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ha Ho: Hello,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Sasha,何安蒔。
Andrew An: 老師你就是已經從事這個工作已經從事很多年了,對吧?
Sasha Ho: 對, 九年。
Andrew An: 好厲害。
Sasha Ho: 還好啦。
Andrew An: 沒有,你知道,就是那個像我一個朋友,就是很嚮往說為什麼會有些人會整理的這麼好,像他永遠都不會整理這樣子,所以就是常常就是很懊惱,你知道嗎?
Sasha Ho: 其實這個多多少少,跟天賦還是有一點關係啦,這個不能否認啦。
因為其實整理並不是像有些人以為說,只要把東西丟了。斷捨離現在應該大家都聽過嘛,很多人都喜歡討論斷捨離,或者是說我就是,只要能夠會使用很多的收納盒,買一堆盒子回來把東西裝進去,這樣就會整理。
可是實際上整理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用這兩個來帶過的,那其實剛剛講到的這兩個環節,它都只是大整理當中的其中兩個步驟而已,它不等於整理。
所以如果說對那個空間邏輯稍微好一點的,然後比較能夠做全面規劃的人,可能在學習整理收納知識的時候,速度就會比較快一些。
Andrew An: 但是你知道像比如說,如果一個人住的空間,這樣還OK,但是像老師書裡面寫的,比如說,兩個人的空間的時候。
Sasha Ho: 嗯。
Andrew An: 如果另外一半就是比如說,我們剛開始要,就是把空間就是哪裡,哪裡東西都要把它放在哪裡這樣子,那結果常常東西就,欵,怎麼又晚了,就是很多的那個儲物櫃,或是很多的,隱藏式的,可以放的東西其實都來不及這樣子。
Sasha Ho: 其實如果居住空間就是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其他成員的話,有的時候會蠻需要建立一些共識。
還有就是說,我在書裡面其實有講到一個案例,就是有關於挑選伴侶的時候。
應該在交往期間,要觀察一下彼此對待空間,還有對待物品的方式是什麼,然後跟自己是不是有很大的差距,還是說兩個人可以找到平衡點,因為很多時候,就是在交往期間,會忽略這種細節, 結果實際上住到同一個屋簷下,就發生很多的夫妻,後續都會為了這種家裡頭的整理方式,甚至有人會因為這樣子就離婚。
其實我們做這行,就是很常聽到這樣的情況啦。
所以我就覺得說,如果就現在目前狀況已經是這樣了,可能常常會有一些爭執,那麼我覺得彼此是可以找個時間,坐下來聊一聊,並不是說像開會那樣,但可以聊一聊,就是彼此對於目前居住空間的一些想法。
還有就是,如果真的沒有辦法達成共識的話,他是不是可以至少約法三章說,那公共空間是不是可以,不要放太多自己的私人物品。
Andrew An: 是。
Sasha Ho: 放回到自己的專屬空間去。
Andrew An: 是。
Sasha Ho: 這樣比較能夠讓那個公共空間稍微整齊一些。
Andrew An: 老師,我看你這一章節在講這個故事,然後就跟我朋友他們講,你看你就是選錯伴侶,所以才會怎麼樣永遠都整理不清這樣子。
然後你知道我那個朋友就說,我們就是已經結婚在一起好幾年了,那要怎麼辦呢?
