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 【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 2】安一心 專訪 桑吉塔

心悅幸福樂 | 【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 2】安一心 專訪 桑吉塔

購書連結:https://is.gd/Z8cXb8

◎ 現代人不容忽視的兩大隱形殺手──壓力與創傷無論是工作、伴侶、親子、財務、疫情、戰爭危機⋯⋯每個人為了生存,讓壓力如影隨形,成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忽略壓力,反而會演成創傷,累積在體內,嚴重危害身心健康,造成各   種問題:慢性過敏、氣喘、腸胃炎、失眠、偏頭痛、憂鬱症、焦慮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咬緊牙關撐下去」,讓外表很有成就,內在卻很失敗伊莉莎白.A.史丹利認為自己是緊張又不健康的工作狂,雖然擁用耶魯、哈佛、麻省理工學位,更是美國喬治城大學的教授,外表看似很有成就,內在卻覺得自己很失敗,最後導致離婚,甚至差點失明。

◎ 心智就像肌肉一樣,久了不用會萎縮因此,她從2002年開始,決定探索自我,以個人經驗出發,研究心理學、腦科學、神經生物學、壓力、正念等各種領域,她發現,心智就像肌肉一樣,久了不用就會萎縮,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放假、吃美食、旅遊、購物,就能紓壓,但其實這樣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讓自己的壓力承受度越來越低。

◎ 一次學習、終生受用的「正念調節法」,連美軍也認證因此,根據她二十年的經驗,以高壓環境下的專業人士為對象,發展出一套成本低、簡單且一次學習終生受用的「正念心智健身訓練」(MMFT),讓身處壓力下的每個人,都能加強壓力耐受度,提升韌性和心理素質,對身心健康、情緒調節、認知表現、激發潛能,都有明顯的成效,還獲得美軍認證,導入正規的軍事訓練──

過往經驗會不會變成養分,變成人生中的助力

父母無心的口頭禪,反而讓自己設限很多
你遇到挫折就是爛泥就拔不起來,這句話給了我很多制約。

同輩畢業同學已經當上總監了,而我卻出社會就在借錢,
這時我已開始上身心靈課程,上光課程及歐林豐盛冥想,
得到答案是,我會這樣是因為我的信念,這句話反而打醒了我。

身心容納之窗,當這容納之窗變小時,
意識到身體上的變化,上很多課程讓身體排毒

如你對身旁某些話很在意,但旁人覺得沒什麼!
那恭喜你,因為老天爺希望我們潛入黑暗看到亮點
以至於你的窗戶比較小

心悅幸福樂 |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安一心 專訪 編輯 裘佳慧

心悅幸福樂 |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安一心 專訪 編輯 裘佳慧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C7xdtAAgfcU

聽眾朋友們
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在某一段時間內,甚至是維持很長的時間
都在重複做同樣類似的夢境呢?

其實,這代表的是你最近對某些事,在潛意識中藏著壓抑
在榮格學派中,有一句話講得很好
「所有的夢境,都是你壓抑的產物」
聽眾朋友是否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呢?

在榮格學派中
把人的一生分成幾個階段
依序是母親階段、父親階段、個體化階段,以及老年階段

而我們一般在個體化階段時
心中往往會開始迷惘、徬徨
也才會開始思索,慢慢將焦點轉向比較內在

在個體化階段整個歷程
我們的心靈將會受到洗禮
你會了解到我是誰、我追求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最適合我的
甚至會知道,什麼才是你此生的功課

在本集節目中
安老師邀請到心靈工坊這本書的編輯–裘佳慧小姐
來幫我們更加了解這本書的內容

聽眾朋友如果還在猶豫要不要買這本書
不妨進來收聽節目參考參考吧~

「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這本書
是一本可以讓你短時間快速抓到榮格學派心理治療重點的書
可以讓你很清楚地抓到榮格學派心理治療
它的重點在哪裡?關注的地方在哪裡?對你有什麽幫助?

不論你是朝向榮格分析師前進,還是已經成為榮格分析師
這本書會是你必買的書籍

但如果你只是一般對榮格有興趣、卻不甚了解榮格的讀者
這本書也將會是你快速入門榮格的必修書籍

聽眾朋友假如有興趣,不妨親自到書店翻翻這本書吧
如果想購買,下方也提供購書連結,方便你們購買

購書連結請點此:https://reurl.cc/28b214

安老師:
好~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很開心哦,我們一直在介紹榮格系列的書,我首先要再感謝一下心靈工坊,把榮格的書出得非常地完整。

而且榮格底下追尋者,也非常的多,然後也特別把他的派別特別地分析,講的更清楚一點。

今天我們想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分別是個體化分析、分析關係、夢跟積極想像。

我們今天也很開心地邀請到這本書的編輯,叫做裘佳慧小姐,在我們的線上,先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佳慧編輯:
主持人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安老師:
我先講我自己的例子,我常常有一些夢境,因為學過很多心理學,也做過很多療癒或是治療,但總是覺得有些夢境,為什麽老是搞不清楚或者老是沒辦法更釐清到底為什麽一直在重覆。

榮格是佛洛伊德的徒弟,應該是師承佛洛伊德,但我又覺得佛洛伊德講的,好像沒有辦法可以解決我的問題。當然,我覺得榮格他所講的所有的夢境都是你壓抑的產物,讓我就很開心。

因為我過去有很多壓抑在身上的狀態,因為做夢,人放鬆了,意識也放鬆了,那一些過往被我壓抑的產物,就跑出來,提攜我走向所謂的圓滿之境,所以我覺得是非常有幫助的。

這本書,我們請到佳慧編輯來跟我們分享,編輯在編這一本書時的心得。

佳慧編輯:
我在編這本書的過程,其實是蠻緊湊的,而且我是在沒有太多榮格知識的情況下接了這本書。

這本書對我來講,讓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很迅速地抓到榮格學派心理治療的幾個很大要素。

這些要素,在之前有人提,但沒有很系統地提過,所以我建議,如果聽眾朋友對榮格感興趣,可是真的不了解榮格的話,也許可以去書店翻翻這本書,看看它裡面在講什麽。

我們先來介紹作者史丹先生,他原來是學神學跟文學的,他很擅長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跟他的讀者講解很複雜的概念。

在他當了幾十年的榮格分析師後,他歸納出榮格的心理治療跟其他學派的心理治療,有四個不太一樣的地方。

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前面兩個像是個體化跟分析關系,有些是其他學派也有的,但另外兩個元素–夢跟積極想象,榮格所採用的工作方式,跟其他的學派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這個我們晚一點再講。

