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來過癮,說出很多人不敢面對的真相。
‧我讀許多靈修與宗教的書,但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傑德的三部曲。
‧穿越追尋的迷霧。
‧對靈性、靈修等有興趣的人,他的書絕對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花少很多學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傑德‧麥肯納(Jed McKenna) 一個並不符合所謂「靈性老師」形象的靈性老師,喜歡打電動、騎越野車、跳傘、讀惠特曼的詩。著有《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靈性的自我開戰》《靈性衝撞》及《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等書。
導讀
這本書是來「破」的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如果你看懂了盧貝松最新的電影《露西》,而且很喜歡,那麼,這本書也許可以同樣獲得你的青睞。
認為自己已經在靈性開悟三部曲中,把「該說的都說完了」,然後神隱起來不見人的傑德,又寫了一本書。對他來說,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在一個偶爾的機會裡,他和他的狗在旅館房間裡一邊看電視,一邊打瞌睡,突然聽到了「解釋一切的理論」這樣的說法,觸動了他的心,覺得想寫東西的感覺蠢蠢欲動。於是,這本短小輕薄、卻可以解釋一切的重量級天書,於焉誕生。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傑德,這回把宗教、哲學,還有一向被人信奉為神明的科學全部掃蕩一遍,提出了讓人不得不信服的一些觀點,例如意識主導論(亦即一切均由意識組成,意識是一切)。其實,古今中外的各種聖典、經書,提到「最終實相」時,沒有一個版本是違背「意識主導論」的。傑德的特點在於,意識主導論是他生活所在的基本範式,他活在一個流動的、意識為上、合一的、整體的世界裡。要把他自己生活的實相,用言語表述給我們這些信奉「宇宙主導論」(宇宙是一切的中心、實相)的忠實信徒聽,是有一定困難的。
所以這本書乍看之下,會有些艱澀和理論化,但讀了幾遍以後,我愈來愈喜歡它的言簡意賅,以及絕對直率、真實的表述。比方說:「宇宙主導論只是對意識主導論的錯誤理解。我們都身處意識主導論的世界,所以很自然地,一個生活在宇宙主導論中的人偶爾會在某種程度上利用更高層次的運作,這些運作在意識主導論中是很尋常的——更高層次的知曉和引導、超乎尋常的感知、顯化、超級好運、流動、可見的模式等等。這些更高層次的運作一直都在那裡供你取用,你無須證明自己配得上這些運作,也不必知道如何召喚它們,只須停止阻礙它們出現就夠了。」
這段話說明了傑德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所有靈性追求者想要的境界:心想事成。按照傑德的說法,意識主導論就是我們一直生活在其中的真相,無論你知曉與否。而心想事成其實就是生活在這個真相中的常態現象,只是因為我們過於「宇宙主導」,所以一直用各種負面的思考和情緒來阻礙其間能量的自然流動。