Sasha Ho: 對,其實不是說選錯伴侶啦,只是說,我拿我自己講好了啦,因為其實我結婚前,我先生他就是在台北市租那個套房嘛。
所以我們交往期間,其實我就很常去他的那個應該算是雅房觀察,然後那時候其實就有觀察到,他的房間裡面蠻亂的, 可是那時候我會自我安慰,就會說一定是因為他房間太小。
Andrew An: 對。
Sasha Ho: 一定是因為他的房間,大概不到三坪大,所以他東西會堆成這樣子,是情有可原。
結果那時候,就因為戀愛期間會忽略掉一些訊號,所以結婚以後,我們婚後是住在那個,我公婆幫我先生買, 我公婆有提供那個頭款嘛, 我們在他們那個基隆, 買了一間很大的房子。
然後我想說,欵,房子那麼大,那應該就是之後沒有什麼問題,結果沒有想到是,結婚的前三年,就一天到晚為了這個家裡頭的整齊度,還有對待物品的方式吵架三年多。
那後來其實,我真的認真有想過要不要離婚,因為那時候我覺得說,跟我的要求,或者跟我個人的標準差這麼大,我還有沒有辦法繼續跟這個人走下去,我很難想像未來的可能幾十年,我都要在這種情況下生活。
所以一開始我真的挺絕望。 可是後來啊,你知道嗎?吵了三年以後,我終於認清一件事情,就是當我們對這個對方的一些行為,或是對整個空間有不滿意的時候,大部分人的直覺就是,我要要求對方改變。
Andrew An: 是。
Sasha Ho: 這是大部分人的做法,因為我最近剛好也遇到好幾個。
我最近有那個巡迴的講座嘛,跟有心人配合的一個活動,結果呢? 底下就會有聽眾QA時間詢問問題,我想要幫我女兒整理她很亂的房間,為什麼她不聽我的建議。
然後另外也有一對姐妹也會說,我想要回我老家,整理我父母那個堆了一大堆屋子的,一大堆雜物的那個老家,可是為什麼我父母不願意配合。
我當年也是這樣,就是我很想要去整理我先生的那些堆了十幾年,然後甚至他會從外面撿他認為還堪用的東西回家,為什麼我要求對方不要這樣做,對方還是不聽我的,大部分人就會在這種情況下很生氣,糾結於為什麼對方不聽自己的。
吵了三年之後,我終於理解到,就是我們很難要求對方改變,因為,當我們沒有辦法找到對方想要改變的動機時,其實是任何人都很難去離開他現有的舒適的狀態。
Andrew An: 是。
Sasha Ho: 書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章節就放在很前面,我就談到說,如果我們今天想要做任何的空間上的變化也好,或者是說你處理物品的方式也好,或者是你運用在生活上,其他各個方面,如果我們希望對方改變,離開現狀也好,那你一定要找到對方願意這麼做的動機,如果對方當下沒有任何動機,你就只能等待對的時機。
因為我自己其實後來花了12年的時間,慢慢的從自己先開始改。我從我可控制的空間先開始處理,後來再逐一的去改造家裡頭各個區域,因為一開始我沒有錢,所以我就會要求對方要變。後來我發覺不對,應該是我要自己想辦法改變看不順眼的環境。
Andrew An: 是。
Sasha Ho: 結果當我逐步改變,我先生也看到家裡頭越來越好看,越來越漂亮,他開始也會收斂他的一些行為,比方說他就再也不會拿他認為堪用的一些,但跟家裡不合的大型家具回來,甚至他之後,如果再看到這種東西,他會選擇先詢問我的意見。
到後來,如果您有看我第一本書,然後第二本書。這中間其實有講到,在我們這十幾年,快要20年的相處當中,有發生過一兩件很重大的轉機點是跟房子變動有關的,然後就是我抓住的那兩個對的時機,就請我先生淘汰了大量他累積的一些物品,他也願意,是因為在那個當下,我找到了能夠讓他接受配合的動機。
Andrew An: 這樣蠻好的嘞。
老師可不可以跟大家簡單講一下這幾個步驟的方式,好嗎?
Sasha Ho: 您說的是大整理還是一般的小整理?
