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likeradio | 10 月 23,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VIDEO
鹿編:本輯為 安一心採訪《先於能知之力》的譯者 鍾七條 全部內容富含哲理與精華,因此特別重新整理文字內容,提供給華人網路心靈電台的朋友,希望大家可於聆聽後,對於訪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讀《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書,常常有一種霧中看花的感覺。 但隨著涉獵的書越多,物質世界也不斷體現,反而有一種靈魂感覺在與他接軌。 生命有一種越來越輕,越來越舒服的滋味。 今天的講座中,很榮幸可以擔任本集節目的(鹿)小編 受訪者的內容著實精彩,我從訪談的聲音、文字還有能量,都有一層一層新的感受 關於… (1)能知之力是什麼 (2)先於能知之力又是什麼意思 (3)如何把能知之力運用於生活中 以及裡面無盡藏的寶藏,邀請大家一起來收聽 也非常感謝 #紅桌文化 持續推出這麼棒的作品 希望大家也可以線上購書支持~ 線上購書:https://reurl.cc/bzloKy
鹿編:本輯為 安一心採訪《先於能知之力》的譯者 鍾七條
全部內容富含哲理與精華,因此特別重新整理文字內容,提供給華人網路心靈電台的朋友,希望大家可於聆聽後,對於訪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好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了!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由紅桌文化所出的非常棒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先於能知之力》,線上是我們的來賓,請幫我們向大家自我介紹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的筆名是《鍾七條》
現在我們在介紹這本書是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三部曲之一《先於能知之力》
#關於本書作者: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
作者的名字叫做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
很多人叫他馬哈拉吉,其實那是搞錯了
馬哈拉吉是一種尊稱
如同馬哈希尊者,尊者就是名字附加上去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聽到馬哈拉吉,不一定是指這位作者,有可能是他的師父或是師兄弟
事實上在那個地區出現的聖人都叫做馬哈拉吉
因此在我們今天的訪問中,我們都會直接尊稱這位尊者叫做尼薩迦達塔 避免和其他尊者混淆
關於介紹他的本人我必須特別提及在印度靈修及冥想的世界中
有一個叫做不二論的教法,在現代印度有兩大派
其中一派是馬哈希尊者
另外一位是尼薩迦達塔
我們今天就是要來談談尼薩迦達塔這派的論點
#《能知之力》究竟為何
臨終三部曲中共有三本,每一本書都有談到「能知之力」這個詞。
也因此我們對於「能知之力」的翻譯是非常講究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整個流派的觀點(參考了老師、師兄弟)
而「能知之力」這個詞本身,它被英文翻譯出來都是千奇百怪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就發現有人就叫它「生命的能量」、「生命的力量」、「能量」
甚至長久以來呢,很多翻譯這個詞彙的人沒有去把握它的原意,只是照英文consciousness 翻譯成「意識」
但我們覺得這樣的翻譯沒照顧到,當初尼薩迦達塔 所談到的精神
因此我們翻譯成「能知之力」
#關於讀這本書的特別提醒「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
整本書裡面「這個東西」,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一個就是「能知之力」、一個就是「究竟實相」
讀者不停的來問我「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是不是「如來藏」?
這個東西是不是道家所說的「道」?
你可以給這個東西安很多名字….但重要的是
「當下去體驗」
我不想在一個概念上來講述這個東西,我覺得「這個東西」是大家應該在自己的行、住、坐、臥裡面去體會的,你就會知道這個神通妙用,他的這個背後力量在哪裡?這個能知能聞的這個力量在哪裡?就是你要在當下去體驗。
#為什麼特別強調當下,關於我的上師的分享
有一個外國的外科手術醫生,曾經他去參加一個法會,我的老師也是在場。因為外科手術必須每天站著手術,外加年紀大了,總是站幾個小時就有點受不了。
後來就有人建議,說不要覺得是你自己站在那裡,要覺得是某種力量讓你站在那裡,你可以稱他為「神」(當時還沒有「能知之力」的詞彙)
換句話說,可以說是一種真如、一種心性、一種空性,某種力量讓你站在那裡,你就可以當作你就是「神」站在那裡。
後來他就去試驗,試驗了以後,發現效果很好,然後他跑回來跟大家說,他現在可以站著手術,8個小時都不會覺得累。
也就是說有了實際的體驗,而非是名詞上的、概念上的思考。
#先於能知之力之前到底是什麼?
安一心問:關於我在看這本書時,意識容易透過過去的經驗去解讀,有些可能經驗過了,但有些沒有,因此我們想要再向講師詢問
它本身就是不可能被體會的,但是尼薩迦達塔 就是要指出來,「那個東西」就是你的思維心所無法觸及的,如果是思維心能夠觸及的,它就在能知能聞,你的覺知的範圍之內了。
本書就是要點破讀者這一點,就是你所有的修行、你所有的思考、你所有的理解,
包括:尼薩迦達塔 的弟子當場聽到了,他覺得自己很有收穫,尼薩迦達塔 就是要指出來你所有你覺得你穫得的收穫,你的頭腦思考的一切東西,都是在能知之力之後的,而不是能知之力之前的。
然後你要通過了解到,在能知之力之前的「那個才是」,從而放下之後的「這個東西」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我們覺得這些東西是你可以把握的,你可以操縱的,對吧?你覺得是你在做這個事。
但是呢,首先尼薩迦達 塔他們的一般的指引首先是指出兩步,首先是指出你在做的事情並非是你真正在做,是能知之力在做,我可以再舉兩個小例子,讓大家有一些直觀的體驗。
#其實我們的日常並非是由自我所推動的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做一些事,是下意識做出來的,比如說出門,你想了很久你記不起來,是不是剛才鎖了門?
