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 讓心靈如何保持愉悅感的三個練習

心悅幸福樂 | 讓心靈如何保持愉悅感的三個練習

什麼是愉悅的感覺?
保持愉悅與開心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我們要用愉悅、開心的心情去迎接美好的一天?
這個世界以我為中心?還是我融入這個世界?
愉悅心情的狀態是什麼?而這個狀態的功用又是什麼?
要如何才能在平時就跟這種愉悅感非常貼近?

如果各位聽眾朋友您對以上問題的答案有興趣,可以進來聽一聽安一心老師的答案。
相信您會收穫滿滿與豁然開朗,且在爾後的每一天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
也歡迎您分享自己的方式在這邊喔~

今天由陳樂天為你訪談安一心老師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主持人: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早安,我是黃色公鹿。

今天在空中跟安老師一起來錄製一個全新的節目,節目名稱是讓心靈如何保持愉悅感的三個練習。我們線上邀請到安老師,安老師早~


安老師:
早~


主持人:
老師,我想要請問您一下,到底什麼是愉悅的感覺


安老師:
這個愉悅的感覺,講白話來說,就是很開心嘛~


主持人:
對~很開心。


安老師:
然後呢,就沒有煩惱嘛,對不對?


主持人:
對~沒有煩惱。

我為什麼要設計這個題目呢?

因為我最近發現,我常常在放假後剛開工時,遇到周邊的同事忽然跟我講說【齁~~,好煩喔~,剛開工有點不太開心】,我也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才可以讓他們比較開心。

所以,我想要先問一下老師,保持愉悅、保持開心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安老師:
是,如果你一天開始起床時,是以愉悅、開心的心情迎接我們所講的美好的一天

你會發現到,因為你是用一個很開心的心情迎接任何一個事件,相對應地你自我的力量就會比較大一點,而開心是不用管外在的環境、或是很多事情、或什麼之類的

當你自我的力量比較大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就是以你為中心

而我們現在其實發現到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我們起床後,發現世界不是我的


主持人:
這是別人的,這是別人造成我這麼痛苦。


安老師:
對~這是同事的,又來跟我靠夭,對不對?


主持人:
對啊,其實當下我就在想,我常常把我的幸福、快樂交給別人的情緒來處理,這個部分讓我覺得【ㄟ…(等等),我終於有看到這些事情了】。

安老師:
是,因為沉睡中的那個我,可能是暫時地不見的狀態

所以你會發現,當你的那個我開始慢慢地甦醒起來的時候,應該是一個世界,你開始要去創造它,但我們常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沒有這個世界

我起來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我今天有哪些事沒做、我今天要幹嘛,你就把所有的這個我慢慢地融入到這個世界。

然後,這個世界就開始按照我們所講的系統制度,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這些的規則或模式運行,那個我就慢慢開始融入到這個世界,你就沒有那個我了


主持人:
我換個白話文來講,老師您幫我聽聽看是不是這樣翻譯。

我這個意識對這個世界假設太過強烈了一點,那原本是順勢要去進行的這件事情,結果因為我們就在想說【啊~我接下來要過的日子壓力好大喔,然後很沉重啊~】,所以【本來應該是世界因我而旋轉,現在不一樣了,變成我在世界裡旋轉的那種感覺就出來了,我覺得壓力好大喔】,是這種感覺嗎?


安老師:
是~是~是~

所以,我們就回到我們Ritam在談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當你用愉悅的心情來的時候,我們的那個腦波是會接近α波跟我們的意識波,就是那個介於清醒跟非清醒的狀態。其實我們愉悅心情就是在那個狀態,但當我們要備戰啦幹嘛的,你的意識波就會很強。


主持人:
就是要打仗的時候,腦波就會很接近β波,非常非常的銳利,好像要吃人的感覺。


安老師:
所以你就看嘛,我們剛起床是半夢半醒之間,其實就是在α波,這種波動是比較可以迎接我們的智慧、連結我們的內在神、連結我們的各種靈感


主持人:
喔~~原來是這樣子。

老師,那我接下來想要問了。

除了在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我們因為意識有點半夢半醒接近大腦的α波以外,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我們平常就跟這種愉悅的感覺非常貼近呢?

安老師:
我們可以先從一些比較小的小事件開始所謂的小事件就是你可能很喜歡的事

比如說,你早上很喜歡散步、你早上很喜歡看河、或是你早上喜歡看天空、或是你喜歡看家裡養的小花或小魚、…等等。

當你開始對這個小小的大自然去共振的時候,你的α波就比較容易形成一個美好的固定波。


主持人:
有點像平穩的狀態,這樣子的感覺嗎?


安老師:
對~對~

所以我們就開始從這種小事情做起,像是早上我就來聽一下那個輕柔的音樂,或是我們來進行一段小小的冥想靜心今天的心情是可以迎接美好的一切


主持人:
用一種很放鬆、很舒服的心情去冥想,聽起來很棒。

像我自己最近也有做一件事情,我不一定每天做。

我在爬完山之後,把爬山的過程歷程寫下來,我發現這樣非常的舒服,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大家看我爬山的日記後,可以方便日後去走那個山的部分,我自己也覺得很舒暢。我覺得這個方式也很棒,邀請聽眾一起來做做看。


安老師:
好啊~

所以我們今天就先簡單的跟大家講這些小小的事,然後我們下一集再來跟大家分享更多。


主持人:
我們希望說聽眾朋友在聽完這集之後,如果自己平常也有一些讓自己保持心情愉快的方法,也歡迎分享在這邊,我們可以之後再整理分享給其他聽眾朋友喔。

謝謝大家今天的聆聽~~


安老師:
掰掰~


主持人:
掰掰~

《先於能知之力》在「未擁有身體之前,你是什麼?」,尼薩迦達塔於臨終前的最後贈悟│心悅幸福樂,安一心專訪鍾七條,紅桌文化

《先於能知之力》在「未擁有身體之前,你是什麼?」,尼薩迦達塔於臨終前的最後贈悟│心悅幸福樂,安一心專訪鍾七條,紅桌文化

鹿編:本輯為 安一心採訪《先於能知之力》的譯者 鍾七條

全部內容富含哲理與精華,因此特別重新整理文字內容,提供給華人網路心靈電台的朋友,希望大家可於聆聽後,對於訪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讀《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書,常常有一種霧中看花的感覺。