Andrew An: 大整理就好了。
Sasha Ho: 大整理,好。
如果今天你想要對你的空間做一些很大的改變,比方說你要做動線調整,或者是換購一些大型的家具,或者是你想要改變家裡頭某一個空間的功能性,或者你要搬家,你要重新裝潢,那這些都算是很大型的整理,它就不太能夠像一般小整理,我們只是淘汰不要的物品,針對你要保留的東西做分類,然後找定位這麼簡單。
但是大整理呢?當中有一些問題你要先做一些釐清,比方說,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你的動機要夠明確,因為在大整理的這個工作的期間,時間會花的比較長,然後你可能要投注比較多的 精力,然後你甚至可能要花錢。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可能要有一些事前的準備,包含你要定一個最終的目標,最好有一個最終完成日,然後你可以倒推回來去看,那從現在開始,你每段時間應該做哪些事情,要列出一個整理計劃跟流程來。
再來就是也可以認清一下,就是你的現狀是什麼樣子,然後你的目標,你的理想狀態是什麼樣子,然後你可以大概知道一下,這個差距有多大,那麼我定的那個終極的那個完成日是否合理。
再來,就是你可能要有一些自我認知。比方說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你需要做大量的物品淘汰,或者是你可能要做一些選擇,包含說很多家具的選擇,你可能要比較能夠誠實的面對,自己是什麼性格的人,包含你對物品的執著度如何,然後你在選擇上面大概可以花多久,這跟你原先訂的那個最終完成日,能不能達標有關係。
還有,你可能要為了你這個大整理的計畫去挪出預算。
應該要準備多少錢,讓這個事情可以成真,如果真的預算很有限的話,你要怎麼樣去做?適當的比例分配好等等的。
再來就是如果在這個中間,你遇到了一些困難,你有沒有辦法繼續堅持下去。
還有,就是要挑選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
所以在這個書裡面,基本上就是在講這幾點,就是動機,然後行動。
還有就是一開始肯定要先檢討,你為什麼很多時候整理不如預期,再來就是我們討論,要如何找到自己真實的動機,可以促使自己有那個動力,去把這件事情完成。
還要做計劃,計劃當中就包含剛剛我所講的那些細項。
你完成了計畫出來了後,要如何行動。
因為整理的方法有很多種,並不是每個人都只適合一套整理法,我在這個書裡頭,就有講到你可以去對照,就是你自己適合什麼樣子的方式,然後最後就是你完成了以後,你要怎麼樣去有效的維持好這個狀態,然後比較不容易再復亂。
第五章節其實用了很多,我這幾年的一些處理,處理三間房子的大整理,我有把整個流程都寫下來,還有自己的思考的模式,可以讓讀者去做參考。
Andrew An: 對,因為其實我發現老師你在,比如說幫人家整理的,跟一般那個就是會整理家裡的那種整理是不一樣的,你知道嗎?
Sasha Ho: 你說說怎麼不一樣?
Andrew An: 因為你知道就是,我因為我老家就是有時候就已經很亂了。然後就是以前,還沒找到像你們這種很會整理的這種。
可以就是就變的感覺不一樣,也說不出來什麼,但是呢,我找那個清潔的,他就說東西實在太多,就是排好而已這樣子。
老師這邊的,應該是很有他的特色這樣子,就是從比如說,定位啊,規劃什麼,怎麼來走這樣子的。
Sasha Ho: 其實基本上要看你找的這個對象,你希望對方幫助你哪些環節,像有些人,他如果說是一整間屋子,都堆了很多他不要的東西,他可能找清潔或是找清運公司,或甚至搬家公司來把所有東西都清空,其實這反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做法。
但是很多像這種情況的案例,難就難在於可能還有人住在裡面,然後實際上居住在那個空間的人,他不願意放手,或者是他認為根本沒有處理的必要,然後他的子女,他的親戚,找人來想要動他的居住環境,那這樣子就很容易有衝突。
再來就是說,在整個工作的環節當中,其實很難達成目標。 那有一些居住者,他可能會處於一個被強迫的狀態,在當下接受這樣子的變動,但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前期很多環節沒有考慮到,或者是商量好的話,後續其實復亂的機率非常高,而且會非常快,就是他東西會再堆回來。
Andrew An: 是。 我就想說如果是長輩的話,是不是要等他已經不住這個空間,才有辦法去處理的?
