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50 阿羅哈!Aloha:我在修藍博士身邊學到的清理話語

心悅幸福樂 50 阿羅哈!Aloha:我在修藍博士身邊學到的清理話語

心悅幸福樂50

安一心專訪方智編輯分享 阿羅哈!Aloha:我在修藍博士身邊學到的清理話語

與夏威夷療法「荷歐波諾波諾」的相遇,就從認識「阿羅哈」的精神開始!
說出「阿羅哈」的那一瞬間,就會開始清理記憶,回到靈感的零極限狀態!

「阿羅哈」的原意是「現在的我正在神的面前」。不管是你、我、那邊的花,甚至是你現在穿的那雙鞋子,都是神聖的存在所創造出的完美存在。

─修藍博士

當你心中對別人有反應時,就說「阿羅哈」!
看見了不想看的東西時,就說「阿羅哈」!
無法喜歡自己時,更要說「阿羅哈」!

夏威夷傳統的問題解決法「荷歐波諾波諾回歸自性法」推動者修藍博士,初訪日本時即與作者結緣,作者數年來近距離跟隨修藍博士,領受他的教導,把自己實踐荷歐波諾波諾的心得與博士的話語,集結為17篇清淺細膩、誠實剖析自我與從中如何受益精進的精采文字,篇末並收錄整理了許多博士的自我清理話語。

閱讀本書可以讓你我找回「真正的自己」,同時也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而豐富。當生活中有問題發生時,運用書中的清理法,可以幫助我們從重播的記憶中,回到愛,回到靈感的狀態,讓最佳的問題解決法自動浮現。

讀者感動按讚

「這本書真的很棒!能給正在實踐荷歐波諾波諾的人莫大的激勵!」
「光是閱讀這本書,就覺得被療癒了!」
「讀了這本書,我終於真正明白內在小孩的意義。」
「這本書不但易懂,而且比其他荷歐波諾波諾作品更加感人。」
「提供了具體而細膩的指南!」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心悅幸福樂 49 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安一心專訪譯者周群英

心悅幸福樂 49 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安一心專訪譯者周群英

心悅幸福樂49

安一心專訪譯者周群英分享 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我們願意工作,卻找不到工作;我們想要投資,卻覺得這樣做很不安全;我們希望銀行裡的戶頭有足夠的錢,卻發現自己被『錢可能不夠用』的想法嚇得半死。」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召喚或妨礙奇蹟的發生。

作者瑪莉安‧威廉森被《出版人週刊》稱為最知名的「奇蹟課程」心靈講師。書中,她從奇蹟理論,針對人們的財務狀況提出獨特觀點,揭露了一條經由「神聖補償法則」通往物質、性靈皆豐盛的路。

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並把注意力放在負面事物上時,就會創造出負面情境。相反地,當我們相信愛、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會是美好的,我們就敞開了自己,準備接收宇宙為我們保留的奇蹟。

許多人經歷過棘手的財務困境,在職場多年卻發覺自己始終停滯不前,以滿腔熱血和多年累積的專才創業卻血本無歸……然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擁有一種相信命運可以改變、相信奇蹟會發生的力量,這個在想法上的簡單轉變對於接下來要發生的事具有重大影響。

在本書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吸引來奇蹟般的突破,或者使其轉向。奇蹟課程於工作及財富上的運用,並不是要教導我們贏得樂透,而是關於將信心當作心理上與情緒上的肌肉,時時鍛鍊,才能真正從中獲益,克服財務壓力,釋放富足的神聖力量。

【更豐盛的奇蹟法則】

˙內在的富足,是外在豐盛的終極源頭。真正能創造金錢的不只是我們提供的服務,而是我們是誰。

˙偉大的人物指的不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人,而是那些跌倒時會往內挖掘自己,然後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的人。

˙如果我們批判某人富有,我們也等於無意識地破壞自己的富有。如果我們認為當窮人比較純潔,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貧窮的人。

˙環境本身並不能限制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對於環境的看法,才決定了我們是否擁有改變環境的能力。

˙金錢不只是某個要「去外面賺回來」的東西,也是某個我們必須能夠「靜靜地坐在那裡接受」的東西。

˙在心靈上向那些現在和你共事、過去和你共事,或將來可能和你一起工作的人致敬。

作者簡介

瑪莉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

美國頗具知名度的心靈導師,經常受邀出席歐普拉、賴瑞金等人主持的談話節目,傳遞愛與和平的訊息,修習與講授《奇蹟課程》已逾二十年。一九八九年開始,在洛杉磯發起「天使送餐計畫」,為愛滋病友提供免費送餐服務,日後成立「和平聯盟」,迄今仍投身公益不遺餘力。二○○六年時,獲《新聞週刊》評選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人。著作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著有《愛的奇蹟課程》《愛的祈禱課程》《心靈減重班》《陰影效應》《改變的禮物》等書。 

