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 無行動 不幸福 45個正向心理學練習 掌握幸福感關鍵 | 安一心 專訪 祝子慧

心悅幸福樂 | 無行動 不幸福 45個正向心理學練習 掌握幸福感關鍵 | 安一心 專訪 祝子慧

收聽連結:https://youtu.be/Y3zVo1dZjHU
Podcast收聽:https://sndn.link/ilikeradioasiamindspirit/Q5DlZr

人人都想幸福,但幸福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幸福是…
美好的人際關係、充滿熱情的事業、令人滿足的收入、和樂的家庭、心愛的戀人、健康的身體…

也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感覺。」

聽起來有點空泛、天馬行空…

要怎麼擁有這種感覺呢?
或是,這個感覺要如何延伸至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真正能體驗到?

如果有一種科學方法實際驗證有效,而我們只要透過這種方法就能輕鬆體驗到所謂的”幸福”!
那不是很棒嗎?

終於,幸福不再只是空泛的名詞,而是科學化的實際行動!
只要按照專家模組化的方式行動,體驗到幸福將是每一刻的事。

今天邀請到好人文化的主編-祝子,來與我們分享這本實踐幸福的精髓,並與你分享他的實驗經驗喔!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6LoDZ5

安: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我是小安。

今天很開心的邀請到 <好人文化> 祝子,來跟我們分享他們家最近我覺得非常夯的一本書,叫做「無行動不幸福-45個正向心理學,練習掌握幸福感的關鍵」。

祝子,先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祝:小安老師好,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好人出版主編-祝子慧。
今天要跟大家來分享新書「無行動不幸福」

新的一年,先祝大家紅兔大展,越來越幸福!


安:是,對啊。

你知道嗎?
我覺得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對不對?


祝:是啊


安:但是幸福…
這幸福到底要怎麼做,或者是怎麼去練習,我覺得其實是有一些方法的。


祝:是。


安:可不可以請祝子跟我們講一下,你當初為什麼選這樣的一本書?


祝:這本書是在講「幸福」這件事。
當然大家都希望能夠獲得幸福。當時我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有提到一點是「我們常都說我們要追求幸福!」


可是其實幸福它不是一個目標
你不是說:「我想要追求幸福就能達到。」


其實幸福用白話一點講比較像一種狀態,而這個狀態比較是你有所行動的時候,比較可以達到那種狀態。
再來就是,所謂幸福感這件事,其實跟我們自我演化是很有關係的。


因為我們的自我,它其實是從遠古以來慢慢演化至今的心理機制。
自我這件事跟演化而來的心理機制,它跟我們的基因、性格,更重要的是文化背景很有關係。


這本書是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


正向心理學大家有可能都聽過,他教人如何並研究怎麼樣可以有更美好的生活?
怎樣追求幸福感的心理科學。


自我演化跟文化背景也有關係。


不過,過往很多正向心理學的一些書、著作,或者是理論,都是從西方而來的。
作者趙玉坤老師,在美國的時候就是跟著正向心理學之父,跟他一起讀他的研究所和塞利格曼老師一起學習。


他自己本身在海外的經驗,還有他回到中國之後,也是第一批把正向心理學的一些理論,怎麼樣可以讓大家落入生活實踐中。
是最早一批學者。


我剛剛有提到華人,華人的文化這件事情。


華人的文化跟西方文化,還是有些不同。
我們可能有原生家庭的議題,或是自我演化議題,還是會有一些文化差異。


我覺得這本書,其實就把這件事情做了一個很好的,讓我們有一個實踐的方向。
這個是我為什麼想要出這本書的原因。


剛才有講說,我們要怎麼樣可以追求幸福感?


其實就是書裡頭有提到,大家就記三個滿重要的-三大心理需求:

第一個:能力感
第二個:歸屬感
第三個:自主感



我剛才講過「自我」其實是一個演化而來的心理之志。
可是我們覺得好像有些人,自我功能好像比較強,有些人就是比較脆弱。


我們的自我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訓練的。
關鍵跟一個人的能力感、歸屬感、自主感,他的需求滿足度很有關係。


我們要怎麼樣理解這三種心理需求?


只要記住三句話就夠!

能力感是:我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


歸屬感是:我覺得我做事情都有人支持我


自主感是:我是發自內心自願的做一件事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他感覺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件事,而且做這件事的意願是發自內心,他也有人獲得支持的時候,就會更願意行動。


剛才我提到,自我就像肌肉,也就是你一旦願意行動,就會在每一次行動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我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獨特。



安:但是蠻糟糕的一件事情是,很多人都活在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就是那種自信心不足。
「我有,我也很努力,但是我就不覺得我自己可以…沒有辦法像…」

像我就覺得祝子就很厲害,馬上就可以變成一個主編!



祝:其實我也沒有馬上,也是經過很久的努力。



安: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講一下…
比如說:包含歸屬感


我也希望我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人支持我,但是沒有…
家人都不支持我,都支持其他的兄弟姐妹去了


那怎麼辦?



祝:好。
我可以跟大家以我自己的經驗來分享。

從能力感、歸屬感跟自主感開始來講。

能力感我剛才提到,我覺得他其實是一個主觀的感受,所以我們的認知很重要。

我覺得我有沒有能力?
跟我有沒有這個能力?

其實是兩件事



這個關鍵我們的認知是什麼?
主要還是一種成長的心態。


像我自己就會有一種矛盾,我常常對自己說,或我會跟我的同事說:
一方面我相信明天的我會比今天更好,可是一方面我其實也很害怕失敗。

我一方面相信我明天會更好,不管怎樣都會更好!


可是,一方面我就會覺得有時候會裹足不前…
因為我害怕失敗…

所以我覺得這很重要的是,你的第一步認知是你要保持一種成長心態。


你做任何事情不是要展現自己多強、多努力,你是做任何一件事情要保持「我在這件事就會獲得成長,不管成功或失敗!」


所以,第一步你要相信:所有的能力都是可變的


是所有的能力都是可變的,沒有一種例外。

再來是,剛才我說成長心態。
和成長心態相對的是什麼?是定型心態。



也就是說,我可能覺得我的聰明就是維持在那邊,所以我要小心保護他、我不能搞砸,免得大家發現我不夠好。

一旦你察覺自己有類似的這種保護的定型心態的時候,這種保護不是真正的保護。
這時候要用成長心態來跟自己對話:
「我相信明天的我比今天更好!所以我就是放膽去做,因為我一定會成長!」


歸屬感的不滿是從小…


其實我們原生家庭真的對我們還是蠻重要的。
童年經驗你沒有感受到足夠的、安全的支持的時候,你不夠安全的時候就容易焦慮。

沒有獲得支持,久了就會疏離,因為你覺得我就是靠自己。

我相信很多現在聽節目的朋友,其實我們都已經成熟了。
我們或許過去沒有受到支持、沒有感到足夠安全,但是現在我們絕對可以自己學著做自己的安全型父母,關愛自己。


書裡頭有更細節的講述,怎麼樣面對童年經驗這件事?

自主感,可能有人會覺得自主感好像是說,一個人很會做選擇,但是其實一個人很會做選擇不代表你有自主感


就像我自己覺得,其實一直以來自己還蠻果斷的,但是在人生的過程中,尤其好像努力的有一些累積的時候,常常有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感覺。
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其實我自己和自己的連結是不夠的。


一個人如果跟自己失去連結,你是會呈現無主的狀態,或者是他主的狀態。
也就是說,像我雖然看似果斷,但常常是無主,就是別人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或者是他主,我是為了錢這件事工作;我是為了別人而去做某一件事。

雖然我做了選擇,但不是發自我內心自主想要做這件事,而是我不知不覺受了其他價值,或是其他人,甚至我不知道就是隨波逐流的狀況。


我以我自己的工作為例
怎麼樣可以有所改善?

