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likeradio | 10 月 23,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VIDEO
什麼是愉悅的感覺? 保持愉悅與開心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我們要用愉悅、開心的心情去迎接美好的一天? 這個世界以我為中心?還是我融入這個世界? 愉悅心情的狀態是什麼?而這個狀態的功用又是什麼? 要如何才能在平時就跟這種愉悅感非常貼近? 如果各位聽眾朋友您對以上問題的答案有興趣,可以進來聽一聽安一心老師的答案。 相信您會收穫滿滿與豁然開朗,且在爾後的每一天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 也歡迎您分享自己的方式在這邊喔~ 今天由陳樂天為你訪談安一心老師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主持人: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早安,我是黃色公鹿。 今天在空中跟安老師一起來錄製一個全新的節目,節目名稱是讓心靈如何保持愉悅感的三個練習。我們線上邀請到安老師,安老師早~ 安老師: 早~ 主持人: 老師,我想要請問您一下,到底什麼是愉悅的感覺 ? 安老師: 這個愉悅的感覺,講白話來說,就是很開心 嘛~ 主持人: 對~很開心。 安老師: 然後呢,就沒有煩惱 嘛,對不對? 主持人: 對~沒有煩惱。 我為什麼要設計這個題目呢? 因為我最近發現,我常常在放假後剛開工時,遇到周邊的同事忽然跟我講說【齁~~,好煩喔~,剛開工有點不太開心】,我也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才可以讓他們比較開心。 所以,我想要先問一下老師,保持愉悅、保持開心到底有什麼好處 呢? 安老師: 是,如果你一天開始起床時,是以愉悅、開心的心情迎接我們所講的美好的一天 。 你會發現到,因為你是用一個很開心的心情迎接任何一個事件,相對應地你自我的力量就會比較大一點 ,而開心是不用管外在的環境、或是很多事情、或什麼之類的 。 當你自我的力量比較大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就是以你為中心 。 而我們現在其實發現到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就是我們起床後,發現世界不是我的 。 主持人: 這是別人的,這是別人造成我這麼痛苦。 安老師: 對~這是同事的,又來跟我靠夭,對不對? 主持人: 對啊,其實當下我就在想,我常常把我的幸福、快樂交給別人的情緒來處理,這個部分讓我覺得【ㄟ…(等等),我終於有看到這些事情了】。 安老師: 是,因為沉睡中的那個我,可能是暫時地不見的狀態 。 所以你會發現,當你的那個我開始慢慢地甦醒起來的時候,應該是一個世界,你開始要去創造它 ,但我們常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是,沒有這個世界 。 我起來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我今天有哪些事沒做、我今天要幹嘛,你就把所有的這個我慢慢地融入到這個世界。 然後,這個世界就開始按照我們所講的系統制度,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這些的規則或模式運行,那個我就慢慢開始融入到這個世界,你就沒有那個我了 。 主持人: 我換個白話文來講,老師您幫我聽聽看是不是這樣翻譯。 我這個意識對這個世界假設太過強烈了一點,那原本是順勢要去進行的這件事情,結果因為我們就在想說【啊~我接下來要過的日子壓力好大喔,然後很沉重啊~】,所以【本來應該是世界因我而旋轉,現在不一樣了,變成我在世界裡旋轉的那種感覺就出來了,我覺得壓力好大喔】,是這種感覺嗎? 安老師: 是~是~是~ 所以,我們就回到我們Ritam在談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當你用愉悅的心情來的時候,我們的那個腦波是會接近α波跟我們的意識波 ,就是那個介於清醒跟非清醒的狀態 。其實我們愉悅心情就是在那個狀態 ,但當我們要備戰啦幹嘛的,你的意識波就會很強。 主持人: 就是要打仗的時候,腦波就會很接近β波,非常非常的銳利,好像要吃人的感覺。 安老師: 所以你就看嘛,我們剛起床是半夢半醒之間,其實就是在α波 ,這種波動是比較可以迎接我們的智慧、連結我們的內在神、連結我們的各種靈感 。 主持人: 喔~~原來是這樣子。 老師,那我接下來想要問了。 除了在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我們因為意識有點半夢半醒接近大腦的α波以外,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我們平常就跟這種愉悅的感覺非常貼近 呢? 安老師: 我們可以先從 一些比較小的小事件開始 ,所謂的小事件就是你可能很喜歡的事 。 比如說,你早上很喜歡散步、你早上很喜歡看河、或是你早上喜歡看天空、或是你喜歡看家裡養的小花或小魚、…等等。當你開始對這個小小的大自然去共振的時候,你的α波就比較容易形成一個美好的固定波。 主持人: 有點像平穩的狀態,這樣子的感覺嗎? 