作者網址:www.marianne.com

譯者簡介

周群英

台大政治系學士,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兼職譯者。近年涉足身心靈書籍,深受老莊、艾克哈特.托勒、傑德.麥肯納等人之觀點啟發,獲益良多。希望能盡一己之力,介紹更多好書給讀者。譯作有《愛的奇蹟課程》《卓爾,謝謝你毀了我的人生》《癌症大震撼!德國名醫要救你的高治癒率全身療法》《布萊克威爾政治學智典》《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心悅幸福樂 48 胡娜的靈性對畫 安一心專訪胡娜分享 從網球名家到素人畫家,胡娜激勵人心的故事與療癒心靈的詩畫

心悅幸福樂 48 胡娜的靈性對畫 安一心專訪胡娜分享 從網球名家到素人畫家,胡娜激勵人心的故事與療癒心靈的詩畫

心悅幸福樂48

安一心專訪胡娜分享 從網球名家到素人畫家,胡娜激勵人心的故事與療癒心靈的詩畫

《胡娜的靈性對畫》

一場與自我的真摯對話,成就一幅幅與心靈對談的畫作!
享譽國際網球名家胡娜,一年揮灑百幅畫作的奇妙旅程……

人類的精神力量的確是無窮無盡的,
信念就是最大的原動力,
只要自己覺得能夠做到,
由內而外產生出來的能量將源源不絕。

「我非常清楚,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出現過實現夢想的機會,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夠適時把握,機會將稍縱即失。」網球名家胡娜說。

兩歲半,胡娜就自行策畫上演「醫院逃脫記」;五歲學芭蕾,六歲練體操,七歲正式學網球;十六歲贏得中國網球單打、雙打冠軍,十九歲贏得香港國際成人組單打及雙打冠軍,二十二歲晉升職網世界排名五十名之內……她本著「面對困難一定要挺過去」的精神,她深知「成功祕訣在於堅持的毅力」,於是年紀輕輕就享譽國際。

胡娜在國際網壇叱奼風雲,卻在2011年,網球拍一變成畫筆,開始了作畫之旅。明明是素人畫家,卻如有神助一般,時常下筆如飛,一氣呵成,短短一年多,竟完成了百幅以上的創作,甚至在2012年的台北花博上展出。

她夢想的實踐不僅在網球上,現在更在繪畫上找到生命的道路;不只是藝術的展現,更透過畫來探索心靈深處。許多人看了她的畫,深受感動,心靈彷彿也受到療癒了。

「我親身體驗出,人的精神潛力是無限大的,只要是保持正面積極的思維,就能與天地作連結,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是胡娜的深刻體會。

仔細傾聽內心真誠的聲音,你就能將自己內在的潛能激發出來,自然也能讓許多奇妙的因緣與美好伴隨著出現。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心悅幸福樂 47 我愛的人,要走:身心靈臨終關懷手冊 專訪謝明君心理師分享

心悅幸福樂 47 我愛的人,要走:身心靈臨終關懷手冊 專訪謝明君心理師分享

心悅幸福樂46
安一心專訪謝明君心理師分享 我愛的人,要走:身心靈臨終關懷手冊
《我愛的人,要走:身心靈臨終關懷手冊》
死亡,是被所有人共同發明而來的
生命,藉由「生」與「死」來完成循環
生死大事是人終其一生都會面對的課題,活著本身當然是一種奧祕,死亡、死後的世界又是所有人類好奇的領域。然而有關生死學的資料,在我們周遭已有了太多扭曲,原因是:從來沒有人能夠證明--能夠證明的人早都已經死亡。以致有一些說因果或是自稱通靈的人,便藉著無人可證,加上往往那些求知者皆是正處最矛盾和無助的時刻,因而就隨口胡說。
學習賽斯心法將近三十年的許添盛醫師,對存在的本質、生死大哉問的識題上,已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並在賽斯書的導讀過程,及歷年所有演講的內容,多次觸及生死的議題;本書乃是許醫師藉由賽斯書的一手資料,加上他個人數十年的心得融會貫通而成。
本書將為讀者介紹一個大家從沒這樣想過的死後世界,及人們真正面臨死亡時的意識變化。當你閱讀時,希望會喚起你內心的共鳴:「是的,好像本來就該如此!」透過書中概念的了解,及許多臨床個案的真實分享,你會明白,原來死亡並不可怕,也不遙遠,甚至一直是我們心中溫暖的那一面。
自古至今,人們一向很難脫離生離死別的痛苦,相信本書的生死觀能為大家帶來全新的視野,安撫所有的痛苦、思念和悲傷。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心悅幸福樂 246 當我遇見一個人:薩提爾精選集1963-1983

心悅幸福樂 246 當我遇見一個人:薩提爾精選集1963-1983

標題:當我遇見一個人:薩提爾精選集1963-1983
作者:約翰.貝曼
譯者:楊東蓉
出版:心靈工坊
連結:https://bit.ly/2zp3CUj

發掘每個人深藏內在的自我療癒潛能,就能帶來成長與轉變

人的內在都蘊含了所需的滋養資源。我的治療就是協助人們接觸並學習如何運用潛能,進而創造出一個成長系統。──薩提爾

 

