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likeradio | 10 月 25,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當你沒有念頭和欲望時,幸福就產生了
而有念頭欲望存在時,就無法體驗到幸福。
因此,幸福存在於無念的空靈(emptiness)中
而不是在對更多東西的追求之中
種種外境和貪欲都是短暫的,來來去去
凡是有生滅的東西都不是永恆的。
你必須明白,你永遠無法因為追求那些
生生滅滅的東西而獲得永恆的幸福。
無念、無欲的空靈是永恆的。
它是真正的、永久幸福的源泉
————————-摘自躍入永恆(258頁)
躍入永恆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e63yLW
主持人:
各位聽眾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要跟大家介紹一本
近期來我翻了很多本書,我覺得這一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是紅桌文化出版的「躍入永恆」:來自勒克瑙的獅子吼,修行就是戰鬥
今天很開心的邀請到這本書的編譯,顧像
顧象:
這本書是有好幾位翻譯的,我是其中一個,更多的是參與到編輯的一個工作上
主持人:
可以把這麼好的書,一系列的訊息,然後彙集成中文真的是功不可沒,感覺非常好
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講一下,關於帕帕吉這個作者他到底是誰呢?
顧象:
不知道讀者們知不知道拉瑪那.瑪哈吉尊者, 對他的了解有多少呢?
我可以先講,在8、9年前我是怎麼接觸到帕帕吉,也可以代表大眾讀者的一個切入點
我們那個時候是一個佛教團體,本身自已是學佛的,也是剛剛初級學佛,
當時就是東看看西看看
因為我居住在美國的時候,有跟一些老外的修行人接觸,接觸的時候我就說
我很喜歡禪宗等等的,當時就有一位跟我推薦他的師父
他的師父當時還活著叫穆吉(Mooji)
我就問,穆吉(Mooji)是誰?他就說了他師父教他的東西
然後又提到穆吉(Mooji)的師父帕帕吉
當時我對拉瑪那尊者也不是很懂,只是在網路上去搜尋,用順藤摸瓜的方法
了解到帕帕吉這個人,這個人姑且不表,但是帕帕吉的師父
因為我是上維基百科看到他的師父好像很有名
但是那個時候8、9年前對於拉瑪那尊者的中文翻譯好像只有一本
介紹也很少,我當時是從英文渠道來了解他的,才知道他在20世紀整個世界的
範圍內對於靈性的影響有多大
他有沒有傳人?帕帕吉這個人還有沒有活著?在看介紹帕帕吉的中文資料裏完全找不到
我們有一個團隊,有一些我的師兄弟,我們當時就想把這些東西翻譯過來,我們自
已先看看,一開始並不是想要做翻譯工作,純粹只是想要了解
當時就翻譯了帕帕吉的一個簡傳,就是這本躍入永恆的第一章節,關於他的生平
我們當時就非常的震憾,他是有佛教的背景,直接就是會跟他有一種共鳴,覺得這
個人跟你蠻有緣的,會有一種親近感,不是像一般的印度教,對於我們華人好像沒
有太多的關係,會有一點文化的隔閡
而且簡傳的後面有一些開示,他用了很多的佛教語言,自然的就很容易懂,
所以就是這樣的一個背景。
主持人:
拉瑪那尊者,在台灣的聽眾朋友知道他出了一本書叫做「我是誰」
顧象:
我是誰,他是參問的,就是教導參問真我為主,紅桌文化後來有出「真我與我」
真我是誰
主持人:
這兩個的教導風格,其實差異是非常大的
可以跟聽眾朋友講一下他們的差別在那裏呢?
顧象:
首先這兩個人做人差別就很大,個性、長像就給人感覺非常不一樣
拉瑪那尊者有看過他的法照的話,就是一位隱士的感覺,好像住在山腳下,不願意
介入紅塵的那種感覺,因為他拋棄家庭,就這樣出走。
他在道場裏面也很嚴肅,不太說話,時常就是教你參問真我,時時刻刻把心拉回,去
問真正的我是誰,給普羅大眾的觀感就是比較嚴肅的一位尊者。
帕帕吉給人的感覺,經常是笑的,就是開懷大笑,他的好多照片笑到感覺已經像是個
頑童,而且他身的材非常的魁梧。
他一生的經歷也很不一樣,他會說英語,是個語言天才,會印度很多地方的語言,
同時也是一位詩人,對待第子他是很願意到弟子家裏面去。
但是拉瑪那尊者是不會的,拉瑪那尊者是絕對不會踏足到弟子的家中,他是常駐道場
帕帕吉就是到處走,到處行腳,印度他就跑遍南北,全部都跑遍了。
歐洲也去過很多次,北洲、南美洲、美國也去過,夏威夷等等,他涉及的宗教
類別也非常的多,接引的這些弟子背景,不管是佛教也好、穆斯林也好、印度教的背
景、基督教、天主教的,他都有接引。
主持人:
所以他們共同談的一件事就是,探求真我到底是誰
請顧像跟我們說一下,探求真我到底在講什麼呢?
顧象:
探求真我就是去”妄”,就像剝洋蔥的一個過程,就是把你誤以為的那個你去掉
擊破你各種的概念和頭腦的局限,告訴你,你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你,就是因為
你誤以為有一個你,才會有這麼多的痛苦 。
這是兩位都會教導的,去除這個妄、虛妄的這個部份,因為他根本不存在。
真我去掉這個妄,到最後顯露的就是真我。
這是可以用很多名詞來替代真我,有翻譯成自信的,通常是Self它是大寫的S,
在傳統的印度教裏它是叫做Ahaṃkara,這就是要找出真的一個我,這個我不
是個體戶,他是超越了後天你所學的很多智識,誤以為你的身心啊’ 你的軀體啊、
意識啊、你的喜好,這些東西不是真正的你,因為它並不永恆。
它就像達到永恆的東西,其實跟躍入永恆講的是一樣的,躍入永恆,永恆是什麼東西
是”真我”
主持人:
所以一般的凡夫俗子,就活在自己的念頭裏面,我就是工作,我就是上班族,就是做好
這件事情,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老闆心情不好,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沒有辦法那麼順利
難道這些都是妄念嗎?還是我可以分辬,我要怎麼活出永恆出來?
顧象:
關於這種事情,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時時提醒好像是在戰,這些都是不好的,
不停的掃,不要這樣啊、那樣啊。
但是這都是基於你對於真我並沒有瞥見,就是你完全沒有嚐到什麼是真正的我。
在帕帕吉的傳記開示錄當中,他經常鼓勵大家放下頭腦,那怕是一瞬間。
就是給上師一個機會,你放下你所有的這些東西,那怕只放下一秒,然後你坐在一個
具格的上師面前,那個具格的上師可以讓你瞥見到,你就知道他背後有一股力量。
這個我們有翻譯他的書,就是尼薩迦達塔的書稱之為「能知之力」,這是一股力量。
拉瑪那尊者又講說就是「這個」,只是大家用詞不同,他會說背後有一個東西是
推動這一切
你不用擔心,因為你的出生跟死亡都是由它來推動的,你就像一個小泡泡一樣,
你能做什麼呢?你並不能做什麼。
這其實是背後真正的有一隻巨大的手,應該就是那個,真我的力量,你要找到它,
跟你日常生活中沒有關係,它自然就會進行,它的確是一股力量驅動了所有東西,
自然而然運作起來。
並不是說我是一個打工的,持續下去,好像我要達到什麼,這個其實並沒有要求。
主持人:
覺察力也好,我要看見這個真我也好,到底要怎麼鍛練它才有辦法做這些?
因為當我們看這本書時,頭腦就會右邊打一下、左邊打一下,
看的時候是醒的,合起來看到這世界又回來一般的世界,那怎麼辦呢?
