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清楚地描述,瑪莉蓮面對死亡的態度及行為,
與歐文面對時日無多的妻子,內心感受到的無助、害怕及失落。
從他們的故事中,能學到許多對「生與死」的看法,
以及被遺留下來的人,該如何面對失去「重要的人」的椎心之痛。
看完整本書,除了會有滿滿的感動之外,還會開始思考人生義意。
而你會開始懂得,「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人事物」。
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願望,與家人、朋友、情人 好好的相處,
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的無比精彩且充實,才能避免抱憾終生。
在今天的訪談中,邀請黃素菲老師,
與我們探討:如何面對自身或親人「死亡」的議題,希望你有所收獲。
觀迎收聽!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a90nX7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
又再空中跟大家見面了。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
歐文‧亞隆又出了一本新的書,
叫做【死亡與生命手記】。
是心靈工坊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
我們今天也很開心的邀請到,
黃素菲老師。
來到我們的線上,
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老師先跟聽眾朋友們,
打個招呼吧!
黃素菲:
大家早安,大家好,我是黃素菲。
主持人:
老師,你可不可以來跟我們講一下,
這本書大概是在寫什麼呢?
黃素菲:
好。
我想歐文‧亞隆 大概在台灣,
有太多太多的讀者。
因為他是少數性,
在全世界都矚目的一位存在治療的,
心理治療師與小說家。
那這本書,其實是他的妻子 瑪莉蓮‧亞隆,
在2019年經過診斷,得到多發性的骨髓炎,
它是一種骨髓當中,有白血球的癌症。
經過大概11個月,於2019年11月,
他的太太選擇,輔助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那在這個期間,瑪莉蓮 跟 亞隆說:
「你手上那本書先不要寫了,
我們來寫一本書,關於生命跟死亡。」
也就是說 瑪莉蓮,
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後,
邀請亞隆一起跟她,寫一本屬於他們2人的書。
所以前半段就是瑪麗蓮,
一路紀錄她自己生病,
然後,面對疾病與跟家人告別的過程。
那在瑪麗蓮過世之後,
後面的大概三分之一到靠近一半的篇幅,
就由亞隆自己獨立完成。
主持人:
對啊。
那個老師你知道嗎?
我邊看這本書的時候,
就一直非常的感動,且一直流淚。
怎麼會有65年情誼的情感交流。
那可以請老師,先大概簡單講一下,
前面這一段瑪莉蓮與歐文,
他們兩個的一些對話,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黃素菲:
我想要先講一下,
這對夫妻就像剛你講的,
他們認識65年。
在高中15歲時認識,
彼此都是對方的初戀情人。
然後,亞隆在醫學院的第三年,他們就結婚了。
那時,大概20初頭歲。
瑪麗蓮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女性主義作家,
她自己的作品也很出色,
包括【乳房的歷史】、【太太的歷史】。
最難得的是,他們兩人,
都度過了充實的一生。
他們經營一個美好的家庭,
還有三個孩子。
雖然他們三個孩子都離婚了,
但是他跟瑪莉蓮兩個人的感情應該是,
代表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50年代的家庭精神,
他們對於這個關係與婚姻,是有一種非常深的承諾。
雖然,亞隆是一直在做,死亡相關的心理治療的工作,
因為他做存在治療,
就是處理死亡教育、書籍、意議的幾個議題。
即使是這樣的一個大師,
年齡也超過90歲,面臨自己的妻子過世,
他還是有非常多的衝突、難受、掙扎、不捨。
所以,他內心的心情跟平常人,並沒有任何的差異,
意思就是說,其實經歷人生的苦難,
不管你是一個多偉大的心理學家。
我們還是看到他,像一位平凡人一樣,
面對分離的痛苦,以及要面對死亡的失落。
主持人:
是啊。
因為我認識的有一群,
也是,這樣的助人的工作者。
然後,就發現一些奇怪的地方,
面對這些需要幫忙的,就非常的可以處理喔!
