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 成長勢能 │ 安一心 專訪 任康磊 老師

作者 ilikeradio

2023 年 10 月 31 日

YT連結:https://youtu.be/6r7gwFV_jCM

我們常會聽到有人說
找個能發揮你長處的工作,你就會覺得工作相對輕鬆、愜意許多,你也比較容易成功

那你知道你的長處是什麼嗎?
長處,在大部分的觀點方向來看,就是你所擅長的事、你的天賦
但要如何去找到自己擅長的事,其實對於某些人來說,相對是有點困難的

在當你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並且實際去執行後,
其結果,也並不一定如你想像的那麼成功,甚至會讓你感到挫折。

因為,在這努力過程中,
它其實是有一些相對較科學的方式、工具、方法論,
可以讓你少走彎路、少受挫折,較快地達到你所想要的成功境界

那麼,你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了嗎?

我們本集節目的來賓–任康磊 老師
在這次簡短的訪談中,將會用舉例的方式告訴你們
要如何,才能去找到你所擅長的事~
要如何,才會比較容易邁向成功之路~

此外
任老師在節目的最後,還加碼分享了世上的兩種活法給我們聽眾朋友
小編聽了以後,覺得還蠻有道理、蠻認同老師的觀點的

聽眾朋友想知道這些內容嗎?
那就趕緊進來收聽本集的節目吧~

安:
好~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

今天節目非常的開心,邀請到亞洲非常厲害的老師,就是任老師,來跟我們分享他的一本新書,叫做成長勢能。

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任:
哈囉~大家好~

非常開心能夠跟大家見面~

感謝小安老師提供的這次機會,也非常開心能夠遇到大家。

安:
對~
我們難得直接跟我們內地非常好的老師做訪問,因為通信上常常會有一些狀況,所以,我今天就很開心、也很興奮,可以這麽的好。

老師,你的副標題是寫說「做擅長的事,擴大影響力與能力變現」。

擅長的事,就好像人家在講,你的天賦是什麽?或是你會做什麽?但好像很多人就什麽都好,那怎麽去分辨什麽是自己擅長的事呢?

任:
我在這個成長勢能這本書裡面,寫過一個sign模型,我感覺可以用這個模型,找一下自己擅長的事情。當然,在找的過程中,還是我們要靜下心來,要仔細想一想,到底我們在哪方面是適合這個sign模型的?

那這個sign模型是什麽意思,它是分成四個字母:

第一個叫success,就是成功。
你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你覺得我比別人做的更快。比如說,同樣是做一個蛋炒飯,發現我蛋炒飯做的比別人更快、做的別人更好,而且做完之後,比別人更好吃。這可能就代表著,我在這個方面,可能是做的比別人更成功的,這裡面還包括了寫作、做短視頻、…等等。

第二個是instinct,就是直覺。
我做這個事情的時候,跟別的念頭相比,我對這個念頭是特別、特別想做的。比如說,有些人特別喜歡幫助別人,他覺得說,我就特別想幫助別人,我就有幫助別人的欲望,那他可能就比較適合做一些諮詢類的,如情感諮詢、心理諮詢這樣的一些工作。

第三個是grow,就是成長。
我發現我做這個事情,一方面可能比較容易上手,二方面我能特別地感覺到成長,甚至可能是無師自通。而且,我不需要別人教,學習的水準就好像比別人更高,這個grow,它滿足成長,才能滿足自己的專注力和求知欲。

第四個是need,就是需要。
有些人就會覺得,我天生生下來就是做這個的。如果你有這種的感受的話,代表著,可能這是我們擅長做的一個事情。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列個表格,每天把身邊自己的每一件事,針對這四個面向分別打分數,那麽打完分數之後,我們可能就可以發現擅長的事了。

比如說,我們覺得自己擅長做五件事,那這五件事在這四個面向上,分別在1-10分之間打分數。在打完分數後,你可能就會發現,原來在這五件事裡,可能我最擅長的或最適合我的,是其中某一件事,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相對量化的結果。