安老師: 對~對~ 所以我們就開始從這種小事情做起,像是早上 我就來聽一下那個輕柔的音樂 ,或是我們來進行一段小小的冥想靜心 ,讓 今天的心情是可以迎接美好的一切 。 主持人: 用一種很放鬆、很舒服的心情去冥想,聽起來很棒。 像我自己最近也有做一件事情,我不一定每天做。 我在爬完山之後,把爬山的過程歷程寫下來,我發現這樣非常的舒服,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大家看我爬山的日記後,可以方便日後去走那個山的部分,我自己也覺得很舒暢。我覺得這個方式也很棒,邀請聽眾一起來做做看。 安老師: 好啊~ 所以我們今天就先簡單的跟大家講這些小小的事,然後我們下一集再來跟大家分享更多。 主持人: 我們希望說聽眾朋友在聽完這集之後,如果自己平常也有一些讓自己保持心情愉快的方法,也歡迎分享在這邊,我們可以之後再整理分享給其他聽眾朋友喔。 謝謝大家今天的聆聽~~ 安老師: 掰掰~ 主持人: 掰掰~
by ilikeradio | 10 月 23,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VIDEO
鹿編:本輯為 安一心採訪《先於能知之力》的譯者 鍾七條 全部內容富含哲理與精華,因此特別重新整理文字內容,提供給華人網路心靈電台的朋友,希望大家可於聆聽後,對於訪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讀《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書,常常有一種霧中看花的感覺。 但隨著涉獵的書越多,物質世界也不斷體現,反而有一種靈魂感覺在與他接軌。 生命有一種越來越輕,越來越舒服的滋味。 今天的講座中,很榮幸可以擔任本集節目的(鹿)小編 受訪者的內容著實精彩,我從訪談的聲音、文字還有能量,都有一層一層新的感受 關於… (1)能知之力是什麼 (2)先於能知之力又是什麼意思 (3)如何把能知之力運用於生活中 以及裡面無盡藏的寶藏,邀請大家一起來收聽 也非常感謝 #紅桌文化 持續推出這麼棒的作品 希望大家也可以線上購書支持~ 線上購書:https://reurl.cc/bzloKy
鹿編:本輯為 安一心採訪《先於能知之力》的譯者 鍾七條
全部內容富含哲理與精華,因此特別重新整理文字內容,提供給華人網路心靈電台的朋友,希望大家可於聆聽後,對於訪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好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了!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由紅桌文化所出的非常棒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先於能知之力》,線上是我們的來賓,請幫我們向大家自我介紹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的筆名是《鍾七條》
現在我們在介紹這本書是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三部曲之一《先於能知之力》
#關於本書作者: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
作者的名字叫做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
很多人叫他馬哈拉吉,其實那是搞錯了
馬哈拉吉是一種尊稱
如同馬哈希尊者,尊者就是名字附加上去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聽到馬哈拉吉,不一定是指這位作者,有可能是他的師父或是師兄弟
事實上在那個地區出現的聖人都叫做馬哈拉吉
因此在我們今天的訪問中,我們都會直接尊稱這位尊者叫做尼薩迦達塔 避免和其他尊者混淆
關於介紹他的本人我必須特別提及在印度靈修及冥想的世界中
有一個叫做不二論的教法,在現代印度有兩大派
其中一派是馬哈希尊者
另外一位是尼薩迦達塔
我們今天就是要來談談尼薩迦達塔這派的論點
#《能知之力》究竟為何
臨終三部曲中共有三本,每一本書都有談到「能知之力」這個詞。
也因此我們對於「能知之力」的翻譯是非常講究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整個流派的觀點(參考了老師、師兄弟)
而「能知之力」這個詞本身,它被英文翻譯出來都是千奇百怪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就發現有人就叫它「生命的能量」、「生命的力量」、「能量」
甚至長久以來呢,很多翻譯這個詞彙的人沒有去把握它的原意,只是照英文consciousness 翻譯成「意識」
但我們覺得這樣的翻譯沒照顧到,當初尼薩迦達塔 所談到的精神
因此我們翻譯成「能知之力」
#關於讀這本書的特別提醒「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
整本書裡面「這個東西」,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一個就是「能知之力」、一個就是「究竟實相」
讀者不停的來問我「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是不是「如來藏」?
