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likeradio | 10 月 25,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記得在剛接觸身心靈的初期,我總是會透過自由書寫的方式來讓自己的情緒有一個很好的出口。
在這段屬於自己的時間裡,拿著筆在書寫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不經意的發現…
比如…
當我邊寫、邊罵、邊哭,經歷了內在非常Drama的歷程後…
內在總會冒出一個很溫柔的小聲音安撫著我…
一開始我不太明白這個聲音來自哪裡,
只覺得,這個聲音總是說出很多平常我不會說的話…
所以我非常清楚那個聲音並非來自我。
在幾年的身心靈學習後,我漸漸明白那個聲音是來自我的高靈。
即便多年過去,我找到了其他的方式來與自己獨處,我還是能聽見來自高靈的聲音,一步一步指引著我。
然而,我所說的只是關於我”自由書寫”的經歷。
通常自由書寫需要將近30分鐘左右,你才會真正感受到情緒與內在的轉化…
今天,我們邀請到劉滄碩老師來與我們分享…
只要書寫7分鐘,就能創造豐盛的心靈寫作秘法……
掌握這7分鐘,就能輕鬆改變潛意識和信念喔!
在老師今天的精彩節目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那句…
「每一天給自己1分鐘、7分鐘的獨處時間,無論那是靜心、冥想、心靈寫作、散步…都好。」
重點是…你有好好與自己待在一起嗎?
有好好珍惜與自己相處的每個時刻,並愛自己嗎?
分享給你。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9Oo54j#布克文化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再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書。
我覺得每個人對自己的寫作、文筆,或是對自己的記錄,應該要好好的練習一下。
我們今天請到豐盛心靈寫作的創辦人-劉滄碩老師, 來到我們的線上。
先跟聽眾朋友們打個招呼吧。
劉: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主持人:
我看老師有一個線上課、實體課,專門在教7分鐘豐盛心靈寫作。這是在練習什麼呢?
劉:
豐盛心靈寫作,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可能會覺得這跟作文寫作有關,會擔心。
豐盛心靈寫作:透過書寫的方式,幫助我們去看到內在的潛意識,或是信念,進一步去探索並修正之後,讓我們可以達到豐盛的心靈。
主持人:
為什麼是7分鐘?不是8分鐘呢?
劉:
這是我自己上這麼多課,實驗出來最適合的一個時間。
很多人自由書寫會建議15分鐘到30分鐘左右,而寫太短效果也不會很明顯。
我自己測試過寫到7分鐘左右的時候,剛好是腦波進入希塔波的狀態,最容易讓潛意識跑出來的時間點;寫太久可能你會覺得疲乏,寫太短你可能還沒進入狀況,所以我們自己這樣跟學生上課,實驗過的,大概我們寫到5、6分鐘的時候,差不多是極限,再過那1分鐘,就是最好的一個狀態,也是CP值最高。你花的時間最少,但是有最好的收穫。
主持人:
如果這7分鐘什麼都寫不出來該怎麼辦?
劉:
如果7分鐘都寫不出來,可以透過自由書寫的方式。
直接寫: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不出來………
一直寫”寫不出來”。
這部分很有趣的是,我自己在很多企業都會上創意思考技巧的課程,我發現有時候我們會卡住、想不到、沒有靈感,是來自於”寫不出來”的這個”念頭”在我們的腦海中,把我們自己卡住。
所以你一直寫”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到一個段落的時候,你會突然有一個靈感、一個想法,就會知道怎麼繼續寫。
主持人:
所以有一個技巧是,如果什麼都不知道…
比如:有些人聽冥想時,請他紀錄一下心得,結果就睡著了
你就寫:我都睡著、我都睡著、我都睡著……
寫到某一天時,他說:「我聽到睡著前可能還聽到了…某一段…」
類似這樣的意思
就像我一直寫”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到後面發現自己寫不出來好像有某些因素,是這樣嗎?
劉:
對。
這個其實滿有趣,大腦的意識的這種訊息(雜訊)清理乾淨後,就會有比較好的靈感,或是一些想法就會出現。
所以只要持續的去寫「我不知道寫什麼?我寫不出來…」,這樣就可以了。
主持人:
老師可不可以跟大家講一下這本書,你有特別談到在練習書寫時,有三個階段:
不會寫—->自由書寫—->改變人生
這個過程要怎麼做?
劉:
三個階段最常見的是,很多人在書寫時容易接觸到自由書寫。
自由書寫:沒有特定的目標、特定意涵。幫助我們內在情緒有很好的抒發。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形式。
進一步我會談到像心靈寫作…
心靈寫作:針對內在特定的情緒,有哪些地方是卡住的?針對特定的議題做書寫。
當我們書寫到一個段落,我們再往下、深入探究時,你會發現…
我對某個人不喜歡,或是對某件事會拖延、我覺得很困擾、很排斥…
其實底層跟我們內在潛意識,或小時候出生的成長環境都有影響。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剛提到寫7分鐘容易觸發到我們的潛意識信念,所以會突然冒出一些靈感,知道這一切跟過往的哪一個人、事、物有關?
找到之後,第三個階段…
針對這些過往的人、事、物、事件,進一步再去做書寫。
在這個書寫的過程裡,你可能會達到與對方和解、原諒自己、寬恕自己、愛上自己……
在這段過程裡,你是透過寫下這些話語,如同我們重新去植入一個新的、正向的潛意識信念。
所以可以達到修復過去,創造未來的豐盛人生。
主持人:
老師,難道不能像是寫自己的夢想一樣,就好比我直接寫下我以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樣就好了嗎?
為什麼還要寫像老師說的這些去轉化呢?
這有差別嗎?
劉:
有。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我們最常聽到「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很多人也會寫夢想板…
這都是很好的方式。
像剛剛說的,透過書寫直接寫下我們的夢想和願望,這也是很好的方式。
但是,我們有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內在有哪些信念對於這些願望有抗拒?
或是,其實你不那麼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所以,必須先把這些阻礙你的雜訊、限制性的信念,先清除,讓你有能力再往前去跨出那一步。
主持人:
老師這邊在跟聽眾朋友和讀者在講得是,在你要往前走之前,先清除那些阻礙你的。
為什麼你每次都會卡住?
藉由書寫可以了解原來自己是什麼樣的問題。
老師,如果沒有像你這樣有一個架構在寫時,要直接看到自己的問題好像不太容易?
老師有沒有什麼結構化,像書裡面提到的,到底要怎麼書寫才能看到自己的潛意識和信念狀態?
劉:
最簡單的一個方式是:訂題目。
這個就是豐盛心靈寫作跟自由書寫不太一樣的地方。
自由書寫我們不一定要訂題目,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它會有很好的情緒抒發。
但如果我們要進一步去改變我們的潛意識,創造豐盛人生,就需要訂一個主題。
透過這個主題,我們會有很多的反應。
例如,我常常開玩笑說,訂題目裡有兩個魔王是:感恩父親、感恩母親
很多人可能看到這個題目就不想寫了…
他內在的反應就會出來。
所以訂題目是最好又簡單的方式。
當你看到這個題目,你內在產生的那些反應,是我們可以繼續探究的。
為什麼我會特別排斥這個題目?
