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向原力覺醒:用意識創造,取代行動創造
原文作者: 阿南達, 蒂娜.司帕爾汀
譯者:魏佳芳
出版:一中心有限公司
連結:https://goo.gl/61a2cr
高頻振動的群體意識「阿南達」繼《耶穌:我的自傳》之後,
再次被指派這項靈性任務,傳下了更多精彩的教誨!
傳訊人蒂娜.司帕爾汀(Tina Louise Spalding)歷時兩年、跨越無形界最新力作!
長久以來,世界一直受到操縱,社會結構充滿了限制、恐懼和批判,地球呈現出負面且振動頻率偏低的現象,讓人看不到真相,無法提升更高的心靈,如果不知道自己被強加什麼觀念、正在做什麼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影響你,那麼你就很難達到轉化,進入較高的振動頻率。
主持人:
親愛的聽眾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非常棒的書—向原力覺醒:用意識創造,取代行動創造,一中心出版,很開心的邀請到這本書的譯者:魏佳芳,佳芳來跟我們分享,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佳芳:
大家好,我叫魏佳芳,住在紐西蘭,很高興今天能夠跟小安一起來討論這本書。
主持人:
對,我們長途的連線,可不可以跟我們談談這本書,它有好多重點,先挑裡面很重要的概念,「你是物質生命」,是錯誤的觀念,到底,為什麼會這樣講呢?
佳芳:
當今科學最新的量子物理學,也都證實,我們眼中的物質,並非是所認定的堅固實體,科學都已經有這樣的發現,但在主流教育當中,並沒有把這樣的觀念,納入教育系統。所以,我們還是把身體當成是物質來對待,並沒有去了解物質是心靈能量具體的呈現,因此切斷跟心靈能量之間的關係,把它當成純粹物質來看待。
書上不斷提醒我們錯誤的觀念。
主持人:
讀到這一段,我都一直相信。
舉個例子:
去看牙醫的時候,被拔牙,弄牙齒的時候,痛到……
怎麼相信這是心靈,還是物質的痛?
佳芳:
這就是我們在具體經驗當中,很難去克服的部份,如果我們接觸心靈領域一段時間,會慢慢地去碰觸到,在我們表面的物質,
比如說:
牙痛阿,身體某個部位疼痛的下面,事實上是有心靈的部分,一個信念在背後支撐著,形成我們對身體感知的一個疼痛,這需要深入對心靈的了解,才有辦法去做這兩部分的連結。
對一般人來講,沒有具體的去認識自己的心靈,確實是很難感知、了解到,
「不是我的牙齒在痛,是心在痛。」
主持人:
明明我們深深的感受是這樣子,要概念性或……其實是很難的。
是不是要透過長時間,慢慢地深入修行……像書中有很多的練習。
一開頭就有一個練習是,可不可以想像說,有一個從頭到腳的一個能量,這個「活力」到底是什麼?這個活力是在展現你的能量或是狀態。
佳芳:
沒錯,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完全體會,是可以透過觀察來了解。
比如說:
一個已經過世的人,他的靈魂已經不在這個肉體上,你怎麼樣戳他,他不會感覺到疼痛,這個是可以透過觀察做一番了解。
也就是說,已經沒有靈魂的一具屍體,本身就是純粹的物質,並沒有一個靈在上面,去藉由這個身體來感受,這個肉體不會自動去感受到疼痛。
不是這個肉體在痛,是那個靈魂在痛。
當靈魂不在肉體上的時候,怎麼戳他,也不會有反應,這也是可以透過觀察來體會的。
主持人:
那代表是靈魂覺得不會痛,縱使他是活的,怎麼戳他,他還是不會痛,是不是這個意思?
佳芳:
前一本有探討《耶穌自傳》,耶穌當時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疼痛,因為他已經到達可以超越肉體層次,表面上看起來被釘上十字架,肉體有受到傷害,但是他並沒有感覺到疼痛,那是要到相當高的境界,不過我們還沒有到達那樣境界的人,不用去做這樣的嘗試,故意用刀子來刺刺看,會不會痛。
卻是需要明白,
「我為什麼會呈現出這樣子的一個身體?」
「背後是心靈有什麼樣的信念?造成在物質層次,有這樣子的體驗。」
這個就是本書的焦點。
主持人:
剛才談到,原來我們身體,這個肉體應該是心靈的一個呈現,或是一個延展,書中有特別談到,用脈輪來觀察自己的能量狀態,可不可以請佳芳來跟我們談一下,怎麼應用這個部份呢?
佳芳:
書中有提到,每一個脈輪都有相應所主管的器官,器官也都是在相應脈輪的附近。
比如說:
心臟有問題的人,可能就是要去觀察,是不是心輪這個地方沒有開啟,就會有狹心症……這些問題。
以我個人來講,經常遇到像會有頭痛的問題,也是在反思,頭部相對應的是什麼呢?
