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50 阿羅哈!Aloha:我在修藍博士身邊學到的清理話語

心悅幸福樂 50 阿羅哈!Aloha:我在修藍博士身邊學到的清理話語

心悅幸福樂50

安一心專訪方智編輯分享 阿羅哈!Aloha:我在修藍博士身邊學到的清理話語

與夏威夷療法「荷歐波諾波諾」的相遇,就從認識「阿羅哈」的精神開始!
說出「阿羅哈」的那一瞬間,就會開始清理記憶,回到靈感的零極限狀態!

「阿羅哈」的原意是「現在的我正在神的面前」。不管是你、我、那邊的花,甚至是你現在穿的那雙鞋子,都是神聖的存在所創造出的完美存在。

─修藍博士

當你心中對別人有反應時,就說「阿羅哈」!
看見了不想看的東西時,就說「阿羅哈」!
無法喜歡自己時,更要說「阿羅哈」!

夏威夷傳統的問題解決法「荷歐波諾波諾回歸自性法」推動者修藍博士,初訪日本時即與作者結緣,作者數年來近距離跟隨修藍博士,領受他的教導,把自己實踐荷歐波諾波諾的心得與博士的話語,集結為17篇清淺細膩、誠實剖析自我與從中如何受益精進的精采文字,篇末並收錄整理了許多博士的自我清理話語。

閱讀本書可以讓你我找回「真正的自己」,同時也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而豐富。當生活中有問題發生時,運用書中的清理法,可以幫助我們從重播的記憶中,回到愛,回到靈感的狀態,讓最佳的問題解決法自動浮現。

讀者感動按讚

「這本書真的很棒!能給正在實踐荷歐波諾波諾的人莫大的激勵!」
「光是閱讀這本書,就覺得被療癒了!」
「讀了這本書,我終於真正明白內在小孩的意義。」
「這本書不但易懂,而且比其他荷歐波諾波諾作品更加感人。」
「提供了具體而細膩的指南!」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心悅幸福樂 49 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安一心專訪譯者周群英

心悅幸福樂 49 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安一心專訪譯者周群英

心悅幸福樂49

安一心專訪譯者周群英分享 更豐盛:工作與財富的奇蹟課程

「我們願意工作,卻找不到工作;我們想要投資,卻覺得這樣做很不安全;我們希望銀行裡的戶頭有足夠的錢,卻發現自己被『錢可能不夠用』的想法嚇得半死。」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召喚或妨礙奇蹟的發生。

作者瑪莉安‧威廉森被《出版人週刊》稱為最知名的「奇蹟課程」心靈講師。書中,她從奇蹟理論,針對人們的財務狀況提出獨特觀點,揭露了一條經由「神聖補償法則」通往物質、性靈皆豐盛的路。

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並把注意力放在負面事物上時,就會創造出負面情境。相反地,當我們相信愛、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會是美好的,我們就敞開了自己,準備接收宇宙為我們保留的奇蹟。

許多人經歷過棘手的財務困境,在職場多年卻發覺自己始終停滯不前,以滿腔熱血和多年累積的專才創業卻血本無歸……然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擁有一種相信命運可以改變、相信奇蹟會發生的力量,這個在想法上的簡單轉變對於接下來要發生的事具有重大影響。

在本書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吸引來奇蹟般的突破,或者使其轉向。奇蹟課程於工作及財富上的運用,並不是要教導我們贏得樂透,而是關於將信心當作心理上與情緒上的肌肉,時時鍛鍊,才能真正從中獲益,克服財務壓力,釋放富足的神聖力量。

【更豐盛的奇蹟法則】

˙內在的富足,是外在豐盛的終極源頭。真正能創造金錢的不只是我們提供的服務,而是我們是誰。

˙偉大的人物指的不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人,而是那些跌倒時會往內挖掘自己,然後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的人。

˙如果我們批判某人富有,我們也等於無意識地破壞自己的富有。如果我們認為當窮人比較純潔,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貧窮的人。

˙環境本身並不能限制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對於環境的看法,才決定了我們是否擁有改變環境的能力。