為什麼我會有一些不喜歡、不舒服的感覺?
這些就是我們要繼續往下探究的點。
主持人:
當一個人就是很討厭父母親,為什麼要寫感恩他?
他可能把我害得很慘…
或是,我都因為他,人生才會這樣…
寫了又有什麼用?
我一看到他,還是一樣。
劉:
對,所以我都跟學生分享一件事。
雖然我們是說”感恩”,但當你發現你無法感恩時,不要跳過這個歷程。
不要逼自己一定要去感恩,反而要去看到「我不想感恩」。
把「不想感恩」的原因寫下來。
或是把你的心情、情緒,寫下來。
這樣的好處是:
不是用壓抑,或逼自己一定要接受感恩。
這會是比較健康的方式。
透過書寫,先把內在不滿意、不高興、不喜歡的情緒都書寫完;就像我們前面談的,清除雜訊的概念。
寫一段時間後,你會突然發現「好像慢慢能釋懷了」、「慢慢能體會到父親當時為何如此?處境是什麼?」,那個感恩的心會自然出現。
主持人:
難道不會像一些比較負面的狀況,越寫越陷入這個大魔王的漩渦嗎?
劉:
會。
所以我書裡也有提到一件事,在這個書寫的過程裡,至少要連續七天。
例如,你是比較負面,或是特定要討論、想要處理的議題…
要至少連續寫七天,不能寫一天、兩天,把那些抱怨的東西寫完,就不繼續寫。
這就像我們感冒去看中醫、西醫,它會有一個抗藥性,所以要完成一個療程。
你要書寫完成七天之後,自然會有那種感恩的心慢慢出來的狀態。
如果只是寫兩三天,就會像剛提到的,寫兩三天後不寫,把內在那些負面的情緒能量挖出來,但是沒有處理它。
就有點像開刀,開到一半,你看到流很多血,嚇到之後不想縫合就跑掉了。
主持人:
一定要撐過這七天就對了。
劉:
對。
如果撐過看到血很恐怖,但你縫合了的階段,就會慢慢痊癒。
主持人:
或許大家可以來實驗看看,也許寫一寫之後,父母親對你的負面影響,那些不舒服的狀態,搞不好就會轉變喔…
我聽一個朋友提到…
老師建議是用手寫的,但有時候我們會用手機紀錄,他每次紀錄完就覺得應該要編輯一下…
要把空格空出來…
讓自己在重複看一下,到底自己在寫什麼時,這樣有可能在我們的頭腦意識會比較清楚
老師你覺得這是對的嗎?
還是就一坨,我有什麼東西我就打打打…
劉:
其實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有適不適合。
如果是我,我會建議不要重新編輯,因為它會變成一個理性判斷、邏輯思考,比較容易出現一種問題是,有時候我們反而會自己說服自己:我好了,我應該要感恩,我應該要……。
這樣會有點可惜。
豐盛心靈寫作的方式是:想到什麼就寫出來。
反而較容易刺激到我們的潛意識。
潛意識本來就不是理性邏輯可以思考的,因為我在意就是在意,對方沒有特別做什麼事,但我就是很在意你有沒有尊重我?有沒有愛我?
我常舉個例子:
小時候我考100分,考卷給爸爸時,我期待他能讚賞我、覺得我很棒!
也許爸爸在忙,所以沒有特別表示。
對我來說,內心可能會覺得受傷…
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事情,但是潛意識的行程就是這樣。
它沒有道理可言…在意就是在意…
所以我比較建議的是,不一定要理性邏輯去編排,理性的書寫…
甚至我曾經遇過一個學生是理工科,在感恩父母時就寫下,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第四點…
他用清單條列的方式,寫下爸爸做了什麼事,我應該要感恩。
這樣不是不可以,它也有幫助,只是它的幫助不會到那麼深層。
主持人:
老師這邊特別教的是,我們必須要”感性”,在感性寫這些東西時,內在的情緒或是負面狀態才會有辦法出現,否則你一直把它擋住、擋住、擋住…
劉:
對,說得很好。
我們透過理性邏輯時就可能會壓抑,擋住它,或是不應該這樣,我應該要怎樣才對…
那就會很可惜。
主持人:
好,老師最後有沒有什麼要跟大家補充或提醒的呢?
劉:
書寫其實也可以不用考慮的那麼複雜。
例如,你要怎麼寫?其實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步驟或方式。
我常說,心情不好時,拿起一枝筆和一張紙亂畫一分鐘,其實都好。
書寫只是一種形式,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有一個時間。
一天內,你有七分鐘或一分鐘的靜心獨處的時間,這個其實滿鼓勵大家找到那個適合自己的方式。
書寫、繪畫、靜坐、冥想都好,要有一個自己與自己獨處的力量。
那是比較好的。
主持人:
我覺得老師講得非常好。
我們常常說要愛自己,愛自己不是去吃三珍海味。
而是給自己一個時間與內在相處,也許從這每天小小的相處時間,你可以書寫、散步、靜心,或是你有養花,跟自己的花說說話也不錯。
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
非常感謝老師與我們分享他的新書:七分鐘豐盛心靈寫作,是布克文化出的一本好書。
謝謝。
劉:
謝謝。
by ilikeradio | 10 月 25,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yckwx6cp
☀朋友們,你們是否有運用自己的天賦在進行工作呢?
就科學的觀點來說…
如果可以大量的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工作,
就有機會可以幫助自己開發天賦
☀而開發天賦的第一個重點,
就是要讓自己對這件事情很感興趣(很重要)
當意識到這一切都很重要的時後,
大腦會很容易抓的到重點
從而可以建立
(行為→腦區→功能) 三個觀點的連結性
☀而如果「興趣」又有「熱情」可以加持的話
大腦中又更容易釋放神經傳導物質
(相當於是大腦在建立神經連結所需的肥料之一)
「熱情」跟「行為」的連結重建後,
更因為大腦中的隨機效應產生,
會有新的連結或者體驗,甚至是新的發現
☀今天的節目中,
寶哥將分享他如何發現天賦,建立天賦,發展自己的技能樹????的秘訣
小編自己聽完後,
發現原來要培養自己的天賦原來這麼簡單,請聽眾朋友務必收聽~~
安:
想跟大家介紹我們該如何開發天賦,或者透過何種形式可以展現天賦,線上邀請到胡靖韋-寶哥
寶哥:
大家都希望可以找到自己天賦,但是我們要怎麼樣才可以做到呢?
在《七個問題看見你的天賦》,是先邀請你看見自己的天賦,訪間很多「定目標」的課程,卻忘記參與者自己的位置,舉例來說:想要去爬富士山,大家都「想」爬,卻忘記自己其實在台灣,要去根本就不方便
對於目標很興奮,但是主軸在哪呢?這本書邀請大家透過七個問題,看見自己的天賦...
