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ibestfun.net/2z-IL
我們不必為自己遭受的傷害負責
但要不要走出傷害,就看我們自己
你是否曾遇過以下處境:
‧被他人背叛而深陷痛苦,這輩子都不想再跟他做朋友?
‧曾因他人做錯事而斷絕往來,事後深感遺憾:「如果當初能再給彼此一次機會,或許現在就不會是這樣了!」
安: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來介紹心靈工坊有一本書「教我如何原諒你」,很開心邀請到吳東彥心理師來到我們的線上,先跟聽眾打個招呼吧。
吳: 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安: 老師可以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專長。
吳: 我是很長期跟創傷議題工作的心理師,創傷議題就是有的人把曾經遭受到家庭暴力、虐待、性侵害、校園霸凌等等,這些創傷的議題,就是我一直以來努力的領域。
安: 是,所以老師你現在都是在線上還是在那裡有辦類似的工作坊?
吳: 我平常的工作以個別諮商為主,服務的都是在台中地區進行實體的心理諮商。
安: 所以有心裡的創傷都可以來找老師好好的解決。
吳: 對呀,我覺得受創的人太辛苦了,一個人要面對自己的創傷太辛苦,有人陪著一起疏通這些心結可能會好過一些。
安: 老師今天可以跟我們來談談,你在看心靈工坊這本書「教我如何原諒你」,可是父母親可能也不太知道說,這樣做會對小孩造成日後的創傷,那要怎麼去原諒他呢?
吳: 我覺得像剛剛您說的,有些父母親可能並不是刻意要造成小孩子的傷害,但傷痛卻陪了小孩一輩子,像很多來找我的當事人,常常進來的第一句話就說:怎麼辦,我就是沒有辦法原諒我的父母親,怎麼又是我的父母親。
從他們這樣子的問題,常常可以看到背後的想法,好像對他們的生命經驗裡,只能選擇原諒或是不原諒。
甚至是如果不原諒自己的父母親,好像就犯了滔天大罪一樣,這就是我們最常遇到的困難。
安: 不管我們從任何的角度來看,父母常常會說:想這麼多幹嘛,過去了就過去了,你一直說我們造成你的創傷,造就了你怎麼怎麼之類的。
那這個迴旋,我們到底要怎麼去做,想要兩邊平衡,又要父母親覺得不錯,又要自己覺得好過,你會建議一般會怎麼做呢?
吳: 第一步,像您剛才的舉例,真的很生動也很貼近我們平常面對的個案,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祈求父母親的原諒,父母親真的就是說,想這麼多幹什麼,過去的事就過去了,就會造成小孩子的壓力。
父母親長期以來的語言,也會被內化到小孩子的心裡,所以當小孩子心裡在對父母親生氣的時候,他們反而心裡還會出現另一個聲音,自己怎麼小鼻子小眼睛,不能夠原諒父母親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其實在選擇原諒的第一步,我會建議這些受創的當事人,先去傾聽自己心裏面的聲音,並且允許自己,不管自己原不原諒父母親,或是對父母親感到的是很生氣、憤怒。
第一步就是練習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感覺,第二步就是在「教我如何原諒你」這本書裡面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他把一個人能不能夠原諒分成四類,譬如說一個人選擇的是廉價的原諒、拒絕的原諒、真誠的原諒等等。
在廉價原諒裡面,有的人很可能面對父母親對自己的傷害,就會不加思索的覺得我就是要原諒我的父母親,這本書就會從這樣子的角度去讓我們思考說,面對父母親,我們是採取哪一種原諒的方法,以及我們會選擇這樣原諒的原因是什麼。
譬如說剛剛談到的廉價原諒這個部份,一般如果我們太快就要去原諒對方,很可能就是一種假的原諒,可是這種假的原諒其實他還是可以帶來另外一些好處。
譬如說,當我們騙自己,以為自己已經原諒父母親的時候,我們就不用每天還在生父母的氣,也不會想去找父母親理論,引發後續更多的衝突等等。
回答您剛剛的問題,我覺得有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先允許自己對父母親,在心裡面可以產生所有的感覺,並允許自己當了這個感覺。
第二個步驟會是看看自己在原諒的事情上,自己站在的位子會是什麼,譬如說是廉價原諒、拒絕的原諒、還是真誠的原諒。
安: 那可以請教老師一下,如果這件事情的關鍵人已經過世了,我只要對自己的心理這樣說,他就會被咀嚼嗎?或者是該怎麼辦呢?