簡單說,其實這本書原本的受眾,是正在做榮格分析師或在學習如何做榮格分析的專業人士。

可是,因為它講的,是很基礎性的東西,如果一般的讀者對榮格感興趣的話,這本書其實是一個很快的入門手冊,可以讓你很清楚抓到,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重點在哪裡、關注的地方在哪裡、對你有什麽幫助。

針對第三個對你有什麽幫助,對我來說,我看到的第一個,就是個體化原則。在這本書中,史丹很清楚地跟我們說,我們認為的個體化,如果是最粗淺的讀者,可能知道榮格強調是中年危機這一類的東西,從中年開始,一直慢慢地轉向比較內在的東西,他把這個過程叫做個體化歷程。

實際上,人從出生一直到最後離開這個人世,其實這是很漫長的一生,很像是太陽從上面,一直走到中午,然後再往下走到日落,這是人像一個半圓形的一生狀態。

如果說,我們把個體化開始的時間,大概是在35歲到45歲中間會發生,每一個人不太一樣。

如果把這時期定義在所謂日正當中的話,我們的前半生,照榮格學派的說法,大概可以再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從一出生到十二、三歲,差不多進國中的時候,是所謂的母親的階段,另一個從十二、三歲青春期,一直到三、四十歲這個階段,通常是事業發展的時候,他們把它稱之為父親階段。

我們比較熟悉的榮格概念,大概就是中年開始出現危機之後,慢慢轉向內心,這個歷程就不太一定,每一個人花的時間跟長短都不太一樣,這就是個體化階段。

那等到你個體化階段完成了之後,你可能就已經退休,進入老年,這就是老年的階段。

對我來說,這個東西其實還蠻受用的,因為我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以我目前的狀態,還有我之前經歷的事情,我可能處在哪一個位置?

還有就是,我自己觀察附近的朋友、親戚,其實蠻多亞洲的孩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在母親階段這個心理過程當中。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不太獨立、比較媽寶型的,可能就是他一直處在一個被照顧的很好的階段,讓他有點不想離開,像彼得潘一樣,希望有一個人持續的照顧他。

這是我自己看到的。

安老師:
那我可不可以問你,像你自己看到的孩子,後續呢?
是我繼續當媽寶也不錯嗎?

像我自己,我常開玩笑說,「對啊~我就是被照顧好,不會整理這些東西,不會打掃家裡」。這是因為過去就有人來幫你,當我開始有覺悟,開始讀了這些書以後,我就知道我還是處在你剛才講個體化媽媽的這一段。

你覺得,我現在已經年紀大了,但是我還是不喜歡整理,那是不是就一直沒有脫離這一段呢?

佳慧編輯:
其實,整理是比較日常生活的,倒不見得一定會跟母親階段和父親階段有絕對的關系,有可能一個人到年老時,還是不太會整理,我懷疑我自己就像是這個樣子。

安老師:
沒有~
我剛才的意思,其實是在整理的過程當中,覺得好像有人幫你整理、幫你把它打點好,有那種被照顧跟關懷的感覺,就是我們所講媽媽、爸爸照顧的這個階段。

佳慧編輯:
我想,這多少有點關聯,總是希望有一個依靠。

安老師:
我們剛才一直在講,如果到老,認識一個更表象的東西,其實跟內在是不太一樣的嗎?

佳慧編輯:
因為我們平常在工作、與人相處、待人處事方面,我們不見得是用我們真正的樣子去面對其他人,多少都是帶有一點偽裝或武裝,在這個情況下,你不是用你自己原來的樣貌生活,久了其實會很辛苦。

你要如何去重新認識自己,有時候會有一些契機,有些時候像是年紀,也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力。

所以,榮格學者會認為,大概的個體化時間,其實是在35-45歲之間,有些人會往前面一點,有些人可能還要再往後,時間不一定。

作者曾經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說:「又有讀者問他,有沒有人是在很年輕時,就經歷了所謂的個體化階段,他說有」。

然後,就舉了一個前陣子說解散的韓國團體BTS,因為他們覺得,團員各自需要自己的時間,再去追尋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的情況,可能就是過早地進入了所謂前半生的階段,在20幾歲時事業就達到高峰,在這個時候,對他們來講,可能個體化階段就會提早來臨。

安老師:
那這本書對你來說,還有什麽其他的影響嗎?

佳慧編輯:
其他的影響,一個就是你要怎麽樣對待夢,但是這就比較複雜了。

在書裡面,舉了一位女士的例子,我覺得還蠻淺顯的,可以跟聽眾讀者分享。它講的是,有一個來找他做分析的中年女個案,事業非常有成,沒有成家。她來了之後,想要了解自己,也許是遇見了瓶頸。

後來在分析的過程中,她連續做了兩個夢。

第一個夢是夢到她飄在雲端,上面還有一位比他飄更高的日本長者,穿著日本的服裝,對她微笑。

長者手伸出來遞給她一個東西,是一個很漂亮的祖母綠跟珍珠的戒指。她發現到戒環的邊邊,刻了一個無限的符號,她準備要戴上去,卻發現戒圈太大戴不起來。

她很驚慌地擡頭看向那位長者,長者微笑對她說別擔心,她就突然覺得很放心,把那戒指收下來了。

第二個夢是夢到她在一個牆壁全部透明的房子裡,她在浴缸裡玩水,接著分別有一位日本長者男性跟一位日本女性長者,很開心地看著她,把她需要的東西放下就離開了。

這兩個夢,對她來說是很奇特的經驗,因為她其實是一位白人女性,她跟日本不算有太大的淵源。

後來,等到她在做這個分析時,回憶到,其實她小時候可能因為家裡的關係,住的是一個日式的房子,還有她自己長大後,對日本文化很感興趣,所以接觸了一些日本的文學跟藝術方面的東西。

所以,日本文化對她來說,可能跟一般的白人文化背景的讀者又不太一樣,對她來說是一個家的、安全的象徵。

可是,再進一步分析後,發現背後所隱藏的,其實是她常年沒有去發展她比較女性的那一面,事業有成,發展的都是比較屬於男性的那一面。

所以,這幾個故事其實是在提醒她,可能應該要停下來,看看自己內心在想什麽,還有她內心一直被壓抑的女性那一面,是不是應該要去探索怎麼樣讓她出現,在她人生中發揮一些影響力跟地位,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安老師:
其實,我們在讀這個榮格心理,它可以讓你看到的,不是那一些比較表淺的意識,搞不好其實是可以一層一層地讓我們去探索,我們內在更深層的本質,你在渴望什麽,或是你在表達什麽。

所謂夢,就是幫你重新組合。我覺得,看了這本書以後,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就這樣一層層被你揭開、解開你所要的謎題。