​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以精神分析的執業背景,卻在 1951 年毅然闖入家族治療這片未開發地,並透過細膩的觀察本領和對人的信心與好奇,挽救許多家庭的危機,發展出著名的「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其中具像又實用的許多助人技巧,像是溝通模式(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冰山隱喻、家庭重塑等等,幫助人們探索自己內、外在經驗的差異,使人更認識自己、與自己的獨特性連結,時至今日仍影響深遠。

薩提爾不以病理學角度看人,相信人們有內在能量和資源,能夠學習並改變應對方式,過著更負責、更賦權的生活,並肯定單親、重組、非傳統的家庭型態,相信家庭運作良好的關鍵在於關係而非形式,這些想法都大大超越了她的時代,並與現代社會遙相呼應。此外她看重治療師對自己感受的覺察與應用,強調唯有當治療師能善待自己、與自己調合,才能在真誠的互動中對個案有正向啟發。

本書編輯群以知名心理治療師約翰.貝曼為首,精選薩提爾逝世前二十多年的教學文章,不僅畫龍點睛地呈現她一路走來的信念、風格、方法及實際案例,更帶領讀者見識薩提爾對治療的貢獻與時代意義。

「維琴尼亞.薩提爾身為家族治療創始人之一,她的創意是世界公認的。她堅信人們擁有不斷成長、改變和獲得新理解的能力,她的目標是改善家庭中的關係和溝通。她曾說過在療癒家庭的過程中,我們也療癒了世界。」──約翰‧貝曼
 

本集訪談文字稿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我蠻喜歡的一個治療師叫薩提爾,書名是《當我遇見一個人》,心靈工坊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邀請到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廣協會的理事長,也是博仁綜合醫院身心醫學科的主任林宏川,林醫師來到我們的線上介紹這本書,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林醫師:
主持人好,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林宏川。
 
 
 
主持人:
可不可以先簡單跟大家來介紹一下,薩提爾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
 
 
 
林醫師:
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是一位美國人,成長活躍的年代是從1950年開始,從事精神分析治療,但是她是一位社工背景的女士,開始接觸個案之後,經由自身的經驗、體驗,把她從個人諮商治療的觸角就擴展到整個家庭的會面,那個年代就開始推展成一種家族治療的風尚一直到現在。
 
 
 
主持人:
台灣坊間流行家族排列,跟家族治療,可不可以跟聽眾解釋這兩個的差異?
 
 
 
林醫師:
家庭治療在一般比較常規的,接受來訪者、個案的委託,他們帶來他們的問題,希望來解決問題,通常他們一般帶來是臨床上或實際上困擾的心靈問題或家庭、家人的問題,然後來尋訪幫忙協助,透過跟他們整個家庭的接觸面談,去打開他們的癥結,也就是說,幫助他們帶來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這個叫做家庭治療。
 
 
一般家庭的排列,是另外一種特別的形式,也是用來處理他們的問題,比較著重在也是整個家庭的系統上,比較偏向靈性的,尤其是比較講不出的一種特別的直覺性的反應。
不太一樣的。
 
 
 
主持人:
可不可以請林醫師跟我們講,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應該怎麼樣來閱讀這本書呢?
 
 
 
林醫師:
這一本書,真的很特別,是英文翻譯過來的書,表定上是當我遇見一個人,實質上次要的抬頭就是薩提爾的精選集。
 
 
薩提爾女士當年,在整個實務的過程裡面,她自己有第一作者、第一人稱作者的寫住,工作的理念過程,她的經驗、她的體驗。


 
 
後續,後人就發現這些的寶藏,匯集起來之後,整理了這些很重要的精選集,可以看得出來她怎麼在看人,怎麼在跟人群工作,跟人自己去接觸,尤其她最強調的自己,一個諮商者、諮詢師,特別要準備好的一種狀況是什麼,很重要的要素。
 
 
也讓我們看見說,哇!原來一個人,不單單是一個治療師諮商師諮詢師,也可以變成某種狀態的時候,跟人之間互動上、接觸上,很輕易地可以很和諧的跟人很好的一個交流。
 
 
 
主持人:
就在274頁,特別講到當我和我自己、和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所見所聞接觸時,我正成長為一個更整合的自己。我更一致、更完整,能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連結。
 
我覺得薩提爾……
我在多年前有看過她的錄影帶,她在治療……就覺得她是一個非常、非常溫馨的人。
 
在這本書裡面有特別談冰山理論這一個概念,可不可以請林醫師來跟我們講,她在談什麼呢?
 
