書,是盈君老師的新書,叫做「看懂靈魂契約的七十四個人生解答」。


盈君老師:
哈囉~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我是陳盈君。


主持人:
是,妳是我們台灣牌卡界的教主,妳為什麼會想寫這本書呢?


盈君老師:
之前幾年我一直在推廣心靈原型卡,同時也中文化了心靈原型卡這套牌卡工具。

我在教學很多年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我在課程當中分享跟傳遞的很多資訊與文字,會有很多學生一直問我,有沒有可能正式的出版,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因為時間或是其他什麼安排而沒有辦法實際來上課的讀者。

所以,這件事情我想了幾年,想要把這些的分享內容好好地把它整理出來,讓更多人於這個原型的心理學、原型的靈魂契約可以有更多的了解,然後做更好的自我探索。所以,今年很認真把它整理出來,現在書已經上市、問世,分享給更多人。

主持人:
我看了盈君老師的這本書以後,我發現解牌人是相當相當的重要。有些人因為內在存在非常深厚的負面想法,在看圖說故事時,都會把它引導到負面的解答,而明明解這個牌卡是想要看見自己的人生答案才對。

我看盈君老師寫的這本書,好像可以幫讀者開一個光明燈,指引讀者以比較正向的方向去思考這個牌面的這些問題。老師妳可不可以來跟大家講說,你這裡面的七十四個人生解答、這本書要怎麼看。


盈君老師:
我在這本書整個章節的架構裡面有做一些安排,就是希望大家循序漸進,也包括我在課程或是分享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完整去講的一些榮格心理學的概念。

在這本書的前面兩個章節,其實我花了一些篇幅來談,就是想要讓大家循序漸進,就算對心理學完全沒有基礎的人,也可以透過這樣的章節安排來入門

第一章的部份,我花了一些篇幅來談榮格心理學以及原型是什麼?
原型這個概念,在榮格心理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我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談原型、談什麼是潛意識,以及在這個系統中很重要的光明跟陰影同時並存的概念。

我企圖想要透過這樣的表達,希望可以讓大家在這麼惡劣、物質的世界之中,更知道如何跳脫二元對立–光明跟陰影共存。我們是可以有第三種或第四種不一樣的創意眼光,去重新去看待跟理解自己正在處於的困境裡面,到底有什麼樣高度的思維,可以去觀察,而比較有一個全觀與共存的概念

這樣入門之後,來到了第二篇章
我花了一些時間,開始進入這個系統,包括凱若琳‧密思博士的整個原型系統的理論架構。我也花一些篇幅談共時性,例如:牌卡為什麼會準?。很喜歡牌卡的朋友們,可以在這裡找到科學跟心理學的一些理論依據,此外,也有談這一套牌卡跟工具要如何能夠真正地幫助我們

第三章開始進入原型卡的整體的運用,循序漸進下來進入到活用的部分。第四個章節,是我花了最多的篇章來談的,就是原型卡的每一個原型架構如何去對應到自己,包括如何覺察、如何問話、牌卡裡的細節、如何進入這個細節去探索這個內在的心理動力,所以在書裡面第四章的部份寫得非常的詳細、蠻完整的。


主持人:
除了這本書之外,是不是還要附帶這套卡牌,才有辦法來玩這個解答。


盈君老師:
如果你沒有牌卡的話,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個跟自我的對話的歷程。

我自己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有經歷過一個掙扎的過程,需不需要讓讀者搭配牌卡一起使用。

如果你有牌卡的話,在第三章整體運用部分,就可以實際抽牌,跟著裡面的介紹,包括神聖契約去排出十二宮位

如果你沒有牌卡的話,看完第一章、第二章後,直接可以跳到第四章,你可以幫自己去安排,比如每天閱讀一個篇章或原型,去探索這個原型跟自己跟身邊的人之間的關係,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自我探索的歷程,我覺得也是蠻好的。

每一張牌卡的圖,我們都有在文字上方附給大家、都有呈現出來,看著那個圖去做理解,也可以有一個蠻好的探索歷程。


主持人:
老師這邊的每一張牌卡裡面,其實有一個結構,怎麼解析、怎麼解讀導引,以及我覺得最重要的這個「光與影的靈魂指引」,後面的這個光與影的靈魂指引是不是最重要的。


盈君老師:
光與影的靈魂指引,是我從最原初的原版說明書裡整理出來的。所以我才說,如果沒有牌卡,其實可以參考這個光與影的靈魂指引,直接可以非常有結構地條列對應出,這個可以如何運用在生活當中,這比較像是這一個原型的重點摘要整理。

文字內容本身,是我這十年來運用這套工具在個案工作經驗中,對於這個原型比較通俗、貼近人心、生活化的一個解析以故事的方式去把它帶出來,所以暗藏了很多個案的分享跟個案的細節


主持人:
那老師可不可來跟我們分享一下,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妳覺得這些牌卡中故事最精彩的或是最可以跟大家分享是哪一個呢?


