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164 入夜,擁抱你:安撫黑暗中孤獨的自己

作者 ilikeradio

2023 年 10 月 29 日

天黑,我們更容易看見傷口。
蘇絢慧最暖心散文集,細寫這世代孤寂的療癒之書──
一個深深的擁抱,接住黑夜中不斷下墜的你。
最溫暖的睡前枕邊書── 雖然孤寂和愛,始終如影隨形,在無數個惶惶暗夜,你仍能回到自己的內裡,陪自己感受,陪自己回想,陪自己把碎散的靈魂,重新擁抱回來。
「當黑夜來臨,我們帶著一天的疲憊,以及從戰場上退下來的傷痕,像受傷的小狗一樣,縮回自己的窩,獨自舔著那些傷,舔著那紊亂潮濕的心,卻怎麼也無法乾爽。     
你恐懼夜晚,因為夜晚,讓你無法不面對自己,也讓你無法不看見在黑暗中的自己。但這就是夜晚的意義啊!讓一切有了靜止,沉澱,和結束,也有了修復和安息的機會。   
雖然這段過程,只有自己,但在你拿起這一本書的時候,請記得,我陪著你一起凝視著生命的孤獨,也重新擁抱,相信愛的勇氣。」

安:親愛的朋友又再空中跟大家見面了!
今天很開心邀請到蘇絢慧老師第18本新書:入夜,擁抱你-安撫黑暗中孤獨的自己。
請蘇老師跟大家打個招呼!


蘇:嗨!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一心好。


安:為什麼會想要寫這本書呢?


蘇:因為我在做心理工作,所以接觸很多當事人,都會談到關於孤獨的議題,在孤獨的經驗上,很多人都會在深夜發生。

因為白天我們都很忙碌,或是有很多生活上的安排,但到了夜晚,或是夜深人靜,當家人伴侶都已經休息時,有些人的孤獨感會特別強烈。
所以我想可以寫一本書,幫助有這個議題,或那些經驗到該與自己相處,卻又不知該如何與自己靠近的人,也許可以透過閱讀來幫自己靜下心來,慢慢的學會面對自己。


安:我覺得在晚上好像會特別需要面對自己的孤單。
但我發現現在的人,好像不太願意面對這樣的事,最好是能找其他的事情把它打發走…


蘇:這還蠻常發生的。


安:對啊!尤其是滑手機最好!像人家說的刷存在感…這樣可以解決問題嗎?


蘇:一般來說,一些影像或燈光效果,像節目戲劇,很容易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而這些轉移注意力就是為了讓我們遠離自己,不要去探索、感覺自己,比較多的是把自己丟進一個對象,EX:手機、電腦、戲劇…,讓自己在一個時間很快速被填滿的情況下,忘了自己。


安:有一個朋友看了老師這本書後,覺得自己越看越孤單,然後把所有的問題,過去兒時的經驗、狀況,全部翻出來…

他說不看還好,看了一大堆問題…


蘇:是。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平常逃避自己逃避的多嚴重?
我們以為這些事情只要不面對,它就會消失,但其實是因為我們無法靜下來去回看自己、感受自己。

所以當今天有一本書要你靜下來,讓你開始與自己對話的時候,很多人會發現自己好多瘡疤喔…

自己本來覺得好像沒事的,怎麼突然變得很有事?
這是很多人的反應。


事實上這個反應在告訴你,長久以來你有多漠視自己?你有多遠離自己?


比喻心理空間來說,就像是你住的房間,你每天出出入入,也不覺得房間特別亂,反正這個房間就長這樣,我也不用花太多時間去關注、整理它,每天日復一日的使用,你也沒有特別精心的想要去看現在的房間到底長如何。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正經的停下來,好好的看看你的房間,真的跟你的環境產生連結,也許你才會發現你的房間很久很久都失去了你的關注,你也很久很久沒有清理它了。

當那一刻,面對你很久沒有清理的房間,你會有什麼心情?
會很累吧?!

因為你不知道從何著手。


安:所以有人會覺得是不是不適合在晚上看這本書,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看,心情就不會一落千丈,覺得怎麼本來不孤單的,看了突然變好孤單?