但隨著涉獵的書越多,物質世界也不斷體現,反而有一種靈魂感覺在與他接軌。

生命有一種越來越輕,越來越舒服的滋味。

今天的講座中,很榮幸可以擔任本集節目的(鹿)小編

受訪者的內容著實精彩,我從訪談的聲音、文字還有能量,都有一層一層新的感受

關於…

(1)能知之力是什麼
(2)先於能知之力又是什麼意思
(3)如何把能知之力運用於生活中

以及裡面無盡藏的寶藏,邀請大家一起來收聽

也非常感謝 #紅桌文化 持續推出這麼棒的作品

希望大家也可以線上購書支持~

線上購書:https://reurl.cc/bzloKy

鹿編:本輯為 安一心採訪《先於能知之力》的譯者 鍾七條

 

全部內容富含哲理與精華,因此特別重新整理文字內容,提供給華人網路心靈電台的朋友,希望大家可於聆聽後,對於訪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好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了!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由紅桌文化所出的非常棒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先於能知之力》,線上是我們的來賓,請幫我們向大家自我介紹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的筆名是《鍾七條》

現在我們在介紹這本書是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三部曲之一《先於能知之力》

 

#關於本書作者: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


作者的名字叫做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

很多人叫他馬哈拉吉,其實那是搞錯了

馬哈拉吉是一種尊稱

 

如同馬哈希尊者,尊者就是名字附加上去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聽到馬哈拉吉,不一定是指這位作者,有可能是他的師父或是師兄弟

 

事實上在那個地區出現的聖人都叫做馬哈拉吉

 

因此在我們今天的訪問中,我們都會直接尊稱這位尊者叫做尼薩迦達塔避免和其他尊者混淆

 

關於介紹他的本人我必須特別提及在印度靈修及冥想的世界中

有一個叫做不二論的教法,在現代印度有兩大派

 

 

其中一派是馬哈希尊者

另外一位是尼薩迦達塔

 

我們今天就是要來談談尼薩迦達塔這派的論點

 

 

#《能知之力》究竟為何

 

臨終三部曲中共有三本,每一本書都有談到「能知之力」這個詞。

 

也因此我們對於「能知之力」的翻譯是非常講究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整個流派的觀點(參考了老師、師兄弟)

 

而「能知之力」這個詞本身,它被英文翻譯出來都是千奇百怪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就發現有人就叫它「生命的能量」、「生命的力量」、「能量」

 

甚至長久以來呢,很多翻譯這個詞彙的人沒有去把握它的原意,只是照英文consciousness翻譯成「意識」

 

但我們覺得這樣的翻譯沒照顧到,當初尼薩迦達塔所談到的精神

 

因此我們翻譯成「能知之力」

 

 

#關於讀這本書的特別提醒「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

 

整本書裡面「這個東西」,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一個就是「能知之力」、一個就是「究竟實相」

讀者不停的來問我「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是不是「如來藏」?

這個東西是不是道家所說的「道」?

你可以給這個東西安很多名字….但重要的是

 

 

「當下去體驗」

 

我不想在一個概念上來講述這個東西,我覺得「這個東西」是大家應該在自己的行、住、坐、臥裡面去體會的,你就會知道這個神通妙用,他的這個背後力量在哪裡?這個能知能聞的這個力量在哪裡?就是你要在當下去體驗。

 

 

#為什麼特別強調當下,關於我的上師的分享

 

有一個外國的外科手術醫生,曾經他去參加一個法會,我的老師也是在場。因為外科手術必須每天站著手術,外加年紀大了,總是站幾個小時就有點受不了。

 

後來就有人建議,說不要覺得是你自己站在那裡,要覺得是某種力量讓你站在那裡,你可以稱他為「神」(當時還沒有「能知之力」的詞彙)

 

換句話說,可以說是一種真如、一種心性、一種空性,某種力量讓你站在那裡,你就可以當作你就是「神」站在那裡。

 

後來他就去試驗,試驗了以後,發現效果很好,然後他跑回來跟大家說,他現在可以站著手術,8個小時都不會覺得累。

 

 

也就是說有了實際的體驗,而非是名詞上的、概念上的思考。

 

 

#先於能知之力之前到底是什麼?

 

安一心問:關於我在看這本書時,意識容易透過過去的經驗去解讀,有些可能經驗過了,但有些沒有,因此我們想要再向講師詢問

 

它本身就是不可能被體會的,但是尼薩迦達塔就是要指出來,「那個東西」就是你的思維心所無法觸及的,如果是思維心能夠觸及的,它就在能知能聞,你的覺知的範圍之內了。

 

本書就是要點破讀者這一點,就是你所有的修行、你所有的思考、你所有的理解,

 

包括:尼薩迦達塔的弟子當場聽到了,他覺得自己很有收穫,尼薩迦達塔就是要指出來你所有你覺得你穫得的收穫,你的頭腦思考的一切東西,都是在能知之力之後的,而不是能知之力之前的。

 

然後你要通過了解到,在能知之力之前的「那個才是」,從而放下之後的「這個東西」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我們覺得這些東西是你可以把握的,你可以操縱的,對吧?你覺得是你在做這個事。

 

但是呢,首先尼薩迦達塔他們的一般的指引首先是指出兩步,首先是指出你在做的事情並非是你真正在做,是能知之力在做,我可以再舉兩個小例子,讓大家有一些直觀的體驗。

 

#其實我們的日常並非是由自我所推動的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做一些事,是下意識做出來的,比如說出門,你想了很久你記不起來,是不是剛才鎖了門?

