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 人生超整理 | 安一心 專訪 仲間出版 總編 郭玢玢

心悅幸福樂 | 人生超整理 | 安一心 專訪 仲間出版 總編 郭玢玢

斷捨離在近幾年一直蔚為風潮,三不五時就會聽到別人在分享他們相關的經驗
似乎好像只要一切都整齊乾淨了,就能讓人生回歸正軌、煥然一新

但其實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只有唯一的解法
那麼,是不是還有不同於斷捨離的其他觀點、思路,也能讓自己的人生回歸正軌、煥然一新呢?

在本集節目訪談的著作<<人生超整理>>中,森博士提出了許多讓人耳目一新卻又發人深省的觀點、建議,提供讀者參考與省思。

就像是在整理之前,請先思考一下
●你為什麼要整理?
●整理對你有什麼意義、好處?
●什麼是適合你的整理方式?

當你覺得外在凌亂、內在紛亂或是找不到方向時,可以試著看一下本書
也許就能從中找到啟發與建議,進而直接或間接地改善你的現況喔~

以下是小編在本集節目中還蠻有感覺的幾句話,分享給大家:
◆想要煥然一新,該整理的不是物品,而是你的思考方式、人際關係,還有你自己
◆我們會被一些既定的框架跟想法所限制,因而所忽略掉一些事實與面向
◆整理有很多不同方式,選擇,就是思考的過程
◆凡事為自己而做,才是王道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DZp61O

主持人: 
好~
歡迎聽眾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我覺得是近期以來比較特別的一本書。

因為大家都在教人家怎麼收納、怎麼斷捨離之類的,
但是我看了這本書以後,非常安慰我的心,因為我常常覺得【整理是到底要整理什麼?】
這一本書叫做人生超整理,是仲間出版社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
我們今天邀請到這個出版社的總編,來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來~
先跟朋友打個招呼吧~


郭總編: 
主持人好~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仲間出版的總編輯郭玢玢,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來談談這本書。


主持人:
是~
可不可來跟大家講,大家不是都在談說要斷捨離,
要不要把家裡都整理得很乾淨,這樣才會有那個意識清楚之類的。
但是這本書,它另外一個想法是什麼?


郭總編: 
我自己也跟主持人有一樣的感覺,就是看到這個書有點得到救贖的感覺。

因為這幾年來,大家都覺得斷捨離是一個很重要的風潮,
也都會覺得說,把東西整理乾淨了,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就跟著煥然一新了,
自己的工作、生活可能都會因為這樣有一些改變。

當然,這樣的願景是很好,可是可能很多人實際去做之後,才發現這真的好難啊~
如果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做到斷捨離,或是三不五時就會亂起來的話,
我們的人生是不是就沒救了,還是說有序的人生就必須是整齊乾淨那樣的一個樣貌嗎?

所以那時看到這本書時,就覺得森博士老師提供我們另外一個新的觀點。
他的觀點也不是要你不要整理,而是要你在整理之前,應該先思考
●你為什麼要整理?
●整理這件事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好處?
●什麼樣的整理方式是適合你自己的?

其實它最重要的,就如同副標所講的,
任何整理術都比不上你開始思考,
想要煥然一新的話,該整理的不是物品,
而是你的思考方式、人際關係,還有你自己。

你先把自己整理好了,把你自己想清楚了,
你身邊周遭的一切,不管是具體的東西,還是抽象的東西,
其實都會跟著一起井然有序。

我覺得這個觀念,其實很值得介紹給大家~


主持人:
可不可以來跟大家講一下,這個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論點?


郭總編: 
我大概簡單介紹一下這位作者
森博士是一位很有名的小說家,
原先他是讀工學系的,在40歲前是一個工學系的大學教授,平常工作就是教課跟做研究。

到中年時期時,因為他想要兼差賺一些其他的收入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所以他開始寫小說。
想不到寫小說也這樣順利,第一本書就得獎,從此開啟他寫推理小說這個路程。

這樣子寫了很多年,到現在已經從學校退休了,小說也已經停筆了,現在改寫生活散文。
生活散文的部分,因為他是理工系出身,不管是看待人生、看待生活或是寫散文這些事情,
其實他都抱著研究的精神跟一種質疑的角度。

所以,他常常會針對我們既定的一些現象或事實去思考,
【這樣是對的嗎?】、【有沒有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如果從反面來看,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了呢?】
他會針對這些事情去做這樣子的思考跟懷疑,
從中去扒出或理清楚出一些我們可能會忽略的面向,
或是我們被一些既定框架跟想法綑綁後,所忽略掉的一些事實。

我覺得,這本書也是這樣子衍伸出來,
他在書裡講到,他就是那種完全無法整理的人,
也有提到大家印象中所謂的研究者、創作者的工作室,通常都不可能是有條不紊的,
都會擺了各種東西,可能是一些暫時進行到一半的工作、畫到一半的圖畫或是一些創作,
或者是說像教授的書房、研究室,一定是堆滿了書籍。

他覺得這樣紊亂的環境,
可能乍看之下,旁人會覺得【這麼亂,你要怎麼工作?】,
但他反而覺得這樣凌亂的環境,是充滿了可能性的地方。

因為,在這個滿坑滿谷這樣的一個物件,或是各種的東西攤在他眼前,
他可能隨時會因為看到某個東西而有一個的發想,
然後就想要去做某件事情,或是想到一個新的Idea。
這樣一個凌亂的環境,對個人的創作來講,還是很有幫助的。

他覺得,工作環境也是要看狀況,
如果是比較在機械性、需要專注力的工作,
你當然需要一個很乾淨整齊的環境,
因為那樣的環境是有助於你專注的。

但如果,你從事的是創意性或研究性的工作,他覺得有點凌亂反而是更適合的。
所以,他根據他自己這樣子的一個感受,跟他的這種經驗與理念,
發展出他的直覺,並分享他的講法給大家。


主持人:
其實,我常常有這樣經驗,
我雖然書房有一堆非常多、雜亂的書,
但是當我想要什麼樣的資訊,或是我想要個東西,
裡面其實是亂中有序的,我隨時都可以拿出來,
所以在看他在談這個的時候,心裡非常地安慰。

那可不可以進一步談它裡面在講的思考要怎麼去整理?他的觀點是什麼?


郭總編: 
思考這個部分,我們通常會覺得說,所謂的思考就是整理你的腦子。

作者舉了一個蠻清楚的例子

就像是圖書館的書架,就是要一個很清楚的分類,
你可能需要在大量的學習跟記憶之後,把這些知識塞進腦子,
再根據這些知識的種類、內容去做條理分明的分類。
而在你需要用到的時候,再把它立刻擷取出來。

這可能是我們一般想像中,所謂的整理腦子,這當然也是一種整理。

可是,森老師另外提出一個觀點。
我們常會把學習跟記憶都認為是,這就是在動腦,因為你有用到腦子記憶與吸收東西。
可是,他認為所謂的動腦,應該是不只這個輸入的部分,其實還要包括輸出的部分。

所謂動腦,就是你在輸入這些東西後,
你要想想【怎麼活用它】,而不是【塞進去就好,再從這死板的記憶提取】。

就像我們以前考試背書一樣,
我只要把這些東西硬背進腦子,考試時寫得出來就好了,
這其實只是輸入,而不是真正的輸出。
因為你只是照本宣科把它像列印一樣列印出來。

他所謂的輸出,其實是要動腦,
所謂的動腦,就是他一直在他的所有作品裡都有強調的—思考。

在做每一遍事情之前,其實你應該要先理清楚你的整個思緒的脈絡,
【為什麼要整理?】、【整理後對你有什麼意義或好處?】、【如果你確定你要整理,你要做什麼樣的整理?】

整理有很多種方式,
什麼該整理、什麼不該整理、什麼可以放棄,什麼不可以放棄,
這些其實都是要經過選擇的,所謂選擇的過程,也就是思考的過程。

作者認為,這樣的思考過程,反而其實是更重要的,會比我們單純只是一直輸入要好的多。
糟糕的是,現在的人,可能連輸入這個事情都不太行了。

因為現在的資訊太過片段,常常一天可能閃過好幾百條、甚至好幾千條的資訊,
可能明天又有新的塞進來,但今天可能還來不及吸收消化就忘掉了。
這種片面的資訊,對我們不管是心靈的成長還是知識的成長,所能幫助的有限。

另外,他在思考方面有提到,
他很鼓勵大家多做發想,就像是雲朵一樣的記憶跟想像,
你不要太要求自己腦子裡,一定要像圖書館的書架一樣排那麼清楚。

有時候,你可以試著去塞進不同的東西、點子,
像是一些可能不同領域的東西或是不同集合的東西,
把它們都混在一起,讓你自己盡情的去發想、去想像。

搞不好,你會因為這樣有了新的創意、Idea 出來,
讓你的工作或者生活,可以有不一樣的面貌,
這些是他在思考裡頭非常強調的重點。


主持人:
我覺得,思考真的要像這位作者在談的這樣的模式,我覺得會比較好。
否則,你會發現我們真正要完成一件事情,
你總是在尋找想法或是解決方案,頭腦我是覺得是比較不靈光的。

那可不可以再講一下,他在談人際方面,
人際當然是在談最好是要斷捨離,但是作者的另外一個觀點是什麼呢?