蘇:那他可能沒有把第三步,最重要的看完。
因為第三步就是跟你說,當你在深夜要整合自己,或是重新擁抱自己時,你對自己一定要有一個無條件的接納,然後你要給自己一天之中,最重要的回饋,這個回饋包括:你要能肯定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種撫慰,一種真正的被看見與被肯定,可是這個肯定與看見如果常常外求,EX:找一個對象來回應你,找一個對象來給你拍拍手,一旦沒有了這個對象,你就會很慌張,四處去找這個人。

可是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能找到這個人,不一定能遇到那樣的對象,所以一天之中你一定會有這樣的時間,比如一天的結束後,你一定會面對自己,檢視今天你到底在過什麼樣的生活?
以及,今天你生命的付出能不能讓你感覺到生命很充實的價值感?
這就是你與自己的關係。

所以,一個人如果越看越孤單,越覺得掉入黑暗的漩渦,他在顯示的其實是他沒有與自己連結的能力。

因為他只是一直在看自己的瘡疤,自己的缺乏,自己的問題,可是他不是用愛來靠近自己,或擁抱自己,他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和態度,而是用一種在挖瘡疤的方式看自己。
那這本書對他來說,就會太痛苦了。


安:因為很多人會掉入陷阱,就是那種”對啊!我小時候就是不被愛的那個!”
那我要怎樣做,現在心裡才能充滿著愛?
所以我才需要從外界找更多不同的人來肯定我,來愛我一下,因為現在就是沒有。

關於這樣的人,他們該怎麼向內求來發出真正的愛?


蘇:當我們每個人向外求時,內在其實都有一個需求,是希望聽到別人跟我們說什麼?
EX:我現在很挫折,我找了身旁的人家朋友訴苦,我會不會希望他們跟我說的是鼓勵的話?
告訴我,其實我很努力,我努力很久了?
或是在那個當中,看見我們有做的很棒的地方?

我們會不會有這樣的期待?


安:會。


蘇:所以你知道你想要聽到的是什麼,可是我們很難給自己。
因為有時候我們給自己的情感,對自己的態度是最苛求和吝嗇的。
而且我們會不斷的強化:我就是沒有,才要跟別人要!

可是,這是個謬誤!

因為我遇到太多人,包括我的學員、個案、當事人,我問他們:「當你今天遇到挫折,或是別人遇到挫折時,你比較會安慰誰?」

他們一定都會回說,他們比較會安慰別人。

這時我都會問他們,既然你可以安慰別人,為什麼你不能把這個安慰給自己?

他們都會回說:「給自己太假了!」


安:會習慣說,我就是父母親不愛的那一個,哪來的每天充滿著愛,還要肯定自己,對著鏡子或大家說,我就是最好的 ,我不需要給人家鼓勵,而是我給自己…


蘇:對。他會一直強化自己。
我們常常在心理學中說到一個關鍵:自我應驗;如果他一直這樣想下去,一直用這個方式給自己設定,他就會往這個設定裡走,然後不斷找各種線索去證明他自己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不是你沒有這個能力,就像我剛說的論點:如果你都能安慰別人,你怎麼可能無法轉頭安慰自己?

除非有一種可能性是,你把自己排除了。
也就是,你成為你最討厭的對象,成為你最不想要給予愛的感受的對象。

這是現在很多人會出現的狀況,也就是:對自己有很多的要求、苛刻的期待,對自己永無止盡的目標與任務,可是沒有一刻知道自己真正做到了什麼?


安:很多人看了書後,會知道自己有這些狀況,可是實際上遇到感情上的狀況時,還是會一直鬼打牆,他把我不愛他的那些缺點都顯現出來,我的害怕、孤單…

老師要怎麼做到我先把自己完全療癒好了,才可以遇到好的人?


蘇:對啊!我們長期一直在談,你對自己的態度與觀感,會被投射到外界。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很厭惡自己的人,你一定三不五時都覺得別人在討厭你;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你一定會害怕在關係中,別人突然之間就覺得不愛你了,你的這個恐懼與焦慮是來自你的內心,這時它也會被你投放到你與外界的關係上。

所以,如果你與自己沒有安全感,沒有扎實、穩固的信任感,你就會無止盡的把這個懼怕、猜忌,都拋向外界。

外界只是一個配合你內心劇的角色,就是這些人都是被你找來一起配合演出的,除非你已經相信你的內在、心理空間可以演出不同的劇情,而你可以寫下不同的版本,你可以允許你的生命有不同的景象。

不一定要老是那樣反覆受苦,我們希望從過去的傷痛中,讓你學會愛是什麼?


可是,如果你只是不斷的反覆受苦,一直卡關,沒有辦法領略「傷痛就是為了讓你認識愛的重要」,而是不斷抓著這個傷痛,並無限擴大到後來的關係中,因為你要不斷證明你就是個不幸的人,所以這個不幸的遭遇一定會再度的臨到你身上。


我一直常說,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當你這麼想,一定可以實現的!
也就是,你一定會實現你的不幸。

所以我們會說,你要讓你與自己的關係,開始有個和平,平和的關係。
並且,平心靜氣的與自己相處。



我們佛家有一句話:「放下屠刀」。


很多人在面對自己時,都拿著大刀大槍看著自己,動不動就想懲罰自己,讓自己好看。
當你內在與自己的關係是這麼逼迫時,你在關係中怎麼可能經驗到「放心的愛」?