這個東西是不是道家所說的「道」?
你可以給這個東西安很多名字….但重要的是
「當下去體驗」
我不想在一個概念上來講述這個東西,我覺得「這個東西」是大家應該在自己的行、住、坐、臥裡面去體會的,你就會知道這個神通妙用,他的這個背後力量在哪裡?這個能知能聞的這個力量在哪裡?就是你要在當下去體驗。
#為什麼特別強調當下,關於我的上師的分享
有一個外國的外科手術醫生,曾經他去參加一個法會,我的老師也是在場。因為外科手術必須每天站著手術,外加年紀大了,總是站幾個小時就有點受不了。
後來就有人建議,說不要覺得是你自己站在那裡,要覺得是某種力量讓你站在那裡,你可以稱他為「神」(當時還沒有「能知之力」的詞彙)
換句話說,可以說是一種真如、一種心性、一種空性,某種力量讓你站在那裡,你就可以當作你就是「神」站在那裡。
後來他就去試驗,試驗了以後,發現效果很好,然後他跑回來跟大家說,他現在可以站著手術,8個小時都不會覺得累。
也就是說有了實際的體驗,而非是名詞上的、概念上的思考。
#先於能知之力之前到底是什麼?
安一心問:關於我在看這本書時,意識容易透過過去的經驗去解讀,有些可能經驗過了,但有些沒有,因此我們想要再向講師詢問
它本身就是不可能被體會的,但是尼薩迦達塔 就是要指出來,「那個東西」就是你的思維心所無法觸及的,如果是思維心能夠觸及的,它就在能知能聞,你的覺知的範圍之內了。
本書就是要點破讀者這一點,就是你所有的修行、你所有的思考、你所有的理解,
包括:尼薩迦達塔 的弟子當場聽到了,他覺得自己很有收穫,尼薩迦達塔 就是要指出來你所有你覺得你穫得的收穫,你的頭腦思考的一切東西,都是在能知之力之後的,而不是能知之力之前的。
然後你要通過了解到,在能知之力之前的「那個才是」,從而放下之後的「這個東西」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我們覺得這些東西是你可以把握的,你可以操縱的,對吧?你覺得是你在做這個事。
但是呢,首先尼薩迦達 塔他們的一般的指引首先是指出兩步,首先是指出你在做的事情並非是你真正在做,是能知之力在做,我可以再舉兩個小例子,讓大家有一些直觀的體驗。
#其實我們的日常並非是由自我所推動的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做一些事,是下意識做出來的,比如說出門,你想了很久你記不起來,是不是剛才鎖了門?
但是你會發現,其實門已經鎖了,你就會發現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是有力量自動在完成,並不是一定要有一個自我去推動它,對不對?
