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1
標題:意識結構:重新設定生命源頭,開啓最高自我的終極進化程式
作者:李國榮Vidya, 黃逸美Amy
出版:遠流
連結:
https://pse.is/HWD6G來自宇宙感召的意識演進法則!
假如你想在世界中找尋自己的目標和意義,這本書將帶給你重量級的影響。
從心智階段進入與萬事萬物連結的關鍵時刻,已經到了!
對於意識、心靈的探究,其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人從哪裡來?所為而來?又為何是來到這地球上?究竟有無「輪迴之說」?這都需要在親自深入探索自我本身的意識心靈之後,答案才能解開,也才能清楚的活在目前的地球環境中,明白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種感受,需要完成什麼,又要去向何方?
本書從科學與靈性方面介紹了有關「意識」的本質,以及意識的結構層次劃分、各種察覺能力的概況與發展、意識的各種運作原理與運作方式、以及操作與應用的相關內容,包括時空結構、煉金術、通神術、占星術的運作原理介紹。以此描述有關意識、心靈、靈性的整個輪廓,經由對於宇宙萬物與自身內在實況的理解,來協助每個人所必經的認識自我、操作意識、意識演進的生命之旅。
在太陽系進入宇宙高能的循環期間,本書以前所未有的深刻角度,全面檢視人類意識結構的層次性、雙態性、雙化性、同一性、結構性的進化發展法則。不僅是作為有明確目標性的意識個體化與集體化之擴展提升的重要參考內容,更是完成跨越「心智階段」、進入與萬事萬物連結的必讀之作。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要跟大家介紹,我覺得是非常棒的一本書《意識結構》,副標題:重新設定生命源頭,開啓最高自我的終極進化程式,由李國榮、黃逸美Amy,所寫的一本書,線上是Amy,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Amy:
線上的聽眾大家好,我是Amy,我們又再次見面。
這次是自己跟李國榮Vidya,一起合作的一本書《意識結構》。
主持人:
當初為什麼會想寫這樣的一本書呢?
Amy:
這一本書,想起來是蠻辛苦的,自己本身是多觀的體質,有通靈的特質,平常收訊息是我的日常,這本書是在我2015年的時候,在接受通訊的過程中,受到的一個感召,也就是新時代在講的,可能有高靈上師告訴你,這樣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
靈訊,如何從頭腦生成呢?
我覺得寫得很清楚的東西,怎麼會從你的頭腦這邊生產出來?
Amy:
一般如果了解通靈載體的特質,就是說你通了什麼樣的訊息,其實會跟你自己腦部的意識結構會有關係,比如說,你是音樂家,你收到的訊息可能跟音樂的性質比較有關係,如果你比較屬於宗教型的,可能就神佛之類的意識形態訊息。
這一本書也可以說是靈性科學,有關係到理工部分,對我來講,有很大的困擾,相對的,以我過去收訊息,不斷的在修練自己的過程裡面,表示說我也要開始接觸相關的資料,對我來說是蠻痛苦的,我有提出來,可能沒有辦法完成這件事情。
結果他們還是跟我說,是可以的,像過去以往的合作方式,你也可能感受到自己,現在的妳跟過去的妳是完全不一樣的意識,我想想也是。
主持人:
這樣感覺好像某一世妳可能是一位科學家或是一位工程師,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個合作的可能。
Amy:
你這樣講蠻特別的,從來沒有想過,呵呵。
主持人:
趕緊通一下看看,搞不好因為是這樣子……
Amy:
其實我從小就一直被訓練像一個驅動程式,也就是說我可能需要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說一般energy會了解到的叫做地球磁柵的一個更新。
之前還沒有出克里昂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我已經到處開始在不同的地方和國家去運作這樣的事情,這有點像駭客任務,都蠻孤獨的,但是有機會讓你去那樣的地方,完成那樣的事情。
他們都會教我這樣的概念是屬於電腦裡面的程式工程,internet,我真的完全不知道,你總是會有機會有相關專業人士來跟你介紹,來跟你解釋這樣通靈的一個過程,或是你在做的事情的一個現象是什麼,這樣一點一滴的讓我至少對這些所謂的internet或者一些工程的概念。
只是說我要去執行某個任務,就是下載資料,找一個人可以解讀,我可能會傳輸訊息給他,透過傳輸,對方也可以理解我所要講的是什麼,透過對方詮釋出來,也喚醒他內在的一些天賦。
任務結束之後,資料就被抽走了,所以我有時候做完什麼事,或寫了什麼東西,通常你再問我,我就說:「咦,好像忘記了……」很麻煩,我就是會常常這樣。
主持人:
高我或大智慧的我,可能透過另外一種型態出現?
我突然想到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超能力,但是可能更高的我,更有智慧的我,搞不好用另外一個形式,比如就像妳說的,我可能書的方面的形式,可能透過另外一個人的形式來把這些下載的訊息,摘錄出來在我們的眼前,妳剛剛的意思是這樣子嗎?
Amy:
對,有點像現在科學家講的,我們頭腦有一種神經元,叫鏡像神經元,就是所謂的下載宇宙比較高密度的訊息,COPY之後,可能再透過,比如現在跟你講話,如果你有一些想要知道或想要注意的焦點或者想要喚醒自己某些狀態,如果我有下載資料,我可能一樣又COPY,其實就是傳輸。
就好像我們電腦有資料,會藉由USB裝置或是另外一台電腦,把資料傳過去,我們都以為把東西真的傳過去,其實沒有,是COPY。
然後你就會感覺到有接收到那訊息,因為每個人載具不一樣,意識結構不同,你收到資料之後,你會用你的方式、你的認知去融合之後,去表達出來。
主持人:
常常很多人在講,就是你更高的智慧已經傳很棒的訊息給你,你為什麼沒辦法收到呢?
他說,因為他沒有字正腔圓,他要的形體。
比如說,我覺得更高智慧應該要像耶穌或有更高智慧的那個你,應該是像佛陀才對,他是那種奇奇怪怪的樣子,覺得不像……
這本書非常好,把我們頭腦理性理解的一些東西,幫各位把他拆解出來,就像我們看到有一些符號,符號角度什麼的,這本書講的非常清楚。
◎通靈人Amy與頭腦人Vidya,如何共同合作創造此書呢?
可不可以請Amy講一下,跟另外一位是怎麼樣的合作這一本書呢?
Amy:
剛剛有提到一種大家比較好奇的是通靈訊息的一個過程,在這本書的第一章裡面,就有詳細結構性的解釋,這一本書的主要目的,所謂高靈上師的訊息,希望到寶瓶世紀的時候,人都是進入個體化的一種意識結構的解構,再重組的一個關鍵時刻,也就是像太陽系進入宇宙萬能的循環期,個人的意識提昇就是人類前進未來之路的關鍵時刻。
用意識結構為主題,比較艱深的那一種,蠻像教科書的一種表達方式,主要是不要帶太多一些玄學的一些色彩在裡面,因為通靈這種東西本來就屬於蠻抽象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認為的一個真正通訊的一個內容跟方式,還有,每個人都有通靈的能力和通訊結構,所以,寶瓶世紀是幫助每個人都可以喚醒這個能力。
受到集體意識、無意識影響,認為應該才是通靈的模式,其實是要去打破它。上師讓我到網路上去尋找幫助我,至少在比較理性的詮釋方式,找到這樣的人來幫助。
要求我上網在FB的平台裡面,學習跟人互動,加入一些討論的社團,後來我才理解,透過社團的一種討論,辯論,也是鏡像神經元一個COPY的過程,會結合更多的訊息來決定之後這本書要寫什麼樣的內容,要詮釋一個什麼樣的訊息,就找到Vidya,我看他在社團是很活躍的,他的筆辯能力很強,覺得他是蠻特別的人。
主持人:
就是思想辯論的字句很厲害?
Amy:
對,有的人是可以直接跟人家講話辯論很厲害,有的人是屬於那種筆辯很厲害的。
社團都會談到一些神秘學,關於神祕學的辯論,我覺得比較符合過去一些高靈們傳遞的訊息接近,後來我直接跟他討論,就是通靈,我在回應相關的訊息不太一樣,跟一般辯論的人不太一樣,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宗教信仰的東西拿出來討論,我講的東西比較接近工程師。
因為他本身是工程師,工程師在講的一些語言的方式,所以我就乾脆直接問他,你是不是有這樣通靈的能力,因為我有任務,像是要找到這個人,結果他就坦白是。
但是他覺得通靈的東西很難講,我問他怎麼通法,他說每次到了下午四點多的時候,靜下來,因為工作累了,發現就會有像光,被充電的感覺。
有時候在社團裡面跟人家辯論,筆辯的過程,如果有一些想法,光的頻率下載下來之後(在充電的感覺),他會突然間有一些答案,然後他就把它寫下來。
他讓我看之後,我就問上師,是這個人? 就是這個人。
我就稍微跟他講,我的意圖是要寫一本書,我也告訴他,我的通靈方式這樣,看他願不願意完成這一本書,他就很有興趣。
我們先經過溝通還有我負責幫他啟動那些規則,讓他可以跟我同步性的去接收這個訊息,就可以很自然討論今天要討論的議題,慢慢一點一滴組合起來,到最後,前兩年吧,確定把它整個寫下來。
主持人:
那妳會很辛苦嗎?
書中內容都屬於理性跟大腦結構性的字眼。
Amy:
我覺得你問的真的很好!