早期,有一陣子對我的工作很倦怠,覺得我是為了一份薪水工作,但真的要我換工作,我其實不知道換什麼?
那時候,有個朋友他是做晚上的小生意,我下班就去幫忙。過了幾個月,在這個過程中我忽然發現說:「哇!雖然我對那工作很倦怠,但其實我蠻喜歡那份工作裡頭的好多部分!」


不知不覺我心態就變了。


之前懷著一種,反正我就是因為這種心態,因為什麼事?所以我才做。
反正人家叫我做就做。


不知不覺心態變了之後,我就發現其實我內心是真心喜歡這個工作,我做起來就特別開心。


其實我們很多人,在很多事情或人生各階段其實無主和他自主,是會互相轉換的。
所以又回到剛才我說,其實你要相信人是可變的。
你只要有心想要朝幸福的狀態努力,他跟你今天賺多少錢沒有關係,只要你不是明天餓肚子,馬上三餐不濟的話,不管你覺得你現在多低潮,你只要相信你有變幸福的可能,絕對幸福就會在


因為我們往幸福的路上,過程就是幸福,不用到幸福所謂的那個目標


最後,如果還有一點時間,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3件好事的練習。
希望大家聽到節目,今天可以帶這個練習回去。

3件好事就是我們經常會聽到說:「吾日三省吾身。」


我們常就會反思自己今天哪裡做不好、要改進。
可是說實話現在很多人,哪一個人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我們每天都在成長,表示我們就是需要改進,但是我們已經太over了。


不是說反思反省不好,而是說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東西去轉換。


我們每天可以是:每日3件好事

3件好事可能不用是很大事。
比如說:我今天升職加薪、獲得大獎…


可能是一個…
比如:我今天在坐捷運有人要搭電梯,我幫他按了門讓他可以走進來,在那個moment,你可能會有一點正向情緒的產生。
或者,你真的就是順手幫人家撿了個垃圾;跟朋友吃了一頓飯,心情愉悅…等等。

再小的事情都可以。


你就想著這3件好事,每天睡前如果你有寫東西的習慣,你可以在你寫東西、每日記錄的時候想:今天發生什麼?
3件好事,多小都可以。


更具體一點,你可以把它跟剛才我提到的:能力感、歸屬感、自主感
連結在一起,想想這個好事可以滿足你哪個部分?



只要你心裡,在這3大心理需求越來越滿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你是被支持的。
你是感覺自己有能力的!
你是知道自己,什麼是你想要做的事?



你就會回到我剛剛所說:願意行動。



在行動過程你就會越來越獨特、越來越幸福。



安:我覺得祝子講得非常的好,如果把祝子剛才講的這些練習,對著鏡子來練習,好像連結性會更高?


祝:可以!可以!沒有問題。
比如說:今天發現昨天的皺紋,今天看起來睡前皺紋眼霜擦的有效,今天細紋變細!
這也是一件好事。



安:非常的好!
我覺得幸福這件事真的是要靠大家,或是自己有這個意願來進行,他才會有可能發生的。

我覺得書裡面還有45個很多很多的,很棒的練習,相信大家如果要更進一步的往幸福的道路走的話,就好好來閱讀這本:好人出版的   < 無行動,不幸福 > 的這本好書


謝謝  謝謝祝子



祝:謝謝小安老師   謝謝大家

心悅幸福樂 | 認同創傷 | 安一心 專訪 王曙芳

心悅幸福樂 | 認同創傷 | 安一心 專訪 王曙芳

收聽連結:https://youtu.be/_C8p2WaqDSc
Podcast收聽:https://sndn.link/ilikeradioasiamindspirit/i0y46w

最近跟朋友聊起為什麼她會一直單身,起初以為是標準太高,
但後來深聊過後才發現,原來在他的過往經驗裡,小時候父母親只疼最小的妹妹。

在家裡,她永遠是被所有人使喚的那個人,她一直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即便真的有對象來了,也會覺得是因為有好處才會接近她。

另一個朋友是有天起床脖子突然痛到無法轉動,看了醫生照了X光也都說沒事。
過了幾天,終於把埋藏了好幾年,想與另一半結婚的終身大事告知父母,講完之後,脖子就不痛了。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的不順、病痛,都是因為過往的一些創傷被埋藏在心中。

這些傷痛即使被掩埋起來,實際上還是在你的心中會萌芽、長大,演變成其他類型的疾病、疼痛。

今天邀請到王曙芳老師,來帶我們大家一起來聊聊"認同創傷",聽聽看書中的案例,或許可以幫你找到許久無法解決問題的答案唷!

好書推薦:https://reurl.cc/VRZKQR

安: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邀請到王曙芳老師,他寫了一本新書叫「認同創傷」,相信每個人在過去的原生家庭或是經驗裡,都有一點點的不完美,甚至是潛意識也好。

今天很開心邀請到老師,來到線上跟大家分享她的新書,老師先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王: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是王曙芳。

 

安:老師你這本「認同創傷」是什麼樣的意思呢?

 

王:認同創傷講的其實是有一些我們自己是誰的這樣的觀念,其實會導致創傷,當我們認為自己貼上一個標籤。
比方說,沒有人會聽我說話,我是一個受害者,我說的話都沒有分量,我必須要很競爭,先攻擊別人才有辦法保護自己…
 

當這些標籤被自己貼上自己後,我們就認同一個錯誤的自己,它就會產生創傷,反過來說,其實有很多我們給自己貼上了標籤,很多時候早年發生的事是童年創傷導致的結果,其實是相互作用的,我們的錯誤認同導致創傷,我們早年的創傷又會致錯誤認同。

 

安:老師可以跟我們舉個例子,我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可能調皮搗蛋。

 

王:我們來舉書中的一個例子,在第一章裡面寫的,被忽視的小孩。


有一個女性來找我,要治療的是長期的自律神經失調與失眠的問題,可是後來我們開始治療之後,就發現事實上,她的問題是來自於錯誤的認同,事實上就是一個認同創傷導致的問題。

 

她長期身體有很多的疼痛,包括媽媽手、肩膀疼痛、頸部沒有辦法自由地轉動、喉嚨常常卡痰,其實她是有這些身體的症狀呈現出來的,當我們開始去討論這些身體症狀,錯誤的認同來源是我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人,這個認同導致她在家裡變成一個沒有聲音的人。
 

就是她想說的話無法說出來,就會壓抑住,從早年小時候的經驗,是重男輕女的,永遠要把玩具讓給弟弟的,因為她是姊姊,後來嫁入婆家,又更重男輕女,婆婆認為媳婦就要處理家裡所有事情,還要限制她的自由。

 

她這個重男輕女的狀況繼續延續下去,導致她非常的灰心,在家裡也不想跟任何人溝通,覺得溝通也沒有用,講話也沒有份量,這些壓力,全部呈現在工作上會讓她劇烈的咳嗽,心裡有很多東西要咳出來。

 

其實她對所謂的,我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人底下真正要保護的事,她更深的恐懼,因為小時候曾經被家人遺棄或遺忘的經驗,全家搬家都沒有通知她,她從學校回家發現無家可歸,家裡的人,搬家之後竟然沒有任何告訴她,我們搬家了。

 

她是懷著這個很深的失落感,又回到學校去,住在同學家裡。

這個創傷先是必須要去面對、去處理,讓她能夠平復,我們才有辦法讓她看到其他最害怕的事無家可歸。

所以不要溝通,不要與人起衝突是她保護自己內在恐懼的方式。

 

我們每一個人有一個錯誤認同,這個錯誤認同都是想要保護一些東西,保護你覺得最不可能去面對的壓力或害怕。

 

安:老師,一般知道了以後呢?
像我們的好朋友,他是男生,在家裡是不被父母親認同的人,整個關愛都在弟弟上,他永遠都在玩一個把戲是,只要證明自己的存在,只要有人對他稍稍的不在意,但經過了五六年,他還是一樣,也尋求很多的療癒,一直循環的下去是不是因為還沒找到他的認同點呢?

 

王:對。
有可能是他沒有找到他真正需要工作的那個點,比方說他表面上的認同是,我是一個不重要的人,我是一個被忽視的人,這可能就是他認同的標籤,但是他的底下一定有從這個認同標籤得到的好處跟限制,要從好處開始講。

 

這是我們在拆解認同創傷有八個步驟裡的其中一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就是你為什麼要這樣認同?帶給你什麼好處?
比方說他帶給我的好處是,我會讓我逼迫自己更加努力。

 

我根本就不用努力,擺爛就好,這也是一種好處,也有很多人,這樣的標籤帶給他一些好處跟舒適感,我們還是要討論他帶給他的限制是什麼,他可能會說,到處都會看到對我不重視的人,我說話是不會被聽見的。

 

因為你認同自己是被忽視,你真的說出話來,能量會出不去的,你的認同會造成你的現況也會造成你的環境,是這樣子回來對待你,他是投射的,他是一個投影。

 

接下來就要問說,如果你不再是一個忽視的人,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你要直接切入他的重點,如果你真的有一天不再被忽視了,你有被看見,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最害怕的原因每個人都不一樣喔…

最害怕的原因也許是,當我被看見,更加證明我是一個失敗的人,我可能真的不行,或者是,我真的被看見了、被重視了,是不是責任就會落到我身上,我就要開始為自己為別人付更多的責任。

 

這個情況之下就會產生,為什麼他要用這樣表面上的認同和標籤來保護他自己,避免他更深的恐懼。
要一層一層的問下去,比方說,如果你真的被看見,真的證明你不行了,努力了還是不行,你最害怕的是什麼,就要一直往下問。

 

安:對,我覺得很多人只是看老師的東西,覺得自己好像知道,其實是不知道的,因為問題還是一樣,一直在表面上,奇怪怎麼這麼久的一個問題還是一直不斷不斷的重複,代表沒有問到最根本核心的創傷。


 

王:最核心的恐懼跟焦慮,可能是他還沒有發現,可以循著書中的方法會教你如何去問話,書中也有教你一些能量的介入治療法,去幫助你能夠真的去平衡你找出來的那些議題跟創傷。
 

有的平衡就是,消解他們的力量,這些創傷的力量。

 

安:我看老師是做心靈能量非常重要的療癒法,讓你的手,額頭跟頸椎後面,同時去觀想一些顏色,透過不同的顏色去療癒不同的創傷,我看別人也不太知道自己傷口時,每天做綠色、紅色、藍色,這樣有用嗎?
 

