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創傷經驗就好像你胸口狠狠被重擊了一拳以後,過了幾天你的身體可能慢慢復原,身體不痛了。但是你當時被羞辱,被驚嚇的恐懼、憤怒的心情其實是沒有輕易過去的,它會隱藏在我們的身心裡面隱隱作痛,讓你日夜無法安寧。
情緒過不去,身體好不了;情緒過不去,關係好不了。
當一個人開始說故事面對自己的時候,其實生命就開始能夠產生流動。說故事是一個讓生命流動的經驗。”流動”是療癒很關鍵的一個開始。
周志建老師在情緒治療這本書中,敘述了很多的故事案例,希望能讓你勇敢去面對自己生命的一個真實的部分,成為你生命的勇者。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l05zb9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主持人:
好~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很開心地想跟大家邀請。
最近有一本還蠻夯的一本書叫做[情緒治療]。是周志建、周老師的新書,然後是方智出版社出的一本非常棒的書。
今天也很開心地邀請到周老師來到我們的線上跟我們分享他這本書。
來~~ 老師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周志建:
主持人好~ 聽眾朋友大家好~ 很高興跟大家會面。
主持人:
是~~ 欸?! 老師你怎麼會想要寫這樣的一本書呢?
周志建:
最主要寫這一本書,我會覺得很想要給大家有個概念就是一個創傷後遺症 的概念。
因為你知道,我們的家庭不完美、我們的父母不完美,那其實我們的童年都是有創傷經驗的。
那我形容那種創傷經驗就像…好像你胸口狠狠被重擊了一拳以後,那過了幾天你的身體可能慢慢復原,身體不痛了。但是你當時那個被羞辱,被驚嚇的恐懼、憤怒的心情其實是沒有輕易過去的,它會隱藏在我們的身心裡面隱隱作痛,然後讓你日夜無法安寧。
所以你知道嗎?很多童年有受虐的、被家暴、性侵、情感忽略的這樣的一個人,其實以後…長大以後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自尊、自我價值跟自我認同,那甚至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跟身體健康。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常常有些人會感覺說:唉呀~ 活得好累喔~ 好孤單、好寂寞喔~
尤其像今天這種淒風苦雨的日子,好多人就覺得說:啊~ 天啊~ 我幹嘛要活著?
一天到晚想要死。
那其實這些都是童年的創傷,然後我一個名字叫做創傷後遺症,那這樣的創傷後遺症如果你沒有回到創傷的根源,去理解然後去療癒的話,那不好意思,這樣的創傷是不會過去的。
主持人:
嗯哼~
周志建:
它不會過去的。所以你知道我們身體裡面隱藏了好多的創傷跟情緒,所以我書上有寫說:情緒過不去,身體好不了;情緒過不去,關係好不了。
所以我們要去面對那個童年的創傷還有你的情緒,讓情緒流動,然後你的身心就不痛。這是我這一本書裡面想要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讓大家去了解創傷後遺症。
主持人:
是~ 對啊! 所以老師你就是創傷後遺症,然後你這邊就發展出一個叫做BEST,就是療癒法。那可不可以跟大家來講說,你這本書在談的這些方法怎麼去療癒它呢?
周志建:
OK~ 好,先跟大家解釋報告一下,因為你知道我們做心理治療的人很… 就是我們面對的很多個案來到我們面前。然後,當然很多人一定比如說都是有一些身心狀況,譬如說:憂鬱症。
像我以前遇到最多的是憂鬱症、強迫症、恐慌症、暴食症等等…那當然這些的症狀背後都一定有個故事、有個原因,那最後的原因追溯,一定跟家庭創傷有關係、跟童年暴力有關係。
OK~ 好,那我做了這麼20年的心理治療工作,我本來以為:哦~ OK~ 好,童年的創傷、家庭暴力對我們的影響就是這些。
可是這幾年我漸漸發現一件事情,家庭暴力對我們的影響不只是這些。那我書上有寫說:因為我這幾年你知道,很多的個案來其實很多就是醫生轉介來的,那我想說:欸? 為什麼醫生叫你來?