鼓勵其他的朋友,不要認為自己真的要有理工的底子,或是要有科學的頭腦,其實我們人類都有內建這樣的規則,我每次都是這樣大概的整體聽了或看了之後,我的指導靈,常常會讓我不太了解,不太了解你怎麼去跟人家溝通這件事情,所以祂通常會讓我去網路上或是書店裏面去找到相關的一個解釋。
我就突然間多了很多科學、物理、化學這方面的書,當我快速閱讀之後,故意再去跟Vidya溝通,這樣比較好進入我們要討論的東西是什麼。
過程中我常常會抗拒,這東西真的很難,為什麼我要讀這些書,還要一些哲學來參考,最後我還是慢慢一點一滴的建構起來。
所以人的潛能可以不斷的延伸跟增加,只要一點一滴的增加,在這過程裡面,你會發現自己突然間就懂了。
主持人:
我覺得妳這樣蠻好的,可以造福很多想往更高智慧的我,通靈超能力的人,很頭腦理性的人,其實就要很認真來看這本書,絕對是可以滿足頭腦。
Amy:
看起來很艱深,但是不要帶太多情感,因為情感會容易進入所謂的想像,這種想像又會進入我們原來在記憶體裡面相關的情感部分,激發出來,成為意識表達。
先試著不要有太多的情感觸動,直接看了之後,其實看了你就是輸入進去了,所以有很多人,包括我的主編,接受了這部分之後,在校稿過程也有一些困難,跟他原本的邏輯不太像,也有一點辛苦,很奇怪看完之後,覺得自己智慧增長了,我就跟他講說,對,就是這樣的感覺。
你把資料輸進去之後,會接觸到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一些狀況,就會突然激發這樣的一個結構,包括你要通靈,了解真正通訊跟通靈是怎麼回事,什麼是跟宇宙下訂單,還有時空結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你會發現,不是很難,當你重新了解結構,自然而然會用你的理解方式,去表達出來。
主持人:
這本書蠻好的,剛才Amy特別提供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要帶情感去閱讀,可以給頭腦理智,好好來閱讀,相信看了就會更了解怎麼跟宇宙下訂單,相信Amy有很多東西沒有講完,大家有興趣的話,就到互動的社團。
Amy:
FB的社團,「意識/心靈/靈性結構」社團
因為這本書,成立意識結構研究的社團,書上有它的網址跟QR Code,另外有針對這本書,蠻顛覆大家的意識,所以我們就辦了四場入門課程,內容是一樣的。
三場在台北,有一場在台中,也有人問我為什麼沒有在台灣其他地區,主要是因為我們算是新的作者,很多人可能不認識我們,有很多推薦的朋友,大部分都是一些科技的老闆,歡迎台灣其他地區有興趣的單位跟團體,邀請我們去講這入門的課程。
最近的一場是8/3,再來是8/31在台中「悟瑜珈」,9/14在台北「心種諮詢顧問」,9/22在「佛化人生」,這四場的入門課程。
主持人:
請聽眾朋友們先去買這本書意識結構,如果有不懂的,就參加Amy講的四場活動,謝謝Amy分享意識結構:重新設定生命源頭,開啓最高自我的終極進化程式,遠流出版的好書,謝謝。
Amy:
謝謝。
✨邁向更高維度的心智層次【意識結構】入門課程✨
課程講師:【意識結構】書籍作者,李國榮、黃逸美,親自講解介紹
8/31(六) 14:00-17:00 悟瑜珈 台中市西屯區東興路三段381號4樓之4
9/14(六) 14:00-17:00 心種諮詢顧問 台北市松山區復興北路1號10F
9/22(日) 14:00-17:00 佛化人生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25號7樓教室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1
標題:渴求的心靈:從香菸、手機到愛情,如何打破難以自拔的壞習慣?
作者:賈德森‧布魯爾
譯者:陳建鴻
出版:心靈工坊
連結:
https://pse.is/KF4N6現代生活中的我們,經常淹沒在直覺且無意識的行為裡:一無聊就滑手機、煩躁時點一根菸、止不住的甜食慾、情緒勒索……本書就像是個小提醒:試著暫停一下吧,想想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做。
作者賈德森博士在本書中不斷探問人們的各種渴求:對於菸、手機,甚至是愛,渴求可謂無所不在。賈德森博士身為成癮性精神醫學專家,同時長期投入正念靜觀的實踐,他先從腦神經與心理學的角度切入,以淺顯的方式介紹人類心理機制與大腦運作,接著引入正念靜觀的練習理念,讓自我的渴求得以從大腦的制約束縛中掙脫。
在科學與靈性層面對於渴求的緣由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後,我們便能時時刻刻保持自覺,不再輕易落入大腦的陷阱中。理解像是打開了那扇自覺之門,也符合正念的核心價值:以覺察解放身心。
本書介紹了經科學實證具療效的正念療法,以及正念手機應用程式,展現了科學與靈性知識完美結合的最佳典範。上癮的你,該如何跳脫大腦的制約與人類本性掌控,本書提供了絕佳的解答與工具!
安:親愛的朋友,又再空中跟大家見面了。今天很高興能跟大家分享一本書,是心靈工坊出的叫:「渴求的心靈」它的副標是:「從香菸、手機到愛情,如何打破難以自拔的壞習慣?」
很開心的邀請到基隆長庚醫院精神科的醫師-陳建鴻醫師!來到我們的線上!
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陳: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陳建鴻醫師。
安:今天為什麼會想跟我們推薦這本書呢?
陳:我之前去美國學正念療法時,剛好是這本書的作者在帶工作坊。閱讀這本書之後發現,這本書對一般民眾其實滿有幫助的,在跟作者討論之下也跟心靈工坊連繫,想把這本書翻譯出來讓大家都能看到這本書。
安:我覺得現在好像非常流行正念,大部份都比較偏向於抒壓,但這本書特別特別談的概念又不同了!可不可以請陳醫師跟我們分享一下,這本書再講的觀點是什麼呢?
陳:這本書如果大家有機會去購買的話會發現,這本書其實談到的”正念”是比較少的。但本書作者其實是在做正念研究,也算是國外的大師之一了。他一開始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在告訴我們,不只是我們常聽到的菸癮、酒癮、毒癮以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為模式,甚至我們會覺得不舒服,情緒上有些痛苦的事情,其實都好像跟成癮性行為有些關係。所以這本書就在探討說,這些過程的原因是什麼?
了解原因後,才能去做些改變。
安:所以心靈的所有渴求好像跟習慣、成癮都有關係?可不可以舉一些書中的案例?
陳:我在序裡就有提到,現在日本珍珠奶茶很流行,甚至要排5~6個小時才喝得到,還不如來台灣喝正統的珍珠奶茶了…
安:說得沒錯!
陳:我們有多少次,不管是學生或是上班的時候,都會揪團說:「我們今天要不要來一起訂個飲料?」
這應該是每天都在發生的…
但你有沒有去感受一下:「為什麼你今天想要喝飲料?」
很多時候,比如我們在醫院工作,護理站會說:「今天好忙喔!今天好累喔!我們來訂個飲料好了!喝飲料比較舒服、比較開心!」為什麼工作上的壓力,會讓我們連結到”想喝飲料”這件事情?有沒有可能是”我們對飲料上癮了”?
我在推薦序裡就有講到,這本書講得很完善是源於,從我們古遠的先祖流傳下來的”趨吉避凶”本能,所有動物都會有,因為你避須要記得食物在哪裡?然後往那個地方去。對於危險的地方,你需要產生一個強烈的情緒好讓你避開那個地方。
如果我們在一天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喝了珍珠奶茶,我們會覺得:「哇!這珍珠奶茶真的滿好喝!」
第一個原因:因為它甜!
第二個原因:有嚼勁!
它觸發了很多的感官,這時候聰明的大腦就記起來了:「做這件事情是開心的!」
接著把它收起來、記起來!
等到有一天我們覺得不舒服、壓力大時,我想要”趨吉避凶”,大腦就會緊張了!
「怎麼辦?今天好不舒服喔…什麼樣的方式會讓我比較開心一點?愉悅一點?」
過去喝飲料、喝珍珠奶茶時好開心喔!
所以我們來喝珍珠奶茶好了!
這時候喝珍珠奶茶是「為了要喝珍珠奶茶嗎?」
其實是為了減輕「工作上的壓力」。
如果我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減輕工作上的壓力,比如說:你發現了,然後找同事大罵一下發現比較好了!我們就不用喝珍珠奶茶了!特別是如果你當下又想要減肥的話,罵完後想到自己正在減肥,就不會想要喝了。
或許就可以不用喝了。
安:講到這裡讓我想到其他比較特殊的案例。有些人在情感關係中,好像始終找不到好的人,但我會覺得你不能一直在汪洋中去尋找浮木!就不好的人,你還巴著這個浮木不放。
這也是一種成癮的模式嗎?
陳:對的!主持人應該是已經看完這本書了吧?完全切中了這個概念。一個人在沒有安全感時遇到一個情人,在一起後體驗到”有一個人可以依附”,原來是那麼的有安全感…
但我們在尋求親密關係的過程當中是不可能一試成主顧的,一次之後就訂終身…一定會有交往之後才發現不合,之後就分開。
分開之後那份不安全感又回來了,所以大腦的”趨吉避凶”又開始活動,”避凶”那個不安全感太不舒服,我想要避開!
所以”趨吉”,跟我們剛才珍珠奶茶的例子一樣,之前交男女朋友之後就變得很有安全感,所以我要趕快再來找一個!
但這種”趕快”,在被這種焦慮、強烈情緒趨使下的決策,當然不會是一個好決策。
如果我們知道這件事,在看到一個好像可以交往的對象時,稍微回到自己身上,感受一下…
「真的這個對象是適合我的嗎?還是,這是我想要尋求安全感的一個浮木而已?」
在這個稍微停止一下的時間、時刻,就會讓你有多一點點的時間及空間去感受及思考,就會有不同的選擇,你就不會像以往的習慣模式,那麼快的去抓住一個新的浮木。
安:我覺得醫師講得非常好!