還是必須要找到認同創傷的原點來療癒會比較有用呢?

 

王:我覺得是後者,因為光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治療方法,但是你必須要給他目標跟目的。

比方說,我們在治療時,一定要把問題回到身上,我剛剛講的,我是不被重視的,我真的被重視會更加證明我不行,我是失敗者,那我可能就沒有資格存在這個世界上。

 

或者是我會更加覺得就算被重視還是不行,我會更加羞愧。
這些想法要回到身上去感受它,感受之後再找光進入,譬如我感覺到胸口很悶,胃很痛,頭很昏,要把光導入這些讓你身體不舒服的部位,它就會有目標,光就會知道他要去哪裡轉變意識。

 

因為你的意識跟想法是相通的,你的身體現在呈現出來的不舒服感跟想法是相通的。
這時候當你把光,有一個目的性,進入你的心或是胃或是不舒服的頭部時,這時才會有轉化跟交融的力量。

 

安:像這樣的話,八個階段的用法就會有八個層次讓他一次一次的面對,每次的面對跟光是不是不太一樣的?

 

王:倒不是這樣的,我們在第一第二階段一直在問的是,這個認同帶給你的好處是什麼,恐懼是什麼?
一一把它列出來你可能就寫出一兩頁了,到時候再把這些東西集中起來一起做光的轉化跟治療就好。

 

安:覺得老師這本書寫得非常的精彩,前面教大家慢慢去解剖跟看到核心的點,再來用光的療癒方式,理解到療癒可以透過光,或是更高更大的能量來處理我們內在的身心,最後老師有沒有想跟大家提醒的呢?

 

王:我覺得我們的命運是握在自己的手上,真正在主宰自己命運是對自己的認同,只要每個人願意去探索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從這個認同點開始就可以轉變自己的命運。

 

安:謝謝老師跟我們分享這本非常棒的書「認同創傷」,心靈工坊出一本非常好的書,謝謝。

 

王:謝謝小安,謝謝聽眾朋友。

心悅幸福樂 | 失落的致富能量卡:52道指引行動的身心靈致富之旅| 安一心 專訪 王莉莉

心悅幸福樂 | 失落的致富能量卡:52道指引行動的身心靈致富之旅| 安一心 專訪 王莉莉

youtube連結:https://youtu.be/O6h9Y-calzA

你知道要怎麼養成心想事成的「幸福體質」嗎?
這是一個科學定律,只要你可以找到那個軌道
跟著指引,照著做,讓身心靈都動起來

<<秘密>>這本書2007年在台灣出版,颳起了一陣風潮,當時的我也是因為這本書開始走向找回自己幸福體質的路上,一開始沒有發現原來在秘密這部影片中的開頭,還有另一個彩蛋

聽完小安老師與王莉莉老師的訪談才知道
原來秘密的影片中的秘密
片頭中作者朗達·拜恩提到過,在她最無助,陷入極度絕望時,女兒給了她一本古書,並且告訴她:媽媽,這可以幫你

沒想到這個當時被我完全忽略的片段,居然藏了這麼神奇的禮物,這本書就是<<失落的致富經典>>
它是一套像數學公式一樣,可以幫助你致富的系統
這本經典現在被運用的更廣更活啦

王莉莉老師把書中的精華化成52道行動指引
連續52天,你可以透過抽卡來看看,宇宙想跟你說什麼,想要提供什麼寶藏給你
並且把這些靈感記錄在日誌內
甚至也可以把你的心願也記錄下來
在抽卡的時候做個驗證

或者今天朋友有疑難雜症、心情不好來找你訴苦,也可以讓它抽張牌卡 幫助他將自己的心穩定下來

有許許多多的玩法,就看你想要怎麼活用
快一起來收聽小安老師專訪王莉莉老師:失落的致富能量卡

今天由安一心為你訪談王莉莉老師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greenmall.info/2_RwB

小安:好~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了
我們今天請到所有秘密系列書的譯者:莉莉
來跟聽眾朋友先打個招呼吧

王莉莉:小安老師好,還有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又再次相會了
剛剛那個,不是秘密所有的書,就是去頭去尾
第一本<<秘密>>跟最後一本<<愛跟關係的秘密>>不是我翻的之外
中間的幾本都算是我翻的

小安:你知道大家都覺得是我們莉莉翻的
你知道這本書其實有一個非常深遠的起源
在臺灣還沒有真正出版秘密的時候,有一個小團體,都會放這個這個影片
然後大家都會覺得很興奮,想說這到底來自哪裡或是地點在哪裡

你知道那個時候十幾年前,我們就團購了一本書叫做<<失落的致富經典>>,是耀仁所翻譯的
我們覺得這本很好,我們就一起團購
然後大家就很開心說,這本書一定要好好的來研讀一下

等一下我們可以一起請我們莉莉來講
她應該在那個時間點
莉莉你知道這比任何人都還早接觸到說,秘密的源頭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
她把我們講源頭的東西好好創作了一副牌卡
我覺得這非常好玩,叫做「失落的致富能量卡」
這實在太有創意了!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講說,如果每天有一張卡或者是我們每天一個練習,抽一個提醒,就可以讓自己的腦袋處在於
你知道什麼叫失落的致富經典?就是所有的觀念來自你的頭腦
如果你的思維可以創造,就是你的思維可以去不斷不斷地去創造
我相信,10 年後的現在,大家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我們現在請莉莉來跟我們講,你為什麼會創作這樣的一個東西?然後它的淵源是什麼呢?

王莉莉:謝謝小安老師。我剛剛聽你分享這一段才知道,原來你是我們最早期的衣食父母
原來你有付費買一本,那本應該是藍色精裝皮

小安:對

王莉莉:其實原本書名要取<<失落的世紀致富經典>>,多了兩個字,因為它是百年的經典
所以我要代表耀仁跟一家三口,感謝你們當初的團購

你說你是跟介偉,光中心他們團購的?

小安:對對對~沒錯

王莉莉:我先補充一下這段起源故事
其實一開始失落致富經典是那時候我先生耀仁
因為那時候秘密還沒出來之前,他覺得那本小書,是他想要翻譯來給他的那時候的組織團隊的那些幹部們看的

因為他覺得裡面的思維其實才是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可是是自己印自己賣。然後在網路上面,可能因為秘密還沒紅,還沒進來,雖然他會寫長文案,可是通常有時候是叫天時地利人合,原本一年賣不出去300本,結果就是遇到了你剛剛說的光中心,那時候他們開始在播放秘密的欣賞會

好像很多人就開始去注意到說影片當中,一開始的畫面,作者是因為女兒海麗送他一本小書
秘密的書一開始也有講到,有一本小書是影響他去寫秘密跟拍秘密的關鍵

所以那時候大家就開始問說,那本小書有沒有已經翻譯好的版本

那時候介偉就有尋線聯絡到耀仁,然後就開始跟他講說,你既然已經有翻譯好的版本,那就跟我們買,就用團購的方式
所以那時候我們本來不是說300本賣快一年還賣不出去

可能就是介偉推播助瀾,我們那1000本很快就賣出去,後來再加印了兩次1000本
然後才想說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吸引到一樣出版秘密的那家出版社:方志出版社來出,會非常的好