這是每個人都有經驗,其實就很容易在生活中,你就忽視了。但是呢,我們總是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自我在推動,這就是一種錯覺。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馬哈希的弟子,叫帕帕吉
(在國際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受訪者也翻譯過帕帕吉尊者 的傳記)
帕帕吉 有一次他夜路開車,然後他睡著掉,而且他是走山路。
你知道是走山路的話,你不自己把汽車的車燈打開,好好的看著路怎麼走,他是非常危險的,對吧?然後他走那個山路,他走完了以後,下山了以後,他發現他剛才其實是睡著了,然後他都不知道他自己是怎麼開過那條山上的。
人們往往不去重視,如果你真正去重視!你就會發現,
並不是「自我」去做每一件事情,
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你的頭腦先告訴你:
「我要決定了,我決定好了,我要怎麼怎麼去做,或是我要想一個什麼目標。」
其實是某種存在的力量在幫助你。
所以尼薩迦達塔 的整個教法是
首先指出不是你在做
進一步呢,他要告訴你,真正的你呢,甚至是先於那種能知之力的
即便這種力量也不是真實的,因為真正的你,更先於這種力量。
這是他整個教法,那麼為了說明先於這個能知之力究竟是什麼?不得而已只能安一個名詞,叫做「究竟實相」。
#我們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在焦慮/恐懼什麼?套用這本書,又該如何處理呢?
這個是蠻難呢,因為每個人的習性都很重。
我接觸過很多修行人,即便看過很多書籍,上面他得到的結論,知道頭腦不是自己,頭腦是虛幻的,但是還是依舊很難克服。
因為你煩惱來了,你還是照樣煩惱。
因為很困難,所以必須要很堅決(相信頭腦的東西不是你自己)
以我自己來說,我比我五六年前好很多。
現在我也會起煩惱,但是我就不管他,但是我是能理解這些人的,要克服這個是比較難的。
#即使如同書裡所說,是否有些步驟可以克服這些難題呢?
並非是沒有步驟,而是難題取決於信心,首要必須你夠肯定+堅決(相信頭腦的東西不是你自己)
如果你認定了頭腦裡面的念頭不是你的話,這個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所認識很多人,讀了書,穫得當下的解脫,當下覺得很清涼,馬上他就會覺得這個東西是對的,他能意識到是對的,但是他回到生活中以後,他還是克服不了煩惱。
#那麼這種情況呢,其實是非常普遍的,有沒有解決辦法呢?
我覺得呢沒有必要一定要去解決,因為你想要追求一個狀態,你想要追求一個沒有煩惱的狀態,你心中你有這樣一個追求呢,最後你必然會穫得一個失敗的結果,你想一種很乾淨的紙,但是一張紙他本身就不是很乾淨。你在人世間生活,誰沒有一點煩惱,對吧?
應該要有更加敞開、包容的心態,就是去接受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
自己本來就會起這些煩惱,然後慢慢的讓這種執著逐漸的鬆動,漸漸的起的煩惱..即便起了煩惱也不會太執著。
有些人讀了書,起了煩惱,馬上又起更多煩惱,說我為什麼要起這個煩惱,這本身就是煩惱。如果你先接受,這是煩惱,你不對自己有一個更高的要求,其實慢慢的「煩惱」就沒有力量了。
你接受了「我」就是會起煩惱的一個人,我在人間就是會遇到這些煩惱,漸漸的漸漸的你也就不煩惱了。就是先去接受接納,然後敞開,或許這樣一條路是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
#是否要放掉「相信有愛」這件事,「相信有善」這件事,放掉信念嗎?
首先這本書他講的是一種「究竟實相」,嚴格的來說,他是給那種靈修這條路已經要畢業的人,他是給畢業班的人要講的,所以即便不是畢業班的人,先看看畢業班在教什麼也是有好處的。
比如說「愛」也是一種力量,其實也是包括在「能知之力」裡面的。
可以說「愛」是「能知之力」的一個面向,所以他們這一派要分兩個層次來講:
(以下次「」序皆可對調,只是一種形相的需求)
要先講「愛」,先講「能知之力」,他要先講「遍在」的,照顧好一切生靈的,你可以叫他原初的神,這個「遍在」的,照顧一切生靈的,但是他最究竟的叫法是要告訴這個還不是,後面就是告訴畢業班的人。
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就是說崇尚「愛」也好或是臣服於「能知之力」也好,你不能說是一種錯的,只是取決於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程度去相信這個教法的哪一個部分。
#最後有沒有想要跟聽眾朋友講一下這本書還有什麼重點呢?