Sasha Ho: 其實不見得。
就像我說很多人他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會希望生活當中去做太大的改變。
大部分人都喜歡待在自己舒適,且有安全感的環境當中。
那麼今天他到底為了什麼願意接受這樣子大的變動,需要找出動機。
比方說,像我書裡頭,有提到一個我自己的個案。在第五個章節,我就講到說我協助父母,從他們原先五樓的老公寓在中和新北市。後來就是一開始跟他們討論,未來是不是有換房子以及搬到電梯大樓的可能性,那他們原先那個房子,老公寓住了快40年,我父母不願意變動啊。
所有人都知道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會覺得,在自己的生活環境附近的那個生活圈都很熟悉,然後鄰居,朋友也都在那裡,其實沒有必要的話,根本沒需要動,對不對?
然後那個時候是我已經先看到未來有一些警訊。
依照他們的年齡推斷,這個樓梯大概還能爬多久,然後去觀察他們當下的身體狀態。
可是當時,我父母都認為他們還能爬,他們還很健康。那個時候我爸爸還不到70,爸爸那時候67吧,然後我媽也堅持她要爬到爬不動為止。
可是你看,就是事情不能夠等到真實發生了,他們爬不上去了才來做變動,因為那個時候的變動更困難。
所以我需要先給他們一些提醒,就是說你現在是很好,沒有錯,但未來呢? 然後可能還會跟當下換屋的房價有關係。
再來就是,你如果要做這個變動,你要往前推,中間可能會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來促使這件事情完成,所以你真的是不能夠,等到爬不動的那一天才來搬家,對不對?
但是因為我跟我妹回去講了兩年,他們都沒有想要改變的意思。後來是一直到2020年的時候,我找到了對的時機點 其實書裡頭後來有寫,為什麼後來我父母同意,我們前前後後花兩年的時間去溝通,但是當我爸爸願意主動跑來問我意見,說我跟你媽最近有考慮,好像我們應該可以慢慢的去看房子,未來我們願意換到電梯大樓,他主動提出這件事之後,就代表他願意付出。
接下來的一些比較困難的環節,比方說整理物品要丟掉,不要的東西可能要花錢,對不對?他要先有動機才行。
然後我就問他說,爸,你是什麼原因跟媽媽突然有這樣的想法。然後他就開始跟我講,他最近觀察到什麼事情,我們才能夠用他所提出的這個內容,再去附和,或者是再去push一點點,然後接下來是我要如何很積極的,去幫助這件事情快速完成。
Andrew An: 是,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幫他們找,找一個就是未來比較舒服的地方。
然後呢,開始幫他重新整理房子的機會,這樣子。
Sasha Ho: 我跟您說,就是很多長輩,他們不願意變動,除了大部分人可能會對於這些物品,或者他的環境有依賴度,有執著,他不想改變以外,還有一些長輩不是這個原因,他可能就算自己想變動,但是他害怕去面對那個很艱難的過程,因為他只要一想到就覺得很累,那如果是像這一種的長輩,我覺得改變的機會是非常大的。
但是去提出建議的人,必須要負擔比較多的責任,就是要辛苦一點啦,你就看看你自己能夠幫長輩做多少,他認為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是第一種,他安於現狀,他覺得我現在這樣很好,你們無論是我的誰,你們看待我的環境,或是我處理物品的狀態不對,那是你們認為,我覺得很好,如果是這一種的長輩,我覺得身為他的家人就要等待,然後可以先從自己的空間做起。
如果你在長輩家還有一個自己的房間,你自己的房間如果也堆著一堆自己的,在別的縣市放不下,又捨不得丟的東西都在自己老家。
說實在的,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先整理你自己的那個房間。 然後你有一些行動,可以讓長輩看到說,原來空間也是可以這麼好,也許會讓他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如果有些長輩,他還是很執著,堅持不要動,我覺得就尊重,因為畢竟是他住在那個空間裡。
Andrew An: 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一個方式。你講講以後就知道那個關鍵啊,其實很多人其實還是會遇到這種種的問題,然後就是唉…
Sasha Ho: Andrew,我先打斷一下,診療師不是我們這個行業的統稱,診療師是一家公司他們的診療師。
Andrew An: Okay Okay
Sasha Ho: 對,因為我怕大家誤會。其實我們這個行業叫整理師或是空間整理顧問。
Andrew An: 對,okokay,不好意思,因為沒有了解很深,不太知道這樣子。
Sasha Ho: 沒有關係,所以我特別藉由你的節目,可以跟大家更正一下。
Andrew An: 好啊,好啊,那最後有沒有想跟大家補充什麼的呢?