但是你會發現,其實門已經鎖了,你就會發現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是有力量自動在完成,並不是一定要有一個自我去推動它,對不對?
這是每個人都有經驗,其實就很容易在生活中,你就忽視了。但是呢,我們總是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自我在推動,這就是一種錯覺。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馬哈希的弟子,叫帕帕吉
(在國際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受訪者也翻譯過帕帕吉尊者 的傳記)
帕帕吉 有一次他夜路開車,然後他睡著掉,而且他是走山路。
你知道是走山路的話,你不自己把汽車的車燈打開,好好的看著路怎麼走,他是非常危險的,對吧?然後他走那個山路,他走完了以後,下山了以後,他發現他剛才其實是睡著了,然後他都不知道他自己是怎麼開過那條山上的。
人們往往不去重視,如果你真正去重視!你就會發現,
並不是「自我」去做每一件事情,
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你的頭腦先告訴你:
「我要決定了,我決定好了,我要怎麼怎麼去做,或是我要想一個什麼目標。」
其實是某種存在的力量在幫助你。
所以尼薩迦達塔 的整個教法是
首先指出不是你在做
進一步呢,他要告訴你,真正的你呢,甚至是先於那種能知之力的
即便這種力量也不是真實的,因為真正的你,更先於這種力量。
這是他整個教法,那麼為了說明先於這個能知之力究竟是什麼?不得而已只能安一個名詞,叫做「究竟實相」。
#我們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在焦慮/恐懼什麼?套用這本書,又該如何處理呢?
這個是蠻難呢,因為每個人的習性都很重。
我接觸過很多修行人,即便看過很多書籍,上面他得到的結論,知道頭腦不是自己,頭腦是虛幻的,但是還是依舊很難克服。
因為你煩惱來了,你還是照樣煩惱。
因為很困難,所以必須要很堅決(相信頭腦的東西不是你自己)
以我自己來說,我比我五六年前好很多。
現在我也會起煩惱,但是我就不管他,但是我是能理解這些人的,要克服這個是比較難的。
#即使如同書裡所說,是否有些步驟可以克服這些難題呢?
並非是沒有步驟,而是難題取決於信心,首要必須你夠肯定+堅決(相信頭腦的東西不是你自己)
如果你認定了頭腦裡面的念頭不是你的話,這個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所認識很多人,讀了書,穫得當下的解脫,當下覺得很清涼,馬上他就會覺得這個東西是對的,他能意識到是對的,但是他回到生活中以後,他還是克服不了煩惱。
#那麼這種情況呢,其實是非常普遍的,有沒有解決辦法呢?
我覺得呢沒有必要一定要去解決,因為你想要追求一個狀態,你想要追求一個沒有煩惱的狀態,你心中你有這樣一個追求呢,最後你必然會穫得一個失敗的結果,你想一種很乾淨的紙,但是一張紙他本身就不是很乾淨。你在人世間生活,誰沒有一點煩惱,對吧?
應該要有更加敞開、包容的心態,就是去接受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
自己本來就會起這些煩惱,然後慢慢的讓這種執著逐漸的鬆動,漸漸的起的煩惱..即便起了煩惱也不會太執著。
有些人讀了書,起了煩惱,馬上又起更多煩惱,說我為什麼要起這個煩惱,這本身就是煩惱。如果你先接受,這是煩惱,你不對自己有一個更高的要求,其實慢慢的「煩惱」就沒有力量了。
你接受了「我」就是會起煩惱的一個人,我在人間就是會遇到這些煩惱,漸漸的漸漸的你也就不煩惱了。就是先去接受接納,然後敞開,或許這樣一條路是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
#是否要放掉「相信有愛」這件事,「相信有善」這件事,放掉信念嗎?
首先這本書他講的是一種「究竟實相」,嚴格的來說,他是給那種靈修這條路已經要畢業的人,他是給畢業班的人要講的,所以即便不是畢業班的人,先看看畢業班在教什麼也是有好處的。
比如說「愛」也是一種力量,其實也是包括在「能知之力」裡面的。
可以說「愛」是「能知之力」的一個面向,所以他們這一派要分兩個層次來講:
(以下次「」序皆可對調,只是一種形相的需求)
要先講「愛」,先講「能知之力」,他要先講「遍在」的,照顧好一切生靈的,你可以叫他原初的神,這個「遍在」的,照顧一切生靈的,但是他最究竟的叫法是要告訴這個還不是,後面就是告訴畢業班的人。
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就是說崇尚「愛」也好或是臣服於「能知之力」也好,你不能說是一種錯的,只是取決於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程度去相信這個教法的哪一個部分。
#最後有沒有想要跟聽眾朋友講一下這本書還有什麼重點呢?