 

但是你會發現,其實門已經鎖了,你就會發現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是有力量自動在完成,並不是一定要有一個自我去推動它,對不對?

 

這是每個人都有經驗,其實就很容易在生活中,你就忽視了。但是呢,我們總是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自我在推動,這就是一種錯覺。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馬哈希的弟子,叫帕帕吉

 

(在國際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受訪者也翻譯過帕帕吉尊者的傳記)

 

帕帕吉有一次他夜路開車,然後他睡著掉,而且他是走山路。

 

 

你知道是走山路的話,你不自己把汽車的車燈打開,好好的看著路怎麼走,他是非常危險的,對吧?然後他走那個山路,他走完了以後,下山了以後,他發現他剛才其實是睡著了,然後他都不知道他自己是怎麼開過那條山上的。

 

人們往往不去重視,如果你真正去重視!你就會發現,

 

並不是「自我」去做每一件事情,

 

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你的頭腦先告訴你:

 

 

「我要決定了,我決定好了,我要怎麼怎麼去做,或是我要想一個什麼目標。」

 

其實是某種存在的力量在幫助你。

 

所以尼薩迦達塔的整個教法是

 

  1. 首先指出不是你在做
  2. 進一步呢,他要告訴你,真正的你呢,甚至是先於那種能知之力的
  3. 即便這種力量也不是真實的,因為真正的你,更先於這種力量。

 

這是他整個教法,那麼為了說明先於這個能知之力究竟是什麼?不得而已只能安一個名詞,叫做「究竟實相」。

 

#我們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在焦慮/恐懼什麼?套用這本書,又該如何處理呢?

 

這個是蠻難呢,因為每個人的習性都很重。

 

我接觸過很多修行人,即便看過很多書籍,上面他得到的結論,知道頭腦不是自己,頭腦是虛幻的,但是還是依舊很難克服。

 

因為你煩惱來了,你還是照樣煩惱。

 

 

因為很困難,所以必須要很堅決(相信頭腦的東西不是你自己)

 

以我自己來說,我比我五六年前好很多。

 

現在我也會起煩惱,但是我就不管他,但是我是能理解這些人的,要克服這個是比較難的。

 

 

#即使如同書裡所說,是否有些步驟可以克服這些難題呢?

 

並非是沒有步驟,而是難題取決於信心,首要必須你夠肯定+堅決(相信頭腦的東西不是你自己)


如果你認定了頭腦裡面的念頭不是你的話,這個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所認識很多人,讀了書,穫得當下的解脫,當下覺得很清涼,馬上他就會覺得這個東西是對的,他能意識到是對的,但是他回到生活中以後,他還是克服不了煩惱。

 

#那麼這種情況呢,其實是非常普遍的,有沒有解決辦法呢?

 

 

我覺得呢沒有必要一定要去解決,因為你想要追求一個狀態,你想要追求一個沒有煩惱的狀態,你心中你有這樣一個追求呢,最後你必然會穫得一個失敗的結果,你想一種很乾淨的紙,但是一張紙他本身就不是很乾淨。你在人世間生活,誰沒有一點煩惱,對吧?

 

應該要有更加敞開、包容的心態,就是去接受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

 

自己本來就會起這些煩惱,然後慢慢的讓這種執著逐漸的鬆動,漸漸的起的煩惱..即便起了煩惱也不會太執著。

 

有些人讀了書,起了煩惱,馬上又起更多煩惱,說我為什麼要起這個煩惱,這本身就是煩惱。如果你先接受,這是煩惱,你不對自己有一個更高的要求,其實慢慢的「煩惱」就沒有力量了。

 

你接受了「我」就是會起煩惱的一個人,我在人間就是會遇到這些煩惱,漸漸的漸漸的你也就不煩惱了。就是先去接受接納,然後敞開,或許這樣一條路是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

 

#是否要放掉「相信有愛」這件事,「相信有善」這件事,放掉信念嗎?

 

首先這本書他講的是一種「究竟實相」,嚴格的來說,他是給那種靈修這條路已經要畢業的人,他是給畢業班的人要講的,所以即便不是畢業班的人,先看看畢業班在教什麼也是有好處的。

 

比如說「愛」也是一種力量,其實也是包括在「能知之力」裡面的。

 

可以說「愛」是「能知之力」的一個面向,所以他們這一派要分兩個層次來講:

 

 

(以下次「」序皆可對調,只是一種形相的需求)

要先講「愛」,先講「能知之力」,他要先講「遍在」的,照顧好一切生靈的,你可以叫他原初的神,這個「遍在」的,照顧一切生靈的,但是他最究竟的叫法是要告訴這個還不是,後面就是告訴畢業班的人。

 

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就是說崇尚「愛」也好或是臣服於「能知之力」也好,你不能說是一種錯的,只是取決於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程度去相信這個教法的哪一個部分。

 

#最後有沒有想要跟聽眾朋友講一下這本書還有什麼重點呢?