一直提醒“可不可以等一下”?”思考一下”?
這個”等一下”、”思考一下”,就是這本書一直在提的一個概念:「正念靜觀的練習。」
可不可以請陳醫師來跟我們分享一下,有沒有什麼實際的案例或機制,可以把大腦的這些制約都全部破解掉?
陳:其實剛剛主持人也有提到”制約”,制約就是源於過去的經驗。
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很推薦大家去上”正念減壓”的八週課程。
正念這件事,本來就可以讓我們好好的觀察自己的渴望、身體及感受,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如果還沒有接觸到,要怎麼開頭呢?
我舉個例子給大家。
你每天都會走路,比如去上班、或一個目的地,你在走路時有沒有發現”你腦袋在想什麼”?
通常想的是:「我剛剛吃了什麼東西?」、「我剛剛有沒有東西沒有帶?」、「我鑰匙帶了嗎?手機帶了嗎?錢帶了嗎?」
然後我一直往捷運站走…
所以我們被什麼困住了?
我們被過去和未來困住了…
你有發現你走的每一步路,腳底踩的是磁磚?是人行道?還是柏油路嗎?
你有注意到今天有沒有風嗎?還是是悶熱的?
你有沒有注意到眼睛今天看到的是夏天了?還是有葉子掉了?還是有花提早開了?
那些都是我們當下唯一正在發生的真實事件。
如果要建議各位聽眾有一個開頭的話,在你有想到時請提醒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感覺?」、「現在是什麼樣的感受?」、「現在你的外界是什麼樣的狀態?」
把所有的注意力困在未來跟過去的部分先拉回”現在正在發生什麼?”
這就是讓自己稍微停一下的第一步了。
安: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很多人在看書裡面的練習會…「好!我來靜心冥想好了!」
結果想的都是家裡面的所有事情,冥想不是在冥想…
冥想我們會說冥想自己的呼吸…
但他沒有,冥想等一下小孩怎麼樣…等一下誰誰誰怎麼樣…
陳:沒錯。
安:所以我覺得這很好,可以提供一個很棒的想法,用”散步的經驗”,或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這段時間我就好好的跟自己在一起。」不要再去想過去了,也不要把未來的東西再拿起來。但其實這真的滿難的…
陳:對。所以才說這需要練習。正念的好處是它的練習標的是隨時隨地,無時無刻都可以的。
就舉我剛剛珍珠奶茶的例子好了,今天要是你真的停下來了,覺得壓力真的非常大,我就是需要喝珍珠奶茶…
那就好好去品嚐你喝珍珠奶茶的”那個當下”…
不要帶著罪惡感去喝,這樣你反而讓自己很不舒服…
「怎麼辦,今天聽了那個說不能喝珍珠奶茶…說珍珠奶茶只是解除壓力不好的其中一個方式…怎麼辦?可是我很想喝…」
你帶著罪惡感和愧疚感去做一件你想要得到歡愉的事情的話,那不是很矛盾嗎?
光是好好的喝,比如:全心全意的將注意力放在喝珍珠奶茶的當下,你吸了那一口…
你喝到奶茶的味道,吃到珍珠的嚼勁,珍珠的觸感…
這就是正念的練習,活在當下的練習。
所以請先把罪惡感擺著!
各位聽眾注意喔!
我沒有叫你要排斥他!我沒有叫你不能有罪惡感!我也沒有說要控制那個罪惡感!
因為就研究上來說,你越想要控制時,你越做不到!
所以請輕輕、溫柔的把它放著。
但是把注意力全心全意的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就好。
這是訣竅的第一步!
安:意思是,當我們有想要喝珍珠奶茶的念頭起來時,我先思考一下!
不是像一般說:「好啊!那就算了!我還是不要吃好了…」一直壓抑!
我還是可以選擇去吃,只是吃的時候可不可以吃慢一點?
享受珍珠的Q度!
因為有些店的珍珠真的煮得不好…
陳:有些是黑糖的,有些是乳糖的,那個味道是很不一樣的!
安:所以第一步是可以讓自己從這裡面去慢慢的嚼並體會,就不要有罪惡感,對嗎?
陳:對!這時候可能有些聽眾會覺得…
欸!你現在是鼓勵我用喝飲料的方式去應對壓力嗎?你要我好好喝嘛!
但這件事情其實很奇妙…
以我個人的例子來說,我之前很喜歡喝鮮奶茶,就是紅茶拿鐵。
不能沒有糖,因為沒有糖就不好喝了…
糖就是快速激發腦內多巴胺的來源之一。
我帶著愧疚感去喝了之後,我喝的量反而變少…
為什麼?
因為我全心全意把我的觸覺味覺都放在喝奶茶上面,喝完之後我發現我越渴…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特別是你喝糖份很高的時候…
糖份高的飲料喝完後,你會覺得越渴!
所以反而喝完鮮奶茶後,我還要去喝水…因為太渴了…
喝鮮奶茶這件事情已經沒有讓我到非常愉悅的感覺,因為我當下本來就不是在喝奶茶的愉悅,而是為了蓋掉那個不舒服…
所以後來我發現喝奶茶好像也沒有辦法解決到我工作上的壓力,我幹麻去喝?
那個量就會變少…
這可以帶回到作者在本書提到的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
他把抽菸運用到正念上。
他設計一個實驗,並告訴想要戒菸的人說:「我沒有要你戒菸,我只是教你怎麼樣好好的抽菸。」
就像我剛說的,我沒有一直叫你喝奶茶,但我要教你”怎麼好好的喝奶茶”?
所以他就教了想要戒菸的人正念這件事。
把感覺好好的放在抽菸這件事情上,練習怎麼把注意力放在當下跟抽菸,結果他發現戒菸的比例比標準治療來的多三倍,而且可以持續比較久。
他就很好奇為什麼?
結果他訪談他的受試者,有一位發現他每次抽菸都只是為了把喝完咖啡後,殘留在嘴裡的苦澀感給蓋住,他發現之後每次只要刷牙,他就不需要再抽菸了。
有些人是很認真去感受他怎麼抽菸後,發現這菸味怎麼聞起來像屎味,跟大便一樣?
“欸額~我幹麻繼續抽?”
你想想,有多少人抽菸是為了想要聞那個菸味?都是因為一些焦慮或壓力就跑去抽菸。
所以,光是好好的感受當下,其實就會有很多不一樣的結果出現喔!
安:沒錯!我真的覺得很重要。
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會把本來要解壓的東西轉移了,就把它變成了一種習慣,之後就誤以為以後都一定要這樣!
我覺得陳醫師講得非常好,告訴我們內在這渴求的心靈,它體會我們真正講的這些過程…
就像很多人半夜想吃東西,你只要問自己:「這到底是慾望,還是真的肚子餓?」
如果你可以分辨出是慾望,那是不是也許我沒吃這麼多,它可以幫你解決半夜想要吃東西的概念是一樣的。
陳:對,沒錯!
安:最後還有一點點時間,有沒有想要跟聽眾朋友再分享的內容呢?
陳:這本書跟我們現在生活習慣和社會有很大的連結。
它裡面也有提到:「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看手機?」、「為什麼我們這麼想要被按讚?」、「為什麼IG裡面會想要有愛心?」
因為我們對自己成癮了。
我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希望讀者能夠吸引讀者透過這個例子來看這本書。
他們做了一個研究,找了幾百個受試者,給每個人都做了兩百到三百個題目,每一個題目都有三個選項讓你回答。
第一題:你對於自己這件事情的評價。
第二題:別人對於這件事情的評價。
第三題:你可以回答腦筋急轉彎,或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
你可以從這三個裡面去選擇一個,他會給你對應的金錢,比如:你回答關於自己的事情我就給你5塊錢,回答關於別人的事情就給你3塊錢。
這兩百多題,金錢會隨機去變動,所以誰高誰低沒有一定。
最後他們發現人們會損失大約17%的賺錢機會,就只為了談論自己。
意思是,有些題目關於自己的金額是比較低的,你會想要講金額比較低的題目而不是金額比較高的題目。
這很有趣,你為什麼寧可選擇損失這些錢而去談論關於自己的事?
這會不會跟你想要PO文,好多人按讚喔…
按讚之後好開心喔…
為什麼別人按讚會開心呢?
我覺得這本書裡面都可以給大家這些問題的答案。
安:我覺得這是存在感很重要…
像我常常跟一些朋友出去,他們會說:「請問你是在跟我約會還是在跟朋友約會?」
吃飯就好好吃,一直看手機…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好。
「渴求的心靈」,是心靈工坊出的一本好書,今天謝謝陳醫師跟我們分享這麼多!
謝謝!
陳:謝謝。
重點整理:
1.想”趕快”交男友朋友來脫離不安全感,是在焦慮、強烈情緒趨使下的決策,通常不會是一個好決策
2.看到一個好像可以交往的對象時,稍微回到自己身上,感受一下…
「這個對象真的適合我嗎?還是,這是我想要尋求安全感的一個浮木而已?」
3.制約是源於過去的經驗
4.時時提醒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感覺?」、「現在是什麼樣的感受?」、「現在你的外界是什麼樣的狀態?」
5.正念的練習就是活在當下的練習
6.把注意力全心全意的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就好,不需要控制自己,只需要輕柔的放著。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1
標題:被批評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卻又總是喜愛議論他人?