˙金錢不只是某個要「去外面賺回來」的東西,也是某個我們必須能夠「靜靜地坐在那裡接受」的東西。

˙在心靈上向那些現在和你共事、過去和你共事,或將來可能和你一起工作的人致敬。

作者簡介

瑪莉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

美國頗具知名度的心靈導師,經常受邀出席歐普拉、賴瑞金等人主持的談話節目,傳遞愛與和平的訊息,修習與講授《奇蹟課程》已逾二十年。一九八九年開始,在洛杉磯發起「天使送餐計畫」,為愛滋病友提供免費送餐服務,日後成立「和平聯盟」,迄今仍投身公益不遺餘力。二○○六年時,獲《新聞週刊》評選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人。著作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著有《愛的奇蹟課程》《愛的祈禱課程》《心靈減重班》《陰影效應》《改變的禮物》等書。 

作者網址:www.marianne.com

譯者簡介

周群英

台大政治系學士,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兼職譯者。近年涉足身心靈書籍,深受老莊、艾克哈特.托勒、傑德.麥肯納等人之觀點啟發,獲益良多。希望能盡一己之力,介紹更多好書給讀者。譯作有《愛的奇蹟課程》《卓爾,謝謝你毀了我的人生》《癌症大震撼!德國名醫要救你的高治癒率全身療法》《布萊克威爾政治學智典》《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心悅幸福樂 48 胡娜的靈性對畫 安一心專訪胡娜分享 從網球名家到素人畫家,胡娜激勵人心的故事與療癒心靈的詩畫

心悅幸福樂 48 胡娜的靈性對畫 安一心專訪胡娜分享 從網球名家到素人畫家,胡娜激勵人心的故事與療癒心靈的詩畫

心悅幸福樂48

安一心專訪胡娜分享 從網球名家到素人畫家,胡娜激勵人心的故事與療癒心靈的詩畫

《胡娜的靈性對畫》

一場與自我的真摯對話,成就一幅幅與心靈對談的畫作!
享譽國際網球名家胡娜,一年揮灑百幅畫作的奇妙旅程……

人類的精神力量的確是無窮無盡的,
信念就是最大的原動力,
只要自己覺得能夠做到,
由內而外產生出來的能量將源源不絕。

「我非常清楚,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出現過實現夢想的機會,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夠適時把握,機會將稍縱即失。」網球名家胡娜說。

兩歲半,胡娜就自行策畫上演「醫院逃脫記」;五歲學芭蕾,六歲練體操,七歲正式學網球;十六歲贏得中國網球單打、雙打冠軍,十九歲贏得香港國際成人組單打及雙打冠軍,二十二歲晉升職網世界排名五十名之內……她本著「面對困難一定要挺過去」的精神,她深知「成功祕訣在於堅持的毅力」,於是年紀輕輕就享譽國際。

胡娜在國際網壇叱奼風雲,卻在2011年,網球拍一變成畫筆,開始了作畫之旅。明明是素人畫家,卻如有神助一般,時常下筆如飛,一氣呵成,短短一年多,竟完成了百幅以上的創作,甚至在2012年的台北花博上展出。

她夢想的實踐不僅在網球上,現在更在繪畫上找到生命的道路;不只是藝術的展現,更透過畫來探索心靈深處。許多人看了她的畫,深受感動,心靈彷彿也受到療癒了。

「我親身體驗出,人的精神潛力是無限大的,只要是保持正面積極的思維,就能與天地作連結,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是胡娜的深刻體會。

仔細傾聽內心真誠的聲音,你就能將自己內在的潛能激發出來,自然也能讓許多奇妙的因緣與美好伴隨著出現。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心悅幸福樂 47 我愛的人,要走:身心靈臨終關懷手冊 專訪謝明君心理師分享