郭總編:
他覺得最應該斷捨離的,才是人際關係。

其實,大家可能都會覺得丟物品還好,可能還比較好取捨,
但是碰到人際關係這件事情,大家就是覺得會揪成一團。

他強調的,反而就是說最應該要斷捨離的,就是人際關係。
所以,你應該要先想清楚你自己的心情,先斷捨離你自己的心情,
如果你有太多割捨不掉、牽扯不掉的東西,那就是在攪亂你自己的心情。

其實,森老師的人生觀是非常灑脫的。
我們可能暫時做不到像他那樣,
可是,我覺得也算是一個方向,跟一個精神的標竿,可以去學習。

就像他覺得,他死後不需要小孩幫他造墓或是辦喪禮,
他覺得,這人死就只是歸於塵土,這是自然的。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你不需要勉強自己去應付一些很形式化的人際關係,
尤其是像他在前言的時候就有講說,
不要留下負債、人情、一些麻煩事給子孫。
親戚關係如果不想維持,那就斷了這緣分。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乾脆、犀利,可是我們常常會煩擾的,也就是這些事情。

他倒不是說,我們就要與世隔絕,只要自己好就好。
我覺得,他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些什麼、自己的人生重點在哪裡。

當你想清楚你自己人生最優先的事情是什麼,
可能是你自己的夢想、你想要達成的某個目標,
當你理清楚這個優先順序之後,
你就可以慢慢地去捨棄掉一些對你來講不是那麼重要的關係,
尤其是現在有很多人有網路成癮症。

其實,適當的使用網路,
或是利用網路去發展一些可能在你的現實人際成長中不可能接觸的人,
去發展一些很健康的關係,其實是很ok的。

可是,如果當你過度沉溺在這樣一個比較虛幻的關係裡,
去追求按讚數、網友的認同的話,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之所以會沉浸在這樣一個比較不好的關係或是這樣的一個心情裡,
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一個重心,
或是沒有理清楚自己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跟原則。

其實,他強調的還是,
凡事為自己而做,才是王道,
我覺得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觀點。

為自己而做,並不是要你完全自私,
而是在先顧好自己的事情之後,你再去思考你應該跟別人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哪些人是可以靠近、哪些人也許可以疏遠不用那麼在意,
這些都是需要透過思考去釐清的。


主持人:
是是是~
沒錯~
否則,大家都一直在刷存在感。


郭總編:
刷存在感,當然是每個人一定都會有的這種心理需求。
可是,如果太過Over,變成有點病態或是變成一種依存性的話,
就可能不太好。


主持人:
所以,我覺得這本人生超整理真的是還蠻有趣的。

那最後有沒有什麼想要跟大家補充的呢?


郭總編:
我想這本書的確是蠻有意思的書,剛剛也只是講到一部分,裡面還有一些很有趣的觀點。

而且,森老師的文筆蠻幽默的,
他常常有一種冷掉的幽默感,感覺是在講很正經、嚴肅的事情,
可是他又會用一種很反骨、唱反調的語氣或想法,去顛覆你的思考,
讓你有一種被打臉後還蠻開心的感覺。

就好像是一方面被逗笑、一方面又被打臉,
而在反過來思考之後,
又會覺得這些事情真的是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有了他的提點,可能我可以對這些事情有新的體認跟想法。

我覺得讀他的書,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也很希望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多來看看森老師的作品。


主持人:
謝謝今天郭玢玢總編跟我們分享他們仲間出版的這本【人生超整理】非常好看的書。
謝謝~


郭總編:
謝謝~
心悅幸福樂 |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

心悅幸福樂 |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

購書連結:https://is.gd/EoSurn

我們本能地逃離陰影,但陰影總會出其不意地一再出現, 只為了提醒我們:擁抱陰影才是人生的解方。

「陰影」是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概念,貫串體系,榮格的女弟子馮.法蘭茲甚至大膽疾呼:「陰影就是無意識整體。」 那些令我們厭惡、憤恨、忌妒、鄙視的人或特質,就是陰影的躲藏之所。
它總是投射在親近的人身上,例如煎熬的親子與伴侶關係,往往反映著我們的陰影議題。
但其實,陰影是自我的一部分,更是創造、圓滿自我的活水。要解開心中枷鎖、邁向完整,我們不得不低頭親近一度被自己捨棄的陰影。
榮格分析師強森是位優秀的說書人,他在本書中從西方文化、歷史與宗教的觀點切入,由個人、集體與原型三個基本面向,交織日常經驗和文化歷史故事,破解二元對立世俗性觀點的迷思,揭示陰影的神聖價值。
 

 

 

安老師:
親愛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跟大家介紹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
很開心邀請到魏宏晉老師來到線上,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魏老師:
各位聽眾好很高興來到線上談心靈工妨出的新書,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
這本書是本翻譯書籍簡潔有力介紹榮格陰影概念,書非常詩意很好閱讀。
 
安老師:
本書翻得蠻好的,書中深度是要讓聽眾朋友好的去讀,
在閱讀前請魏老師跟大家講一下,這本書到在講什麼?
 
魏老師:
這本書是總括榮格實際運用概念,榮格心理學所講的是人的一生走的是個體化旅程,
個體化就是整合自己在個體化終點變成完整的人,完整感覺自己是跟外界有連結但跟外界課題是有所區別。
 
個體化過程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陰影,榮格最早進入精神領域用的不是陰影而是情結兩個字,
跟佛洛伊德相遇合作就是從情結概念開始並在他手上進一步理論化,
佛洛伊德在實務工作室裡發現人心裡在碰到特殊感受或情境時會過不去,
他認為是身體裡累積的一個結在那,這是他的理論也無法實證。
 
榮格從博士畢業後到醫院裡工作,首先接觸到的研究是字詞測驗研究,這研究跟現在測謊器原理是一樣的,
找實驗者在身上連接線測你的血壓、脈搏、情緒、呼吸,看你在碰到某些問題時的反應時間,
實現發現某些詞語組合一起在實驗者上是過不去的,這實驗可以證實佛洛伊德情結的實證。
 
佛洛伊德情結理論把人類心靈分成不是好就是壞或非黑即白理論,
情結是以前受過創傷經驗不願面對、討厭、不喜歡的通通壓抑到心靈裡去,之後時不時就跑出來影響心靈與生活。
 
榮格在進一步研究後不認為是這樣,這些情結不是非黑即白,某些被壓抑進去的是屬於個體性的,
出生時可能本就是我的個性部分,只是在面對成長過程裡這些是不被喜歡的,或是去比較出來的結果,
慢慢覺得不好的會壓抑進去,另外面對整個社會及文化也會有相同問題,反而把自己個性一部分壓抑進去,
這不是你的樣子而是迎合你的個人經驗在迎合這社會,這就變成兩個部份的是個人陰影及集體陰影,
這些陰影無對錯而是怎麼運用它,甚至要怎麼拿出來整合成你的一部分。
 
安老師:
擁抱陰影
陰影包含你的內在個性整合,也有外在不被認同狀態,跟榮格談的無意識關聯性有哪些?
 
魏老師:
精神分析談的就是無意識,無意識就是不被我們意識所察覺的。
佛洛伊德認為人是個人無意識,人出生時就像一塊白板一樣,
所有心靈跑進去東西都是後天的經驗,無意識東西都是自己壓抑進去的。
 
榮格認為人類有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你生生世世生而為人就有的,
不是生命學上的輪迴什麼的關係,是生下來大腦被設定成的樣子。
 
要探索無意識時最先碰到的是陰影這部份,凡是你不喜歡不應該有的最後都變成陰影,
跟陰影相反的就是變成一個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要面對集體壓力面對外面樣子。
 
安老師:
這本書最後特別談到,如何讓內在黑暗面可以用宗教方式靈光,靈光在講什麼?
 
魏老師:
靈光在榮格心理學來說就是自信,這自信是神的原型。
身為人類有大腦會思考面對這森羅萬象宇宙及生活經驗,總是會想到終極問題最終極最完美樣子,
不管你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或是懷疑論者,終會想到這宇宙最終極是什麼?
 
最終極它就是一個神,這個神是最完美狀態,這完美狀態在這宇宙裡讓我們敬畏的就是光,
光是很純粹神聖的神祕的,但是人類對光的探究還無法知道光的本質是什麼,整個宇宙奧秘就在光上面。
 
有陰影時代表是什麼東西擋到光了
榮格談陰影有3個層次
1. 個人陰影:個人經驗把光擋住所以形成陰影
2. 集體層次:社會經驗文化把光擋住了
3. 原型:最終極原型的神,這神是意識所想像的,
    人的意識都會受到一部份你的文化、個人經驗、經歷的歷史,
    這些總和起來意識上出現自己以為認同的神,這些是陰影往內在投射與神結合,但這神不能存在因神是完美的。
 
人類所創造的神裡面有片面性,像基督教聖經裡耶和華是非常殘暴的,
它所發出來的光雖讓人敬畏,但那光是有熱的會燒死人,舊約得神是非常殘暴的,
到了新約時代這耶穌必須作為一個人,親身去經歷那些苦難,最後才能被盯在十字架上,
就是經歷這些苦難讓神的兩面性整合,變成一個完整的神,
這完整的神對人有限意識來說還是神秘的,只要完整了它就是靈光照耀我們。
 
安老師:
我覺得魏老師今天跟大家介紹非常精采,最後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呢?
 
魏老師:
這本書非常簡短像散文容易讀,剛開始不要一定要的到什麼,輕鬆讀著哪天會有靈光一閃感覺就好了。
 
安老師:
老師在這本書導讀,讀者要先把它看懂,看懂後再去讀這本書是非常好的。
今天謝謝老師跟由心靈工坊出的好書,謝謝!
 
魏老師:
謝謝主持人,謝謝!
心悅幸福樂 |每一次因果,都是人生最好的練習: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安一心 專訪 高煜婷

心悅幸福樂 |每一次因果,都是人生最好的練習: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安一心 專訪 高煜婷

你是否有發現,上一秒明明還很開心歡樂,

下一秒卻發生一件很晴天霹靂的事情?

人生瞬間從彩色變化成黑白?

 

 

 

或是前幾天你還在跟同事談論某一個人的八掛,

幾天後自己卻變成八掛的主角?!

八掛的內容還完全與事實不符,簡直就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我們常常會覺得,人生嘛~總是會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

然後安慰著自己,只要撐過這一個關卡就能解脫了!

 

 

 

如果當下你又看到,其他人的生活都過的很順遂,

你只能眼紅的說:「他們就是上天寵愛的孩子,永遠都比別人幸運!」

 

 

 

但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每一事情的背後,都隱藏著我們看不見的因果輪迴喔!

只是,我們都沒有察覺到而己。

 

 

 

本書有提到很重要的五大法則,只要你抓住五大法則並實踐它,

就能成為上天寵愛的孩子,做什麼都很順遂~是不是很棒呢?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n5X43d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好書,是值得一讀再讀,你覺得它不錯的話,它是可以流傳百年的書籍。

 

 

我們邀請到柿子文化的編輯煜婷,來跟我們分享。


他們有一本好書,我覺得是值得一直出版再出版的書<每一次因果,都是人生最好的練習>。

來跟聽朋友講一下,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呢?