但是,面對自己的親人、或家人的時候,
通常都就會覺得,好像有又回到,
一般人的思維中,沒辦法去處理。
所以,這本書就是他們兩個到底該如何去面對,
還是說有什麼那個方式,
可以給聽眾朋友來做指引呢?
黃素菲:
對。
你剛才講到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學心理治療的人,
其實面對自己的家人或朋友,
不見得能夠,展現他專業的笑容。
可能,他對於一般的病人還比較可以。
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看這本書的話,
會覺得瑪麗蓮面對死亡的態度,
相對於亞隆來說,比較正向,
而且也比較具有教育的義意。
其實原因很簡單,
因為是瑪麗蓮在面對自己的死亡,
而亞隆則要面對失去。
我們面對失去,通常是比較困難的。
瑪麗蓮在書裡面,做了很多的示範。
他怎樣把哪些東西,要送給哪些朋友,
就一直在示範一些,臨終道別的方式。
她就努力的整理一個抽屜,裡面有很多的文書,
然後,就想到過了大半輩子,
那這些東西,就要隨著我的死去,而逝去。
她當然不免有一點惆悵,
然後提醒自己,清醒的時刻,
就開始整理自己到幾歲的日記,
要把哪些記下來。
哪些東西,要交給學校的研究室,
讓她整理成,法文的讀書中心,
然後,他的兒子有一位是戲劇導演。
亞隆跟瑪麗蓮都喜歡狄更斯,所以他們有那些藏書。
就覺得這些藏書,好像可以給他的兒子班恩。
或者是藝術相關的書籍,
送給另一個學攝影的兒子(里德)。
那歐文有這麼多治療的書,
可能他另一個兒子維克多(Victor),可能會願意接收。
她一直想著,是不是應該用不同的盒子,
裡面裝著專屬於每一位兒子、孫子,
對於未來、或者會感興趣的東西。
瑪麗蓮做這些事,覺得很自然。
但是亞隆一看到書架空掉,
接著又看見她在活著的期間,
分送她的耳環、項鍊給她的朋友和親戚喔。
他就感到非常的難受,而躲到旁邊哭。
因為,一個是對面死,要與人道別。
另外一個是,我最愛的人要死,感覺很失落。
二者是,不太一樣的。
其實憑良心講,
亞隆的處境是比較困難的。
但人其實很奇怪,到了你面對死亡,
因為瑪麗蓮在最後的幾個月,是非常的不舒服。
她的脊椎就是無時無刻的在痛,
所以她說很多次:
「如果不是因為亞隆,她早就想要選擇輔助自殺。」
在美國有些州是,可以輔助自殺。
輔助自殺的意思是,
在病人清醒的情況下,
經過醫生的同意,再由病人自己服藥。
不是被打針,
是自己能夠吞嚥的情況下,決定死亡。
瑪麗蓮在很不舒服的情況下,
並在醫生的輔助下,
吞進醫生開的藥,來結束生命。
對瑪麗蓮來說,
她認為死亡是生命的頂點。
她覺得回顧自己的一生,
也沒有任何的缺憾,
所以她其實是坦然觸死。
而且她有十個月左右的時間,
去慢慢地與很多朋友告別,
她的朋友會做一本書給她,
裡面是每一個人一個頁面,
寫一些東西給瑪麗蓮。
所以,我覺得瑪麗蓮有好好地,
跟這個世界做告別。
她也示範了一件事,
就是每一個人都會死亡。
而怎樣好好的告別,
坦然的接納死亡是每一個人,
人生都會面對的事情。
在此,瑪莉蓮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對於亞隆還活著的人來說,
非常的痛苦、失落。
我想這本書同時,要告訴你:
「死亡本身要勇敢地,面對的一種面向,
以及作為家人,要面對自己親人死亡的失落。」
所以這本書同時,包含兩個面向。
主持人:
是。
所以這本書就是,一直在談一件事:
「就是要活出生命的意義,才能無懼的死亡。」
這一句話看起來好像是,
一個有作為的事情。
但是對一般人來講的話,
老師你有什麼樣的建議跟想法,
到底什麼樣才叫做,活出生命的意義?