這本書的重點?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我們的序,其實我們已經把他的最關鍵的都點出來了。
然後我想提醒大家的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會去翻譯這幾本書,其實是因為我們很愛禪宗,我們本來是學禪宗的,就是大家要重視我們傳統的東西,(翻譯這本書並)不是說我們傳統的東西不如印度的東西,只是現在年代久了,沒有人能夠很好的解釋我們的那些祖師們到底在教什麼?所以我們這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古代禪宗的宗旨,像尼薩迦達塔他們這種教法是把禪宗宗旨明說出來了,在古代來說,就是「說破了」,為某一個人和盤托出(全然的教誨)
在古代禪宗呢一般不會這樣做,因為古代禪宗不這樣做呢,所以年代久了,大家都不知道禪宗在玩什麼。因為禪宗是不輕易說破的。
所以我們現在看一看印度(不二論)的東西,希望對大家,對我們的禪宗也能夠敞開一道門,大家可以回去看看我們自己祖先的東西多麼的璀璨。
尼薩迦達塔 自己也說,他覺得很多人來到這裡,覺得他在這個講法的過程中穫得了收穫,其實恰恰相反,我是要你們放掉一切,你覺得穫得了什麼,或是失去了什麼,本身的你認為真實的一種感覺,他都要你把他放掉,所以他講法是非常究竟的。
by ilikeradio | 10 月 23,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VIDEO
★動動手,把心中的焦慮、不安、恐懼……緩緩卸下,轉交給「藝術創作」癒合情緒傷口,重掌生命的主導權。★
● 打破大眾對於藝術治療的傳統觀念,除了畫畫,寫作、攝影,甚至APP修圖都可以。
● 最短5分鐘、最長1小時的100種創作練習,步驟簡單,依需求隨時釋放負面情緒。
● 每個練習之後都有「想一想」提問,彷彿將治療師帶回家,不用擔心批評、比較。
讓藝術使你成為更好的人:囊括繪畫、寫作、數位影像、拼貼等多種練習,讓你能自我探索洞察力、正念冥想、接納自我等內心對話。
「藝術」,和情緒一樣抽象、非言語,最適合相互比擬出心中的感受,達到撫平情緒的功效。這本由專業藝術治療師所設計的《修復情緒的100個創作練習》,無需任何基礎,就能享受藝術創作「過程」和「結果」所帶來的療癒魔力。藝術治療無關好壞,而是「經驗」和「創造」的歷程,只要盡情享受創作時的心情與感受即可。
透過或長或短的創作練習,每天只要花一點點時間,就能有效緩解憂鬱、焦慮、創傷、壓力等負面情緒,並能藉由創作過程更加了解自身心理狀態,進而掌控情緒並提升自我的價值認同。每一個練習,都有詳細說明步驟和練習後想要達到的目的,讀者完全可以在家自我練習探索。
今天由安一心為你訪談周詠詩老師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mqnZVj
主持人: 好~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書,叫做修復情緒的一百個創作練習。今天也邀請到牌卡界很厲害的周詠詩老師,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老師~ 請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周老師: 哈囉~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詠詩~ 主持人: 請老師先自我介紹,老師您出了幾個很厲害的牌卡,要不要跟聽眾朋友介紹一下~ 周老師: 我目前主要是設計跟研發很多牌卡,比如說療心卡、Fun心卡、Fun心福卡,也寫了兩本跟牌卡有關的運用書籍,還出了一套聊心話大冒險的團體式桌遊。 主持人: 我已經觀察老師很久了,剛好老師推薦這本書,我們就好好邀請老師來談這本書。 這本書主要是在講藝術治療,老師可不可以先跟大家講一下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周老師: 這本書其實不是一本很理論的書,裡面一開始還是有先介紹什麼是藝術治療。 簡單來說,我們會透過藝術創作的一些方式跟過程,希望可以達到一些心理治療的效果,或是達到一些情緒的舒緩、壓力的降低。 