安:
天賦到底是什麼?書中談到顯性天賦、隱性天賦又分別是什麼意思?
寶哥:
你是否相對擅長,馬上就知道是自己的強項的
像是在學校,念過國文、英文、地理,相對好的科目,就可能是自己的天賦所在
像是體育,我就注意到是我的強項
然後看見了之後,就要把他變成專業,也會是自己發展的動力源之一
顯性的天賦:顯性的就是自己可以看的到
隱性的部分:有些人已經把自己會的,當作太理所當然了
譬如:有人就不知道自己數學很強,分享他解題過程的時候一直覺得很理所當然的「大家都要會」,原來是自己好棒棒,透過外部的稱讚之後,就有機會可以發掘自己的才能
安:
會不會很多人,因為要賺錢,才違背自己天賦?忘了自己喜歡什麼?這時候該怎麼辦?
寶哥:
第一個,要發掘自己的興趣在哪邊
有一個發現興趣的小祕訣,就是當你忙碌的時候,第一個先放棄的,就是你最熱愛的東西
任何因為你忙碌而停止的事情,就是你的興趣所在
第二個,你要發現你的熱情
你是否甘願為他受苦?談吉他的時候,壓弦會痛,
但如果真正熱愛的時候,大腦會忽略這樣的痛苦。
第三部,讓興趣變成你的專業
有些人談吉他的時候,需要看譜的,
當變成很深度的興趣時,信手捻來就可以自己填譜
第四部,天賦自由
這些專業會變成新的效應,顯化在你的生活中
安:
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可以發展自己的天賦,該怎麼辦?
寶哥:
至少要先從記錄做起,看見自己的無限可能性
天賦自由,就是你看見自己的天賦可能性
大家會有一種錯誤認知:
1.我只有一兩種天賦?
2.天賦可以賺錢?
有些人聽到我的聲音很安心,或者覺得我很專業值得信任
從你或者他人的嘴巴中,都很有機會找到遺失的「技能樹」
透過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就可以找到你的各種天賦碎片
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各種小火花
安:
我們在工作中,各種小小的細節,找到自己的優點,技能樹點好,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天職,那麼最後有什麼想跟聽眾朋友說的:
寶哥:
每一個人如果可以更可以瞭解自己的天職,
打個比方說本質上的你,明明是暖氣,卻要求自己當電冰箱,當然會有一點痛苦,當越發現自己的本質是什麼,就可以看見自己的天賦在哪邊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聽過祕密這本書,也可能因此對吸引力法則有一些概念與認識。
吸引力法則很強大,但就是有一些人,做起來的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呢?
沈伶老師為此專門去做了研究,發現除了秘密這本書寫的部分外,還涉及到體質問題。
一群人同時去跑馬拉松,有些人會感覺輕鬆,有些人則感覺辛苦,這就是一種體質的差異。
小編在不劇透的前提下,幫大家整理了一下本集訪談重點:
●吸引力法則效果不彰的原因
●豐盛小魔法分享
●如何對待思緒、情緒?
●如何連結導師?
以下是小編在本集節目中還蠻有感覺的兩句話,分享給大家:
◆我們不一定要執著於擁有正面、樂觀的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然後去釋放它
◆身心靈,它不是一個很空泛或者是很高的概念,應該要落實在我們的生命裡
其實,還有幾句話,小編也很有感覺,但如果分享給大家就劇透囉,相信大家也不喜歡被劇透的感覺。
有興趣的聽眾朋友,歡迎進來收聽~
小編相信,有收聽本集訪談的朋友,一定不會後悔的。
倘若聽眾朋友在聽完本集訪談後,還想知道更多的內容,歡迎點選下方連結進行購書~
小編聽完後,也有股衝動想去買一本呢~
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Q68Eb5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新書,叫做財富豐盛吸引力,是沈伶沈老師出的一本新書。
現在請我們沈老師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沈伶老師:
安老師、各位聽眾大家好
主持人:
我看老師本來是從事律師,怎麼突然會轉變到身心靈的這個領域?
沈伶老師:
其實我從小就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體質,但因為我生長的家庭就是很傳統的家庭。因為我爸是我爸是法官,所以都是很講求邏輯—左腦思考的教育,所以我也沒有一直接觸這個東西。
直到我當律師幾年之後,後來我父親重病的時候,我才接觸這個部分。
主持人:
特殊體質的意思是,可以感應到有的沒有的嗎?
沈伶老師:
有時候會感覺到某些存在或者是某一些神、高靈這樣子。
主持人:
那可以請老師來給我們講一講,應該可以比較清楚地知道,我們講量子力學或是一些那種存在性的那種作用,或是我們的思考。
我看老師這邊,有特別寫一些針對吸引力法則不同的一些觀點,可不可以請老師來談談一下你這本書—財富豐盛吸引力,在談吸引力法則的什麼?
沈伶老師:
其實大家多少都有聽過秘密這一本書,很多人也聽過吸引力法則一些相關的概念。
我覺得這些概念都是對的、都是正確的,但是我一直有個困惑。因為我遇到很多的人,比如說個案或學生,就是會有一些人,在看完書知道了怎麼去做,但他們做出來效果好像沒有那麼地盡如人意,所以我就會去想到底問題在哪裡?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有辦法達到那樣的狀態,那相信我們的生活就都會越來越好。所以我去研究了很多的部分,也用我自己、個案、還有學生作為一個研究的對象。
其實有時候是自己的問題,就像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免疫系統可能不一樣,所以到了狀態也會不一樣。就好比全班的同學我們都要去跑馬拉松,有的人很輕鬆就可以跑完,有人就很辛苦都跑不到,而有人受到一些訓練也許就可以做到。
所以,可能吸引力法則,除了其他書上寫的部分之外,還涉及到一個根本體質的問題。比如你現在的健康程度到哪邊、你的免疫力到哪邊、你的身體強健程度到哪邊,會更容易達到那個狀態。
所以我這本書其實重點是在開發、提升我們的體質的部分,讓體質能獲得一個提升。
主持人:
我們剛才講到體質,不知道老師你指的體質是指哪一個部分?
沈伶老師:
體質的部分,就像是我們的心的力量,它其實非常大的。這在我書裡面有提到,一般人比較少知道。
一般人大家都想說腦可能是比較厲害的,或者是有能力的,但其實我們的心的力量是超越我們原本的想象。
所以心的力量的開發,就是我說的所謂心靈上的體質強健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主持人:
我看老師這邊有一些很多那種教人家豐盛的小魔法,可不可以來跟聽眾說說,
我們的書裡面有教的一些比較簡單、可以讓聽眾或是讀者知道,如何在實際上生活中去運用的小魔法?