作者:泰莉‧艾普特
譯者:謝維玲, 林淑鈴
出版:漫遊者文化
連結:https://pse.is/KHWJW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30年研究首發──
度量「讚美與責備」的科學
鍛鍊被批評的勇氣
告別自戀、玻璃心、情緒勒索等負面情緒
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評價和平共處
你知道讚美是大腦健全發展的重要元素?
讚美與責備的經驗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壽命?
為何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又那麼喜歡議論別人?
這些評價又是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安: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了,今天很開心能跟大家分享一本書,是由漫遊者文化出版的 :「被批評的勇氣。」副標題是:「為什麼我們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卻又總是喜愛議論他人?」
我覺得這個議題非常好,我相信聽眾或讀者對這樣的議題會有興趣!
今天我們邀請到這本書的主編芳蘭來到我們的線上。
跟聽眾朋友打聲招呼吧!
芳:主持人及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好。
安:當初為什麼會選這本書來出版?
芳:當初是看到這個書名後發現,我們對於別人的批評或讚美都是非常的敏感的。
作者有介紹到他是一位心理學家,而心理學家都會有自己研究的主題,有的是研究”家族治療”,但他的研究主題居然是人在被讚美時的一些心理反應,以及被批評、責備時的一些狀態。
有趣的是,他剛開始研究時對這塊有興趣,所以從親子的方向開始,觀察醫院的小嬰兒。
他發現嬰兒剛出生還不會說話時,腦部會有一個腺體散發出像嬰兒奶香的那種味道。
聽眾朋友應該有發現到嬰兒身上都有一種乳香,那是因為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為了求生存,會散發出一種讓人喜愛的狀態或是氣味,讓人看見他的價值。
所以照顧者或是遇到一些比他還要強大的生物,可能就會因此而產生憐憫之心,或是覺得他很可愛,所以會讚美和照顧他,這是人求生的一個本能。
因為覺得很有趣,所以他就開始從人類剛出生的這些年齡、生物,跟心理結合的狀態去做研究。
等他有了小孩之後發現,我家的青少年又開始過動了!
光是你讚美他時,他反而跟你唱反調了!
他很疑惑為什麼這一階段的小人類居然對讚美的反應又不一樣了?為什麼?
於是他就一路研究從嬰兒–>青少年–>成人–>職場–>情感關係–>婚姻–>社交媒體IG…
各個種種人類對於批評跟讚美的反應,並把這20多年累積下來的研究心得撰寫成這本書:「被批評的勇氣」,我們覺得這個議題非常完整,對於這個狀態、人類求生的本能,把它濃縮精華出來,其實我們就是依靠著”被批評”和”被讚美”這樣的生存本能活下來。
這是一個直指人類和人際關係與整個生存廣泛面向的很精華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很適合推薦給讀者,讓大家一起來了解。
安:對。這讓我想到我一個朋友,他不是嬰兒,年齡已經非常大了…
可是都會覺得奇怪,他怎麼身上還是會有乳香味…
芳:很讚很讚!這代表他求生本能非常強!
安:這邊我稍微翻了一下,他說到嬰兒你在讚美他時,他的表情…
比如說,你在跟人溝通,嬰兒就在旁邊,別人對你說:「你們家的這個嬰兒好可愛…」
只要聽到”可愛”這個關鍵字時,嬰兒的表情和狀態就會不一樣!
我覺得跟狗狗其實有點像。
芳:對!小動物也很明顯!
安:對!只要說到我們家的狗狗怎麼了~
牠本來在打瞌睡,眼睛會突然睜開聽你說話,然後跑過來。
我覺得這跟小朋友是一樣的。
這本書裡面有特別在談「讚美跟責備,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格或狀態?」
這邊可以請主編再跟我們談詳細一點,這兩個部分是如何左右我們人類的狀態的?
芳:剛剛主持人有提到,像是小嬰兒本身就會有主動想要被讚美的慾望,比如:會發出乳香,被讚美時頭歪一邊表示開心…等等…
與此同時,媽媽也是受到寶寶的讚美的!
因為寶寶對於她的讚美有反應,頭會歪一邊,好像聽得懂她的話,或是開心的模仿媽媽的動作,我相信很多新手媽媽看到孩子第一次模仿自己的一些動作,會很開心!
因為模仿也是一種讚美。
在讚美這個動作發生的同時,你會發現這是一種互相讚美的狀態,所以即使媽媽抱著寶寶,在談到自己寶寶時,你會發現她的聲音會變得不太一樣,會變得比較高亢,或是溫柔。
寶寶這時也回應了被照顧的開心狀態。
所以這是一個互相讚美的狀態。
這時你能很清楚的知道”讚美這個行為”,其實有相互的關係!
所以別人對我們的讚美也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變得比較開心,或是別人對我們更正向的鼓勵時,你對自己的感受、自我感覺的這個部分也會變得比較良好,就像媽媽跟新生兒互動這樣的關係,是互相的。
反過來說,責備也是這樣的狀態!
但是責備有個特殊的地方是…
整個讚美跟責備觀察下來是,人類求生存不得不演化出來很直接的一個反射動作。
可能人類古早時出去外面,他碰到一個動物或不同族群,而他第一時間要想的是:「這個人是敵人還是朋友?」
漸漸演化變成兩個面向,一個正一個負,一個讚美一個責備。
可是責備也是求生的本能,原始的人碰到火或是一些危險的狀態時,他可能身體受到傷害或是得到了不好的結果,從這些累積的經驗中他得到:「原來有一些經驗是會得到一些負面的結果的。」
人類這樣承襲的一套經驗法則,也許對於之後出生的新生兒、人類就會需要加以規勸。
凡是碰到這樣的狀態,有火的地方、可怕的湖水、很深的地方不要去冒險,會有不好的結果!
小時候暑假就會特別想要去玩水,或是很深的地方游一游…
小時候也會很愛抓蟲子,然後燒一燒玩火,不會管後果…
這時就會得到責備,但責備是有好處的,他是為了要讓你”趨吉避凶”,但另一方面,責備也是會帶著社會或是父母的經驗,或是他的一些情緒,他碰到的某一些狀態…
漸漸的變成一些特質,或是個人經驗帶下來的一些不好的面向,運用在孩子身上就變成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教養、原生家庭的一些問題,這時候的責備就會影響到孩子心理的狀態。
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讚美跟責備,我們剛說的那一大串,其實他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求生本能,只是一個是正向輔助,一個是負向輔助,都是為了幫助你求生,頭好壯壯長大成人!變成一個很健康的人類在這天地之間!
可是這已經是一個先於思考的一個反射動作,這些東西會在我們之後人類演化的社會化機制中,常常會產生一些偏見或是扭曲的判斷,所以他就先把前面的好處一一說了之後,再去分析各個在婚姻、職場的面向中,這兩個最原始的作用是為什麼會受到我們偏見的扭曲?
我們要怎麼去察覺,比如像剛剛提到的原生家庭的小孩,如果爸媽以前有過不好的經驗,沒有透過覺察就將這些判斷放在孩子身上,EX:孩子的裙子穿太短。
如果這時孩子具備我們書裡的知識,她可能可以分辨這是一個遭到扭曲的想法,不會硬把這樣的判斷或父母扭曲的想法往自己的身上套,影響自我認同。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是可以幫助讀者重新調校自己,有一個評判的量尺。
說起來就像我們剛說的,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媽媽跟小寶寶從小就是互相影響,所以他們彼此間會漸漸形成一個評判的量尺,就是這個人到底是對我好的呢?還是敵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那把尺,他稱為:評判量尺。
這本書就用一種很科學的心理學方式,教我們怎麼去調整內在的這把尺,這把尺是不是有歪掉?
安:我覺得這真的很重要。
一、我們先要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標準的那把尺
比如說同一句話,有的人聽起來就覺得你在罵我,有些人聽起來是你在鼓勵我。
我覺得這真的是很大的差別。
芳:對,就看你心中怎麼想那把尺,那把尺是怎麼長的?
安:我們可不可以簡單的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家庭的讚美、職場讚美、書中提到的幾個讚美與責備,它的一些重要性和重點是什麼呢?
芳:家庭裡他談得滿詳細的,他說家庭在讚美和批評的模式有分兩種系統。
因為家庭在一開始教育小孩時,也會注意到小孩的情緒,現在都講高EQ嘛!
會很注重孩子遇到事情時如何反應?
就是家庭對於孩子的一個情緒判斷,你生長在不同的家庭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一、干預式的家庭評判系統:覺得很煩,想要控制和干預。
這種家庭在看到小孩遇到困難時表露情緒,雖然是很正常的,但父母可能從小的原生家庭關係,比較排斥情緒,所以會覺得這個情緒很不好!
所以當小孩在表露這些情緒時,就會告誡,通常典型的會出現:應該、不該、怎麼怎麼做…
這種命令式的口吻。
會常勸誡或告誡孩子,你如果有這種情緒會受到懲罰喔!
遇到困難怎麼不勇敢一點?
哭是不會有好下場!
這種恐嚇性的!
會常常得到這種譴責或是責備,這會讓孩子有羞愧感。
一般來說這樣的家庭評判系統就是稍微比較扭曲的部分。
二、響應式的家庭評判系統:家長會認為有情緒是正常的。
你表露A情緒,這孩子可能目前受到了一些壓力,他會把這個情緒看做是孩子現在目前有些狀況要出現的象徵。
他不會把他當成是錯的,或是覺得天塌下來,我的孩子怎麼變這樣?
他會覺得很正常,可能是什麼樣的問題。
我可以透過這樣的情緒來了解孩子目前遇到什麼情況,這是很好的!可以交叉檢查,了解孩子目前狀態,同時能對應到現在應該用什麼方式來解決問題?