 

這本書的重點?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我們的序,其實我們已經把他的最關鍵的都點出來了。

 

然後我想提醒大家的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會去翻譯這幾本書,其實是因為我們很愛禪宗,我們本來是學禪宗的,就是大家要重視我們傳統的東西,(翻譯這本書並)不是說我們傳統的東西不如印度的東西,只是現在年代久了,沒有人能夠很好的解釋我們的那些祖師們到底在教什麼?所以我們這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古代禪宗的宗旨,像尼薩迦達塔他們這種教法是把禪宗宗旨明說出來了,在古代來說,就是「說破了」,為某一個人和盤托出(全然的教誨)

 

在古代禪宗呢一般不會這樣做,因為古代禪宗不這樣做呢,所以年代久了,大家都不知道禪宗在玩什麼。因為禪宗是不輕易說破的。

 

所以我們現在看一看印度(不二論)的東西,希望對大家,對我們的禪宗也能夠敞開一道門,大家可以回去看看我們自己祖先的東西多麼的璀璨。

 

尼薩迦達塔自己也說,他覺得很多人來到這裡,覺得他在這個講法的過程中穫得了收穫,其實恰恰相反,我是要你們放掉一切,你覺得穫得了什麼,或是失去了什麼,本身的你認為真實的一種感覺,他都要你把他放掉,所以他講法是非常究竟的。

心悅幸福樂 | 奇蹟之路:解除人世間一切煩惱的覺醒之路

心悅幸福樂 | 奇蹟之路:解除人世間一切煩惱的覺醒之路

購書連結:https://is.gd/hGeXta

世間其實是一個有限的大夢幻,但你把一切當真,並因而受苦、煩惱!
跟著奇蹟思維實修操練,跳脫虛幻的人間大夢,改變你的命運!
 
宇宙為什麼誕生?從哪兒出現?這個宇宙究竟是什麼模樣?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

人生何以忙碌苦澀?人與人何以矛盾重重?

活在這世上,我們都想要免除煩惱,過上更幸福、快樂、平靜的生活,而上述這些問題,便是解除煩惱的一切基礎。
 

 

世間其實是一個有限的大夢幻,但你把一切當真,並因而受苦、煩惱!
跟著奇蹟思維實修操練,跳脫虛幻的人間大夢,改變你的命運!
 
宇宙為什麼誕生?從哪兒出現?這個宇宙究竟是什麼模樣?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
人生何以忙碌苦澀?人與人何以矛盾重重?
活在這世上,我們都想要免除煩惱,過上更幸福、快樂、平靜的生活,而上述這些問題,便是解除煩惱的一切基礎。
 

【宇宙的誕生和我的真相】
宇宙是潛意識幻相的投射──這樣的投射,來自意識因一個虛幻念頭而離開了「完美境界」(上主的天國),並因而產生巨大的匱乏感,以及緊接而來的巨大負罪感、憎恨感和恐懼,此時意識成為了潛意識,當它再也承受不了這樣的負面感受後,便將負罪感投射了出去,形成了宇宙和所有眾生。
 
因此,你只是活在一個有限的超級大夢幻中,最終你也必定會澈底醒來,但在你還沒醒來之前,世俗所謂的「死亡」和「輪迴」都還是在一個「持續的夢境」當中。
 
【煩惱】
你把世間這個夢境當真,並持續性地獲得一些心靈體驗──喜、怒、憂、悲、恐。我們都想追尋好體驗並避開不好的,卻更常獲得不好的體驗,就算擁有好體驗也無法持續──這種「求而不得」就是煩惱的來源之一。
 

【罪、罰和命運】
人生大部分的壞體驗都源自「把罪給到其他事物和其他身體之內」:認定自己是受害者,被身邊無法改變(你無法改變他們的想法和認知)的罪人所害──這是自我意識在人世間的本能思維模式(這虛幻世間就是潛意識為了丟開虛幻的負罪感而誕生的)。
 
然而,在「你給別人什麼概念,你就會擁有和體驗什麼概念」法則下,怪罪會把罪「憑空」造出來並留在潛意識中,進而引發內疚感──不論你的思維有沒有感知到內疚。
 
又由於潛意識認定罪和內疚勢必要受罰,而潛意識又認定了「我」這個身體,所以懲罰必定會圍著「我」的自我意識和這具身體來進行──這便是命運中的逆境(包括疾病和死亡)和糟糕人際關係的來源,而我們不想要這種負面體驗,這即是煩惱更深層的來源。 
 

【奇蹟心境、改變命運與覺醒】
「奇蹟心境」指的是一種平安、抽象的一體性心境──是跳脫好壞對立之夢幻世界的境界。
 
當你能從身外的一個人身上看出所有眾生的虛幻性,就再沒有必要對「虛幻」定罪,並可以進一步把純潔無罪從身外這個人之內延伸到所有眾生之內,如此一來,你和眾生就成為一個平安且抽象的一體性心境。
 
這種心境可以消融掉把幻相世界當真的心靈體驗,並帶來一個附帶利益:奇蹟心境會顯化出一種「全新的平安境遇」,取代潛意識原本為你設計好的某種境遇,說白一點就是,你將會避開一些你原本得經歷的逆境和相關煩惱──換句話說,「你改變了命運!」
 
若你能不斷實踐,並一直處於「奇蹟心境」中,你就不會製造出新的罪疚與希望,沒有新的罪疚和希望,潛意識就不會設計出新的人生場景被你經歷──最後,你就會縮短你在夢境裡輪迴的時間而覺醒。
 

【《奇蹟課程》實戰手冊】

●實作效果超乎想像,有效解決多數人對《奇蹟課程》不得其門而入的挫折感,同時協助你擁抱更平安、快樂、美好的生活:①《奇蹟之路》不僅解釋了宇宙的誕生和你的真相,也分析了人世間煩惱的源頭,並提供一套幫助你觸及「奇蹟心境」的實作練習,以平實、接地氣的實例,Step by Step地細緻解說,教你實踐「真寬恕」、「給予純潔無罪」,進而改變命運並解除煩惱;②當中為了實踐「真寬恕」、「給予純潔無罪」,而必須搭配「放下需求」、「交託恐懼」、「滿足需求」等更多思想體系及其實際運用方法,也都一一操練示範;③分享在工作領域、孩子教育與這條奇蹟之路之修行的關係,以免產生衝突;④關於身心疾病與死亡的課題與超越的實戰方法。
 