當你看到了以後,你人生的選擇,當然就會更多。

那我們今天謝謝佳慧給我們分享,心靈工坊出的「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謝謝~

佳慧編輯:
謝謝主持人~
謝謝各位聽眾~

心悅幸福樂 | 榮格心理學指南 丨 安一心 專訪 趙士尊

心悅幸福樂 | 榮格心理學指南 丨 安一心 專訪 趙士尊

收聽連結:https://youtu.be/49XAmuFrwU4

以往聽到榮格心理學,想到的就是關於人的內心世界剖析,或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怎麼解?
但在我收聽完趙士尊編輯的訪談後,我才發現原來這本書超越我們所有的認知。

針對每個人不同的專業、工作、興趣,都有相對應的章節,告訴你在當時的榮格心理學領域中,大家是如何探討的,對應到我們目前的生活、挑戰中,也許也能走出一種獨特的解法。

士尊編輯還分享到本書的編者是一位關懷社會、關懷世界的大格局人物,在所有的分享中都能隱約看見關於社會意識、社會層面的議題,不再僅限於個人的內心世界。

個人的內心世界也與世界和社會脫不了關係。

當我們不斷探尋個人的內心深處有著什麼樣的故事時,也間接的反應了社會、世界紛亂、政治事件的影響。
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榮格心理學,用不同的視野來摸索個人與集體的無意識。

今天的內容很精彩,邀請您一同來收聽。
光是這集的內容,就能學到很多東西喔…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pZm8za

安: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很開心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首先,很感謝心靈工坊推出一系列榮格的書,最近出了一本我覺得非常完整的,叫榮格心理學指南。
裡面包含各種理論、實踐和當代的應用,今天我們邀請這本書的編輯   趙士尊來線上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趙:主持人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安:在編輯這本書時是什麼樣的心得?

趙:我接到這本書時,一方面覺得興奮,一方面又覺得痛苦。
興奮的原因是我終於也有個機會可以好好看看榮格心理學的全貌,這個全貌是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多元的。

大家在接觸榮格心理學可能都會有不同的切入點,有些人可能是從性別的難題切入,就會看阿妮瑪與阿尼姆斯,有些人可能是遇到一些邪惡難搞的狀況,就會去看到陰影的問題,有些人是關注自己的成長旅程,所以自性化、個體化的部分對他來說比較重要。

大家都有一個感覺是榮格講的東西好多好多喔…好像沒有辦法每個面都看到。
其實這本書你光從它的目錄就會覺得好像這本書可以讓我看到每個面向。

這本書的第二章目錄就叫「無意識」,第三章叫「原型」,第四章「陰影」,第五章「阿妮瑪與阿尼姆斯」,第六章「心理類型」, 第七章「自性」,第八章「移情與反移情」,第九章「個體化」,第十章「積極想像」,第十一章「夢」,第十二章「鍊金術」,第十三章「宗教」,第十四章「藝術」。

你會發現這些不就是榮格心理學的關鍵字嗎?每一個關鍵字寫成一章。
看完就好像可以對榮格心理學一些重要的概念都有掌握。

但我覺得他帶給我們比看榮格心理學本身的還要多,因為每一章都是請一位作者來書寫,而這些作者在這些領域都是堪稱翹楚的人物。

比如:
第六章「心理類型」,作者是約翰.畢比,是世界上公認在這類型中最厲害的人。
第九章「個體化」,作者莫瑞.史丹在心靈工坊也有好幾本著作,幾乎不會脫離個體化的概念。
想到個體化就會想到要問莫瑞.史丹,不然還有誰可以問?

所以從他們筆下所書寫出來的文章,你看到的就不只是在介紹榮格心理學,而是把某個概念從榮格之前,這個裡面大家是怎麼想的?到榮格本身做了哪些論述?到了榮格之後,他的學生們所做的後記或研究工作者,又發展出哪些概念?

你可以說他是站在榮格的基礎上面發展榮格,或是批判榮格,都有可能。
因為榮格畢竟不是神,不可能什麼都講得很對、很好,所以總是會有些缺漏的地方。

不是平面式的可以看到榮格心理學的各個面向,反而還看到一種貫穿時間軸,就是說從榮格心理學之前怎麼發展,因為榮格心理學不是榮格一個人憑空創造出來的,他一定是從眾所皆知,古代的一些神話和神學思想,到他之後的心理學潮流,從各式各樣的還有些哲學思想匯聚在榮格身上,榮格再把它開發成一個心理學。

榮格的很多想法都是有歷史源流的,所以你大概也會在這本書上一直看到弗洛伊德的名字。
弗洛伊德稍微早榮格一點,比如:無意識。
你不可能從榮格開始講無意識,一定是要從弗洛伊德開始。可是這本書很讓人驚艷的是從弗洛伊德之前就有無意識的想法已經隱約在發生,從這個地方開始牽上。

所以這個部分是讓我覺得有機會經手這本書的編輯,我也有機會可以好好的看。

痛苦的部分當然是因為這麼龐大的東西要匯聚在這本書,我都覺得這本書可能還有些小瑕疵,沒有辦法處理到太好。
從翻譯開始  魏宏晉 老師的哲學造詣非常高,他的用字遣詞都經過非常審慎的思考,儘管是這樣到編輯的部分若有問題,也會再反覆討論,所以有陣子我每週都跟魏老師做一次視訊會議來討論這本書。

怎麼翻譯的?編輯怎麼改?到底要怎麼弄才好?
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討論時當然是很有趣也學習很多,可是私底下自己要花很多功夫去吸收和調整,所以算是做起來也滿累的一本書。

安:我覺得翻譯真的非常重要。文化的差異就有不同層次的理解。
當讀者在看這裡面的文字,說不定又有另一種註解的版本。
榮格有一些關鍵字和系統,我覺得你們表達的非常清楚。

趙:對,我們也是斟酌很多的詞,像第一章開頭就講哲學,這些詞要怎麼表達出來?
因為翻譯真的不是一個中文字對應一個英文字,很多的字根本本來也不是英文字,也不是德文字。
可能是古希臘文、拉丁文…等等,那那時候的人講那個話是什麼意思?