沈伶老師:
我簡單說兩個最簡單的部分。
第一個就是,我們的意念專注力,是很重要的一個體質調整的基礎。很好的專注訓練方式就是透過呼吸法,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呼吸的狀態,當我們專注在我們的一呼一吸的時候,其實就是把我們的力量從渙散在外界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自己的身上。
如果我們能夠盡量專注在自己的呼吸,在那個當下,其實我們就會是最有力量的狀態。就好像我們在訓練肌肉、做重訓一樣,只是現在是在做心靈的部分的重訓。
練習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觀呼吸,去仔細的覺察、感受每一個吸氣跟吐氣。
我書中有介紹一個小魔法,就是七四七的呼吸法。美國那邊他們研究這個呼吸法,對我們的一些轉化、提升有很快速的效果,也就是吸氣數七秒、憋氣四秒、吐氣要超過七秒。
如果每天持續做 其實不用很久,每天大概五分鐘到十分鐘,只要持續做一定會看得到效果。
主持人:
看到老師這個呼吸法,我常會也喜歡建議朋友用在睡眠上,如果你睡眠沒辦法睡著的時候,你想讓你的睡眠良好的話,就用這一招—七四七呼吸法。
你晚上睡覺你就不要想東想西,你就專注這七四七的呼吸法,真的很容易就睡著了,睡眠品質也會非常的好。
沈伶老師:
真的~這個很有效。
主持人:
老師,你剛才說還有另外一個魔法是什麼?
沈伶老師:
另外一個調整體質的魔法就是,打開我們的潛意識。
有時候,潛意識大家會想說,是不是我一定要透過催眠或特殊的方法,其實不用。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就是我們常常每天給自己一小段時間,你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自己的情緒、感受,這是一種跟我們心連結的一個方式,也是我在提倡的一種靜心方法。
靜心,它不一定是禪修,它其實可以說是陪伴自己的過程,把所有事情都拋開,就是那個五分鐘到十分鐘,跟自己完全在一起。
你也可以聽一個很好聽的音樂,然後去感受你今天發生什麼事,你的內心有什麼感覺、有什麼想法,這個都是跟我們的生命去做一個對焦的動作。
主持人:
所以老師你剛才的意思就是說,跟自己約定好一個時間,在這個時間,不管聽音樂也好,或是或是發呆也好,什麼都好。
那思緒要去控制它嗎?
因為思緒會在那邊飛來飛去,比如想說某某人欺負我,或是某某人為什麼這麼討厭我這種事。那這樣有效嗎?
沈伶老師:
其實我自己是覺得思緒、念頭、情緒這些東西,它都是自然產生的過程。
重點是我們要去觀看它,如果去觀看到我有這個念頭產生,就去接受它,然後就讓它過去。這可能會是一個我覺得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方法,而情緒也是這樣。
主持人:
我剛才不是提說,如果想到很討厭的人,越想越氣的話,那我會不會被念頭給粘住了。
反而,原本這五分鐘前本來沒事,就因為這五分鐘越想越氣、越想越氣,讓我一整天就不開心,會有這種狀況嗎?
沈伶老師:
我覺得安老師提到這個問題很好,因為其實每一次我在演講的時候,都會有人問到類似這樣的問題。
我覺得可以分享一個例子,如果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都沒有觀照自己,我們就像是一瓶很渾濁的水一樣,每天都在專注外在的事物,其實我們不知道這瓶水裡面有什麼樣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雜質。
唯有你放下這一瓶水,不要再去搖晃它,你就會突然看得很清楚,裡面有什麼東西。
很多人一開始靜心時,會覺得「我平常都不覺得自己有這麼多念頭,為什麼我一靜心會有這麼多念頭跟情緒蜂擁而出」。
這是很正常的一個過程,因為我們過去都沒有觀看它,我們沒有關心我們自己,所以當我們靜下來時,有可能它就會特別的明顯,這個時候面對它的方法就是接受它,然後看著它、宣洩它、釋放它,要找一個沒有人的場合喔。
我覺得支持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過程,所以,如果我接受自己的憤怒有何不可呢。
這世界就是有這麼多的色彩,我們其實不一定要執著、一定要正面、要那些看起來很樂觀的能量,接受這些自己的情緒去釋放它。
在穿越這些情緒之後,我們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就像給心靈洗澡一樣的狀態,所以情緒我覺得也沒有什麼不好。
主持人:
我看老師你這邊,有特別為了這個書額外出一些牌卡。
可不可以請老師來講一下,這個牌卡跟這本書怎麼去運用?
沈伶老師:
這個牌卡,其實是搭配我們書上前面第一到第十八章有一個自我開發篇,還有後面的豐盛島之篇,這邊是十九章到二十八章,所以總共有二十八張卡可以對應。
其實,書的內容是重點,牌卡只是一個輔助。如果當大家書都看過了,在生活中的運用還有一些困難,或是遇到一些困境不知道重點在哪裡的時候,也許可以透過牌卡、抽卡的方式,去讓自己有多一點的提示。
主持人:
除了書之外,你說牌卡要怎麼去提示呢?
每天抽一個老天給我的一個指示,是這個意思嗎?
沈伶老師:
其實每天抽一張當然也是可以,但是我覺得可以用在比較重大的決策或者是困擾自己比較久的時候,再去使用它。
因為我個人覺得,自我覺察跟幫助自己是很重要的。我們一定要建立跟自己的關係,不一定都要依賴牌卡這樣的工具,它只是一個輔助。
如果我想要更好的狀態,其實應該是我們要在當下,去藉由比如書上寫到的一些觀念去思考,我可能是哪邊有出現問題、哪邊我需要去注意、哪邊需要去再進一步的去做執行的動作。
我覺得多觀照自己的生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牌卡就只是一個輔助。
主持人:
可不可以請老師跟我們大家講一下,書後面連結的這一些的導師。
這些導師要怎麼去連結,每個人都有他特別的一個老師,是像傳統的比如說母娘,那可以應用嗎?
還是老師你有特別介紹,這幾位哪個是比較好用、可以讓我們很豐盛的?
沈伶老師:
其實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是有受到一些指引的引導,他們建議我在這一本書把這幾位導師列上去。
當然,我覺得有很多的更高的存在或神,它都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豐盛的效果,這可以看每個人他的緣分去做連結,這個都沒有問題,連結的時候就包含我們書上這些導師。
其實我覺得,我們可以第一個去靜下來去感覺祂,用我們的心去感受祂,感受祂這個存在的特質是什麼、祂對我們的教導是什麼?
比如說觀音,我覺得觀音給我們的教導,除了大家熟悉的慈悲、愛與包容之外,祂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本質,就是觀照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祂叫觀自在菩薩。
這個東西,都是我們可以運用在生命裡面的教導,所以當我們感受到觀音的時候,在我的書裡後面每一個導師都有一段豐盛肯定語,其實我們可以每天睡前,藉由這個豐盛肯定語去提醒自己。
當我們睡前,比如說我們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可以說這些肯定語,它就是一種潛意識調整的一個方式,也許我們就來越好、越來越豐盛。
主持人:
所以,這些老師是可以不斷的替換,還是說全部都把祂叫來這樣子?
沈伶老師:
其實我覺得,簡單是一件好事。
也許我們可以取我們需要,或覺得我們需要加強的部分,這就可以了。
主持人:
那老師在最後,有沒有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段話,或者是說這本書有什麼重點,讓大家一定要很認真地去閱讀它呢?