如何才能「知曉」(不只是頭腦上承認、知道)我們是生活在意識主導論中,而不是宇宙主導論裡呢?傑德說:「意識主導論是唯一不需要信念的現實模型。事實上,它根本沒有什麼要你『相信』的。停止相信每樣事物,不再同意任何事,重整你的動力,砍除一切虛假,燒毀一切,你就會發現你從沒真正離開過。你一直都在意識主導論中。」這和他前面三本書說的其實是一致的,那就是:拋棄驅動我們的情緒動力——恐懼——燒毀一切虛假的,剩下的就是真相了。而真相就是:「梵意識是一件真實存在、且你真正擁有的事物。梵意識也許是無我,但它是你的真實本質。」
最近結識一位靈性高人雅桐,和她探討過傑德的書。她說,傑德基本上是來「破」我們的——破我們的信念,以及所知的一切,因為我們知道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上,不放下這些,很難在靈性成長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在這本書中,傑德還是說了一些很令人解放的話:「從意識的角度看,現實是你感知到的一切。你的現實也許與共識相符,也許不是,無論如何,它是你的現實。無論存在的是什麼,都是正確的。錯誤不可能存在,即使對錯誤的感知也是正確的。感知就是感知,怎麼會有對錯?」
此外,我也喜歡傑德在本書中提出的開悟(覺醒)三階段:
見山是山=宇宙主導論的夢境狀態
見山不是山=覺醒
見山又是山=意識主導論的夢境狀態(清明夢)
在夢境狀態中,雖然我們見山是山,可是很多人會覺得「不踏實」,或「怪怪的」,因此需要哲學、宗教、科學來印證和支持夢境的真實性,好讓我們安心地繼續沉睡。傑德是來喚醒我們的,所以他在本書中花了一些篇幅拆解這幾個領域的神話。會不會有些人被侵犯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的話非常印心,正是我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令我困惑的地方,這些就留待讀者自己去印證吧。
如何從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其實只要跨出第一步,後面的步驟就會自動發生與完成。)傑德的答案還是:「自我發現的旅程不是自我探索,而是自我毀滅。你必須照亮內在空間中那些陰影籠罩的地域,斬斷把你困在人格和夢境狀態裡的情緒能量卷鬚。」他在靈性開悟三部曲中其實有提供一些具體方法,像是最有力量的「靈性自體解析」,以及「紀念死神」「自我觀察」等。但是,第一步的發生必須建立在「對假象的憎惡超過了對無我的恐懼」之後,才有可能。所以,不需要人為造作去讓它發生,就像雅桐告訴我的:「如果早知道後面的風景,我從一開始就會完全放棄掌控,自然地存在。」
傑德在最後,還是可惡地(!)說了下面這些話,鼓勵大家忘掉真相、別想開悟,做個人類成人是最好的:「忘掉那些靈性的胡說八道吧,光是要回到我們的本來面目、克服阻撓這個自然過程的恐懼,我們就夠忙的了。人類成人不是什麼崇高的靈性成就,在沒有被盛行的恐懼破壞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人正常的成長過程。它是肉體的死亡與精神的誕生。」
關於人類成人,傑德的版本還是大多數人(包括現在的我)無法接受的:「你應該祈求自己成為人類成人,爭取成為人類成人,就算要辭掉工作、拋棄家庭、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而當下我所能做的最佳版本,就是放棄掌控,輕鬆地生活著。
最後以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我們願意臣服並將自我削弱到什麼程度,就能被這個照亮一切的智慧引領、教導與滋養到什麼程度。」傑德相信有個無所不知的高等智慧存在,我也相信。我覺得這是傑德靈性麻辣鍋中,最讓人能夠吞嚥的部分。是啊,著急什麼呢?開悟永遠在旅途的終點等著你,不是你找它,而是它找你。安啦!