心悅幸福樂 47 我愛的人,要走:身心靈臨終關懷手冊 專訪謝明君心理師分享

心悅幸福樂46
安一心專訪謝明君心理師分享 我愛的人,要走:身心靈臨終關懷手冊
《我愛的人,要走:身心靈臨終關懷手冊》
死亡,是被所有人共同發明而來的
生命,藉由「生」與「死」來完成循環
生死大事是人終其一生都會面對的課題,活著本身當然是一種奧祕,死亡、死後的世界又是所有人類好奇的領域。然而有關生死學的資料,在我們周遭已有了太多扭曲,原因是:從來沒有人能夠證明--能夠證明的人早都已經死亡。以致有一些說因果或是自稱通靈的人,便藉著無人可證,加上往往那些求知者皆是正處最矛盾和無助的時刻,因而就隨口胡說。
學習賽斯心法將近三十年的許添盛醫師,對存在的本質、生死大哉問的識題上,已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並在賽斯書的導讀過程,及歷年所有演講的內容,多次觸及生死的議題;本書乃是許醫師藉由賽斯書的一手資料,加上他個人數十年的心得融會貫通而成。
本書將為讀者介紹一個大家從沒這樣想過的死後世界,及人們真正面臨死亡時的意識變化。當你閱讀時,希望會喚起你內心的共鳴:「是的,好像本來就該如此!」透過書中概念的了解,及許多臨床個案的真實分享,你會明白,原來死亡並不可怕,也不遙遠,甚至一直是我們心中溫暖的那一面。
自古至今,人們一向很難脫離生離死別的痛苦,相信本書的生死觀能為大家帶來全新的視野,安撫所有的痛苦、思念和悲傷。
24小時心靈導師陪伴你 華人網路心靈電台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owradio1
心悅幸福樂 246 當我遇見一個人:薩提爾精選集1963-1983

心悅幸福樂 246 當我遇見一個人:薩提爾精選集1963-1983

標題:當我遇見一個人:薩提爾精選集1963-1983
作者:約翰.貝曼
譯者:楊東蓉
出版:心靈工坊
連結:https://bit.ly/2zp3CUj

發掘每個人深藏內在的自我療癒潛能,就能帶來成長與轉變

人的內在都蘊含了所需的滋養資源。我的治療就是協助人們接觸並學習如何運用潛能,進而創造出一個成長系統。──薩提爾

 

​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以精神分析的執業背景,卻在 1951 年毅然闖入家族治療這片未開發地,並透過細膩的觀察本領和對人的信心與好奇,挽救許多家庭的危機,發展出著名的「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其中具像又實用的許多助人技巧,像是溝通模式(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冰山隱喻、家庭重塑等等,幫助人們探索自己內、外在經驗的差異,使人更認識自己、與自己的獨特性連結,時至今日仍影響深遠。

薩提爾不以病理學角度看人,相信人們有內在能量和資源,能夠學習並改變應對方式,過著更負責、更賦權的生活,並肯定單親、重組、非傳統的家庭型態,相信家庭運作良好的關鍵在於關係而非形式,這些想法都大大超越了她的時代,並與現代社會遙相呼應。此外她看重治療師對自己感受的覺察與應用,強調唯有當治療師能善待自己、與自己調合,才能在真誠的互動中對個案有正向啟發。

本書編輯群以知名心理治療師約翰.貝曼為首,精選薩提爾逝世前二十多年的教學文章,不僅畫龍點睛地呈現她一路走來的信念、風格、方法及實際案例,更帶領讀者見識薩提爾對治療的貢獻與時代意義。

「維琴尼亞.薩提爾身為家族治療創始人之一,她的創意是世界公認的。她堅信人們擁有不斷成長、改變和獲得新理解的能力,她的目標是改善家庭中的關係和溝通。她曾說過在療癒家庭的過程中,我們也療癒了世界。」──約翰‧貝曼
 

本集訪談文字稿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我蠻喜歡的一個治療師叫薩提爾,書名是《當我遇見一個人》,心靈工坊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邀請到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廣協會的理事長,也是博仁綜合醫院身心醫學科的主任林宏川,林醫師來到我們的線上介紹這本書,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林醫師:
主持人好,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林宏川。
 
 
 
主持人:
可不可以先簡單跟大家來介紹一下,薩提爾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
 
 
 
林醫師:
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是一位美國人,成長活躍的年代是從1950年開始,從事精神分析治療,但是她是一位社工背景的女士,開始接觸個案之後,經由自身的經驗、體驗,把她從個人諮商治療的觸角就擴展到整個家庭的會面,那個年代就開始推展成一種家族治療的風尚一直到現在。
 
 
 
主持人:
台灣坊間流行家族排列,跟家族治療,可不可以跟聽眾解釋這兩個的差異?
 