這是方便某一些選擇困難症的人來使用,所以這是一個小技巧,我覺得可能這樣,會更容易地發現自己擅長的事。

安:
我覺得老師的書名非常好,它有一些模型跟步驟,我覺得聽眾朋友可以好好的按照老師的這個步驟或是方式來進行。

但是,老師,我有另外一個問題想要問。

老師這本書是在教我們要變現能力,但像我一個朋友,他文章就喜歡寫得文謅謅的,他覺得這個才能顯露他的文字功底,但在市場上,都看不懂他在寫什麽,而他說這需要有一個層次的人才看得懂,他覺得大師級就是要寫成這樣,所以他的變現能力就很弱。

那他是要顧及自己的興趣,還是讓他寫白話一點,來讓更多人看,到底他要怎麽選擇會比較好呢?

任:
我個人覺得,還是應該要順應市場的需求,我們寫東西,不能曲高和寡。

我舉我個人的例子,這是在我當時寫第一本書和第二本書的時候。

我第一本書寫的是職場,我是個職場達人,26歲就做到了人力學院總監,而且是個百億級的企業。以我的職場經驗,肯定能告訴很多人一些東西,但在實際上的市場上,反響卻很差。

這是因為,在大陸類似這樣心靈雞湯的書,雖然裡面是有方法的,但大家會默認,你就是個心靈雞湯,那你要叫別人怎麽成長,所以慢慢地,大家就不接受你。

那我寫的第二本書,是人力資源。我在想,我是做人力資源的,是不是要把我人力資源的一些方法論寫出來,那我第二本書要寫些什麽呢?

我不能寫小白的內容,像我這麽厲害的人,是不是得寫一些高大上的,才能突顯我個人的能力。所以,我當時第二本書寫的,就是這樣的東西,但是市場反響,也是非常的不好。

因此,後來我進行了反思。

第一個,我擅長的部份,或是我最能給別人帶來一個認知上沖擊的,這一個IP形象是什麽?

應該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專家,至少在當時,應該是這樣的專家。所以,我想到領域和方向上,我應該選擇人力資源管理。

第二點,人力資源管理,我又應該寫什麽呢?

後來,我經過第二本書才發現,你不能自己想寫什麽就寫什麽,因為這是沒有市場的,市場是不會認可的,你其實只是圖自己的開心和自己的一種想象。

所以,後來我就研究分析了一下市場,市場人力資源相關的書,應該是落在哪個面向,或者是要寫到哪個層次才行。

後來我發現,市場上最需要的,竟然是小白類的知識,也就是剛踏入這個領域,但我不知道該怎麽工作,需要一些非常淺顯易懂的方法和工具,是可以讓我直接拿來用的。

其實,這些在我看來,簡直是太low了。你可以這麼去理解,他需要的是小學生的知識,但我已經到了PHD(博士)這個級別。在我看來,怎麽可能給你寫這些,這不就顯得我很low嗎?

而我,也是經歷過一個很長時間的心理調整和磨合的。

如果,你最終想做成、想變現、想讓自己的能力真正變得有價值。那當你發現在這個領域中,小學生的知識,可能會是最大的市場的時候,你為什麽不放下身段去做這件事?

所以,後來我想,我還是應該去做這件事。

其實,在大陸有一位很著名的企業家,叫俞敏洪,他創立的企業叫新東方,他是個英語老師。如果你當時問俞敏洪,你會幹什麽?他會說跟你說,我會教英語。

在他這個企業還沒成功之前,很多人會覺得,你不就是個英語老師嗎?直到他企業成功之後,我們才知道他是個著名的企業家,他教英語只是說他變現的一個方式。

後來,我也想通了,不管同行怎麽看我,也不管別人怎麽看我,我就順應這個市場,當你把自己做大做強後,再去寫一些高屋建瓴的部分。

現在,我就可以寫這樣的部分了,現在我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的出版刊物,已經出了將近30本。