是個具有建設性且較積極的想法。
通常他們會用:是喔!你現在好生氣。那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會帶孩子去探尋他的情緒根源。
安:我覺得這真的很重要!
常常會變成明明我是在鼓勵你,可是你覺得我在罵你、批評你…
怎麼會同樣一句話有的人聽起來會覺得我就是需要這些鼓勵和說法,才能讓自己更知道原來能怎麼做…
芳:所以他也有提到像干預式的批評,因為家長是屬於比較命令式的:你應該、你怎麼樣…
如果這時孩子的心力比較不夠,會比較容易被這個批評打趴在地上,想要做到父母的要求和期待,覺得自己應該要怎麼樣,到時候,孩子的狀況就是會犧牲自己真正的想法,他的真我就會被犧牲掉了,變成只滿足他人期待的狀況,會很辛苦。
之前書市也出了很多這類型的書,像是情緒勒索,很多都是抵擋不了父母的…
其實他裡面也說得很好,這種控制型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家庭裡很常碰到的像是讚美也好、批評責備也好,都有可能變成控制你、情緒勒索的一個工具。
可能是父母的口氣非常的嚴峻,可能是責備或強烈的命令,希望你照他的話去做。
另一方面他也提到,很多的讚美可能到了青少年,比如說:妹妹啊!你一向都是很懂得孔融讓梨的啊!很照顧弟弟的啊!這次就讓弟弟吧…
這時候青春期的孩子可能過去會乖乖聽話,但在他有自我想法時也會識破媽媽的技倆。
媽媽說的這些讚美的話不是真心的,因為背後有目的。
並不是只要一味的讚美就好。
所以這裡面有一些很微妙的狀態,這本書在講到家庭的讚美和批評是非常的細緻的,可以好好來讀一下。
安:最後剩一點點的時間,可不可以告訴大家要如何鍛練被批評的勇氣?
我覺得鍛練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芳:這本書其實已經有幾個很明確的結論,但是練習起來真的很抽象,而且需要很大的自制力!
他有提到關於我們到底要怎麼運用這個演化出來的特質:讚美跟批評
運用在人際關係中,或是親密關係、朋友相處…
像剛提的,人們會因為一些利益或達到什麼,而去利用人天生喜歡被讚美,害怕被批評的取向來做。
像我們在網路上也會看到一些酸民的攻擊,或是臉書、IG上大家的生活都很好,雖然按讚很棒,但有不少人開了臉書後,就覺得不開心…
這本書也都有將這些部分列出來,真的一般人的感受是有科學研究的證據。
他說,因為一般人的讚美方式是真的有很正面的跟人回饋,而且你可能怎麼努力,受到人家的讚美,讓你覺得自己更有價值,讓你在這世界上更有競爭力…種種…很完整!
這個讚美的循環有回到你身上。
可是目前在社交網路上追求的是一種虛幻的、灌水式的按讚,很多都會發一些很辣的標題來騙讚,那種讚美的力道品質好像下降了…
你好不容易今天集到50個讚,可是又馬上去別的社群,或是可能拍照技巧更好的朋友那去看他的臉書,發現他今天有100個讚!
也許你已經比過去的自己進步了,得到了更多的讚美,可是在網路世界永遠都在比較,永遠覺得那個讚不夠…
即使沒有負面評價或留言,他有提到臉書上往往不是因為他收到了負面的留言,而是因為他收到的按讚數無法超過別人而變成一種煩惱。
這很扭曲,這是一種社群的現象。
所以他說人類演化出來的讚美跟批評機制,慢慢在我們的社群網路、社會中發達,漸漸的失去了評量的尺。
因為以前的讚美和批評是很扎實的,可以輔助你成長,在社會上立足的力量,可是在社群上好像就虛掉了…
他說:「你一定要在這麼紛亂的狀態下,或是一些YOUTUBER一下興起又衰落,很多都是無法承受負面留言的情緒,所以你要回到你的情緒裡,且能認知你目前的這些狀態是什麼?」
最主要是反思剛剛說的評判量尺。
比如說一個網紅,有人留言說他很醜、死人妖,為什麼還在這裡拍節目!
我看到好多這種,最後還去微整型的真的很可怕!
他可能要想的是為什麼他不能抵擋別人的批判?他們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自己的評判量尺為什麼會跟著移動?
當網紅不夠帥、美就上不了檯面?
其實他還是有其他很優質的能力,或一開始他為什麼會受到眾人的支持與喜愛,一定是因為他有一些特質。
要學會肯定自己建立標準,你的評判量尺才不會隨意的被別人撼動,或是被別人的偏見…等等,站穩你的立場。
所以他提供了六項標準來讓你評判你的量尺:
一、你要檢視對自己的評判是有利、還不利?
這個其實很關鍵,身心靈很多書都說要愛自己,跟我們剛才提到的讚美與批評,說到底就是想要被別人認同,要去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讓自己開心的事。
因為在那麼多的批評中,你一言我一語,你的標準亂了之後,就像受到家長厲聲斥責後,趕快去符合外界的一些聲音,做到100分才有那種被認同的感覺,可是你忘了,比如被批評所以微整型,你自己心中是真的想要嗎?
明明很怕痛,還要去整型,你可能也沒有這個慾望,但為了符合外界負面的聲音,你想證明給他們看,卻忘了把自己擺在第一,有些時候會一直去在意別人的想法,反而忽略了我同意他們的看法,我沒有去檢查這個評判真的是真的嗎?
你如果能靜下心來去看看…
他說第一個最好的判斷是,你真的想要去做這件事情嗎?
這件事情你做了會開心嗎?還是不開心?只是想要滿足別人的一些價值觀?
安:我覺得這真的是很重要的。
我覺得應該還有很多很精彩的部分,我們就留給讀者跟聽眾自己去翻書!
芳:這本書寫得非常的讚!
安:對!好好的來看這本「被批評的勇氣」,是漫遊者文化出的,謝謝今天的主編跟我分享這麼多!
謝謝!
芳:謝謝主持人!謝謝大家!
重點整理:
1.嬰兒身上都有一種乳香,是因為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為了求生存,會散發出一種讓人喜愛的狀態或是氣味,讓人看見他的價值。
2.我們是依靠著”被批評”和”被讚美”這樣的生存本能活下來的。
3.讚美和批評的模式有分兩種系統。
一、干預式的家庭評判系統:覺得很煩,想要控制和干預。常用命令式的口吻。
二、響應式的家庭評判系統:家長會認為有情緒是正常的。
4.人類演化出來的讚美跟批評機制,慢慢在我們的社群網路、社會中發達,漸漸的失去了評量的尺
5.反思為什麼你不能抵擋別人的批判?他們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嗎?自己的評判量尺為什麼會跟著移動?
6.最好的判斷是,你真的想要去做這件事情嗎?
這件事情你做了會開心嗎?還是不開心?只是想要滿足別人的一些價值觀?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1
標題:當佛陀遇見愛因斯坦:掌握你內在的無限資源
作者:蓋伊.約瑟夫.艾爾
出版:三采
連結:
https://pse.is/KK5A2只要你能想像,就能創造!
每個生命階段,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5大身體意識提升技巧x13種心靈意象工具
善用心靈力量,人生可以達到想像中的美好境界!
我們這一生的禮物就是去了解,是什麼使自己成為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存在這個世界的特別位置。我們可以經由想法及行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不被遺傳基因所局限。每個想法與感受,都會重塑我們的大腦神經網絡。當我們思維的品質越高,創造出來的生活就越美好。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很開心的想跟大家介紹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書名叫做《當佛陀遇見愛因斯坦:掌握你內在的無限資源》,邀請到三采文化的主編芳瑜,來到我們的線上,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芳瑜:
安老師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主持人:
可不可以先跟聽眾朋友講一下這一本書的書名,為什麼是《當佛陀遇見愛因斯坦》呢?
芳瑜:
呵呵,這個書名其實原文更有意思,《佛陀與愛因斯坦進酒吧》,作者在睡夢中的一個超自然的體驗。
其實不止這兩位大師,總共六位大師,包括佛陀、愛因斯坦、亞歷山大大帝、達爾文、林肯,還有曼德拉,請教一些關於人生智慧。
這本書的書名,還有另外一層意義,主要談的是「當心靈遇上科學」這件事情,佛陀跟愛因斯坦就是非常好的象徵代表。
主持人:
應該算是二十幾年前,有一部電影,在台灣翻譯成「當心靈遇上科學」,原文叫做「我們懂個X」,你到底懂什麼呢?其實可以好好來看一下,如果覺得書裡面沒有畫面的話,可以找這一部影片,上YouTube可以找得到。
芳瑜:
這一部非常有名,很經典!
主持人:
可以了解到像書裡面談到的能量、玄理論,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東西。
這一本書裡面還有在談什麼呢?
芳瑜:
這一本書蠻多元的,副書名叫做掌握你內在的無限資源,除了有來自大師交流的靈感之外,也會談現在的科學到底跟心靈進展到哪一個部分,以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裡面有提到一些身體意識的提升技巧之外,個人非常喜歡的是心靈意象工具,第一個做起來非常簡單,第二個真的有效,然後真的非常有意思,在我的人生選擇上面,也還蠻有幫助的。
作者也對壽命的感受跟感知能力,頗有研究的,這個題材在選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蠻新鮮的是,我們怎麼樣重新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人生跟分配生命資源。
主持人:
在每個人生的當下,是不是最好的版本,到底什麼樣的感受,可不可以跟大家來談這一個部分呢?