 
 
林醫師:
家庭治療在一般比較常規的,接受來訪者、個案的委託,他們帶來他們的問題,希望來解決問題,通常他們一般帶來是臨床上或實際上困擾的心靈問題或家庭、家人的問題,然後來尋訪幫忙協助,透過跟他們整個家庭的接觸面談,去打開他們的癥結,也就是說,幫助他們帶來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這個叫做家庭治療。
 
 
一般家庭的排列,是另外一種特別的形式,也是用來處理他們的問題,比較著重在也是整個家庭的系統上,比較偏向靈性的,尤其是比較講不出的一種特別的直覺性的反應。
不太一樣的。
 
 
 
主持人:
可不可以請林醫師跟我們講,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應該怎麼樣來閱讀這本書呢?
 
 
 
林醫師:
這一本書,真的很特別,是英文翻譯過來的書,表定上是當我遇見一個人,實質上次要的抬頭就是薩提爾的精選集。
 
 
薩提爾女士當年,在整個實務的過程裡面,她自己有第一作者、第一人稱作者的寫住,工作的理念過程,她的經驗、她的體驗。


 
 
後續,後人就發現這些的寶藏,匯集起來之後,整理了這些很重要的精選集,可以看得出來她怎麼在看人,怎麼在跟人群工作,跟人自己去接觸,尤其她最強調的自己,一個諮商者、諮詢師,特別要準備好的一種狀況是什麼,很重要的要素。
 
 
也讓我們看見說,哇!原來一個人,不單單是一個治療師諮商師諮詢師,也可以變成某種狀態的時候,跟人之間互動上、接觸上,很輕易地可以很和諧的跟人很好的一個交流。
 
 
 
主持人:
就在274頁,特別講到當我和我自己、和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所見所聞接觸時,我正成長為一個更整合的自己。我更一致、更完整,能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連結。
 
我覺得薩提爾……
我在多年前有看過她的錄影帶,她在治療……就覺得她是一個非常、非常溫馨的人。
 
在這本書裡面有特別談冰山理論這一個概念,可不可以請林醫師來跟我們講,她在談什麼呢?
 
 
 
林醫師:
您剛提到的那一個,強調的是我跟我自己去接觸,我們的內在、內心有很多的層面。
 
 
剛提到的一個冰山,冰山就是對一個人的內心、內在的一種比喻,我們知道,冰山一角浮在水面上,是最上面的一個角落,可是冰山水面底層是深度很寬大的一個實體,也就是說,它在形容,我們看到人外顯的行為就是冰山的一角。
 
 
一個人真正的內心有很多不同的層面。
比方,他有他的感受、心情。
他有對事情的看法、觀點。
他有對事情的期待,或對自己及他人的期待、願望。
 
他也有身為一個人,很普遍性有一些的渴望、渴念……
比方,我們常常需要被愛被別人理解、支持、被認可。
我們尋求自由,要有空間,這就是一個渴念。
 
 
最重要的是,身為一個人,我們有自我價值感、存有、存在性。
她了解到人類有這幾個不同的層面,這些層面都是在人的內心。
 
 
心理學上,人是還有我們看不到的內在,都在裡面,所以,她用一種冰山的層次來作比擬。
人跟人的接觸、碰面都是冰山的外圍,最上層,原來,我們人的內在、內心的交流、互動是有內在,這麼的深厚。
 
 
 
主持人:
可不可以請林醫師來跟我們談談,在平常生活中,這樣的一個”流”,到底要怎麼來使用?
 
 
當我看到對方或是家庭、各層面的人,搞不好都只是外圍,那怎麼樣實際上把這個理論來運用呢?
 
 
 
林醫師:
這個理論最重要的是,要先有一個覺察、覺知。
我們在一個場域、一個機會,開始去接觸自己內在的經驗,開始進入我的內心,開始去體驗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我是難過呢?還是生氣呢?悲傷、挫折、挫敗等等。
 
 
當我們在接觸的時候,人類通常有一種習以為常的習得的面對情感處理的方式,常常被教導是不能夠碰觸我們的感覺,不能夠輕易流露出我們的情感,有一些家庭的規條,人類文化的規條、潛規則影響。
 
 
薩提爾認為感受是屬於人,很天然、很自然的一種情感,我們是可以去接近它、接觸它,甚至是接納它。
 
 
當一個人可以容許自己去接納自己的時候,去接觸自己的時候,而且是全然的接納自己,”它”就會跟自己很自然的一種融合,所以,感受也是一樣,其他剛提到的,在冰山各個層次也是一樣。
 