顧象:
通常看書或聽任何開示的時候,哇~~腦子好像很清楚,沒有煩惱升起很多正念的感覺,
但是碰到事情又會忘記,歸根結底還是你自己對於真我並沒有有過瞥見,有過認知
你其實並沒有真的Experience體會。
你可能有真正的有過體會,但是你誤以為你就是錯誤的總結,其它的遠離你等等
帕帕吉的經歷也讓我們知道,那怕有過這樣的體驗,但是你也會錯誤的認為怎麼樣的
一般人比較好的作法就是看書歸看書,但是生活還是蠻重要的。
就是帕帕吉的經歷告訴我們,他自己修行很厲害,他唸咒唸到已經可以相應,
這是非常厲害的,他本身已經修成了一個修行者,功力很強悍也已經有神通,
可是他並沒有真正的認知到真正的真我。
但是你做的這些功課並不會浪費掉,背後真的會有一個真我在看顧著你。
他沒有求上師,他那時候想要見到神,他的目的不一樣,他沒有去找上師要求真我
他當時一直想要時時刻刻24小時見到神,這是他的目的,他一直往這方向在努力,
可是背後真我的這個力量是很慈悲的,就化現了瑪哈吉的形像,
就真人的形像站在他門口,跟他說,你要見神嗎?可以啊,
你到南邊來就是到拉瑪那尊者的道場去。
這是很不可思議,你做了很多功課,你向道的各種努力,
背後會有一道力量在呼正它會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現出來。
主持人:
所以,您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狀態,我發現我在讀這一本書的一個小圈圈,
會比較知道自己要幹嘛,但是沒有看的時候,
普羅大眾每天都為工作苦惱,為家庭苦惱,為各種事苦惱。
只能用我們一般身心靈的一些簡單的舒解方式,鍛練正念啊、或是其它方法比較輕微的,
但是還是沒辦法,還是沒有根本的解決之道
顧象:
這就是你吃的藥還不夠猛,這只是一般治標的藥,不是治本的藥,這當然沒有辦法,
你沒有碰到真正會指點你的老師之前,真的就是自己下琢磨,我們也是有這樣的經歷,
自己下琢磨東看看西看看,這個修修那個修修,這都是會經過的,但是命運就是非常
不可思議。自己會像個沒頭蒼蠅一樣到處撞,這邊撞那邊撞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在幹嘛,
但是你會比較清楚的是你的確不滿足,感覺你深深的要找出一個答案。
甚至連我自己的問題都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就是感覺到我要摸索一個、搞清楚什麼的!?
這個背後是我對它的呼喚,因為你把它忘記了,它其實在叫你。你就這樣瞎折騰,看你運氣好不好。
有的時候,因為你發心比較純正的話,我不是為了要賺錢,我不是為了什麼那種私利吧,如
果你發心是夠好的話,甚至是你同時會有一種慈悲心,你心量不是只是為了要保護我自己的
一個小家庭,而是看到人類共同的痛苦,你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是會感招很大
很大的幫助力。
然後你的人生當中一定是會出現一個很奇特的轉折點,那會是什麼?就會出現一個莫名其妙的
一個人,一個朋友,或者是法會的一個簡訊,或者是一本書,或者神的階梯,把你帶到通往
下一步的方向。
你其實是被照顧的很好,所以你的發心是非常重要。
這個可能跟佛教比較共同,因為佛教比較常說不要管什麼,但是你的發心是很重要的。
即時你做了很多的打坐啊,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是發一種利益全世界,就是各種有情不止是人類,
所有的生靈都希望他們能夠快樂,這種情形它會幫助到每一個修行人,這就是發願。
主持人:
是不是更清楚的來跟大家談不二論到底在講什麼呢?
是不是有更清楚的方式來跟大家解釋它的整個核心思想
顧象:
不二論要看說大還是說小,不二論Advaita起源於商羯羅的一個時代,可能是公元八、九世紀吧
我不是很確切,它那個時候起源的目的,是為了要改革印度本土宗教,印度教、吠陀教。
當時佛教是非常興盛,佛教那個時候已經有中觀派,就是龍樹菩蕯,很有智慧,非常有智慧,
他說我不偏左任何一點,我沒有任何的立場,但是你說任何一個立場我都可以駁倒你,在那個
時候是非常有智慧的一個宗教,同時也是佛教的一個發展。
所有的其它宗教,印度本土的宗教都無法與它媲美,後來就戰勝了商羯羅,商羯羅他的師公
已經從佛教偷師了一些東西過來,有寫聖教論等等,然後商羯羅繼承了師公的一些智慧,更
加的發揚光大,他其實把佛教的一些東西,融入到印度本土的那些吠陀的當中,但是他們
吠陀很喜歡說的是梵這個概念。
他們很喜歡的一個東西就是恆常不變,一直是存在的,商羯羅沒有駁斥這一點,他只是改革了
這一點。
佛教經常說的是無我,不存在這個梵,佛化喜歡批判,他的發言是這樣。
不二論是異族與印度本土的吠陀這個觀點恆常,吸取了佛教的批判性的無我,無什麼
沒有任何的本體,沒有任何的實質的個體存在的這種智慧,吸收在裏面成立了這個不二論。
所以經常可以看到現代不二論的尊者們,平常會說,傳統會非此、非此,不是這個、不是這個
這個是從佛教那邊借進來的,也就是我不是這個、我不是這個,就像剝洋恖一樣我不是這個、
我不是這個,最後還有什麼東西剩下來呢?那就是恆常的那個真我了嘛。
不可見、不可觸模、不可被認知,不可怎麼樣的真我,所以它跟佛教是有共同,但是對於印度本土的宗教,
對吠陀而言的話,他們是一場革命,所以對印度宗教算是偏重智慧的一個教派,因為
還有其它的教派,像崇拜神靈啊,這些是另外的一種教派,所以不二論是這樣的一個發源,發源到了近代,
講這些智慧型,參問剝除了一些虛妄的東西,那種智慧的審查的那種方式的尊者的話,
通常我們都會說他是不二論的導師,比較廣泛的概念。
主持人:
是不是說要探尋每個人的信仰契合,然後去遵從它,而並不是那一個是我們說的絕對的一個論點
顧象:
對,這就看有緣,純粹看有緣,有的老師就是討人不喜歡,比如說我有一些朋友,他特別喜歡帕帕吉,
就不知道為什麼,他覺得帕帕吉說的話就是特別入他的心。
拉瑪那尊者說的話,他就是….就是有人看到拉瑪那尊者的樣子,他講的話完全聽不進去,
這就是完全不是他想要的那個點,感覺好像乾巴巴的,好理論的那種感覺
帕帕吉身上有很好的一點就是,兩邊都有融合,熱情跟一些喜歡做一些修行啊,或者有一些前進
的愛和尊愛神明的這些根性的修行者,很容易在帕帕吉身上找到共鳴,他本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熱情澎湃的一個人,但是帕帕吉最後還是會教你,把這些也放下。
主持人:
最後有沒有要跟聽眾朋友講,我們在閱讀這本書要怎麼閱讀呢?
或是用什麼方法讓裏面的一些重要的話,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呢?
顧象:
它裏面的對談錄,一些人也有問過生活中的問題,帕帕吉就會說,be quiet保持安靜
但是我還是覺得看看能不能找到老師來教會比較好。
對~~因為你在老師面前會保持安靜,跟自己一個人保持安靜完全不一樣,
主持人:
對~通常說安靜,念頭就進來了
如果你正在困擾一件事情,你會從妄大的我,然後變成一個自卑的我
顧象:
是,那種心情是很搖擺的
主持人:
困在自己裏面的我,各種的我就會生出來,出來一會兒
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所以還是要有一位明師給他當頭棒喝,讓他安靜下來
顧象:
他們有一個概念就是satsang,他在這本書提到很多,這個意思就是說,跟聖者親近。
這很重要,必竟是你的老師,跟一些善友親近,這個還蠻重要的
世俗生活我們都知道,你現在很煩惱,你找一個好朋友,這個好朋友就是正能量多一點他可能沒那麼多煩惱,
跟他在一起,你也覺得哦~~~這些事不算什麼。
如果自己力量比較小,不能成為正能量的朋友,你就多找正能量的朋友,我覺得這個
蠻實用的。
主持人:
最後有沒有想要給聽眾朋補充的呢?
顧象:
就是,有一些朋友讀了前面的簡傳之後,覺得不過癮,因為他結束在他師父拉瑪那尊者
過世好像是1950年後,但是帕帕吉的人生波瀾壯闊,然後他是1997年過世的,他之後有好多
精彩的故事,也被寫成書,有三卷本,我們已經翻譯出來了,明年準備在紅桌文化出版,
所以聽眾朋友如果對帕帕吉有好感的話,可以在明年的三卷本的傳記,它裏面有太多故事
非常啟發人
主持人:
是,真的是太好了
翻譯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可以把作者的心跟我們連在一起,但是可以翻譯到這麼
精確,這是非常喜悅的。
謝謝今天跟我們分享躍入永恆,紅桌文化出的一本好書
謝謝!