這本書的重點?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我們的序,其實我們已經把他的最關鍵的都點出來了。
然後我想提醒大家的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會去翻譯這幾本書,其實是因為我們很愛禪宗,我們本來是學禪宗的,就是大家要重視我們傳統的東西,(翻譯這本書並)不是說我們傳統的東西不如印度的東西,只是現在年代久了,沒有人能夠很好的解釋我們的那些祖師們到底在教什麼?所以我們這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古代禪宗的宗旨,像尼薩迦達塔他們這種教法是把禪宗宗旨明說出來了,在古代來說,就是「說破了」,為某一個人和盤托出(全然的教誨)
在古代禪宗呢一般不會這樣做,因為古代禪宗不這樣做呢,所以年代久了,大家都不知道禪宗在玩什麼。因為禪宗是不輕易說破的。
所以我們現在看一看印度(不二論)的東西,希望對大家,對我們的禪宗也能夠敞開一道門,大家可以回去看看我們自己祖先的東西多麼的璀璨。
尼薩迦達塔 自己也說,他覺得很多人來到這裡,覺得他在這個講法的過程中穫得了收穫,其實恰恰相反,我是要你們放掉一切,你覺得穫得了什麼,或是失去了什麼,本身的你認為真實的一種感覺,他都要你把他放掉,所以他講法是非常究竟的。
by ilikeradio | 10 月 23,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1
VIDEO
安一心專訪李茲文化總編分享 心靜致富:吸引財富最強大的力量,從困境到夢想成真的祕徑
陸續有幾位朋友因為工作上的煎熬,人生陷入困境,食不下嚥,寢不安寧。偶然聽說這本《心靜致富》(Grow Rich! With Peace of mind)的書,從事出版業的直覺,覺得這本書應該能指引明路,讓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仍然可以好好安頓身心。何況這位作者即是大名如雷貫耳的成功學之父拿破崙?希爾。在細讀內容後,我們決定重新出版這本書。
這位百年前誕生的大師,逾一世紀藉由他的成功法則反轉無數人的一生,還造就了最多的傳奇富豪。神不神?更神的是,他的話在半個世紀前可以指引人心的,到現在還是可以指引你!
每個磨難都埋藏著同等或更大福氣的種子。 希爾在25歲當記者時結識了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因為這位富豪的賞識,得以親訪 500多位最成功的人士,投注20年時間找出成功者共通的致富祕訣,20 年後他果然依約將研究心得集結出版為《成功定律》。一炮而紅的希爾,跟當時大部分的人並沒有兩樣,把成功和金錢畫上了等號,於是開始炫富。他開勞斯萊斯,在紐約買了大批房產,還有自己的大山莊……。這番揮霍無度使他在1929年大蕭條之後,敗光了名下所有財產。
因為相信「每個逆境都含有同樣或更大福氣的種子」,所以他沒有像另外三位失去的財產加起來不及他一半損失的朋友那樣走上絕路;因為「成功是屬於有成功意識的人。」9年之後,在他54歲時又寫下《思考致富》,成為世界級的暢銷經典,全盛時期每年都以百萬本的量再刷。此時他雖不至於重蹈覆轍,但也尚未悟出一個至關緊要的法則。
內心平靜是富足人生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30年後,在一種匪夷所思所思的機緣下(賣個關子,請從書裡找答案),且84歲的希爾知道了,原來他準備了七十年,就是注定要寫下《心靜致富》這一本書,將最重要的法則傳達給世人。這本終極之作看似總結了他一生的成功學菁華,但差別在於,書中每一點給予的忠告,希爾都親身驗證過了,所以在書裡,你可以聽到許多希爾如何從一窮二白到變成三位美國總統的私人顧問,到成為千萬人的人生導師的動人故事。在這本希爾按著心意「想寫就寫」的書中,幾乎每一個致富心法都緊扣著內心平靜而發揮神奇效果。心靜是吸引財富的強大力量,已因此書而獲益的人說:「遭逢重大挫折的我,原本是受到心靜主題的吸引,沒想到連物質上也變成以往不敢奢望的富有。」
你為何還沒有成功?是因為沒有天賦異稟,沒有好的出身,或是認定自己早已錯過英雄出少年的年紀?希爾很肯定地告訴你,多數成功者並沒有過人智商,年齡更不是氣餒的理由,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年過四十,甚至是五十、六十、七十歲才到達人生高峰。這些成功人士和一般人唯一差別是,他們深信「凡人心所能想像的,人心就能實現」!
希爾還發現,成功人士身上幾乎都擁有深不可測的內心平靜。當一個人擁有內心平靜時,內心便會自動排除對人生或財富不利的想法或反應,不會再恐懼貧窮、批評、失去愛或老死。會看懂逆境和磨難的意義,把負面的念頭翻轉為成功意識,會擺脫綑綁自己的一連串不可能,會找到獨有的天賦朝夢想前進。
一名服膺《心靜致富》哲學的讀者說:「我的人生分成讀這本書之前和之後。讀了第一遍,我的命運就改寫了,至今仍置於床頭一再重讀。」如果你還沒有讀過拿破崙?希爾激勵人心的哲學,就從這本終極之作開始,如果能認真體會大師所言,相信下一個富翁就是你!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1122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by ilikeradio | 10 月 23,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1
VIDEO
心悅幸福樂45
安一心專訪YOYO老師分享 靈媒的愛情解藥
借助靈媒的愛情解藥,看清此生的情感脈絡與課題, 修好愛情學分,擴展你的幸福能量!
許多人在感情上出現困惑時,經常會求助於算命、占卜等未知的力量,除了希望撫慰自己受創的心靈,更祈求能獲得指點迷津。但你可知道在靈媒、占卜師眼中,愛情的真正面貌為何?真能從前世看今生嗎?所謂的真命天子或靈魂伴侶是否存在?宿命是可以改變的嗎?