 

高煜婷:

 

 

 

各位聽眾大家好。

<每一次因果,都是人生最好的練習>,是英國比較早期,
一位比較新思潮的作者,是由詹姆斯.艾倫所寫的一本書。

 

 

他蠻相信,我們生命中的一個法則是困果法則。

 

因為我們出版過,他的其它兩本書,有一本叫做<你的思想決定業力>,另外一本是<所有境遇都有福報>。

 

 

那到這一本來講,我覺得跟前面那兩本更不同的是,它有蠻實際的一些原則,跟做法分享給大家。

 

 

 

他的概念就是說,因為他相信所有事情,都會有一個原因在前面,

但是這個原因往往是我們很難察覺的,它會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
或是我們一些行為當中,但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會覺得好像都不是我們的選擇啊。

 

 

 

那為什麼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他的意思是說,它本來就不明顯,因為你的思想、行為及性格,
它可能其來有自,而且累積很久,再慢慢形成現在這個樣子。

 

 

 

可是我們不認為,你會形成現在這個樣子,或這樣子的想法,背後可能有一些什麼樣的成因跟成果。

 

 

如果你最近覺得過得很不好,或者是你最近過得很好,或者是看別人過得很好,然後你過的很不好?

 

 

你又覺得人家運氣很好,或者最近可能運氣很不好。

 

它背後的概念就是這樣,就是說他怎麼會這麼好?

好像不是他應得的,或者我怎麼會這麼糟?

 

 

我明明也沒做什麼事啊,為什麼惡運就倒上來了?

 

可是,其實有很多我們可以去思考形式的地方。

 

 

我們直譯他的書名的話,它叫做<快樂與成功的基石>,基礎的基石頭的石。

 

 

我們會取這樣的書名,是因為我們會把一些比較信仰上的觀點,我們有時候常會把因果,看得有點宗教性。

 

 

 

甚至有一點點說,我現在那麼糟,可能是以前怎麼樣的,我現在也不能怎麼辦,
但是我們其實取這個書名,是我們覺得現在的這個果,其實可以讓我們回去檢視,
可能曾經怎麼樣了,然後導致成現在這樣的結果。

 

 

 

因為我們人生,還有接下來要繼續走,如果當下我們開始做出,
不一樣的選擇跟改變,它就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發展。

所以我們才會把,這本書取為<每一次因果,都是人生最好的練習>。

 

 

這本書分享的主體是,如果當我們真的發現,眼前真的好或壞的時候,
我們可以從哪一些點,來提醒自己做出某一些改變。

 

 

 

這些改變是詹姆斯.艾倫,在他的冥想中,及他的生命關卡中所發現,
它可以幫助你的人生更順遂,或是更好一些些基本的原則跟法則。

 

 

我們乍聽之下,都是我們很耳熟能詳的一些東西。

 

可是,真正我們實際做到,或落實到我們生命當中,它所產生的力量其實是蠻大的,可是我們好像有點輕忽掉了。

 

 

所以他在序裡面就提醒我們說,如果我們要過得快樂一點、過得成功一點,甚至平靜、平安一點,
你就要知道你得做什麼,你的生命才不亂跑。

 

 

 

他就跟我們分享說,他覺得有常見的有五個原則,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

 

 

那第一個就是負責。

那所謂的負責呢?

 

他都會用很簡單的語言來說明。

 

 

總之,你盡力做好眼前你應該要做的事,另外一個就是每個人的責任都不一樣,
所以你做好你自己,專注於你自己應該要負起的責任,但是你不要太去管,別人應該到底要怎麼做,那是別人的責任。

 

 

 

這樣你才可以,先把自己的應該要做的做完,不然你光去想別人,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子的習慣。

 

 

 

主持人:

 

 

 

我有問題。

就是像一般,比如說媽媽覺得,小孩沒有讀好書,或是小孩子不會選擇。

 

 

比如說,小孩現在這時候,應該是要讀書,而不是追劇,或者不適合買手機給小孩,這是我的責任。

 

 

 

是這個意思嗎?

還是說,小孩有小孩自己的責任,他應該就是要把自己的書讀好。

是會有衝突嗎?

 

 

 

高煜婷:

 

 

 

我覺得小孩子,他們可能也會有,他們適合發展的方向,
那我們大人到目前為止,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成長歷程,
我們的成長歷程,可能會告訴我們怎麼樣的選擇,或許會比較好。

 

 

 

我覺得是說,因為妳身為媽媽,妳應該會認為自己有媽媽的責任,
必須幫助孩子做出,對他比較好的選擇,但是以這個部分來講的話,我覺得她教養上,有教養上面的想法跟觀點。

 

 

因為妳的責任,妳是要幫助他,所以妳還是得做些什麼,可是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再幫助孩子。

 

 

 

比方說,他現在他應該要讀書,那妳可以提醒他,但是如果妳幫他選擇,不適合小孩的方向,可是妳認為很好。

 

 

親子之間跟孩子學習發展的又不一樣,所以我們在過程中,有需要調整的部分。

 

 

 

因為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我們的身份會有我們自己應該要負的責任,
所以你還是得依照,我們應該要負的責任,去做出應該要做的事情。

 

 

只是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所處的環境也不一樣,你應該會在做中,知道我是不是要管到這個地步?

 

 

 

至於要負責到哪個地步,是需要在過程中去體驗,才會慢慢地有經,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是適合的。

 

 

我要為孩子點某一些方向,那個方向到底合不合適孩子,我是要讓他適性發展,
還是他一定得照我的做,這個都是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出思考或判斷的地方。

 

 

 

主持人:

 

 

 

對。我覺得這個作者,雖然他短短的講負責,後面幾少少的說明,
但是我覺得,還是要很深刻的去思維或者去思考,負責背後的含義是什麼,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那煜婷再繼續跟我們講,他還有其他的什麼法則呢?

 

 

 

高煜婷:

 

 

 

第二項守則,他提到的是誠實。

那誠實的解釋是,不管是我們在說話或是行為,甚至你神情或是你自己的心態上, 是屬於沒有欺瞞的。

 

 

他的有一個比較直白的解釋是你要真誠的待人, 你的心口要如一, 也不用特地的討好,也不用特別的卑躬屈膝 。

 

 

 

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老實講我覺得,雖然它看似簡單,但是不太容易。

 

 

因為我有時候連自己都會騙人,所以它看似真的是我們都知道的一些想法,可是其實並不是很容易。

 

 

那他在講誠實的後面,還有特別的一張,有特別講到針對語言的部分。

 

 

 

他告訴我們說,不管是在靈性或是你精神上的發展,想要更上一層樓。

 

 

他認為有一個很重點,就是我們要儘量接觸屬於真實的東西。

這樣說好像很籠統,所以他覺得,你可以先從你講話開始。

 

他在那個章節有特別的跟我們分享說,你只說真實的話。

 

 

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他有提點到一點,就是說你要小心,
因為有些人說話真真假假參半,所以不得不說慌,這樣對你會比較好。

 

 

 

有時候,你覺得這樣子對你的處事,或是說什麼可能會比較順利,
或者是說你想要隱瞞某些事情,對你而言是善意的謊言,但別人不一定覺得是這樣。

 

 

 

他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長期維持帶著欺瞞與欺騙的語言,
在說話的時候,它一定會對你的心靈上面,造成某一些影響。

 

 

另外一個他覺得,比較嚴重的是毀謗,或者是說三道四的行為。

 

他認為毀謗有時候,比故意說謊話還更不好。

因為有一部分的毀謗,它出自於誤解。

 

 

 

比方說,可能他覺得被同事莫名其妙的背了黑鍋,他很不開心,
也覺得這樣很不對,然後就去跟另外一個人講。

 

 

 

他講的時候,會將他的心情帶入語言中,所以他不是很客觀的描述這件事情,
然後另外一個人聽到,他就聽信了這件事情,也將它傳出去了,
再一個傳一個會使傳言的變化變得很大。

 

 

 

最後還會變成非常惡性的循環,甚至是說,每個人都會加一點料。
我們現說是這樣說,人家聽他是不是聽了全部,或者是聽了之後,
放大了某一部分,我們都不曉得就傳出去了。

 

 

 

所以,他認為會這樣子的語言會很恐怖,是因為它有時候聽起來很像是真的,
可是他就把這些不好的話語傳出去了,聽的人也會受影響,然後你又傳出去,
這樣子就等於是說,他在散發出一個很大且很不好的狀況。

 

 

 

所以他認為說,這一點是要特別注意的,而且還認為說,
如果你是會聽信毀謗之言的人,其實跟毀謗的人一樣。

 

 

 

那就是表示說你,如果你平常習慣只說真的話,人家在傳言到你身上的時候,
其實你會自己會思考,到底是不是可以再傳出去,或者說他講的是不是真的?

 

 

 

就算你是那個當事人,聽到這樣子的毀謗之語的時候,你會比較冷靜,
也會知道對方講的並不是事實,也許沒有辦法立刻改變外面傳言的狀況,
可是你的內心會比較站得住腳,比較不會受影響。

 

 

 

因為你不是那樣子的人,所以你就比較不會受影響,你會比較站得住腳。

你的心情上,甚至你的做為上,不會一定要去反駁。

 

 

 

因為你知道,你不會變成這樣子的人,所以他認為,如果你能養成說真話的習慣,
裡面也包含了,你該怎麼樣說,才不會就是讓別人有所誤解,能讓你比較容易認識所謂的真相。

 

 

 

如果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生命的一些很基本的原則的時候,
等於是接受真實的美好,所以我們會很傾向去接觸這樣子的東西。

 

 

但是它平常很難做到,而且有點籠統,所以如果能養成這個習慣,會是一個蠻好的習慣。

 

 

 

因為它會幫助你在這條路學習上,比較容看到或碰觸到比較美好的部分。

 

 

 

主持人:

 

 

 

我覺得,他這幾個簡單的法則跟原理,尤其字都非常簡單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

 

 

那剩一個法則對嗎?

