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丨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

作者 ilikeradio

2023 年 10 月 23 日

心理治療師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如何使用喚醒式治療及其原則,

讓一個人產生深刻的改變?

 

喚醒式溝通是引起情緒體驗的溝通方式,可以讓個案理解治療師想表達的概念。

 

在薩德博士眼中,要帶領個案進入「更好狀態」,靠的不只是知識與觀念的傳達,更仰賴於某些情感體驗的喚醒。治療師是無意識的溝通者,任務是透過隱喻手法順勢運用個案帶進診療室的各種狀況,種下改變的種子,喚起新的狀態,促動改變發生。

 

今天我們將更深入的帶你理解,什麼是喚醒式治療?

該如何運用在個案溝通上。

 

歡迎收聽本集節目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Ezepzn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又在空中和大家見面。今天想和大家介紹一本書, 書名是喚醒式的治療。

是由心靈工坊所出版的, 這本書的副標題為催眠‧隱喻‧順勢而為。

今天我們請到黃天豪老師來到線上, 黃老師目前任職於初色心理治療所的臨床心理師。



黃老師:
各位線上的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 
為什麼想要和我們分享這本書呢? 



黃老師: 
這本書是心理界的一位偉大老師-薩德老師在談心理治療的第4本書,這本書的書名為喚醒式的治療。

其實是想強調心理治療師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如何使用喚醒式治療及其原則,
讓一個人產生深刻改變的一些方式。



主持人: 
可否談論這本書的作者-薩德老師和偉大的催眠之父: 艾瑞克森的關係,
或作者的一些生平,讓線上朋友對於此作者有初步的認識呢?



黃老師: 
艾瑞克森醫生被稱為現代催眠治療大師。

艾瑞克森醫生本身患有小兒麻痺、閱讀障礙、色盲..等等許多先天的限制,
但他卻精準運用這些限制,發展了自己催眠治療的各種能力及技術。


薩德在1973年第一次碰到艾瑞克森醫生,在當時,他正準備考博士。

薩德博士的研究主題,也是艾瑞克森醫生的催眠。

薩德博士畢業後,搬進艾瑞克森醫生的家中,直到艾瑞克森醫生逝世,這段時間約7年。

在7年時間裡, 薩德博士可以和艾瑞克森醫生做近距離觀察、互動及學習。

有時我覺得薩德博士看待艾瑞克森就像孔子的門徒看著孔子, 有”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的精神,
對於艾瑞克森非常崇敬。



主持人: 
可否再和我們談談書中,提及的隱喻個案治療,也就是喚醒式治療嗎? 這是在談什麼呢?



黃老師:
在了解喚醒式治療前,我們先了解什麼是喚醒式溝通。

溝通可分為訊息式溝通及喚醒式溝通。

訊息式溝通,就像是我剛剛說的話,”薩德老師在1973年遇見艾瑞克森醫生”,
這是一個訊息, 它本身沒有模糊的地帶,就如同我說”地心引力”或是”重力”的意義一樣, 它就像一個公式。

只要引起”情緒”的溝通,就是喚醒式溝通。

也許是表情,語氣,也可能是一個人講了一個笑話,我們哈哈大笑,
也有可能是有一個人講了一個比喻,我們心領神會。

重點是我們希望在治療過程中, 引發情緒式體驗。

為了要引發情緒式的體驗,我們要用喚醒式溝通,而這本書就由這點做出發。

我們其實蠻熟悉喚醒式溝通,就像看電影,電影裡,通常不會直白陳述這個人要離開這個城市,
但有可能會讓我們看到一個飛機起飛的畫面,這畫面讓我們了解這個人要離開城市。

當電影播出飛機降落的畫面時,我們就知道這個人回到這城市。

電影總是用畫面或音樂在說話,這種也是喚醒式溝通。

在治療中,艾瑞克森或薩德老師發展出很多隱喻式治療。

這裡用一個例子做說明,在一個小小治療示範影片中,治療師想要傳達一個概念給個案,
他想傳達給個案”你似乎努力在做很多事情,但其實你沒有真正的往那裡前進”的概念。

但治療師沒有直接的告訴個案這句話,他從辦公室拿出一個木製玩具,
那玩具裡有二個小人,當開啟玩具機關時, 那二個小人會不斷的打架,治療師就讓個案看著小人一直打架。

這時治療師對個案說,你和這二個小人一樣,都在做這件事。

個案不懂,為什麼治療師認為他在做和這個玩偶一樣的事,一臉迷茫看著治療師,
這時治療師說:你就像是那小人一樣,你一直在動,但你什麼地方都沒有去。

個案聽完後,起先愣住了,過了半秒鐘後,開始哈哈大笑,這就是一個隠喻的例子。

如何透過這種經驗式或喚醒性的方式,讓個案理解治療師想表達的概念。

這隠喻式治療的方法,可能比治療師直接告訴個案,”你好像很努力,但你並沒有一個目標或方向”
,能讓個案印像深刻。

之後, 個案在碰到類似事情時,可能會不斷回想這個畫面,最後變成一個概念。

在往後的日子裡,他就會知道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需要朝某一方向前進。



主持人: 
這好像禪宗裡的 “當頭棒喝” 的概念,也就是當下被啟發的概念。

但是,有時個案還是執迷不悟,或是聽不懂這個隠喻,那怎麼辦呢?
 