 
 
林醫師:
您剛提到的那一個,強調的是我跟我自己去接觸,我們的內在、內心有很多的層面。
 
 
剛提到的一個冰山,冰山就是對一個人的內心、內在的一種比喻,我們知道,冰山一角浮在水面上,是最上面的一個角落,可是冰山水面底層是深度很寬大的一個實體,也就是說,它在形容,我們看到人外顯的行為就是冰山的一角。
 
 
一個人真正的內心有很多不同的層面。
比方,他有他的感受、心情。
他有對事情的看法、觀點。
他有對事情的期待,或對自己及他人的期待、願望。
 
他也有身為一個人,很普遍性有一些的渴望、渴念……
比方,我們常常需要被愛被別人理解、支持、被認可。
我們尋求自由,要有空間,這就是一個渴念。
 
 
最重要的是,身為一個人,我們有自我價值感、存有、存在性。
她了解到人類有這幾個不同的層面,這些層面都是在人的內心。
 
 
心理學上,人是還有我們看不到的內在,都在裡面,所以,她用一種冰山的層次來作比擬。
人跟人的接觸、碰面都是冰山的外圍,最上層,原來,我們人的內在、內心的交流、互動是有內在,這麼的深厚。
 
 
 
主持人:
可不可以請林醫師來跟我們談談,在平常生活中,這樣的一個”流”,到底要怎麼來使用?
 
 
當我看到對方或是家庭、各層面的人,搞不好都只是外圍,那怎麼樣實際上把這個理論來運用呢?
 
 
 
林醫師:
這個理論最重要的是,要先有一個覺察、覺知。
我們在一個場域、一個機會,開始去接觸自己內在的經驗,開始進入我的內心,開始去體驗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我是難過呢?還是生氣呢?悲傷、挫折、挫敗等等。
 
 
當我們在接觸的時候,人類通常有一種習以為常的習得的面對情感處理的方式,常常被教導是不能夠碰觸我們的感覺,不能夠輕易流露出我們的情感,有一些家庭的規條,人類文化的規條、潛規則影響。
 
 
薩提爾認為感受是屬於人,很天然、很自然的一種情感,我們是可以去接近它、接觸它,甚至是接納它。
 
 
當一個人可以容許自己去接納自己的時候,去接觸自己的時候,而且是全然的接納自己,”它”就會跟自己很自然的一種融合,所以,感受也是一樣,其他剛提到的,在冰山各個層次也是一樣。
 
 
我們慢慢的了解,我內心還有更多對這部分的想法、觀點,或是原本我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更深的體驗,就會比當初我只是一個……一開始展現的情況而來以後,更寬廣自我的認識,很多的機會,自我深入的理解,要了解、認識自己的意思。
 
 
 
主持人:
在跟人溝通的過程中,是不是先覺察,覺察自己的狀態,先表露自己的感覺,闡述感覺了以後,再去講冰山外圍的世界,或是這些想法,是這樣的理解嗎?
 
 
 
林醫師:
一個人如果可以很能夠去講述、接觸自己的情感,那個思維最真實了!
對外是最可以一致性的表達,沒有殺傷力。
 
 
真的要一致性。
比方,我如果對對方很生氣、我對你很生氣……
這個還算是我把我的情感、情緒投射出去給對方,這個不是真正的一致性。
 
 
真正的一致性是,我體認到我現在有生氣的感受、有生氣的感覺了,所以,我現在沒有辦法跟你說話,我對對方的希望是什麼,我可以好好的清楚的講述。
 
 
經過一番自我的探察跟整理之後,而且,我能夠掌握得住真實的內在情感,我跟我自己是貼近的、是在一起的。
 
 
當我一個人可以變成這一種狀態的時候,我與別人有一些人際上的不妥當、不和諧、矛盾衝突,我可以很清楚的表述我自己。
我承擔,我讓自己可以講述出來被理解,同時也讓別人清楚知道我的狀態,而且是一個有積極性的、有建設性的一個互動跟交流,這樣就可以去平衡、消彌人之間的衝突了!
 
 
 
主持人:
剛好我本來也想要問林醫師,薩提爾提出四個概念的其中一個,一致性。
 
 
再來,我覺得可能聽眾或是讀者會比較想要了解自我價值的部分。
自我價值跟自我感覺良好,這可不可以請林醫師來為我們說明,薩提爾怎麼去談自我價值的部分呢?
 
 
 
林醫師:
自我價值感,是很饒口的文字,聽起來好像好懂,事實上不是很好懂。
 
 
簡單的說,什麼叫自我價值感,就是跟我自己這個人,而且跟價值性是有關係的。
它指的是,這個人對我自己、我的感受是怎麼樣?
我對我自己的一種看法是怎麼樣?
 
 
感受好一點,我對我自己這個人的感應、看法好一點,這個叫做高的自我價值。
 
 
如果,我覺得我自己不好、很孬,我都不喜歡自己,我把自己看得很扁,對自己是一個很負面的看法的一種形容。
有個心理學的概念,叫做自我概念。
如果,我對我自己的看法、感受、感覺都不好,這就是低自我價值感。
 