●特別收錄在研習和操練《奇蹟課程》容易產生的疑問:解答你在這條修行路上會遇到的普遍問題。 
 
●《奇蹟課程》導言與五十條原則的簡易注解:本書為《奇蹟課程》的實踐指南,這部分可以幫助你與《奇蹟課程》做銜接。
 
●特別收錄〈溫柔的輔助〉:來自于安安的通靈作品,這些資訊不但對心靈具有溫柔的治癒作用,還能輔助讀者完成《奇蹟之路》中〈必讀信息〉的閱讀。

心悅幸福樂 | 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

心悅幸福樂 | 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

★動動手,把心中的焦慮、不安、恐懼……緩緩卸下,轉交給「藝術創作」癒合情緒傷口,重掌生命的主導權。★

● 打破大眾對於藝術治療的傳統觀念,除了畫畫,寫作、攝影,甚至APP修圖都可以。
● 最短5分鐘、最長1小時的100種創作練習,步驟簡單,依需求隨時釋放負面情緒。
● 每個練習之後都有「想一想」提問,彷彿將治療師帶回家,不用擔心批評、比較。

        讓藝術使你成為更好的人:囊括繪畫、寫作、數位影像、拼貼等多種練習,讓你能自我探索洞察力、正念冥想、接納自我等內心對話。

        「藝術」,和情緒一樣抽象、非言語,最適合相互比擬出心中的感受,達到撫平情緒的功效。這本由專業藝術治療師所設計的《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無需任何基礎,就能享受藝術創作「過程」和「結果」所帶來的療癒魔力。藝術治療無關好壞,而是「經驗」和「創造」的歷程,只要盡情享受創作時的心情與感受即可。

        透過或長或短的創作練習,每天只要花一點點時間,就能有效緩解憂鬱、焦慮、創傷、壓力等負面情緒,並能藉由創作過程更加了解自身心理狀態,進而掌控情緒並提升自我的價值認同。每一個練習,都有詳細說明步驟和練習後想要達到的目的,讀者完全可以在家自我練習探索。

今天由安一心為你訪談周詠詩老師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mqnZVj
 

 

主持人:
好~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書,叫做修復情緒的一百個創作練習。今天也邀請到牌卡界很厲害的周詠詩老師,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老師~
請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周老師:
哈囉~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詠詩~


主持人:
請老師先自我介紹,老師您出了幾個很厲害的牌卡,要不要跟聽眾朋友介紹一下~


周老師:
我目前主要是設計跟研發很多牌卡,比如說療心卡、Fun心卡、Fun心福卡,也寫了兩本跟牌卡有關的運用書籍,還出了一套聊心話大冒險的團體式桌遊。


主持人: 
我已經觀察老師很久了,剛好老師推薦這本書,我們就好好邀請老師來談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是在講藝術治療,老師可不可以先跟大家講一下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周老師:
這本書其實不是一本很理論的書,裡面一開始還是有先介紹什麼是藝術治療。

簡單來說,我們會透過藝術創作的一些方式跟過程,希望可以達到一些心理治療的效果,或是達到一些情緒的舒緩、壓力的降低。

在這本書裡面有介紹,藝術治療原則上可以分成兩種大的方向

一種是藝術即治療,在創作一個藝術品的時候,你在做的過程跟完成它的時候,你就可以去享受這個過程,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後,你會得到一種成就感

另外一種是屬於藝術於治療,這個是這本書的作者想要去分享的。我們可能在創作完之後,還會去做一個省思跟覺察

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提供一百個的練習。這個練習的理念,除了告訴我們要怎麼樣做這個作品之外,每一個練習的後面都還有一個想一想,讓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的創作去跟自己做一個對話,這是我覺得它很棒的部分。


主持人:
是~所以這本書的練習有一百個嘛~
針對一般沒有接觸過的人,這本書應該要怎麼樣來閱讀與進行呢?


周老師:
如果是一般沒有接觸過的人,建議要從第一章開始讀,第一章介紹什麼是藝術治療,先對這個有個概念之後,後面幾章開始去分門別類,使用不同的媒材創作方式來做練習。

看完第一章之後,我們可以去選擇自己比較熟悉、有興趣的一些工作方式。除了一般比較熟悉的畫畫這種方式外,這本書比較很特別的是還提供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說透過黏土的雕塑,或者去做縫紉,甚至去做一些複合媒材拼貼,它還有一章特別去講的一種創意寫作,就是用文字的方式,而不是只是圖畫。

我特別喜歡其中一章,它提到一種數位攝影創作,因為我們現在有手機很容易拍照,我們可以用這個方式很快地去進行創作,推薦給一般的夥伴。

此外,我覺得它也蠻適合專業助人者,可能可以把藝術療癒的方式去放在他的助人工作裡面,我覺得這本書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書。


主持人:
這本書裡在剛開始有特別提到一些暖身運動,直接創作就好了,為什麼需要做這樣的暖身運動呢?

可不可以舉幾個例子讓聽眾朋友來了解,為什麼在做修復創作的過程當中,前面還要先做這些動作?