 

 

 

高煜婷:

 

 

 

對,他總共有五大法則,另一個就是節約。

他不只是說告訴你不要浪費,還包括心靈上或精神上的節約。

也就是說在你的生活作息上,等於不浪費太多能量。

 

 

 

比方說,你的感官享受過多,你的能量會被消耗,不是只有物質上的消耗。

當你的能量節約下來了,你才能做更多的思考。

 

 

比方說,你希望可以認識更多的真理,你才有可能靜下來,在某個時候好好的去思考、沉思。

 

又或者是說,你可能會希望拿這個能量,來做去做更多的事情。

 

 

比方說,他的下一個原則是慷慨。

 

 

 

它不只是指所謂金錢上的施捨,還包括說你思想或行為上,對別人表達某些善意,
可是你得有這樣子的能量,節約下來的能量,你才能去慷慨這件事情,所以這兩個是連結互動的。

 

 

 

那最後一個就是自制,他覺得是一般人需要留意,因為你能做到自制,前面的那一些原則你就通常可以做得到。

 

 

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有時候會遭遇人生中某一些混亂,沒有辦法長期的自制是一個蠻主要的原因。

 

 

 

比方說,你各種道理都知道了,可能你沒有辦法約束你自己,
或者是控制你自己要做到,那就會達不到,因為你只是知道而已,
所以他認為自制很重要,它等於是幫你付出行動的很重要關鍵。

 

 

 

主持人:

 

 

 

沒錯,所以我剛才就一直在重覆。

書上寫節約就節約呀,這有什麼?

 

 

但是如果你認真去看,尤其它後面還有特別講一些,好像你知道但是你卻不太清楚的一些東西。

 

 

 

還有就是,你現在編排越編越好了,美編看起來很舒服。

 

 

 

高煜婷:

 

 

 

因為我們就是想說,作者詹姆斯.艾倫的文章就是有這個特性,
他都不會跟你講的很長,可是他會把關鍵的原則提點給大家知道。

 

 

但是你仍然需要去思考,就像我們剛剛聊到的,你會覺得這些道理好像很簡單。

 

比方說,告訴你的生活要有條理。

 

 

你當然知道,你連工作上都要有條理呀!

可是他甚至會提點你,你的三餐也要調理,你的作息也要調理,你該怎麼吃。

 

 

 

他覺得這個是很基本的,因為你的生活上有條理,你才會覺得好你的生活是有節奏感,有順遂度的。

接下來你還要做到,心靈上如何有條理。

 

 

如果心靈上有條理,你就會覺得自己的心境或生活,又到了另外一個不同的層次。

 

因為,它真的是很淺顯意見。

 

 

你真的把它套在你的生活中,你就覺得好像真的是這麼一回事。

只是差在說,我們偶爾就會混亂一下,或偶爾會怎麼樣。

 

 

 

再加上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成長背景,跟外在環境的不同,會導致我們在過程中,時時刻刻都有一些變化。

 

 

他所說的做選擇,其實是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那些選擇有時候你會覺得很自動化,感覺很正常。

 

 

我每天都這麼過,你就不會去思考它,可是你會思考通常都在於,你面臨很大的轉捩點或關鍵點的時刻。

 

 

 

比方說,你真的就覺得今天非常的不順,你才會想說我今天怎麼這麼倒楣。

 

 

當你有出現狀況的時候,就是值得你回過來好好想一想的,是不是我更早之前怎麼樣了。

 

 

我覺得,他可以幫助我們檢視,習以為常的生活,這是我覺得蠻特別的地方。

 

 

 

因為大部分稍微靈性一點的書,有時候你會覺得好像,離我們的距離稍微有一點遠。

 

 

當然,如果你已經走在實踐的路上,或練習的路上,你會比較有察覺。

甚至像我們編了這麼多心境法則或是靈性的書,有時候都還是會渾渾噩噩過生活。

 

 

 

主持人:

 

 

 

他講他的,然後過生活過我自己的。

 

 

 

高煜婷:

 

 

 

當下我們覺得,說的好有道理喔!

回過頭來,你有沒有真的用在你的生活上,其實不一定。

 

 

那他用很簡單的方式告訴你說,如果你人生想過的快樂、成功,且過得平靜自在一點。

 

 

 

有哪一些是基本的原則要做到,可是當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它不一定要是大挫折。

 

 

比如說,我今天遲到了,遲到的原因是什麼,或者是說我今天遲到,感覺工作也不順了。

 

 

你當下的狀況會影響你的心境,心境也會影響你的想法,然後想法就會影響你的下一個舉動。

 

 

 

它的影響是真的很隱約,那你如果當下正處於情緒中,我們真的是無法立刻的察覺。

 

 

等你回家真的放鬆下來,會想說,我今天怎麼會走成這樣的時候,可以提醒一下自己說,
現在的不順真的是有原因的,再回過頭來思考。

 

 

 

你已經發生到現在的事情,不一定能有所改變。

但是,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提醒自己,你之後要留意一些什麼。

 

 

那等於是你現在就開始,做出不一樣的改變,當然接下來就會變得不一樣。

 

 

 

主持人:

 

 

 

沒錯,雖然書名叫<每一次因果,都是人生最好的練習>。

我們千萬不要把這一句話,當作藉口跟理由。

 

 

 

高煜婷:

 

 

 

我怎麼沒想到呢!

 

 

 

主持人:

 

 

 

對不對,但是我覺得,可以認真好好來細讀品味,這書裡面的每一句話。

雖然都短短的,但是當你有深刻的思考時,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今天謝謝,煜婷。

 

 

柿子文化出的這本非常好的書,<每一次因果,都是人生最好的練習>。

謝謝。

 

 

 

高煜婷:

 

謝謝。

心悅幸福樂 110 曼陀羅式聯想筆記術:關鍵行動,目標導向

心悅幸福樂 110 曼陀羅式聯想筆記術:關鍵行動,目標導向

這是你的人生!建立專屬生涯規劃,比模仿成功者的筆記,更重要!
.每天積極進取
.平衡思考和行動
.平心靜氣完成規劃,不被進度追著跑
.吸引好運,產生靈感
.養成習慣,自我檢驗,改善工作方法,完成自我成長
.不斷產生正面循環
作者:鄭衍偉
 
 

 

 

◎節目名稱:心悅幸福樂 110 
◎本集單元:曼陀羅式聯想筆記術:關鍵行動,目標導向
◎收聽連結:http://goo.gl/T84pBd

 

 

 

◎本集概要:

靠著關鍵行動目標導向,你也可以完成你的夢想
利用筆記的方式,可以把你的思考策略變的更加有邏輯
 
你是否也有下列問題呢?
(1)無法整理混亂的思緒
(2)無法集中注意力在特定對象上
(3)無法運用大腦作整體思考
(4)無法仔細分析問題結構
(5)無法整合個別分散的資訊
(6)無法同時明確掌握細節與整體架構
(7)完全無法理解主題並擷取重點
(8)無法把收集來的資訊從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
 
我們提過,「原則=思考法」對於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來說非常重要。
只要去書店走一遭,就會發現琳瑯滿目的圖書以「幸福思考術」或「成功法」作為主題。
然而,只要你沒辦法把這些方法技巧運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就算把這些內容吸收轉為知識,想要「幸福」或「成功」並不是那麼容易
 
◎現在收聽今天的節目,讓目標化為具體行動,成就屬於你的人生


讀者分享
.過去我認為各種事情從開頭到結束,都是以單一直線運作,可是用了這個方法才了解,現實世界是以圓形的方式在循環,每段結束都是另一個開始。
.多虧這本筆記的幫忙,我在年初建立的人生計畫有90%以上都完成了。
.我覺得好像找到自己長年以來不斷在追尋的導航系統,今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會再迷路。

心悅幸福樂 109 當下的覺醒

心悅幸福樂 109 當下的覺醒

當代偉大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勒宣揚的教導是容易領略的。他說:
如果人們與內在的寂靜有所連結,便可超越活躍的心智與情緒,發覺潛藏於深處恆在的祥和、滿足與平靜。

當代偉大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勒宣揚的教導是容易領略的。他說:
如果人們與內在的寂靜有所連結,便可超越活躍的心智與情緒,發覺潛藏於深處恆在的祥和、滿足與平靜。

作者在本書中以古典箴言式的簡潔、淺顯話語,引領我們逐步去解構僵固的小我,進而顯露出那被遮敝的真我,回歸寧靜祥和。

《當下的覺醒》(Stillness Speaks)共有十章,探討的內容從「超越思考的心智」、超越「小我」一直到「痛苦與受苦的終結」,每章讀來各自獨立、簡潔而完整,帶領你進入當下,進入平靜,喚起並深入內在的真我 。

托勒深知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靈性需求,他試著從各種靈修傳統中汲取精華,以新穎、獨特的書寫方式傳達其中的真理,創作了這本揉合古今,充滿及時且有力訊息的書籍。對於願意讓文字施展安靜魔法的讀者而言,《當下的覺醒》無異是敲醒他們的一記警鐘。

佳評如潮

托勒以簡而有力的方式,告訴讀者何謂內在寂照。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透過精簡,本書集結了無以計數的洞見和智慧……積極而遠瞻、不斷挑戰自己的讀者將十分喜愛它,而那些只是尋求刺激的讀者,可能就會感到失望並覺得無趣了。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托勒的書迷也許無法從本書中找到不同於以往的觀念或訊息,但這小而獨特的濃縮版本,也許能夠讓他們重溫一切的真理,讓他們的心靈再次得到啟發。 ──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

這不是一本撿拾知識果穗的書籍,書裡滿滿只是尋得本質、內在和平和本體的智慧。 ──匿名讀者

線上導讀會

*安

好,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雖然是很久前就已經出版了,

但是橡實文化又重新再幫他上市,

我覺得在閱讀上或是在體會上,不知道是時代的關係還是…,

覺得這本書真的很好,叫做【當下的覺醒】,

然後我們請到橡實文化的Void來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Void

 

一心好,大家好。

 

*安

 

為什麼會重新出版這樣的書呢?