沒想到就是當年的一個動念,結果就這樣10多年了

因為那個是公版稅,所以我一直都有收到版稅,後來也有陸續出書

所以這本,我剛剛說,真的是感謝你們,當初最早的衣食父母
因為沒有你們,就沒有現在的我們

後來就是失落這部經典正式上市,書名是耀仁提供的,不過把世紀了
動的還蠻快,我們那時候首刷都是通路,印量比較印象深刻
因為現在書是沒有像以前那麼好賣,當年首刷就有2萬多本
你要知道,現在如果首刷要上萬本,除非是非常比較重點的事物
剛好算是是天時地利人合,很幸運了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套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失落的致富能量卡呢?
其實也是因為之前小安老師有邀請我分享過:三分鐘未來日記
我那時候不是有協助全公司成立社團,然後帶了團練,我們5個多月,社團從0人到萬人
然後因為其他出版社其實蠻多人有注意到我們的社團跟這本書
這本書今年博客來的,好像是2022年,年度百大排行,它其實也有上到23名
可能是因為那時候我在上面比較活躍,所以有些出版社有留意到
因為失落致富經典這本書它是算公版權,所以任何出版社都可以出
出版後面卡片的是城邦的布克文化,那時候他們可能在出版業想要轉型,就想說那可以走這種長銷書的,就是經典的書,他可能可以長銷

所以那時候我們本來就有認識,然後出版社那邊就跟我們討論,說我可以結合我原本帶社團的日誌
寫日記的可能算是我的強項,但是那個是保留其中一個元素,所以這套致富能量卡裡面有一個是致富能量行動日誌,但是主體是卡

為什麼會有卡片?是因為我之前在啟動夢想吸引力,這本是我10年前的書
但是很奇怪的也是,時間點不好的時候,書也賣不好
後來我帶動三分鐘日記,才比較多人認識我,這是在今年才把這本書帶動起來

但其實我後續原本在網路上面帶直播的時候,我曾經就有把裡面的宇宙法則,11個宇宙法則,我摘錄了31天出來
然後本來是做電子檔PDF檔,讓大家免費下載,你只要下載就可以回去使用
後來人幫我做成卡片,只是送我而已喔,可是我那時候直播的時候會分享
就有學員問說有沒有實體卡可以用,後來我們就印了一些小量的,然後就也自己賣,自己動的還不錯

因為在社團的時候,大家都會搭配不同的卡,那時候我也有放進去
就是我寫日記的時候,因為版權問題,所以我們就會用一些,可能卡片或者其他東西,會遮一下日記上的版權

然後後來又有人問說,你這個卡是怎麼來的?怎麼買
後來我就改版
今年因為是財通說的,年度色是紫色,以往像我就不太想要做一樣的事情,以前可能不同年份我就用不同的顏色,今年我就重新改版變紫色

原本帶的日誌好像會有一些族群,他們會覺得還不錯,會想要用卡

所以後來我們就結合這三個元素:
一個是失落的致富經典,它是啟發秘密的書,它是經典教科書
再來就是我原本帶動日誌的能量
再來我在日記之前,原本就有卡片在銷售,定價跟一般出書的價格差不多,可能我們的族群,也許是因為教育訓練,可能大家習慣了

所以他就覺得這樣子好像可以嘗試組合看看
因為他原本就出過其他老師的卡,所以他才會說我們可以把這三個放在一起,看看為什麼火花。然後就有這套卡的推出

我覺得這次也很特別,是因為在設計元素上面,除了原本,像封面上面有藏寶箱,就是說像失落致富經典,就是滿山的黃金朝你而去,這些跟致富有關的保留之外,裡面也有一個是百合花,是因為我自己是百合,Lily是百合,那他們在設計面也把百合的部份融進去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裡面有6 種用法,有1個比較特別的是因為,像我們走過10年的翻譯跟身心靈的學習,我把脈輪的部份放進去

所以百合花一般我們都是只有白色或者是粉色,或者是黃色這種比較基本款的,但是我們裡面有把脈輪的7 種顏色,分別代表不同的靈性層次,把它變成是一個致富光譜,再加上白色的百合、黑色的百合,還有原本就是象徵黃金的黃金百合,變成10 個顏色的百合

這個其實是來自1個我之前看的一本書的靈感,就是說當我們在走一個人的旅程的時候,每跨過一個門檻,會給他一個蓮花的吊飾,像紀念物

那當你跨過彩虹的光譜7個階段之後,像我們柔道不是最後都是黑帶,他會給他一個黑色的蓮花作為說:你值得擁有這個。表示你跨過了你人生的難關跟關卡跟挑戰

所以我們那時候才會想說把致富光譜,把這個代表我名字的百合,加上7 個顏色的我們的能量光譜放進去

然後其他的玩法,如果大家有興趣,之後如果買到卡的時候,就可以運用

像一般的抽卡或者是代表現在跟未來,但是比較不一樣的是它有靈性光譜的成分在裡頭

小安:我就奇怪說,怎麼會有各式各樣顏色的。主要是在用脈輪的系統

如果抽到白色跟黑色的,代表你已經要感謝自己一下,因為已經邁入下一個階段的英雄之旅,是嗎?

王莉莉:對,像因為我們知道彩虹的光到最後,所有顏色變成白色的光,而且白色的百合是象徵聖經裡面講的純潔

而且他象徵,上帝跟神他跟他,並不是好像在宮殿裡面,或者是無憂無慮的百合花
而是,它是在谷底的時候,就是死蔭的幽谷的百合花,當他可以去扶持那些可能需要力量的人

然後所以如果是抽到白色的,就是象徵自己純淨,就是象徵你跨過一些所有的不同顏色層次的融合

然後黑色表示你的級數已經到了像黑帶一樣的level

然後黃金就像失落致富經典,像封面一開始就給你一個藏寶箱,裡面都是滿滿的金幣,金碧輝煌的概念,就是實權的一個百合花

小安:所以這樣打開來,其實打開來就象徵,你開始在尋找自己的內在的寶藏或者是外在的寶藏的開始

王莉莉:對,因為他就是52道指引你的行動的身心靈致富之旅,這是因為你剛才講,內外在都要致富嘛

失落致富經典,我講到致富這個是一門科學,神也希望我們可以致富,這個其實這是我們的權利,都可以去追求財富

所以不是只有內在致富就好,你外在也要可以透過這個跟無形智慧體連結,然後讓你可以顯化在外面,但是重點中間的行動你要怎麼做

透過這52句,就是這52張卡,其實是從書裡面摘錄我們覺得最可以舉一反三在生活當中的

然後下面是我們另外再設計,也有耀仁老師的設計在裡頭

譬如說這句話,因為畢竟那本書是比較洗鍊過的句子,我們把它用白話的語言,告訴你怎麼樣運用在你的生活當中去實踐

所以如果說是,你可以早上先抽卡,然後因為主卡是主體,你先抽卡,有一本日誌,你可以把你連結到的靈感,寫在日誌裡頭,這就是我們的行動

譬如說你可以當下去抽一張或者是送給你的朋友一張這時候他需要的指引這樣

這就是一開始有提到,這是讓你的身心靈全面都動起來,然後每一天,像原子習慣,大家都知道它會有複利效果

所以如果你能夠譬如拿到卡之後,從第一天,然後連續52天,你可以看看複利效應怎麼樣

雖然其實這套書是12 月,今年的12月底才會上市,可是因為我們提早印好,所以我們其實12月1號,通路還沒上市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在團練了

然後也是因為他走了52天,我們希望可以,剛好在過年前,我們就想說透過52天的複利效果幫自己加薪、加年終,如果你聽到的時間或者是你買到的時間,已經是在我們中間,也沒有關係,因為你隨時進來,自己往後算52天

反正過了過年,就是幫自己增加額外的收入、零用錢

然後我看自己動到什麼程度這樣

幫我們自己尋回自己專屬的致富秘密,養成可以吸引財富的體質,這個是這套卡最希望可以帶給大家的

小安:我這邊來舉個例子
他這本書裡面其實有一大部份在練習
這就是對心想事成或對想法的有一些誤解的概念
像這本致富能量行動日記裡面
它上面就寫說:不管在上班前或者工作中或結束後,要時時懷著不斷成長的信心與決心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
因為很多人都覺得說,反正我就想,等老天來就好了
當你有沒有很認真的去做
我覺得這一句很重要:時時刻刻,你要去想說,我要去突破或是我要去成長的決心或是信心的時候
你就不會只是在那邊等,在那邊想
我們在講說這一套失落的致富能量卡會帶給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王莉莉:沒錯,他就是提醒,
像失落這部經典有提到說銘刻的概念,寫下來。其實讓我們可以把潛意識銘刻到宇宙,然後讓它可以更清晰的顯化出來
卡的部份,我想說剛好我們這個時間點,不管怎麼樣,它的意識就是留到今天,然後我們為這一段跟這個時候聽到的聽眾朋友,集體意識抽一張卡

52張卡裡面我抽到第24張,跟剛才小安老師在那個日誌裡呼應,
他說:渴望所產生的力量會強大到足以導正你的思想,然後使其永遠與你的目的一致
如果在日常上的運用,它就是這邊有提到:檢視並一項項複誦你寫下的願望清單,看看是否有強烈渴望的感受