 
臨床實務上發現,人的問題反應跟自我價值觀非常、非常的有關係,我的自我價值感如果是比較低的話,我就會覺得人家很容易用很負面的角度來看我這個人。
 
 
我就會非常的體驗的到,別人都是對我負面的、都是不懷好意的,我就會養成我需要對外界有的防護,一個防衛感。
 
我不能夠太表露我自己,因為我怕自己受到傷害,被別人所侵犯,這就是自我價值感會讓我更防範、對外界更敏感,更不能夠保持的一種通暢性。
 
 
這樣我在跟別人反應、交流的時候,就很容易受到傷害、受到心理創傷,更容易有敏感度,然後有其反應,來自於我對我的自我價值的感覺、看法並不好。
 
 
自我感覺良好是一種現代人常常談的一個形容詞,它的狀態是對外的防衛,比方說我不管你的看法好不好,我覺得我好就好,表象好像是我可以把別人的意見放在外圍,但是,不是一種很真實、很貼近對自己很開放的一種狀況,好好檢視自己的狀態,還是有點是為了拒絕外面,擋外面的牆,把它擋起來,我自己裡面好就好。某種程度,他的自我價值感好一點。
 
我們希望人可以很自然、很成長心的,變成一種很高度自我價值感。
 
 
自我感覺良好,是在往很好高度自我價值感的路上,但是他還是可以有繼續努力再成長的空間,真正變成一種很自在、很自信的、很舒適的,真正是自己了解自己好在哪裡,我的罩門、我的缺點在哪裡,我也知道、我也承認、我也接受,但是我會持續得保持往前再前進,再慢慢去改善。
所以這是兩種不太相同的狀態。
 
 
 
主持人:
一般的讀者或是聽眾,會有一個迷思。
既然是自我價值,是代表要看重自己、要愛自己一點,但是又怕被周圍的人說,你這樣太自私了……
 
 
可不可以請林醫師讓聽眾朋友可以釐清,愛自己和看重自己呢?
用薩提爾的概念來說明。
 
 
 
林醫師:
我們常說的愛自己,怕人家講太自私,ㄧ般人所說的自私就是我只關照自己。
真正的一致性,不是。
真正的一致性,在我們人際互動裡,有三個層面。
我自己
對方的那個人心裡的狀態
我們所處的當時的場合跟情境
 
同時面臨三個面向,我自己還有對方,還有情境。
 
所謂好的人際關係,一種交流,也就是說一致性,我會體驗到我自己,我照顧的到我自己,我也體察的到對方心理的需要,他的情感,也符合我們當時所處的場合、情境。
三方面都顧慮到的時候,叫做一致性,這是另外一個一致性的層面。
 
 
自私的話,我只顧到誰呢?
我自己啊!這個叫做自私。
我只顧到自己,我沒有體察到對方是什麼狀況、還有環境。
 
 
看過電視的廣告,「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其實兩方都很重要的。
 
群跟體的關係是要一種平衡的狀態。
 
 
當一個人,真正可以愛自己,可以有愛的能量的時候,是可以開始往外去擴散,可以關心到對方、關心到別人、關心到我們這個環境。
 
處的一種狀態是三個方面是都可以去呈現的。
 
 
一個好的,飽滿的愛的時候,比較有自然性有慈悲性或大愛,真正一種純潔的愛的時候,愛是開始往外擴散的。
 
 
沒有這個概念,我自己好就好,沒有顧別人,還是覺得跟別人之間有牆,這牆,曾經讓我吃到虧、受騙、傷害,所以我要把那道門關起來。
 
 
重點還是在我過去跟別人,人際關係的經驗當中,是有負面的影響的,甚至是陰影的,那陰影,就潛藏在我的心中,我不知不覺受到影響,我跟別人之間有一道門,我不跟你們交流,我只顧我自己就好、愛我自己就好。
 
 
這樣在別人認為,就會看到,你只愛自己,顧自己。
 
 
 
主持人:
其實我們人是可以愛自己的,有足夠的能量以後,是可以往外擴散,讓周圍的人更加有愛。
 
 
今天謝謝林醫師跟我們分享那麼多,《當我遇見一個人》,心靈工坊出版的好書,謝謝。
 
 
 
林醫師:
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聽眾。
 
 
 
重點整理:
1.家庭治療
接受個案委託心靈或家庭、家人的問題,透過接觸面談,打開他們的癥結並解決問題
 
2.家庭的排列
也是用來處理問題,著重整個家庭的系統,較偏靈性,是一種特別的直覺性的反應
 
 
3.冰山理論
人跟人的接觸、碰面都是冰山的外圍,最上層,原來,我們人的內在、內心的交流、互動是有內在,這麼的深厚
 
 
4.冰山理論運用
要先有一個覺察、覺知。
我們在一個場域、一個機會,開始去接觸自己內在的經驗,開始進入我的內心,開始去體驗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5.真正的一致性
我體認到我現在有生氣的感受、有生氣的感覺了,所以,我現在沒有辦法跟你說話,我對對方的希望是什麼,我可以好好的清楚的講述。
 
6.高自我價值
對我自己這個人的感應、看法好一點
 
低自我價值感
對我自己的看法、感受、感覺都不好
 
自我感覺良好
對外的防衛,我不管你的看法好不好,我覺得我好就好
 
7.好的人際關係
一致性,我會體驗到我自己,我照顧的到我自己,我也體察的到對方心理的需要,他的情感,也符合我們當時所處的場合、情境。
 
當一個人,真正可以愛自己,可以有愛的能量的時候,是可以開始往外去擴散,可以關心到對方、關心到別人、關心到我們這個環境。

心悅幸福樂 | 覺醒的你導引練習手扎 | 安一心專訪黃淑雲

心悅幸福樂 | 覺醒的你導引練習手扎 | 安一心專訪黃淑雲

經典作覺醒的你–有了最新續作:覺醒的你導引練習手扎。

所謂的修練心法,其實在生活中也可以察覺什麼叫覺知、什麼叫意識。

作者:麥克.辛格親自帶領~ 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體會你的念頭不是你的念頭、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 這件事。