 

Void

 

就像剛才一心提到的,因為這本書其實大概已經,

他第一次出版的時候,在台灣大概已經是五六年前、六七年前了嘛,

這一直都是我們橡實文化非常暢銷的一本書,

就是這個作者艾克哈特.托勒,這兩本【當下的力量】跟【當下的覺醒】,

去年四月的時候,因為其實每隔一段時間,每隔一段滿長的周期,

就會有一些新的讀者,新的讀者他們可能會覺得說這本這麼好的書,

這麼算是比較代表性的書,

每隔一段時間,是不是要讓他再用一個比較新的面貌讓新的讀者重新來認識他,

或是讓舊的讀者也可以來複習一下,

所以我們就很有計劃的在去年跟今年重新再推出了【當下的力量】跟【當下的覺醒】,

新的版本。

我們都是從裡面的編排,排版一直到外面的封面全部都是做一個全新的面貌,

 

*安

 

是是。英文本來翻譯就是啟動意識的更高層次,

還是說你們幫他註解呢?

 

Void

 

這個【你到底是誰?啟動意識的更高層次】這個其實是他在這本書的內容裡面提到的,

因為其實這本書【當下的覺醒】裡面他有分了九個章節,喔對不起,十個章節,

其中一個第五個章節,他就是問說誰是真正的你?

那我們就把這一個章節的名稱把他提到副說明來,成為中文這本書的副書名。

 

*安

 

是是。對阿,你知道我覺得你們下標下的真的是會讓更多人…,

【當下的覺醒】會讓大家覺得好像很古板,呵呵呵,一個感受。

重新看說,發現會,大家會更想要去啟動這個部分這樣。

 

Void

 

是阿是阿。

如果回到書名來講的話,其實原文書的書名非常簡單,他就只是兩個英文字,

就叫做STILLNESS SPEAKS,

如果直譯過來的話就是「寂照在說話」,就是靜觀寂照在對著你說話,

這個當然也是艾克哈特.托勒他的教導裡面非常非常重要的嘛,

就是我們要回到當下,在當下裡面就去進入到靜觀寂照的狀態,

可以獲得所謂的真知或者是我們本然的自性,

這個東西他是一個很內在的智慧,他是超越我們頭腦的聰明或者是我們心智的盤算。

 

*安

 

是是。我覺得滿好的。

那我們就一一的來跟聽眾朋友來分享裡面精彩的內容喔。

 

Void

 

好,那我們就先從書名來講起好了,

其實呢,我們剛才提到的當下的覺醒STILLNESS SPEAKS,

其實艾克哈特.托勒他的書裡面,他常常會講到很多的名詞,

像是甚麼靜觀寂照、真知、了知、本智、臨在、我本是,

其實我是覺得說我會比較建議讀者朋友在讀艾克哈特.托勒的書的時候,

不用太去管他這些字詞,他真正的內涵到底是甚麼,

因為其實他的教導最主要的,就是放下這些文字障或者是知識障,

這是這一些會障礙到我們去感知到更高意識層次的這一些東西,

文字語言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所以說這本書他的書名STILLNESS SPEAKS,所以如果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狀態,

我們要能夠傾聽在靜觀寂照當中升起的這一些智慧的話,

其實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排除我們心智的雜音,

他的所有教的方法呢,要如何去排除我們心智的雜音,因為這非常非常的困難,

因為這已經是我們可能累生累世,或者是我們此生從小到大,就是一直不斷的被制約,

被灌輸被教育,其實就是一直在轉動你的心智,

但是在轉動心智的時候,學校的老師或者是父母,從小到大身邊的長輩,

不會告訴你說心智只是一個你要使用活下來的一個工具,

而通常就會迷失在這個心智當中,到最後不是我們在使用心智,

變成反過來是心智在使用跟操控我們,

這樣的話我們就離覺醒非常非常遙遠。

 

*安

 

我們可不可以先跟聽眾朋友稍稍再簡單解釋一下,

因為有時候我們會把,譬如說我就在思考嘛,我怎麼可能停下我的思考或是思緒或是思維,

這跟作者在談的過程有甚麼,我們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稍稍再解釋一下。

 

Void

 

好的。其實思考是我們每天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心智,

這個是你沒有辦法不去使用他的東西,

但是艾克哈特.托勒,其實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非常強調一個概念,

這個概念是常常可能很多人在讀艾克哈特.托勒的時候會有誤解的地方,

就會以為說他的這套說法或是他在強調的東西是不是一種反智,或者是反對智慧,

或者是教大家都不要思考,不思考的練習了,是這樣嗎?

或者是說要把心智本身當成是我們覺悟的敵人嗎?

其實艾克哈特.托勒他並不是要提倡不思考,或者不要去思考,或者不能思考,

他反而會覺得說其實思考本身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

但是你要如何來運用這個工具,以及你不要時時刻刻,

就是你只要除了睡覺以外,每天24小時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都在用這個工具,

你有的時候當你沒有在做事,或是當你沒有很急迫地處理你眼前的處境或問題的時候,

其實你可以讓你的心智休息,甚至你可以抽離一點,

不要對於你心智的那些噪音、那些喋喋不休的那些聲音這麼樣的去認同,

他會覺得說其實想法就是想法,

所以,但是要如何去覺察到想法就是想法,而且如何覺察到自己每時每刻的念頭,

其實這個都是需要在生活中去實修跟辨識的,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本書的41頁,他就有提到說我剛才講的這一些內容,

譬如說41頁的第一行開始,他就講「其實思考不是只基於覺性,將變得自私和功能障礙。」

他說「沒有智慧的聰明是非常危險的,而且是具有毀滅性的,

然而這卻是目前大多數人類的狀態,

思維會以科學與科技的形式不斷的擴大,

但是本質上這個無所謂好壞,

然而當有太多是出於缺乏覺性的思考時,也可以變得具有毀滅性。」

他說「人類進化的下一步呢,將是超越思維的侷限,這是我們的當務之計,

但是這不是說人類不再去思考,而只是希望人類不要全然認同思考,而被思維所掌控。」

 

*安

 

恩。是。

 

Void

 

那像講到心智呢,我們就一定要講到他這個書裡面的第三章,就是全部都在講小我,

因為心智跟小我兩個就是一體兩面,

就是有心智呢,他最容易會有的副作用就是會產生一個叫小我的東西,

但是這個小我的東西到底是甚麼呢,其實各種靈修的門派都對他有一些定義,

基本上在艾克哈特.托勒說法裡面,

其實小我只不過是一個形成你是誰的一種心理形象或是一個身分的概念。

就是對於你到底是誰,你認為你自己是誰,如何有別於他人的那個身分的概念,

那個其實就是一個小我,

而那個東西已經是行之有年,這我們從小到大就會被教育說,

你叫甚麼名字啊,你的身體長甚麼樣子,多高多重阿,你可能有甚麼樣的學歷,學經歷背景,

這些東西種種的生命,經驗也好,或者是你的人生故事也好,

就會形塑出一個東西一個概念一個身分,讓你去認同他,那個東西就叫小我。

但是基本上我們今天要當下的覺醒,要覺醒過來,其實就是要從思維之夢,

從這個心智的運作,或者是從這個僵化的對於小我的認同裡面解脫出來。

 

*安

 

是。

 

Void

 

所以其實這本書裡面的第三章,我反而覺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章,

因為呢,在這一章裡面,他並沒有直接告訴你說,你要如何啟動意識更高層次的方法,

他沒有告訴你說你到底是誰,直接告訴你一個正解跟答案,

但是這本書有告訴你說我到底是誰,

可是問題是那種東西他還是流於一個頭腦的概念,

因為並沒有一個實際的真實的體會,

所以基本上,那要如何去體會呢,其實反而第一部,第三章裡面,

他其實是叫你去覺察你的心智,甚麼時候又開始跑出來,強出頭了,

甚麼時候你的小我,又忍不住又跑出來了,反而是一直盯著這個東西看,

首先我們要去知道說要看甚麼阿,要如何去,

譬如說現在一開始走上修行道路的人,如果我要區辨甚麼時候是在用心智,

甚麼時候呢我其實是在聆聽,或是進入到我的靜觀寂照的狀態,

我要如何去分辨我現在到底是在哪個狀態裡,

其實有幾個指標,他在第三章裡面有提到,譬如說第一個,

當你掉到小我裡面的時候,第一個有慾望,第二個有恐懼,

你只要覺得說你今天有慾望,因為慾望本身就是你想要增添甚麼東西,

你覺得你現在的狀態還不夠,不管是你的能力或者是你外在的物質條件,

或者是種種的東西,就是你覺得你還要得到的更多,這個就是一個慾望,

他說其實你在生活當中,你可以去覺察這個有一些時刻就是你會覺得,

你生活感覺到很無聊,很無聊的時候你就想要做些甚麼嘛,

然後你就想要再去追求些甚麼嘛,

來充實你自己或者是來充實你自己的生活,

這個東西這種欲望其實就是你落入小我的時刻,是第一個指標喔。

第二個是恐懼,我們剛才說的慾望是你想要增添些甚麼,

那恐懼呢他是相反,他是你害怕失去些甚麼,

你害怕你原本有的東西會變不見,

或者是你原本已經有的成績會變少,

你原本有的累積的那些東西會變少,

然後少少少少到一直到他沒有就消失不見了,

這種時候呢,通常就是會有一種不安的情緒,

不安、恐懼,像剛才講的無聊、有慾望,這個其實都是小我的一種展現,

因為其實這些東西是當我們的心智在運轉的時候,

他才會有的一種情緒,如果你沒有進入到你的心智,你就會覺得說當下如是,

我現在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我也不去給他貼標籤說我好無聊,

或者是我還要再更好,我還要再賺更多,

或者是現在有的東西也許哪一天就會失去,所以我還要繼續的拚,

或者是我很害怕發生甚麼樣的事情,

這些就是因為你的心智一直不斷的在發出聲音。

 

*安

 

是。我可不可以幫聽眾朋友來澄清這樣的一個問題,

譬如說,我一直在滑手機,這是一個無聊嘛,對不對,

如果不滑的話,那我要幹嘛?就在那邊發呆嗎?發呆就是「我本是」嗎?

是這個意思嗎?還是說他的甚麼樣的狀態?