傳到英文本身就有很多偏差了,你要在傳到中文又會再偏差一次。
我想魏宏晉老師在翻譯這本書是功不可沒的,他在這方面真的做了很多認真的考究和斟酌,希望把正確的意思傳達給讀者,但又不希望做得太過於學術、饒口,所以這整本書讀起來還算流暢,不會讓你覺得好像在看學術書,當然本質上還是一本學術型的書,不可能把它寫成小說。

安:我覺得真的還滿好看的,至少不會看了下一句就忘了上一句。
想請問士尊透過這本書有沒有在生活上有些啟示?或是例子?可以跟大家分享。

趙:我覺得榮格對於生活中的啟示一直都不缺乏,比如:當我們在看心理類型時,一定會有一種衝動是「我到底是什麼型?」

當你在看一些自性化、個體化時,你也會反思生命。

比如:
我現在40初頭歲,走到現在跟書對照我是不是落後呢?還是有哪些地方發展不完全?怎麼會現在這樣子?還是哪些地方我其實做得很好?

我覺得榮格心理學會帶給我們這種,想要不斷回頭看自己的一種刺激。
我覺得能夠飽覽榮格的思想,對於很多人看生活的眼光也會不一樣。

比如:我們過往在看榮格會比較看到的是他在心理學跟靈性有所接觸的這面。
其實榮格的心理學也有他的社會性,像「阿妮瑪與阿尼姆斯」我們可能會很直覺的覺得「對,我心裡面會有一個我是男生、我是女生的意象」,然後女生就會有一個男生的意象,但我就從來沒有想過什麼叫男生的意象?什麼叫女生的意象?

所以第五章也讓我滿驚訝說,榮格說一個男生心裡面就會有一個阿妮瑪,一個陰性的女性意象,這裡可能夾帶了他那個時代的男女刻板印象在裡面。

這種事情我們可能比較不會那麼明顯的意識到,因為我們在看榮格好像都覺得他在說比較進階、比較深的,要馬說臨床心理學,要馬就說宗教類的,關於這種比較社會意識型態面的,這本書也有呈現出來。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還有另一個很值得看的原因是-編者  雷諾斯.帕巴多博洛斯。
這個榮格分析師本身就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也是少數在心理治療界會關心社會的人,他現在的工作重點是在做一些難民的研究,世界各地因為這次的動亂或天災會有些難民,而這些問題又一直在發生,這又跟政治地緣、政治暴力都有關係。

你會發現我們很少在榮格心理學家看到一個大的關懷社會、關懷世界的這種格局。
帕巴多博洛斯除了是榮格分析師,也是家族治療師、臨床心理師,榮格的專業只是他的一部分而已。
他把這樣的專業運用在更大的社會層面上,把榮格常說的集體無意識運用上。

大家對於集體無意識其實很模糊,好像只是我身上承載了一種文化、價值在身上,這些有沒有辦法在更具體化去看社會現象?
對社會做出幫忙?

我覺得這個編者一直都懷有這樣的心願,所以這本書在他的主編之下基本上可以看到一種時代性。
比如說:心理學不只是關心我們內心世界的學問,或是人際關係的學問。

尤其像這本書最後的幾章談到「藝術」、「宗教」,其實都會觸及到每個時代的思潮。
以宗教來說,過去可能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基督宗教,但現在會有很多新世紀運動,包括「華人網路心靈電台」也有很多新世紀想法的風格在裡面,那這些東西如何從榮格的角度進行些對話?怎麼去評價這些東西?

這本書都會有一些介紹。

我覺得這種放眼大世界、大趨勢的格局,也是這本書很有價值的地方。
我們讀榮格真的不只是關心自己一個人下半生過的好不好而已,我們其實可以關注到很多很多的面向。

安:所以我非常感謝心靈工坊又出一本可以讓你把榮格的整個系統可以更完整的了解。
最後還有沒有想要跟聽眾朋友提醒的呢?

趙:我覺得這本書第一章就講方法論,可能對大家會有點難咀嚼。
這也是一個現實,我們在講榮格很少會講到哲學或是方法理論這些層面的東西,而第一章就是這個主編所寫的,在榮格身上有看到一些承載的方法和思考,這些東西本身還帶有某種程度的矛盾。

但這些提醒是好的,我覺得讀者在讀這本書時,可以先挑自己有興趣的章節看,像我覺得如果你是比較著重在個人成長的人,就可以先看第九章「個體化」的部分,這章算是寫得比較平易近人一點。

莫瑞的文章向來都不會太難,第十一章也是比較親切的一章在談「夢」。
夢的歷史,怎麼釋夢,夢到底在說什麼?

如果你是有從事藝術表達、藝術工作的人,或藝術治療,那第十章「積極想像」反而是很值得你先看的一章。

每個人可以從自己切身的,或是專業的、你的興趣,最有關的章節先看,你就會發現跟你的興趣有關的章節,榮格心理學在這個領域曾經被怎樣討論過,他幾乎都幫你介紹過一次了,幾十頁看過去就會覺得醍醐灌頂,得到很多的啟發。

所以我覺得不一定要從第一章開始看,因為這麼厚的一本書,第一章又是哲學,可能看一看就放棄了。
我也覺得這本書不是一個讓你一次從頭看到尾的書,而是值得你買一本在身邊,哪天你在其他榮格書看到什麼東西,再回頭來翻這本有沒有相對應的論述或解釋。

它也是一本比較當參考型的書。
值得收藏,但如果你買回去從第一個字開始看就會…

安:其實我也是跳著看,看看哪些東西是自己比較有興趣的,越看就會越有興趣去看其他章節。
今天謝謝士尊跟我們分享這麼多心靈工坊出的這本好書-榮格心理學指南。

謝謝。

趙:好,謝謝大家。謝謝。

心悅幸福樂 | 轉動自律飛輪 | 安一心 專訪 Kris

心悅幸福樂 | 轉動自律飛輪 | 安一心 專訪 Kris

收聽連結:https://youtu.be/CPbx040TXoc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學習如何自律

小時候媽媽都會規定我什麼事要做多久,例如每天練鋼琴要練一小時,就真的要在鋼琴上痛苦的坐滿一小時,亂動還會被棍子打手。
要在規定的時間把作業寫完,而且字還要寫得很好看,不然就會被整篇擦掉重寫
媽媽說這是在訓練我養成自動自發的好習慣

經過每個考試,要訂定讀書計畫,可是每次很認真地訂計畫卻不一定能夠完成
出社會後說要存錢,越存錢越少,要克制自己不要亂買東西、要做體重管理,不能一直貪吃,實在是好難ㄚㄚㄚㄚㄚ

最後都會告訴自己:計畫趕不上變化
沒關係啦~~~

之後再陷入深深的懊悔中

不知道你有沒有跟我有一樣的經驗,訂了好多計畫,卻總是很難達成,最後只能深深的懺悔,早知道我照計畫進行不就好了。

這樣無限的迴圈,卻始終沒有讓我變得比較自律一點點。


「如果你把自律當成了目標,你可能會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因為好難辦到阿~~~~~~~~

人生中充滿了不確定性與變動性
如果太過於制式化、太過自律的人生,反而會成為一種束縛
到底要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律不是靠「意志力」而是自己轉動起來呢?

