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 人生超整理 | 安一心 專訪 仲間出版 總編 郭玢玢

作者 ilikeradio

2023 年 10 月 24 日

斷捨離在近幾年一直蔚為風潮,三不五時就會聽到別人在分享他們相關的經驗
似乎好像只要一切都整齊乾淨了,就能讓人生回歸正軌、煥然一新

但其實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只有唯一的解法
那麼,是不是還有不同於斷捨離的其他觀點、思路,也能讓自己的人生回歸正軌、煥然一新呢?

在本集節目訪談的著作<<人生超整理>>中,森博士提出了許多讓人耳目一新卻又發人深省的觀點、建議,提供讀者參考與省思。

就像是在整理之前,請先思考一下
●你為什麼要整理?
●整理對你有什麼意義、好處?
●什麼是適合你的整理方式?

當你覺得外在凌亂、內在紛亂或是找不到方向時,可以試著看一下本書
也許就能從中找到啟發與建議,進而直接或間接地改善你的現況喔~

以下是小編在本集節目中還蠻有感覺的幾句話,分享給大家:
◆想要煥然一新,該整理的不是物品,而是你的思考方式、人際關係,還有你自己
◆我們會被一些既定的框架跟想法所限制,因而所忽略掉一些事實與面向
◆整理有很多不同方式,選擇,就是思考的過程
◆凡事為自己而做,才是王道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DZp61O

主持人: 
好~
歡迎聽眾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我覺得是近期以來比較特別的一本書。

因為大家都在教人家怎麼收納、怎麼斷捨離之類的,
但是我看了這本書以後,非常安慰我的心,因為我常常覺得【整理是到底要整理什麼?】
這一本書叫做人生超整理,是仲間出版社出的一本非常好的書。
我們今天邀請到這個出版社的總編,來跟我們分享這本書。

來~
先跟朋友打個招呼吧~


郭總編: 
主持人好~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仲間出版的總編輯郭玢玢,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來談談這本書。


主持人:
是~
可不可來跟大家講,大家不是都在談說要斷捨離,
要不要把家裡都整理得很乾淨,這樣才會有那個意識清楚之類的。
但是這本書,它另外一個想法是什麼?


郭總編: 
我自己也跟主持人有一樣的感覺,就是看到這個書有點得到救贖的感覺。

因為這幾年來,大家都覺得斷捨離是一個很重要的風潮,
也都會覺得說,把東西整理乾淨了,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就跟著煥然一新了,
自己的工作、生活可能都會因為這樣有一些改變。

當然,這樣的願景是很好,可是可能很多人實際去做之後,才發現這真的好難啊~
如果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做到斷捨離,或是三不五時就會亂起來的話,
我們的人生是不是就沒救了,還是說有序的人生就必須是整齊乾淨那樣的一個樣貌嗎?

所以那時看到這本書時,就覺得森博士老師提供我們另外一個新的觀點。
他的觀點也不是要你不要整理,而是要你在整理之前,應該先思考
●你為什麼要整理?
●整理這件事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好處?
●什麼樣的整理方式是適合你自己的?

其實它最重要的,就如同副標所講的,
任何整理術都比不上你開始思考,
想要煥然一新的話,該整理的不是物品,
而是你的思考方式、人際關係,還有你自己。

你先把自己整理好了,把你自己想清楚了,
你身邊周遭的一切,不管是具體的東西,還是抽象的東西,
其實都會跟著一起井然有序。

我覺得這個觀念,其實很值得介紹給大家~


主持人:
可不可以來跟大家講一下,這個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樣一個論點?


郭總編: 
我大概簡單介紹一下這位作者
森博士是一位很有名的小說家,
原先他是讀工學系的,在40歲前是一個工學系的大學教授,平常工作就是教課跟做研究。

到中年時期時,因為他想要兼差賺一些其他的收入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所以他開始寫小說。
想不到寫小說也這樣順利,第一本書就得獎,從此開啟他寫推理小說這個路程。

這樣子寫了很多年,到現在已經從學校退休了,小說也已經停筆了,現在改寫生活散文。
生活散文的部分,因為他是理工系出身,不管是看待人生、看待生活或是寫散文這些事情,
其實他都抱著研究的精神跟一種質疑的角度。

