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幸福樂 133 凝視太陽 『恐懼死亡 因為沒有好好活出自己價值』安一心 專訪 蔡昌雄

作者 ilikeradio

2023 年 10 月 29 日

死亡和烈日一樣,令人無法直視

但是唯有理解、看透心底這份對死亡的恐懼,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深刻、更珍貴、更充滿意義。

每個人害怕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對某些人來說,對於死亡的焦慮,像是生活裡的背景音樂,任何小事都會勾起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感觸。對一些人而言,這焦慮更是猛烈難擋。它會在半夜三點突然襲來,讓人驚見死之恐怖而膽顫心驚,無法入眠。

本書作者歐文.亞隆,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他深知,就算有最堅固、最神聖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因此,作為畢生幫助人處理死亡焦慮的專業工作者,以及眼見死亡也正一步步逼近的凡人,他分享自己的觀點以及治療的經驗,讓大家在認識死亡的同時,進而活出生命的光采。

重點整理:
1.死亡,其實背後潛藏著焦慮。
2.伊比鳩「永恆的智慧」的三個觀念:

  • 靈魂將滅:死後沒有靈魂
  • 死亡是全然無自覺的狀態
  • 生死對稱:生前/死後這兩個層面是畫等號

3.好好活出自我,死亡焦慮會大幅降低。
4.意識到人是有期限,而後會有不自覺的反應,覺察了以後會有正面的動力。

安: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本可能很嚴肅的來看,也可以輕鬆的閱讀,叫做”凝視太陽”,是歐文亞隆多年前作品,心靈工坊重新再版,今天很開心請到南華大學蔡教授,蔡昌雄 在線上跟聽眾朋友打聲招呼!

蔡:主持人好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蔡昌雄,今天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分享歐文亞隆「凝視太陽」這本書,由心靈工坊最新出版的版本內容
 
安:面對死亡的恐懼,這件事情一直是在我們內在很深處裡面
可不可以跟聽眾朋友分享說,歐文寫這本書或你在推薦這本書的意義是什麼?
 

蔡:熟悉精神分析跟心靈治療領域的人,對歐文亞隆的大名都不會陌生,同時是團體治療的大師級人物,關於死亡議題上寫了在心理治療的非常有名的教科書,熟悉歐文亞隆的人大概對於死亡課題跟關係,怎樣透過人際關係來做療癒,這兩個特點都不會陌生,前面提的這部分有比較多學理的背景,或是比較專業的書籍,但是這本凝視太陽裡面所提的的觀念或洞見有很多實際的臨床經驗案例,提煉出來要跟大家溝通的想法,在過去的書或是實際治療工作經驗裡面都已經有了,本書比較特別的地方,看起來是寫給一般人看的,因為死亡並不屬於專家,也不會只是在治療的時候才要來面對的課題,像主持人講的每個人內心其實都潛藏著一些死亡的不安、恐懼、焦慮,如果你讀了這本書就會知道亞隆有一個很深刻的洞觀,在我們生活經驗中有一些你認為無關死亡焦慮的行為反應和想法,其實背後潛藏著焦慮.透過故事或實際案例讓大家了解關於死亡這件事。很多實際案例按照觀念、作法清楚呈現出來,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去檢視自己的生活,看是否背後有一些迴避死亡的動機照成生活的一些困擾,這本書是亞隆的觀念及經驗上怎麼去跟死亡相處並療癒它的一個非常普及化的一個版本。

 
安:這本書的時候裡面很多故事情節,歐文亞隆可以去洞見一些背後日常生活都會發生的狀況,但是聽眾朋友是要有那種聯想力、必須要有專業的引導師或治療師來協助,才有辦法去洞見這一些生命的體驗?
 
蔡:看這本書直接看跟自己生活經驗去對話就可以,去發現這方面的內涵書裡有一章是歐文亞隆把自己從小第一次接觸死亡,怎麼樣經歷的身邊親人的死亡,自己曾經經歷過一次接近死亡的車禍,後續對死亡焦慮反應及在治療再碰到案例上事情,非常生活化以個人傳記式的經驗方式呈現,沒有太多專業的門檻很庶民化的一本書。
 
安:沒有認真閱讀的話不會知道原來我們的意識跟潛易識可能是分有好幾層。
在第三章開始說…..覺醒經驗,教授來跟我們分享,這章所講的怎麼有辦法去看到死亡焦慮到底是怎麼回事?
 