就是如果說,有時候我們就坐在那邊等,到現在沒有去行動,可能是因為你會覺得,那個行動還沒有強烈到,你是對他有可能只是可以做很好,但是沒有做也沒有關係,表示渴望並沒有到強烈!
但如果說你能夠產生強烈的渴望,就會讓你跟無形智慧體它是一致的
當你和諧一致的時候,就會有天時地利人合的那種驅動力,然後你會覺得好像所有的東西都動員起來

像失落致富經典有一句話:當你渴望一件事情的時候,然後他就會把你要的東西從四面各方帶到你面前

就想像滿山滿谷的黃金向你而來,你會覺得好像,不是說是真的黃金,而是說你所需要的這些資源人脈,然後你就會在那時間點,就可以去完成一些,你後來看,你就會覺得你怎麼有辦法可以完成這事情

好像當時是黃百合,剛好就是我們的,應該是,我們黃色就是能量,創造的能量,像之前三分鐘的黃色的系列,這個跟我們失落致富這部經典它的黃金百合也是一樣的特性,就是象徵財富
黃色能量象徵,用這張來送給大家,有機會把這套卡帶回去,可以實驗看看你的共時性跟你的潛意識,就是讓你自己的潛意識可以深化到想就可以實現的這種程度

小安:我們今天謝謝莉莉來跟我們分享她新的作品:失落的致富能量卡,是布克文化出版出這系列非常好好的牌卡

謝謝小安老師,謝謝聽眾朋友~~~拜拜

心悅幸福樂 | 懂得的陪伴:一位資深心理師的心法傳承 | 安一心 專訪 曹中瑋

心悅幸福樂 | 懂得的陪伴:一位資深心理師的心法傳承 | 安一心 專訪 曹中瑋

收聽連結:https://youtu.be/dHB3YtM1Mdo
Podcast收聽:https://sndn.link/ilikeradioasiamindspirit/HPVvvs

在工作上,一聽到老闆找,就開始不安緊張起來,

老闆在說哪裡需要改進時,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很糟糕,要被辭職了,

還想著老闆正在釘我,找我麻煩,未來工作會更辛苦。

現在遇到的挫折跟困難,我真的很想哭出來,

就因為我是男生,以前被教導男生應該要勇敢一點,怎麼可以隨便就流眼淚呢?

只要一哭就會被打,或是被罵,導致我現在只能封閉自己的情緒,

一直處在悶悶的狀態,久而久之便憂鬱了起來。

穿裙子好麻煩,還要在意有沒有走光,甚至怕被路人看,

我也想大剌剌的隨性做自己,卻想起以前父母總是跟我說,

女生就是要穿裙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說話、行為都要溫柔,要聽話,

我開始變得不快樂了,覺得這不是我自己。

這些過往的刻板印象甚至是話語,是不是你也曾經被說過?

甚至忘記什麼是快樂了?成天處在緊張、害怕的高壓環境裡。

今天請到曹中瑋老師,來跟我們分享他的新書【懂得的陪伴:一位資深心理師的心法傳承】

來教我們如何覺察以及改變自己,內容非常精彩,絕對可以讓聽眾朋友們學以致用!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OE6DZ3

安:親愛的朋友又再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很開心的邀請到曹中瑋老師。
老師最近又出了一本讓人看了會非常感動的一本書-懂得的陪伴。

線上是我們的曹中瑋老師,來跟聽眾朋友打招呼吧!

曹:大家好。

安:老師怎麼會這麼用心,又幫我們寫了一本這麼細膩的書呢?

曹:對吧?應該是。
大概已經蘊釀了滿長的一段時間了,7、8年應該有了。

這幾年,我一直希望能夠把我自己在心理諮商這幾年的工作經驗分享給別人,那是一種傳承,總覺得該交棒了。
我今年已經進入老年期,所以想說是不是可以寫得再清楚一點,比較具體清楚的分享我的諮商經驗。

這個念頭很久了,但又一直覺得自己有這種資格嗎?
好像是一種,我的經驗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不足以讓大家有收穫,但也是因為有很多的機緣…
像之前做了教學錄影帶,還有線上課程大家也覺得滿有收穫,所以想說也許可以試著寫一寫。

我也構思了滿久的,大概去年底我休假四個月,專心的把這本書寫出來。
希望能對所有的諮商心理師和臨床心理師,甚至是助人工作者,可以在他們困惑時作為一個參考。
書裡面談了很多情緒,以及被過去很多不好的經驗蒙蔽的狀態,我想對一般人也能作為一個參考。

安:我覺得完形治療猶如禪宗那種覺察能力,你說一個療癒師可以把思維的轉折跟變化交代那麼清楚,讓我們可以從細膩處看到讓個案可以自我覺察:
「原來這個部分是處於哪一個階段?哪一個轉折?」

我覺得這是很難的耶。

曹:我自己也覺得很難。
我覺得我把自己畢全身的功力都釋放出來的感覺。

安:可以請老師跟我們講一下,完形治療裡面在談協助個案覺察的部分嗎?

曹:我現在也不完全是完形諮商了,因為它到底是一個國外學者所創立的學派,我覺得我把它修正到比較適合國內的人和文化。
當然我還是運用了「完形治療」這個名稱,因為我還是非常喜歡它的基本精神。

它的覺察並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想的說:我們要變得很敏銳,什麼都要看得很清楚,聽得都要很清楚…
它不全然講的是這個,它是說我們本來就該要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明白,而且是如實的聽
但是我們過往會因為成長的經驗裡,甚至只是教條…

像我們的文化裡說:「小孩不懂就不要亂講話」。
不能亂說話、要有禮貌,不能把自己心裡真實的感覺說出來。

比如:這個人讓你很生氣,尤其是長輩,你也不能說什麼,還是要很有禮的對待。

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被這些教條或是對情緒的限制,像男孩子不可以哭、隨便亂發脾氣,不可以害怕。
這些東西對我們的感覺,像覺察就包含內在覺察和外在覺察,當我感覺到很想哭、很害怕時,因為我知道我是男生不能害怕,我就會覺得我不可以害怕。

我明明感覺到害怕,可是我又不可以害怕,那我該怎麼辦?
所以我可能就會把自己的這些感覺切斷,長期下來對於害怕對敏感度和覺察度就會消失。

我們身為大人有時候也會限制孩子一般的感覺。
比如:

大人:「今天很冷,你要多穿衣服!」

小孩:「我不冷啊!」

大人:「不行,就是冷。」

就是阿嬤嘴巴裡的冷。

對孩子來說,他也會對自己的這些感覺混亂,他看到別人的事情時也會。

比如:

看到媽媽哭時,他會說:「媽媽你在哭喔?你怎麼了?」

媽媽:「我哪有在哭?你亂說。」

接著,小孩對自己看的東西也開始懷疑了,所以會把自己的看、聽、感受,都會有些許否定。
可是他又有真實的感覺,於是就會陷入混亂之中,比較痛苦。

之後在看很多事情,可能因為兒時受過傷,看到類似的情境…
比如:

曾經被大鬍子的一個男性傷害,之後看到大鬍子就會感到非常害怕。

但他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已經被自己壓抑住小時候的那種恐懼,所以在這裡我們說的覺察是指「恢復原有的部分」
自己內在的衝突與矛盾要讓他知曉,知道說因為過去的經驗裡,別人否定了你的感覺或你自己覺得不可以,而把它壓抑下去的感覺,你現在要比較如實的讓它展現

你現在害怕就害怕。

所以我們會用一些面質,把他內心矛盾的狀況呈現出來。
對完形來講,我們的覺察是希望擦亮他對外或對內的覺察,都像玻璃一樣,上面有很多的污漬,覺察就是我們希望把上面的污漬擦掉。

這並不是變得過度敏銳,或是聽力變很好這種覺察,是說讓他把過去比較不好的這些影響都能夠放下來,並且我現在就在當下如實的觀察。

如果說我對過去的權威經驗都很不好、很害怕,而我現在遇到一個老闆可能不至於,只是嚴肅了一點,而對我說了一些:
「你這些要修正一下喔…」之類。

我整個恐懼害怕都強烈的出來了,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其實我是可以聽得懂的,只是我太害怕了。
那這些害怕其實就不是對這些主管的了,因為這個主管並沒有很兇,或曾經對你批判很嚴重,但那常常是我們過去的經驗引發出來的,這時候你對這個主管的感覺與判斷就扭曲了。

我們常常說完形在「恢復我們的覺察」是在「恢復我們覺察的能力」
而且是比較可以讓他如實的只在當下去看當下的事情,而不要把過去的所有經驗都帶過來看這個人,那就會混亂,也不是真實的這個人,而是你把過去兇的爸爸、老師都被這個人上身了,所以我覺得完形的治療比較像是在這個部分,我們會用比較面質。

有時候這個人對過去不喜歡的經驗已經忘記了,可能是故意忘記的,也可能是潛意識的壓抑,這時我們會幫助他用探問的方式、引導的方式,讓他知道小時候那樣的經驗是他看事情有些不同於真實的狀態。
我們大概會用一些這樣的方法幫助個案來覺察。

我們自己做的話,可能比較需要去探究過去有些什麼樣不好的經驗?
大家不要想「不好的經驗」,是有「多不好」?