作者YoYo長期鑽研占卜、身心靈諮商等相關領域,陪伴過無數在愛裡迷惘、受傷的靈魂,也看遍癡情男女的難解緣分。她在本書中首次揭露靈媒眼中的六大愛情症狀、八種前世今生的愛情課題,搭配各種個案的剖析,幫助我們找出自己的愛情盲點,躲過感情路上的暗礁險流,達到幸福的彼岸。
此外,還教我們如何從脈輪調整失衡的愛情能量,並介紹十三位女神和大地之母的神話故事,對比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故事,帶領我們向女神學習愛情智慧。隨書更附贈精美的女神占卜卡,不論在情感上有任何的疑惑,都可運用,尋求女神力量的指引。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by ilikeradio | 10 月 23,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VIDEO
★動動手,把心中的焦慮、不安、恐懼……緩緩卸下,轉交給「藝術創作」癒合情緒傷口,重掌生命的主導權。★
● 打破大眾對於藝術治療的傳統觀念,除了畫畫,寫作、攝影,甚至APP修圖都可以。
● 最短5分鐘、最長1小時的100種創作練習,步驟簡單,依需求隨時釋放負面情緒。
● 每個練習之後都有「想一想」提問,彷彿將治療師帶回家,不用擔心批評、比較。
讓藝術使你成為更好的人:囊括繪畫、寫作、數位影像、拼貼等多種練習,讓你能自我探索洞察力、正念冥想、接納自我等內心對話。
「藝術」,和情緒一樣抽象、非言語,最適合相互比擬出心中的感受,達到撫平情緒的功效。這本由專業藝術治療師所設計的《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無需任何基礎,就能享受藝術創作「過程」和「結果」所帶來的療癒魔力。藝術治療無關好壞,而是「經驗」和「創造」的歷程,只要盡情享受創作時的心情與感受即可。
透過或長或短的創作練習,每天只要花一點點時間,就能有效緩解憂鬱、焦慮、創傷、壓力等負面情緒,並能藉由創作過程更加了解自身心理狀態,進而掌控情緒並提升自我的價值認同。每一個練習,都有詳細說明步驟和練習後想要達到的目的,讀者完全可以在家自我練習探索。
今天由安一心為你訪談周詠詩老師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mqnZVj
主持人: 好~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書,叫做修復情緒的一百個創作練習。今天也邀請到牌卡界很厲害的周詠詩老師,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老師~ 請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周老師: 哈囉~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詠詩~ 主持人: 請老師先自我介紹,老師您出了幾個很厲害的牌卡,要不要跟聽眾朋友介紹一下~ 周老師: 我目前主要是設計跟研發很多牌卡,比如說療心卡、Fun心卡、Fun心福卡,也寫了兩本跟牌卡有關的運用書籍,還出了一套聊心話大冒險的團體式桌遊。 主持人: 我已經觀察老師很久了,剛好老師推薦這本書,我們就好好邀請老師來談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是在講藝術治療,老師可不可以先跟大家講一下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周老師: 這本書其實不是一本很理論的書,裡面一開始還是有先介紹什麼是藝術治療。 簡單來說,我們會透過藝術創作的一些方式跟過程,希望可以達到一些心理治療的效果,或是達到一些情緒的舒緩、壓力的降低。 在這本書裡面有介紹,藝術治療原則上可以分成兩種大的方向 。 一種是藝術即治療 ,在創作一個藝術品的時候 ,你在做的過程跟完成它的時候,你就可以去享受這個過程 ,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後 ,你會得到一種成就感 。 另外一種是屬於藝術於治療 ,這個是這本書的作者想要去分享的。我們可能在創作完之後,還會去做一個省思跟覺察 。 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提供一百個的練習。這個練習的理念,除了告訴我們要怎麼樣做這個作品之外,每一個練習的後面都還有一個想一想,讓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的創作去跟自己做一個對話 ,這是我覺得它很棒的部分。 主持人: 是~所以這本書的練習有一百個嘛~ 針對一般沒有接觸過的人,這本書應該要怎麼樣來閱讀與進行呢? 周老師: 如果是一般沒有接觸過的人 ,建議要從第一章開始讀 ,第一章介紹什麼是藝術治療,先對這個有個概念之後,後面幾章開始去分門別類,使用不同的媒材創作方式來做練習。 看完第一章之後,我們可以去選擇自己比較熟悉、有興趣的一些工作方式 。除了一般比較熟悉的畫畫這種方式外,這本書比較很特別的是還提供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說透過黏土的雕塑,或者去做縫紉,甚至去做一些複合媒材拼貼,它還有一章特別去講的一種創意寫作,就是用文字的方式,而不是只是圖畫。 我特別喜歡其中一章,它提到一種數位攝影創作,因為我們現在有手機很容易拍照,我們可以用這個方式很快地去進行創作,推薦給一般的夥伴。 此外,我覺得它也蠻適合專業助人者 ,可能可以把藝術療癒的方式去放在他的助人工作裡面 ,我覺得這本書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書。 主持人: 這本書裡在剛開始有特別提到一些暖身運動,直接創作就好了,為什麼需要做這樣的暖身運動呢? 可不可以舉幾個例子讓聽眾朋友來了解,為什麼在做修復創作的過程當中,前面還要先做這些動作? 周老師: 這就像跑步運動需要先進行暖身一樣,尤其是對那些比較不常運動的人。 對一般人來說,尤其是長大之後,就很少提筆畫畫跟創作。