有的人真的很自動自發,而且看起來一點也不痛苦不勉強,做起來超級輕鬆的。
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

Kris老師說:重點就是「熱情」。
找到你熱愛的事情,自然而然你就會享受在那個過程中
不會因為違反人性,而感到痛苦。

因為自律不是目標,而是來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工具。

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自律的飛輪自動轉起呢?

安一心老師邀請到Kris老師在節目中跟你分享一套系統,如果現在的你沒有任何頭緒,按照老師分享的步驟,
你也可以慢慢轉動你的齒輪喔

邀請你一起來收聽這集節目!
讓你更快實現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標吧


好書推薦:https://www1.oeya.com.tw/2zmX5

安一心:
好~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
我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狀態,就是我想要完成一個目標,但是奇怪目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老是達不成?

我覺得好像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們按照計劃,然後說到按照計劃這件事情應該可牽涉到,你有沒有很自律的,然後讓自己可以往這個目標或者這個道路去努力

我們今天很開心的邀請到一個自律達人Kris來到我們的線上好好的跟大家來談「轉動自律飛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老師來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Kris:
Hello 感謝小安老師
hello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Kris,非常開心能夠帶著這本轉動自律飛輪跟大家來交流一下關於自律這件事情。

 安一心:
老師可不可以來跟大家來談談,我也很想知道,老師你既然是自律達人,你自律的這個模式,到底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

是從小就很有自律的這樣的一個能力?還是說...

因為我發現包含我自己,我就覺得我是最不會自律的,就會覺得說:要怎麼自律?

每天就很想吃什麼東西,然後後面吃了就很難過,因為這樣體重就會沒辦法控制。

老師你大概是什麼時候開始懂得自律這一件事情?

Kris:
明白OK~ 謝謝小安老師的問題。

其實關於自律這些事情,可能很多小夥伴都會有這種感受:是不是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比較自律,他從小就是特別自律、特別有目標性、特別有計劃感,但其實我自己也不是說從小就是這個樣子的,而且說實話,這可能跟大家認知當中的自律的定義是有很大的不一樣的

在我們這本書裡面,對於轉動自律飛輪這個「自律」的定義,其實跟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太一樣

我猜可能大多數聽友可能大家都覺得說,自律就是譬如說能夠早睡早起、健康的生活習慣、身材保持得很好、能夠健身和工作效率都很高等等。

但是在這本書裡面其實它是並沒有把這種形式化的自律納為自律的其中的定義。我們的定義是說你只要能夠實現你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那就是自律

而這個目標看上去有一些是,譬如說健身減肥,大家都好像想要一個很好的身材,但是其實可能在你的內心,要有好身材並不是特別高的一個優先級,現在的狀況是自己是能接納的,我是能接受我看上去沒有那麼身材好的。

我們去看很多真的有成就的人,或者說達成了很多的大的,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精英人士,也有很多身材並沒有管理得很好,但是他在自己的事業上面是能夠很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的

所以其實我們對於自律這件事情,自律它不是一個目標,很多人會把自律當成一個目標:我要變成一個自律的人。但是我們這本書裡面通篇都在講,自律不是目標,它是我們「實現目標的工具」,它只是一個工具手段而已。

我想要減肥,確定減肥這件事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OK 我需要去自律。當你說要減肥,但是內心並沒有真正的認為減肥這件事情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事情的時候,自然而然你就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

我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當時是曾經一個月瘦了20 斤,10 公斤的樣子,然後每天跑步,然後控制飲食等等,看上去是大家所謂的這種自律狀態,但是後來,一年之後我要考博士,我訂了一個目標:我要兩個月拿到博士學位,在考博的這段時間我是兩個月胖了15 斤,相當於把肉又吃回去了,但是我覺得這兩件事兒跟自律之間都不衝突。

雖然我胖了15 斤,但沒關係,因為我的核心目標是考博,在這個階段我最重要的目標我實現了,我就是處於所謂的自律的狀態,而不是說拘泥於我一定要每天都要健身跑步,我的身材不能有一絲的變化。

其實每一個階段,人的目標是不一樣的,我們只是說要確定好你這個階段的目標,然後用自律來實現它,就好了。這是我對您這個問題的一個回應

安一心:
老師你這樣的意思是,其實不用管自律這些事,或者是我忘了自律,但我只要好好的設定好我的目標,然後這個目標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驟或者想法

步驟想法這個其實還是要跟自己,譬如說我要規範,譬如說我早上至少要有一段什麼樣的時間來閱讀,或是我要有一個狀態。這還是跟自律有關係阿,這是一個過程,怎麼把它忘掉呢

Kris:
這個就是到我們整本書的一個重點叫「自律金字塔的模型」。我們說轉動自律飛輪,其實轉動自律飛輪就可以從自律金字塔模型的5個方面來去入手。

這5 個方面,1個是叫動機系統,這個是整本書裡面最底層和最關鍵的一個東西。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情他沒辦法持續,沒辦法說能夠真正的把它打通打穿,核心還是在於說你的最底層的動機不夠強烈,或者說你現在做的這個事情並不是你真正喜歡和熱愛的事情,一旦說你動機不夠強烈的話,所以你整個頂端的金字塔其實是很不牢固的,所以一定是要找最底層的動機。

第2個在我們這本書裡面叫人生使命,叫人生基本法,就是透過撰寫這個人生基本法,我們有相應的模板,大家按照這個模板的要求一點一點去梳理,你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麼?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然後從內到外的一個過程,這是一個動機系統。

另外也有行動系統,我們會給到相應的方法論,其中有一個叫OKR目標管理,OKR目標管理體系然後能夠把人生的大的目標拆解成為一個一個階段性的小目標,然後一點一滴來去推進

之後再去設置成就系統,就是你要給自己一些成就反饋。就像我當時跑步的時候,我每瘦5 斤我就會給自己買禮物,就會給自己獎勵,這可以很好的去激勵你自己。我再瘦5 斤,我就可以買一雙新鞋子,再瘦5斤可以買一隻跑錶。總之會讓自己對自己的目標會有這種正向反饋

接著就是平衡系統,你怎麼平衡你的工作生活娛樂,因為我們所說的自律不是說你像一個機器人一樣,每天只有工作、只有健身、只有那些冷冰冰的看上去反人性的東西,你是需要有一個遵循人體的這種節律和節奏的。我們一定會累的,一定會狀態不好的,一定會專注力沒有那麼集中的,沒關係,我們可以巧妙的透過一系列的這種排列組合的搭配,讓你狀態好的時候能夠更好的完成你的目標,高效的完成的目標;狀態不好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調節一下,進入到相對娛樂的狀態、放鬆的狀態,這樣的話就可以很好來去推進整件事情。