在這本書裡面有介紹,藝術治療原則上可以分成兩種大的方向 。 一種是藝術即治療 ,在創作一個藝術品的時候 ,你在做的過程跟完成它的時候,你就可以去享受這個過程 ,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後 ,你會得到一種成就感 。 另外一種是屬於藝術於治療 ,這個是這本書的作者想要去分享的。我們可能在創作完之後,還會去做一個省思跟覺察 。 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提供一百個的練習。這個練習的理念,除了告訴我們要怎麼樣做這個作品之外,每一個練習的後面都還有一個想一想,讓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的創作去跟自己做一個對話 ,這是我覺得它很棒的部分。 主持人: 是~所以這本書的練習有一百個嘛~ 針對一般沒有接觸過的人,這本書應該要怎麼樣來閱讀與進行呢? 周老師: 如果是一般沒有接觸過的人 ,建議要從第一章開始讀 ,第一章介紹什麼是藝術治療,先對這個有個概念之後,後面幾章開始去分門別類,使用不同的媒材創作方式來做練習。 看完第一章之後,我們可以去選擇自己比較熟悉、有興趣的一些工作方式 。除了一般比較熟悉的畫畫這種方式外,這本書比較很特別的是還提供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說透過黏土的雕塑,或者去做縫紉,甚至去做一些複合媒材拼貼,它還有一章特別去講的一種創意寫作,就是用文字的方式,而不是只是圖畫。 我特別喜歡其中一章,它提到一種數位攝影創作,因為我們現在有手機很容易拍照,我們可以用這個方式很快地去進行創作,推薦給一般的夥伴。 此外,我覺得它也蠻適合專業助人者 ,可能可以把藝術療癒的方式去放在他的助人工作裡面 ,我覺得這本書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書。 主持人: 這本書裡在剛開始有特別提到一些暖身運動,直接創作就好了,為什麼需要做這樣的暖身運動呢? 可不可以舉幾個例子讓聽眾朋友來了解,為什麼在做修復創作的過程當中,前面還要先做這些動作? 周老師: 這就像跑步運動需要先進行暖身一樣,尤其是對那些比較不常運動的人。 對一般人來說,尤其是長大之後,就很少提筆畫畫跟創作。如果你是對於創作比較沒經驗或有一些擔心的人,作者很善心地提出一些暖身的練習,先從很簡單的方式開始,比如說它有很簡單的方式,可能十分鐘就可以做完。 比如說,你可以閉上眼睛,拿鉛筆或蠟筆就開始圖畫、塗鴉,因為閉上眼睛,你不怕也搞不清楚自己在畫什麼,可以比較自由地去享受這個材料在紙張上面的一種創作的過程 ,或者是也可以搭配音樂、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歌 ,慢慢地,歌的感覺就畫出來了 ,甚至你還可以搭配一些呼吸或冥想 。 這就是暖身 ,對於 我們開始進入一個比較長時間的創作,或是要跟自己的潛意識、心靈做對話時,還蠻重要的一個前置作業 。 主持人: 是~ 是不是就像是我們可能工作繁忙時,要突然開始來做這件事,需要先隔離一下繁忙的情緒,然後再進行下一段修復治療的這個程序。 周老師: 嗯~也可以這麼說,可以先讓自己有一些暖身的練習,在比較熟悉這個過程之後,就可以就像你講的,可能可以為自己另外找一個比較專門的獨處的時間,然後好好進行創作。 我覺得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是它提供很多個練習給你,讀者可以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或有興趣的,甚至可以做一些不同的挑戰,去嘗試不同的創作的方法跟使用不同的材料去創作。 主持人: 除了老師剛剛講的數位攝影的例子,可不可以請老師跟我們講裡面兩到三個的練習方式。而這兩三個方式,我們又必須要注意什麼呢? 周老師: 因為我們前面講的是暖身,現在就分享幾個在裡面一百個方式裡面的重要、我自己喜歡的一些方法。 其中一個它講的是動物嚮導 ,它要請你畫出三種動物,第一種是代表你的外在,第二種會代表你的感受,第三種動物會代表你的想法。 