如果你是對於創作比較沒經驗或有一些擔心的人,作者很善心地提出一些暖身的練習,先從很簡單的方式開始,比如說它有很簡單的方式,可能十分鐘就可以做完。 比如說,你可以閉上眼睛,拿鉛筆或蠟筆就開始圖畫、塗鴉,因為閉上眼睛,你不怕也搞不清楚自己在畫什麼,可以比較自由地去享受這個材料在紙張上面的一種創作的過程 ,或者是也可以搭配音樂、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歌 ,慢慢地,歌的感覺就畫出來了 ,甚至你還可以搭配一些呼吸或冥想 。 這就是暖身 ,對於 我們開始進入一個比較長時間的創作,或是要跟自己的潛意識、心靈做對話時,還蠻重要的一個前置作業 。 主持人: 是~ 是不是就像是我們可能工作繁忙時,要突然開始來做這件事,需要先隔離一下繁忙的情緒,然後再進行下一段修復治療的這個程序。 周老師: 嗯~也可以這麼說,可以先讓自己有一些暖身的練習,在比較熟悉這個過程之後,就可以就像你講的,可能可以為自己另外找一個比較專門的獨處的時間,然後好好進行創作。 我覺得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是它提供很多個練習給你,讀者可以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或有興趣的,甚至可以做一些不同的挑戰,去嘗試不同的創作的方法跟使用不同的材料去創作。 主持人: 除了老師剛剛講的數位攝影的例子,可不可以請老師跟我們講裡面兩到三個的練習方式。而這兩三個方式,我們又必須要注意什麼呢? 周老師: 因為我們前面講的是暖身,現在就分享幾個在裡面一百個方式裡面的重要、我自己喜歡的一些方法。 其中一個它講的是動物嚮導 ,它要請你畫出三種動物,第一種是代表你的外在,第二種會代表你的感受,第三種動物會代表你的想法。 我覺得這個作品,其實它的意義很豐富,因為動物就是一個象徵,在這個作品裡面,它會提到的是,至少要畫三個動物,除了畫動物出來之外,還要畫牠們的棲息地,在海裡的、或陸地的、或天空的,可以透過最後完成的作品,再來跟自己做對話。 因為其實對一般人就會覺得說,我要畫動物,好像怕自己就是不會畫,作者提醒大家不要擔心這個。我會建議,我們其實可以搭配一些動物的牌卡來做一些運用,可能會比較容易進入怎麼樣去畫動物,然後可以再做一個比較深度的對話的過程。 因為我自己主要是在做牌卡的運用,我覺得牌卡也是一個很圖像的工具,可以透過選牌跟抽牌來跟自己心裡做對話,這也是一種可以就是去搭配的方法。 另外,我很喜歡另外一個創作的名稱,叫做療癒之心 。它是透過布料拿去裁剪出新的形狀 ,它可以去黏貼很多複合式的媒材 。如果你不會畫畫、比較怕畫畫的,書裡介紹了很多其他用現成的素材就可以去創作的一個方法。像這個療癒之心,我可以把我喜歡的鈕扣、羽毛、珍珠等縫上去,之後就做成一顆心代表自己,這個我覺得還蠻適合跟我的療心卡做搭配。 這本書前面就是介紹這些創作形式,後面鼓勵讀者可以跟自己的作品對話。在這個對話過程,我覺得可以讓整個過程更療癒。 主持人: 那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稍稍解釋一下,要怎麼去做對話,不是說在創作過程就已經心裡對話了,那還要什麼樣的程序做對話呢? 周老師: 這要看他作品的內容是怎麼做的,但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怎麼樣去提高自己的自我覺察 。在創作的時候,就會有感覺跟想法。 在創作可能還沒完成時,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有一些感受跟想法,要怎麼樣可以去覺察或留意到這些感受跟想法。因為有時在創作的時候,可能會有像我不喜歡這個作品、我不喜歡長這樣、我不喜歡我又會再怎麼樣去面對我的作品,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自我對話過程,一個是過程中的對話,另外一個就是完成之後的對話 。 書裡有提供一些方法,例如提供一些問句。比如說,創作完成之後,你要怎麼樣觀看你的作品?這個作品可能帶給你什麼樣的連結?或是有什麼樣的過去經驗聯想?你會怎麼樣去跟這個作品對話?這本書寫得還滿多的,因為它會有一些練習是有主題性的 ,所以可以透過這個主題去做比較深度的引導 。 主持人: 我隨便舉個例子,因為這本書其實就是在講創作,你在做這所有的過程以後,最後有一段標題是寫想一想。 想一想裡面就有說~ 第一個,你的創作是否訴說了你當下感受到的情緒? 第二個,你有這種感受多久了呢? 第三個就是說,若你可以縮小,然後跳入這個畫裡面,你會落在哪個地方? 我覺得這個很神奇,因為我覺得可能落在某一個地方,其實它背後都有特別的意義。 最後一個就是說,你的創作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提示,讓聽眾或讀者可以在這個修復情緒的過程當中,你會有一個覺知的力量起來。 周老師: 您剛剛講的是前面那種塗鴉創作的練習,比較像我們傳統的,我透過我畫的東西,我就可以跟它對話。後面還有很多我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就是其他材料的創作,也都會提供怎麼樣在這樣的過程去做一個對話。 我覺得是一般人都算容易上手,如果你想要接觸藝術治療、藝術的療癒,我覺得從這本書開始是一個很好的一個方向。 主持人: 最後老師也沒有什麼想要跟大家補充或提示的呢? 周老師: 我想要跟大家補充的重點,就是一定要親自操作,只是看過不會有那個經驗 ,就像你看一本食譜,你只是看它怎麼做,可是你沒有真的去食物做出來、沒有真的吃進去,這樣的效果非常有限 ,推薦大家一定要看了之後,找機會去練習、體驗與實作 。 主持人: 謝謝周詠詩老師來跟我們分享修復情緒的一百個創作練習,是奇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好書,謝謝老師囉~ 周老師: 謝謝大家~謝謝~
by ilikeradio | 10 月 23,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1
VIDEO
心悅幸福樂44
安一心專訪新星球文化總編 談創造自己的神聖典禮 療癒、轉化並榮耀你生命中每一個重要時刻!
