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
好好吃飯,享受美食,居然是”瘦身的關鍵”?!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吃飯了呢?
你是否常常邊吃飯邊工作、邊追劇呢…?
你好,我是恩恩!
我是一個吃飯超~~~級~~~慢的人…
每一次吃飯時,總會咀嚼好久好久…
久到身邊的人說:「我都吃完了你怎麼還剩那麼多…?」
沒想到,就在我閱讀這本書時找到了自己不容易胖的原因,原來我不知不覺運用到了”正念飲食”中的許多方法啊!
我曾經做過一些實驗練習
當我專注在當下,享受每一口食物在嘴裡的感受時,原來”吃”也能是這麼美妙的過程…
甚至對於身而為人的所有器官感到神奇與讚嘆…
今天為你邀請到好食健身房的教練-凱熙,與我們談談如何透過正念來飲食外,並從科學角度與你分享為什麼大膽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能瘦的健康又漂亮的原因!
一起來聽聽凱熙精彩又有深度的分享吧!
購書連結:https://pse.is/R6V49
主持人:
歡迎收聽心宇愛幸福引航家,我是恩恩,今天我想要跟你分享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這本書。
會想跟你分享這本書的原因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因為忙碌還有工作壓力,漸漸開始都會有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比如說,有的人壓力一大就會暴飲暴食或者是厭食症等等……
為了你和你心愛的人的健康,今天邀請了我的好朋友好食健身房教練-凱熙,來與我們分享正念飲食這本特別又有趣的書籍,希望可以帶給你不一樣的飲食觀念,現在就一起來歡迎凱熙。
凱熙:
哈囉,你好!我是凱熙,很開心也謝謝恩恩這次的邀請,來跟大家聊聊天。
主持人:
請凱熙自我介紹一下吧!
凱熙:
其實我一開始進入健康管理的產業是為了服務醫療院所,因為醫療院所很多的醫師跟護士,他們在醫療方面很專精,但是對於怎麼樣幫助病人離開醫療這個階段,開始要從亞健康恢復到健康,不是那麼擅長,所以我協助他們導入一些相關的服務。
後來我就開始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以及一對一的健康管理、健康諮詢,現在專精在飲食調理的部分,透過飲食以及營養的搭配,幫助大家變得越來越紓壓,睡眠品質的提升,以及大家最在乎的內分泌平衡。
主持人:
我一直覺得能夠認識凱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身邊有一個很厲害的教練,有各種健康相關的問題,或是飲食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詢問她,因為她非常的專業。
現在想要問第一個問題是,像這本書叫正念飲食,想要知道什麼是正念?
正念飲食又是什麼?
為什麼正念跟飲食會有關係?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不是吃就好了嗎?
有什麼關聯呢?
凱熙:
我發現大家對正念有個小小的誤解,聽到正念都以為是正向思考,正念的關鍵在於專注當下,並且全然的接納,顧名思義正念飲食就是探討透過專注用餐,感受身體真實的需要,選擇對身體有益處,而不是不得不的選擇。
像大家常外食,很多時候妥協於方便,或者是妥協於慾望……
下班覺得好累,就想要吃雞排加珍奶……
主持人:
工作壓力大也是。
凱熙:
我覺得正念飲食是幫助每個人回到身而為人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每天吃,但這個吃不只是填飽肚子,延續生命,更重要是觀察到自己的情緒、生活狀態,給予身體最需要的部分。
我覺得大部分的學生,我常常觀察到的問題是大家會邊吃飯邊工作,或者是大家因為壓力很大,會透過吃飯的時間追劇,幫忙放鬆。
然而吃飯這件事情背後有很複雜的生理作用,舉例來說,首先需要副交感神經幫忙變得比較活躍,好讓大腦開始放鬆情緒,接下來大腦會通知消化道,大家起床開始分泌消化液,同時分泌黏膜保護消化道的管壁,比如說,胃壁、腸壁,不要因為我們吃的毒素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刺激造成受傷,最後才能好好的消化。
專注吃飯這件事情幫助大腦切換,從工作的狀態進入到吃飯的狀態。
另外它也有大家最關心的,幫助減重這個部分。
主持人:
我覺得凱熙很特別的是,我曾經有問過她,她教導她的學生,你要減重就要好好的吃,可是外面很多都是,你要減重就是要節食,或者你要忍住……
凱熙:
少吃多動……
主持人:
我覺得這是很特別,對我來說很新奇的觀念。
凱熙:
我常會跟學生說是沒有好好吃飯才會瘦不下來,或你就是吃不夠才會瘦不下來,大家覺得「天啊!教練妳在說什麼!」
主持人:
大家都想上妳的課,我可以好好吃還瘦!
凱熙:
凱熙的課標榜吃美食還可以瘦!