 
我們慢慢的了解,我內心還有更多對這部分的想法、觀點,或是原本我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更深的體驗,就會比當初我只是一個……一開始展現的情況而來以後,更寬廣自我的認識,很多的機會,自我深入的理解,要了解、認識自己的意思。
 
 
 
主持人:
在跟人溝通的過程中,是不是先覺察,覺察自己的狀態,先表露自己的感覺,闡述感覺了以後,再去講冰山外圍的世界,或是這些想法,是這樣的理解嗎?
 
 
 
林醫師:
一個人如果可以很能夠去講述、接觸自己的情感,那個思維最真實了!
對外是最可以一致性的表達,沒有殺傷力。
 
 
真的要一致性。
比方,我如果對對方很生氣、我對你很生氣……
這個還算是我把我的情感、情緒投射出去給對方,這個不是真正的一致性。
 
 
真正的一致性是,我體認到我現在有生氣的感受、有生氣的感覺了,所以,我現在沒有辦法跟你說話,我對對方的希望是什麼,我可以好好的清楚的講述。
 
 
經過一番自我的探察跟整理之後,而且,我能夠掌握得住真實的內在情感,我跟我自己是貼近的、是在一起的。
 
 
當我一個人可以變成這一種狀態的時候,我與別人有一些人際上的不妥當、不和諧、矛盾衝突,我可以很清楚的表述我自己。
我承擔,我讓自己可以講述出來被理解,同時也讓別人清楚知道我的狀態,而且是一個有積極性的、有建設性的一個互動跟交流,這樣就可以去平衡、消彌人之間的衝突了!
 
 
 
主持人:
剛好我本來也想要問林醫師,薩提爾提出四個概念的其中一個,一致性。
 
 
再來,我覺得可能聽眾或是讀者會比較想要了解自我價值的部分。
自我價值跟自我感覺良好,這可不可以請林醫師來為我們說明,薩提爾怎麼去談自我價值的部分呢?
 
 
 
林醫師:
自我價值感,是很饒口的文字,聽起來好像好懂,事實上不是很好懂。
 
 
簡單的說,什麼叫自我價值感,就是跟我自己這個人,而且跟價值性是有關係的。
它指的是,這個人對我自己、我的感受是怎麼樣?
我對我自己的一種看法是怎麼樣?
 
 
感受好一點,我對我自己這個人的感應、看法好一點,這個叫做高的自我價值。
 
 
如果,我覺得我自己不好、很孬,我都不喜歡自己,我把自己看得很扁,對自己是一個很負面的看法的一種形容。
有個心理學的概念,叫做自我概念。
如果,我對我自己的看法、感受、感覺都不好,這就是低自我價值感。
 
 
臨床實務上發現,人的問題反應跟自我價值觀非常、非常的有關係,我的自我價值感如果是比較低的話,我就會覺得人家很容易用很負面的角度來看我這個人。
 
 
我就會非常的體驗的到,別人都是對我負面的、都是不懷好意的,我就會養成我需要對外界有的防護,一個防衛感。
 
我不能夠太表露我自己,因為我怕自己受到傷害,被別人所侵犯,這就是自我價值感會讓我更防範、對外界更敏感,更不能夠保持的一種通暢性。
 
 
這樣我在跟別人反應、交流的時候,就很容易受到傷害、受到心理創傷,更容易有敏感度,然後有其反應,來自於我對我的自我價值的感覺、看法並不好。
 
 
自我感覺良好是一種現代人常常談的一個形容詞,它的狀態是對外的防衛,比方說我不管你的看法好不好,我覺得我好就好,表象好像是我可以把別人的意見放在外圍,但是,不是一種很真實、很貼近對自己很開放的一種狀況,好好檢視自己的狀態,還是有點是為了拒絕外面,擋外面的牆,把它擋起來,我自己裡面好就好。某種程度,他的自我價值感好一點。
 