就發現,本身翻譯的東西,都是比較屬於心靈領域的書籍,會大量需要用到直觀的能力,也就是說心靈領域的東西,不是頭腦的思維,需要的是我靈性的感悟,本身的修行,或是領悟還沒有辦法到的時候,會變成落入腦中的思考。
這是我需要去開啟自己的部分,剛好書中也有提到,頭部這個地方跟我們的三眼輪,三眼輪是屬於智慧之眼,我透過翻譯的工作,要更大的開啟自己的智慧,而不是用頭腦去思維,所以它就會呈現在我腦部,可能會頭痛,可能要更加放鬆,放鬆才能夠去領悟這個道理,而不是用力去思考,這是自己去運用的一種方式。
主持人:
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邏輯思考一直在反覆推敲,奇怪,真的是這樣子嗎?大量的資訊一直要壓進來內在的一個狀態,就像佳芳的方式,放鬆,管祂講什麼,好好的,姑且相信祂好了,看它會有什麼發生,閱讀就越來越順,可以把這本書好好地讀完。
佳芳:
忽然有一天就豁然開朗,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一種開放心靈的狀態,靈性那一部分就能夠去感應、感知,這個到底要講什麼,不是用頭腦去理清思維所得到一個結論。
主持人:
效法大自然的慷慨,體驗真正的財富與自由,可不可以請佳芳跟我們談談這個部分呢?
佳芳:
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在帶領人類開啟新的世紀的一種生存型態,現代人都活在競爭壓力的生活模式下,已經喪失了自由,即使有很大的財富,但也未必有真正的自由跟快樂。
書中讓我們去回想,早期的人類社會,並沒有這麼樣的龐大,或是複雜的時候,以前的人如果有去打獵,或者是說有獲得什麼食物,一定會拿回來跟自己家族的人分享。
比較強壯的人,會肩負起尋找食物的責任;比較弱小的人,也能夠同樣共享這個食物。
自從人類社會變成這種複雜的體制之後,要靠賺錢才能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你要支付錢,才能有一口飯吃,以前的人只要家族當中,或是族群當中有人找到食物,一定免費的和大家分享,而不是你要付給我錢,才把這一口給你吃。
人類已經走向出生下來,如果沒有賺錢,就變成沒有飯吃,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謀生」,以前的人沒有所謂的「謀生」。
大自然是慷慨的,大自然是無條件給予的,不管是好人、壞人,一樣提供給你。
太陽,一樣照好人,也照不好的人。
好不好那是人類自己的一個評判,並不是在真理的眼前覺得好或不好。
大自然供應給你的,不管是空氣、水或所有植物,都是給任何人,只要你能夠取得,祂都可以分享,人類的社會組織把這些東西占為己有,要求人要付錢才能享有這一些基本的生存所需,包括這些能源、水等等,這是我們需要去扭轉的一種思維。
當我們效法大自然慷慨的時候,所謂的無條件的供應,無條件的愛,我們生產的東西都無條件免費的送,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層次,未來社會有可能走向一個無條件的一個階段。
在我們還沒有到達這個階段以前,至少我們的心可以先從無私的愛做起,無條件與人分享愛的一個心態,不管你能夠分享什麼,可以先打開自己的心,願意去給予別人無條件的愛來做起,真正讓大家走出現在集體的困境,就是競爭壓力,有些人就是會占為己有,有些人不捨得給別人,甚至要求別人付費,才能去取得某一些共享的資源,這樣思維模式,才能夠跳的出來。
主持人:
就是在這個章節有特別談到,怎麼樣去體會真正的財富與自由,是不是要把你的錢放在什麼樣,投資在生活,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重要觀念呢?
佳芳:
這讓我們意識到,平常在買東西的時候,每付一分一毛錢等於是在投票而已,是投給購買的這些東西的廠商,不要小看每一分錢的力量,因為每一分的錢都是在支持某一些廠商,當然這些廠商有可能是為了眾人謀福利,但是也有可能是在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要很小心付出的一分錢,等於參與了這個社會的,不是建設就是破壞。
比如說:
我不知道這一分錢購買的商品,事實上是在毒害我們的身體,也是毒害這個環境,但是我把這個錢投給這個廠商了,等於下意識的參與社會破壞的行為而不自覺。
要把真正的力量找回來,不要小看,說:「我沒有力量。」
很多人都覺得說:「我哪有能力,沒有力量阿!」
那就是讓我們看到,你的每一分錢,就是你的力量。
你不自覺的參與社會的建設或破壞,所以,現在要把這個力量取回來。
主持人:
人們已經很辛苦賺到錢,要特別去選一些不會破壞環境的東西,搞不好那些商品都比較昂貴,根本就覺得:「哇!這是有機商品!」
那要怎麼去選擇呢?