我覺得這個作品,其實它的意義很豐富,因為動物就是一個象徵,在這個作品裡面,它會提到的是,至少要畫三個動物,除了畫動物出來之外,還要畫牠們的棲息地,在海裡的、或陸地的、或天空的,可以透過最後完成的作品,再來跟自己做對話。 因為其實對一般人就會覺得說,我要畫動物,好像怕自己就是不會畫,作者提醒大家不要擔心這個。我會建議,我們其實可以搭配一些動物的牌卡來做一些運用,可能會比較容易進入怎麼樣去畫動物,然後可以再做一個比較深度的對話的過程。 因為我自己主要是在做牌卡的運用,我覺得牌卡也是一個很圖像的工具,可以透過選牌跟抽牌來跟自己心裡做對話,這也是一種可以就是去搭配的方法。 另外,我很喜歡另外一個創作的名稱,叫做療癒之心 。它是透過布料拿去裁剪出新的形狀 ,它可以去黏貼很多複合式的媒材 。如果你不會畫畫、比較怕畫畫的,書裡介紹了很多其他用現成的素材就可以去創作的一個方法。像這個療癒之心,我可以把我喜歡的鈕扣、羽毛、珍珠等縫上去,之後就做成一顆心代表自己,這個我覺得還蠻適合跟我的療心卡做搭配。 這本書前面就是介紹這些創作形式,後面鼓勵讀者可以跟自己的作品對話。在這個對話過程,我覺得可以讓整個過程更療癒。 主持人: 那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稍稍解釋一下,要怎麼去做對話,不是說在創作過程就已經心裡對話了,那還要什麼樣的程序做對話呢? 周老師: 這要看他作品的內容是怎麼做的,但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怎麼樣去提高自己的自我覺察 。在創作的時候,就會有感覺跟想法。 在創作可能還沒完成時,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有一些感受跟想法,要怎麼樣可以去覺察或留意到這些感受跟想法。因為有時在創作的時候,可能會有像我不喜歡這個作品、我不喜歡長這樣、我不喜歡我又會再怎麼樣去面對我的作品,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自我對話過程,一個是過程中的對話,另外一個就是完成之後的對話 。 書裡有提供一些方法,例如提供一些問句。比如說,創作完成之後,你要怎麼樣觀看你的作品?這個作品可能帶給你什麼樣的連結?或是有什麼樣的過去經驗聯想?你會怎麼樣去跟這個作品對話?這本書寫得還滿多的,因為它會有一些練習是有主題性的 ,所以可以透過這個主題去做比較深度的引導 。 主持人: 我隨便舉個例子,因為這本書其實就是在講創作,你在做這所有的過程以後,最後有一段標題是寫想一想。 想一想裡面就有說~ 第一個,你的創作是否訴說了你當下感受到的情緒? 第二個,你有這種感受多久了呢? 第三個就是說,若你可以縮小,然後跳入這個畫裡面,你會落在哪個地方? 我覺得這個很神奇,因為我覺得可能落在某一個地方,其實它背後都有特別的意義。 最後一個就是說,你的創作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提示,讓聽眾或讀者可以在這個修復情緒的過程當中,你會有一個覺知的力量起來。 周老師: 您剛剛講的是前面那種塗鴉創作的練習,比較像我們傳統的,我透過我畫的東西,我就可以跟它對話。後面還有很多我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就是其他材料的創作,也都會提供怎麼樣在這樣的過程去做一個對話。 我覺得是一般人都算容易上手,如果你想要接觸藝術治療、藝術的療癒,我覺得從這本書開始是一個很好的一個方向。 主持人: 最後老師也沒有什麼想要跟大家補充或提示的呢? 周老師: 我想要跟大家補充的重點,就是一定要親自操作,只是看過不會有那個經驗 ,就像你看一本食譜,你只是看它怎麼做,可是你沒有真的去食物做出來、沒有真的吃進去,這樣的效果非常有限 ,推薦大家一定要看了之後,找機會去練習、體驗與實作 。 主持人: 謝謝周詠詩老師來跟我們分享修復情緒的一百個創作練習,是奇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好書,謝謝老師囉~ 周老師: 謝謝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