沈伶老師:
其實我寫這本書,花了很多的心力去整理,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呈現出來。
我希望身心靈,它不是一個很空泛或者是很高的概念,它應該是落實在我們的生命裡的一個狀態,所以這本書我蠻建議讀者反覆的閱讀。
因為,很多觀念它其實不是看一次,好像頭腦就有懂,但其實它不一定有到我們的心,所以,多看幾次、多在生命中去思考,這是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體質,就會在這個過程當中調整地越來越好,你就越容易心想事成,就會更豐盛。
主持人:
非常謝謝沈伶老師,跟我們分享她的新書–財富豐盛吸引力,是幸福文化出的好書。謝謝~
沈伶老師:
謝謝您~謝謝大家~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源頭本就是滿滿的愛與幸福要什麼能擁有什麼
這一體之境狀態裡思想與想法就成為一個形體
靜心冥想是讓你身心你我他距離感收回到臨在裡面,
活在當下內在豐盛感與滿足感才能感受到,會發現這一切是自己決定的。
小時候天馬行空想像受原生家庭影響,是不是不敢去想? 心
想事成中心來自你心中好的感覺,你感受是什麼跟宇宙與老天共振就是什麼,
當這個共振可以相處時老天會自動給你外在形體去匹配,內在感豐盛的東西才能逐漸推疊起來。
感謝力量很大,不吝嗇感謝或稱讚不管是對自己或對他人,每天從小事件訓練自己心想事成能力與自信,相信出現在身邊所有一切都是禮物。
桑吉塔:
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桑吉塔老師,今天邀請到華人心靈電台主持人安一心老師,
來跟我聊聊一個主題,主題是:多做靜心冥想很容易心想事成嗎?
請老師跟大家打聲招呼吧!
安一心:
嗨!我是安一心,小安老師。
今天很開心跟桑吉塔討論這主題。
桑吉塔:
聽說接觸身心靈會心想事成,是真的嗎?
安一心:
說到心想事成問我就對了!
從小我就是心想事成蠻幸福長大的,覺得大家跟我概念是一樣的,
後來發現受原生家庭與父母親的關係,造就你的觀念與靈性觀念有很大的影響,
很多概念只要是積極正向時很多事能往正向發展。
桑吉塔:
安一心老師出過一本書是講青少年的,所以從小就覺得心想事成是真的?
安一心:
我有個很深刻印象是十幾年前的一本書秘密,秘密所講的是吸引力法則,吸引力法則才能造就你心想事成,
這本書還沒出之前台灣是先出一部電影,當時候很開心帶著現任老婆去看,看完後老婆說這都是你講過的東西,帶我來浪費時間幹嘛。
那時有人鼓勵我,我可以心想事成要不要把經驗寫出來,所以就出了第一本書活用祕密的43個練習,
出了這本書後沒多久有人提議,能不能有一本書讓人從小開始練習,才突然回憶小時候父母親怎麼訓練我。
桑吉塔:
我們父母從小沒訓練我們心想事成!
安一心:
第2本書名:活用祕密的孩子,快樂自信一輩子。
我的前言是有次我在操場時覺得好熱,校長要講很多話要曬太陽,這時能不能有一陣風可以讓我在太陽底下是舒服的,
結果我就暈倒了暈倒後有陣風吹過來,結果是老師在幫我搧風。
這裡面有個很重要關鍵點,當你這樣想的時候,父母親會跟你說不要亂想,你認真讀書就對了,
不然就說小孩子不能騙人,不能假裝暈倒,讓你本來天馬行空的想像受到阻礙。
心想事成很重要概念是有無往正面發展去想並想像,提到剛剛主持人提到的,
有沒有接觸身心靈先不要談這件事,先談你在生活中有沒有正向一點,這正向能不能讓你有想像空間,有想像空間靈感就會出現。
桑吉塔:
我從小就想像力很多,但我的家庭比較不這麼天馬行空,不像安一心老師從小就心想事成,
是在接觸瑜珈、靜心冥想之後調整自己體質,以前常生病及長時間在壓抑環境下,
導致情緒有很長時間是有憂鬱症,練了瑜珈後發現自己比較少生病,心情也比較長時間是開心的,
也發現自己想法也有改變,真正有存到錢及買到房子,是我接觸身心靈後才開始。
我是先接觸冥想與靈氣開始,只是做靜心冥想或靜坐,我換季感冒這件事就沒再發生了,
慢慢的體質開始改變而且心情穩定,變的敢去天馬行空的想像,歐林課程中的上過創造金錢課程,
講師講了個很重要的重點要敢想,因為家庭教育及背景讓自己不敢去想像豐盛,敢去想很重要,我們想像這件事是共好的及正面的。
從上班族變成瑜珈老師,2012年轉職時跟宇宙說如果這是你要我做的,請你讓我能招生到人可以維持生活,
每次要參加課程或繳房租時錢就會進來,發現心想事成這件事是有真的,
都說接觸身心靈能心想事成,有沒有可能我們本就是心想事成只是我們不知道。
是不是掌握什麼技巧就能心想事成,不一定要接觸身心靈及冥想。
安一心:
我常在講一件事要不是我們曾經擁有過,曾經擁有過意思是我們其實是在源頭裡,源頭裡是滿滿的愛與幸福要什麼能擁有什麼,
在這一體之境狀態裡你的思想與想法就成為一個形體,我們曾經是從滿滿的愛源頭裡分下來,所以內在有個經驗是我曾經擁有豐盛,
但我們成為個體來到世上這物質化世界,要有很大的差別內在有無形滿滿豐盛能量,但在這物質化差別及眼睛所看到的一切,
會誤認為這東西是個體的。
內在豐盛感很重要,有時一碗古早味陽春麵也能比五星級料理,還能讓內心得到豐盛,當內在曾經擁有過滿滿的愛,
常說靜心冥想是讓你身心你我他距離感收回到臨在裡面,活在當下時內在豐盛感與滿足感才能感受到,
會發現這一切是自己決定的,所以不管便宜牛肉麵還是貴的牛肉麵,並不是外在形體而是內在感受度。
坊間在傳說秘密裡還有秘密,秘密電影中最後一幕提到,所有中心來自你好的感覺Feel,
當你感受是什麼跟宇宙與老天共振的就是什麼,當這個共振可以相處時老天會自動給你外在形體去匹配,
內在感豐盛的東西才能逐漸推疊起來。
感謝力量很大,感謝或稱讚不管是對自己或對他人,氛圍會告訴你對你就是這樣,
你是很好的,要自己去創造這氛圍並感謝,這氛圍裡有很多事情不會說我不會,反而會去嘗試看看。
我們常說的投射
但內在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把自己照顧好這世界自然跟著好!