然後,才能無懼死亡。
黃素菲:
我想如果我們不知道,
什麼是有意義的事,
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想:「那我會不會遺憾?」
相反的話就是,
我如果沒有遺憾,
就比較能夠坦然觸死。
遺憾是什麼呢?
比方說,我很可能在年輕的時候,我希望去做的事,
可是因為家人的反對,或者是自己缺乏資金,
或缺乏勇氣,我沒有去做。
死亡這件事,就是提醒我們,
要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要勇敢地,
去追求自己覺得,重要的事且說到做到。
例如說:
我希望我是疼愛我的妻子、丈夫、孩子,或是父母的話,
那我就真的做到,而不是相反。
每次我們,希望好好的溫柔地,對待對方。
可是,我們每次說出來的話,
都非常的不好聽,攻擊別人。
如果我們對愛的人,我們想要表達情感,
就要有勇氣,而且真的表達出來。
我們有夢想,
我們要有實踐力,去做出來。
我們對自己,有一些虧欠。
如何透過生命的時光,
讓自己有機會跟有勇氣,去把他實踐出來?
例如說,我想要走路,繞台灣一圈。
那就趕快去,不用一次全部走完。
今天你就走台北到基隆,
那下一次有空兩天,
你就走基隆到羅東,一段一段走,就是把它走完。
如果我們有什麼夢想,
有什麼渴望,盡量讓自己,
不要遺憾的去實踐它。
當然我們很難說,
到底要怎樣才有意義。
比較簡單的方法,
是完成你的夢想。
做出你想要的跟別人的關係,
還有就是不要遺憾。
想想看,在眼睛閉上的那一刻。
有哪些事情,沒有做你會覺得遺憾?
比如說,你想看的電影,趁疫情期間趕快看。
很想要讀的書,現在也剛好可以讀。
很想跟某個人講的道歉的話,不要猶豫。
如果你覺得講不好意思,現在的網路工具非常的方便,
可以透過很多種方式,用寫的傳遞給他。
我想他講的這個有意義,
其實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就是完成你心中,
曾經想過的願望,去實踐它,就比較不會有遺憾。
主持人:
是,我覺得老師講得非常的有道理。
你想要做什麼事或幹嘛,
不要有不甘心,或者是遺憾這一件事。
你就會比較容易,面對真正的死亡。
最後,請老師來跟我們談談,
歐文這一個大師,最後怎麼去面對這個孤獨?
包括我在內,因為疫情的關係跟我另外一半,
有一點距離,暫時無法一起生活。
然後,你會發現在做任何事時,
轉個身她應該要講什麼,
其實都會處在很孤單的,這一個狀態。
老師,
可不可以來跟我們談談,
怎麼去面對,我們內在孤單的這個部分呢?
黃素菲:
我覺得甌文在這個部分,非常的誠實。
他在整個過程當中,將所有面對瑪麗蓮要過世的經歷,
用了一個掏心掏肺的方式,把他自己的經歷,
來分享給讀者。
我印像比較深刻的幾個片斷是,
他有天要去買earl grey(格雷伯爵茶)。
因為瑪麗蓮早餐喜歡喝這種茶葉,
然後他發現,快要沒有了,跑去雜貨舖買。
他突然間想到,要買多少呢?
因為家裡,有人沒有其他喝茶,一盒有20包。
她其實活不了幾日,那我要買幾盒?