 

Void

 

喔。其實發呆本身,發呆好像在我們一般,

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或是在我們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好像是一個比較負面的意涵,

就會覺得說好像你就呆呆的在那邊甚麼都不做,

但是其實如果我們真的進入到一個靜觀寂照的狀態的話,你本來就是甚麼都不需要做的,

你都不需要從手機裡面去得知任何的資訊,

因為當你進入靜觀寂照,當你進入到臨在的時候,

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在當下都會向你揭露出來,

就是說你取得資訊的管道不一樣了,已經不是在這個物質層次裡面獲得資訊,

而是從你內在自然會有一個譬如有一個靈感,有一個聲音,有一種內在的指引,有一種感覺,

或者是像他講說他書裡面講到,學習傾聽人家說話,

你在聽人家說話的時候,重要的不是你去聽他講的那些文字,

你要更深的去聽他內在有一個東西在那邊振動,那你跟他其實是一體的,

所以他的那個振動你會,如果你真的靜下心來感受的話,你們就會有一種真正的交流,

所以譬如說你剛才舉的滑手機的例子,

他在書裏面他有講說,其實不是,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那是一種發呆,

看你從甚麼角度去看,但你也可以說在那個發呆裡面,他很專注的在傾聽寂靜的聲音,

或者是他其實在一個等待的狀態,

可是你知道人已經被制約成不善於等待也很討厭等待,

基本上他就是講說其實你可以很放鬆,然後你會,

所謂的等待是等甚麼東西呢?等說你很專心的感受說你的內在空間有甚麼東西升起來,

有甚麼靈感會浮現出來。

 

*安

 

對阿。因為我覺得可能就是我們在外在上讓人家感受到你甚麼都不做,

但是其實你內在是一個寧靜,是可以譬如說有接天線的,

你可能透過手機去,滑手機去得到資訊,那個層次又比這個層次更高一點,

你根本不用去滑,你至少自然而然會有更多的靈感,

因為你在那個當下是全然的全知全能這樣子。

 

Void

 

對對對,就是這個意思沒有錯。

但是這個就是非常需要一種很強大的信心跟你真的要去實際的體會,

因為我們這樣子照書的字面這樣子來講,其實都還停留在頭腦知道的層次,

可是這個真的是要去體會看看,就是我們目前會覺得不相信嘛,

會覺得說可是這樣子靜靜的在那邊等靈感,讓我很沒有安全感,

我還不如多讀一點書,或者是多看一些訊息,才會知道說周遭正在發生些甚麼事情,

我剛才講的那幾個,就是去辨識甚麼時候落入小我的,

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他有講說一個就是為下一刻而活的那種感覺,

你都沒有停留在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你總是在那邊未雨綢繆,說未來,

譬如說下個禮拜或者是明天,我要做些甚麼事情,

這個其實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的習慣就是這樣,

但是呢,他是鼓勵大家可以試試看,就是你真的,

譬如說即使明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要開,

你要準備一些東西,但是因為那個未來還沒到,

你自己在擔心是因為你心裡有一些假設,你怕說事情可能會發生甚麼,

就是在你掌控之外的事情,你可能沒有準備到的事情,

甚至是他說有時候在跟人家說話的時候,你都沒有好好地在聽他此刻正在講的東西,

你頭腦已經在講說我下一個問題要問甚麼,或者是他講完之後我要怎麼回應他,

他說這個其實就是沒有,你一直是在為了下一刻而活,

可是真正唯一一個可以跟靜觀寂照,就是我們剛才講說智慧流出來的狀態,連結上了,

就是只有在當下的這個此時此刻,

你一直在心智裡面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你就跟他失聯,

你就沒有辦法跟他接通了,那個天線就沒有辦法接通了。

 

*安

 

是。對阿,但是好像很難喔?

 

Void

 

我覺得很難,真的非常非常難,

因為其實用這樣的一個狀態在過生活的時候,別人會覺得你怪怪的。

 

*安

 

呵呵,怪怪的。

 

Void

 

可是這個就是,其實我一直,我自己本身一直非常非常喜歡艾克哈特.托勒,

我以前在讀他的【當下的力量】的時候,他前面就講說他曾經有了一次開悟的經驗之後,

他不是過了兩年的生活是每天只是坐在公園的板凳上,甚麼事情都不做,就這樣過了,

那兩年,被本體的喜悅充滿著,可能每天也只吃一餐,

因為已經完全沒有過任何生活了嘛,我的意思就是也沒有去工作,也沒有賺錢甚麼的,

可能就是好像餓的時候,也沒有錢買東西吃的話,他可能就是撿人家吃剩的東西吃,

但是基本上,他就是過那樣的一個一般人眼中很怪的生活,

直到這兩年過去了之後,他後來就開始到處去當老師,

後來才把人家常常問他的那些問題集結起來,出了一本書,就叫做【當下的力量】,

後來被美國的主持天后歐普拉看到之後,大力的在節目裡推廣之後,

艾克哈特.托勒的書就在美國一夕之間爆紅,

一直到現在他都是,他的書過了那麼多年了,

還依然是在各國的亞馬遜的心靈類的排行榜裡面的前幾名。

 

*安

 

是是是。因為我發現不知道是每一個階段的狀態怎麼樣,

我發現越看他其實越來越好看。

 

Void

 

他的書真的太耐看了。

尤其是我們今天講的這一本【當下的覺醒】,他寫的格式其實就是短篇短篇的短篇,

甚至其實你也會覺得說好像結構很鬆散,好像也沒有說一個很縝密的知識體系,

可是他其實就是一點一點地去打掉你頭腦裏面的那些結構,

【當下的覺醒】這本書就是你隨手翻到哪一頁,你就讀一段就好了,

甚至你可能讀個一兩句,可能那個一兩句的力道就足夠你咀嚼一兩天了。

 

*安

 

是,沒錯沒錯。

接下來這個章節還有沒有甚麼特別要跟聽眾朋友補充的呢?

 

Void

 

接下來其實我們可以提幾個章節,因為這本書裡面內容真的很豐富,

但是大部分的人比較會好奇的一些章節,

譬如第八章他講到關係,第十章他講到痛苦,

第四章講說教你如何活在當下,第五章就是我們剛才講說這次中文副書名你到底是誰,

就是從第五章標題「誰是真正的你」來的,所以我們都可以逐次的這樣大概的講一點,

 

*安

 

好。

 

Void

 

我們從第四章到底甚麼是活在當下,其實活在當下這件事情呢,在靈性圈,

當然活在當下這四個字已經被用到非常地氾濫了,

但是到底甚麼是活在當下,在艾克哈特.托勒的這一個教導裡面,

他的意思其實通常很多人都會覺得說所謂的活在當下,

或者是他裡面常常講的臣服、接納的意思是不是就是說我就是擺爛,我就是甚麼都不做,

然後我就是都逆來順受,人家打我我也不還手,人家罵我我也不還嘴,

這個就是臣服,這個就是全然的接受嗎?這個就叫做活在當下嗎?

其實完全不是喔,這個也是大家對艾克哈特.托勒通常有可能會有的一個誤解。

我們先翻到73頁,73頁的第一行,這個在第四章當下的這章就有講說,

他說「專注於當下並不是全盤否認生命所需求的事物,而是要你認清甚麼是最重要的,

然後在面對生命中次要的事物時,就可以怡然自得。

專注於當下並非宣稱唯有當下,所以我將不理會其他的世事,絕非如此,

專注於當下是指專注於當下正在發生的種種,然後找出當下最需要關注與處理的事,

必與當下結為盟友而非敵人,接納他讚美他,一旦你的生命奠基於當下,並聚焦其上,

你的人生自然而然就開展了。」

 

*安

 

恩。

 

Void

 

所以他講說其實專注於當下、活在當下、唯有當下的意思是說,

就是你要去把你的注意力,把你的專注力放在你面前正在發生的種種,

先不要管說下一刻會發生甚麼事,就是當下、目前正在發生的種種,

如果目前並沒有發生任何的危險,你就是安全的,

就不要擔心說下一刻或是明天可能發生甚麼不預期的意外,

專注於當下正發生的種種,然後找出當下最需要處理的事,最需要關注的事。

 

*安

那我問你喔,譬如說當下我在打電腦,那就叫當下嗎?

但是我打電腦,我在擔心事情會不會做不完,那我是在當下嗎?

我就是focus在這件事情上。

 

Void

其實你就是很專注地在處理,假設譬如說你真的擔心事情做不完,

那你就去處理這個擔心,譬如說你就要去做一些事情讓事情被做完,

或者是盡力地讓事情被做完,這個其實是你已經在面對跟在處理你正在做的這件事情了。

 

*安

 

所以應該這麼講,其實他應該不在當下,

他在當下就很專心在做這件事情,趕緊把他處理完,

但是他其實內在的意識不在當下嘛,在擔心或是在恐懼的裡面嘛,

除非說他是很悠然地在打這個paper或者幹嘛,

很自在的這樣過了享受的這一刻,我這樣的辯解是對的嗎?

 

Void

是阿,這樣的理解是對的,

而且我覺得這個實在是,應該大部分人每天的生活一直都在面臨這樣的考驗,

因為現代人,尤其是上班族阿,事情真的很多,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好多好多,

然後你都會擔心,就是那個代辦事項好像永遠都做不完,

然後你好不容易做完了一大堆之後呢,又有新的東西又生出來,

所以你時時刻刻都要一直在,就是要去覺察到說我不要落入那種心智對於做不完的擔憂,

擔憂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擔憂也是自然的,但是呢不要去認同這個擔憂的想法,

因為擔憂是來自於你有一個想法,想說阿我一定會做不完,

或者是喔我好辛苦喔,我怎麼那麼可憐,這一種的受害者情結,

可是這一種你就是看著,喔原來我有了這樣的念頭,我有了這樣的想法,

但是想法歸想法,事實上會不會這樣發生,歸事實上會不會這樣發生,

我只要當下我有在做,我很積極的在做,這樣就可以了。

 

*安

 

因為我想說可能要再提醒聽眾朋友就是說你在當下,

我們常常說我真的有在當下,有人會誤解我在當下害怕,我在當下擔憂,

我覺得這應該就不是這樣,真正的當下。

 

Void

 

對,而且甚至我們剛才講的當下,

在艾克哈特.托勒的書裡面,其實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對於當下的定義,

譬如說我們翻到第79頁,第一行他就說

「大多數人們分不清當下與在當下裡所發生的事情,這兩者之間並不相同,

當下是指事情發生的空間,他要比其中發生的事情更深更廣,

他說所以不要將此刻發生了甚麼與當下有所混淆,

當下要比在其中發生的任何內容都更深更廣。」

其實當下這個對,應該是說,他對於當下的定義其實是變得更抽象、更無形,

就是任何一個,我們就好像把我們當下發生的事情當作在舞台上面演出的一齣劇好了,

有很多的角色,

但是他講的這個當下,已經不是說時間空間而已,

而是說有一個更深更廣更超越這個時空的一個舞台、一個空間,

時時刻刻的萬事萬物都是在這一個空間裡面流轉跟所謂的緣起緣滅,

都是在這一個當下裡面發生,他其實是一個空間、一個舞台的概念。

 

*安

 

我好像記得之前是翻成臨在,對不對?