蔡:第三章覺醒的經驗,主持人剛說的沒有錯,歐文亞隆在這本書裡簡化的哲學觀念,伊比鳩魯裡面的三個原則,這原則很簡單的告訴大家,針對我們在面對死亡焦慮時可能會有的困擾或是沒有覺察到的陷阱,透過他的哲學觀念可以幫助我們卸下不必要的恐懼,一般人其實是不自覺,自己察覺到死亡焦慮的時候多數可能會怎麼樣?
 
伊比鳩魯的三條公式:死亡的這件事情一般人很擔心有死後的世界,一般都相信說有靈魂好像是生命可以延續,實際上在死亡對的折磨裡是很大的負擔,在西方中世紀有死後生命但要經歷死後審判、下地獄,人生活已經夠累了,還要再活其實很辛苦,伊比鳩魯學派提出來的第一個死後沒有靈魂很多人會用死後還有生命這件事情,中間有提到會給人增加很多負擔和莫名的壓力,如果死後沒有靈魂這個觀點跟蘇格拉底的觀點,認為靈魂不朽剛好相反的,死後沒有靈魂並不一定是維護的觀點,人可能會認為這可能非常不強調精神性,例如我們用刀子,刀再磨會產生亮、會利,這個是刀所表現出來的現實,如果今天我們身體不在了我們當然不具這種精神特質,不一定完全否定精神作用,只是對於死後還有沒有靈魂,因為這在很多個情況下屬於臆測,伊比鳩魯學派很清楚沒有這事情,死後沒有靈魂因此不必去承受負擔,第二點死後完全沒有知覺,根本也不知道你自己死了,沒有必要去為了死後沒有知覺的狀態而煩惱,你會擔心是因為有知覺有自我,死後自我跟自覺已經不在,到底是誰來擔心?誰來害怕?
 
第三點人都不會煩腦我們出生以前的狀態,那怎麼會煩惱死後的狀態?出生到死亡這一段時間跟生前死後是同一件事情,死亡了是回到生前的狀態,既然我們不擔心生前為什麼要擔心死後?所以最後說生前跟死後這兩個層面是畫等號,大概是用這個觀念來幫助我們面對無所不在的死亡恐懼,從哲學家的觀點來講因為我們的觀念不正確,讓我們無端承擔心理恐懼的負擔,一個人看到自己杯子裡面有蛇的影子,結果真正的情況是有個弓掛在牆上倒影在裡面,我們可能很難去面對這件事情,你去看清楚它其實不是這樣子,這邊只是在鼓勵你去看,在接觸死亡之前先讓你對死亡與生命的關係有個整體的認識,可以卸下不必要的心理壓力跟負擔。
 
安:活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之下,有很多傳統不管是宗教、家族或是整個環境社會,告知我們的一些生死觀念,然後就會框架在裡面!
 
蔡:沒有錯,尤其是我們常會經驗到,親朋好友最近不是很順利就去給人家算命,還叫你改名子,通常都會加註到不可見或者甚至於會影響到未來的層面,但我們剛說的伊比鳩魯學派最終去學會面對人的問題,並幫助我們把這個東西卸下來。
 
安:知道了觀念以後來接下來怎麼去克服死亡的焦慮?