其實很難講。
當我們很在意一件事,比如:我很在意這次考試的成績。

這次我考不好已經很挫折了,我去跟媽媽說這次好像考的很不好…
媽媽可能沒有安慰我,反而很兇的說:「你怎麼不專心?」
我就覺得自己被冤枉了…

因為我覺得我很認真,可是我可能粗心了,或其他原因…
如果我太在意這件事,可能有的媽媽就急了說:「你根本就是沒有用!讀了也沒有用!」
這句話就打到我了…

媽媽可能真的也沒有這樣的意思,她只是生氣。
可是這種經驗如果一直想到,一直記得,或是你沒有想到,但每次遇到類似的事或狀況,就會聯想到:
「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

你把媽媽這句話變成自己的聲音來監督或批判自己
我說的污染覺察也是一樣的。

遇到挫折,你自我覺察可能就會變成:「整個人的一種,我沒用的批判」。

我的意思是,平常我們也可以稍微回顧一下…
有哪些聲音?有哪些事件?正在控制我,框架了我?

我們就可以重新來做一個調整。

或者像情緒、感覺,我可不可以恢復我原有的感覺?
我覺得冷就冷,不用擔心別人說「不冷啊!」
因為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

如果今天這件事情我覺得有些生氣,我不見得一定要發脾氣,但我知道我生氣了,所以這件事對我來說可能是讓我不舒服的,我可以稍微注意一下;
如果我覺得我不可以生氣,所以就不敢生氣或不敢面對這件事,那我們的覺察就還是會被混淆。

這個覺察在完形為什麼這麼重要?
因為你沒有覺察清楚就隨便做了決定,或是做了選擇,那這個選擇通常就不太好

冷熱還只是簡單的事情,比如:

你覺得很冷

爸爸說:「怎麼會冷呢?不要怕冷啊」

你心想,那這樣我就不要帶外套好了…

但事實上你真的很冷,可能會受涼。

這是一個很小的例子。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的覺察無法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做判斷時,就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有的錯誤選擇就會終身悔恨,難以彌補。

完形認為,只要把覺察弄的比較清明,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很清楚,對別人、環境、外在的限制,我能夠有清楚的了解時,我做出的決定跟選擇在當下至少是會比較適合自己的,也比較不會做出可怕的決定。

以上是我對於主持人剛剛說的覺察的部分。

安:老師的分享讓我們覺得很暖心的是:如實的、清明的
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可以看到當下。

我覺得很多人這輩子可能都活在他自己過去的個性、信念裡,也不清楚這些情緒是怎麼回事?
我看老師後面有特別在談情緒,比如:生氣和委屈是有一些連結的。

可不可以簡單跟我們說幾個例子,因為時間關係也沒辦法跟我們解釋太多,就簡單的分享一下。

曹:我剛剛在講的已經跟這部分有一點點關係了。
我們剛剛說到老闆的部分,那個主管我一看到他就感到非常害怕,這個害怕就有點點不符合實際的狀況。
所以我們會稱他這不是一個原級情緒。

原級情緒是指看到一件事情很可怕,就真的感覺到害怕,而害怕的程度跟這件事情的危險程度差不多
這部分我們稱它為健康的原級情緒。

但假如這個老闆只是告訴你一些做法,突然之間就感到很害怕,同時害怕的強度很高,這時可能就是你過去的害怕經驗把它一起拿到這裡來了。
這部分我們稱它為不健康的原級情緒。

我覺得這在我們的生活經驗裡,非常非常多。
我們是怕過去、以前的經驗,可能小時候被丟在門口,或是走失了,我就會覺得完蛋了、迷路,我就會死掉!
是真的可能會發生的。
但長大後,我如果不小心忘了帶鑰匙,我在門口打不開門,其實我不需要怕到我覺得自己快要死了。

這就是你可能把過去的某些經驗放進來了。
所以我們在覺察上、情緒上也是如此。

委屈是我們台灣一種很特別的情緒,因為委屈是我們自己可能是對的,可是別人不了解;
或是我真的很生氣、很不開心,可是我不敢說,所以我也覺得委屈。

它跟生氣有關的是因為我真的生氣了,可是我不敢說,我就變成了委屈。 

在我講情緒的這個概念裡,尤其是做心理助人工作者的,
他在了解別人的情緒時一定要知道「有些時候」這個委屈「不是真的情緒」。
有時候他只是生氣但不敢說,所以覺得委屈。

這時,你一直同理他的委屈是沒有什麼用的,你可能要把他更後面真正的生氣,讓他自己能覺察。

覺察情緒、接納情緒,不一定要表現出來。
我生氣,我知道我生氣,但還是會看場合,我不可能在路上破口大罵,所以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可以修正的,可以調節的;
或是,可以選擇不同的場合再來說,用不同的方法。

但我們一定要知道我生氣了,我感覺到自己真實的感覺了。
所以我在書上確實是有把很多相對應的情緒,整理出詳盡的說明。

安:有些人不知道在氣什麼,但那些生氣背後可能隱藏的就是這種委屈,或是悲傷。

曹:對,也可能反過來。
有時候委屈後面是生氣,有時候生氣後面是害怕、自卑,或是惱羞成怒。

所以我們的情緒要自己了解清楚。

如果是助人工作者的話,就要更清楚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否則處理是沒有用的。
一直讓他生氣、讓他發洩,其實並不是真的生氣,裡面可能有很多的害怕或不安,所以要處理的應該是後面的部分,真正的情緒。

安:老師這本書後面寫得非常非常的精彩,可以讓聽眾朋友,或是想助人的工作者可以好好來研讀。
今天謝謝曹老師跟我們分享 <懂得的陪伴> 這本新書,由心靈工坊出版。

曹:唸起來有點繞口。

安:謝謝老師,掰掰。

曹:不會,掰掰。

心悅幸福樂 | 靈魂的朋友 1–1 | 黃色公鹿 專訪 安一心

心悅幸福樂 | 靈魂的朋友 1–1 | 黃色公鹿 專訪 安一心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GSIjCLEBgXs

如果追蹤安一心老師節目很久的聽眾朋友
一定知道安老師常提到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是由你自己創造的

那要怎麼達到這個境界呢?
最核心的要點,除了心懷幸福感外
就是讓你的內在與外在世界做到連結

在本集節目中
公鹿以及安老師兩位
藉由針對書中內文的導讀、闡述與說明
讓大家從側面知道
在追求「靈性」或是「世界是由你自己創造」境界的過程中
會有的一些細節、方法、觀念、感受或效果

這些內容
或許你們早已經知道了
也或許你們是第一次聽說

其實都沒關係
你們每聽一次,都是在加深你們的印象與信念
都是為最終的目標去奠定、夯實基礎
讓你們未來在這過程中,走得更順遂、更沒有疑惑

小編在這就不再多說什麼了
歡迎聽眾朋友進來收聽本集節目吧~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58bRzv

這系列的節目呢~
算是公鹿與安一心老師新的嘗試
希望藉由一部分一部分地導讀書中內容
讓大家對我們精心挑選、推薦的書籍
能有更多的了解、發現與共鳴
幫助大家變成更好的自己

如果聽眾朋友聽過、讀過之後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跟見解
也歡迎你們在我們系列節目中的留言處,進行分享跟回應哦~

鹿:
哈囉~
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開始,我與安一心老師,一起為大家導讀,由柿子文化出版的「靈魂的朋友」這本書。

每次分享,我們透過一小章節,與大家一同深入此書的境地。
每次閱讀,我們都會標記現在所導讀的段落所在。
也許,你在讀過之後,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跟見解,也歡迎你在我們系列節目中的留言處,分享跟回應哦~

我們在線上先歡迎安一心老師。

安: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今天,公鹿為什麽想幫我們導讀這本書呢?