Sasha Ho: 補充什麼啊?我這本書裡頭其實副標就是有講到,超越一般空間收納術,你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在每一章的後面會有一個重點整理。
其實這本書蠻特別,因為我第一本沒有這樣子做重點整理,然後第二本我改變了整個書寫的方式,蠻多人跟我反映說,他們蠻喜歡我把這些重點/金句直接畫出來。
Andrew An: 對,可以打勾這個是不是可以。
Sasha Ho: 對,然後他們有辦法從這50件事,就是這些金句重點當中,去對應到自己當下的狀態,然後再去看看跟那個金句有關的那一篇故事,在寫什麼事情,有助於他們在處理自己空間的時候可以去對應。
Andrew An: 是。
Sasha Ho: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無論你家裡頭現在是處於什麼狀況,你一定有辦法在裡面找到共鳴。
Andrew An: 是,我覺得老師的這個金句真的是很貼心。
因為你知道故事很好看,然後有時候看看看,看到最後,重點又跑掉了,書後面跟大家提醒說金句,你可能要有這個,我覺得是蠻好的。
Sasha Ho: 因為其實我寫這本書一開始的動機,是因為我觀察到我很多委託人家裡頭,都有非常多的整理收納書,一開始我的出版經紀人,跟一些出版社也是很好奇,現在市面上這麼多收納書,尤其是日本的很多。台灣的好幾個整理師也有出書,還有韓國的,美國的,他們講都已經氾濫了,你為什麼還要寫這本書,到底有哪裡不一樣。
然後我就跟他們說,對,問題就在於我太多收納委託人,家裡頭都有收納書。有一個委託人,最高的紀錄是他家有21本。但為什麼還是那麼亂,所以這個是引發我好奇的點,我才去發覺說,其實收納整理它不可以只局限在,我去學習整理手法或者是斷捨離,斷捨離這三個字太流行了。
光是要斷多少,怎麼個斷法,多久斷一次?這些東西不是人家來教你,照著人家所寫的流程去做就可以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己身上,就是對自己的狀態,還有當下的生活了不了解,然後你在追求什麼?
我發覺有一些委託人跟我講,他有買那個什麼,比方說一日丟一物,他真的每天照著那個清單丟,他最後是把那個東西給丟了。他說根本沒有用,為什麼我家還那麼亂。 然後我後來對這種人,我會從頭開始跟他聊起,就是你亂多久,為什麼現在突然想做改變,然後能不能認清,你的現狀是因為什麼造成的,接下來你的理想是什麼,然後我就會評估,會跟他講,我們來看你的現狀是多久累積出來的,然後你的目標這樣,中間差距很大,接下來如果我要協助你做計劃的話,你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
Andrew An: 是。
Sasha Ho: 重點都要在於看這個人,他到底有多大的決心,要來完成他講的這個事情,我跟你講,十個裡面可能會有七個半途而廢。
Andrew An: 是。
Sasha Ho: 有些人是聽完計劃就覺得好可怕,不想面對,然後有些人是做到一半,遇到困難就算了。
然後可能中間只會有三個人走到終點。
Andrew An: 是。
老師,你協助一個個案時,會不會三個月去跟個案確認,你有沒有按照你的這一套邏輯走。
Sasha Ho: 如果是已經整理完畢的客人(委託人),我就不會再去定期追踪後續維持的怎麼樣,如果說他跟我還在預約的整理計劃的執行階段中,我會依照他自己所提出的,可以交作業的時間點去關心對方有完成了嗎? 現在目前的進展如何?