盈君老師:
在這個系統裡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破壞份子,有書的夥伴可以看一百一十五頁喔。

我們在學習身心靈的過程當中都會說,內在的信念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心裡面的根源的投影、內在投影的一個源頭,就像是一個投射一樣,從你心裡面投射出一些什麼樣的想法,它會創造外在的形象跟你生活當中的體驗,其實都是跟你內在的信念系統跟想法是有關係的。

破壞份子,它直接就是帶出我們最根源的這個內在的想法跟信念的這種自我設限。我最常聽到個案講的就是「我不能啊」、「這個我沒辦法」、「我不行」、「我做不到」、「我沒有辦法改變」或是「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幾十年了,怎麼可能?」。

聽到非常熟悉的這些句子,我就會停下來問他說,是你心裡面這樣認定了這樣的結論,而且你帶著這樣的一個想法幾十年了,還是說你是真的真的做不到,而那位個案一定會認為是真的。

透過這個破壞份子,我就會有一個對話空間可以跟他好好地對話交流。

我會跟他說:「來看一下這張圖,有沒有看到自己正拿著一根小小的針,在扎你的夢想或是生活藍圖的一個熱氣球,那你有看到自己正在破壞你自己的美好嗎?」

從這裡開始進入,我就可以有一個對話的空間,然後他可能就會稍微安靜下來,看著這張圖,他就回說:「老師怎麼可能會有人這麼笨,破壞自己的一個願景跟藍圖」,我就會先停一下再說:「那你覺得這個人跟你像嗎?」,我並不會太直接地說:「你不覺得這個人就是你嗎?」

我心裡面就會讓他去探索、給自己一個空間,讓他去安靜下來,引導他進入這個牌卡的細節裡面。

我會說:「請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這個人,坐在熱氣球上,你有一個你想要的渴望跟你生活當中的美好,可是你一直把注意力專注在這一根針上,一直告訴我說,我沒辦法,我其實沒有辦法坐上這個熱氣球,雖然我很想要這些美好,但是我這個熱氣球不知道為什麼漏氣了,一直慢慢掉下來,最後落地了,我就走下來,我就跟自己說,時候還沒到啦,反正任何事情都有最好的安排,所以我現在就是順其自然啦、現在就是沒有辦法啦。」

我會花一些時間跟他去談說,你心裡面在想要做這件事情時,有哪些自我設限、自我阻礙,認為自己不值得、不配得、不夠好,或是自己沒有自信,甚至有一些更深層的如他根本就不想要改變、不想要突破、不想要跨出這個舒適區。

所以,我覺得這個破壞份子的原型,它談得很具體,又是這麼生活化地落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每一個細節之中,這種想要自我破壞、拿石頭砸自己腳的這種信念,可能都會在這個原型裡面產生

這是我印象很深刻的原型,因為我幾乎從每一個個案跟很多學習者的身上,都會看到這一個部分。其實不用講別人,我自己內在也常常會有那種「可能嗎?」、「我可以嗎?」、「我做的到嗎?」的想法,只是可能我自己平常的練習比較多,我可以很快地看見,那個破壞份子又跑出來了,好像現在又想要阻礙自己有更大的擴展。


主持人:
是啊~
那通常這樣看了這個牌以後,會不會有一個狀況,這次聽了以後一直說對,但下一次他還是拿同樣一個問題來問妳。


盈君老師:
所以我說,覺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我覺得在身心靈的鍛鍊裡面,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我們學習了這麼多、探索得這麼多,如果你沒有保持那個覺察的意識,你心裡面如果沒有一個覺察跟覺醒的狀態,「覺」這個字很有趣,如果你沒有覺察,它就是睡覺的「覺」,因為你的內在睡著了,就會沒有覺醒地去看著你生活當中的事情發生,就讓它帶著你進入情緒,然後被這個情緒的洪流給捲走

所以,到學習的階段、實際生活時間的運用之中,覺察這個概念是最最最重要的,特別像今年二零二零年,生活有很多變動、很多混亂,外在環境這麼動盪,如果我們帶著一顆覺察的心,去觀看自己的心是如何被這些事情給牽動跟影響,我們就可以馬上回到內在的平安跟內在的平靜之中


主持人:
那老師你有沒有什麼建議,他們要怎麼去訓練覺察呢?


盈君老師:
從這本書的架構裡面來看,我在每一個原型的後面都有放一個自我覺察的功課,就是提醒大家如何自我覺察。在自我覺察部分,還蠻建議大家可以準備一本像心靈書寫、自由書寫的一個日記本,你可以每天讀一個篇章,然後把跟這個原型自我對話的練習過程寫下來,看看這個原型是如何實際連結到自己的生活當中,甚至是自己在哪個人際關係裡面,或者是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最容易出現這個原型的

不只是破壞份子,包括後面有談到比如你在談戀愛的時候,媽媽的原型就跑出來了,代表你很想要照顧你的伴侶,然而你可能會有些嘮叨、碎念,例如像「天氣這麼冷,你有沒有多穿一點」、「你不知道現在下雨嗎?怎麼又出門」。

我們可以透過覺察,當我們自己在人際關係當中又有一些慣性跑出來的時候,你馬上就會記得,這個好像我昨天自己有寫過,可能就是媽媽的原型有一些嘮叨、碎碎念,聽到自己都覺得很煩了的這種,透過書寫,你會更有意識地進入你內在的覺察之中。我覺得,透過自我的對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一個練習。


主持人:
好,那最後老師有沒有什麼給我們補充的呢?


盈君老師:
在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算是這個系統的一個高潮,就是十二宮位、十二原型的探索。如果喜歡占星的朋友,或是對占星一無所知的朋友,也都可以透過十二個宮位去探索自己人生當中的十二個面向,這個部分算是蠻好可以跟自己好好來玩一玩的。

在我的課程裡面,也是會花蠻大的一個篇章來講,十二個宮位跟十二個概念、十二個原型角色可以如何跟自己生活對應。

現在年底是一個很好除舊佈新的機會,而我在牌卡的運用之中,也有一個除舊佈新的一個介紹。如果你手邊剛好有牌卡、有這本書的話,可以翻到六十二頁,好好地來幫自己的二零二零年整理一下,然後迎向二零二一年。


主持人:
我覺得老師這本書,有很多很多的內容等著大家慢慢去探索、好好地去看。

謝謝盈君老師跟我們分享她的新書「看懂靈魂契約的七十四個人生解答」

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