鹿:
這本書,其實跟我們內在的想象能力,非常有關系。
這本書我自己也非常的喜歡,主要是因為它講究一個週期性的循環。

到底什麽是週期性呢?
就像是我們自身生命,每一個階段都會歷經的一個過程,像是一個自然週期,如同日月星辰,它會有一個變化,或者是好像有一個節奏感,又像你自己的一個心跳呼吸,也會產生週期性的變化。

所以,我們在分享此書的同時,也是希望讀者可以透過此書的分享,跟自己的週期性同在,一步一步地深入到你的生命當中。

安:
如果你可以去了解,這個週期性的變化,就像是我們可能每天庸碌地生活,時間可能過得很快,你也不會停下來想說,原來是這個週期,比如說白天或是晚上。如果你可以了解這些,我覺得更好。

那可不可以幫助觀眾,理解這本書的架構呢?

鹿:
首先,我們在開始要跟大家講到,這本書其實是由凱爾特的精神出發。

凱爾特精神,大家可能不是那麽了解,而本書作者在引言時,跟大家說明,其實大家不一定需要了解凱爾特的文化,但是,這本書其實是有一個架構存在。

首先,邀請大家先跟萬事萬物進行友誼的連結,比如說,我現在跟這個電腦、或跟安一心、或跟周遭的朋友、或跟你的工作,其實是一個友誼性的存在。

在這個連結之下,你的感官,比如說你皮膚的感覺,或是內在精神的部分,以及在這知覺之上,存在著一個存有,也就是我們的想法、念頭。

要如何去把這些接觸到的東西,跟你的念頭,重新重塑成一個想象空間。
在這個想象空間,其實你可以任意地去包覆你所想要的、所期待的一些正向的力量。這不關乎你的任何身份,不管你是什麼人,你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個真正事物。

我們又要如何透過這本書的內容,進行真正的行動。
當我們在跟外在的世界交互行動之後,會創造出來一種新的精神。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能量的一些盛衰變化,最終其實都會有一個盛衰之間的課題。這本書的最後,就談到了所謂老化跟衰亡的一個過程。

安:
當在看這本書時,如果你有去細細地品嘗它、認真地去讀它的話,其實它都有弦外之音。當你看到的這些文字之後,在文字的背後,隱藏的不僅只有作者的想法,還有這本書在談的凱爾特精神。

其實凱爾特,它是一個非常美的一個詩詞、詩句,從裡面開始講了很多。就有點像是,本來這世界有好山好水,你不要只是躲在自己的城市裡面。

從出生,到世界連結的死亡安息,再從死亡,到生命重新誕生,好像是一個循環。

鹿:
談到生命的週期,如果大家真的有開始翻開這本書的話,你就會開始意識或感受到。

它的開始是,我們剛剛出生、呱呱落地的瞬間,如果你現在回到嬰兒時期的話,第一個瞬間你會做的事情,就是睜開眼睛,在睜開眼睛後,外在世界的一些景色或光亮,慢慢通透到你內在的神經元。

這本書,從那一點點的一個映照開始,幫我們導入到所謂生命的循環。

安:
其實這邊特別談到的,你開始會有一個意識,這個可能是作者所翻譯的,也許以我的認知的感受,你可以把它翻成是一個靈魂的誕生,或是一個怎麽樣的開始。

我們如何去形容那一剎那的那一點,可能會用光明、一點光、一個意識或是一個靈魂來形容它。

當你可以體會到內在這個部分時,那代表你可能就不會受控於這個環境,由環境來創造你,而是你開始有意識知道,你所看到的這一切,是你創造了這一切。

那請公鹿開始,來跟我們分享第一個章節友誼的奧秘–博大的光明,從這邊來開始導讀囉。

鹿:
假如你曾經在破曉前出門,便會注意到,夜晚最黑暗的時刻,就在黎明即將來臨之前,深沈的暗夜,更是虛無。

如果你曾來到世上,但從不知白日為何,便不可能想象,黎明如何劃破黑夜,以及新的一天神秘色彩是如何到來的。

安:
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這一段在談什麽呢?

鹿:
每天清晨醒來時,其實我們內在的一個覺知期,就會緩緩地升起。

我不知道聽眾朋友,在聽到這一段或真的在閱讀這本書時,心裡會想到什麽。我覺得,這好比於靈魂像是火炬一般,慢慢被燃燒起來了。

那文中所提到的光明,其實暗喻的是覺知,從極其沈睡到慢慢開始醒來時,火炬慢慢被點亮時,好像是你生命開始誕生,你開始有意識地看著一切。

不過,我閱讀到這段,其實就會跟自己的靈性修行相互映照。其實,小安老師有時候跟我一起在上課或學習時,常會笑我還沒有醒來。那時,我會覺得,我眼睛明明張得很開,或是我的內在意識好像有在看這個世界,但是好像又被老師說的好像沒有覺醒。

想問一下老師,假設我們遇到這樣的狀況,到底如何才有機會做到真正的覺醒呢?

安:
我覺得,靈魂還沒有覺醒的人,在每天早上起床,就覺得他就還想睡覺,但因為要上班、上課而不得不將眼睛睜開,覺得哪裡有光明,光明在哪裡,那覺醒以後要幹嘛,我現在就還是想睡覺,我的身體就一直告訴我,你還沒有睡飽,你沒辦法睡飽,又怎麽活下去呢?

就好像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得不在這個江湖當中的這種感覺。

你會發現,你就在這個生活、這個物質世界裡面,你的三餐必須要通過你的認知去努力、去發展。

但是,你來到這個世上後,可能連想都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這世界是由你來制定、創造、制定規則的話,那會是什麽?

往往很多人,其實是沒有這個概念的,所以他就會覺得是環境創造了我,環境讓我幹嘛,我就像機械般地努力做,溫飽你的三餐之類。

我跟公鹿,為什麽要跟大家分享這一段文章,其實第一段有很重要的概念,我們開始要敲敲你的頭、告訴你,當你醒來的時候,你可能第一個意識可能是沒有睡飽、要趕去上班之類的,當你的意識是這樣子,你就在這個環境裡面,而我們現在在提醒你,其實你還有第二個可能、第三個可能。

所謂第二個可能,是當你醒來的時候,去祝福自己一天的開始,今天是美好的一天,當你開始祝福自己這樣的話語時,代表你祝福自己的生活、起居、工作,可以順遂。

為什麽我們要覺醒,可能你內在開始跟宇宙萬物去做連結,知道你是這個萬物裡的其中一個小點、一個意識,你的想法也是可以創造這世界的所有的一切。

鹿:
老師這段講的很好~
我們原本可能是在很封閉的一個靈魂,你沒有辦法跟周邊的事物開始重新建立一個友誼的關系,這就很有機會可以做到更往上一層,或再多踏出一步的覺醒路上。

第二段課文在講
光明極其地博大,同時也非常地和善,如果你可以留心黎明的來臨,就可以知曉光明到底是如何誘退黑暗的。

光明的手指緩緩地出現在地平線上,才剛顯露出來,就靈巧地將黑夜之幕拉開,靜靜地呈現在面前的是,神秘而嶄新的黎明,這是新的一天。

文學家愛陌生曾經說過,沒有人料想過白日之神,現代文明最悲哀的事情之一就是,我們與自然的原始起點,已經失去了聯系。現在生活的都市化,疏離了我們與大地之母的親密關系。

這段文章中提到的,沒人料想過白日,是神,那問問大家,黑夜會是神嗎?或是陰天、下雨天時,它會是神的一個顯現嗎?

其實這裡的白日,大家可以想象它就是日光的一個變化,因為我們這段在講光明嘛,所以它是跟光線、跟光亮變化的一個週期性。那為什麽要講到這句話呢?

其實是要跟大家提醒一下,我們現在是否連光亮的變化,都已經失去了連結。

早上一起來,好忙哦,趕著去公司、要去工作、接送小孩等等,趕快把這些事情做完時,周邊的景致、樹葉的變化、四季的變化、光亮的改變,我們好像越來越沒有辦法去注意到,甚至連雲朵的形狀都沒注意到。

小時候很喜歡看雲,但現在長大了之後呢?你還記得上次看雲的時間,是什麽時候呢?

