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本 敏感小孩教養實戰專書
給正在與高敏感兒對抗的家長、老師們,
消除大人煩惱、減緩孩子心靈痛苦的救贖之書。
你的孩子是不是:
●衣服稍微濕或弄髒就哇哇叫,明明一點也不影響外觀
●不喜歡衣服標籤或縫線的刺刺感覺,會在意地一直抓
●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只敢在熟人面前展現本色
●寧可躲在角落自己玩,也不肯加入其他孩子群
●會注意到週邊人的情緒,卻不敢上前關心
●對某些事有自己的規矩,例如玩具的擺放位置、玩法
●吃軟不吃硬,絕不能大聲斥責他
這樣的孩子不是奇怪,而是「高敏感」!
主持人:
親愛的朋友很開心地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跟大家介紹三采文化出版—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邀請到大樹老師跟我們分享這本書,先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大樹:
大家好!我是大樹,我的工作是到府育兒諮詢,到人家家裡教怎麼帶孩子。主要是教養,遇到孩子不吃飯、睡覺、情緒表達的問題,就會找我去家裡談。
主業是帶家長到公園散步,每個禮拜固定的時間去公園,早上九點到下午兩點,在公園散步、野餐,希望提供一個平台,讓媽媽可互相認識,在這段時間帶孩子出來走一走,讓自己和孩子的心情都可以比較放鬆。
主持人:
為什麼想要介紹這本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
大樹:
有1/5也就是百分之二十的孩子是高敏感的孩子,常常是被誤解的,遇過不少媽媽跟我說,比方說:她的孩子愛哭、很黏人,其他人不管是長輩,或是朋友會跟她講「你就怎樣……就不會……」所有人給她的建議都沒有效,好幾個家長是很沮喪的,後來發現孩子是高敏感特質之後,有辦法去接受,慢慢才發現這些孩子是要用不一樣的方法,不是一般的,是以行為主義那一派,去訓練孩子。
主持人: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高敏感孩子?
大樹:
在國外有一個心理學家艾融博士(Dr. Elaine Aron),她研究高敏感特質有二十幾年,提出四個特徵,簡寫為DOES。
D深度處理
這些敏感的人,不一定是孩子,敏感的人對於一件事情是會想很多的,比如說:我們走過去沒什麼,一個高敏感特質的孩子經過,就會想,那是什麼東西……,那又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會在這裡?這些東西在這裡,是要做什麼的?會想很多,對一件事情,跟一般人「看一下」是不一樣的!會想要知道很深入的部分。
O過度刺激
很容易過度接受刺激,本身又很敏感,對一般人來說,是沒有什麼,舉個簡單的例子:像我很不喜歡Surprise生日的慶祝,那個驚喜對我來說,是一個驚嚇,對一般人來說:哇!好開心!對高敏感特質的人來說,那是驚嚇!我們受不了。小到衣服的一個標籤,一定要把它撕掉。
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或是太亮、過度刺激的情境,都會讓我受不了。對一般人來說沒什麼,好熱鬧喔!
E情緒反應和同理心
情緒容易受別人影響,比較正向是同理心很強,比較負向的是,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跟別人的感覺,又因為這樣子,衍生出害怕衝突,看到別人臉上寫著……會以為是我讓他不開心,像這樣的小孩很容易被人家情緒控制。
S敏感刺激
比較敏感的部分,可以覺察到很細的東西,有的人是一點點的聲音就受不了,比方說:吹風機的聲音,一點點感覺,都是很強烈的感覺。
這四個特徵是在判讀一個人,是不是高敏感特質很重要的依據。
主持人:
沒有像自閉症或是亞斯伯格症這麼嚴重,敏感特質跟這族群的人類似,是這樣子嗎?
大樹:
這是不同的面向,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我不是特教,比較不懂,可以舉個例子:每個人都有高敏感特質的時候,一個人失戀的話,這四個特徵都會很強!一般人遇到較劇烈的事件,才會有這些高敏感特質的傾向跑出來,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是一輩子都處在這種狀態。
高敏感特質為什麼比較後面才被發現,其實他不是一個病徵,只是一個人格特質,這個特質強烈到可以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分類。和自閉、亞斯、情緒障礙是不同面向的東西,不屬於特教。
就好像最近有些書在講內向人格,內向、外向也不是一個病徵,是不同特質的展現,社會主流比較強調外向比較好,書上有講內向的人,有什麼優勢?對社會有什麼比較正向的影響?
主持人:
當孩子沒有辦法跟外界去相處,這本書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大樹:
剛剛我講的那四個特徵,他們不喜歡切換,切換的意思是,今天要待在家裡玩,我要出門,通常孩子這時候就開始鬧,因為他們不喜歡切換那種感覺。
比方說:帶他出去玩,人好多,通常黏在照顧者身上,不敢跟人家互動,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過度刺激。
今天出門是有預告的:我們要出門囉!準備要帶什麼東西出去,知道等一下要做什麼,有個預備,就比較容易切過去。
去外面玩,可能一開始要觀察一下,先黏著主要照顧者,可是慢慢……OK!可能就會跟人家互動,這樣的孩子,要帶他出門,不要一下子就帶去人太多的地方。
比方說:今天要帶他去上一門課,提早到,他要先適應,因為要切換的比較慢,也有可能是可以提早走,或是最後一個走,在人多人少的時候,他們的表現是很不一樣的。
主持人:
孩子在課業上遭受到挫折,應該怎麼辦呢?