在我們的人生中,人人都需要典禮。 該如何創造有意義的個人典禮?要從哪裡開始? 現在,不需要任何靈性的背景, 你也可以自由創造出自己的專屬儀式!
只要意圖清晰,誠心感謝,一個簡單的典禮,就能為你的物質生活帶來靈性的力量。
自古以來,人們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嬰兒誕生、生日、結婚、告別、成年、遷居、四季更迭、新月滿月、新年耶誕等這些特定的日子或事件,舉行典禮祈福慶祝。這麼做,無非是透過某種儀式的過程,使每個人生階段的意義就此展開。
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忘了,舉行典禮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搭造一座意念的橋,跨越自己在靈性與世俗生活之間創造出來的障礙。舉行各種不同的典禮,可以療癒身心創傷、度過人生轉變階段、榮耀生命重要事件、慶祝季節的變遷、並釋放生命中不再有意義的人、事與情境。一個簡單的典禮,能使我們想起自己是誰,重新與生命的節奏和諧共振,得到宇宙大地神奇的力量。
史蒂芬.法莫博士以多年的研究與探索,融合基督教、佛教教義、道家哲學、薩滿精神,發展出一套清晰簡單的指引,並提供豐富的訊息與案例,讓每一個靈性背景或經驗不同的人,都可以創造並帶領自己的神聖典禮。
推薦序
神聖典禮,重新連結生命本源和靈魂的沃土
李育青(Apuchin﹝飛翔的山或禿鷹﹞,執業牙醫師,臼井靈氣治療師,城市薩滿。)
我感覺到,有某種靈明的存在, 以崇高肅穆的歡欣,驚動我的心; 我也感受到,某種滲入一切,流貫深遠的浩瀚素質, 棲居在,落日的光華,渾圓的碧海,生機盎然的大氣,蔚藍的天空, 以及人的心靈之中; 彷彿是動力,也是精神,驅策著一切思維的主體,思維的對象, 並在萬象萬物之中運行不息。 ~華茲華斯,丁騰修道院,1798~
倉促攪擾的世界使我們與較好的自己分離太久,而逐漸萎靡,厭倦世事,膩煩歡樂。此時,孤獨顯得多麼從容,多麼溫和。然而,因之而生「生命是孤絕的」,這樣的領會卻是種幻象。不論是否意識到,有許多存在的向度交織並滲透在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它們是我們的一部份,我們也同時是它們的一部份。我們並不孤獨,因為萬物皆無二致。
在這價值觀混淆、情緒紛擾混亂的時代,廣受歡迎的心理學家與宗教導師們、帶著唯美傷感的樂觀主義者與善心人士,紛紛提出許多滿懷希望、撫慰人心的話語。他們要我們只關心當下,要我們不計一切的被啟蒙,平凡的心靈與靈性能被揚升。他們總能看到事物的光明面,覺得我們幹麼庸人自擾,老是憂心現代生活的黑暗面。一切不過是存乎一念之間,心念一轉,我們的處境不都越來越好?於是我們漸漸擺盪在大眾心理學、宗教順從與新時代思潮之間,適應用不著奮鬥、奉獻或付出的空虛生活。而這些樂於助人的生活顧問,努力恢復我們的信心,想盡辦法讓我們在這瘋狂的社會中感到自在,並奇妙的化痛苦為歡樂、化悲傷為喜悅。但這種極度缺乏精神朝聖——「神聖典禮與靜心冥思」——的生活,要說能夠很容易找到平安、喜樂和幸福,無疑是緣木求魚。
史蒂芬‧法莫博士的《創造自己的神聖典禮:療癒、轉化並榮耀你生命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一書,藉由看似尋常典禮中的神聖經驗,讓我們由外在「自動化」層次的機械性生活,轉換到精神意識甦醒,與神聖母體連結的「內在生命」,進而得以觸及靈魂深處的核心本質。當我們過著自動作用的生活時,是由潛意識引導著思想與行動,機械式的服從周遭的標準與偏見,或機械式與強迫性的反抗它們。我們的慣常習性,有能力以一種虛假的自發性、自然性來滿足自己。
對我們來說,虛假與非自發已成了第二本性,那些看來是出於我們意願的事,實際上是怯懦的逃避,看起來的自由與啟蒙不過是一種強迫行為。書中藉由清晰簡明的指引,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平常」與「古老」典禮中的創造性意義與神聖內涵,並喚醒我們內在奧祕的感官與存在的恩寵,使我們的心智與靈魂結構化,從而帶來療癒的力量。但這精神上的體驗未必就永遠留在心靈上,凡俗生活的循環幻象,常使我們偶而「醒」了過來,但隨後又墮入虛無的牢籠之中。因此,隨著季節流轉與生命歷程的冉冉前行,各種若符時節的典禮,一次次讓我們連結與親近生命本源和靈魂的沃土,進而穿透世俗的「假象」。這假象的悲劇全然是因為它逃離生命與經驗,逃離所有在我們內在最真實、最直接與最真誠的部分。