桑吉塔:
剛剛所聽到想要迴響的就是Feel,在接觸身心靈之前我是念企業管理的,會念這科系跟家庭有關因家族是在做生意,
認識這世界角度像用商業角度去看得,其實在商業書籍裡有一本書是「禮物」,有很多在講正向力量的書不管是哪類書籍。
不管是學習正念或瑜珈都常說要訓練慈心,做慈心觀去祝福自己及這個世界,不管你有無學習身心靈,感謝感恩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能做任何事情都能感受到快樂及幸福品質是,不管從一般概念來說感恩這件事很重要外,從身體及情緒或壓力心理學來看,
心情不好真的會傷身喔!
幫人是用等待邀請的方式,剛剛分享好像我硬要轉行成為身心靈老師,中間有一個轉折點,當我開始接觸身心靈時晚上會夢到老人,
他們會教我擺陣及看到金屬物品,之後有次去高野山有些祕法及儀器,看到有幾個與夢中是類似的,那些老人說你可以開始分享,
如聽眾朋友你對身心靈這塊有興趣,當你是準備好的就會有個流動,讓你可以分享你的故事。
最後問題是距離年底只剩10天了,今年有些人因為疫情很辛苦沒心想事成,在今年結束之前有什麼可以做練習的?
安一心:
心想事成有個很重要概念,是你到底相不相信這件事?
對於相不相信這件事,像我從小就非常相信,我就把周圍的人訓練的非常相信,在這10天內訓練自己從停車位小小事件開始,
慢慢累積自己的信心,當這信心感慢慢充足了,在這10天內每天都有件小事情心想事成,在2022年時慢慢增加為中的或大的,
之後會發現只要你的念頭一發出,老天就會馬上回覆你所想要的一切。
桑吉塔:
我最近每一天晚上睡前都有執行回朔冥想,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回想一下,今天所接觸的人都是宇宙派來的天使,
可能有發生好或不好事情,要去回朔這當中帶來的禮物是什麼?
每一天睡覺之前的最後一個念頭會帶到潛意識,這樣隔天起床身體會很輕鬆舒服,聽眾朋友這真的重要,
晚上睡覺前帶著感恩入睡,這樣在今年結束之前都是身心靈舒暢一起迎接2022。
我跟安一心老師一起合作這方案,之後可能會有一本固定的書,不定期會聊一些身心靈主題,
上架後大家想聽那些主題或想跟安一心老師挖什麼寶,請大家在下方留言或私訊我,
也可以私訊安一心老師我們就下次見囉! 拜拜
安一心:
拜拜!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斷捨離在近幾年一直蔚為風潮,三不五時就會聽到別人在分享他們相關的經驗
似乎好像只要一切都整齊乾淨了,就能讓人生回歸正軌、煥然一新
但其實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只有唯一的解法
那麼,是不是還有不同於斷捨離的其他觀點、思路,也能讓自己的人生回歸正軌、煥然一新呢?
在本集節目訪談的著作<<人生超整理>>中,森博士提出了許多讓人耳目一新卻又發人深省的觀點、建議,提供讀者參考與省思。
就像是在整理之前,請先思考一下
●你為什麼要整理?
●整理對你有什麼意義、好處?
●什麼是適合你的整理方式?
當你覺得外在凌亂、內在紛亂或是找不到方向時,可以試著看一下本書
也許就能從中找到啟發與建議,進而直接或間接地改善你的現況喔~
以下是小編在本集節目中還蠻有感覺的幾句話,分享給大家:
◆想要煥然一新,該整理的不是物品,而是你的思考方式、人際關係,還有你自己
◆我們會被一些既定的框架跟想法所限制,因而所忽略掉一些事實與面向
◆整理有很多不同方式,選擇,就是思考的過程
◆凡事為自己而做,才是王道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DZp61O
主持人:
好~
歡迎聽眾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我覺得是近期以來比較特別的一本書。
因為大家都在教人家怎麼收納、怎麼斷捨離之類的,
但是我看了這本書以後,非常安慰我的心,因為我常常覺得【整理是到底要整理什麼?】
這一本書叫做人生超整理,是仲間出版社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
我們今天邀請到這個出版社的總編,來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來~
先跟朋友打個招呼吧~
郭總編:
主持人好~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仲間出版的總編輯郭玢玢,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來談談這本書。
主持人:
是~
可不可來跟大家講,大家不是都在談說要斷捨離,
要不要把家裡都整理得很乾淨,這樣才會有那個意識清楚之類的。
但是這本書,它另外一個想法是什麼?
郭總編:
我自己也跟主持人有一樣的感覺,就是看到這個書有點得到救贖的感覺。
因為這幾年來,大家都覺得斷捨離是一個很重要的風潮,
也都會覺得說,把東西整理乾淨了,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就跟著煥然一新了,
自己的工作、生活可能都會因為這樣有一些改變。
當然,這樣的願景是很好,可是可能很多人實際去做之後,才發現這真的好難啊~
如果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做到斷捨離,或是三不五時就會亂起來的話,
我們的人生是不是就沒救了,還是說有序的人生就必須是整齊乾淨那樣的一個樣貌嗎?
所以那時看到這本書時,就覺得森博士老師提供我們另外一個新的觀點。
他的觀點也不是要你不要整理,而是要你在整理之前,應該先思考
●你為什麼要整理?
●整理這件事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好處?
●什麼樣的整理方式是適合你自己的?
其實它最重要的,就如同副標所講的,
任何整理術都比不上你開始思考,
想要煥然一新的話,該整理的不是物品,
而是你的思考方式、人際關係,還有你自己。
你先把自己整理好了,把你自己想清楚了,
你身邊周遭的一切,不管是具體的東西,還是抽象的東西,
其實都會跟著一起井然有序。
我覺得這個觀念,其實很值得介紹給大家~
主持人:
可不可以來跟大家講一下,這個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論點?
郭總編:
我大概簡單介紹一下這位作者
森博士是一位很有名的小說家,
原先他是讀工學系的,在40歲前是一個工學系的大學教授,平常工作就是教課跟做研究。
到中年時期時,因為他想要兼差賺一些其他的收入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所以他開始寫小說。
想不到寫小說也這樣順利,第一本書就得獎,從此開啟他寫推理小說這個路程。
這樣子寫了很多年,到現在已經從學校退休了,小說也已經停筆了,現在改寫生活散文。
生活散文的部分,因為他是理工系出身,不管是看待人生、看待生活或是寫散文這些事情,
其實他都抱著研究的精神跟一種質疑的角度。
所以,他常常會針對我們既定的一些現象或事實去思考,
【這樣是對的嗎?】、【有沒有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如果從反面來看,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了呢?】
他會針對這些事情去做這樣子的思考跟懷疑,
從中去扒出或理清楚出一些我們可能會忽略的面向,
或是我們被一些既定框架跟想法綑綁後,所忽略掉的一些事實。
我覺得,這本書也是這樣子衍伸出來,
他在書裡講到,他就是那種完全無法整理的人,
也有提到大家印象中所謂的研究者、創作者的工作室,通常都不可能是有條不紊的,
都會擺了各種東西,可能是一些暫時進行到一半的工作、畫到一半的圖畫或是一些創作,
或者是說像教授的書房、研究室,一定是堆滿了書籍。
他覺得這樣紊亂的環境,
可能乍看之下,旁人會覺得【這麼亂,你要怎麼工作?】,
但他反而覺得這樣凌亂的環境,是充滿了可能性的地方。
因為,在這個滿坑滿谷這樣的一個物件,或是各種的東西攤在他眼前,
他可能隨時會因為看到某個東西而有一個的發想,
然後就想要去做某件事情,或是想到一個新的Idea。
這樣一個凌亂的環境,對個人的創作來講,還是很有幫助的。
他覺得,工作環境也是要看狀況,
如果是比較在機械性、需要專注力的工作,
你當然需要一個很乾淨整齊的環境,
因為那樣的環境是有助於你專注的。
但如果,你從事的是創意性或研究性的工作,他覺得有點凌亂反而是更適合的。
所以,他根據他自己這樣子的一個感受,跟他的這種經驗與理念,
發展出他的直覺,並分享他的講法給大家。
主持人:
其實,我常常有這樣經驗,
我雖然書房有一堆非常多、雜亂的書,
但是當我想要什麼樣的資訊,或是我想要個東西,
裡面其實是亂中有序的,我隨時都可以拿出來,
所以在看他在談這個的時候,心裡非常地安慰。
那可不可以進一步談它裡面在講的思考要怎麼去整理?他的觀點是什麼?
