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痛,都有一個破碎的自己,破滅的幻想。
身處生命的苦痛中,每一步都無比艱辛。
但只要還有力量願意走下一步,
一步一步、一步一步,
就能走過最難的時刻,最暗的歷程。
這是真實活過的體會,是生命實實在在獲得的勳章。
直到走到人生謝幕時,我們可以如實以自己為榮耀。
當你無法對自己誠實,「痛」會給你答案。
踏進療癒天后的放映室,
從18部電影中的痛,走向清創、復原、擁抱完整的自己。
文字專訪
安:親愛的聽眾朋又在空中跟大家見面,今天想跟大家介紹蘇絢慧-蘇老師的新書「敬那些痛著的心」。
線上是蘇老師,跟聽眾朋友打個招呼吧!
蘇: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安:這本書為什麼會叫「敬那些痛著的心」呢?為什麼會取這樣的名字?
蘇:其實它是LALA LAND「越來越愛你」電影中的台詞。
女主角在唱一首描述她姑媽生命經驗時,有說到「敬那些勇敢做夢的傻瓜」以及「敬每一顆受傷的心」。
我從這過程體會到每個人的生命裡,或許都會有些大大小小不同的受傷經驗,這些受傷經驗可能也讓我們的生命得以茁壯,讓我們的人生經歷變得豐厚。
雖然傷痛讓我們很痛苦,但療癒的過程也讓我們能真正領悟越來越愛回自己是什麼?你到底是什麼?
安:有時候面對痛苦是很難的,有時好像還要跟他乾杯
蘇:對。要去敬它這樣。
其實這也反應出大部分人都有的類似心境:「我們都不喜歡痛苦,所以希望痛苦離我遠一點,要我去接納、接受它的發生,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安:老師,這本書是用幾部電影來告訴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示?
蘇:我用了18部影片,當然影片其實還能更多,但在這18部影片中,我選擇的是裡面有些”悲歡離合”、”生離死別”,所以從我們整個人生的歷程中,我們可能都會遇到一些”關係的失落”、”親人的死亡”、”自己的病痛”,甚至可能我們要面對自己的臨終。
我挑不同的主題無非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人生一趟路,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挑戰、關卡,也許我們從這些影片故事中連結,也可以看回去自己生命的遭遇,進而去思索,我的生命經歷過這些後,我到底該往哪走?」
安:老師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這18部影片中,妳最推薦或是最能跟聽眾朋友分享的是哪一部?
蘇:其實這18部裡,我都有把它們做一些標題出來,這些標題都放在書的封底,封底翻過來就可以看到每一部影片其實是在說我們人生中有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逆境?
我會比較建議讀者,從標題讀起來比較有感覺的部分開始。
如果問我個人喜歡哪一部,其實會被我挑選進來的這18部,每一部對我來說都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精彩!
如果一定要我現在說一部影片的話,我想我會比較快連結到的是「心靈病房」,這部很推薦大家去看!
心靈病房講得是一位文學教授,單身沒有家庭,也沒有小孩,父母也都過世了,所以他變成一個完全單身的狀態,之後他獨自面對罹癌、被宣判末期,以及整個治療過程。
這個治療過程,也是他自己在回看過往人生到底是如何走來的?
後來他看到過去因擔任研究老師的身份,所以個性很嚴謹、一板一眼、對學生嚴厲,遇到一些學生的個人問題時,也無法關懷他們,甚至沒有一點仁慈。
因為他是一個學者,實事求是,所有的事都要照學習目標走。
所以他回看自己的性格上,發現自己原來是過於堅毅,可是這個堅毅讓他沒有辦法有溫度、有溫暖,也沒有辦法與人的情感上靠近。
當他面對自己癌症末期時,是一個很脆弱的時刻,他體會到自己脆弱時才發現,原來他裡面有那麼多的情緒感受在發生!也期待他身邊的醫護人員能給他一些溫暖、溫情。
但是醫療人員也是一板一眼,或根本無法在情感上給予任何關懷與支持,他這時才回想起過去的自己也是這樣待人。
這裡面有很多來來去去,他的自我對話,也不斷的看見自己生病後的經歷,去領悟生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覺得是一部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影片。
安:因為我看老師裡面寫到,「看著你的痛苦,去辨識它、認識它、理解它」
我們剛說到,只要有這種痛苦來的時候,最好的不是遠離它嗎?怎麼還會要認識它、理解它?
蘇:痛苦的發生,你會以為是外在情境的刺激所導致,可是痛苦本身的情緒是發生在「你的內在」,所以你要逃,也逃不了太遠,因為它跟你在一起,是你裡面的一部分。如果你沒有好好面對痛苦的情緒,去真正理解這些痛苦在說什麼,你就無法進一步幫助自己去安撫和調解你內在的痛苦。
你可能用了很多方法想要去避免感受這個感受,可是你會發現,不管你找了多少外求的方法、逃避的方法,事實上當你靜下心來還是面對這個痛苦時,你會發現你對它無可奈何!