 

Void

 

喔,沒有,臨在在這本書裡面也有,

他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字,臨在的話就是叫做Presense,

我們剛才我們書名的STILLNESS是靜觀寂照,

其實他還有很多,還有本體阿,這些東西,

可是其實我自己的體會是說,他們講的其實都是同樣的意識狀態,

他不是一個可以指涉的對象,他就是一種狀態,

在那個意識狀態裡面,就是可以有一個全然的內在的平安的感覺,

就是不管升起甚麼樣的念頭,或是升起甚麼樣的物質事件,

都沒有關係、都沒有問題、都不是壞的。

 

*安

 

是。我覺得你這一次這本書滿好的,

都會把一些小小的註解,名詞上的解釋,有特別的把他寫出來這樣,

這是本來原文書上就有的東西嗎?

 

Void

 

喔,這個不是,但是這個是我們第一個就是,

六七年前的中文版本裡面就有做的一個註解,

 

*安

 

喔,是是是。

就是有特別的去註解他,會讓人對這些名詞上比較知道說,

他到底指的是甚麼,在講的是甚麼這樣。

 

Void

 

對阿。因為其實像我們剛才講的當下,當下是一種內在的空間,

其實基本上他對於很多,但我覺得因為這個東西真的很頭腦,

就是你要一直去區辨,一直去定義說到底A是甚麼、B是甚麼、C是甚麼、D是甚麼,

這個其實是有一點反而..,

當然在整個編輯作業上的話,講清楚說明白是必要的,

只是說在這個艾克哈特.托勒他的教導裡面,

其實去搞清楚這些甚麼是甚麼,倒不是這麼的必要,

還是要回到覺察,覺察自己的念頭、覺察自己的想法、覺察自己的這一刻

是不是又落入到小我的心智模式。

 

*安

 

是,沒錯。

 

Void

 

再來逐次,再來就是講到第五章,第五章就是講說到底甚麼是真正的你,

其實這個真正的你,他在這本書裡面提出來的正解,

就是在第95頁,第一行他說「你說我想知道我是誰,其實你就是這個能知道的我,

也就是那個了知,也就是那個覺性,那個覺知的意識,

因為有了他,萬事萬物才可以被覺察,而覺知是無法覺知到自己的,

因為他本身就是覺知。」

聽起來很像是繞口令,但是他的正解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是這個身體的我,

不是你所以為的所有去定義你的那些標籤,

你本身是一個無形無相的存在,其實就是一個意識,就是一個純粹的意識,

這個意識是他的作用,用來覺知,用來感知,就是這樣而已,對,

但是這個實在是真的,他雖然是這樣言傳出來,

但是這個是因為他自己實際有了那個開悟的體驗,

所以他把他的那一種狀態形諸於文字,

但是這個其實就算我們讀過去,我們知道喔原來我就是那個了知,

可是這對我們的生活來講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真正的意義還是在於說,你如果想知道真正的你是誰,

前一步是你要先排除掉不是真正的你那些東西。

 

*安

 

你知道嗎?像譬如說我們在看到後面痛苦的那個痛,

就說我就生病嘛,就不舒服,就是我這個我在痛,難道還有誰在痛?

 

Void

 

對阿。所以他有說其實我們的這個肉體,

就只是所謂覺知的那個我穿了一個人,化為人形而已,

可是這個身體用完了之後,也就是說死了之後,往生了之後,

其實你的那個意識還是存在的,所以他有一段講到生命這件事情,

譬如說有些人常常會講說甚麼,他擁有他的生命或者是他的生命被人家奪去了,或者是甚麼,

他說那個說法本身其實都不是很正確,因為生命本身他就是不死的,

而且他也不是可以被你這個小小的軀體給擁有的,

反而是這個生命藉著你這個身體活出來,而不是你去活出你的生命。

這個是一個角度的一種轉換。

那再來我們講到說,到底我們是誰,我們剛才講到說與其去知道誰是真正的你,

還不如開始先去覺察哪些不是真正的你,

哪些不是真正的你其實在艾克哈特的說法裡面就是

你以為的那個你其實只是一組制約和一組反應模式,

怎麼說呢,這個剛好就可以講到第八章,講到關係了,

因為在關係這一章呢其實大部分的人在這個人世的時候會經歷到的痛苦

除了譬如說你剛剛講說身體生病的那個痛苦以外,

最大多數就是來自於關係,就是好像前一陣子非常紅的阿德勒的心理學,

他一直講了一句最重要的話就是「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也就是說你只要在關係上面沒有煩惱的話,其實人就沒有煩惱了啦,人就解脫了,

所以其實關係呢,在艾克哈特.托勒看來,他就是用來修練最好的一個地方,

就是要透過人際關係或透過關係來練這個當下的力量,

到底甚麼是,他說在關係裡面我們常常會以為對方就是一個怎樣怎樣的人,

然後我們就會給他貼標籤嘛,

可以說就是怎樣怎樣他不好啊,他很討厭阿甚麼的,

其實首先我們要知道說你以為的那個他,其實也不是真正的他,

好像我們以為的我,也不是真正的我,

但是你所討厭的那個他,只不過是他的一組制約跟反應的模式,

這個我們其實可以看到第141頁,他說「我們多麼容易就對別人有了看法,

並且對他們作出評斷,小我最樂意去做的事情就是往別人身上貼標籤,

給別人一個概念化的身分,還宣稱這是公正的評斷,

但是其實這些所謂的標籤,或者是你以為的那個對方,他其實就是一組制約,

他是被甚麼制約呢?他可能是被他的基因遺傳制約,他可能是被他的童年家庭經驗制約,

他也可能是被他的種族背景、他的文化環境、或者是他的學校教育給制約,

甚至他有可能他的那些習氣也不是來自於此生的制約,

可能是來自於他累生或者是他前世的一些印記,

甚至也可能是我們人類整體的集體的無意識的制約,

其實每一個人呢,都是被制約的。」

這個講法其實我相信很多的靈性老師都這麼講,

像是合一大學的巴觀,他也常常去講說,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一台機器,

你不要以為說他做了這些壞事是他的選擇,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

除非他有自我覺察,除非他能夠從他的無意識裡面變得有意識,

否則他永遠就只是一台機器,他遇到甚麼樣的刺激,他就是會有甚麼樣的反應,

唯一從這個狀態裡面可以跳脫出來,可以覺醒出來就是要有我剛才講的覺察,

覺察就是一種反制約,你就不會再受到你心智的制約或者是你無意識的心智模式的制約,

在關係裡面,我們要怎麼去修煉這個去制約,

很簡單就是,像他一開始講的不要把別人貼標籤,另外他後來還有講,他下面還講說,

141頁最後一段這邊,他說「不要去評斷別人」,

他說「不去評斷別人並不是不再看他人的所作所為喔,

而是你明白他們的行為都只是受制約的表現,

你也看見了,也如實的接受,並且不再從這些行為表現去為對方建構出一個虛假的身分。」

其實我的感想是這一段他在講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慈悲心,

就是說你要知道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侷限,

在他沒有修行,或是他沒有自我覺察的習慣的情況之下,

他永遠就只會去做他被制約的那些事情,就是我們講的可能來自童年的制約或者是環境,

甚至是前世,

他就是無意識的在做一些反應,那你何必去跟他計較呢?你何必去評斷他呢?

因為他也是,就是那是一種很深的慈悲,就是說他其實這樣也是在受苦阿,

 

*安

 

是,對。因為其實每個人都是為了生存,或是為了〔來賓:保護自己〕討好或是甚麼之類的,

然後這樣子在互動,他不知道,萬萬也沒想到說原來你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Void

 

對阿。那像在後面一頁,143頁這邊的最下面一段,他也講到另外一個就是看待別人的角度,

他說其實通常我們在人際關係裡面呢,

我們只有通常就是要不就是想要從別人身上得到些甚麼,

要不我們就是害怕著別人的甚麼,

為什麼會想要從別人身上得到東西,或者是會害怕別人怎麼樣,

那其實都是來自於一個自我感的鞏固,

就是你很怕說你之所以會怕某個人,就是因為這個人的存在本身,

他侵犯到了你的自我感的鞏固,或者是他破壞了你的自我感的鞏固,

這個自我感他也可以把它代換成你的小我的鞏固,

但是呢,在143頁的最後一段,他有講說呢,可是我們在修練跟人相處的時候,

我們第一個是我們要很有自覺或者是很有意識的去放下想要利用別人的念頭,

當你沒有這個念頭想要從對方身上得到甚麼東西的時候,

你就不用去討好他或者是害怕得罪他,

那這樣子其實你得到了自由,對方也得到了一個自由,

更深一層,如果你可以在關係裡面呢,像這邊倒數第五行講的說

「你可以全然的臨在與你每一個所遇到的人的時候,

那其實你就是跟每一個人,真實的他,已經不是那些身分化的概念的他喔,

而是跟真正的他有了交流,而那個就是真正的一體的感覺。」

 

*安

 

恩亨。所以其實我覺得我們對待每一個人都不用那麼急著說,

我要看穿他,我要好好的怎麼溝通,呵呵,

就是很重要的自我覺察,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況,並且到內在的當下,

才有辦法跟對方真的連結,這才是對的嘛?