顧象:
謝謝小安
by ilikeradio | 10 月 25,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記得在剛接觸身心靈的初期,我總是會透過自由書寫的方式來讓自己的情緒有一個很好的出口。
在這段屬於自己的時間裡,拿著筆在書寫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不經意的發現…
比如…
當我邊寫、邊罵、邊哭,經歷了內在非常Drama的歷程後…
內在總會冒出一個很溫柔的小聲音安撫著我…
一開始我不太明白這個聲音來自哪裡,
只覺得,這個聲音總是說出很多平常我不會說的話…
所以我非常清楚那個聲音並非來自我。
在幾年的身心靈學習後,我漸漸明白那個聲音是來自我的高靈。
即便多年過去,我找到了其他的方式來與自己獨處,我還是能聽見來自高靈的聲音,一步一步指引著我。
然而,我所說的只是關於我”自由書寫”的經歷。
通常自由書寫需要將近30分鐘左右,你才會真正感受到情緒與內在的轉化…
今天,我們邀請到劉滄碩老師來與我們分享…
只要書寫7分鐘,就能創造豐盛的心靈寫作秘法……
掌握這7分鐘,就能輕鬆改變潛意識和信念喔!
在老師今天的精彩節目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那句…
「每一天給自己1分鐘、7分鐘的獨處時間,無論那是靜心、冥想、心靈寫作、散步…都好。」
重點是…你有好好與自己待在一起嗎?
有好好珍惜與自己相處的每個時刻,並愛自己嗎?
分享給你。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9Oo54j#布克文化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再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書。
我覺得每個人對自己的寫作、文筆,或是對自己的記錄,應該要好好的練習一下。
我們今天請到豐盛心靈寫作的創辦人-劉滄碩老師, 來到我們的線上。
先跟聽眾朋友們打個招呼吧。
劉: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很高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主持人:
我看老師有一個線上課、實體課,專門在教7分鐘豐盛心靈寫作。這是在練習什麼呢?
劉:
豐盛心靈寫作,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可能會覺得這跟作文寫作有關,會擔心。
豐盛心靈寫作:透過書寫的方式,幫助我們去看到內在的潛意識,或是信念,進一步去探索並修正之後,讓我們可以達到豐盛的心靈。
主持人:
為什麼是7分鐘?不是8分鐘呢?
劉:
這是我自己上這麼多課,實驗出來最適合的一個時間。
很多人自由書寫會建議15分鐘到30分鐘左右,而寫太短效果也不會很明顯。
我自己測試過寫到7分鐘左右的時候,剛好是腦波進入希塔波的狀態,最容易讓潛意識跑出來的時間點;寫太久可能你會覺得疲乏,寫太短你可能還沒進入狀況,所以我們自己這樣跟學生上課,實驗過的,大概我們寫到5、6分鐘的時候,差不多是極限,再過那1分鐘,就是最好的一個狀態,也是CP值最高。你花的時間最少,但是有最好的收穫。
主持人:
如果這7分鐘什麼都寫不出來該怎麼辦?
劉:
如果7分鐘都寫不出來,可以透過自由書寫的方式。
直接寫: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不出來………
一直寫”寫不出來”。
這部分很有趣的是,我自己在很多企業都會上創意思考技巧的課程,我發現有時候我們會卡住、想不到、沒有靈感,是來自於”寫不出來”的這個”念頭”在我們的腦海中,把我們自己卡住。
所以你一直寫”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到一個段落的時候,你會突然有一個靈感、一個想法,就會知道怎麼繼續寫。
主持人:
所以有一個技巧是,如果什麼都不知道…
比如:有些人聽冥想時,請他紀錄一下心得,結果就睡著了
你就寫:我都睡著、我都睡著、我都睡著……
寫到某一天時,他說:「我聽到睡著前可能還聽到了…某一段…」
類似這樣的意思
就像我一直寫”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不出來…”,寫到後面發現自己寫不出來好像有某些因素,是這樣嗎?
劉:
對。
這個其實滿有趣,大腦的意識的這種訊息(雜訊)清理乾淨後,就會有比較好的靈感,或是一些想法就會出現。
所以只要持續的去寫「我不知道寫什麼?我寫不出來…」,這樣就可以了。
主持人:
老師可不可以跟大家講一下這本書,你有特別談到在練習書寫時,有三個階段:
不會寫—->自由書寫—->改變人生
這個過程要怎麼做?
劉:
三個階段最常見的是,很多人在書寫時容易接觸到自由書寫。
自由書寫:沒有特定的目標、特定意涵。幫助我們內在情緒有很好的抒發。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形式。
進一步我會談到像心靈寫作…
心靈寫作:針對內在特定的情緒,有哪些地方是卡住的?針對特定的議題做書寫。
當我們書寫到一個段落,我們再往下、深入探究時,你會發現…
我對某個人不喜歡,或是對某件事會拖延、我覺得很困擾、很排斥…
其實底層跟我們內在潛意識,或小時候出生的成長環境都有影響。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剛提到寫7分鐘容易觸發到我們的潛意識信念,所以會突然冒出一些靈感,知道這一切跟過往的哪一個人、事、物有關?
找到之後,第三個階段…
針對這些過往的人、事、物、事件,進一步再去做書寫。
在這個書寫的過程裡,你可能會達到與對方和解、原諒自己、寬恕自己、愛上自己……
在這段過程裡,你是透過寫下這些話語,如同我們重新去植入一個新的、正向的潛意識信念。
所以可以達到修復過去,創造未來的豐盛人生。
主持人:
老師,難道不能像是寫自己的夢想一樣,就好比我直接寫下我以後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樣就好了嗎?
為什麼還要寫像老師說的這些去轉化呢?
這有差別嗎?
劉:
有。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我們最常聽到「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很多人也會寫夢想板…
這都是很好的方式。
像剛剛說的,透過書寫直接寫下我們的夢想和願望,這也是很好的方式。
但是,我們有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內在有哪些信念對於這些願望有抗拒?
或是,其實你不那麼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所以,必須先把這些阻礙你的雜訊、限制性的信念,先清除,讓你有能力再往前去跨出那一步。
主持人:
老師這邊在跟聽眾朋友和讀者在講得是,在你要往前走之前,先清除那些阻礙你的。
為什麼你每次都會卡住?
藉由書寫可以了解原來自己是什麼樣的問題。
老師,如果沒有像你這樣有一個架構在寫時,要直接看到自己的問題好像不太容易?
老師有沒有什麼結構化,像書裡面提到的,到底要怎麼書寫才能看到自己的潛意識和信念狀態?
劉:
最簡單的一個方式是:訂題目。
這個就是豐盛心靈寫作跟自由書寫不太一樣的地方。
自由書寫我們不一定要訂題目,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它會有很好的情緒抒發。
但如果我們要進一步去改變我們的潛意識,創造豐盛人生,就需要訂一個主題。
透過這個主題,我們會有很多的反應。
例如,我常常開玩笑說,訂題目裡有兩個魔王是:感恩父親、感恩母親
很多人可能看到這個題目就不想寫了…
他內在的反應就會出來。
所以訂題目是最好又簡單的方式。
當你看到這個題目,你內在產生的那些反應,是我們可以繼續探究的。
為什麼我會特別排斥這個題目?
為什麼我會有一些不喜歡、不舒服的感覺?
這些就是我們要繼續往下探究的點。
主持人:
當一個人就是很討厭父母親,為什麼要寫感恩他?
他可能把我害得很慘…
或是,我都因為他,人生才會這樣…
寫了又有什麼用?
我一看到他,還是一樣。
劉:
對,所以我都跟學生分享一件事。
雖然我們是說”感恩”,但當你發現你無法感恩時,不要跳過這個歷程。
不要逼自己一定要去感恩,反而要去看到「我不想感恩」。
把「不想感恩」的原因寫下來。
或是把你的心情、情緒,寫下來。
這樣的好處是:
不是用壓抑,或逼自己一定要接受感恩。
這會是比較健康的方式。
透過書寫,先把內在不滿意、不高興、不喜歡的情緒都書寫完;就像我們前面談的,清除雜訊的概念。
寫一段時間後,你會突然發現「好像慢慢能釋懷了」、「慢慢能體會到父親當時為何如此?處境是什麼?」,那個感恩的心會自然出現。
主持人:
難道不會像一些比較負面的狀況,越寫越陷入這個大魔王的漩渦嗎?