黃老師:
喚醒式治療裡,有不同的方法,主要是分為引導導向,策略式思考,還有順勢而為。

引導式導向,就像剛剛所說的隠喻的例子。

講話溝通也是一種引導導向,像說話時,我會用手勢或姿勢,來特別強調某一些特別重要的部分,
這是一種強化溝通手勢或姿勢,但其實光只有這些方法是不夠的。

隆德老師有提到,可以去培養或訓練策略思考。講到策略思考,也許大家覺得很深。

比較日常生活的策略思考,就是鋪梗。

講一個笑話需要鋪梗,鋪梗可讓人們產生某一個方向的預期,但到故事結束時,才讓人發現結果不同於預期。

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可運用幽默,運用這種策略思考。

音樂也是,音樂通常不會只有一個主題出現,通常會有不同主題,如變奏。

就像我們聽”命運交響曲”,這首歌從一開始三短一長的急促節奏做開始,之後不斷變化音樂主題。

策略思考不論是鋪梗或是遞迴方式,都會讓我們開始豐富過程經驗,直到”當頭棒喝”那刻來臨。

而順勢而為使用時機是,個案在當下無法理解,治療師想要傳達的概念,因為他有個阻抗,
或是個案雖然腦袋理解,但他卻沒有辦法做到。

艾瑞克森在碰到此情形時,有時會用很特別的方法,他不會去改變個案的症狀,他反而運用個案的狀況。

例如,有一位女士,她總是因為她的公婆突然的拜訪,感到緊張,最後還導致自己得了胃潰瘍,
她為此感到很困擾,也不知道怎麼做。

艾瑞克森並沒有教這位女士,怎麼放鬆或溝通,艾瑞克森給了她另一個處方。

艾瑞克森告訴這位女士說,若你因為公婆來感到緊張,導致胃的不舒服而想嘔吐時,
你就直接嘔吐出來。

因為你嘔吐了,你的公婆也沒有辦法期待你,在這麼不舒服的情形下去清理,他們就會幫你清理。

個案也就照做,當公婆幫忙清理一二次之後,公婆也就減少來的次數,而個案症狀也就改善了。

可是,你應該想像不到,當你和治療師說你有胃潰瘍,你會得到治療師這樣的回覆是
”太好了, 我們就利用你有胃潰瘍吧,當你公婆來,你就嘔吐吧”。

但此方法,讓這件事產生了一個很有效的結果,

而這種精神,我們把它稱之為”順勢而為”。

當症狀來時,治療師不要只想著”解決它”,可以想想,是否可以運用此症狀。

這也呼應剛剛的問題,當個案無法理解或無法改變時,治療師能怎麼做呢? 
治療師也許可以運用個案的”無法改變”。



主持人: 因為我看書裡所述的”順勢而為,其實是需要非常有創意,
且要觀察細微的人,才有辦法去展現出各種點子,讓困在迷中個案,走出來。



黃老師:
您剛剛有講到重點,這件事其實不是這麼容易,所以這本書裡,除了剛剛提到的技巧,
及非常多的案例及仔細的分析之外,此書還有提供練習的方法。

薩德老師發展出一整套培訓的方法,包括如何順勢而為,如何細微觀察,怎麼運用策略思考,
及隠喻。所以在書的最後面,他也把他培訓的方法,以及實際帶領這些培訓技術的過程記錄下來,
此書也有呈述這個部分。



主持人:
可不可以講一個小小的練習,讓有興趣的聽眾朋友知道怎麼進行練習呢? 



黃老師: 
薩德老師有提供一個技巧來做練習,這也是我們平常會運用的練習。

平常我們在治療過程中,通常要去同理個案,我們可能只是先重覆他的話,你今天覺得很低落、憂慮。

但當我們要刻意練習用”隠喻”,就可以用隠喻來回應及同理個案。

二個人一組,其中一個人就扮演成個案,敘述他的憂慮或焦慮,像是”我今天心情很低落,沒有力氣”。

而治療師可以回應個案,你就像是被抽乾水的池子一樣,覺得乾枯;
你就像是沒有電池一樣,動彈不得;像是擱淺的小船一樣,感覺陷在您泥濘裡,無法飄浮。

在真實治療中,治療師並不會重覆講述個案的感覺。

但我們在練習時,要一直重覆,用不同的句子來表述個案感覺,這背後是有個精神,稱之為”刻意練習”。

當要練習隠喻,可以找平常一起工作的同事或夥伴,在今天生活中,像上述一樣用隠喻的方式來多做練習。

在這樣練習中,我們就在培養”隠喻”的肌肉,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重述同樣事情,
慢慢的我們可以發現,使用隠喻的能力,就變成像”呼吸”一樣自然。

就像我們學開車一樣,在一開始學開車時,切換排檔的那刻,會需要看著排檔做切換,
一旦熟悉後,這就會變成一個自然的動作, 不需再看著排檔做切換。

我想,所有的練習都是不自然的狀況,如在學習網球,我們會對著牆,做正手及反手拍的練習各一百下,
目的是讓我們在場上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正手或反手拍。



主持人: 
最後有對於此書沒有想和聽眾朋友分享的部分呢? 



黃老師: 
我想,整個喚醒式的治療,是想達到一個目標,那就是他想成為某一個人的參照經驗。

因為當你告訴一個人,你可以是一個成熟的人,他可能沒有感覺。

但透過這種喚醒式溝通,他可以真正理解”他是可以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或是他會朝著”我是一個成熟的人”的方向努力,
到最後,這個參照經驗,可讓他自我認同這句話”我是一個成熟的人”。

在他往後的人生旅途中,面臨相同的挑戰,或類似的處境時,他可以回想這個時刻,
並告訴自己:對, 我是一個成熟的人或是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把它成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我想這是喚醒式治療或喚醒式溝通想要達成的目的。

 

重點整理: 

1. 引起情緒的溝通,即是喚醒式溝通

2.策略思考會讓我們開始豐富過程經驗

3.在治療時,可以思考”運用”個案的限制

4.練習任何技巧,都需反覆刻意練習,直到像”呼吸”一樣自然

你可能會喜歡⋯

0 Comments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