喔~~ 原來後來就發現,他們很多身體的狀況,譬如說:頭痛、經常的頭痛、胃痛、下腹部就像婦女的下腹部痛…很多的痛他們吃了很多藥,做了很多檢查永遠都找不出原因來,然後這樣子的痛折磨他們好久的時間。後來有的醫生就會建議…有的醫生比較有sense,他們知道有些痛—身體的痛是心因性的,所以他們會建議他們去找精神科醫生,那有些精神科醫生他會知道:因為我在做童年創傷的,他們就轉介到我這邊來。
所以當我這幾年慢慢接觸很多的案主都是由醫院轉過來的,然後他們都是身體的痛,而身體的痛他們找過、做過這種…各種的測試,都找不出身體的原因的。
所以後來我就漸漸知道一件事:原來這些身體的痛可能跟我們的童年創傷有關係。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後來我的治療開始慢慢去看到身體這一塊部分,那身體這個部分為什麼會有這些身體的痛? 因為我們內在很多情緒 沒有走完。
那情緒沒有走完,那什麼是情緒沒有走完 ? 就是我們童年譬如說:當你被羞辱、被爸爸打了一巴掌。
小時候只因為你吃飯,你的碗掉了、破了,然後爸爸當場打一巴掌給你。
小時候可能你去鄰家、隔壁鄰居偷摘了一個番茄,被爸爸吊起來打。
這一種羞辱跟暴力的經驗,其實在我們身體裡面那個情緒是沒有過的,因為小時候你不可能哭,而且哭還要被打—你哭什麼哭?! 對不對?
主持人:
對~
周志建:
還要被打。然後你的很多的…你沒有…,那個情緒沒有被安撫、沒有被接納,所以那個情緒會留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那身體會記憶、細胞會記憶。
所以呢~ 那個東西沒有過,就會讓我們一直到長大,一直…身心都一直沒有辦法安置、沒有辦法安頓好。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為什麼…後來我就發現:做心理治療不能光看心理層面這個部分,也要看情緒部分,更要去看身體的部分。
那因為我本來就是做敘事治療、是做故事療癒的,所以後來我就…這幾年當中我就開始去看情緒、看身體,深度去理解身體,然後用故事療癒的方式,去說童年的故事。用我的書上就是回到案發現場,重新把那個情緒帶出來然後釋放,釋放當時的那個沒有出來的情緒。
我發現必須要用這樣子比較深度的治療,我們的創傷才有辦法走過去。
主持人:
是~ 那老師可不可以請問一下,這個過程…老師請說
周志建:
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因為我在猜很多人都會常問我說:那這老師,我的創傷、童年創傷、家庭創傷,是在什麼時候叫療癒完成?
主持人:
對對對對對對對~!
周志建:
很不好意思地告訴大家,這個是…這個過程有點漫長,甚至用歐文•亞隆那個我們很…美國很有知名度的治療師講的:我們的創傷療癒療法搞不好是一輩子,到你死的時候都沒有叫做完成 的時候。
因為這個創傷是小時候累積的,然後我們只能去在過程當中去覺察,然後去把過去那個自己的經驗認回來,然後當然你會慢慢的覺察能力多了、對自己認識多了,那個東西對你的影響就會漸漸減少。
那只能夠減少,但是不會…沒有叫做那種完全的療癒 的那個東西,這也是要先提醒大家的。
主持人:
對對對~沒錯。那可不可以請問老師一下,就是說老師你剛剛講說可能帶到他童年那個經驗讓他情緒開始流動,然後開始療癒嘛。
那這樣是就對他心裡的創傷…它就有效了嗎? 還是說他必須還是要不斷、不斷地去再重新經歷這樣的一個經驗,然後情緒就是一直要…我們講的:要流動?
周志建:
好! 基本上經過這樣的一個療癒的過程,他會慢慢的進入自己的創傷經驗去做理解,然後這過程那個療癒就會開始產生,因為當一個人開始說故事面對自己的時候,你知道其實生命就開始能夠產生流動。說故事是一個讓生命流動的經驗,然後包括我在做BEST 療癒的過程當中,我們會讓當事人去回到當時創傷的經驗。然後不但說故事,而且還做情緒的釋放。
所以流動、Flow,這個流動這個、這個…這是很關鍵的療癒的一個開始,那當我們情緒不斷地流動的過程當中,你內在的創傷就會慢慢被釋放掉,那這是需要一個歷程,不斷的、反復的流動。
所以有時候說故事不是說一次就可以確定了,你可能要反覆說很多、很多故事,所以有人到最後說出自己的童年故事的時候,剛開始可能–哇~ 眼淚就會一直流啦、會很激動啦~ 說不下去。
可是當有一天你可以在說以前爸爸媽媽打你的時候,你被情感忽略那個故事,當你在說的時候已經可以侃侃而談。
主持人:
嗯~
周志建:
就是不是沒有感覺,是你可以接受了。 懂嗎?
那個東西表示:你已經慢慢走過去了,它已經不會再把你撩起來。
主持人:
是,那我有一個題外話來問老師一下,就是曾經我有過一個朋友的經驗,然後他就譬如說去做了療癒—就是做只有情緒的療癒,然後做完以後他就很開心,就已經開始有點勇氣來跟…就是爸爸媽媽來和解,對不對~
結果父母親就跟他講說:啊你想那麼多幹什麼啦,已經是那個古早的,二、三十年前的事,我們也都不知道,你這麼在意幹什麼?