劉:
會。
所以我書裡也有提到一件事,在這個書寫的過程裡,至少要連續七天。
例如,你是比較負面,或是特定要討論、想要處理的議題…
要至少連續寫七天,不能寫一天、兩天,把那些抱怨的東西寫完,就不繼續寫。
這就像我們感冒去看中醫、西醫,它會有一個抗藥性,所以要完成一個療程。
你要書寫完成七天之後,自然會有那種感恩的心慢慢出來的狀態。
如果只是寫兩三天,就會像剛提到的,寫兩三天後不寫,把內在那些負面的情緒能量挖出來,但是沒有處理它。
就有點像開刀,開到一半,你看到流很多血,嚇到之後不想縫合就跑掉了。
主持人:
一定要撐過這七天就對了。
劉:
對。
如果撐過看到血很恐怖,但你縫合了的階段,就會慢慢痊癒。
主持人:
或許大家可以來實驗看看,也許寫一寫之後,父母親對你的負面影響,那些不舒服的狀態,搞不好就會轉變喔…
我聽一個朋友提到…
老師建議是用手寫的,但有時候我們會用手機紀錄,他每次紀錄完就覺得應該要編輯一下…
要把空格空出來…
讓自己在重複看一下,到底自己在寫什麼時,這樣有可能在我們的頭腦意識會比較清楚
老師你覺得這是對的嗎?
還是就一坨,我有什麼東西我就打打打…
劉:
其實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有適不適合。
如果是我,我會建議不要重新編輯,因為它會變成一個理性判斷、邏輯思考,比較容易出現一種問題是,有時候我們反而會自己說服自己:我好了,我應該要感恩,我應該要……。
這樣會有點可惜。
豐盛心靈寫作的方式是:想到什麼就寫出來。
反而較容易刺激到我們的潛意識。
潛意識本來就不是理性邏輯可以思考的,因為我在意就是在意,對方沒有特別做什麼事,但我就是很在意你有沒有尊重我?有沒有愛我?
我常舉個例子:
小時候我考100分,考卷給爸爸時,我期待他能讚賞我、覺得我很棒!
也許爸爸在忙,所以沒有特別表示。
對我來說,內心可能會覺得受傷…
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事情,但是潛意識的行程就是這樣。
它沒有道理可言…在意就是在意…
所以我比較建議的是,不一定要理性邏輯去編排,理性的書寫…
甚至我曾經遇過一個學生是理工科,在感恩父母時就寫下,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第四點…
他用清單條列的方式,寫下爸爸做了什麼事,我應該要感恩。
這樣不是不可以,它也有幫助,只是它的幫助不會到那麼深層。
主持人:
老師這邊特別教的是,我們必須要”感性”,在感性寫這些東西時,內在的情緒或是負面狀態才會有辦法出現,否則你一直把它擋住、擋住、擋住…
劉:
對,說得很好。
我們透過理性邏輯時就可能會壓抑,擋住它,或是不應該這樣,我應該要怎樣才對…
那就會很可惜。
主持人:
好,老師最後有沒有什麼要跟大家補充或提醒的呢?
劉:
書寫其實也可以不用考慮的那麼複雜。
例如,你要怎麼寫?其實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步驟或方式。
我常說,心情不好時,拿起一枝筆和一張紙亂畫一分鐘,其實都好。
書寫只是一種形式,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有一個時間。
一天內,你有七分鐘或一分鐘的靜心獨處的時間,這個其實滿鼓勵大家找到那個適合自己的方式。
書寫、繪畫、靜坐、冥想都好,要有一個自己與自己獨處的力量。
那是比較好的。
主持人:
我覺得老師講得非常好。
我們常常說要愛自己,愛自己不是去吃三珍海味。
而是給自己一個時間與內在相處,也許從這每天小小的相處時間,你可以書寫、散步、靜心,或是你有養花,跟自己的花說說話也不錯。
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
非常感謝老師與我們分享他的新書:七分鐘豐盛心靈寫作,是布克文化出的一本好書。
謝謝。
劉:
謝謝。
by ilikeradio | 10 月 25,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購書連結:https://tinyurl.com/yckwx6cp
☀朋友們,你們是否有運用自己的天賦在進行工作呢?
就科學的觀點來說…
如果可以大量的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工作,
就有機會可以幫助自己開發天賦
☀而開發天賦的第一個重點,
就是要讓自己對這件事情很感興趣(很重要)
當意識到這一切都很重要的時後,
大腦會很容易抓的到重點
從而可以建立
(行為→腦區→功能) 三個觀點的連結性
☀而如果「興趣」又有「熱情」可以加持的話
大腦中又更容易釋放神經傳導物質
(相當於是大腦在建立神經連結所需的肥料之一)
「熱情」跟「行為」的連結重建後,
更因為大腦中的隨機效應產生,
會有新的連結或者體驗,甚至是新的發現
☀今天的節目中,
寶哥將分享他如何發現天賦,建立天賦,發展自己的技能樹????的秘訣
小編自己聽完後,
發現原來要培養自己的天賦原來這麼簡單,請聽眾朋友務必收聽~~
安:
想跟大家介紹我們該如何開發天賦,或者透過何種形式可以展現天賦,線上邀請到胡靖韋-寶哥
寶哥:
大家都希望可以找到自己天賦,但是我們要怎麼樣才可以做到呢?
在《七個問題看見你的天賦》,是先邀請你看見自己的天賦,訪間很多「定目標」的課程,卻忘記參與者自己的位置,舉例來說:想要去爬富士山,大家都「想」爬,卻忘記自己其實在台灣,要去根本就不方便
對於目標很興奮,但是主軸在哪呢?這本書邀請大家透過七個問題,看見自己的天賦...
安:
天賦到底是什麼?書中談到顯性天賦、隱性天賦又分別是什麼意思?
寶哥:
你是否相對擅長,馬上就知道是自己的強項的
像是在學校,念過國文、英文、地理,相對好的科目,就可能是自己的天賦所在
像是體育,我就注意到是我的強項
然後看見了之後,就要把他變成專業,也會是自己發展的動力源之一
顯性的天賦:顯性的就是自己可以看的到
隱性的部分:有些人已經把自己會的,當作太理所當然了
譬如:有人就不知道自己數學很強,分享他解題過程的時候一直覺得很理所當然的「大家都要會」,原來是自己好棒棒,透過外部的稱讚之後,就有機會可以發掘自己的才能
安:
會不會很多人,因為要賺錢,才違背自己天賦?忘了自己喜歡什麼?這時候該怎麼辦?
寶哥:
第一個,要發掘自己的興趣在哪邊
有一個發現興趣的小祕訣,就是當你忙碌的時候,第一個先放棄的,就是你最熱愛的東西
任何因為你忙碌而停止的事情,就是你的興趣所在
第二個,你要發現你的熱情
你是否甘願為他受苦?談吉他的時候,壓弦會痛,
但如果真正熱愛的時候,大腦會忽略這樣的痛苦。
第三部,讓興趣變成你的專業
有些人談吉他的時候,需要看譜的,
當變成很深度的興趣時,信手捻來就可以自己填譜
第四部,天賦自由
這些專業會變成新的效應,顯化在你的生活中
安:
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可以發展自己的天賦,該怎麼辦?
寶哥:
至少要先從記錄做起,看見自己的無限可能性
天賦自由,就是你看見自己的天賦可能性
大家會有一種錯誤認知:
1.我只有一兩種天賦?
2.天賦可以賺錢?
有些人聽到我的聲音很安心,或者覺得我很專業值得信任
從你或者他人的嘴巴中,都很有機會找到遺失的「技能樹」
透過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就可以找到你的各種天賦碎片
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各種小火花
安:
我們在工作中,各種小小的細節,找到自己的優點,技能樹點好,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天職,那麼最後有什麼想跟聽眾朋友說的:
寶哥:
每一個人如果可以更可以瞭解自己的天職,
打個比方說本質上的你,明明是暖氣,卻要求自己當電冰箱,當然會有一點痛苦,當越發現自己的本質是什麼,就可以看見自己的天賦在哪邊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聽過祕密這本書,也可能因此對吸引力法則有一些概念與認識。
吸引力法則很強大,但就是有一些人,做起來的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呢?