書裡面提供了很多小練習,麥克經常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讓大家能夠有:哦~ 原來如此阿~~ 的驚喜。

導引練習手扎有摘錄些許自覺醒的你其中的文字,然後再搭配書中的練習,單獨閱覽也是OK的。希望在行住坐臥之間,可以帶你練習擺脫恐懼跟不安的束縛,繼續把日子好好地過下去。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95WZvV
 

 

主持人:
好!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然後今天想跟大家介紹那個方智有出一本,就是在多年前非常暢銷的一本書,到目前為止我到那個誠品看它,還是在排行榜上。

就是覺醒的你,然後這個作者呢~ 就是最近有出了一本叫做覺醒的你的導引練習手札,然後我覺得就是當你好好的去閱讀它,然後跟著它裡面的字句,你會有一種超越自我的旅程。

然後我們今天也很開心的邀請到這一本書的編輯–淑雲來到我們的線上,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黃淑雲:
一心還有一心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方智出版社的編輯–黃淑雲。


主持人:
是~
所以妳就是當初為什麼會選這樣的一本書再來出版呢?


黃淑雲:
我跟大家講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剛剛一心有提到說它的…算是經典作吧,我們多年前出版一本叫做覺醒的你 這本書。

覺醒的你 這本書它本身在美國就已經是一本很暢銷的書了,現在其實銷售已經超過百萬冊,等於是說在這個心靈界算是很經典的作品了。

那我們幾年前引進台灣之後呢,也很高興受到台灣讀者的喜愛,那這個作者呢~ 他講的東西雖然是很…
那個時候我們覺得他雖然講的東西是…這個經典作品雖然講的是探索自我、探討你的覺知,然後他講意識、講覺醒…

聽起來感覺很像很抽象、很玄、很深奧,但是我們那個時候在看覺醒的你 這本書的時候–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就覺得這個作者他經常用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

譬如說:你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本來很開心,看到男女主角陷入愛河。突然你就寂寞起來了。
你本來很開心,現在你寂寞了。他會跟你講說:你可能覺得…你本來從很開心的狀態,然後看到男女主角陷入愛河就變得很寂寞、有點難過,你可能是因為你心裡面有一個刺在你心裡,只是還沒有被觸發。

現在剛好有個情景觸發了你,所以我們那個時候覺得說–這個作者他經常用一些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他所謂的覺知、所謂的意識、他的觀點,他想要告訴你的東西。

但是我們就覺得好有趣哦~ 那幾年前我們在出覺醒的你 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因為書裡面有很多像這樣很實際的–所謂的修練心法,告訴你怎麼樣在生活中其實你也可以察覺什麼叫覺知、什麼叫意識 這件事情。

那時候我們就曾經嘗試在書裡面、在一些小段落、一些文字,或一些我們覺得像剛剛提到那些很生活化的例子。


主持人:
嗯~


黃淑雲:
那我們公司有一個粉絲團是專門針對這個身心靈讀者的一個粉絲團,我們就嘗試要在那個公司的粉絲團裡面算是帶這個讀者,一起在生活裡面進行所謂的覺醒練習。


主持人:
是!


黃淑雲:
那結果幾年後,那本書出版了兩、三年之後,我們在這個版權代理商的…我們常常會收到版權代理商給的書訊,然後我們知道從版權代理商那邊接到書訊之後,我們看到我們這次出版的這個覺醒的你-導引練習手札 即將出版的消息。

我們心想:天啊~ 它裡面就是作者帶的練習了嗎?
我們心想:作者難道知道我們有這些小團,就是他要自己出手帶團練了嗎? 當然不是。

但是我們那個時候看到這本書,這個導引練習手札要出版的訊息之後我們很開心,那當然因為我們是出版它前作的出版社,所以我們就很順利的收到了這個…等於是拿到了這本導引練習手札的版權。

是一本很美麗的書,書裡面就是一樣會有一些從覺醒的你 摘出來的文字,但是裡面會有作者他親自帶領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練習,所以我們覺得非常的實用,也非常符合我們當初對它的設想。


主持人:
是,就是它裡面的那個明字體的話,就是他原本的就是覺醒的你 書的字詞,然後黑體字的話,就是他在做那個人生的指示,然後就在提醒你生活中你有那一些要注意的。

那可不可以來跟大家講,因為我覺得就是它裡面那個…就是有時候聽眾或是讀者會霧煞煞,說:欸? 什麼你的念頭不是你的念頭?

那我不是念頭,那都是我想的,那到底在講什麼呢?