芳瑜:
快速地跟聽眾們分享,作者在跟這些大師交流到最後,總結了一個很不起眼,卻非常有力,原來又非常簡單的事實,生命的基本公式,吃得好,睡得好,對自己跟別人好,就這樣!
如果你做了這些,又持續的在每時每刻,又可以自由地呼吸,那就是處於應該在的位置,而且準確地朝向嚮往的方向前進。
這簡單到大家平常會覺得,「真的不敢相信!」
覺得「一定還有別的!」
就是回歸到這麼簡單有力跟事實的一個結論!
主持人:
每個人人生的狀態就是想太多,沒事就擔心別人的一些事情,自尋煩惱,或是杞人憂天。
芳瑜: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的經驗,所講的東西大家可能會覺得自己大概知道,自己看得懂,可是,作者的內容本身,又有另外一面,每個人生階段都是當下最好的版本,他也告訴你,就這麼簡單,吃得好,睡得好!
另外隱藏了一個經驗要跟大家分享,每個人的選擇,都會影響著其他人生階段的生活品質,並非只有這個階段而已。
青少年熬夜做任何事情,以為累的只有現在而已,其實這樣子的選擇,累的不只是現在,還會累到以後,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找到一個很棒的方法跟這些心靈工具,去跟大家分享。
你先感知你的壽命有多長,就會開始用不同的角度去好好分配,還有更懂得去創造更多生命資源。
主持人:
可不可以先跟聽眾朋友分享,作者如何走出低潮,想跟大家分享些什麼呢?
芳瑜:
作者本身在17歲那一年,差一點因車禍離開人間,所以,那時候他真正體驗到什麼叫做沒有健康,就沒有了一切。
後來在美國非法移民的身份,生活了七年,那一段日子對他來說非常的辛苦,但還是堅持下去,那時候他有一個心態,當世界把你當成乞丐時,你還是要把自己當成王子!
第一個,他對自己有信心,第二個,他專注於想要的目標上,第三個,我覺得是很重要的,在這一條道路上面,找到樂趣。
作者就是憑著這三點,最後得到一個很圓滿的結果。
很簡單的東西,背後有一個很有深度的思考空間,想要分享給大家。
作者有一段體會過程,讓他學會了「謙卑不失傲氣,傲氣中帶著謙卑」。
謙遜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傲氣的知道自己並不輸給任何人。
這一段描述非常的傳神,一個人實際從體驗裡面走到的,提煉出來的某一種彈性柔軟,又有韌度的體會分享。
作者說,如果人在內心沒有辦法先找到榮譽感,那麼你在外面永遠也感受不到榮譽感。
這就是為什麼作者說,聽起來很好笑,背後有一個很有力量的層次在。
當這個世界把你當作乞丐的時候,也要把自己當成王子一般的栽培跟看重自己,這就是作者為什麼後來整個人生翻盤,整個走向另外一個很圓滿、很順遂的一個關鍵,是這樣的內在模式跟心態。
主持人:
因為這樣,作者開始對自己身體的意識,看到了幾個方式可以提升的技巧。
要不要先跟聽眾朋友談一下,這五個技巧裡面可以跟大家介紹的幾個呢?
芳瑜:
跟大家分享心靈工具,有13個,比較好玩,我覺得在其他書比較看不到。
當然五個提升的技巧也很棒,包括冥想,呼吸的練習等等,我覺得很適合看書跟作者一步一步體會,一定會有收穫。
心靈工具很特別,先跟聽眾朋友分享視覺心靈工具。
自己跟自主神經系統的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因為我們的大腦無法分辨什麼是真實發生的事跟什麼是想像出來的事。
我們進電影院為什麼哭,明明知道那是假的,演戲……
跟大家解釋,很簡單,看連續劇為什麼哭?都假的……
可是,它就是會觸動到情緒,因為大腦相信那一個劇情,所以你的情緒會跟著劇情波動,這樣子的一個概念,這也是視覺心靈工具的運作方式。
我們把它變成有功能性,並不是意味著‟這幅圖″有一天會出現在你面前,而是透過結合你的心智、身體,全部的意識跟活動付諸行動,才開始產生的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讓你的結果真的有可能會實現。
這就是心靈意象工具的過程跟基本原理。
在13個練習裡面,功能都不太一樣,其中有一個叫做岔路口的心智練習,主要的岔路口練習,可以幫你作出對的選擇,它是一個心智的操作,可以加強你的判斷能力、提高你的規劃技巧、建立你的先見之明,特別在你需要對不同方案進行冷靜評估的時候,特別好用。
過程也非常有趣,當你面對想像你要面對的是一個象徵性的岔路口,其實前面有好幾條通往不同結果的岔路,你的難題在於「我要往哪一條路走」。
作者說,這個過程,岔路口的心智練習,首先把選擇的範圍縮小到你可以管理的數目,不要超過四條,就在心裡建立,前面有四條路,你也可以看到大概四條不同的結果,眺望你選擇的這四條路,用想像力去視覺化,你現在可以預見的幾個機會、風險,跟後果。
心靈視覺化的這四條路,看得越清楚,你投入的心力越多,最後的結果越不會讓你失望,這樣子的一個觀想過程,在權衡生命給你的一個選項,這個過程主要在找到與你真實需求有共鳴的地方,因為你在看這四條路,你在評估風險、結果的時候,你會選的是,跟你自己真實需求最有共振的地方。
藉此培養你對外在條件的遠見,還有對內在反應的一個洞察力。
主持人:
我可以來白話一點,你到底有幾套劇本可以演。
比如說,舉個最簡單的實際例子。
當我們在投資的時候,下跌的時候怎麼作資金的控管,上漲的時候應該要做多少的配置?
在你的內在有好多劇本,不管是大環境或是突發狀況,你都有所應變。
書中教四個方法的劇本,遇到第一個劇本的時候,你會演這樣子,第二個劇本……
當你都想過的時候,就有萬全的準備,不會因為事情而亂了手腳,所以心靈的工具,非常的好玩。
建議大家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當天可能遇到的事情,發生的狀況,先想過一遍,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泰然的面對跟抉擇。
芳瑜:
沒錯,因為我們一覺醒來第一件事情跟第二件事情,跟第三件事情,都是選擇、選擇再選擇。
我要先去刷牙呢還是先去……
主持人:
都已經無意識……當你有意識的去做選擇的時候……
芳瑜:
結果真的很不一樣耶!
主持人:
生命會不太一樣!
要不要再跟聽眾朋友介紹一個呢?
芳瑜:
還有一個是車站的練習,這剛好也是我最近在做的練習,我們都很希望能夠一步達標,一步登天,但是,隨著時間的演變,沒辦法每件事情都這樣進行。
火車之旅,抵達終點前必經的車站,很多事情需要按部就班,那這個車站的練習,能夠幫助我們更快更有效率的掌握現在正在進行的計畫,像我就在出版業,出版不可能今天選了書,明天就印出來了,所以這項工作的過程需要蠻多按部就班跟實際上的規劃。
將大任分成幾個可以跟著進行的小項目,這些小項目就像是每一個車站,今天要到花蓮,中間就會經過宜蘭的一些站,會經過頭城,礁溪或是什麼等等,這些小項目就像在過程當中一個小站。
為什麼這樣拆,每到一個站,就會像馬力歐,‟登″得分,有成就感,好,第一階段完成了。
第二個就是按步就班會讓你游刃有餘的感覺,不會讓你感覺事情失去了方向跟掌控,需要用到這種的話,都是比較大型的任務,可能步驟會比較多,可是我們常常大的任務還沒達到就先敗陣下來了,所以,按部就班不會讓你喘不過氣來。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過程,一步一步跟一個一個到站的感覺,可以讓你看見自己的進步,累積你的信心。
是最後那個信心,才有辦法讓你達到終點。
「我做到了!」對我來說「我覺得我很有力量!我很有能力,最後我真的達到了!」
而不是中途,我想要一站就做出,然後就暈車或是長途的坐車疲累。
跟大家分享在工作上,不管是學生要考上一個什麼樣的大學,或者是要學好英文、要學某一項技能、想要做一些比較長遠規劃的時候,用火車之旅的心靈工具來說,還蠻適合的。
主持人:
建議從小小的開心開始累積,就會有中開心,大開心,就有力量跟勇氣去面對大的挑戰,這本書裡面還有好多的心靈意象工具……
芳瑜:
裡面還有沙漏,你可以自己換遊戲玩,這個真的很像跟自己玩遊戲。
主持人:
所以,留給讀者跟聽眾再自己去翻這本書,《當佛陀遇見愛因斯坦》,三采文化出版的好書,感謝三采的主編芳瑜跟我們分享這麼多,謝謝。
芳瑜:
謝謝安老師,謝謝各位聽眾。
重點整理:
1.生命的基本公式
吃得好,睡得好,對自己跟別人好
2.每個人的選擇,都會影響其他人生階段的生活品質
3.如何走出低潮到一個很圓滿的結果
當世界把你當成乞丐時,你還是要把自己當成王子
對自己有信心,專注於想要的目標上,並在這一條道路上找到樂趣
4.謙卑不失傲氣,傲氣中帶著謙卑
5.人生走向圓滿順遂的關鍵
內心找到榮譽感
6.岔路口的心智練習
加強你的判斷能力、提高你的規劃技巧、建立你的先見之明
用想像力去視覺化,可以預見的幾個機會、風險,跟後果
7.車站的練習
幫助我們更快更有效率的掌握正在進行的計畫
過程中累積的信心讓你達到終點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1
標題:印度占星學:精準解讀先天格局,論斷命運走勢
作者:秦瑞生
出版:豐富文化
連結: https://pse.is/JZQCL
古典占星學大師秦瑞生,
鑽研印度占星學二十餘年,集研究之大成。
華文市場第一本內容最完整的重量級著作,
引領有志於印度占星學的讀者一窺堂奧。
【印度占星學特色】
˙奠基於吠陀文化,隱含「梵我不二」哲思與神思觀點
˙預測事件、論斷時事為其精髓
˙採用恆星黃道
˙分宮圖:輔助判斷命主健康、財富、父母、婚姻等人生事項
˙行星組合:論斷命主先天格局
˙大運系統:預測命主人生各階段運勢
主持人:
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今天很開心的想介紹一本大家可能有興趣,因為占星學非常的好玩,很特別的《印度占星學》,是華人世界第一本最完整,由秦瑞生老師所寫的,秦老師在我們的線上,先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秦老師:
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秦瑞生。
主持人:
老師為什麼會想要寫一本這麼重量級的作品呢?