最後一個是成長系統,這裡面其實核心就是所謂的成長型思維。你整個過程無論是你在自律的過程當中,實現目標的過程當中是失敗也好還是成功也好,其實每一個都是逗號,每一個都是為你更大的目標來去做積澱,關鍵是從中你吸取到了營養,吸取到了你成長的經驗。這是我們整本書的一個自律金字塔模型和轉動自律飛輪的整個邏輯。

安一心:
老師可以再問一下,就是說你你在談的人生基本法,就是我們講的動機系統,一般人可能會覺得我好像很多都有興趣,然後很多都是目標,到底怎麼樣才是他人生使命?我覺得很多人其實是搞不清楚什麼才是真正自己未來要走的路。

老師你有沒有什麼建議讓大家可以說,我是很清楚的,我這一條道路走的是對的方向,而不是努力了半天,可能環境或是時代或什麼樣的理由...,到底要怎麼做呢?

Kris:
您這個問題特別好,我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整個過程,因為這裡面還有挺有意思的。我自己的所謂人生使命或者人生大的方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是不一樣的
我在20 多歲的時候、30 多歲的時候,現在是30多歲,包括我之後的40歲、50歲,我相信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跟你整個人的人生閱歷和你經歷的很多東西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或者說一個小的判斷的標準:當你在看到這件事情的時候,能夠有那種真的是熱淚盈眶的這種熱愛的感覺的時候,它可能就是你的人生使命。

我們在這個人生基本法前面,確實花了很長的篇幅來給大家分享怎麼去找,因為找這件事情,它不是單純說我坐下來花個半小時、花一個小時、花一天的時間就一定能夠找到的,它可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我今天可能想了很久想不出來,但是你按照我們的那一套邏輯持續的去思考,以及在你做的所有事情過程當中,你的每一次嘗試獲得的這些體驗都是一次篩選,很有可能你做著做著發現,這件事情原來是我最喜歡的,那件事情,原來我現在做的這份工作,我每天感覺上班的時候很痛苦,我就每天盼著下班。大概就是說明這件事情對於你來說可能不是你的人生使命。

很多時候我們是明明知道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情,但是我們會刻意的把它壓在心底,然後因為會有各種各樣所謂世俗的一些要求或者責任給到自己說,OK 我還要為我未來的職業打算,我還要為我的家庭...,一系列的這種壓力,導致我們說明明知道你的人生使命或者人生方向是向東的,但是你始終都在向西走。

這在我們的社群裡面發生很多,很多小夥伴在我們社群裡面一個月之後就決定要辭職,很多要辭職的,然後我們剛開始還擔心這是怎麼回事?大家都辭職了,後來一回訪,一問,發現說大家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發現我現在做的工作,跟我的人生使命是不一樣的,我就需要立刻花時間趕緊投入到我的更想做的那件事情,就不會有這些猶豫糾結再出現。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安一心:
所以老師的意思是說,其實有時候我們沒辦法就是立即的可以馬上找到,但是可以透過我們書裡面的系統,然後你就一步一步的不斷的反饋或不斷的反問,讓自己從這個岔路就慢慢走到自己想要的這一條更有興趣的路。

每個階段、每個狀態可能也都不太一樣,所以這樣我們就會忘了自律這一件事,因為反正自己做自己也開心。每天醒的時候就開始,我就按照老師的金字塔的這題問我自己,我喜歡做什麼,這行動力就慢慢起來了,是這樣子嗎?

Kris:
對的對的對~
其實核心還是找到自己的熱愛,就是當你熱愛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不會覺得他是痛苦的,不會覺得是反人性的,不會說我必須要自律的讓我實現它。而是你很輕鬆的很享受的,當然過程當中也是很痛苦的,但是因為你熱愛,所以你的整個行動力都會上一個台階的。

安一心:
今天謝謝Kris老師跟我們分享他的新書『轉動自律飛輪』,好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非常好的書,謝謝老師。

Kris:
感謝小安老師,感謝各位聽友。謝謝

【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安一心 專訪 桑吉塔

【減壓、療傷、自癒的正念調節法】安一心 專訪 桑吉塔

收聽連結:https://youtu.be/G-vjon_t7sc

過去的種種經歷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個創傷,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想:「為什麼我總是懷才不遇?」、「為什麼總是遇不到好的對象?」

以為只要離開了一個工作,下一個會更好;
想著離開原生家庭,人會將會有璀燦光明的未來和自由;
尋尋覓覓真愛,卻不斷遇到不懂珍惜自己的伴侶…

為什麼總是遇到類似的事件與情境呢?
我不是離開了嗎?!

你是離開了外在的環境沒錯,但內在的創傷與經驗卻從未離開你。

創傷會成為各種情緒按鈕,只要開關被打開就容易陷在裡面出不來…
這些出不來與陷入,都將帶我們不斷經驗重複的劇情…

什麼時候我們才願意給自己真正一條出路?
帶給自己真正的快樂與自由?

今天邀請正念減壓、瑜伽老師 桑吉塔,與我們分享她是如何透過這本書所教授的正念療癒讓自己康復,不再被創傷綑綁。

邀請每一個在原生家庭傷痕累累的你,一同來收聽。
相信你會與我一樣,療癒創傷找回不一樣的自己。

好書推薦:https://reurl.cc/m3eqkW

本集重點摘要:

一、「創傷知情療癒,近年來受到重視,因為我們發現創傷沒有被療癒,生命無限重播相同劇情,這本極少把身體經驗、創傷、正念覺察,寫得如此精采的好書!在書中,我們療癒自己、找回自己!」──李怡如Sangeeta

二、按鈕會把種種過去的記憶:「我不被重視」喚醒,並卡在這個環節出不去。

三、當我們有壓力或身心不平衡時,身體會非常緊繃;創傷也可能影響腦神經。

四、療癒SOP

當我感覺到身體皮膚非常緊繃,甚至沒有知覺時…
1.緩慢伸展我的身體
2.甩動身體

觀察到,當我悲傷時胸口某個點是不舒服的…
1.保持覺知觀察:我有哪些時刻在當下?有哪些時刻卡在那個事件?
2.大腦與雙腳是距離最遠的,練習時時刻刻感覺到自己身體與地面的接觸

只要一兩秒感受雙腳與地面的接觸,就能打斷大腦負面事件的延伸,打斷的次數越多就越能康復!