黃淑雲:
對~ 我自己其實因為畢竟我們是一般人,比較沒有說常常接觸到這個所謂跟靈性有關的書,如果是這樣子的讀者的話,其實我們的確常常會聽到說–尤其最近很流行的[你的念頭不是你的念頭,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

就會讓人家比較減少這個恐懼,那其實書裡面會有一些小小的練習,那我會跟你講、會跟你示範一下:你練習一下、你感受一下是不是所謂你的念頭不是你–這樣子的說法是怎麼樣子的。

比如說他的書裡面有一個…在開頭沒多久就有一個他引文之後他有帶了一個練習是說…不好意思我覆誦一下,他會跟你說當你心情很好的時候,腦袋會浮現哪些念頭,你就寫下幾個你肯定…你自我肯定的句子,你覺得自己很好、心情很好的時候寫的句子。

那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腦袋裡面又會浮現哪些念頭? 你同樣寫下那些自我否定的話,接著呢~ 他叫你這樣子寫下你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話之後,然後這個作者叫你比較一下,這些念頭描述的你差異有多大? 你一會兒說我真是糟透了、一會兒就說我好棒棒。
難道你不覺得自相矛盾嗎?
這些都是你念頭描述的你,但是這些真的都是你嗎?
不然那怎麼會天差地遠?

這個處在兩個極端,那到底哪個才是你、真正的你呢? 作者會讓你慢慢知道說:其實這些都只是你的念頭描述的你而已,並不是真正的你。

當然他在書裡面會告訴你,他所謂的真正的你、你的自信是什麼東西。
那就是我剛剛提到的,他在書裡面會這樣子舉一些很生活化的練習來解釋,他告訴你的關鍵,應該要怎麼樣來體會。


主持人:
是~ 因為我記得他裡面有特別講就說:你可以把這一些念頭當做你的室友來看。


黃淑雲:
對~ 沒錯沒錯~


主持人:
對~ 你有時候你會很喜歡你的室友、有時候你很討厭的室友,然後他常常在你的面前晃來晃去的時候又是怎麼樣,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狀態


黃淑雲:
對~ 他就把它弄得很擬人化,把你的念頭,把你的內心、內在的聲音,你一直在裡面碎碎念的這個內在聲音當作你的室友,你就帶著你的室友去散步、帶著你的這個內心聲音室友去散步,然後你會發現它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但是你的室友不是你。


主持人:
就是你可能會因為這樣的一個狀態你就會…我們說你就會意識到你的意思、你的念頭。


黃淑雲:
他就會透過這些很有趣的生活中的例子、很容易理解的例子,你就會發現:真的耶~ 這些都是我的念頭在講的,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但他會告訴你說、他會在書裡面跟你講說:這些念頭跟你到底有什麼關係? 你是處於…你跟這些念頭是處於一個什麼樣子的距離。


主持人:
是~ 然後這邊我再提一下,就是說他這邊就是我們平常最會遇到譬如說:我煩惱來了,對不對?

然後通常我們就會掉進那個怎麼辦 的這個…就我該怎麼辦呢?
就是他書裡面的第十九頁,他特別在談就是說:那我該怎麼辦?

所以他這邊特別提到,可以問大家:那你可不可以再進一步地去了解–哪一個部分你正在煩惱? 如果你只問說我該怎麼辦的時候,你已經把這個問題,就是你已經從外界的這個狀態、你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你就很難去…就是馬上就把你的困擾解決掉。

所以呢~ 這邊他就特別提到,就是說你可以在那個煩惱的時候、發生時候,你要先去感覺一下,到底是哪一個部分的那個細節這樣子。


黃淑雲:
我覺得它裡面提供了很多小練習或者是一些提醒、對我們生活中的提醒,我覺得很多地方都是在讓你嘗試…就是幫助你碰到問題或是碰到某個狀況–讓你覺得憤怒或是困擾的狀況的時候,你可以先跳開來、先拉開一步。

譬如說有的時候我自己也很常做的練習,就是我碰到這個人、碰到一個很煩或是讓我很憤怒的狀況的時候,我們碰到這樣子的狀況的時候,常常是身體會先起反應,比如說我心跳得好快、氣得要命,我心跳得好快。

我自己當然還在慢慢的練習,我碰到這種讓我很氣的狀態、很困擾我的狀態的時候,讓我的…比如心跳很快的時候,我就會先感受一下說,我的身體是…現在是我的心跳變得很快,或者是說我的肌肉突然緊繃了,或是緊張的時候我的胃突然縮起來…

我會先去感覺到我身體上面的感受,然後我好像就不會馬上針對這件事情起反應了,就是有的時候你對事情反應的時候常常是你的反射動作,但是你的話或是怎麼樣的反應一做出去,常常會很…就會覺得蠻後悔的。

如果說你有時間,先花個時間,不要馬上反應,然後先去感受一下你身體的…譬如說緊繃的地方、心跳的地方…

其實那個有的時候就會有一個轉圜的餘地,事情會比較沒有那麼…狀態比較不會那麼緊張。這是我自己從看他的書,然後自己也慢慢的在練習的地方。


主持人:
對~ 就是其實身體都會有一些我們講那個一些意義跟一些話想做一些連結。

那可不可以跟大家講說,這書裡面有…就是總共有五步嘛,這五步要怎麼樣的來練習呢?