我們希望人可以很自然、很成長心的,變成一種很高度自我價值感。
 
 
自我感覺良好,是在往很好高度自我價值感的路上,但是他還是可以有繼續努力再成長的空間,真正變成一種很自在、很自信的、很舒適的,真正是自己了解自己好在哪裡,我的罩門、我的缺點在哪裡,我也知道、我也承認、我也接受,但是我會持續得保持往前再前進,再慢慢去改善。
所以這是兩種不太相同的狀態。
 
 
 
主持人:
一般的讀者或是聽眾,會有一個迷思。
既然是自我價值,是代表要看重自己、要愛自己一點,但是又怕被周圍的人說,你這樣太自私了……
 
 
可不可以請林醫師讓聽眾朋友可以釐清,愛自己和看重自己呢?
用薩提爾的概念來說明。
 
 
 
林醫師:
我們常說的愛自己,怕人家講太自私,ㄧ般人所說的自私就是我只關照自己。
真正的一致性,不是。
真正的一致性,在我們人際互動裡,有三個層面。
我自己
對方的那個人心裡的狀態
我們所處的當時的場合跟情境
 
同時面臨三個面向,我自己還有對方,還有情境。
 
所謂好的人際關係,一種交流,也就是說一致性,我會體驗到我自己,我照顧的到我自己,我也體察的到對方心理的需要,他的情感,也符合我們當時所處的場合、情境。
三方面都顧慮到的時候,叫做一致性,這是另外一個一致性的層面。
 
 
自私的話,我只顧到誰呢?
我自己啊!這個叫做自私。
我只顧到自己,我沒有體察到對方是什麼狀況、還有環境。
 
 
看過電視的廣告,「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其實兩方都很重要的。
 
群跟體的關係是要一種平衡的狀態。
 
 
當一個人,真正可以愛自己,可以有愛的能量的時候,是可以開始往外去擴散,可以關心到對方、關心到別人、關心到我們這個環境。
 
處的一種狀態是三個方面是都可以去呈現的。
 
 
一個好的,飽滿的愛的時候,比較有自然性有慈悲性或大愛,真正一種純潔的愛的時候,愛是開始往外擴散的。
 
 
沒有這個概念,我自己好就好,沒有顧別人,還是覺得跟別人之間有牆,這牆,曾經讓我吃到虧、受騙、傷害,所以我要把那道門關起來。
 
 
重點還是在我過去跟別人,人際關係的經驗當中,是有負面的影響的,甚至是陰影的,那陰影,就潛藏在我的心中,我不知不覺受到影響,我跟別人之間有一道門,我不跟你們交流,我只顧我自己就好、愛我自己就好。
 
 
這樣在別人認為,就會看到,你只愛自己,顧自己。
 
 
 
主持人:
其實我們人是可以愛自己的,有足夠的能量以後,是可以往外擴散,讓周圍的人更加有愛。
 
 
今天謝謝林醫師跟我們分享那麼多,《當我遇見一個人》,心靈工坊出版的好書,謝謝。
 
 
 
林醫師:
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聽眾。
 
 
 
重點整理:
1.家庭治療
接受個案委託心靈或家庭、家人的問題,透過接觸面談,打開他們的癥結並解決問題
 
2.家庭的排列
也是用來處理問題,著重整個家庭的系統,較偏靈性,是一種特別的直覺性的反應
 
 
3.冰山理論
人跟人的接觸、碰面都是冰山的外圍,最上層,原來,我們人的內在、內心的交流、互動是有內在,這麼的深厚
 
 
4.冰山理論運用
要先有一個覺察、覺知。
我們在一個場域、一個機會,開始去接觸自己內在的經驗,開始進入我的內心,開始去體驗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5.真正的一致性
我體認到我現在有生氣的感受、有生氣的感覺了,所以,我現在沒有辦法跟你說話,我對對方的希望是什麼,我可以好好的清楚的講述。
 
6.高自我價值
對我自己這個人的感應、看法好一點
 
低自我價值感
對我自己的看法、感受、感覺都不好
 
自我感覺良好
對外的防衛,我不管你的看法好不好,我覺得我好就好
 
7.好的人際關係
一致性,我會體驗到我自己,我照顧的到我自己,我也體察的到對方心理的需要,他的情感,也符合我們當時所處的場合、情境。
 
當一個人,真正可以愛自己,可以有愛的能量的時候,是可以開始往外去擴散,可以關心到對方、關心到別人、關心到我們這個環境。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