3.每天跟自己說一句正面肯定句

五、創傷是大大小小的,而療癒是一輩子的。
       有些人再怎麼攻擊他,隔天就忘;有些人則是傷痕累累。

六、人生老是會遇到重複的事情、類似的人與情境,都和過去的某些因素有關。
       本書的正念練習能帶你跳脫過往的高壓與創傷,扭轉你的負面思想。

七、正念畢業生若想update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本書每個研究後都會提供相關的冥想練習,看這本書就像是看文字檔的正念課。

心悅幸福樂 │ 採氣能量戶外之旅 │ 黃色公鹿 專訪 安一心 老師

心悅幸福樂 │ 採氣能量戶外之旅 │ 黃色公鹿 專訪 安一心 老師

YT連結:https://youtu.be/iiSk_eUOgj0

將將將~
本期心悅幸福樂有特別節目
主要是因為最近
接獲一個天大秘密的好消息

擅長掌握能量的安一心老師,
即將到戶外辦理課程了

這個課程的名稱叫做
「安一心,採氣能量戶外之旅」

聽說
這將是最近幾年僅此一次的戶外課程
未來也應該很難再舉辦了

到底課程有什麼特別之處~
那相信聽眾朋友們一定很好奇


別著急~在這集特別節目中
代班主持人黃色公鹿,
幫大家整理了大家會想問的問題
請安一心老師幫大家一一進行說明

以下就是公鹿幫大家問的問題
1.老師這次的「採氣」課程為什麼要在戶外上課,教室上課不行嗎?
2.「採氣」到底是什麼?
3.這次課程學回來後,如何能把它運用、顯化在生活中呢?

「最後再次廣宣」
10/28~29(週五、週六)
在東台灣將舉辦一場秘境能量之旅

若提前報名的同學,
老師特別加贈戶外靜心的技巧

相信最近這幾年
聽眾朋友一定有感覺到生活變動很快
有時候,當體內的意識能量追不上時
我們透過這個靜心的技巧,意識馬上就可以升級哦~


課程報名連結請點此:https://reurl.cc/O4y80D

公鹿:
哈囉~
各位同學,歡迎來到華人心靈網路電台~

今天我們做了一個特別節目,要來採訪安一心老師。
我是今天的代班主持人,黃色公鹿。

最近其實接獲到一個超級秘密好消息,因為擅長掌握能量的安一心老師,開了一門戶外課程。

我上次問老師,除了這次開戶外以外,之後還會開戶外課嗎,老師說沒有,應該是這個世紀沒有了。我們不敢說,但是應該目前的趨勢是這樣子。

這堂課程,其實叫做安一心採氣能量戶外之旅,那我就問老師,為什麽要辦戶外呢?

老師說這個課程,其實它的形態跟以往都不太一樣,既然老師敢講跟以往不太一樣,我們就要來挑戰一下。老師,到底跟以往有什麽差別,我們線上先歡迎安一心老師。


安老師:
嗨,大家好~


公鹿:
老師,以往你的課程,我就覺得已經超級有特色了,有時候是躺著上,有時候是要進入能量的節點,有時候會是更多其他的狀態,同學如果有機會來上過老師的課才可以知道這些。

我覺得,這一類訓練方式的療癒課程,其實在坊間很難找到。我想要問一下,因為已經這麽有特色了,那戶外的健心課程到底跟以往,還有什麽差別?


安老師:
我們先講簡單的緣由,因為其實這一次主辦單位的這個好朋友,其實是專門在規劃北歐冰島的極光之旅。

你知道嗎?
極光,其實是地球這兩端很重要的一道磁場的光波,當你在底下看到這些光波的時候,其實直接可以讓你入到另外一個境界。所謂境,就是讓你的選擇再有的、不同的狀態。

在兩年前,疫情還沒有發生前,因為我在前幾年是有到芬蘭那邊去看,其實那邊沒有像在冰島那樣,可以看到所謂的極光大瀑布,這樣地雄偉。

當時我就想說,有機會就找這位朋友來辦,因為他已經非常非常地擅長,但是在聊聊的過程當中,發現他其實也非常擅長發掘台灣這些好山好水、秘境的一些能量場,當時其實已經有很多很多的發現。

因為他跟我有互動一些靈性上的學習,所以在想說,既然因為疫情的關系,沒辦法跑到這麽遙遠,那我們不如先從台灣這邊來辦,用台灣這些好山好水的能量,來開拓我們的意識,讓你的眼界或是遇到問題時的開展選擇性越來越多。

這一說,就說了兩年,現在我發現疫情已經快結束了,我也趕緊要回到其他國家去,所以想說趕緊來辦一場,至於以後還可不可能辦就不知道了。

因為,我覺得辦這個活動是因緣際會,如果剛好你這一次可以一起參與的話,我覺得是非常非常幸運的,因為算是有史以來就這麽一次。當然,未來有沒有其他機會,這可能真的是不知道的。

我們回過頭來講,這些好山好水跟我們在教室學習的,有什麽不一樣呢?
你想想看,當你一個人站在一個地方,你什麽都不用做,你就直接入境。我記得我在日本或是在某一些教堂的時候,其實我什麽都不做。然後就直接進去,然後就直接連線了。

我們不用在那邊練半天,或許可能還要怎麽樣,而且你可能還要修行很久,你才可以到我們講的那個境。

這些好山好水的能量,它的作用、背後的原理就是,利用那些好山好水的波場,也就是這些震波、頻率的場域,讓你什麼都不用做就入到這些波場裡。

當我們肉體這個微小、小小的波場,入到這些比較強的波場,其實你只要深呼吸就好,你什麼都不用做,你只要呼吸一下,吸入人家講的芬多精什麽的,你就會覺得,好像空氣特別好,氧氣特別多。

一般人常常要去旅遊、要到戶外走走,去了以後,好像就要常常要去充電。
但是我們這一次要教各位的是,其實你去了一次就會知道說,原來要怎麽去應用這些好山好水,無次數地去無線充電。

因為我們要教你,怎麽在我們頭腦的這些神經元突觸,幫你把這個連接好好地鍛煉起來。當你在好山好水的這個點,利用我們教你的一些功法,讓你可以不斷地召喚,只要你學會召喚,之後你就能夠自動無線充電,讓自己充飽飽的。

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也可以不用再跑到這麽遠,你在家里裡就可以召喚出來,這次課程的那一天教你到戶外學習的這些東西。


公鹿:
其實我覺得,如果可以跟隨老師一起出去,這段旅程其實是非常難得的,因為如果去上老師的課程的話,一般我們就是在室內上課。

但是,這一次老師有特別提到,我們配合旅遊達人,有找到很多很好的能量級景點,而且老師剛剛有提到,這些能量景點其實不只有景致而已。

我想,為什麽那些地點可以變成一個秘境,或者是一個能量景致,其實它本身在地球的能量震動上,就是非常好的地方,也以致於達人為什麽如此欣賞。

這個達人,他其實設計了非常多很精致、很棒的國內外旅遊的部分,想必這個課程中,不論是外在看的東西或者內在看的東西,都可以幫大家慢慢的收回到心智或者是神識裡面。

我自己還有一些問題想問老師,像這次的課程,它的關鍵字在於採氣,那這個採氣課程,到底是什麽樣的一個東西?剛剛老師有提到震動或者能量或者頻率,它跟採氣又有什麽關聯呢?