郭總編:
思考這個部分,我們通常會覺得說,所謂的思考就是整理你的腦子。
作者舉了一個蠻清楚的例子
就像是圖書館的書架,就是要一個很清楚的分類,
你可能需要在大量的學習跟記憶之後,把這些知識塞進腦子,
再根據這些知識的種類、內容去做條理分明的分類。
而在你需要用到的時候,再把它立刻擷取出來。
這可能是我們一般想像中,所謂的整理腦子,這當然也是一種整理。
可是,森老師另外提出一個觀點。
我們常會把學習跟記憶都認為是,這就是在動腦,因為你有用到腦子記憶與吸收東西。
可是,他認為所謂的動腦,應該是不只這個輸入的部分,其實還要包括輸出的部分。
所謂動腦,就是你在輸入這些東西後,
你要想想【怎麼活用它】,而不是【塞進去就好,再從這死板的記憶提取】。
就像我們以前考試背書一樣,
我只要把這些東西硬背進腦子,考試時寫得出來就好了,
這其實只是輸入,而不是真正的輸出。
因為你只是照本宣科把它像列印一樣列印出來。
他所謂的輸出,其實是要動腦,
所謂的動腦,就是他一直在他的所有作品裡都有強調的—思考。
在做每一遍事情之前,其實你應該要先理清楚你的整個思緒的脈絡,
【為什麼要整理?】、【整理後對你有什麼意義或好處?】、【如果你確定你要整理,你要做什麼樣的整理?】
整理有很多種方式,
什麼該整理、什麼不該整理、什麼可以放棄,什麼不可以放棄,
這些其實都是要經過選擇的,所謂選擇的過程,也就是思考的過程。
作者認為,這樣的思考過程,反而其實是更重要的,會比我們單純只是一直輸入要好的多。
糟糕的是,現在的人,可能連輸入這個事情都不太行了。
因為現在的資訊太過片段,常常一天可能閃過好幾百條、甚至好幾千條的資訊,
可能明天又有新的塞進來,但今天可能還來不及吸收消化就忘掉了。
這種片面的資訊,對我們不管是心靈的成長還是知識的成長,所能幫助的有限。
另外,他在思考方面有提到,
他很鼓勵大家多做發想,就像是雲朵一樣的記憶跟想像,
你不要太要求自己腦子裡,一定要像圖書館的書架一樣排那麼清楚。
有時候,你可以試著去塞進不同的東西、點子,
像是一些可能不同領域的東西或是不同集合的東西,
把它們都混在一起,讓你自己盡情的去發想、去想像。
搞不好,你會因為這樣有了新的創意、Idea 出來,
讓你的工作或者生活,可以有不一樣的面貌,
這些是他在思考裡頭非常強調的重點。
主持人:
我覺得,思考真的要像這位作者在談的這樣的模式,我覺得會比較好。
否則,你會發現我們真正要完成一件事情,
你總是在尋找想法或是解決方案,頭腦我是覺得是比較不靈光的。
那可不可以再講一下,他在談人際方面,
人際當然是在談最好是要斷捨離,但是作者的另外一個觀點是什麼呢?
郭總編:
他覺得最應該斷捨離的,才是人際關係。
其實,大家可能都會覺得丟物品還好,可能還比較好取捨,
但是碰到人際關係這件事情,大家就是覺得會揪成一團。
他強調的,反而就是說最應該要斷捨離的,就是人際關係。
所以,你應該要先想清楚你自己的心情,先斷捨離你自己的心情,
如果你有太多割捨不掉、牽扯不掉的東西,那就是在攪亂你自己的心情。
其實,森老師的人生觀是非常灑脫的。
我們可能暫時做不到像他那樣,
可是,我覺得也算是一個方向,跟一個精神的標竿,可以去學習。
就像他覺得,他死後不需要小孩幫他造墓或是辦喪禮,
他覺得,這人死就只是歸於塵土,這是自然的。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你不需要勉強自己去應付一些很形式化的人際關係,
尤其是像他在前言的時候就有講說,
不要留下負債、人情、一些麻煩事給子孫。
親戚關係如果不想維持,那就斷了這緣分。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乾脆、犀利,可是我們常常會煩擾的,也就是這些事情。
他倒不是說,我們就要與世隔絕,只要自己好就好。
我覺得,他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些什麼、自己的人生重點在哪裡。
當你想清楚你自己人生最優先的事情是什麼,
可能是你自己的夢想、你想要達成的某個目標,
當你理清楚這個優先順序之後,
你就可以慢慢地去捨棄掉一些對你來講不是那麼重要的關係,
尤其是現在有很多人有網路成癮症。
其實,適當的使用網路,
或是利用網路去發展一些可能在你的現實人際成長中不可能接觸的人,
去發展一些很健康的關係,其實是很ok的。
可是,如果當你過度沉溺在這樣一個比較虛幻的關係裡,
去追求按讚數、網友的認同的話,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之所以會沉浸在這樣一個比較不好的關係或是這樣的一個心情裡,
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一個重心,
或是沒有理清楚自己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跟原則。
其實,他強調的還是,
凡事為自己而做,才是王道,
我覺得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觀點。
為自己而做,並不是要你完全自私,
而是在先顧好自己的事情之後,你再去思考你應該跟別人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哪些人是可以靠近、哪些人也許可以疏遠不用那麼在意,
這些都是需要透過思考去釐清的。
主持人:
是是是~
沒錯~
否則,大家都一直在刷存在感。
郭總編:
刷存在感,當然是每個人一定都會有的這種心理需求。
可是,如果太過Over,變成有點病態或是變成一種依存性的話,
就可能不太好。
主持人:
所以,我覺得這本人生超整理真的是還蠻有趣的。
那最後有沒有什麼想要跟大家補充的呢?