譯者序
在曠野上等待閃電 我經過零零散散的兩個月,完成了《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這本書的翻譯初稿。一開始透過朋友介紹,才得知傑德出了第四本書,經過中間很多因緣,最後有幸成為它的譯者。
在翻譯和修行這兩件事上,我只是新手——謙辭到此為止。幸好,某種意義上講,在後者上我們都是新手,因此,我可以再以同修的身分多談幾句。
傑德的第四本著作不改當年三部曲的言辭犀利,充滿了時下流行的所謂「金句」。其中,「我想,既然你讀到了這本書,應該不會潦倒到撿垃圾的地步,但這不代表你的生命沒有被困在死胡同裡」之類的句子,一般讀者乍見,應該都不免汗顏,一方面為傑德的直接,一方面為他的「狂妄」。
但我想,傑德暌違多年再次出書的目的,並非提供我們「另一個概念的玩物」。請看看他在本書開頭引述的笛卡爾的話:
如果你仿效當下流行的做法,懶得考慮我提出的論點的順序,以及論點之間的關係,只是針對個別句子吹毛求疵,那麼你不會從這本書中獲得多少益處。那些斷章取義者也許能找到書裡的某些小漏洞,然後開始挑剔,但他們很難提出有力的、真正值得回覆的反對意見。
因為在初譯前幾章時沒有讀完全書,我一開始並不理解傑德為什麼要把這段「免責聲明」式的文字放在這本書前面。後來在翻譯過程中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正是傑德親自給我們提供的導讀。
那些斷章取義者也許能找到書裡的某些小漏洞,然後開始挑剔——傑德早料到,本書會有許多邏輯上的「小漏洞」,因此提前給了讀者一枚定心丸。比如,他在書中提到,梵(意識)是沒有屬性的,但同時,他也反覆提到,意識是無限的。在讀者的概念裡,「無限」顯然是個屬性,而且是個相當顯著的屬性。這樣的自相矛盾在書中比比皆是,有時甚至出現在同一個段落中。
再往更深的層次看,傑德在書中的一些關鍵思想上,也有自相矛盾之處。他是質疑邏輯,以及作為邏輯基礎的因果律的。在「山與兔子洞」這一章裡,他提出了問題:「我們不了解兔子洞裡的規則,因為根本沒有規則。邏輯本身符合邏輯嗎?」其中兔子洞代表這個世界,這個問題直指邏輯本身的不可信性。如果因果律成立,那麼這個宇宙之因是什麼?這是科學家和哲學家苦苦思索的「奧祕」。為什麼存在某樣東西,而不是空無一物?傑德對於這個問題的回應簡單、直接:「在意識主導論中,這個問題不攻自破……沒有之前,也沒有之後;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沒有彼時,也沒有此時……」——否認了邏輯的存在,邏輯帶來的棘手問題也被化為無效的問題。
然而,傑德又在本書中大量運用了邏輯手段,來闡述他的「解釋一切的理論」。甚至在本書的第一章,他與卡爾的對話本質上就是一個三段論式的證明。他還聲稱,意識主導論是無法被證偽的,這裡的證偽也是邏輯上的概念。
這豈不是一方面用邏輯證明自己,一方面又否認邏輯?
一個顯然的悖論。
這個自稱開悟的人怎麼了?他昏頭了嗎?或者,他是在和遊樂場中的讀者開玩笑?
我無法代替傑德回答這個問題,只能給出我個人的理解。因此,下面的部分是我被本書引出的個人觀點,與那個叫傑德的角色無關。
首先,請考慮下面這個包含兩個前提的系統:
1.所有黃色的東西都是好的。
2.所有水果都是壞的。
在這個系統中,偉大的科學家和哲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香蕉是好的,還是壞的?這是糾纏了他們數千年的問題,因為香蕉本身是個矛盾,但它又確實存在著,既是水果,又是黃色的。
讓我們管它叫「香蕉系統」。在香蕉系統之外的人可以輕易看出,這個系統是有矛盾的,因為它不能解釋香蕉的存在。香蕉在「香蕉系統」裡是個謎團,並不是因為香蕉本身的存在有什麼問題,而是這個系統的假設有漏洞。香蕉只是存在著——
Bananais.
看出我的比喻了嗎?如果把「香蕉系統」放大千百倍,改名叫「二元世界」或「意識系統」,它不就成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模型?
請先別發笑。我的「香蕉系統」至少包含了兩項與二元對立的世界極其相似的特點:
1.香蕉系統中,包含二元對立的尺標。在此例中,是「好的」和「壞的」,以及隱含的「水果∕非水果」「黃色∕非黃色」。二元性是這個系統裡事物的基本屬性,在現實世界中同樣如此,只不過尺標更多、更複雜。
2.香蕉系統中,包含一些被不加懷疑地接受的假設。我給出的兩項前提都是這樣的假設,在現實世界中同樣如此,只不過前提變成了「宇宙存在」「神存在」這樣的真理性陳述。
在一個錯誤的系統中,一定存在漏洞。正如傑德在書中陳述的那樣:「既然意識本身就是現實的基礎,又怎麼能被恰如其分地描述為物質世界的某樣東西?」正如香蕉系統的漏洞就是它無法解釋香蕉,意識系統的漏洞就是:它無法描述意識。並不是因為意識本身的存在有什麼問題,而是這個系統的假設有漏洞。意識只是存在著——Consciousnessis.