沈伶老師為此專門去做了研究,發現除了秘密這本書寫的部分外,還涉及到體質問題。
一群人同時去跑馬拉松,有些人會感覺輕鬆,有些人則感覺辛苦,這就是一種體質的差異。
小編在不劇透的前提下,幫大家整理了一下本集訪談重點:
●吸引力法則效果不彰的原因
●豐盛小魔法分享
●如何對待思緒、情緒?
●如何連結導師?
以下是小編在本集節目中還蠻有感覺的兩句話,分享給大家:
◆我們不一定要執著於擁有正面、樂觀的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然後去釋放它
◆身心靈,它不是一個很空泛或者是很高的概念,應該要落實在我們的生命裡
其實,還有幾句話,小編也很有感覺,但如果分享給大家就劇透囉,相信大家也不喜歡被劇透的感覺。
有興趣的聽眾朋友,歡迎進來收聽~
小編相信,有收聽本集訪談的朋友,一定不會後悔的。
倘若聽眾朋友在聽完本集訪談後,還想知道更多的內容,歡迎點選下方連結進行購書~
小編聽完後,也有股衝動想去買一本呢~
購書連結:
https://reurl.cc/Q68Eb5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新書,叫做財富豐盛吸引力,是沈伶沈老師出的一本新書。
現在請我們沈老師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沈伶老師:
安老師、各位聽眾大家好
主持人:
我看老師本來是從事律師,怎麼突然會轉變到身心靈的這個領域?
沈伶老師:
其實我從小就有一些比較特殊的體質,但因為我生長的家庭就是很傳統的家庭。因為我爸是我爸是法官,所以都是很講求邏輯—左腦思考的教育,所以我也沒有一直接觸這個東西。
直到我當律師幾年之後,後來我父親重病的時候,我才接觸這個部分。
主持人:
特殊體質的意思是,可以感應到有的沒有的嗎?
沈伶老師:
有時候會感覺到某些存在或者是某一些神、高靈這樣子。
主持人:
那可以請老師來給我們講一講,應該可以比較清楚地知道,我們講量子力學或是一些那種存在性的那種作用,或是我們的思考。
我看老師這邊,有特別寫一些針對吸引力法則不同的一些觀點,可不可以請老師來談談一下你這本書—財富豐盛吸引力,在談吸引力法則的什麼?
沈伶老師:
其實大家多少都有聽過秘密這一本書,很多人也聽過吸引力法則一些相關的概念。
我覺得這些概念都是對的、都是正確的,但是我一直有個困惑。因為我遇到很多的人,比如說個案或學生,就是會有一些人,在看完書知道了怎麼去做,但他們做出來效果好像沒有那麼地盡如人意,所以我就會去想到底問題在哪裡?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有辦法達到那樣的狀態,那相信我們的生活就都會越來越好。所以我去研究了很多的部分,也用我自己、個案、還有學生作為一個研究的對象。
其實有時候是自己的問題,就像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免疫系統可能不一樣,所以到了狀態也會不一樣。就好比全班的同學我們都要去跑馬拉松,有的人很輕鬆就可以跑完,有人就很辛苦都跑不到,而有人受到一些訓練也許就可以做到。
所以,可能吸引力法則,除了其他書上寫的部分之外,還涉及到一個根本體質的問題。比如你現在的健康程度到哪邊、你的免疫力到哪邊、你的身體強健程度到哪邊,會更容易達到那個狀態。
所以我這本書其實重點是在開發、提升我們的體質的部分,讓體質能獲得一個提升。
主持人:
我們剛才講到體質,不知道老師你指的體質是指哪一個部分?
沈伶老師:
體質的部分,就像是我們的心的力量,它其實非常大的。這在我書裡面有提到,一般人比較少知道。
一般人大家都想說腦可能是比較厲害的,或者是有能力的,但其實我們的心的力量是超越我們原本的想象。
所以心的力量的開發,就是我說的所謂心靈上的體質強健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主持人:
我看老師這邊有一些很多那種教人家豐盛的小魔法,可不可以來跟聽眾說說,
我們的書裡面有教的一些比較簡單、可以讓聽眾或是讀者知道,如何在實際上生活中去運用的小魔法?
沈伶老師:
我簡單說兩個最簡單的部分。
第一個就是,我們的意念專注力,是很重要的一個體質調整的基礎。很好的專注訓練方式就是透過呼吸法,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呼吸的狀態,當我們專注在我們的一呼一吸的時候,其實就是把我們的力量從渙散在外界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自己的身上。
如果我們能夠盡量專注在自己的呼吸,在那個當下,其實我們就會是最有力量的狀態。就好像我們在訓練肌肉、做重訓一樣,只是現在是在做心靈的部分的重訓。
練習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觀呼吸,去仔細的覺察、感受每一個吸氣跟吐氣。
我書中有介紹一個小魔法,就是七四七的呼吸法。美國那邊他們研究這個呼吸法,對我們的一些轉化、提升有很快速的效果,也就是吸氣數七秒、憋氣四秒、吐氣要超過七秒。
如果每天持續做 其實不用很久,每天大概五分鐘到十分鐘,只要持續做一定會看得到效果。
主持人:
看到老師這個呼吸法,我常會也喜歡建議朋友用在睡眠上,如果你睡眠沒辦法睡著的時候,你想讓你的睡眠良好的話,就用這一招—七四七呼吸法。
你晚上睡覺你就不要想東想西,你就專注這七四七的呼吸法,真的很容易就睡著了,睡眠品質也會非常的好。
沈伶老師:
真的~這個很有效。
主持人:
老師,你剛才說還有另外一個魔法是什麼?
沈伶老師:
另外一個調整體質的魔法就是,打開我們的潛意識。
有時候,潛意識大家會想說,是不是我一定要透過催眠或特殊的方法,其實不用。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就是我們常常每天給自己一小段時間,你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自己的情緒、感受,這是一種跟我們心連結的一個方式,也是我在提倡的一種靜心方法。
靜心,它不一定是禪修,它其實可以說是陪伴自己的過程,把所有事情都拋開,就是那個五分鐘到十分鐘,跟自己完全在一起。
你也可以聽一個很好聽的音樂,然後去感受你今天發生什麼事,你的內心有什麼感覺、有什麼想法,這個都是跟我們的生命去做一個對焦的動作。
主持人:
所以老師你剛才的意思就是說,跟自己約定好一個時間,在這個時間,不管聽音樂也好,或是或是發呆也好,什麼都好。
那思緒要去控制它嗎?
因為思緒會在那邊飛來飛去,比如想說某某人欺負我,或是某某人為什麼這麼討厭我這種事。那這樣有效嗎?
沈伶老師:
其實我自己是覺得思緒、念頭、情緒這些東西,它都是自然產生的過程。
重點是我們要去觀看它,如果去觀看到我有這個念頭產生,就去接受它,然後就讓它過去。這可能會是一個我覺得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方法,而情緒也是這樣。
主持人:
我剛才不是提說,如果想到很討厭的人,越想越氣的話,那我會不會被念頭給粘住了。
反而,原本這五分鐘前本來沒事,就因為這五分鐘越想越氣、越想越氣,讓我一整天就不開心,會有這種狀況嗎?
沈伶老師:
我覺得安老師提到這個問題很好,因為其實每一次我在演講的時候,都會有人問到類似這樣的問題。
我覺得可以分享一個例子,如果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都沒有觀照自己,我們就像是一瓶很渾濁的水一樣,每天都在專注外在的事物,其實我們不知道這瓶水裡面有什麼樣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雜質。
唯有你放下這一瓶水,不要再去搖晃它,你就會突然看得很清楚,裡面有什麼東西。
很多人一開始靜心時,會覺得「我平常都不覺得自己有這麼多念頭,為什麼我一靜心會有這麼多念頭跟情緒蜂擁而出」。
這是很正常的一個過程,因為我們過去都沒有觀看它,我們沒有關心我們自己,所以當我們靜下來時,有可能它就會特別的明顯,這個時候面對它的方法就是接受它,然後看著它、宣洩它、釋放它,要找一個沒有人的場合喔。
我覺得支持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過程,所以,如果我接受自己的憤怒有何不可呢。
這世界就是有這麼多的色彩,我們其實不一定要執著、一定要正面、要那些看起來很樂觀的能量,接受這些自己的情緒去釋放它。
在穿越這些情緒之後,我們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就像給心靈洗澡一樣的狀態,所以情緒我覺得也沒有什麼不好。
主持人:
我看老師你這邊,有特別為了這個書額外出一些牌卡。
可不可以請老師來講一下,這個牌卡跟這本書怎麼去運用?