郭總編:
我想這本書的確是蠻有意思的書,剛剛也只是講到一部分,裡面還有一些很有趣的觀點。
而且,森老師的文筆蠻幽默的,
他常常有一種冷掉的幽默感,感覺是在講很正經、嚴肅的事情,
可是他又會用一種很反骨、唱反調的語氣或想法,去顛覆你的思考,
讓你有一種被打臉後還蠻開心的感覺。
就好像是一方面被逗笑、一方面又被打臉,
而在反過來思考之後,
又會覺得這些事情真的是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有了他的提點,可能我可以對這些事情有新的體認跟想法。
我覺得讀他的書,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也很希望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多來看看森老師的作品。
主持人:
謝謝今天郭玢玢總編跟我們分享他們仲間出版的這本【人生超整理】非常好看的書。
謝謝~
郭總編:
謝謝~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購書連結:
https://is.gd/EoSurn我們本能地逃離陰影,但陰影總會出其不意地一再出現, 只為了提醒我們:擁抱陰影才是人生的解方。
「陰影」是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概念,貫串體系,榮格的女弟子馮.法蘭茲甚至大膽疾呼:「陰影就是無意識整體。」 那些令我們厭惡、憤恨、忌妒、鄙視的人或特質,就是陰影的躲藏之所。
它總是投射在親近的人身上,例如煎熬的親子與伴侶關係,往往反映著我們的陰影議題。
但其實,陰影是自我的一部分,更是創造、圓滿自我的活水。要解開心中枷鎖、邁向完整,我們不得不低頭親近一度被自己捨棄的陰影。
榮格分析師強森是位優秀的說書人,他在本書中從西方文化、歷史與宗教的觀點切入,由個人、集體與原型三個基本面向,交織日常經驗和文化歷史故事,破解二元對立世俗性觀點的迷思,揭示陰影的神聖價值。
安老師:
親愛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跟大家介紹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
很開心邀請到魏宏晉老師來到線上,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魏老師:
各位聽眾好很高興來到線上談心靈工妨出的新書,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
這本書是本翻譯書籍簡潔有力介紹榮格陰影概念,書非常詩意很好閱讀。
安老師:
本書翻得蠻好的,書中深度是要讓聽眾朋友好的去讀,
在閱讀前請魏老師跟大家講一下,這本書到在講什麼?
魏老師:
這本書是總括榮格實際運用概念,榮格心理學所講的是人的一生走的是個體化旅程,
個體化就是整合自己在個體化終點變成完整的人,完整感覺自己是跟外界有連結但跟外界課題是有所區別。
個體化過程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陰影,榮格最早進入精神領域用的不是陰影而是情結兩個字,
跟佛洛伊德相遇合作就是從情結概念開始並在他手上進一步理論化,
佛洛伊德在實務工作室裡發現人心裡在碰到特殊感受或情境時會過不去,
他認為是身體裡累積的一個結在那,這是他的理論也無法實證。
榮格從博士畢業後到醫院裡工作,首先接觸到的研究是字詞測驗研究,這研究跟現在測謊器原理是一樣的,
找實驗者在身上連接線測你的血壓、脈搏、情緒、呼吸,看你在碰到某些問題時的反應時間,
實現發現某些詞語組合一起在實驗者上是過不去的,這實驗可以證實佛洛伊德情結的實證。
佛洛伊德情結理論把人類心靈分成不是好就是壞或非黑即白理論,
情結是以前受過創傷經驗不願面對、討厭、不喜歡的通通壓抑到心靈裡去,之後時不時就跑出來影響心靈與生活。
榮格在進一步研究後不認為是這樣,這些情結不是非黑即白,某些被壓抑進去的是屬於個體性的,
出生時可能本就是我的個性部分,只是在面對成長過程裡這些是不被喜歡的,或是去比較出來的結果,
慢慢覺得不好的會壓抑進去,另外面對整個社會及文化也會有相同問題,反而把自己個性一部分壓抑進去,
這不是你的樣子而是迎合你的個人經驗在迎合這社會,這就變成兩個部份的是個人陰影及集體陰影,
這些陰影無對錯而是怎麼運用它,甚至要怎麼拿出來整合成你的一部分。
安老師:
擁抱陰影
陰影包含你的內在個性整合,也有外在不被認同狀態,跟榮格談的無意識關聯性有哪些?
魏老師:
精神分析談的就是無意識,無意識就是不被我們意識所察覺的。
佛洛伊德認為人是個人無意識,人出生時就像一塊白板一樣,
所有心靈跑進去東西都是後天的經驗,無意識東西都是自己壓抑進去的。
榮格認為人類有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你生生世世生而為人就有的,
不是生命學上的輪迴什麼的關係,是生下來大腦被設定成的樣子。
要探索無意識時最先碰到的是陰影這部份,凡是你不喜歡不應該有的最後都變成陰影,
跟陰影相反的就是變成一個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要面對集體壓力面對外面樣子。
安老師:
這本書最後特別談到,如何讓內在黑暗面可以用宗教方式靈光,靈光在講什麼?
魏老師:
靈光在榮格心理學來說就是自信,這自信是神的原型。
身為人類有大腦會思考面對這森羅萬象宇宙及生活經驗,總是會想到終極問題最終極最完美樣子,
不管你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或是懷疑論者,終會想到這宇宙最終極是什麼?
最終極它就是一個神,這個神是最完美狀態,這完美狀態在這宇宙裡讓我們敬畏的就是光,
光是很純粹神聖的神祕的,但是人類對光的探究還無法知道光的本質是什麼,整個宇宙奧秘就在光上面。
有陰影時代表是什麼東西擋到光了
榮格談陰影有3個層次
1. 個人陰影:個人經驗把光擋住所以形成陰影
2. 集體層次:社會經驗文化把光擋住了
3. 原型:最終極原型的神,這神是意識所想像的,
人的意識都會受到一部份你的文化、個人經驗、經歷的歷史,
這些總和起來意識上出現自己以為認同的神,這些是陰影往內在投射與神結合,但這神不能存在因神是完美的。
人類所創造的神裡面有片面性,像基督教聖經裡耶和華是非常殘暴的,
它所發出來的光雖讓人敬畏,但那光是有熱的會燒死人,舊約得神是非常殘暴的,
到了新約時代這耶穌必須作為一個人,親身去經歷那些苦難,最後才能被盯在十字架上,
就是經歷這些苦難讓神的兩面性整合,變成一個完整的神,
這完整的神對人有限意識來說還是神秘的,只要完整了它就是靈光照耀我們。
安老師:
我覺得魏老師今天跟大家介紹非常精采,最後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呢?
魏老師:
這本書非常簡短像散文容易讀,剛開始不要一定要的到什麼,輕鬆讀著哪天會有靈光一閃感覺就好了。
安老師:
老師在這本書導讀,讀者要先把它看懂,看懂後再去讀這本書是非常好的。
今天謝謝老師跟由心靈工坊出的好書,謝謝!
魏老師:
謝謝主持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