讓我們結束我提出的小例子,回到傑德。根據我在上文中提出的「邏輯」,他在書中的矛盾就可以理解了,甚至讓人懷疑他是刻意為之。正是因為這個二元世界在描述意識的時候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所以語言不可避免地繼承了這些矛盾。
我所理解的故事是這樣的:傑德透過他精心設置的「疏漏」,向我們指出二元世界的疏漏,就像指出一個系統不自洽的地方,一個機器壞掉的零件。
意識主導論的全部內容就是「意識即一切」。
我個人的看法是,「意識即一切」及邏輯,是二元對立的世界內含的自毀程式,順著這兩者繼續推導,世界的虛假性會逐漸顯露出來,最後這兩個工具也會被毀滅。
意識即一切,那麼……這裡、這裡、這裡都說不通啊……
天哪!
從一個裂縫開始,一個虛假系統崩潰的過程開始了。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整本書都在講道理,是極其智性的,結論卻又導向智性的空無。我想,指出智性的「裂縫」存在,也許是傑德多年後選擇重新執筆、向我們呈現「意識主導論」的目的,也是他在書中留下許多矛盾的目的。
當然,這只是我的故事,誰又能為傑德代言呢?傑德能為傑德代言嗎?
為了避免我一家之言的氣息太重,請讓我提供另外一個人的故事。
我在外面翻譯這本書時,偶然碰到一個朋友,便和他說起我在做的事,並給他看了幾章我譯好的稿子。
他看完之後搖搖頭,問我,你相信這個人開悟了嗎?
言下之意,他不相信。
我不予作答,把問題拋給他:你覺得他開悟了嗎?
他表示否定。我問,你怎麼知道他開沒開悟呢?為什麼你覺得一個沒有開悟的人有能力評價一個人是不是開悟了呢?
朋友開始閃爍其詞,只是告訴我,「還是存在一些標準的」。
他最後並沒有接受我把剩下的書稿發給他的提議。
「存在一些標準」,真的嗎?
傑德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和我們開矛盾的玩笑,而是直接給出他的看法:「在夢境狀態中,沒有所謂『開悟的人』,因為在一個虛假的背景中,你不可能是真實的。」
所以說,傑德開悟了嗎?
根據他本人的說法,傑德沒有開悟。
在這裡,我只好玩一個在英文裡才最有意思的文字遊戲:NoonecanachieveEnlightenment.
沒有人能開悟。
只有「沒有人」才能開悟。
換句話說,在我們這些「靈性追尋者」的概念裡,所謂的開悟只是幻相。因此,「追求開悟」也是幻想。傑德在書中多次表達了這個看法,他說,開悟是「只有傻瓜才想要的獎賞」。
在曠野中,一群人在等待閃電。
在閃電到來之前,沒人知道閃電是什麼樣子。那些有幸被擊中的人,有的再也沒有回來,回來的那些告訴大家,只有真正體驗過才能知道閃電是什麼模樣。
與此同時,人們之間有千百種描述閃電的理論——《追尋閃電三百六十計》。
人們於是在黑暗的曠野中遊蕩,苦苦求索而不得。沒有閃電提供的照明,周圍是一片黑暗。
這時,一個被閃電擊中的人回來了。他告訴大家,別再找了,在曠野上還有別的事情可幹。
他說這件事叫「成為人類成人」。他說,「人類成人,那是一切的起點。」
所以,我們也不妨先別等待閃電了,比起傻傻地等著、做沒有意義的尋找,還有別的更有價值的事可做。
而且,說不定有一天……
一道雷霆從天而降——
轟!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