在基礎小白面向中,綜合如招聘、培訓、薪酬、績效都有。

在中層的3-5年裡面,我們有技能提升系列。

在高層裡面有數據分析系列,也包括有針對HRD(人力資產規劃系統)這種比較高層的系列。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不用管別人怎麽看你,當你已經被市場認可,你再怎麽做,就是你的事。

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你一定要做到順應市場、去順應大勢,你要放下身段,讓自己去順應市場,而不是讓市場來順應你。

這是我真的經歷過前期的一些失敗和挫折之後,自己總結出來的小小經驗。

安:
我覺得老師說的非常地對,因為你沒有基礎的流量或基本的聽眾群的話,那你寫的,只是你自己躲在角落在那邊寫而已。

我覺得老師非常地好,剛才跟我們分享他的整個心路歷程,這是可以讓我們學習的。

我很喜歡老師談到這個傻字,可以請老師來跟我們談一下嗎?

因為,有聽眾提問到,他經營的社群,就像剛剛我們講的,他的市調或是市研不是很好,那他到底是要傻傻地繼續經營下去,還是老師你覺得可以給他什麼樣的一些建議呢?

任:
傻這個字,我本人也非常喜歡。但是,針對傻這個字,我得分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我們要在戰略和戰術上是聰明的,也就是我們要先聰明一下子,讓自己選擇一個對的方式和方法,做正確的事和用正確的方式來做事,在確定了這兩個關鍵點之後,接下來你就要傻一點,不能在執行過程中三心兩意。

你的戰略、戰術,在經過足夠的分析和思考之後,你發現到做這件事情是OK的,那接下來你就可以傻一點,不要再想其他的,就好好地去執行它,執行到這件事做好了之後,你再去想其他的事。

我個人認為,這個傻應該是這樣的,我們先把這個邏輯給做好。

那關於可能有一些朋友,他可能在做一些自媒體或某一些行業,可能做著做著才發現到難以經營下去,或是怎麽樣了。

我這裡有一個小的建議,你到底要不要經營下去,我們先回到剛才說的戰略、戰術上要是聰明的。

首先,我們從大方向上來看,你做這件事的經濟效益有多大?或者說,它可能做到的經濟效益有多大?

那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行業之內,類似你做這件事的行業之內,有沒有做的比較大的?或是有沒有經濟效益比較好的?

實際上,如果有的話,那就說明你做這個事情,可能是值得做的,那如果這個行業裡,就只有你一個人在做這個事情,而別人都沒做,你還覺得自己能夠突破?

在這種情況下,我個人覺得,不是說不能,因為有些人能。但就這件事,就得從商業邏輯上來去講它,不過因為時間關係,用商業邏輯來講什麽可行性、可持續性、可擴張性的,我覺得,我們可能需要先放在一旁。

但是,從大的角度來講,你應該還是儘量地去找,在這個行業內,有跟你同類型能夠成功的這種人,如果有的話,那就要做。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曾經給一個人做過創業諮詢,當時他是中醫師,他開了個中醫診所,但他不是單純開中醫診所,因為他覺得中醫診所的競爭太激烈了。但我們知道,這行業競爭激烈歸競爭激烈,不過當中賺錢的,是特別賺錢。

他說:「我不能去跟其他中醫診所競爭,如果人家那麽賺錢,那我該怎麽辦,所以想著要另辟蹊徑,想往專治女性的不孕不育這方向去走。」

我說:「你這個想法對不對我不知道,但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在全中國有沒有一個中醫診所是專門治不孕不育的,而且開的還比較好的?」

他說:「據我所知,是沒有的。」

那我就說:「沒有的話,你為什麽要往這方向走呢?」

他說:「我就需要跟別人錯位競爭啊。」

我就說:「這樣就不對了,因為如果沒有的話,我建議你還是研究一下,別人開中醫診所,為什麽能夠成功?他成功的道理與原因是什麽?他做對了什麽?
然後,我們再去反思,要怎麽能夠像他這樣開的成功?而不是我們選擇一個領域,要去另辟蹊徑,然後去努力。」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這個話題,就是「傻」是在執行層面去傻傻的執行,但是方法上,要做正確的事和用正確的方式來做事,這個是最關鍵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再稍微補充一點。