蔡:第一個是說卸下不必要的負擔並不表示不重視精神性,人生活著時候我們的精神作用可以產生很多的價值,而死亡的焦慮從歐文亞隆的觀點來講他最終的克服,很多時候人跟人的關係、人跟這個世界的關係,由於我們自己付出努力對別人產生有價值的影響,這些有價值的影響在裡面稱之為漣漪作用,透過各式各樣這就是我們人活著有各種價值,這價值並不會因為不在了就消失了,當下其實就可以感覺的到,我們今天做廣播很多的觀念也許漣漪出去以後你其實可能不自知,有一天可能在某個場合有人跟你提說,某天聽了廣播讓我想了什麼!不一定是說解決了什麼問題,總是你會發現其實活在這個世界上,跟萬事萬物和人是有一些關係,這個關係可以擴大到我們自身之外,這就是產生價值感,只要這個價值感在,不會覺得死亡是那麼困難的事情,很多時候人之所以很難死亡,在裡面有特別提到托爾斯泰名錄伊凡、伊里奇之死,一個人沒有好好活出自己的時候,這樣的人最畏懼死亡跟恐懼死亡,生活當中把握”漣漪作用”這樣的一個觀念,我們平常就在做了,只是能夠在這個部份去好好活出自己,死亡焦慮能夠大幅降低,另外一部分要講的是不應該把死亡焦慮當成純粹負面威脅,例如癌末病人或面臨到死亡威脅的當事人,在面對死亡時反過來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省思會有更強的動力去活出自己的價值來,有一個人在全身布滿癌細胞時候才懂得怎麼生活,有一個太太已經跟先生鬧離婚十幾年沒有辦法做決定,最後當自己知道確診只能活半年癌症時她立刻離婚了,身邊朋友會說你怎麼那麼衝動,這時候她並不衝動,人家說都十幾年沒關係了,但她看見了多活一天不一樣的東西都會不同,而且她有了動力,死亡焦慮不全然只是負面,也可以給我們正面,就像在游泳的時候推進時的反作用力。
 
安:前面講為什麼有這個死亡的焦慮,後面提醒搞不好是轉機或動力,最後面臨這些事情時,怎麼讓生命更深刻去看到原來自己真的想看的,現在的人都活在大環境之下,覺得是環境的問題、別人的問題!
 
蔡:是是是!因為看到死亡反而會更有生機,因為你有限才會激發你的潛能!
 
安:書中有一些給治療師的一些經驗,聽眾朋友雖然不是這種職業,可以大概去看一下陪伴的整個過程,請教授最後跟我們介紹一下,他最後的這些想法!
 
蔡:給治療師的建議裡面反應了我們對死亡態度,在心理治療圈裡面主流也並不是存在心理治療,觀點很簡單,因為死亡這件事情不是大家喜歡提的,其實人生的問題已經夠多了,還要去處理死亡的問題?死亡問題不是說不處理,一般認為說等它出現了再說平常時不要去碰,歐文亞隆就說當身體不癢時候幹嘛去搔癢處,等它癢了再說吧!也反應了一般人的態度死亡這件事情避而不談,真正有面臨到時再來談,通常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對當事人來講非常震撼且勸不及防,今天原本跟一個學生有約,但剛接到他訊息,他的女兒自殺現在在醫院,像這樣一個事情也是跟死亡有關的,對當事人來說是非常強大的衝擊,這個態度站在生死學、生死教育立場不認為是很健康的,我們應該要跟它保持接觸要跟它對話跟它學習,不需要把它變成很負擔很重的壓力,不可能完全忽視它,也要學習怎麼去跟它對話,其實很多時候是在教治療師,如果這點跟他溝通不了的話,很多治療師也不會去碰這個問題,怎麼去面對死亡雖然有些專業性但基本原理一樣,不可能跟我們沒有接觸過、沒有覺察的東西去對它有什麼改變,因為他從前面講覺醒經驗到治療當中,其實治療師不斷幫當事人去反思去覺察,死亡是什麼意思?並不是一定怕死,而是讓你意識到人是真的有期限的、有賞味期的,當你發覺這樣事實你整個人就會開始有不自覺的反應,覺察了以後也會有正面的動力,可以幫助當事人去發掘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
舉個例子比如像中年的婦女她經歷空巢期把孩子都送走了,本以為可以享受好好悠閒生活,可是有一股她無法處理的失落感來了,那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呢?

一般治療師會說去參加志工服務、多修幾門課,可以做一些事情,這個無非就是把生活填滿,分散注意力,但這樣作法在亞隆的觀點來講,並不是真正去面對自己生命有限的存在,中年婦女會覺得過去都是為了家庭付出,現在要開始去為自己學習時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做,應該要先深刻的經驗去覺察到,那種空洞感是來自於生命有限,可是她沒有為自己好好活,過程她走過以後,她可以活出不一樣人生,並不是說她不可以去報名志工去參加活動,而是說不是抱著為了把生活填滿的動機去做,而是人活著是有限這件事有了種不同覺察以後所做出來的行為。
 
安:這本書在談死亡的本質,因為人常看到表象的事情,然後一直忙著解決外面的問題,今天謝謝 蔡昌雄 蔡教授跟我們分享凝視太陽,謝謝你。

你可能會喜歡⋯

0 Comments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