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榮格心理分析師史蒂芬森透過「附身」這個概念,生動表達出榮格的中心思想。作者從十七世紀法國盧登鎮的附身事件開始,追溯附身現象如何從原先含意豐富個人或社會問題演示,隨著啟蒙思潮及西方實證科學的演進轉變成過度簡化的精神醫學病理描述,並因此失去闡述心靈內容、轉化人心痛苦的功能。
書中不僅從人類學觀點一探不同文化的附身儀式,更以電影及戲劇為例,呈現榮格的附身概念如何在心理治療實務中拓出空間、使痛苦現身、最終達到整合。全書在宗教史、人類學、哲學及精神醫學的對照間展開精采論述,不僅對分析心理學提出新見解,更向精神醫學遞出挑戰書。
重點整理:
1.附身狀態的真假,究竟要如何判定,這跟榮格心理學有關嗎?
2.當認知科學與靈性的結合,本書透過怎麼樣的層次進行書寫?
3.台灣的宗教/怪力亂神,與本書的連結性為何呢?
4.可以為我們辯證迷信與理性這兩個詞在宗教與科學的觀點為何?
5.假設母親覺得孩子的狀態怪怪的,這時候選擇宮廟或者選擇醫院究竞背後有什麼差異?
6.最後請蔡怡佳老師老師幫我們解釋附身的意義?
安:
介紹一本新書,附身:榮格的比較心靈解剖學。
邀請到蔡怡佳老師來分享,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呢?
蔡:
自己在輔仁大學從事宗教心理學教學,也做過台灣乩童方面研究,因此心靈工坊邀請我寫推薦序,而我在看完本書內容覺得非常精彩。
安:
附身是真的還是假的,是書裡講的屬於心理潛意識嗎?
蔡:
詢問真假時,要問當事者是否處於假裝扮演狀態。
台灣稱作靈媒,因為有些人會受到靈的干擾,但…到底是假裝還是個人意識強,不管是宗教幫人辦事,其實都無法解釋是自主力量還是感應到另一股力量。而本書提供一些面向增加思索可能性及分析。
安:
本書裡提到那些面向?
蔡:
本書包含六個章節
第一章:盧登鎮邪靈附身事件
第二章:附身人類學:他者研究
第三章:「附身」一詞進入精神醫學:認知突破,抑或挪用兼併
第四章:榮格模稜兩可的用詞
第五章:榮格的附身概念及心理治療作法
第六章:茉桃.戈登的困境:卡薩維提思的《首演夜》與柴金的開放劇坊
安:
台灣怪力亂神現象,本書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蔡:
台灣文化存在著割裂,宗教跟現在科學的理性語言斷裂,學校受教育是以理性及人文為核心,屬於取笑宗教與神明語言,但是日常生活中,宗教跟神明與大家十分緊密及普遍,不順遂及莫名奇妙病痛,在生活周遭發生的事及文化宗教回應的方式,這些東西在受教育當中幾乎不去談論,這就是斷裂。
安:
迷信跟理性到底差在哪?
蔡:
怪力亂神有兩個解釋,孔子覺得這些言論不要亂說,另一個是沉默不語,綜合兩個解釋怪力亂神不代表不談論,而是找到一個途徑去與它對話。
榮格在書裡對這一塊是保留態度,這些現象發生跟某種集體無意識流動有關係,要跟集體無意識對話不是壓抑它,唯有去認識這些力量,找到方法讓力量發聲及有表達機會,才會有所改變。
安:
如果有個媽媽覺得孩子怪怪的,要送精神科檢查還是去宮廟收驚?
蔡:
精神科是當代醫學理解,去宮廟時對於這現象是另一種解釋,同時提供了不一樣的觀點。
當代精神醫學是從生理上切入,遺傳或腦部神經傳導數失常,這是從個人層次上找原因。
去宮廟是個人自身人倫關係,會說是祖先或因果,把亂掉的人倫關係修復起來。
生病原因很多元,從不同角度理解這些狀態,從中得到化解。
本書重要意義,跟不同語言對話並互相學習,不管是精神科醫生或幫人辦事,可用多元世界觀幫助更多人。
安:
比較心理解剖學,讓大家用不同聲音對話
蔡:
附身有個意義,不管是個體還是集體層次,常常借著附身來言說僵局、衝突或難題,如何借著這些現象了解平常被壓抑不常言說的部份,讓問題被看見,就可尋求解決。
安:
謝謝老師今天分享這本好書,拜拜!
蔡:
拜拜!
重點整理:
1.附身狀態的真假,究竟要如何判定,這跟榮格心理學有關嗎?
2.當認知科學與靈性的結合,本書透過怎麼樣的層次進行書寫?
3.台灣的宗教/怪力亂神,與本書的連結性為何呢?
4.可以為我們辯證迷信與理性這兩個詞在宗教與科學的觀點為何?
5.假設母親覺得孩子的狀態怪怪的,這時候選擇宮廟或者選擇醫院究竞背後有什麼差異?
6.最後請蔡怡佳老師老師幫我們解釋附身的意義?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