所以,他常常會針對我們既定的一些現象或事實去思考,
【這樣是對的嗎?】、【有沒有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如果從反面來看,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了呢?】
他會針對這些事情去做這樣子的思考跟懷疑,
從中去扒出或理清楚出一些我們可能會忽略的面向,
或是我們被一些既定框架跟想法綑綁後,所忽略掉的一些事實。

我覺得,這本書也是這樣子衍伸出來,
他在書裡講到,他就是那種完全無法整理的人,
也有提到大家印象中所謂的研究者、創作者的工作室,通常都不可能是有條不紊的,
都會擺了各種東西,可能是一些暫時進行到一半的工作、畫到一半的圖畫或是一些創作,
或者是說像教授的書房、研究室,一定是堆滿了書籍。

他覺得這樣紊亂的環境,
可能乍看之下,旁人會覺得【這麼亂,你要怎麼工作?】,
但他反而覺得這樣凌亂的環境,是充滿了可能性的地方。

因為,在這個滿坑滿谷這樣的一個物件,或是各種的東西攤在他眼前,
他可能隨時會因為看到某個東西而有一個的發想,
然後就想要去做某件事情,或是想到一個新的Idea。
這樣一個凌亂的環境,對個人的創作來講,還是很有幫助的。

他覺得,工作環境也是要看狀況,
如果是比較在機械性、需要專注力的工作,
你當然需要一個很乾淨整齊的環境,
因為那樣的環境是有助於你專注的。

但如果,你從事的是創意性或研究性的工作,他覺得有點凌亂反而是更適合的。
所以,他根據他自己這樣子的一個感受,跟他的這種經驗與理念,
發展出他的直覺,並分享他的講法給大家。


主持人:
其實,我常常有這樣經驗,
我雖然書房有一堆非常多、雜亂的書,
但是當我想要什麼樣的資訊,或是我想要個東西,
裡面其實是亂中有序的,我隨時都可以拿出來,
所以在看他在談這個的時候,心裡非常地安慰。

那可不可以進一步談它裡面在講的思考要怎麼去整理?他的觀點是什麼?


郭總編: 
思考這個部分,我們通常會覺得說,所謂的思考就是整理你的腦子。

作者舉了一個蠻清楚的例子

就像是圖書館的書架,就是要一個很清楚的分類,
你可能需要在大量的學習跟記憶之後,把這些知識塞進腦子,
再根據這些知識的種類、內容去做條理分明的分類。
而在你需要用到的時候,再把它立刻擷取出來。

這可能是我們一般想像中,所謂的整理腦子,這當然也是一種整理。

可是,森老師另外提出一個觀點。
我們常會把學習跟記憶都認為是,這就是在動腦,因為你有用到腦子記憶與吸收東西。
可是,他認為所謂的動腦,應該是不只這個輸入的部分,其實還要包括輸出的部分。

所謂動腦,就是你在輸入這些東西後,
你要想想【怎麼活用它】,而不是【塞進去就好,再從這死板的記憶提取】。

就像我們以前考試背書一樣,
我只要把這些東西硬背進腦子,考試時寫得出來就好了,
這其實只是輸入,而不是真正的輸出。
因為你只是照本宣科把它像列印一樣列印出來。

他所謂的輸出,其實是要動腦,
所謂的動腦,就是他一直在他的所有作品裡都有強調的—思考。

在做每一遍事情之前,其實你應該要先理清楚你的整個思緒的脈絡,
【為什麼要整理?】、【整理後對你有什麼意義或好處?】、【如果你確定你要整理,你要做什麼樣的整理?】

整理有很多種方式,
什麼該整理、什麼不該整理、什麼可以放棄,什麼不可以放棄,
這些其實都是要經過選擇的,所謂選擇的過程,也就是思考的過程。

作者認為,這樣的思考過程,反而其實是更重要的,會比我們單純只是一直輸入要好的多。
糟糕的是,現在的人,可能連輸入這個事情都不太行了。

因為現在的資訊太過片段,常常一天可能閃過好幾百條、甚至好幾千條的資訊,
可能明天又有新的塞進來,但今天可能還來不及吸收消化就忘掉了。
這種片面的資訊,對我們不管是心靈的成長還是知識的成長,所能幫助的有限。