沈伶老師:
這個牌卡,其實是搭配我們書上前面第一到第十八章有一個自我開發篇,還有後面的豐盛島之篇,這邊是十九章到二十八章,所以總共有二十八張卡可以對應。
其實,書的內容是重點,牌卡只是一個輔助。如果當大家書都看過了,在生活中的運用還有一些困難,或是遇到一些困境不知道重點在哪裡的時候,也許可以透過牌卡、抽卡的方式,去讓自己有多一點的提示。
主持人:
除了書之外,你說牌卡要怎麼去提示呢?
每天抽一個老天給我的一個指示,是這個意思嗎?
沈伶老師:
其實每天抽一張當然也是可以,但是我覺得可以用在比較重大的決策或者是困擾自己比較久的時候,再去使用它。
因為我個人覺得,自我覺察跟幫助自己是很重要的。我們一定要建立跟自己的關係,不一定都要依賴牌卡這樣的工具,它只是一個輔助。
如果我想要更好的狀態,其實應該是我們要在當下,去藉由比如書上寫到的一些觀念去思考,我可能是哪邊有出現問題、哪邊我需要去注意、哪邊需要去再進一步的去做執行的動作。
我覺得多觀照自己的生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牌卡就只是一個輔助。
主持人:
可不可以請老師跟我們大家講一下,書後面連結的這一些的導師。
這些導師要怎麼去連結,每個人都有他特別的一個老師,是像傳統的比如說母娘,那可以應用嗎?
還是老師你有特別介紹,這幾位哪個是比較好用、可以讓我們很豐盛的?
沈伶老師:
其實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是有受到一些指引的引導,他們建議我在這一本書把這幾位導師列上去。
當然,我覺得有很多的更高的存在或神,它都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豐盛的效果,這可以看每個人他的緣分去做連結,這個都沒有問題,連結的時候就包含我們書上這些導師。
其實我覺得,我們可以第一個去靜下來去感覺祂,用我們的心去感受祂,感受祂這個存在的特質是什麼、祂對我們的教導是什麼?
比如說觀音,我覺得觀音給我們的教導,除了大家熟悉的慈悲、愛與包容之外,祂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本質,就是觀照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祂叫觀自在菩薩。
這個東西,都是我們可以運用在生命裡面的教導,所以當我們感受到觀音的時候,在我的書裡後面每一個導師都有一段豐盛肯定語,其實我們可以每天睡前,藉由這個豐盛肯定語去提醒自己。
當我們睡前,比如說我們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可以說這些肯定語,它就是一種潛意識調整的一個方式,也許我們就來越好、越來越豐盛。
主持人:
所以,這些老師是可以不斷的替換,還是說全部都把祂叫來這樣子?
沈伶老師:
其實我覺得,簡單是一件好事。
也許我們可以取我們需要,或覺得我們需要加強的部分,這就可以了。
主持人:
那老師在最後,有沒有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段話,或者是說這本書有什麼重點,讓大家一定要很認真地去閱讀它呢?
沈伶老師:
其實我寫這本書,花了很多的心力去整理,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呈現出來。
我希望身心靈,它不是一個很空泛或者是很高的概念,它應該是落實在我們的生命裡的一個狀態,所以這本書我蠻建議讀者反覆的閱讀。
因為,很多觀念它其實不是看一次,好像頭腦就有懂,但其實它不一定有到我們的心,所以,多看幾次、多在生命中去思考,這是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體質,就會在這個過程當中調整地越來越好,你就越容易心想事成,就會更豐盛。
主持人:
非常謝謝沈伶老師,跟我們分享她的新書–財富豐盛吸引力,是幸福文化出的好書。謝謝~
沈伶老師:
謝謝您~謝謝大家~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源頭本就是滿滿的愛與幸福要什麼能擁有什麼
這一體之境狀態裡思想與想法就成為一個形體
靜心冥想是讓你身心你我他距離感收回到臨在裡面,
活在當下內在豐盛感與滿足感才能感受到,會發現這一切是自己決定的。
小時候天馬行空想像受原生家庭影響,是不是不敢去想? 心
想事成中心來自你心中好的感覺,你感受是什麼跟宇宙與老天共振就是什麼,
當這個共振可以相處時老天會自動給你外在形體去匹配,內在感豐盛的東西才能逐漸推疊起來。
感謝力量很大,不吝嗇感謝或稱讚不管是對自己或對他人,每天從小事件訓練自己心想事成能力與自信,相信出現在身邊所有一切都是禮物。
桑吉塔:
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桑吉塔老師,今天邀請到華人心靈電台主持人安一心老師,
來跟我聊聊一個主題,主題是:多做靜心冥想很容易心想事成嗎?
請老師跟大家打聲招呼吧!
安一心:
嗨!我是安一心,小安老師。
今天很開心跟桑吉塔討論這主題。
桑吉塔:
聽說接觸身心靈會心想事成,是真的嗎?
安一心:
說到心想事成問我就對了!
從小我就是心想事成蠻幸福長大的,覺得大家跟我概念是一樣的,
後來發現受原生家庭與父母親的關係,造就你的觀念與靈性觀念有很大的影響,
很多概念只要是積極正向時很多事能往正向發展。
桑吉塔:
安一心老師出過一本書是講青少年的,所以從小就覺得心想事成是真的?
安一心:
我有個很深刻印象是十幾年前的一本書秘密,秘密所講的是吸引力法則,吸引力法則才能造就你心想事成,
這本書還沒出之前台灣是先出一部電影,當時候很開心帶著現任老婆去看,看完後老婆說這都是你講過的東西,帶我來浪費時間幹嘛。
那時有人鼓勵我,我可以心想事成要不要把經驗寫出來,所以就出了第一本書活用祕密的43個練習,
出了這本書後沒多久有人提議,能不能有一本書讓人從小開始練習,才突然回憶小時候父母親怎麼訓練我。
桑吉塔:
我們父母從小沒訓練我們心想事成!
安一心:
第2本書名:活用祕密的孩子,快樂自信一輩子。
我的前言是有次我在操場時覺得好熱,校長要講很多話要曬太陽,這時能不能有一陣風可以讓我在太陽底下是舒服的,
結果我就暈倒了暈倒後有陣風吹過來,結果是老師在幫我搧風。
這裡面有個很重要關鍵點,當你這樣想的時候,父母親會跟你說不要亂想,你認真讀書就對了,
不然就說小孩子不能騙人,不能假裝暈倒,讓你本來天馬行空的想像受到阻礙。
心想事成很重要概念是有無往正面發展去想並想像,提到剛剛主持人提到的,
有沒有接觸身心靈先不要談這件事,先談你在生活中有沒有正向一點,這正向能不能讓你有想像空間,有想像空間靈感就會出現。
桑吉塔:
我從小就想像力很多,但我的家庭比較不這麼天馬行空,不像安一心老師從小就心想事成,
是在接觸瑜珈、靜心冥想之後調整自己體質,以前常生病及長時間在壓抑環境下,
導致情緒有很長時間是有憂鬱症,練了瑜珈後發現自己比較少生病,心情也比較長時間是開心的,
也發現自己想法也有改變,真正有存到錢及買到房子,是我接觸身心靈後才開始。
我是先接觸冥想與靈氣開始,只是做靜心冥想或靜坐,我換季感冒這件事就沒再發生了,
慢慢的體質開始改變而且心情穩定,變的敢去天馬行空的想像,歐林課程中的上過創造金錢課程,
講師講了個很重要的重點要敢想,因為家庭教育及背景讓自己不敢去想像豐盛,敢去想很重要,我們想像這件事是共好的及正面的。
從上班族變成瑜珈老師,2012年轉職時跟宇宙說如果這是你要我做的,請你讓我能招生到人可以維持生活,
每次要參加課程或繳房租時錢就會進來,發現心想事成這件事是有真的,
都說接觸身心靈能心想事成,有沒有可能我們本就是心想事成只是我們不知道。
是不是掌握什麼技巧就能心想事成,不一定要接觸身心靈及冥想。
安一心:
我常在講一件事要不是我們曾經擁有過,曾經擁有過意思是我們其實是在源頭裡,源頭裡是滿滿的愛與幸福要什麼能擁有什麼,
在這一體之境狀態裡你的思想與想法就成為一個形體,我們曾經是從滿滿的愛源頭裡分下來,所以內在有個經驗是我曾經擁有豐盛,
但我們成為個體來到世上這物質化世界,要有很大的差別內在有無形滿滿豐盛能量,但在這物質化差別及眼睛所看到的一切,
會誤認為這東西是個體的。
內在豐盛感很重要,有時一碗古早味陽春麵也能比五星級料理,還能讓內心得到豐盛,當內在曾經擁有過滿滿的愛,
常說靜心冥想是讓你身心你我他距離感收回到臨在裡面,活在當下時內在豐盛感與滿足感才能感受到,
會發現這一切是自己決定的,所以不管便宜牛肉麵還是貴的牛肉麵,並不是外在形體而是內在感受度。
坊間在傳說秘密裡還有秘密,秘密電影中最後一幕提到,所有中心來自你好的感覺Feel,
當你感受是什麼跟宇宙與老天共振的就是什麼,當這個共振可以相處時老天會自動給你外在形體去匹配,
內在感豐盛的東西才能逐漸推疊起來。
感謝力量很大,感謝或稱讚不管是對自己或對他人,氛圍會告訴你對你就是這樣,
你是很好的,要自己去創造這氛圍並感謝,這氛圍裡有很多事情不會說我不會,反而會去嘗試看看。
我們常說的投射
但內在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把自己照顧好這世界自然跟著好!