秦老師:
占星學在歷史上的發展當中,應該是從巴比倫開始,比較有具體的描述,但是真正完成現代流行的占星學是在希臘時代,當時的埃及是受到希臘統治的,那邊的圖書館相當豐富,建立比較完整的西洋古典占星的具體內容,隨著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跟印度特有的恆星黃道結合,就變成印度占星學。
印度占星學基本的架構是源自於希臘占星學,希臘占星學傳承在羅馬時代形成一個輝煌的時期,羅馬後來沒落了,就轉到阿拉伯時代,因為阿拉伯當時國力蠻強的,軍事行動很強,透過西班牙南部,這些古典占星後來傳到歐洲,就形成義大利文藝復興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希臘占星學在後世紀的時候,曾經透過跟印度的交流,傳到印度來,印度民間最早的占星學是稱為月亮占星學,月亮占星學在印度是蠻重要的,有28個星宿,後來為了配合希臘的12星座,就轉成21星宿,到現在都還是印度占星學重要的內容。
印度占星學最大的特色,保留希臘占星學一些的方法,印度社會特有的文化,宿命感比較強烈,因為有四大種族性這些型態,讓想要研究占星的人,會先從這了解,格局的討論就變得重要,反而在希臘古典占星,對一個人的富貴貧賤,就不會像印度占星學這麼強烈。也因為這樣的特色,就變成印度占星學重要的內容。
主持人:
老師,那印度占星學跟坊間的占星學的差異是?
秦老師:
第一個,因為希臘占星學建構在希臘一個比較完整當時所顯現是地球跟人世間的關係,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關係,所使用的是回歸黃道,回歸黃道就是地球回到白羊座零度零分的時候,就當作春分點,在星象是一年的開始,也就是希臘古典占星強調四個重要季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在天文學家定為所謂春天的開始,夏天就等於夏天的開始,秋分秋天的開始,冬至就冬天的開始。
春分和秋分這一天在地球上,白天跟晚上的時間是一樣的,也就是平分,這個分就平分的意思,一天假設是24小時,白天12小時,晚上12小時。
到夏至的時候就變成日最長,夜最短,秋分白天跟晚上一樣,冬至的時候夜最長,日最短,在這種觀念之下,四大季節變成在古代希臘人怎麼遵從運作的一個方式,這跟中國農民曆的20節氣是類比的,但是中國農民曆當時是以黃河地區,劃分比較細膩,西方占星學是四大節氣來運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回歸黃道是每一年太陽回到零度零分,太陽就跟地球會完全相關,不會再說有什麼變化,等於每年都是一樣的。
印度占星學是根據天上的某一顆星,當太陽經過天上某一顆星,比如說天狼星,今年的太陽經過天狼星,然後再回到明年的天狼星,這時候訂出來的黃道就稱為恆星黃道,因為歲差的關係,每年差50幾秒,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就差了23度多,在國際間就有爭論。
主持人:
幫聽眾跟讀者問一個比較重要的,到底哪一個比較準,要相信誰呢?
秦老師:
因為我從事占星已經三十幾年,坦白說西方的是跟季節去連結,比較跟地球有關聯,命盤所呈現的細微狀況,西洋這一塊比較突出。
就一個人的命運,富貴貧賤如何,印度占星學確實蠻有特色的,也比較準確。
主持人:
最近也訪問到西方的內行星,現在的星盤越來越複雜,為了要準確性,就越來越細膩。
老師這本書,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說,看這本書的時候,要怎麼來使用,您覺得它的特色是什麼呢?
秦老師:
我所寫的印度占星學,將基礎內容都已經涵蓋在內,一般讀者閱讀要先循序漸進,對印度占星學、印度社會文化、天文學去串聯,來了解印度占星學會比較容易。
印度占星學跟西洋類似,天空圖用的基本資料跟希臘幾乎一模一樣,同樣有12黃道,黃道星座,有所謂的行星,行星比較不一樣,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用,用傳統的行星,同樣它有12宮,概念跟西洋幾乎一模一樣。
印度占星學會透過行星的串聯,產生富貴貧賤,它的特色是這樣。
主持人:
最後問老師一個問題,印度納迪葉系統與印度占星學的差異是?
秦老師:
納迪葉是蠻傳奇的,納迪葉是古代印度的先人就已經寫在棕櫚葉上,只要個人的手指,拇指,女生左邊,男生右邊,印到膜上,找出來一生的狀況都在裡面,我的學生透過納迪葉都嚇了一跳,包括父母、先生、老婆什麼,都寫在裡面,讓人家覺得很訝異的地方。
主持人:
相信讀者和聽眾應該會有興趣秦老師的這一本印度占星學,不妨大家來閱讀,是由豐富文化出版的一本好書,謝謝秦老師今天跟我們分享這麼多,謝謝。
秦老師:
好,Bye!Bye!
by ilikeradio | 10 月 24, 2023 | 心悅幸福樂 Season1
標題:靈覺醒:活出生命質感的高振動訊息
作者:芭芭拉.安吉麗思
譯者:鄭百雅
出版:三采
連結:
https://pse.is/J7D98不分宗教,一致深刻好評!
當感覺到一股不舒服從內在湧現,就表示有什麼在呼喚著我們,要求我們去看見或是說出來。此時,我們絕對不能忽略,因為這是覺醒的信號。你的內在沒有任何欠缺。我們之所以受苦,不是因為缺少什麼,或是我們無法成為誰,而是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擁有什麼,也忘了自己真正的樣貌。你擁有的內在力量遠遠超過想像。
主持人:
歡迎聽眾來到我們的空中,想跟大家介紹非常棒的一本書,靈覺醒:活出生命質感的高振動訊息,是三采文化出的一本好書,邀請到三采文化主編芳瑜,來到我們的線上,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芳瑜:
安老師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主持人:
為什麼會推薦這本書呢?
你知道嗎?
這本書,竟然跟我常在跟聽眾朋友,或是跟我的學生在講,冥想這一件事情,是一模一樣的道理,這邊特別談,也許你只是在字面上看這一本書,但是,這本書隱藏了很多頻率跟振動的狀態,會讓你的心打開,讓你的內在跟你的源頭,完全的連結起來。
所以,當你在看這一本書的時候,其實,你會有隱隱約約的那個感受是跟狂喜、一種喜悅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
邀請芳瑜來跟我們說,當初為什麼會選到這一本好書呢?
芳瑜:
第一個,作者有吸引我,我相信,有一些過去讀書的讀者們,並不陌生,因為芭芭拉.安吉麗思是國際非常有名的靈性成長導師,她以前的書在台灣也賣得非常好,像是很有名的,《愛是一切的的答案》。
那這一本書,是她經歷八年之後的一個升級的作品,告訴大家,如何成為自己的生命主人,如何調整到最好的自己。
當初拿這本書,我覺得過程很妙,是因為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起雞皮疙瘩,晚上十點看,只是想翻一下,然後大概半個小時,結果,我看了三個小時,都放不下來,你知道嗎?就好像靈魂遇到很久不見的親人,有那種共振感,很感動。
想說「見鬼了!我是不是神經病或是什麼……」
可是,後來就給同事看,
同事說「哇!這本書真的很棒!」
所以,就決定一定要介紹給大家!
主持人:
這本書除了字面上傳遞的一些訊息之外,裡面一直在談一個東西叫做振動頻率,其實這個振動頻率,跟內在的悸動是有一點相同的,那個微微的感受,其實是你沒有辦法去察覺。
這本書開宗明義就告訴你,在閱讀的時候,不只是資訊,還在接收更高層次的能量。
芳瑜:
真的,大家要看,才能夠體會。
主持人:
對,要靜下心來,跟著文字上的編排,尤其是黑字,特別強調黑體粗字的時候,頻率是更高的狀態。
可不可以跟大家來談一下,從內到外,真正改變提到的靈性購物跟靈性烘培,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這兩個比喻是非常精采的!
芳瑜:
作者提到很多的靈性初學者,很喜歡收集各式各樣的靈性產品,我自己也是過來人,包含水晶、心靈宗教的CD、上心靈課、買心靈書,排星盤、做善事……
很多人就做了很多很忙的一些事情,然後說自己是靈性修行者,可是,作者就提到,做這些事情沒有問題,但是,他們不是轉變,只是單純的活動跟物品,跟自己真正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係。
直接點醒了大家,這個叫靈性購物,比較像是靈性的開胃菜,扮演推動我們走上靈性道路的一個輔助,但是,它不是主菜。
看到這邊,很多人應該都會笑一下,就有一種被點到的感覺。
主持人:
這個部分在談的就是,靈性商品,大家可能……
比如說:「我要買一些開運商品……」或是「我要收集一些靈性牌卡……」
我覺得,所有物質的東西,要不是你賦予它意義,它其實是沒有用的。
重點是,誰賦予它意義。
當你很清楚知道,是我賦予它……
舉一個例子,行天宮外牆旁邊有一塊石頭,白天的時候,你去看,看到大家都在摸它,去拜它。
有一天,半夜晚上,剛好經過,看到有人牽一隻小狗,在那邊尿尿……
芳瑜:
哎呀!這隻小狗……呵呵
主持人:
隔天,還是很多人在那邊膜拜它,撫摸它,現在好像沒有了,以前比較流行香火……現在行天宮好像已經禁止了。
你會發現,這塊石頭,到底有沒有什麼意思?