美洲原住民有非常豐富、多元的典禮與儀式生活,其中的「靈境追尋」或「靈視探尋」這種精神鍛鍊最令人印象深刻。年輕的男子不跟隨大家共有的成見,只聽從個人自發的靈感,藉由祈禱與儀式進行身心準備,然後離開族人,在山上獨自生活一段時間,尋求來自大靈的「啟示」與內在的「甦醒」。這種儀式與大靈的恩賜不僅是象徵性的,還帶來照亮心靈之眼的恩典,使得個體得以擁有一個圓滿的生命。也讓我們明白對待生命真正神聖的態度,在於覺察奧祕,並以敬畏與尊敬深入其中。
法莫博士探究當代世俗典禮與古老原民儀式的真正面貌,揭露隱含其中的核心元素,並以親身生活經驗的分享,一步一步引領我們在日漸疏離的生活、庸俗與形式化的慶典與儀式中,找回失落已久品味精神事物的感官。也讓本書成為在生命的重要時刻,創造屬於個人的神聖典禮,顯化靈魂光華的絕佳案頭參考書。
現代人比以前的人更尋求解放與自由,可悲的是,我們尋求所用的方法,把我們帶進更大的奴役與束縛中。生命需要一種簡單純粹的勇氣,創造性的神聖典禮,讓我們內在變得安靜,學習在自己的貧乏深度與孤寂中看見萬物的本源,並與之共譜心靈之歌。
前言
親近神的不同方式
幾年前,我與朋友羅拉在聖誕夜參加一場午夜彌撒。牧師佈道時的傲慢與囂張的氣燄,讓我不禁對他產生了批判。我憑著過去的經驗,認為他在強行灌輸沒有知識的人必須要有宗教信仰,並且承認自己的罪。
我想問羅拉對於這場彌撒的看法。然而當我轉頭看她,卻發現她眼睛腫了,淚水不斷滑下臉龐。我馬上覺察,她經驗了與我完全不同的感受。我抒發完自己對於這位牧師的不滿之後,她回應說:「喔,不是這樣的。我非常感動。牧師說了什麼,其實沒那麼重要,但我總是被人類用各種不同方法親近上帝的事情吸引。」
我起初對於她不同意我的看法有點訝異,但當我完全理解她話中的意涵,就非常欣賞她的觀點。我開始能超越自己的批判,去明白這位牧師其實也是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親近神」—─與我以及其他參加彌撒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
於是我看出聖誕彌撒這件事當中最基本的部分,也就是我們稱為「聖誕」的這個季節,既是宗教上的節日,也是文化上的節日,這使我日後更能從這些聖誕儀式和典禮去體會其豐富的象徵與意涵。這些儀式、典禮已被人類以某種形式實行了將近兩千年,然而其基礎卻源自年代更久遠的古代慶典,它們共同的主題就是慶祝光的回歸。
於是我回到家中,點燃蠟燭線香,開始祈禱。
典禮是座連結不同世界的橋樑 是的,人們確實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想更親近神」,我們唯一能將神聖的感受帶回家的方法,就是透過儀式。另外還有一種更普遍的方式,就是舉行神聖典禮,你會在接下來的篇章看到,儘管和儀式很相近,但某些重要的作法卻是不同的。
如前文所述,幾年前的聖誕夜事件只是其中的一小塊拼圖;在持續不斷的追尋過程中,我們試著透過各種方式與力量與神性溝通、榮耀神性。我們與許多出生於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人一樣,嘗試過各式各樣的宗教體驗與靈性修鍊;而我就像一個靈性美食家,也嚐遍了各種與我口味相符的靈性教導。
我經歷過非常多不同的靈性體驗,包括各種宗教與靈性上的追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薩滿的途徑。另外,我也融合了基督教、佛教與道家哲學。就和許多人一樣,我並不屬於任何傳統宗教或靈性團體,而是自己整合了各種不同宗教中的共同元素。
我是一位作家、專業演說家、牧師,也曾是心理諮商師。而我剛才提到,對我最有吸引力的靈性教導來自薩滿。部分原因在於薩滿的傳承沒有寺廟、沒有上師與體制。在古代的原住民文化中,薩滿巫士是部落的醫生、祭司與神諭的傳達者,集多重角色於一身。他們是連結人類社會與靈性世界的中介者。透過將意識投射進入非尋常的時空,進行靈性溝通,就能夠療癒生病的人,為獵人們找到獵物出沒的地點,並在必要時呼求聖靈的協助,拯救整個部落。
薩滿最具力量的方法之一,就是舉行典禮。它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吟唱與舞蹈,向神靈祈雨;也可能是更為複雜的,透過草藥、咒語與祈願,來治療罹患重病的人,透過「靈性祓除」(spiritual extraction),去除導致疾病的靈性因素。還有些典禮只是純粹表達感謝,崇敬大自然對生命的無私奉獻。