周老師:
這就像跑步運動需要先進行暖身一樣,尤其是對那些比較不常運動的人。

對一般人來說,尤其是長大之後,就很少提筆畫畫跟創作。如果你是對於創作比較沒經驗或有一些擔心的人,作者很善心地提出一些暖身的練習,先從很簡單的方式開始,比如說它有很簡單的方式,可能十分鐘就可以做完。

比如說,你可以閉上眼睛,拿鉛筆或蠟筆就開始圖畫、塗鴉,因為閉上眼睛,你不怕也搞不清楚自己在畫什麼,可以比較自由地去享受這個材料在紙張上面的一種創作的過程,或者是也可以搭配音樂、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慢慢地,歌的感覺就畫出來了,甚至你還可以搭配一些呼吸或冥想

這就是暖身對於我們開始進入一個比較長時間的創作,或是要跟自己的潛意識、心靈做對話時,還蠻重要的一個前置作業


主持人:
是~
是不是就像是我們可能工作繁忙時,要突然開始來做這件事,需要先隔離一下繁忙的情緒,然後再進行下一段修復治療的這個程序。


周老師:
嗯~也可以這麼說,可以先讓自己有一些暖身的練習,在比較熟悉這個過程之後,就可以就像你講的,可能可以為自己另外找一個比較專門的獨處的時間,然後好好進行創作。

我覺得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是它提供很多個練習給你,讀者可以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或有興趣的,甚至可以做一些不同的挑戰,去嘗試不同的創作的方法跟使用不同的材料去創作。


主持人:
除了老師剛剛講的數位攝影的例子,可不可以請老師跟我們講裡面兩到三個的練習方式。而這兩三個方式,我們又必須要注意什麼呢?


周老師:
因為我們前面講的是暖身,現在就分享幾個在裡面一百個方式裡面的重要、我自己喜歡的一些方法。

其中一個它講的是動物嚮導,它要請你畫出三種動物,第一種是代表你的外在,第二種會代表你的感受,第三種動物會代表你的想法。

我覺得這個作品,其實它的意義很豐富,因為動物就是一個象徵,在這個作品裡面,它會提到的是,至少要畫三個動物,除了畫動物出來之外,還要畫牠們的棲息地,在海裡的、或陸地的、或天空的,可以透過最後完成的作品,再來跟自己做對話。

因為其實對一般人就會覺得說,我要畫動物,好像怕自己就是不會畫,作者提醒大家不要擔心這個。我會建議,我們其實可以搭配一些動物的牌卡來做一些運用,可能會比較容易進入怎麼樣去畫動物,然後可以再做一個比較深度的對話的過程。

因為我自己主要是在做牌卡的運用,我覺得牌卡也是一個很圖像的工具,可以透過選牌跟抽牌來跟自己心裡做對話,這也是一種可以就是去搭配的方法。

另外,我很喜歡另外一個創作的名稱,叫做療癒之心。它是透過布料拿去裁剪出新的形狀,它可以去黏貼很多複合式的媒材。如果你不會畫畫、比較怕畫畫的,書裡介紹了很多其他用現成的素材就可以去創作的一個方法。像這個療癒之心,我可以把我喜歡的鈕扣、羽毛、珍珠等縫上去,之後就做成一顆心代表自己,這個我覺得還蠻適合跟我的療心卡做搭配。

這本書前面就是介紹這些創作形式,後面鼓勵讀者可以跟自己的作品對話。在這個對話過程,我覺得可以讓整個過程更療癒。


主持人:
那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稍稍解釋一下,要怎麼去做對話,不是說在創作過程就已經心裡對話了,那還要什麼樣的程序做對話呢?


周老師:
這要看他作品的內容是怎麼做的,但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怎麼樣去提高自己的自我覺察

在創作的時候,就會有感覺跟想法。在創作可能還沒完成時,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有一些感受跟想法,要怎麼樣可以去覺察或留意到這些感受跟想法。因為有時在創作的時候,可能會有像我不喜歡這個作品、我不喜歡長這樣、我不喜歡我又會再怎麼樣去面對我的作品,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自我對話過程,一個是過程中的對話,另外一個就是完成之後的對話

書裡有提供一些方法,例如提供一些問句。比如說,創作完成之後,你要怎麼樣觀看你的作品?這個作品可能帶給你什麼樣的連結?或是有什麼樣的過去經驗聯想?你會怎麼樣去跟這個作品對話?這本書寫得還滿多的,因為它會有一些練習是有主題性的,所以可以透過這個主題去做比較深度的引導


主持人:
我隨便舉個例子,因為這本書其實就是在講創作,你在做這所有的過程以後,最後有一段標題是寫想一想。

想一想裡面就有說~
第一個,你的創作是否訴說了你當下感受到的情緒?
第二個,你有這種感受多久了呢?
第三個就是說,若你可以縮小,然後跳入這個畫裡面,你會落在哪個地方?
我覺得這個很神奇,因為我覺得可能落在某一個地方,其實它背後都有特別的意義。
最後一個就是說,你的創作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提示,讓聽眾或讀者可以在這個修復情緒的過程當中,你會有一個覺知的力量起來。


周老師:
您剛剛講的是前面那種塗鴉創作的練習,比較像我們傳統的,我透過我畫的東西,我就可以跟它對話。後面還有很多我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就是其他材料的創作,也都會提供怎麼樣在這樣的過程去做一個對話。

我覺得是一般人都算容易上手,如果你想要接觸藝術治療、藝術的療癒,我覺得從這本書開始是一個很好的一個方向。


主持人:
最後老師也沒有什麼想要跟大家補充或提示的呢?


周老師:
我想要跟大家補充的重點,就是一定要親自操作,只是看過不會有那個經驗,就像你看一本食譜,你只是看它怎麼做,可是你沒有真的去食物做出來、沒有真的吃進去,這樣的效果非常有限,推薦大家一定要看了之後,找機會去練習、體驗與實作


主持人:
謝謝周詠詩老師來跟我們分享修復情緒的一百個創作練習,是奇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好書,謝謝老師囉~


周老師:
謝謝大家~謝謝~

心悅幸福樂 | 聲音的力量:喚醒聽覺,讓聽覺進化,與好聲音共振

心悅幸福樂 | 聲音的力量:喚醒聽覺,讓聽覺進化,與好聲音共振

購買本書:https://is.gd/Cyr6y6

人體,就是一個樂器,共振無所不在。
但,我們逐漸失去聽覺原有的分辨能力。

聲音,是一種行進波,也是一種頻率,
它振動你的耳膜,也影響你的情緒。

聲音,是一種隱形荷爾蒙,也是一種能量,
它影響你的體內共振,啟動自我療癒力。
 

 