黃淑雲:
它其實你基本上,你要循序漸進也可以啦,它其實就是慢慢的,從一剛開始最基礎的–他帶的練習或是告訴你的這些,其實是先讓你至少先覺察到你的念頭,其實一直都在碎碎念。

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最前面提到的是,你的念頭不是你,你要先意識到這件事情,然後你要先去感受到、去體會到,其實有一個你的自信、你在觀察、你在講這些話…你基本上你如果可以聽到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已經差不多。

你有察覺到你內在有個聲音在講話,已經差不多慢慢…你已經開始慢慢練習可以察覺到,你的念頭跟你是…可能是分開來的。

然後它就是這樣循序漸進,先讓你察覺你這個…你的念頭、你的情緒是怎麼樣的在困擾你,然後慢慢的會帶你往一個讓你的…怎麼樣讓你的…當你的念頭起來的時候、當你的情緒起來、當外在的事件或是外在的情境,勾引出你的負面念頭或負面情緒的時候,你怎麼樣…

我們說:如如不動。你就看著它,然後自己盡量慢慢的做到自己不受影響,所以基本上他就是慢慢的先讓你覺醒、讓你覺知到你有一個不同於你念頭的你 在這裡,然後你再體驗到你內在能量的起伏、流動,然後慢慢的你就可以走上比較內在自由的狀態,不會因為外在的情境而影響。


主持人:
因為妳知道,它書中的那個能量他就特別說,你的心輪–就是你的那個狀態,當你遇到這一個事件的時候,你這個心輪…就是我們講你的這個胸口這一個感受度是怎麼樣。

當你可以把…就是我們講的:先把念頭先分辨出來,然後呢~ 你再去感受到你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它所…的感受度又是怎麼樣的時候,其實我覺得這個就一般人家講的出離感,就是你不要在這個世界裡面,你可能要慢慢的退出這個世界以外,然後看:到底我是誰?

你是一個標籤的你呢? 還是說你是又是誰?
我覺得好像是很深奧,但是你卻可以這樣一步一步的這樣練習,然後慢慢的把自己…就是我們稱之為覺醒的你 這樣子。


黃淑雲:
對、對~ 你也可以慢慢的從生活中–他帶的這些練習,從生活中慢慢體會。你其實可以不用知道他那些,你就算不用他那些什麼覺知意識 這樣子的狀態,但是你能夠體會那樣子的脫離、退一步的感覺、往後退的感覺,不要在那個情境、不要在那個狀況中,那個感覺就可以了。

其實也不需要講得那麼…我們也不需要講得那麼玄,其實就是體驗到那個…您剛剛講的這個出離感,或者是說這種退後一步,不要掉進去的感覺就可以了。


主持人:
好! 那最後淑雲有什麼想要跟大家、聽眾朋友提醒的呢?


黃淑雲:
基本上我提…我想告訴大家就是,這本書呢~ 當然近幾年…這一、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其實大家可能會覺得很迷惘、很困惑,然後外在可能很多事情會讓你覺得很急,或者是很憤怒、很不安、很焦慮。

但是我想這本書,這個覺醒的你-導引練習手札,在包括它前一本書,就是這個…這本經典:覺醒的你,其實它都是在想要提醒你、想要陪著你在日常生活的這個…你的所有的日常生活事件,你的行住坐臥中間,他希望可以帶你練習擺脫這些恐懼跟不安的束縛。

就我剛剛提到的,你碰到這些狀況的時候,你可以看、你有機會可以跳開來,然後其實事情就會有轉圜的餘地。你也會…基本上你就有餘力,或許可以迎接或者是…甚至去擁抱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

接下來你就會…希望就會讓你不會害怕碰到這個狀況,然後繼續把日子好好地過下去。


主持人:
是~ 沒錯~
妳知道我在翻這個覺醒的你-導引練習手札,在翻翻翻…然後妳知道,就會很想說:再把覺醒的你 重新來閱讀一遍。


黃淑雲:
是~ 所以我們再講說這本書其實是…當然我們覺醒的你 讀者很多,所以這本書的出現對於覺醒的你 原來的讀者來說是一本很好的伴隨讀物,因為基本上它有很多How to。

就是你可以怎麼樣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的東西,但是我們也想要說這本書基本上你就算是沒有讀過前一本書,你還是可以先讀這一本,因為它裡面剛剛主持人有提到的,它有摘自覺醒的你 的文字。

那你單獨讀都是很好的文字,然後它搭配那個下面的練習,你基本上單獨讀這本書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其實我們也在…也會碰到有讀者說:自己本身是讀者。
但是你不需要它是這個原來覺醒的你 的粉絲還是可以讀。像他就買了一本直接送給他媽媽來看。


主持人:
是~ 好!
今天謝謝淑雲跟我們分享方智出的這本非常好的書:覺醒的你-導引練習手札。
謝謝~


黃淑雲:
是~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