這樣子,然後你知道嗎? 我這一個朋友,你知道他反而更受傷說:蛤?! 我…我…負擔…
周志建:
我鼓起勇氣來跟你講~
主持人:
對~ 我負擔這麼重,怎麼可以這樣子?
周志建:
然後爸爸媽媽的反應是一個否認的、忽略的反應,確實會讓我們受傷。所以你知道嗎? 在這裡也順便報告一下,我這本書是寫給三種人看的。
那第一種人就是創傷倖存者,就是我前面講的:好多人的受傷跟童年創傷,那個東西包括身心的傷、那個不快樂童年被家暴等等,那個創傷的經驗如果他沒有走過的話,他真的一輩子不會快樂而且身體不會健康。所以我這一本書是寫給所有的創傷倖存者看的。
那我在猜很多人需要,因為很少人是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在猜沒有人的家庭是完全完美的、父母是完美的。所以多多少少我們都有一個創傷經驗在我們童年,或是所謂的童年逆境,如果用我書上還有個外國語叫做童年逆境。
其實在國外裡面,三個人有一個人至少童年逆境,所以這個比例是很高的。這是我寫給創傷倖存者。
那第二個我要寫這本書是寫給誰看呢? 就是給父母看。
你剛剛講那個例子是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我們的父母他本身—他並沒有這樣的創傷…創傷的概念。所以他們會用他們自己…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實就是他們過去被對待的方式,他們不知道說:啊~ 我這樣的語言會傷害到孩子;我這樣的動作—
他以為他在管教孩子,比如說:孩子你怎麼可以偷東西!
然後我就把你吊起來打,或者是更…甚至是脫光衣服吊起來打,甚至是把他綁在市場裡面讓大家可以圍觀,然後來修理我的孩子。
我們都以為說:我在管教孩子,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你不知道,很多父母不知道,你這個動作其實是嚴重傷害到孩子,而且讓孩子是一輩子的傷。
所以你知道很多的暴力是來自於無知,所以我們父母是需要被教育,不然的話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在傷害孩子,但是我們也…當然我們也不知道原來以前我們也被傷害了。
所以你知道我的書上就有舉個小小故事,就是說有一個四十八歲的婦女她有憂鬱症,因為她的父母是一個傳教士,然後他的母親曾經在日記裡面就很驕傲的寫說:你看! 我的兒…我的孩…我的女兒小時候、幾個月大就安靜囉~ 都不哭不鬧,然後呢~在那邊忍耐飢餓,然後等待大人餵食。
然後其實真相就是:因為孩子如果有情緒會哭、會鬧,媽媽就很生氣、媽媽就會發怒。
所以你知道孩子就會學到一件事情:我不能哭、不能鬧,不然的話媽媽會很生氣。
你懂我意思嗎? 所以那個情緒其實是被壓抑的。
主持人:
對~
周志建:
那所以為什麼那個…這個婦女後來有憂鬱症,是因為從小她的情緒是被壓抑、沒有被流動,那基本上其實這是一種虐待,我們父母常常用很多的暴力語言、壓抑的情緒,甚至忽略我們的情緒,這本身的教育其實就是一種虐待。
那所以如果很多父母如果沒有這樣的概念,老實說他沒有辦法去同理他的孩子,然後他也不知道他這樣的…這樣的一個教養方式,或是書上…其實國外很多書叫做毒性教養,這樣的教養方式是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一輩子的。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當他沒有這樣的概念的時候,當孩子鼓起勇氣來—去告訴父母:小時候你曾經打我、曾經罵我、曾經羞辱我…這個經驗的時候,很多父母是接不住、會否認,然後一定告訴會孩子說:誰小時候沒有被打過、你幹嘛這麼耿耿於懷、你是玻璃心嗎? 對不對~
很多的父母是又把這樣的…又去忽略 了,用這樣語言把他推開,那孩子當然是更受傷。
沒錯~ 所以這是我第二個要寫給很多的父母看的原因。
那第三個我這本書很想要寫給一些心理工作者,像心理治療師:包括醫生、社工,還有尤其是學校老師,知道我們有個概念叫做創傷知情 的概念。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那創傷知情 的概念就是說,比如說你如果是醫生,就像前面講的,如果你有創傷知情的概念,你會發現有些病人為什麼老是下腹痛找不出原因來,就醫療來講那可能跟他心因性:跟他的成長背景、家庭有關係,這時候你醫生就要做轉介了。
所以我有些個案是這樣轉介,因為有這樣的創傷知情概念,他們就把他們的個案轉介到我這邊來。
那第二個是,你如果是一個心理治療師,你要有創傷知情的概念,你要知道我們家庭創傷的痛那個不是一般的痛,你要很能夠深度的同理案主,而且站在他們那一邊,然後幫助他們做情緒的流動跟釋放。
不然如果我們沒有那個概念,你知道有的心理師就會像暗示我們案主,就像剛剛講的話:唉呀~ 誰小時候沒有被打過,對不對? 幹嘛那麼放大它、幹嘛那麼耿耿於懷… 完蛋了,你這樣的語言完全就是把案主推開。