我有一個委託人跟很久,跟了七個月,後來他完成了。 其實每個人有自己的整理節奏啦,並不是說一定要一口氣完成就一定是好的,真的不一定,所以還是要先了解自己比較重要,因為你整個整理的過程,就是為了要真實的面對自己。
Andrew An: 是。
Sasha Ho: 所以按照別人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東西應該怎麼放,哪些類型的要放哪裡,其實對我來說沒有什麼一定。
Andrew An: 對。
Sasha Ho: 別人的方案不見得適合你。
Andrew An: 你知道,就是有時候就會有兩個結果,一個結果就是他改變了自己,然後去完成這一件事啊。
大部分就是像老師說的就放棄了,因為我個性就是這樣子,改變不了。
Sasha Ho: 對,其實我覺得有些人說我個性就是這樣,那也挺好,因為他認知到他就是這樣,我覺得沒有關係,你就接受你的個性,導致你現在是住在什麼樣的空間裡,所以本來就沒有什麼好壞的問題嘛。 當然,如果你有家庭成員的話,不要去影響別人嘛,對不對?大家還是要有一個空間界限。
我書裡頭有一個個案講到一個人,他就是也希望我去他家幫他做大整理,但是我進到他家,開始跟他聊的時候,他又告訴我說,其實他很愛他家裡這些東西,然後還有跟我形容這些東西,對他來講的重要性。
後來我反而勸他說,那你既然這些東西對你來說那麼重要,那你為什麼要跟我預約做大整理,他才告訴我他的動機,是因為他看到朋友家很漂亮。
Andrew An: 對啊。
Sasha Ho: 然後他覺得看看他自己家東西這麼多,不像他朋友家那個好像樣板屋,他覺得有點丟臉。
Andrew An: 對,就是這個。
Sasha Ho: 這個故事還蠻好玩的,我後來反而勸他了。
我說,你可以不用整理耶,因為你家其實不亂,只是東西多而已,他其實歸納的還挺好的。
Andrew An: 是,就是,你知道每個人都會有這個夢想說,最好整理像樣板屋一樣。
Sasha Ho: 對啊,你知道其實我有遇過一個委託人,這是幾年前在第一本書裡頭有一個個案,很好玩,就是有個委託人,他的興趣非常的豐富,他自己本身就是當老師,然後他還有學做手工皂,然後還有收集一些可愛的東西,一開始他房間亂七八糟,我去問他,那你的目標是什麼?
他跟我說,他想要挑戰就是極簡。 因為他看到網路上那個極簡的空間好乾淨,好漂亮,她想要極簡,然後我就觀察他屋內的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類型,其實是跟很多他的興趣有關係。
我就跟他講,如果你要過極簡生活的話,這些東西都不可以存在,你能做到嗎?因為你要扔掉,你要扔掉很多跟你的興趣,還有你人格所喜愛的這些相對應的物品。
你能否接受?因為那等於是換了另外一種生活模式。然後他就說也是,你看我興趣那麼多,這些東西如果全丟也沒有道理。
我說對啊,所以並不是說極簡,對所有人來講都好,它只是不適合當下的你。
Andrew An: 是。
Sasha Ho: 可能有一天你的日子過到,你覺得這些都是浮雲,那些興趣都是過程,我都學過了,我現在都不需要了,那個時候可能你就能做到極簡的境界。
但如果當下的你還是依然熱愛你的生活,你的東西,這麼的多彩多姿,這麼的豐富,你又羨慕人家極簡的環境,這就是自相矛盾,不夠誠實。
Andrew An: 對,沒錯,好,今天感謝老師跟我們分享這本整理之外,超越一般空間收納術,你需要知道的50件事,布克文化出的好書,謝謝老師。
Sasha Ho: 謝謝Andrew,bye bye。
Andrew An: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