隨著手機變得越來越發達,我早上起來,要先看股市,要先看看一些即時的資訊,很自然地,我們跟周邊的美景,常常都失去了連結。

即使到現在,講究親近自然這件事情,到晚上你即將快進入休息的時候,大家現在在做什麽事情呢?應該不是去休息,你繼續做一些工作,想要追劇、追新聞訊息。

在沒有科技的時候,真的不會有生活品質嗎?
邀請大家重新回到自然,這個疑問將有機會可以被解開了。

安:
剛剛公鹿老師跟我們特別在談的這個概念,其實就是外在很多事情會吸引到你的注意力,而你的心就會隨著外在的種種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說你在追劇,你就會很緊張地帶到你的夢裡,甚至你還會做編導,說這應該這樣演獲應該怎麼樣,所以你做夢的情節,都永遠在你外在的這些事情上。

也因此,你就很少會有機會,去跟你內在的聲音或萬物做連結,你也就不會知道你的原力,也根本就沒有辦法覺醒。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單單前面的這一段話,就非常地美,也很能夠提示我們,其實你可以跟自己去連結。

只能說這本書的文字非常優美,它用白天、黑夜的概念,讓你知道,其實你可以去觀察它,當你觀察到這些變化的時候,你就會慢慢進入到你內在的心中。

我們這次這一段,就先跟大家介紹到這邊。
在下一個階段,再跟大家來分享囉~

鹿:
那我們今天到這邊為止囉~
謝謝大家~

過往經驗會不會變成養分,變成人生中的助力

過往經驗會不會變成養分,變成人生中的助力

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ibestfun.net/2z-IL

我們不必為自己遭受的傷害負責
但要不要走出傷害,就看我們自己
 
你是否曾遇過以下處境:
‧被他人背叛而深陷痛苦,這輩子都不想再跟他做朋友?
‧曾因他人做錯事而斷絕往來,事後深感遺憾:「如果當初能再給彼此一次機會,或許現在就不會是這樣了!」

 

安: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來介紹心靈工坊有一本書「教我如何原諒你」,很開心邀請到吳東彥心理師來到我們的線上,先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吳: 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安: 老師可以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專長。

吳: 我是很長期跟創傷議題工作的心理師,創傷議題就是有的人把曾經遭受到家庭暴力、虐待、性侵害、校園霸凌等等,這些創傷的議題,就是我一直以來努力的領域。

安: 是,所以老師你現在都是在線上還是在那裡有辦類似的工作坊?

吳: 我平常的工作以個別諮商為主,服務的都是在台中地區進行實體的心理諮商。

 

 

安: 所以有心裡的創傷都可以來找老師好好的解決。

吳: 對呀,我覺得受創的人太辛苦了,一個人要面對自己的創傷太辛苦,有人陪著一起疏通這些心結可能會好過一些。

安: 老師今天可以跟我們來談談,你在看心靈工坊這本書「教我如何原諒你」,可是父母親可能也不太知道說,這樣做會對小孩造成日後的創傷,那要怎麼去原諒他呢?

吳: 我覺得像剛剛您說的,有些父母親可能並不是刻意要造成小孩子的傷害,但傷痛卻陪了小孩一輩子,像很多來找我的當事人,常常進來的第一句話就說:怎麼辦,我就是沒有辦法原諒我的父母親,怎麼又是我的父母親。

從他們這樣子的問題,常常可以看到背後的想法,好像對他們的生命經驗裡,只能選擇原諒或是不原諒。

 

甚至是如果不原諒自己的父母親,好像就犯了滔天大罪一樣,這就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困難。

安: 不管我們從任何的角度來看,父母常常會說:想這麼多幹嘛,過去了就過去了,你一直說我們造成你的創傷,造就了你怎麼怎麼之類的。

那這個迴旋,我們到底要怎麼去做,想要兩邊平衡,又要父母親覺得不錯,又要自己覺得好過,你會建議一般會怎麼做呢?

吳: 第一步,像您剛才的舉例,真的很生動也很貼近我們平常面對的個案,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祈求父母親的原諒,父母親真的就是說,想這麼多幹什麼,過去的事就過去了,就會造成小孩子的壓力。

父母親長期以來的語言,也會被內化到小孩子的心裡,所以當小孩子心裡在對父母親生氣的時候,他們反而心裡還會出現另一個聲音,自己怎麼小鼻子小眼睛,不能夠原諒父母親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其實在選擇原諒的第一步,我會建議這些受創的當事人,先去傾聽自己心裏面的聲音,並且允許自己,不管自己原不原諒父母親,或是對父母親感到的是很生氣、憤怒。

 

第一步就是練習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感覺,第二步就是在「教我如何原諒你」這本書裡面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把一個人能不能夠原諒分成四類,譬如說一個人選擇的是廉價的原諒、拒絕的原諒、真誠的原諒等等。

在廉價原諒裡面,有的人很可能面對父母親對自己的傷害,就會不加思索的覺得我就是要原諒我的父母親,這本書就會從這樣子的角度去讓我們思考說,面對父母親,我們是採取哪一種原諒的方法,以及我們會選擇這樣原諒的原因是什麼。

譬如說剛剛談到的廉價原諒這個部份,一般如果我們太快就要去原諒對方,很可能就是一種假的原諒,可是這種假的原諒其實他還是可以帶來另外一些好處。

譬如說,當我們騙自己,以為自己已經原諒父母親的時候,我們就不用每天還在生父母的氣,也不會想去找父母親理論,引發後續更多的衝突等等。

 

回答您剛剛的問題,我覺得有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先允許自己對父母親,在心裡面可以產生所有的感覺,並允許自己當了這個感覺。

 

第二個步驟會是看看自己在原諒的事情上,自己站在的位子會是什麼,譬如說是廉價原諒、拒絕的原諒、還是真誠的原諒。

安: 那可以請教老師一下,如果這件事情的關鍵人已經過世了,我只要對自己的心理這樣說,他就會被咀嚼嗎?或者是該怎麼辦呢?

吳: 像您剛講的說,譬如說傷害我們的人已經過世了,我們能不能原不原諒自己,與這個人還在不在世有時候沒有這麼明確的相關,有時候當我們心裡面沒辦法原諒對方,代表我們心裏還有一股怨氣。

當這股怨氣還沒辦法消除的時候,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去原諒對方,譬如說,我們的理智上都知道,每天回家要跟家人說話的時候,要平心靜氣,要開放的溝通。

可是有時候看到家人,襪子都亂丟,吵吵鬧鬧的,把家裡搞得一團亂,這股氣一起來的時候,就會壓抑我們的理智,我們就沒辦法理性思考。

這個意思是,如果我們真的要選擇原諒一個對象的話,我們心裏的情緒,他真的需要被好好地接受,並且好好地抒發過。

所以縱使這個人已經不在人間了,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方式,譬如說寫信拉、或者說跟朋友好好聊一聊自己對於這個人的感受,等這些情緒消化完,我們才有辦法真的走到原諒這一塊。

安: 所有的關鍵在於自己內在的感受跟情緒,就好好地去梳理一下自己到底怎麼了,才去看這個關鍵人物,但是老師你知道,有時候我們常常去上課,參加工作坊,可能去諮商,就覺得自己已經抒發了。

但在理智線上覺得好像是這樣,回去後就常常打回原形,就覺得這幾天上的所有課全部都沒有了,那怎麼辦呢?

吳: 這也是實務上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其實像諮商他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程,譬如說在八次的諮商裡面,前四次五次我們會在討論這些情緒,當這些情緒完了之後,我們才會帶著當事人去做更理智層面的思考。

像您剛剛說的,有時候我們回到家,回到生活,又忍不住對那個人發脾氣,其實在這本書裡面,裡面談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假如傷害我們的人剛好是我們的父母親,或是對我們而言很重要的人。

當我們在情緒平復的狀態下,或許我們可以採取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會一下,你的父母親為什麼會用這種方法來對待我。

 

這個意思就是,舉個例子,很多當事人會很生氣自己的父母親,為什麼從小到大對自己有這麼多嚴厲的管教,要打要罵,可是到了諮商後期,他們看見了原來自己的父母親,從小也是在這種打罵教育甚至是被虐待的情況下走下來。

他們有時候反而能獲得一個鬆綁,原來我的父母親並不是故意要傷害我,而是他們在自己的成長經驗下,也只學習到了這種管教的方式,

安: 對阿,所以我覺得老師這裡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換位思考,總是要想一下,不要總是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

那老師最後有沒有地方想跟聽眾朋友來總結一下這本書。

吳: 我覺得這本書最重要的觀念是,對於受創的人來說,他們常常的想法比較會是二元對立的,比較極端的,要嘛就是得這麼想,要嘛就不是那樣,就像我們剛剛談的,我只能選擇原諒或是不原諒。

但是這本書帶給大家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會是以一個光譜的概念來理解,很可能都是在原諒跟不原諒這條線中間的一個小端點而已。

但重要的是,不管我們選擇原不原諒,我們能不能去深刻的思考自己當下會做出原諒或不原諒的選擇,以及這個選擇和我們的成長經驗觀點會是什麼。

我覺得如果能從這個部份再培養讀者或是受創的人,深入的去反思,自己的生命經驗以及帶來的影響,這會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安: 沒錯沒錯,我想說這本「教我如何原諒你」心靈工坊這本書,裡面其實還有很多故事和情節,就等著來讓大家來閱讀唷。

今天謝謝吳東彥心理師跟我們分享這麼多,謝謝!

吳: 謝謝。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