這不是你的內心世界經驗到的,所以你不會相信外在世界會有讓你安心的愛。

所以這份安全感,一定要從自己的內心開始建立,然後讓自己慢慢的相信你是可以保護你自己的。


安:有的人在觀念上和體會上都懂了,但回去還是不斷感受到不被愛的感覺,那該怎麼辦呢?


蘇:因為你的環境沒有改變啊!
也許這些人就是非常真實,但情感缺失的人,而他們就是充滿著很多話語的羞辱、否定,這是很真實的,我們不用騙自己。


但是,我們要怎麼樣讓自己心裡有一個界限?
也就是,那些人的說法,還給那些人;那些人的態度是他們主觀上的態度。
我不需要對號入坐,我也不需要配合。


不是說,這個人用這個觀點說我,用這個態度對我,我就要配合他變得很卑微,為了讓他開心要不斷的討好,這時你就失去了自尊。


一個人如果常常踐踏自己的自尊,他的自尊絕對會是非常不穩定的,因為他常常在傷害自己的自尊。


所以當外在環境沒有變,對方還是用很糟糕的態度對你時,你心裡要有一個像是第三者、旁觀者的角度,看著那些一幕幕的過程說:「我就像是在看一齣戲,而這些人就是在演出他們的角色,而這些人是用這樣的方式在扮演他自己,可是我不一定要與他產生效應,我不一定要變成我們兩個是有關聯的角色。」

把他的作為還給他,你對自己仍能保持較正面的看法。
這是不需要別人允許你的,也是我們常說的「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與自我肯定,是不需要他人說:我認可你!,你才能這麼做。
每個人都有自我認同的權利。


安:這讓我想到一個例子是,媽媽硬要拉著他上教堂,比如說你內在充滿不了愛,你就要多念地藏王菩薩的經…,可是看了我們這種成長的書,會覺得我應該要療癒自己,像老師剛說的,我是局外人,我不要入你的戲,可是父母就會拉著小孩說:「你們就是不聽話」,這種狀況該怎麼處理呢?


蘇:你可以有幾個考慮跟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一定要當媽媽逼迫的受害者,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母親的行為,這是不是她覺得這是她唯一能幫上忙的地方?

假如你讀到她的心意,但是她的方式你不一定認同,這時候可以問自己,就媽媽的心意,我願不願意讓她放心?

這個放心是我回饋給我的母親,倒不是認同她的方式。
而我回饋他的方式可能是跟他上一次教堂,或是跟他唸一次經。

之後,我會跟他說:「這個對我來說幫助可能還是很有限,我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再去找找看。」

可是我不是否定你。

因為母親給你的方式可能是她認為很有用,她可能用這些方式幫助自己度過很多靈魂的黑暗。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與他為敵,可是我們可以稍微去同理他,是不是他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方式,而這是他唯一知道的方法?

就他的心意上,我給予回應,可是我也認同我自己覺得這個方式的效果是有限的。
我還是有我的能力與資源,我還是可以去找讓我內心覺得安穩又充實的方法。


安:我覺得老師這本「入夜擁抱你」,剛開始就要好好的去面對真實的自己,讓自己可以好好療癒自己的心,把自己先好好圓滿,才能讓外在的投射更加美滿。

老師最後還有沒有其他想建議聽眾朋友的呢?


蘇:這本書跟我以前的書不太一樣,這本書其實比較散文題,希望大家用日常生活的經驗來跟這本書互動,也可以從這本書中感受到比較溫柔、緩慢的,讓我們在非常匆忙的現代人生活裡,找到一點對自己心靈比較呵護的時刻。

這是我希望讀者們可以轉換一點點心情,希望這本書可以陪伴你走過那些人生心靈的暗夜。


安:謝謝老師今天跟我們分享她的新書:「入夜,擁抱你」,麥田出版社。
謝謝。


蘇:謝謝。



重點整理:
1.一些影像或燈光效果、節目戲劇,很容易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而這些轉移注意力是為了讓我們遠離自己,不要去探索、感覺自己,讓自己在一個時間很快速被填滿的情況下,忘了自己。

2.我們以為傷痛只要不面對,就會消失,但其實是因為我們無法靜下來去回看自己、感受自己。
3.當你在深夜要整合自己,或是重新擁抱自己時,你對自己一定要有一個無條件的接納,並肯定自己。

4.一個人如果越看越孤單,越覺得掉入黑暗的漩渦,他在顯示的其實是他沒有與自己連結的能力。

5.你對自己的態度與觀感,會被投射到外界。

6.傷痛就是為了讓你認識愛的重要。

7.讓你與自己的關係,開始處在和平上。並且,平心靜氣的與自己相處。

8.一個人如果常常踐踏自己的自尊,他的自尊絕對會是非常不穩定的。

9.面對真實的自己,讓自己可以好好療癒自己的心,把自己先好好圓滿,才能讓外在的投射更加美滿。

你可能會喜歡⋯

0 Comments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