主持人:
嗯~ 是。
周志建:
第三個就是學校老師,我書上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因為你知道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你知道…有些脫序的行為,譬如說孩子在學校裡面會打人、會突然罵髒話;然後不合群,然後叫他做什麼他都不做,甚至有的功課退步、上課不專心、會鬧場的,這樣讓老師非常傷腦筋,對這樣…最傷腦筋…對這樣的孩子…可是如果你沒有創傷知情的概念,你就可能會罵他、處罰他、記過…
可是不好意思,你用的這些方式對那些孩子通通沒有用,只會更加加重他們的脫序跟暴力行為。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我們老師有創傷知情的概念就會知道:那個孩子已經受傷了。
而且這個傷八九不離十,跟他的家庭、跟他的父母有關係,所以你只要…我書上裡面有個很清楚的方式,一個老師怎麼去回應孩子的暴力跟脫序行為,你要私底下找來跟他談,然後你要去了解他怎麼了,他~~
小明你最近還好嗎? 你家裡發生什麼事情?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那八九不離十我們一定會發現,這個孩子被暴力了。可能是來自家庭暴力,但也可能是同儕之間~ 你知道學校現在霸凌的經驗也很多。
主持人:
對~
周志建:
那當這個孩子被暴力了以後,久而久之它內在很多的憤怒,它必須要出來。所以你知道—暴力是會複製的、暴力是會模仿的。
那別人對他暴力久了以後,他就會對別人暴力。所以一個老師俱備…學校老師俱備這樣創傷知情的概念非常重要,不然的話他根本對那些學生根本就是束手無策。
主持人:
是~
周志建:
所以我會覺得學校老師很需要,那當然社工就更需要了。因為你知道現在家暴很多,那社工怎麼樣介入到家暴的家庭裡面去幫助孩子很重要,但老實說比幫助孩子 更重要的是,要幫助的人就是他的父母。
主持人:
對~ 沒錯。
周志建:
因為我們不能把…這麼單純把父母當作個加害者,因為如果你用這樣概念的時候,有時候會幫不了這個父母。因此我們要認知是:所有的加害者、暴力者其實本來都是一個受害者,所以如果一個社工有創傷知情概念的時候,他會知道怎麼樣去介入一個家暴的家庭,去幫助孩子、幫助父母,讓他們整個家庭的功能可以重新重建。
主持人:
對~
周志建:
所以創傷知情的概念很重要,這也是我這一本書想要寫給這些比較助人工作者、專業工作者的原因。
主持人:
是~ 我覺得那個周老師講得非常的對,我覺得這本書真的是還蠻…把他這個…整個我們講的幾個程序,我來大概講一下:
BEST的創傷療法,然後第二個就是要覺知 身體,然後第三個就是情緒釋放…第三個就是故事療癒,然後最後一個要跟自己和解。
我覺得這個程序是貫穿整本書,然後裡面周老師寫了很多故事案例也可以讓大家、讀者或是聽眾可以好好學。
那最後那個老師還有沒有…剩一點點時間,有沒有想要跟大家講什麼呢?
周志建:
好! 我在猜很多人在讀我這一本書,剛開始就是又想讀、又怕讀,因為我知道怎樣面對自己的過去的經驗,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我有讀者告訴我說,他在… 這一本書它是經過誠品的時候,很莫名其妙就突然走下去,然後呢~ 就走到那個書架上看到我這一本書,他二話不說一拿起來看看封面就直接去櫃台結帳了。
主持人:
是、是、是~
周志建:
他莫名其妙…好像就是要買這一本書,可是回家以後他不敢翻、他不敢看,他是足足放在他的床頭一個禮拜之後,他後來才把它翻開來。
然後這一翻就不得了了—邊看就邊哭,因為裡面講的很多的故事案例,就是他小時候的創傷經驗,然後我們一直不敢面對的、一直在逃避的;然後我知道那個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會覺得每一個遇到這本書,願意去看這一本書的人都是你生命的勇者,你一定要很勇敢去面對自己生命的一個真實的部分,我覺得太…,所以我會覺得說,如果你看了這一本書會有情緒那是很正常的,然後請你慢慢來不用著急~沒關係~
至少你已經真實面對自己,踏上療癒的第一步,那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主持人:
嗯~ 是~ 謝謝今天周老師跟我們分享[情緒治療]他這本新書,是方智出版社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謝謝老師~~
周志建:
感謝你的採訪,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一本書。
好~ 再見囉~~ 拜拜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