另外,他在思考方面有提到,
他很鼓勵大家多做發想,就像是雲朵一樣的記憶跟想像,
你不要太要求自己腦子裡,一定要像圖書館的書架一樣排那麼清楚。

有時候,你可以試著去塞進不同的東西、點子,
像是一些可能不同領域的東西或是不同集合的東西,
把它們都混在一起,讓你自己盡情的去發想、去想像。

搞不好,你會因為這樣有了新的創意、Idea 出來,
讓你的工作或者生活,可以有不一樣的面貌,
這些是他在思考裡頭非常強調的重點。


主持人:
我覺得,思考真的要像這位作者在談的這樣的模式,我覺得會比較好。
否則,你會發現我們真正要完成一件事情,
你總是在尋找想法或是解決方案,頭腦我是覺得是比較不靈光的。

那可不可以再講一下,他在談人際方面,
人際當然是在談最好是要斷捨離,但是作者的另外一個觀點是什麼呢?


郭總編:
他覺得最應該斷捨離的,才是人際關係。

其實,大家可能都會覺得丟物品還好,可能還比較好取捨,
但是碰到人際關係這件事情,大家就是覺得會揪成一團。

他強調的,反而就是說最應該要斷捨離的,就是人際關係。
所以,你應該要先想清楚你自己的心情,先斷捨離你自己的心情,
如果你有太多割捨不掉、牽扯不掉的東西,那就是在攪亂你自己的心情。

其實,森老師的人生觀是非常灑脫的。
我們可能暫時做不到像他那樣,
可是,我覺得也算是一個方向,跟一個精神的標竿,可以去學習。

就像他覺得,他死後不需要小孩幫他造墓或是辦喪禮,
他覺得,這人死就只是歸於塵土,這是自然的。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你不需要勉強自己去應付一些很形式化的人際關係,
尤其是像他在前言的時候就有講說,
不要留下負債、人情、一些麻煩事給子孫。
親戚關係如果不想維持,那就斷了這緣分。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乾脆、犀利,可是我們常常會煩擾的,也就是這些事情。

他倒不是說,我們就要與世隔絕,只要自己好就好。
我覺得,他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些什麼、自己的人生重點在哪裡。

當你想清楚你自己人生最優先的事情是什麼,
可能是你自己的夢想、你想要達成的某個目標,
當你理清楚這個優先順序之後,
你就可以慢慢地去捨棄掉一些對你來講不是那麼重要的關係,
尤其是現在有很多人有網路成癮症。

其實,適當的使用網路,
或是利用網路去發展一些可能在你的現實人際成長中不可能接觸的人,
去發展一些很健康的關係,其實是很ok的。

可是,如果當你過度沉溺在這樣一個比較虛幻的關係裡,
去追求按讚數、網友的認同的話,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之所以會沉浸在這樣一個比較不好的關係或是這樣的一個心情裡,
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一個重心,
或是沒有理清楚自己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跟原則。

其實,他強調的還是,
凡事為自己而做,才是王道,
我覺得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觀點。

為自己而做,並不是要你完全自私,
而是在先顧好自己的事情之後,你再去思考你應該跟別人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哪些人是可以靠近、哪些人也許可以疏遠不用那麼在意,
這些都是需要透過思考去釐清的。


主持人:
是是是~
沒錯~
否則,大家都一直在刷存在感。


郭總編:
刷存在感,當然是每個人一定都會有的這種心理需求。
可是,如果太過Over,變成有點病態或是變成一種依存性的話,
就可能不太好。


主持人:
所以,我覺得這本人生超整理真的是還蠻有趣的。

那最後有沒有什麼想要跟大家補充的呢?


郭總編:
我想這本書的確是蠻有意思的書,剛剛也只是講到一部分,裡面還有一些很有趣的觀點。

而且,森老師的文筆蠻幽默的,
他常常有一種冷掉的幽默感,感覺是在講很正經、嚴肅的事情,
可是他又會用一種很反骨、唱反調的語氣或想法,去顛覆你的思考,
讓你有一種被打臉後還蠻開心的感覺。

就好像是一方面被逗笑、一方面又被打臉,
而在反過來思考之後,
又會覺得這些事情真的是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有了他的提點,可能我可以對這些事情有新的體認跟想法。

我覺得讀他的書,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也很希望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多來看看森老師的作品。


主持人:
謝謝今天郭玢玢總編跟我們分享他們仲間出版的這本【人生超整理】非常好看的書。
謝謝~


郭總編:
謝謝~

你可能會喜歡⋯

0 Comments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