所以我才說,我們還是需要多去體會自己的痛苦是何以會發生?
安:我想聽眾朋友可能會納悶,要擁抱它、看著它,只有這麼單純嗎?
還是它有一些步驟或程序?
蘇:
面對痛苦的第一部:接納它的存在
沒有一定的步驟或作業程序,因人而異,每一個人痛苦的程度和成分差異很大。
對你有用的,對我不一定有用;對我來說很棒的過程,可能對你來說一點幫助也沒有,所以這裡面還是需要針對每個人的獨特性。
有些人可能要先說的是他的事件,才能從事件中去觀察、覺察到自己真實的情感是什麼?
有些人可能要先抒發情緒,先把所有的情緒都抒發了再跟我談事情。
所以,到底你要先被照顧哪個部分?這需要每個人對自己的狀態及需求有點認識才行。
安:像有時候書會告訴我們:「要如是的存在」,這真的什麼事都不用做嗎?
蘇:如是存在的意境其實很不容易。
如果你覺得如是存在就是什麼都不做,放著、看著它就好,那恐怕與如是存在不太一樣。
因為人在面對與自己有衝擊的狀況時,心裡面一定會受到打擊,所以我們從受到打擊、破碎的狀態,真的要再重建我們自己的信念、認知,或對這世界的理解,這又是一段過程。
這很像我們常說到的,本來見山是山,後來又見山不是山,但你又要再走到見山是山,其實這是一連串適應調解的過程。所以沒有真的什麼事都不做,因為這塊真的很忙…
安:有時候會有誤解是,叫我要去擁抱痛苦,那我就看著這個痛苦好了
蘇:我覺得最簡單的說法是,「當你感覺到痛苦時,你不要再苛責自己了!」、「不要再批叛自己」、「不要再拉住自己,揪自己的麻煩說,一定是你怎麼樣了,所以這不幸的事才會發生在你身上!」,不要再做這種懲罰自己的事。這是第一步要覺察並停下來的事情。
在我們的文化中,小時候我們做錯事,父母都會說什麼?
安:嗯…趕緊改善
蘇:對啊!就會檢討你!要不是你怎樣,怎麼會這樣?你是不是做錯什麼,現在才會這樣?
我們很會用這套對自己喔!後來也是~
所以,你要怎麼承認這件事現在真的發生?包括你的痛苦、沮喪、失落或哀傷
其實這些真的都已經發生了,我們從這個基礎點開始,進一步的跟自己理解說,到底這樣的過程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在過去我有什麼樣的想法?而我有什麼樣的理想想像?與現實生活中的衝擊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差異性?或什麼樣的衝突?
當我可以先接納後,我才能真正的看清楚事情。
安:對。這就是妳書裡最後寫的,要等到最後那個痛才會給我們一些答案。
蘇:對。如果我們不誠實,痛有一天就會出現讓我們知道。
安:像有些人會趕緊去分析是因為這個造成的?或是那個造成的?可以這樣嗎?
蘇:一心你是說哪個部分?
安:就是當事情來時,我們很理智的分析,我應該要這樣,不可以那樣,我為什麼會掉入這個痛苦?之類的。
蘇:就是想要做分析和判斷對嗎?
安:對,這樣是比較不好的嗎?還是老師有其他的想法?
蘇:如果我們是比較持平的,以多方角度來看待這件事為何會發生?這時候是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原因的。
但現在比較怕的是,有一種人他知道單一原因,而這個單一原因很容易歸咎於自己或別人,所以我們不是怪別人就是怪自己。
不管你是怪別人或怪自己,所謂的怪罪或自責對於療癒都沒有幫助。
因為當我們怪別人時,我們是站在受害人的角度;如果我怪自己,我好像就是一個迫害者或咎由自取,這裡面不管是對哪一方,都是一種比較負面、惡性的撕裂,這並不是修補。
但如果我們是想要客觀、持平的探討這個狀況之所以會發生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總結的話,我覺得這個本身的反思、或所謂的分析,在我們下次面對這個處境時會有幫助。
安:如果可以更客觀的去看待這些事、去分析,是ok的!
但如果是掉入->我怎麼老是這樣,或是別人害的,怎麼老是這樣…的話,就要停止這樣的分析,對嗎?
蘇:對。因為它就是一個負面的漩渦。
安:好!老師還有哪一部電影要介紹嗎?