白天給它意義……
但晚上牽狗的主人或狗,是沒有給它意義,所以,它是沒有辦法起任何作用的。
芳瑜:
作者提到,最後,我們還是要回到從內到外的真正改變,才是真正讓我們人生不一樣的地方,靈性購物衍伸到靈性的烘培。
靈性烘培,作者解釋是真正的改變,作者這個比喻,我覺得很棒,他說:「想像你要烤出一個非常出色的蛋糕,所以,你出門找來全世界最好的材料,你到修道院買到無比昂貴的有機麵粉,然後麵粉還全程聽經文,接著,你飛到夏威夷,爬上高山,只為了找到某座神聖瀑布,擁有獨一無二的糖,等等……」
這個過程,就是每一個都非常非常的謹慎、神聖,最後,你真的帶來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神奇材料回到家,然後你興高采烈的跟每個人分享這些材料多麼的珍貴、特別,還有過程精彩的故事。
問題是,蛋糕在哪裡?
主持人:
蛋糕在哪裡? 呵呵……
芳瑜:
呵呵……你買了這麼多靈性商品,買了水晶、精油……改變在哪裡?
然後大家說蛋糕呢?
他說你把這些材料都準備齊了,但是還沒有看到蛋糕,
所以,千辛萬苦收集到的材料並不等於有蛋糕。
蛋糕是自己要去烤出來的!
作者還有提到,烤出自己美味的意識蛋糕,意識,不是義大利的義,是人腦的意識,忽然義式……還法式……呵呵……
烤完這個蛋糕,就會有一個神秘的奇蹟變化發生,就是你一開始用的所有材料都會消失,因為你發現蛋糕一出來的時候,你已經找不到糖,糖不是糖,麵粉不是麵粉,最後留下來的,就是一個完整的進化結果。
裡面你找不到蛋、找不到這些材料。
但是,它比原本的樣貌更令人驚奇,這個就是靈性烘培。
這個東西,是你唯有烤出來,它會在你靈魂裡面,帶不走的東西。會把智慧封進你的內在,把愛封進你的內在,把這趟旅程所有的精華,都封到你的內在。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你的靈性成長這個部分,誰都拿不走,也不會被挑戰,因為它已經是你的一部分,已經無法被帶走,它會成為另外一個進化的自己。
主持人:
很多人就是喜歡上課,上課以後,大概只能維持兩個禮拜或是三個禮拜……
芳瑜:
三個禮拜還蠻長的,有的兩三天就破功了……
主持人:
你會發現,當這堂課,對你的深度或是這本書提供你深入的指引,其實,真正的是你已經內化,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已經不再用同樣的觀點來看,那才是真正美味的靈性蛋糕。
芳瑜:
真的!這個考驗都是在反應,每個人都說我很進步、我成長了……
怎麼知道你有沒有成長?
事情發生的當下,看你自己的反應。
那反應不只是對別人,而是你腦中出現的想法是什麼?
我覺得,這種才是真正的考試。
如果你碰到同樣的事情,像是你很生氣,你會批判別人,可是,你這一次的反應完全不一樣……
哦,你好像真的有改變了!
主持人:
突然想到一則笑話,有些人在上課很寧靜、很美好,回家一看到父母親就破功了……
芳瑜:
還有回家看到小孩在看電視就破口大罵……
主持人:
看到老公……就完蛋了,剛剛所學的或是所累積的道行,馬上破功……
就打回原形。
芳瑜:
這樣挫折感更大,更容易情緒崩潰,覺得花這麼多錢上完課,可能覺得我好了,竟然沒好……加倍奉還……
主持人:
這就是作者一直在提醒我們,還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每個人都是一台振動廣播器,這是什麼意思呢?
芳瑜:
這是身體持續特定的情緒訊號,會影響周邊生活的一切,會形成一個振動的氛圍,像是人體的大氣層,這就是振動廣播的形式,包括心智能量、情緒能量、靈性能量都會由內而外的散發出去。
簡單用白話來說,當你今天遇到某個人,在對方還沒有開口說話的時候,你就進入到他的大氣層,他也進入你的大氣層,然後,彼此就開始有一個振動上的一個互動,這就是為什麼你見到某個人,你馬上可以感覺到你是被他吸引,還是你不喜歡他。
他相處起來舒服,會想要跟他多接觸還是你會很想要離開他身邊……
或者,第二個例子,一進到別人的家裡,馬上就可以感覺到這空間是溫暖開放的,還是讓你想要逃離……
很妙的是,通常,剛吵完架的家,雖然一樣是家,但你一進去就知道,剛剛有某件事情發生……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體驗周圍隱形能量,所以,每個人就是一台振動廣播器。
主持人:
聽眾或是讀者,從我們的廣播就會知道,像芳瑜主編,其實是還蠻開心地介紹這本書……
芳瑜:
不好意思,一直聽我哈哈哈……
主持人:
聽我們的節目,有些人就講得非常的嚴肅、嚴謹,讓你覺得好像走完這個流程,但是,芳瑜主編可以從她的聲音跟說詞,感覺是很熱情的對這些書的熱愛,感覺到這一股無形的能量。
芳瑜:
謝謝,謝謝。
主持人:
我覺得這是很簡單的可以從裡面去感受的,不妨大家感受看看。
再來是書中裡面有特別提到,覺知跟選擇,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談這兩個的關聯呢?
芳瑜:
書裡面,作者有提到個性,源自於你的選擇,你每一天做出什麼選擇,你腦袋裡有什麼念頭,你就會實際做出什麼事。
然後,你做出了什麼事,就會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整合出來的你,就決定了你的命運。
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最大的自由,要記得,我們永遠有選擇跟可以做出選擇。
透過我們的覺知,做出有意識的選擇,就能創造我們想要的命運。
這一個關聯,就像我們的一個……覺知跟選擇的關聯就是,老實我看這一本書,就像是命運的鑰匙,先讓自己知道……
因為很多人是困在狀況裡面,他會說我沒選擇、我沒辦法,就是這個東西,大家蠻常在鬼打牆。
其實你有選擇,是放不下跟你沒有勇氣,或是……
永遠,在第一時間看到你有選擇的,
是因為某些的執著……他就是我老公,沒辦法……他就是我爸爸……
先意識到自己有選擇,很多時候沒選擇,是我們把自己困住,不是上天困住我們。
當你開出這個空間之後,我也知道我有離婚的選擇,我知道這不是我想要的路徑……
光是你知道你有這個人生的選擇,而不是困死的,心態就不太一樣。
當你知道你有選擇的時候,再做出選擇,你就會擔起那個選擇的責任。
第一,我沒有怪人家我沒有選擇,我有選擇。
我永遠可以出來,只是另外一個選擇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才繼續選擇現在選的路,所以我沒有什麼好去當被害者……一直困在被害者的角色,在衡量之下,這是我的決定,因此,我對我的選擇負責,我也接受,接下來是我的命運。
有些人知道這個是我的選擇,第一個看到,想要為我的人生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某種程度上,覺知和選擇真的是命運的鑰匙。
主持人:
這邊有一個小撇步,當你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要先有一個宣告,這是我選擇,只是因為還沒看到那個選擇在哪裡。
才會有新的覺知出來告訴你,你還有另外一條路,或是你還有什麼其他的沒有看到或是看到的部分,這是很重要的。
否則我們就會僵持在,因為我沒有選擇,只好這樣子,困在沒有選擇的不覺知的裡面。
芳瑜:
比如說,我現在有小孩子,「我晚上很累,很想睡覺」
「功課寫不完」,轉個念,
「沒有人規定一定要現在寫完,那沒關係,我早上四點再叫你起床再繼續寫。」這是一個選擇之一啊!
主持人:
好方法唷!
芳瑜:
雖然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但是當你有彈性的時候,你不會把自己跟別人逼到死角。
主持人:
總結一下,這本書共有四個章節
第一個 教你怎麼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第二個 從根本改變周圍的關係
你要改變老公、親子關係、改變什麼,這一個章節要認真看。
芳瑜:
先從自己開始!
主持人:
第三個 學習如何調整最好的自己
第四個 創造超乎想像的改變跟影響力
這本書非常棒,不妨聽眾可以好好的來看一下,靈覺醒:活出生命質感的高振動訊息,謝謝三采主編芳瑜,跟我們分享這麼多,謝謝。
芳瑜:
謝謝安老師,謝謝各位聽眾。
重點整理:
1.靈覺醒
隱藏了很多頻率跟振動的狀態,會讓你的心打開,讓內在跟源頭完全的連結起來
2.靈覺醒-開宗明義
閱讀時,不只是資訊,還在接收更高層次的能量
3.靈性購物
靈性初學者收集靈性產品,做了很多很忙的事情
4.所有物質-
重點是,誰賦予它意義
5.靈性烘培
智慧與愛的這趟旅程,精華都封存在你的內在,成為靈性成長的部分
6.我們時刻都在體驗周圍隱形能量,每個人就是一台振動廣播器
7.覺知和有意識的選擇是創造命運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