「超波導引」共振技術研發人、音質優化專家、「聲活美學」創辦人暨技術長──傑克
累積三十年體驗與研究,告訴你:從聽覺進化,到身心平衡,答案就在聲音與共振裡。


人體,就是一個樂器,共振無所不在。

但,我們逐漸失去聽覺原有的分辨能力。

————————————-

聲音,是一種行進波,也是一種頻率,它振動你的耳膜,也影響你的情緒。

聲音,是一種隱形荷爾蒙,也是一種能量,它影響你的體內共振,啟動自我療癒力。

————————————-

【你,真的了解聲音嗎?】
耳朵是非常敏感的感官。我們可以閉上眼睛,卻無法封閉雙耳,
在視覺與味覺帶來過度刺激的生活裡,
我們的聽覺敏銳度逐漸退化,失去分辨好聲音的本能,
不但生活品質受到影響,甚至身心健康都受到傷害。

【21世紀是聽覺進化的時代】
愛因斯坦曾說:「萬物皆振動。」
在許多古文明裡,都有透過聲音來安定身心的傳統,
兩千多年前,中醫典籍裡也已經提到,
如何透過五音、五味,搭配經絡來辨證與治療。
如今,聲音治療、音樂治療在臨床應用逐漸受到重視。

【好的聲音帶來好的共振】
物理學家加來道雄也說:「宇宙就是振動之弦所奏出的交響樂⋯⋯
「我們全都是由振動的弦和細胞膜彈奏出來的宇宙音樂。」
好的聲音不只帶來聽覺的滿足和愉悅,
更重要的是,它能帶來好的共振,有助於身心平衡。

「聲景研究之父」莫瑞.雪佛(Murray Schafer)曾說:
「聲音充滿各種可能。」

在壓力及環境讓人身心失衡的21世紀,
你不該只是被動接收聲音,
更要主動為自己和別人創造好的音聲環境,
沉浸在好的共振裡。

[音質優化專家、製琴師〕+〔三十年音質優化經驗〕
×〔聲音影響身心的知識〕+〔改善音聲環境的實用技巧〕
=〔喚醒沉睡的聽覺〕+〔提升分辨音質優劣的能力〕+〔重新為身心調頻〕

心悅幸福樂│真我宣言: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

心悅幸福樂│真我宣言: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

每天都為了工作,生活,讓自己總感到到心浮氣燥?

工作和家庭,總是有許多人際及事情,不知如何應對較好?

解決最好的方法:將自己的心安靜下來,當心安靜了,心裡的覺知就會浮現

覺知是降服心中的浮動的無尚藥方,心不浮動就會有平靜的心

而平靜的心就是公正的心,有了公正的心,就會知會知道事情怎麼處理

本次為你邀請到蔡神鑫,與我們一同探討來自印度的真我宣言,希望能為你帶來不一樣的生命省思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7o5dak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和大家見面。今天想和大家介紹一紅桌文化出版的書
”真我宣言: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此書是由蔡神鑫翻譯,今天蔡教授來到線上來和我們分享這本書。


 
 
 
 
蔡教授: 
大家好


 
 
 
 
主時人:
蔡教授已翻譯或註解許多拉瑪那尊者所著的書。
 
而這本”真我宣言: 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最主要是要闡述什麼呢?


 
 
 
 
蔡教授:
本書載述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與其知名信徒摩里斯.佛利曼(Maurice Frydman, 1894-1976)的問答對話。佛利曼記錄內容,再請尊者修正,彙編成書。
 
這本書是少數由拉瑪那過目修正後的書,故此書可精準表達出拉瑪那的教導,此書於1939拉瑪那六十歲誕辰日,匿名出版,出版後頗受好評。


 
 
 
 
主持人:
此書有提到“你始終是自由的,而那個自由,並無限量”。會什麼會用此句話當成這本書開頭的介紹?


 
 
 
 
蔡教授:
此句話中的你,不是身體的你,也不是人格上的你。
這裡指的你是尊我,尊我始終是沒有限制的,且自由自在,因為尊我本質即是如此。


 
 
 
 
主持人:
書裡有提到”如何化浮動的心思為平靜鎮定”。
 
我們心思常常在飄移,想要抓住心思讓它靜,卻一直做不到,尊者是如何回覆這個問題呢?


 
 
 
 
蔡教授:
尊者回覆,若你想要用你的意志力或心思,讓心思鎮定,這好像是叫小偷當警察,小偷不會真的去抓到自己
 
 
拉瑪那尊者的教導是,觀照浮動的心思,當你養成習慣去看自己的心思,觀照浮動的心,這時“看“或"觀照“的本身,就不是浮動,另一個印度靈性大師,對於這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精闢闡述,當你知道你內心的痛苦,那個”知道”是無苦的。 這句話很深奧,希望聽者能好好參透。
 
 
我以另一方式來說明,當我看到安老師在跳動,這個”看”本身沒有跳動,是安老師在跳動。
 
 
當你做如上陳述時,你的知道或看到,和你知道或看到的對象物,就分開了。這時就拉出一個距離了。否則你怎麼會知道或看到呢?
 