桑吉塔:
剛剛所聽到想要迴響的就是Feel,在接觸身心靈之前我是念企業管理的,會念這科系跟家庭有關因家族是在做生意,
認識這世界角度像用商業角度去看得,其實在商業書籍裡有一本書是「禮物」,有很多在講正向力量的書不管是哪類書籍。
不管是學習正念或瑜珈都常說要訓練慈心,做慈心觀去祝福自己及這個世界,不管你有無學習身心靈,感謝感恩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能做任何事情都能感受到快樂及幸福品質是,不管從一般概念來說感恩這件事很重要外,從身體及情緒或壓力心理學來看,
心情不好真的會傷身喔!
幫人是用等待邀請的方式,剛剛分享好像我硬要轉行成為身心靈老師,中間有一個轉折點,當我開始接觸身心靈時晚上會夢到老人,
他們會教我擺陣及看到金屬物品,之後有次去高野山有些祕法及儀器,看到有幾個與夢中是類似的,那些老人說你可以開始分享,
如聽眾朋友你對身心靈這塊有興趣,當你是準備好的就會有個流動,讓你可以分享你的故事。
最後問題是距離年底只剩10天了,今年有些人因為疫情很辛苦沒心想事成,在今年結束之前有什麼可以做練習的?
安一心:
心想事成有個很重要概念,是你到底相不相信這件事?
對於相不相信這件事,像我從小就非常相信,我就把周圍的人訓練的非常相信,在這10天內訓練自己從停車位小小事件開始,
慢慢累積自己的信心,當這信心感慢慢充足了,在這10天內每天都有件小事情心想事成,在2022年時慢慢增加為中的或大的,
之後會發現只要你的念頭一發出,老天就會馬上回覆你所想要的一切。
桑吉塔:
我最近每一天晚上睡前都有執行回朔冥想,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回想一下,今天所接觸的人都是宇宙派來的天使,
可能有發生好或不好事情,要去回朔這當中帶來的禮物是什麼?
每一天睡覺之前的最後一個念頭會帶到潛意識,這樣隔天起床身體會很輕鬆舒服,聽眾朋友這真的重要,
晚上睡覺前帶著感恩入睡,這樣在今年結束之前都是身心靈舒暢一起迎接2022。
我跟安一心老師一起合作這方案,之後可能會有一本固定的書,不定期會聊一些身心靈主題,
上架後大家想聽那些主題或想跟安一心老師挖什麼寶,請大家在下方留言或私訊我,
也可以私訊安一心老師我們就下次見囉! 拜拜
安一心:
拜拜!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2
斷捨離在近幾年一直蔚為風潮,三不五時就會聽到別人在分享他們相關的經驗
似乎好像只要一切都整齊乾淨了,就能讓人生回歸正軌、煥然一新
但其實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只有唯一的解法
那麼,是不是還有不同於斷捨離的其他觀點、思路,也能讓自己的人生回歸正軌、煥然一新呢?
在本集節目訪談的著作<<人生超整理>>中,森博士提出了許多讓人耳目一新卻又發人深省的觀點、建議,提供讀者參考與省思。
就像是在整理之前,請先思考一下
●你為什麼要整理?
●整理對你有什麼意義、好處?
●什麼是適合你的整理方式?
當你覺得外在凌亂、內在紛亂或是找不到方向時,可以試著看一下本書
也許就能從中找到啟發與建議,進而直接或間接地改善你的現況喔~
以下是小編在本集節目中還蠻有感覺的幾句話,分享給大家:
◆想要煥然一新,該整理的不是物品,而是你的思考方式、人際關係,還有你自己
◆我們會被一些既定的框架跟想法所限制,因而所忽略掉一些事實與面向
◆整理有很多不同方式,選擇,就是思考的過程
◆凡事為自己而做,才是王道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DZp61O
主持人:
好~
歡迎聽眾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我覺得是近期以來比較特別的一本書。
因為大家都在教人家怎麼收納、怎麼斷捨離之類的,
但是我看了這本書以後,非常安慰我的心,因為我常常覺得【整理是到底要整理什麼?】
這一本書叫做人生超整理,是仲間出版社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
我們今天邀請到這個出版社的總編,來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來~
先跟朋友打個招呼吧~
郭總編:
主持人好~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仲間出版的總編輯郭玢玢,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來談談這本書。
主持人:
是~
可不可來跟大家講,大家不是都在談說要斷捨離,
要不要把家裡都整理得很乾淨,這樣才會有那個意識清楚之類的。
但是這本書,它另外一個想法是什麼?
郭總編:
我自己也跟主持人有一樣的感覺,就是看到這個書有點得到救贖的感覺。
因為這幾年來,大家都覺得斷捨離是一個很重要的風潮,
也都會覺得說,把東西整理乾淨了,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就跟著煥然一新了,
自己的工作、生活可能都會因為這樣有一些改變。
當然,這樣的願景是很好,可是可能很多人實際去做之後,才發現這真的好難啊~
如果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做到斷捨離,或是三不五時就會亂起來的話,
我們的人生是不是就沒救了,還是說有序的人生就必須是整齊乾淨那樣的一個樣貌嗎?
所以那時看到這本書時,就覺得森博士老師提供我們另外一個新的觀點。
他的觀點也不是要你不要整理,而是要你在整理之前,應該先思考
●你為什麼要整理?
●整理這件事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好處?
●什麼樣的整理方式是適合你自己的?
其實它最重要的,就如同副標所講的,
任何整理術都比不上你開始思考,
想要煥然一新的話,該整理的不是物品,
而是你的思考方式、人際關係,還有你自己。
你先把自己整理好了,把你自己想清楚了,
你身邊周遭的一切,不管是具體的東西,還是抽象的東西,
其實都會跟著一起井然有序。
我覺得這個觀念,其實很值得介紹給大家~
主持人:
可不可以來跟大家講一下,這個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論點?