 

Void

 

沒錯。而且你剛才講到說要去跟對方溝通,其實大部分的溝通學阿,

他都隱含著一個隱藏的目的就是我們想要改變這個人,

 

*安

 

呵呵,或是我要說服這個人這樣子。

 

Void

 

對,我想要改變他的想法,我想要改變他的行為,

這個東西又回應到145頁,最下面一行,他又講到了一個,

他說「不要去改變別人,你就讓他們做他自己。」

 

*安

 

恩亨。

 

Void

 

我們剛才講的前一個,是說不要想要利用別人嘛,不要想從別人身上撈到甚麼好處,

然後另外一個,下一個就是說也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

因為在他,除非他自己走上了自我覺察的路或靈性的道路之後,他開始有一些轉化發生,

否則你說破嘴,他就是一個機器嘛,他就是永遠就是一個刺激一個反應,

他裡面的那些東西沒有做調整,沒有做轉化的時候,

你再怎麼去跟他講,他很難改變,到最後,你不在他身邊的時候,

他還是會再回到他原本的模式去,

人其實是很難改變的,除非自己願意改變,所以他這個地方,他就講說,

其實你就寧可讓他做他自己,

他說當你自己可以放下改變別人的企圖,當你願意讓別人做他們自己的時候,

你會發現很奇怪喔,這些人開始改變。

 

*安

 

恩,是。就是總是要放手。

但是人們就是因為我覺得大部分人說,怎麼放手阿,

就是其實我們常常被未來的擔心給襲擊著,

然後讓自己說,如果放手的話,不是更糟糕?之類的,

反而他會覺得當下其實是會被毀滅的這樣。

 

*來賓

 

是阿,其實這又回到了我們第一個講的心智的恐懼嘛,

所以反而就是要一直不斷地去覺察出,其實是我自己在擔心在恐懼,

其實那個人他或許用這樣的方法活,他活得很好啊,

痛苦是我自己透過我的角度,我覺得他這樣很痛苦,

就講到最後一個就是第十章了,痛苦跟痛苦的止息,

這個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其實我們任何的修行,就是要一個離苦得樂嘛,

就是要一個從痛苦的循環裡面解脫出來,

到底痛苦跟痛苦的止息裡面,他講了些甚麼呢?

其實這裡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修練的方法,就是說,像在193頁,

他主要要講的就是說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我們討厭的事情,

譬如說某件事情發生了,我們就喔好煩喔,好討厭喔,或者是唉唷怎麼他不應該這樣啊,

事情不應該往這個方面去發展阿,

只要你有這種討厭的感覺,不應該的感覺,這樣的發生其實是壞的,

這不是一個好的方向的發生,

這種感覺其實就是拿來修行跟觀照非常好的時候,

為什麼呢?因為是你先有的一個想法,你先為這件事情貼了一個標籤,

這個標籤是負面的,所以你就會開始覺得痛苦,

就會開始覺得不舒服,但是你如果有覺察到,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從此不再定義這件事情是負面的,

這樣的話就會回到一個很中性,事情只是這樣發生了。

 

*安

 

喔。那我幫聽眾朋友問我自己的問題好了,呵呵,

譬如說我跟一個夥伴在做事情,對不對,

因為我要求的是完美,但是他做的事情總是會辣東辣西這樣,

然後我就想好那我既然看了當下的覺醒,

好,那我就隨應他,老天總有一天會有眼這樣子,

會讓這件事情圓滿的,譬如說,只是你知道嗎?我沒辦法等到他完全的可以把事情做好,

我已經先陣亡了,因為上面的老闆說阿你們怎麼做事都這樣子。

 

Void

 

所以你就只能夠接納,接納有兩種層次啦,

就是接納說第一個當下發生的事情就是這樣,

或者是說接納這個人他就是這樣做事情了,

接下來一個就是我們剛才不是講說專注於當下其實就是看當下發生的事,

然後你還是要去處理這件事情嗎?

接下來就要看你怎麼去處理了,如果你覺得說他就是這樣了,他可能無法改變了,

也許你的其中一個方式是說那你就換一個夥伴。

 

*安

 

喔,是是。不要執著。

 

Void

 

不要執著說一定,或者是說你就全然的接納之後,

然後變得說,好,那以後他的分量我也承擔起來做,

就是你必須要,你不能只是停在一個不作為的這個點上,

因為你眼前已經發生了嘛,他在當下已經發生了這個狀況了嘛,

接下來就是要去看說,好,那我怎麼去回應當下的這個發生,

我怎麼去處理他,處理的時候,一定會需要用到心智,

這就是艾克哈特說的,

其實我們平常在生活中,也不能夠24小時都在發呆,因為你的心智他本身就是一個工具,

那你必須在這個物質層次,在這個世間活下來,你很多時候你還是必須要去運轉你的心智,

但是問題是當事情、任務結束了之後,你就讓心智休息,

你就讓他停,但是當任務又出現的時候,你就去用你的心智當作工具去運轉,

去解決事情,去處理事情。

 

*安

 

但是你知道嗎?我在閱讀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幻想,

我指的幻想就是說我可能都在更高的意識上,我有更高的智慧,

所以我就有辦法解決這當下的問題,我根本不需要靠我的心智來,

其實是有痛苦的來解決這些問題。

 

Void

 

其實基本上當你把這個事情,當你把這個中性的發生已經視為一個問題的時候,

你就已經不是在更高的意識層次,你就不是在靜觀寂照當中了,

那個靜觀寂照其實他只是在看,他不會貼任何的標籤,

他只是在看,喔,事情就是這樣的發展,然後他其實他都,甚至一定要用語言描述的話,

他都是用一個非常中性的語言,去講到底發生了甚麼而已,

他不會說,唉唷,他怎麼這樣子,他這樣子好差,我好累,我好辛苦,

不會有深一層的延伸跟詮釋,

像這本書裡面,他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例子,在189頁跟191頁,

189頁的第二個太極符號下面這邊,他講說,這裡有三句話,

第一個是「真是糟透了的一天。」

第二句是,「阿,這個人真沒禮貌,竟然不回我電話。」

第三句是,「他太讓我失望了。」

你有沒有發現這三句話其實都是帶著情緒的,

但是我們往回去看這三句話,真正回推回去發生的事件是甚麼,

在191頁,第一個,第一句話是「真是糟透了的一天。」

好,實際上發生了甚麼呢?喔,只不過是下雨了,

下雨了,然後他,就是發生了一件事情就叫做下雨,

但是這個小我的心智,他就給他貼了一個標籤說,

「喔,好煩喔,幹嘛下雨,真是糟透了的一天。」

ok。第二句,他說「阿,這個人真沒禮貌,竟然不回我電話。」

結果事實上發生的事情只不過是他沒打電話來,這就是一個很中性的發生嘛,

第三句話「他太讓我失望了。」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呢?

這件事情就是,喔,我到了那裏,但是他沒有來,

所以這個就是一種我們要如何看待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情,

當你進入到靜觀寂照的狀態在覺察、在觀看,

在看任何發生的事情或傾聽任何出現的聲音的時候,

沒有任何的批判了,沒有任何的好壞對錯,應不應該,他就是這樣發生了,

下雨就是下雨了,然後人家沒來就是沒來了,人家沒回電話就是沒回電話。

 

*安

 

是,對阿,因為我們頭腦就會馬上去編你自己的認知跟過去過往的經驗,

甚至開始編故事了這樣,所以就是在演內心戲這樣。

 

Void

 

然後痛苦就被製造出來了。

 

*安

 

對。

 

Void

 

痛苦就是這樣製造出來的,痛苦並不是因為發生了下雨,

因為下雨,千千萬萬人都感受到下雨阿,但是不是千千萬萬人都覺得很煩阿,

有些人是喜歡雨天的阿,

所以這完全就是看你自己的心智怎麼去詮釋正在發生的中性的這個事情。

 

*安

 

是,對,沒錯。

好,你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也許可能是有些新加入,他不知道說太極符號的意義。

 

Void

 

好,太極符號其實就是艾克哈特.托勒他自己可能在臨在當中他獲得的一個靈感,

你可以發現在他的youtube或者是在他的這些電視剪輯裡面,他的片頭就是這個太極符號,

這個同時也是就是他的教導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可以說是象徵吧,

因為呢在他通常會教人家說,你要注意去聽那個字與字之間的間隙,

或者是人家在跟你說話,或者是你在傾聽聲音的時候,聲音跟聲音之間的那個寂靜,

他都是鼓勵人家去聽那個沒有的東西,

但是我們的感官已經被設計來,我們只會去看有的東西,

他反而,相反的教人家去留意這些間隙,

這些間隙他就是以象徵符號,用太極符號作為一個象徵,

所以譬如說不管朋友們在看我們新版的【當下的力量】或者新版的【當下的覺醒】

我們在裡面呢都會用這個段落跟段落之間,

有時候就會出現這個太極符號,這個太極符號呢,其實就是ok,

讀到這邊的時候,你可以先停一下,讓這個段落跟段落之間有一個間隙,

你先讓自己停頓在這裡一下,

你先稍微的感覺一下,你剛才讀過的東西,去感受一下,去體會一下,

先不要急著一直往下走。

 

*安

 

是。所以這個符號也是一個寂靜嗎?

 

Void

 

這個符號其實他就是象徵一個寂靜。就是一個間隙,一個寂靜的狀態。

 

*安

 

你知道嗎?就是我之前一直在體會說佛陀在講的,霎那間的霎那,

教人家去覺知那個霎那霎那,就覺得說好難喔,那個霎那就是這麼霎那,我怎麼去覺知,

根本沒機會,所謂的霎那,連千萬分之秒都沒辦法去覺知,

但是你知道我發現看了這本書以後才發現寂靜談的永恆,就是在講那個部分。

 

*來賓

 

是阿,他就是一個完全不會變動,沒有無常,那就是永恆存在的一個東西,

但是以現在的人來看,以心智的角度來看會覺得,那實在是徹底的無聊啊,

因為在那個寂靜當中甚麼都沒有耶,

可是當然在佛法裡面他講說那是一種空中妙有,他其實是一個妙有的狀態,

只是你看起來你感受起來甚麼都沒有,

但是那個就是我們這本書要帶領大家回家,

從思維之夢中醒來,要抵達的那個內在平安的境界。

 

*安

 

是,對阿。就是這本書後面講的這一段嘛,對不對?

就是主標「靈性的覺醒」是指的是從思維之夢醒過來。

 

Void

 

對對對。

 

*安

 

好,我們今天謝謝橡實文化的Void跟我們分享【當下的覺醒】這本很棒的書,

謝謝Void

 

*來賓

 

謝謝一心。掰掰。

 

*安

 

掰掰。

 

 

─馬上購買此書─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