因為我之前在一個百億企業做那個人力總監時,那家企業是一個連鎖零售業,它在整個大陸,現在是有1200家直營連鎖店,而且它不是像7-11那種便利店,而是像綜合超市的那種一兩千坪、甚至五六千坪的大店。

我在那個企業的時候,其實給我最大的一個沖擊,並不是說我在做人力資源的工作,做的有多厲害,或我做到高管,對管理或對企業有多大的影響。

它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為什麽這個企業,開一家店就成功一家店,或是說成功概率極大,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概率能成功。

那為什麽競爭對手,就是像大陸叫夫妻老婆店的那種,他們開分店就不成功呢?

我們有的時候會覺得,做生意好像是一門玄學,就像是你選址得找個大師來看看,開業時間也要找大師來看看。

但是,這個企業它不是,它有一套開店成功的方法論,也就是回到剛剛那句話,做正確的事和用正確的方式來做事。

那麽,怎麽樣開一家店能夠成功,其實是有專業的方式和方法在裡面。這就是我說的,在戰略和戰術上你要是聰明的,你要去知道這個方式的方法是什麽,在你知道了之後,接下來就傻傻地去執行,不用再去思考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或怎麽樣,不如傻傻的去執行,把這個東西給完成。

以我在那個企業工作那麽多年的經驗,通常情況下,完成了之後,百分之七、八十就是成功的。如果不成功,我們再去完善那個方法論,完善那個方式與方法。

這也是為什麽在我的書裡,特別喜歡寫這種工具和方法論,它最終是幫助我們能夠成功、把事情做成,而不是靠想象、靠糾結,這是我個人的一點感受。

安:
我覺得老師講的非常好,因為很多人就會想很多,但落實的部分就很少。而且,我發現老師這本書,其實有很多這種模型或架構,真的是非常的好用。

那最後,老師有沒有什麽想要補充的呢?

任:
我最後再補充一點,我想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兩種典型的活法。

因為我現在孩子還小,我發現孩子玩積木的玩具,有兩種玩法:
第一種玩法是搭積木,我們比誰搭的積木更大、更好,可能我們會比個輸贏。
第二種玩法是抽積木,也就是我們提前把積木立起來,立的很高,你抽一塊我抽一塊,看誰先把積木給抽倒,那誰就輸了。(積木抽抽樂)

其實我感覺,這兩種玩法特別像人生的兩種活法,第一種活法叫搭積木式的活法,另一種活法叫抽積木式的活法。

像有些人做的很多行業,可能對精神或各方面是有內耗的,但是卻沒有得到成長、積累。

其實,我這本書強調的成長勢能,最後所積累的勢能,本質上就是一種搭積木的遊戲,我們最終的活法,就是讓我們人生不斷地去搭積木。

我們玩搭積木的遊戲,或許最終還是會有輸贏,但其實對於輸家來說,本身還是會得到一個搭起來的積木。如果這遊戲重覆無數次,那就會得到無數個搭起來的積木,雖然輸了,但還是得到了積木。

如果是玩抽積木的遊戲,就算是贏了無數次,但始終是沒有得到一個積木。所以,當你玩抽積木遊戲的時候,你永遠是輸,你的最終結局,只可能是輸。但是,如果你是玩搭積木遊戲,就算你每次都輸,你最後還是得到那些東西。

所以,我希望大家以這種成長和積累的方式,讓自己不斷地能夠進取。這樣的一種活法,我個人覺得,是我給讀者朋友們人生發展的一個比較好的建議。

安:
其實我覺得,任老師跟我們講的「做擅長的事,擴大影響力或是能力變現」很棒,那這本書在台灣是好人出版社的「成長勢能」。

謝謝老師跟我們分享這麽多~

任:
謝謝,謝謝小安老師~

安:
謝謝~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ZbZzQa

你可能會喜歡⋯

0 Comments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