吳: 像您剛講的說,譬如說傷害我們的人已經過世了,我們能不能原不原諒自己,與這個人還在不在世有時候沒有這麼明確的相關,有時候當我們心裡面沒辦法原諒對方,代表我們心裏還有一股怨氣。
當這股怨氣還沒辦法消除的時候,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去原諒對方,譬如說,我們的理智上都知道,每天回家要跟家人說話的時候,要平心靜氣,要開放的溝通。
可是有時候看到家人,襪子都亂丟,吵吵鬧鬧的,把家裡搞得一團亂,這股氣一起來的時候,就會壓抑我們的理智,我們就沒辦法理性思考。
這個意思是,如果我們真的要選擇原諒一個對象的話,我們心裏的情緒,他真的需要被好好地接受,並且好好地抒發過。
所以縱使這個人已經不在人間了,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方式,譬如說寫信拉、或者說跟朋友好好聊一聊自己對於這個人的感受,等這些情緒消化完,我們才有辦法真的走到原諒這一塊。
安: 所有的關鍵在於自己內在的感受跟情緒,就好好地去梳理一下自己到底怎麼了,才去看這個關鍵人物,但是老師你知道,有時候我們常常去上課,參加工作坊,可能去諮商,就覺得自己已經抒發了。
但在理智線上覺得好像是這樣,回去後就常常打回原形,就覺得這幾天上的所有課全部都沒有了,那怎麼辦呢?
吳: 這也是實務上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其實像諮商他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程,譬如說在八次的諮商裡面,前四次五次我們會在討論這些情緒,當這些情緒完了之後,我們才會帶著當事人去做更理智層面的思考。
像您剛剛說的,有時候我們回到家,回到生活,又忍不住對那個人發脾氣,其實在這本書裡面,裡面談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假如傷害我們的人剛好是我們的父母親,或是對我們而言很重要的人。
當我們在情緒平復的狀態下,或許我們可以採取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會一下,你的父母親為什麼會用這種方法來對待我。
這個意思就是,舉個例子,很多當事人會很生氣自己的父母親,為什麼從小到大對自己有這麼多嚴厲的管教,要打要罵,可是到了諮商後期,他們看見了原來自己的父母親,從小也是在這種打罵教育甚至是被虐待的情況下走下來。
他們有時候反而能獲得一個鬆綁,原來我的父母親並不是故意要傷害我,而是他們在自己的成長經驗下,也只學習到了這種管教的方式,
安: 對阿,所以我覺得老師這裡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換位思考,總是要想一下,不要總是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
那老師最後有沒有地方想跟聽眾朋友來總結一下這本書。
吳: 我覺得這本書最重要的觀念是,對於受創的人來說,他們常常的想法比較會是二元對立的,比較極端的,要嘛就是得這麼想,要嘛就不是那樣,就像我們剛剛談的,我只能選擇原諒或是不原諒。
但是這本書帶給大家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會是以一個光譜的概念來理解,很可能都是在原諒跟不原諒這條線中間的一個小端點而已。
但重要的是,不管我們選擇原不原諒,我們能不能去深刻的思考自己當下會做出原諒或不原諒的選擇,以及這個選擇和我們的成長經驗觀點會是什麼。
我覺得如果能從這個部份再培養讀者或是受創的人,深入的去反思,自己的生命經驗以及帶來的影響,這會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安: 沒錯沒錯,我想說這本「教我如何原諒你」心靈工坊這本書,裡面其實還有很多故事和情節,就等著來讓大家來閱讀唷。
今天謝謝吳東彥心理師跟我們分享這麼多,謝謝!
吳: 謝謝。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