我想請老師再幫我們多解釋一些,讓我們好知道。


安老師:
其實山林間在自然的運作當中,都有一些所謂的能量波動,所謂能量波動就是氣場,這些氣場透過山明水秀的這些洗禮與影響,比如說,從山裡面下來的溪水,它是由雨水匯聚而成,雨水就是從天空降下來的一些信息,藉由這些山神、樹神的意象,來安定我們的內在,這個意象就是對我們內在有安定的意義而已。

因為這些大自然更精細的微波粒子,它的波長是比一般的波還要長。你可以試驗一下自己的眼睛,如果你的眼睛看距離非常遙遠的地方,跟看距離很近的隔壁棟房子,是不是看遠處的會比較舒服。

人家就講說,你如果看像大海一樣更長、更遼闊、甚至沒有邊際的地方時,它那再回來的視覺感受,為什麽會特別舒服,就因為它波長特別長,所以它給你視覺上的舒服感,跟享受是不太一樣的。

當你可以感受到這些山林間的波長,會再教會你如何將你內在蘊含振動頻率的細胞慢慢地打開,當你自己打開跟這些波長一起共振的時候,其實在更精細的一個部分是,你可以知道這些震動頻率,或者說你會意識到一個空境。

什麽叫空境,就是這些分子的震動,其實它是不是一個境,它是因為多而造成你以為它是我們講實相的實,所以這個空與實就在這裡面。

就像微秒的剎那,你要掌握的是什麽,我們來告訴你,是你在裡面所感受的實相界與非實相界中那微細的空,每一個空,其實都是一個節點。

在我們頭頂的上面一寸,大概就是我們的身體細胞震動頻率的一個波長範圍。當然,有些修行者,其實可以讓自己的這個波長變得更大,大到不管是一尺或3尺都可以。

所以我們這次在山林裡,可以感受到這些所謂的空無感,而這個空無感,第一個會讓你感覺到很舒服,你可以安定在那裡。

可能平常如果要叫你定下來的時候,你會想要怎麽定,因為心裡有很多的雜念,但是當我們在戶外訓練你一寸的這個空、這個不同的頻率時,你就會進入到我們所講的,第一個是安定感,再來就是舒服感,當你空完以後,你想要去探索你的靈魂或是你的世界時,那個軌跡就會不太一樣。

所以,這個空與空之間、實相與實相之間、讓你不同境界的轉折點,當你可以知道怎麽運用這個轉折點的時候,我們腦袋裡的思維或是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就會不同,類似於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或許你看到的可能是毛毛雨或是其他的東西。

所以這一些,是可以讓大家透過我們講的採氣,也就是採取氣場、能量場的一個場域,讓你知道怎麼用我們自己肉體本身的氣、能量,跟戶外的能量去共振,讓你變得舒服,或是依你所想去探索更深的一些事情。


公鹿:
我還有一個問題想問老師,有些學員會想問,我們這次出去玩後回來,課程到底如何能把它生活化地運用?

因此,想要請問老師,如果將這個採氣,或是說與周邊好事物能量產生共振的這個方法學回來之後,我們如何可以把它顯化在生活中呢?


安老師:
我們前面不是在講說,我們必須要充充電,到戶外去看看,很多人就會放下氣嘛。我剛才重覆一直在提到,其實我們會教你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讓你知道,原來你是可以時時刻刻地安頓在無懼無怕、空無、寧靜、具舒服感的那個狀態。

這在我們戶外課程當中,會一步一步地導引,讓你從什麽都不懂,到你站在那邊就會感受到。

我覺得戶外課有個好處,就是時時刻刻你都要花很多時間去面對跟體驗,讓你腦部的這神經元的經驗值,可以一步一步地被累積起來、墊高起來。

比如說,你可能在剎那間會意識到,你一些過往以為是負面的經驗,現在看來或許就不是負面的,因為現在你看的角度跟維度不一樣。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也就是你會學習到用多元角度看事情,只要你移動或是轉動那麽一點點的思維,大概1%的模式,你就會感應到,我的二元不是二元,而是變成多元。

因為我覺得,外在的這一切,絕對都是隨著我們內在的改變而改變,當你的內在改變,你所看到外在的一切都會變。但我們會覺得,改變別人可能會比較快,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你在這過程當中,你會很體會到,沒有學過的你站在這邊的感應,跟你跟著我們教你一步一步地讓你體驗到這些氣場變化的時候,我們能夠完全幫你把你的感官系統全部打開來,讓你不會因為想象力不好、什麽都沒有感覺,絕對不會有這種狀況,因為你已經被置入其中,因為你已經在那裡面了,所以你學了以後,你往後在生活中,可以好像也戴上一個不一樣的眼鏡。

我會教你一個像是按鈕的方法,你的按鈕就只要去按一下。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按鈕按一下,你就回到我們告訴你、讓你學習的那個可以解決事情的模式、情緒跟智慧,自然而然,你就會很容易地去做、去完成、去解決。


公鹿:
今天非常謝謝安老師,來我們節目中接受這個特別專訪。

我們再次幫安老師官宣一下課程的部分。
這次的活動,即將要在東台灣來一場秘境能量之旅,如果有提前報名的同學,老師還特別加贈戶外靜心的一個靜心冥想檔。

這幾年,其實大家生活變動真的超級快,有時體內意識能量追不上的時候,就可以透過這個技巧、這個訓練,意識馬上就可以升級,有的玩、有的學,還有內在的禮物。

其實,這真的是幾年來僅此一次,機會真的很難得,如果各位還沒有上過安老師的課程,這個我覺得真的超值,很難得。

我覺得有機會一起來,不論是對你內在的揚升或是外在你的世界,真的有機會可以大大地躍進。

我們在這邊跟各位聽眾說再見囉~


安老師:
拜拜~


公鹿:
謝謝大家~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