典禮,不論它是否屬於薩滿,都具有神奇的創造力和療癒力,能夠為物質世界與靈性世界搭起溝通的橋樑。它是一種絕佳的方式,讓我們去體會宇宙力量是如何運作的,去榮耀生命中所有我們想要加以聖化的事件。參與神聖的典禮,能夠幫助我們與大自然的流動與生命節奏和諧共振。
我的朋友賈德.格列哥里(Jade Wah’oo Grigori),一位來自亞利桑那州喜多納鎮的薩滿巫士與典禮專家做了極好的詮釋:「典禮是一座意圖的橋樑,使我們可以跨越自己在靈性與世俗生活之間製造出來的障礙。透過典禮的創造,我們可以使自己的靈魂自由進入物質世界,也能使意識進入靈性世界,這是一座雙向的橋樑。」
用簡單的儀式就能創造神聖經驗 從婚禮到葬禮,從齋戒禁食到狂喜舞蹈,綜觀歷史,人們透過不同的典禮儀式,想要嘗試與神聖接觸。當我們藉由典禮向生命的重要事件致敬,便能提醒我們與神、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結多麼緊密,幫助我們平靜面對生命中難以避免的改變。這些時候我們需要的,就只是舉行一個簡單的典禮,以意念與誠意感謝生命本身令人讚歎的神奇。
舉行神聖典禮,還有一些其他的目的,譬如幫助我們釋放與某些人、事、情境間不再有意義的牽扯與連結,使自己敞開心門,歡迎新機緣與經驗的到來。比方說,我最近和妻子朵琳開車沿著奧塔加公路—一條環繞橘郡的山路,蜿蜒而上,駛往愛西諾湖。我們來到公路外兩英里處一個最喜歡的地點,沿著長滿加州灰色鼠尾草的泥濘小道一路走去。離這條小道約五十碼隱藏在山坳處的地方,有一棵布滿瘤節的巨大老橡樹,我曾來過幾次,這一天,我和朵琳打算在這裡進行釋放的儀式。
我那陣子剛結束了心理諮商的工作,帶著一些工作上使用的名片與表格。朵琳則把她過往生命一些還沒放下的人與情境全寫在一張紙上。對我倆來說,這些紙張代表著我們想要釋放的事。
準備工作完成之後,就開始進行典禮。我們先將這些紙張放進老橡樹旁挖掘的小洞中。
我點燃紙張,看著它們燃燒,然後我們大聲宣告,與這些過往的人生告別。等紙張化為灰燼之後,我們把它埋進土裡,開始祈禱,感謝神、感謝老橡樹、感謝大地母親、感謝我們的守護靈與天使。
整個過程結束之後,我的心敞開了,不禁笑逐顏開。一切都非常完美,我與最心愛的人分享這神聖的一刻。我全身充滿活力,感覺一股對生命全然的感謝。當我與朵琳擊鼓搖沙鈴結束儀式時,都進入了一種寧靜的狂喜。
在參與這樣的典禮時,人們往往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狂喜的狀態,經驗到靈魂層次中一種深刻又古老的感受。透過神聖典禮當中經常出現的神話元素—大量的種族記憶從各種符號、歌曲、舞蹈、故事中滲透出來,全具有跨文化的共同主題,我們於是在這裡找到了所有人類所共有的基礎。
所有的典禮都是療癒 無論目的是什麼,神聖典禮一開始都是為了協助人們療癒最根本的靈魂創傷—─我們與造物主及萬物分離的幻覺。藉由參與神聖典禮,我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在物質與精神上從來不曾與創造我們的源頭分離,提醒我們在生命龐大錯綜複雜的網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典禮也許是為了進行某種特定的療癒,比方說釋放某人在情緒、肉體或精神上的創傷。
或者,也可以透過典禮尋求靈性存有的協助,修復人際關係,或解決群體的某些情勢。某些特定典禮是為了轉化與慶祝。想要慶祝重大的事件,譬如結婚、個人成就或特定紀念日,有__什麼是比歡樂慶典更好的方式?又譬如四季更迭的大自然節奏,或每個月的滿月,也都是舉行典禮的好時機。雖然宗教、文化與國家的假日可以用一般的方式慶祝,但若結合其他的元素,不但可以擴大效果,還能創造更豐富的內涵與意義。
在步調匆忙的現代社會,接近靈性這件事比過去更為重要。典禮將靈性的本質帶入我們的頭腦與心靈,所以無論你的宗教信仰或靈性皈依為何,它們都應該是每個人日常作息的一部分。雖然神聖典禮時常披著不同宗教、種族、文化、語言、習俗的外衣,但事實上它們應不受限於傳統的習俗。你不妨以敞開的心與清晰的意圖,為自己、家人、群體創造有意義的典禮。
在本書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方法,為個人生命旅程的重要事件與經歷,創造一些簡單可行的神聖典禮。不必拘泥於特定儀式或步驟,一旦懂了一些基本原理與程序,在創造的過程中就會有靈性力量帶領你。待實際運用這些概念與建議後,你將會對靈性的指引更加信任,對自己帶領典禮的能力更有自信,並與生命巨大神祕的力量更密切合作。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