大樹:
高敏感特質的孩子,在六到十二歲的階段,是最穩定的,會一直想要遵守老師的指示,也會認真的念書,不會有什麼學習上的困擾,問題是太強迫自己。
比如說:
老師說寫這個字要怎麼樣,他就會想辦法,拚了命要達到老師的要求。
因為那是個特質,聽老師的話,覺得這樣比較安全,不是那種不認真的小孩子,是過度認真!
一般的孩子,有的孩子不寫功課,可能不在乎,可能聽不懂。
高敏感特質的孩子在六到十二歲學習力是非常好的!因為他們很敏感。
挫折常常來自於沒有辦法符合別人的期待!就把自己弄得很崩潰!
在課業上受到的困擾跟其他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很不一樣的,反而是父母會覺得說:幹嘛自我要求這麼高?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主持人:
會不會是我們講的「自我」的那個「我」,在這個狀態是比較被重視的,當這個「我」也許是不被重視的時候,可能就去接受外形,可以去接受外向,是這樣嗎?
大樹:
不是這樣。因為他們太敏感,衝突對高敏感特質的人,就是過度刺激,我跟你的相處,你喜歡我,因為我跟你相處融洽,就沒有那個刺激了。不喜歡衝突的原因是因為衝突會產生一些刺激,又不喜歡刺激,會想要去符合別人的規定,跟那個「自我」有沒有,是比較不一樣。
主持人:
這個是天生的?
大樹:
對。
主持人:
跟父母親、環境,沒有什麼關係的?
大樹:
當然會有可能,不過通常這種特質,如果是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會一輩子都處在這樣的狀態。
我喜歡跟家長分享高敏感特質,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對待孩子不當的方法,會一直把他們弄得很敏感。
原本可能不是那百分之二十的孩子,跟大人比較起來是比較敏感,你的孩子明明不是高敏感特質,用一些錯誤的方法,把他弄到高敏感特質,那真的會很難帶。
這書不是只有你的孩子、不是只有高敏感特質的人才看,一般人也可以去看,就知道說,不要把孩子弄成這樣子。
主持人:
當父母親遇到這個問題,怎麼做會比較好?孩子是高敏感特質,遇到這種困擾,該找誰來商量?
大樹:
網路上有評估表,可以來做一些評估,書裡面也有,讓大家可以去勾那些選項,裡面有說明勾了多少個,高敏感特質傾向就是很明顯。
剛剛講的D-O-E-S那四個特徵,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再來做評估表,真的發現自己的孩子是高敏感特質,主要照顧者要很可以談。
親子團,帶大家去散步,也是一個目的,有兩個心理診所在談這一塊,專門陪伴高敏感的孩子,現在有一些心理師、諮商師是蠻開放的,家長有信任的心理師或諮商師,可以找他們談。
除了有媽媽、家長好朋友可以談,心理諮商師也是蠻重要的,像這本書作者本身是一個精神科醫師,原本研究的領域不是這個,後來遇到很多他的個案,都有類似的傾向,慢慢才發現,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才跳進來研究。
主持人:
這兩個診所是哪兩個?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講一下呢?
大樹:
網路上搜尋「高敏感特質」通常這兩個診所會跑出來。
主持人:
或是找大樹老師問問也行,對不對?
大樹:
可以,我蠻願意跟家長談的,有好幾個家長,他們都是看到我的文章才發現,孩子是高敏感特質,孩子沒有問題。
主持人:
大樹可以簡單跟我們講一下,如果回到十年前,你希望父母怎麼教養呢?
大樹:
我已經跨越了,比較正向去看待這件事情,在我還不知道高敏感特質之前,父母對待我的方式是很不能諒解,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樣子對我來說是不舒服的,也是因為這樣更能夠理解,高敏感特質的人不知道被適當的方法對待,是什麼樣的感覺,也比較能同理這些家長、孩子。
怎麼看待一件事情的態度,希望能了解我是高敏感特質,父母竭盡所能去愛孩子,常常不了解,造成彼此間的不舒服。
主持人:
現在知道你是高敏感的孩子,還是,父母親還是不知道呢?
大樹:
後來發現自己的父親也是高敏感特質,但是大部分的高敏感特質,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他們不了解自己,出外很容易是卡住的,慢慢的有些高敏感就關起來了。
再來父母年紀也大了,媽媽不在了,爸爸還在,我覺得比較沒機會談到這一塊,也是因為這樣子的狀況,就會更想要讓這些小孩還小的時候,讓這些家長有機會知道,什麼是高敏感特質,我遇過幾個孩子,父母知道他們是高敏感特質之後,調整做法,小孩真的變得很不一樣。
舉個例子:
高敏感的孩子怕衝突,比較敏感,根本不用罵他,你眼睛看著他,他就想:我是不是做錯了!這些孩子只要眼睛看著他,就已經很害怕了,還去指責他或是打罵,孩子根本受不了。大部分家長可能會有的擔心,「不行啊!他不能這樣啊!」要好好教他,這對高敏感特質的孩子已經太多了!
主持人:
今天很開心大樹跟我們分享這麼多—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三采文化出版,謝謝大樹。
大樹:
謝謝你。
重點整理:
1. 有1/5也就是百分之二十的孩子是高敏感的孩子
2.高敏感特質四個特徵:
一.D深度處理
二.O過度刺激
三.E情緒反應和同理心
四.S敏感刺激
3.高敏感特質的孩子,在六到十二歲的階段,是最穩定的,會一直想要遵守老師的指示
4.挫折常常來自於沒有辦法符合別人的期待!就把自己弄得很崩潰!
5. 衝突對高敏感特質的人,就是過度刺激
6. 對待孩子不當的方法,會一直把他們弄得很敏感。
7. 父母竭盡所能去愛孩子,常常不了解,造成彼此間的不舒服。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