蘇:如果這18部影片中,我覺得我也蠻有感覺的是「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這部。
因為這部影片是一位受家暴的女孩雪兒,在她7、8歲時,與媽媽弟弟逃出父親會施暴的家,後來相依為命的生活。所以雪兒跟媽媽一直有一種緊密、依賴的關係,而母親的保護、照顧跟愛,讓雪兒在離開家暴家庭後,也比較能夠有自己生命的機會。
比如:媽媽讓她唸大學,而她生活的精彩可能就不同於她的母親,因為她的母親可能太早就懷孕生孩子,很早就在家庭裡,所以媽媽有一點犧牲自己人生的發展,而護全了小孩的成長。所以雪兒的機會就跟媽媽的不一樣。偶爾在談話中就會有一點輕視母親。
比如:她覺得媽媽嫁給一個爛男人,做錯了選擇。
可是媽媽跟她說,我不覺得我做錯選擇,我因為這個選擇而生下了可愛的你們。
這裡就可以看到,當女兒比較有知識後,對媽媽很多的人生選擇就不以為然。
後來她跟媽媽的關係就是這樣。
有的時候會有小小的不和諧,但大部分的時候又依賴跟緊密。
後來媽媽在她20初頭,也是她剛新婚不久後,媽媽被確認得到癌症很快進入到末期,所以她無法接受!
她雖然是結婚的狀態,但她的心智還是留在一個小女孩的狀態,有媽媽的照顧和保護,可是突然她心中非常依賴的母親要離開人間時,她整個人很憤怒、很痛苦,可是她從小就看見一個被家暴的媽媽,所以她性格上又有一種必須要壓抑,不要太感受到自己的痛苦的這種反應。她雖然痛苦,可是她又不能感受她的痛苦,怎麼辧?這個痛苦這麼大…
後來她去吸毒、性上癮,跟很多陌生人上床,不斷酗酒,把自己的婚姻都搞砸了!
而且還跟一個不知道對象是誰的人懷孕…
她後來領悟自己為什麼會把人生搞成這樣?
媽媽當初那麼保護、那麼愛的小女孩去哪裡了?
這兩個問題引發她生命很重要的思索,所以她決定要把自己找回來,之後她用的方法是健行,去走太平洋山脊,挑戰一個人度過那漫漫的長路,在那漫漫長路中,她真的一點一滴回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的人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到底過去我與母親的關係是什麼?
在母親過世前她有非常多的遺憾,跟很多自我的愧疚,到最後她真的承認她很想她的媽媽,而她終於可以哭出來,最後她決定要把她的人生重新拼接回來。
她是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你會覺得它非常真實,而裡面也看見人的力量和可貴,人雖然會跌倒、走錯路,可是如果人有覺知,他一樣可以挽回他自己。
安:因為我們有時在人生道途中,電影是短短2小時很精彩,但自己在迷惘中,不知道自己一直困在批判或選擇裡
蘇:就是給自己一個比較寬容的心,因為真實的路走起來絕對不是像影片一樣短短的時間,所以要給自己一點耐心,和更多的寬容。
我常說,愛一個光彩亮麗的自己有什麼困難?每個人都喜歡這種時候的自己。
但當自己真的落魄了,在逆境中,或看見自己發生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看見不喜歡的自己時,你要能夠愛這樣的自己,這才是真的愛!
所以我們在越痛苦、越逆境時,真的是在學習和歷練什麼是真實的愛?
安:我覺得老師這本「敬那些痛著的心」,真的是在逆境中看到那些光,看到自己有一個力量可以轉折。
那今天謝謝蘇絢慧-蘇老師跟我們分享他的新書「敬那些痛著的心」!
謝謝老師!
蘇:謝謝一心!
總結:
1、雖然傷痛讓我們很痛苦,但療癒的過程也讓我們能真正領悟越來越愛回自己是什麼?你到底是什麼?
2、人生有很多不同的挑戰、關卡,從這些影片故事中連結,可以看回去自己生命的遭遇,進而思索,我的生命經歷過這些後,到底該往哪走?
3、你以為痛苦的發生是外在情境的刺激所導致,可是痛苦本身的情緒是發生在「你的內在」,你無法逃,因為它跟你在一起,是你裡面的一部分。
4、如果你沒有好好面對痛苦的情緒,去真正理解這些痛苦在說什麼,你就無法進一步幫助自己去安撫和調解你內在的痛苦。
5、多去體會自己的痛苦何以會發生?
6、面對痛苦的第一部:接納它的存在
7、不要再做這種懲罰自己的事。這是第一步要覺察並停下來的事情。
8、先接納後,才能真正的看清楚事情。
9、不管你是怪別人或怪自己,所謂的怪罪或自責對於療癒都沒有幫助。
10、人雖然會跌倒、走錯路,可是如果人有覺知,他一樣可以挽回他自己。
11、看見不喜歡的自己時,你要能夠愛這樣的自己,這才是真的愛!
12、我們在越痛苦、越逆境時,是在學習和歷練什麼是真實的愛?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