 
所以當你看到那個人,你和那個人是分開的,當你看到那個苦,你和苦是分開的。
 
 
心思本身是浮動的,如何降服浮動心思呢?只有一個字,”Awareness”,也就是觀照或覺知。
 
 
因此覺知或是觀照,變成全印度靈性界的共識,因為覺知就是一把金鑰匙。覺知就是無尚的藥方,降服心中的浮動。
 
所謂降服,並不是直接和心思搏鬥,而是當你會”知”會”看”,那個”知”和”看”就是答案。


 
 
 
 
主持人:
這就是我們講臨在,當我們在想一件事情,心思就在那件事情上。


 
 
 
 
蔡教授:
心思就是累世習性的表現,累世以來心思總是浮動的,當要去”看”或”知”時,並不是馬上就能做到,這需要後天的努力,使得覺知的力量強大,強大的一定的程度時,浮動的心思,自然就平靜下來。


 
 
 
主持人:
我們進一步講一些實例,當遇到事情時,就什麼都不做了嗎?
 
 
因為,很多人直覺上會想要解決當下的問題,或當下要解決這件事情。但在那當下,情緒大部分都是在浮動,在那個當下,我們要做什麼呢?


 
 
 
 
蔡教授:
你現在提的問題,是把心思和事情連在一起,因此心思跑到怎麼去處理事務裡了。
 
 
心思要先能平靜,當你平靜了,你就能以平靜的心看事務,並知道怎麼處理。
 
 
平靜的心也就是公正的心,如果你有一個公正無私的心來看待事情,你就知道怎麼處理事情,不會自私自利。
 

所有的苦惱都源自於自私自利的心,你想要保有自己的利益又想要成全外在的事務,二方面在交戰,心思就在那打轉。
 
秉持公正的心,事情要怎麼做就一清二楚
 
如果你的無明沒有了,也就是你的生命是有光明的,你就會很清楚怎麼處理你身上發生的事
 
 
奧修曾舉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你在一個黑暗的房間,房間有牆及一扇門,你是一個無明的人,就像你在黑暗的房間裡,想要開門,你無法開門因為你會碰壁,因為黑暗,就像一顆自私的心。
 
 
一旦有公正的心,即是光明的心或是說真我,也就像這房間的燈已打亮,你就會知道門在那裡,也就可以打開門走出去。
 
你不用誰來指導你,因為燈一亮,你就會知道怎麼走出去。
 
 
一旦你有公心,你就平靜了。公心、平靜、真我三個合為一體,你的生命就光明,你的生命要怎麼走,就會很清楚,你不會再被你的私己的心所牽絆。
 
 
萬事萬物之苦,都來自於私己的慾望所牽絆。
 
 
私己的慾望要如何擺脫呢?要了知這慾望之所在,你越了知,你的生命越光亮。
 
 
並不是和那私心搏鬥或壓制,初期也許會是壓制,當你的真我越穏固,公心越升起,就不會再有這個問題了。


 
 
 
 
主持人:
關於家族之間的障礙,尊者提到是,了解家眷和障礙是否與你同在,還是沒有你,仍存在。但有些人,有和家庭成員,親情或是另一伴的對於修行有所衝突,請問有什麼建議嗎?


 
 
 
 
蔡教授:
家庭不會是個障礙,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了真我,有了公心,家庭就不會是個障礙。
 
 
你可以為了家庭成員,做任何事情但不覺得苦,因為你不是為自己,你是為”公”公即是家裡所有成員。若有障礙,那是因為你是”為了自己”,若你不為自私,你還會有什麼障礙呢?
 
家庭成員之間的糾紛,都是因為每個人都懷有自己的心。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章34-36節提到,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
 
 
這句話中“我來並不是叫世界太平”,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衝突混亂的。
 
 
“動刀兵”是大家努力進修自己,克制自己的私慾,
 

“生疏”是我來教導你,如何對待你自己及家庭成員的EGO。
 
 
每個人都有私心的,生疏的意思不要理會對方的私心,對方都有私心來對待你,你不要在意它。
 

生疏是拉出一個距離,你知道他這樣的想法,是為他自己,但不要在意,也就是了解但不在意。生疏也是我不被對方的私心牽怒,我了解你的私心,但我不在意。
 
 
“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這句話是說,人最大的仇人就是自己和家人的私心。
 
 
每個人都有私心,所以家裡才會一團亂。每個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EGO,並不是別人的EGO。
 
 
別人的EGO,我們了解,然後和他保持距離,不和它有牽涉。家庭成員說了什麼讓你不舒服的話,你要了解然後寬恕,就不會直接衝突。
 
 
耶穌這段話,是叫人懷有寬恕,了解別人的私心,動刀兵是自己勉勵自己,自修就像自己拿刀切斷自己的缺點。
 
 
耶穌這段話和拉瑪那所教導的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做不同的表達。
 

如果我要修行,我家裡的人反對,那暫時不要修行,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要讀經典,或靜坐。先把家裡成員需要你協助的事情完成後,再來做修行要做的事。並不需在那刻,為了修行,也是為了自己私心,和人衝突。


 
 
 
 
主持人:
蔡教授您自己有沒有對於這本書裡那一部分,有深刻的啟發呢?
 
 
 
 
蔡教授:
我對於這本書的看法是,拉瑪那的門徒所問的問題,也都是我們一般人所遭遇的問題,因此,每個讀者可依自己所需,看看那一章節對自己最有感,就可以先由那一章節細細研讀。
 
 
此本書所包含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工作與棄世、獨處、控制心思、虔愛與真知、了悟真我、上師與恩典、平靜與幸福、悟者與世界等,讀者就各取所需,慢慢深入了解拉瑪的那的教悔。
 
 
拉瑪那的書,每一本都有各自的重點,但以我自己而言,很推薦聽者,去讀拉瑪那的所有書籍。


 
 
 
 
主持人:
我們謝謝蔡教授,和我們分享這本他翻譯的這本”真我宣言: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是由紅桌文化所出版。
 

重點整理:
1. 養成觀照自己的心思習慣,讓自己變平靜
2. 覺知就是無尚的藥方,降服心中的浮動
3. 有一個公正無私的心來看待事情,就知道怎麼處理事情
4. 別人的私心,我們了解,然後和他保持距離,不和它有牽涉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