光買茶葉這件事,都變得非常的複雜。
最後,他還是買二盒。
希望能夠有奇蹟,可以讓他多跟她生活在一起久一點。
但其實買不到一個禮拜,她就過世了。
整個過程當中,在瑪麗蓮的喪禮上,
亞隆是完全麻木的,簡直是呆掉的狀態。
喪禮完畢,回去之後,
他睡了12個小時。
他在現場也沒辦法談吐,到棺木上面,
且無法想像,她就埋在那個土地裡面,
在她死後的6小時,完全呈現麻木與解離的狀態。
他沒有哭,
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只是一直睡覺。
等到他可以失聲痛哭的時候,
對他來講,
其實,真的一個很大的釋放。
尤其是比方說,他想到家人的死亡,
第一個生日、第一個結婚紀念日、
第一個端午節、第一個聖誕節,
其實都是非常恐怖的狀態。
令人深刻的是,他在瑪莉蓮過世之後,
經常不小心地,他就會夢見,或者是腦袋當中閃過,
女生沒有穿衣服的身體啊,等跟性有關的這些意象。
他覺得自己好無恥,
怎麼會在瑪麗蓮過世,沒有多久的情況下,
居然這麼樣的齷齪、骯髒。
所以,他就請很多朋友,
幫他找相關的文獻。
他想要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個情慾間羞恥,幾乎要把他淹沒掉。
瑪莉蓮幾星期前才入土,
他居然不忠到這種程度,覺得好厭惡。
即使,在這麼悲傷的情況下,
歐文都沒有忘記他的讀者。
他找到文獻,就發現說,
原來性跟死亡是個對立面。
「死亡」是代表著,一種終結、靜止與結束。
可是,「性」代表著,生產、創意與生命的活力。
所以我想,亞隆是要讓讀者知道,
原來有性的畫面,是因為生命的力量,
要來對抗死亡的麻木。
他就告訴,所有的讀者說:
「你如果也跟我一樣,有這樣子的畫面,就不需要覺得羞恥。
因為這是,生命潛意識裡面,用來對抗死亡的一種生命力量。」
主持人:
是啊。
他裡面也有包含說,讀自己的作品,
【叔本華的眼淚】跟【一日浮生】,
這一系列自己的書。
我覺得,其實還蠻有趣的。
黃素菲:
是的。
他也是在,
面對自己妻子死亡的時候。
因為過去,他自己寫的書裡面,
也是碰到,他跟病人之間,
處理死亡這個議題,或者孤獨這個議題。
所以,他反而在看自己書的時候,
又得到了一些啟發。
好像年輕時候的自己,
在教導真正,在晚年面對死亡的自己,
像是一種自我教導。
我覺得,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也許在提醒我們說,在我們年輕的時候,
我們曾經有過,對生命的理解、想像,
真的要把它寫下來。
說不定,等到我們90歲、80歲,
面對死亡的時候,
我們看著自己寫的東西,也會得到一些鼓勵耶!
主持人:
好,因為時間的關係。
最後,老師有沒有想跟,
觀眾朋友們,提醒的事情呢?
黃素菲:
我覺得,亞隆應該是,
我看過最誠懇的一位心理治療師跟作家。
他甚至有一個片段談到,
他的病人來看他,
可是,他完全忘記跟病人有約會。
那天是7月4號,
病人老遠從英國過來。
亞隆有在書裡面,
誠實的告訴讀者說:
「我真的忘記了!」
那就表示,我的記憶力已經不好了,
使我確認一件事情,
我好像不太適合做,心理治療的工作。
即使這樣,那天被忘記的病人,
就一直在他面前,哭說:「你根本就不記得我。」
亞隆在他面前找信,
想要找出來,可是亞隆就找不到。
那個病人就自己影印一份出來,
一直哭說:「上次,你也忘記我的時間,
然後你也找不到我的信,所以我自己印了一份出來。」
亞隆連這種事都說出來,我覺得那個誠懇是,
資料是最好的工具,
就是他本人而不是什麼技術。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分享當中,
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個治療師。
始終一貫的在做一個誠懇的,
人跟人的連結、跟接觸,
這才是治療,最核心的本質。
他就跟病人說:「我忘記你,不代表你沒有價值。
是我,犯錯了,請你原諒我。」
他非常的誠懇,病人也因為這樣就得到安慰。
主持人:
是。
今天真的謝謝黃素菲老師。
跟我們分享【死亡與生命手記】,
這一本心靈工坊出的歐文的書。
謝謝老師。
黃素菲:
不客氣,BYEBY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