又想要付出,但付出可能要更高的代價,不知道佳芳有什麼想法?
佳芳:
這是一個很好、很切身的問題,在阿南達後續的書籍裡頭也有提到,如果以食物來講,我們會覺得有機的產品相對來講比較貴,但是阿南達提醒,平日所吃進的東西,一半是不需要吃的,是為了慾望去吃的。
如果我們能夠給予身體最基本的需要,事實上不需要吃那麼多東西,可以把這些省下來的錢,去購買真正對你健康有好處的食品。
比如說:
有很多錢花費在我要吃的很可口,我要吃零食,因為情緒性去吃。
比如說:很空虛,就去買東西來填滿我的肚子,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飲食消費,這是阿南達在另外的書中也有提到,另一方面,除了吃以外,生活用品,家裡塞滿了很多東西,仔細去看,有百分之幾,真正用的到它?去減除掉那些根本不需要的商品,可以把這些錢省下來,去買好的,對你生活真正有幫助的商品。
主持人:
可能心靈上的空虛,為了填滿空虛,去做了另外一件把冰箱塞滿,或是衣櫥塞滿,或是什麼塞滿,
這一本書,阿南達有特別講,可能就要放下你的手機,選擇什麼,可不可以請佳芳最後補充這一個概念呢?
佳芳:
回歸到剛主持人講的空虛的問題,人類就是缺乏跟自我的連結,一直往外去抓取東西來彌補內心的空洞,手機是最容易讓我們空虛的時候,想要去填補的一個手段,最需要的是往內跟自己連結,不是說就不用手機,而是把它作為正用,現代人大部分是把手機作為更加遠離自己的一個方式。
比如說:
感到無聊的時候,沒有先靜下來,跟自己的內心連結,反而是先去找人聊天,或是上網看一些東西,更加遠離真正的自己,因此更加的空虛。
放下,需要花時間,去連結內在真正的自己,是真正愛的能量的來源,不會讓我們空虛,真正的一個源頭,才有辦法去解決,剛才所講的:「因為空虛,而去購買東西、填滿肚子」,這樣的作為。
核心的問題是一定要回到內心跟真我連結,跟宇宙的能量、資源連結,才能夠有源源不斷的愛,能夠深發出來,而不會往外去,抓取食物或任何物質的東西來填滿內心的空洞。
主持人:
有些人可能這一段時間,就挪出十分鐘,或是十五分鐘,來跟自我連結,在自我連結的時候,充滿滿滿的愛,結束了,回去又……還是刷一下手機。
這樣的落差,怎麼樣在生活中,時時刻刻的,24小時,充滿連結的力量?
佳芳:
這當然需要一番心靈的鍛鍊,我們並沒有習慣跟自己同在,沒有習慣跟自己在一起,經過不斷的心靈鍛鍊,就能慢慢達到安定的狀態。
因此,就算沒有刻意坐下來跟自己連結,日常當中,時時都跟真我在一起,也就是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發自於真我的愛,
心靈的鍛鍊有很多種方法,有些人可能會透過冥想、靜心,或其他看書……等等,藉由書中所講的《奇蹟課程》,對心靈鍛鍊也好,需要借助工具來引導我們的心,否則靜坐下來也是空思妄想,不會真正連結到心。
書中也有提到,看一些電影、書籍,有啟發性的東西也好,幫助我去碰觸到內心的真我,慢慢的多加練習之後,能夠時時刻刻安住在內在真我,就自然而然不會像剛主持人所說的,前一分鐘還在冥想,下一分鐘就跑去……一開始會啦,但我們也要仁慈對待自己,這是一個過程,我不可能一步到位,但至少不斷的練習,這個狀態會慢慢的改善。
比如說:
跟自己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了,偶而想要跑出去,彌補空虛的作為減少了,一定是循序漸進,不會一下子馬上改觀,但你一定會感覺到自己進步。
主持人:
也許剛開始可能十分鐘,再來慢慢累積,這就是需要鍛鍊的,像書裡一開頭就說,從出生有這個肉體後,就開始切斷這個連結,越沒有鍛鍊,搞不好年齡越大,這個連結,距離感就越大,
今天謝謝佳芳跟我們分享—向原力覺醒,一中心出版,謝謝佳芳。
佳芳:
謝謝小安。
重點整理:
1.物質是心靈能量具體的呈現。
2.放鬆,開放心靈的狀態,領悟心靈書籍的智慧。
3.效法大自然慷慨,從無私的愛做起,無條件與人分享愛。
4.意識每一分錢就是你的力量,參與社會建設。
5.給予身體最基本的需要,去買好的,對生活健康真正有幫助的商品。
6.感到無聊時,先靜下來,跟自己的內心連結。
不斷的鍛鍊心靈,達到安定的狀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