郭總編:
我大概簡單介紹一下這位作者
森博士是一位很有名的小說家,
原先他是讀工學系的,在40歲前是一個工學系的大學教授,平常工作就是教課跟做研究。
到中年時期時,因為他想要兼差賺一些其他的收入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所以他開始寫小說。
想不到寫小說也這樣順利,第一本書就得獎,從此開啟他寫推理小說這個路程。
這樣子寫了很多年,到現在已經從學校退休了,小說也已經停筆了,現在改寫生活散文。
生活散文的部分,因為他是理工系出身,不管是看待人生、看待生活或是寫散文這些事情,
其實他都抱著研究的精神跟一種質疑的角度。
所以,他常常會針對我們既定的一些現象或事實去思考,
【這樣是對的嗎?】、【有沒有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如果從反面來看,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了呢?】
他會針對這些事情去做這樣子的思考跟懷疑,
從中去扒出或理清楚出一些我們可能會忽略的面向,
或是我們被一些既定框架跟想法綑綁後,所忽略掉的一些事實。
我覺得,這本書也是這樣子衍伸出來,
他在書裡講到,他就是那種完全無法整理的人,
也有提到大家印象中所謂的研究者、創作者的工作室,通常都不可能是有條不紊的,
都會擺了各種東西,可能是一些暫時進行到一半的工作、畫到一半的圖畫或是一些創作,
或者是說像教授的書房、研究室,一定是堆滿了書籍。
他覺得這樣紊亂的環境,
可能乍看之下,旁人會覺得【這麼亂,你要怎麼工作?】,
但他反而覺得這樣凌亂的環境,是充滿了可能性的地方。
因為,在這個滿坑滿谷這樣的一個物件,或是各種的東西攤在他眼前,
他可能隨時會因為看到某個東西而有一個的發想,
然後就想要去做某件事情,或是想到一個新的Idea。
這樣一個凌亂的環境,對個人的創作來講,還是很有幫助的。
他覺得,工作環境也是要看狀況,
如果是比較在機械性、需要專注力的工作,
你當然需要一個很乾淨整齊的環境,
因為那樣的環境是有助於你專注的。
但如果,你從事的是創意性或研究性的工作,他覺得有點凌亂反而是更適合的。
所以,他根據他自己這樣子的一個感受,跟他的這種經驗與理念,
發展出他的直覺,並分享他的講法給大家。
主持人:
其實,我常常有這樣經驗,
我雖然書房有一堆非常多、雜亂的書,
但是當我想要什麼樣的資訊,或是我想要個東西,
裡面其實是亂中有序的,我隨時都可以拿出來,
所以在看他在談這個的時候,心裡非常地安慰。
那可不可以進一步談它裡面在講的思考要怎麼去整理?他的觀點是什麼?
郭總編:
思考這個部分,我們通常會覺得說,所謂的思考就是整理你的腦子。
作者舉了一個蠻清楚的例子
就像是圖書館的書架,就是要一個很清楚的分類,
你可能需要在大量的學習跟記憶之後,把這些知識塞進腦子,
再根據這些知識的種類、內容去做條理分明的分類。
而在你需要用到的時候,再把它立刻擷取出來。
這可能是我們一般想像中,所謂的整理腦子,這當然也是一種整理。
可是,森老師另外提出一個觀點。
我們常會把學習跟記憶都認為是,這就是在動腦,因為你有用到腦子記憶與吸收東西。
可是,他認為所謂的動腦,應該是不只這個輸入的部分,其實還要包括輸出的部分。
所謂動腦,就是你在輸入這些東西後,
你要想想【怎麼活用它】,而不是【塞進去就好,再從這死板的記憶提取】。
就像我們以前考試背書一樣,
我只要把這些東西硬背進腦子,考試時寫得出來就好了,
這其實只是輸入,而不是真正的輸出。
因為你只是照本宣科把它像列印一樣列印出來。
他所謂的輸出,其實是要動腦,
所謂的動腦,就是他一直在他的所有作品裡都有強調的—思考。
在做每一遍事情之前,其實你應該要先理清楚你的整個思緒的脈絡,
【為什麼要整理?】、【整理後對你有什麼意義或好處?】、【如果你確定你要整理,你要做什麼樣的整理?】
整理有很多種方式,
什麼該整理、什麼不該整理、什麼可以放棄,什麼不可以放棄,
這些其實都是要經過選擇的,所謂選擇的過程,也就是思考的過程。
作者認為,這樣的思考過程,反而其實是更重要的,會比我們單純只是一直輸入要好的多。
糟糕的是,現在的人,可能連輸入這個事情都不太行了。
因為現在的資訊太過片段,常常一天可能閃過好幾百條、甚至好幾千條的資訊,
可能明天又有新的塞進來,但今天可能還來不及吸收消化就忘掉了。
這種片面的資訊,對我們不管是心靈的成長還是知識的成長,所能幫助的有限。
另外,他在思考方面有提到,
他很鼓勵大家多做發想,就像是雲朵一樣的記憶跟想像,
你不要太要求自己腦子裡,一定要像圖書館的書架一樣排那麼清楚。
有時候,你可以試著去塞進不同的東西、點子,
像是一些可能不同領域的東西或是不同集合的東西,
把它們都混在一起,讓你自己盡情的去發想、去想像。
搞不好,你會因為這樣有了新的創意、Idea 出來,
讓你的工作或者生活,可以有不一樣的面貌,
這些是他在思考裡頭非常強調的重點。
主持人:
我覺得,思考真的要像這位作者在談的這樣的模式,我覺得會比較好。
否則,你會發現我們真正要完成一件事情,
你總是在尋找想法或是解決方案,頭腦我是覺得是比較不靈光的。
那可不可以再講一下,他在談人際方面,
人際當然是在談最好是要斷捨離,但是作者的另外一個觀點是什麼呢?
郭總編:
他覺得最應該斷捨離的,才是人際關係。
其實,大家可能都會覺得丟物品還好,可能還比較好取捨,
但是碰到人際關係這件事情,大家就是覺得會揪成一團。
他強調的,反而就是說最應該要斷捨離的,就是人際關係。
所以,你應該要先想清楚你自己的心情,先斷捨離你自己的心情,
如果你有太多割捨不掉、牽扯不掉的東西,那就是在攪亂你自己的心情。
其實,森老師的人生觀是非常灑脫的。
我們可能暫時做不到像他那樣,
可是,我覺得也算是一個方向,跟一個精神的標竿,可以去學習。
就像他覺得,他死後不需要小孩幫他造墓或是辦喪禮,
他覺得,這人死就只是歸於塵土,這是自然的。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你不需要勉強自己去應付一些很形式化的人際關係,
尤其是像他在前言的時候就有講說,
不要留下負債、人情、一些麻煩事給子孫。
親戚關係如果不想維持,那就斷了這緣分。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乾脆、犀利,可是我們常常會煩擾的,也就是這些事情。
他倒不是說,我們就要與世隔絕,只要自己好就好。
我覺得,他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些什麼、自己的人生重點在哪裡。
當你想清楚你自己人生最優先的事情是什麼,
可能是你自己的夢想、你想要達成的某個目標,
當你理清楚這個優先順序之後,
你就可以慢慢地去捨棄掉一些對你來講不是那麼重要的關係,
尤其是現在有很多人有網路成癮症。
其實,適當的使用網路,
或是利用網路去發展一些可能在你的現實人際成長中不可能接觸的人,
去發展一些很健康的關係,其實是很ok的。
可是,如果當你過度沉溺在這樣一個比較虛幻的關係裡,
去追求按讚數、網友的認同的話,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之所以會沉浸在這樣一個比較不好的關係或是這樣的一個心情裡,
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一個重心,
或是沒有理清楚自己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跟原則。
其實,他強調的還是,
凡事為自己而做,才是王道,
我覺得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觀點。
為自己而做,並不是要你完全自私,
而是在先顧好自己的事情之後,你再去思考你應該跟別人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哪些人是可以靠近、哪些人也許可以疏遠不用那麼在意,
這些都是需要透過思考去釐清的。
主持人:
是是是~
沒錯~
否則,大家都一直在刷存在感。
郭總編:
刷存在感,當然是每個人一定都會有的這種心理需求。
可是,如果太過Over,變成有點病態或是變成一種依存性的話,
就可能不太好。
主持人:
所以,我覺得這本人生超整理真的是還蠻有趣的。
那最後有沒有什麼想要跟大家補充的呢?
郭總編:
我想這本書的確是蠻有意思的書,剛剛也只是講到一部分,裡面還有一些很有趣的觀點。
而且,森老師的文筆蠻幽默的,
他常常有一種冷掉的幽默感,感覺是在講很正經、嚴肅的事情,
可是他又會用一種很反骨、唱反調的語氣或想法,去顛覆你的思考,
讓你有一種被打臉後還蠻開心的感覺。
就好像是一方面被逗笑、一方面又被打臉,
而在反過來思考之後,
又會覺得這些事情真的是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有了他的提點,可能我可以對這些事情有新的體認跟想法。
我覺得讀他的書,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也很希望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多來看看森老師的作品。
主持人:
謝謝今天郭玢玢總編跟我們分享他們仲間出版的這本【人生超整理】非常好看的書。
謝謝~
郭總編: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