這件事背後它非常科學,因為當你很享受專注在用餐這件事的時候,你的大腦自然會提高對飢餓和飽足感的意識,也會幫助我們避免吃下不適當的食物或暴飲暴食。
專注可以幫助大腦放鬆,所以也可以幫助我們紓壓。
主持人:
像剛剛凱熙說到的是你要健康的吃才會瘦,跟我覺得書中提到一個節食無效是一樣的觀念。
可不可以請凱熙再多多分享一下在吃與健康瘦之間的一些觀點呢?
凱熙:
傳統我們會有減重就必須少吃多動,這個觀念建構在熱量赤字,熱量赤字就是你吃進來的要比你用掉的少,剩下的空缺才會去燃燒身體,所以才可以幫助我們減重。
有一個關鍵點是工業化之後,我們的活動量大幅的減少,看以前可能一整天都在採集、耕種或是牧牛、牧羊,身體活動量是大的,但工業化之後,我們很多都是坐著,在這樣的狀況下,要達到熱量赤字就必須吃更少的食物,所以長期的熱量不足,最大的影響會壓迫到喉嚨這邊長得像蝴蝶的甲狀腺,甲狀腺就是幫助身體平衡能量利用,當熱量太少的時候,就會為了節能減碳、節約能源利用,就會讓我們代謝下降。
相信很多在聽凱熙還有恩恩分享的朋友,一定會有聽過,我們減肥一開始很容易,後來就復胖,復胖還要再減就很難,這就是因為我們基礎代謝下降的關係。
除了代謝下降容易復胖之外,我們也會容易覺得疲倦、手腳冰冷,或是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這樣的狀況就會造成我們復胖的溜溜球效應,及更多面對生活面向失去熱情。
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研究發現如果一個禮拜熱量不足超過三天,就會大幅增加憂鬱症的機率。
主持人:
身體不幸福了,身體不開心就憂鬱了!
凱熙:
對,而且我們大部份熱量不足,最常見就是蛋白質攝取不夠,我們很多神經傳導物質,像是幫助我們放鬆的多巴胺、血清素,這些都是需要胺基酸,所以如果蛋白質吃得不夠,沒有足夠的熱量就會增加我們焦慮憂鬱的情緒。
我個人的看法是,需要吃營養密度高,但熱量適中的食物,也就是大家所謂的原型食物,這樣才可以用適當的速度減肥,也比較不容易復胖。
主持人:
意思是如果我們吃加工食品,比如說,像火鍋料那種,就會容易胖嗎?
凱熙:
對,的確是,因為它會幾個危機,就是所謂的精緻的食品或者是加工食品,會有的就是添加物、高熱量,因為它一定要高糖或高油,通常兩種都有才會好吃。
所以很多人會吃這個火鍋料,或者一些蛋糕、飲料、手搖杯等等…
這些很容易胖的原因在這裡。
主持人:
書中有提到九種肌餓,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內容非常的有趣,老師可以稍微簡單的分享一下嗎?
凱熙:
書上有提到九種飢餓,提到像我們的眼睛,眼睛會覺得飢餓就是我們看到很美味的東西,明明已經飽了,還情不自禁的想吃。
主持人:
鹹食正餐的胃跟甜點的胃是不一樣的!
凱熙:
有另外一個胃。
像我們的鼻子或嘴巴味覺,很容易受到一些味道上的吸引,最常見的就是可能明明已經飽了,在外面跟朋友聚餐完,回家媽媽煮了一道好吃的菜,就很喜歡很想吃…聞到…再吃一點好了…
主持人:
沒有什麼關係吧…
罪惡感…
凱熙:
對。
另外還有的影響是耳朵的飢餓。
耳朵飢餓常常是因為聽覺上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有一個小小的技巧可以給大家體驗。
在吃飯的時候,可以仔細去聽你咀嚼的聲音,很有趣,如果是含水量高或者是含有空氣的量比較高,聲音會比較清脆。
如果含有的油脂或者醣類比較多,聲音會比較悶。
主持人:
好特別哦…
凱熙:
很好玩,可以試試看。
主持人:
我只聽得出來吃品客洋芋片的聲音,好脆
麵包,如果是法國麵包比較脆的時候,就可以明顯聽得見,覺得好好聽,好療癒哦!
凱熙:
像恩恩分享這些很明顯清脆的聲音,讓我們有療癒感,這樣的療癒感也可以增加大腦對於飽足感這件事的意識。
另外還有大腦的飢餓跟心的飢餓。
心的飢餓就是它的情緒,大腦是我們會有很多的認知,舉例來說,我有個學生自體免疫疾病很嚴重,什麼事情交代他做,都做得很精確100分,是一個很棒的學生,只有一件事情做不到,不能碰肉鬆麵包,但他超愛吃。
我就問他,親愛的,你為什麼這麼愛吃肉鬆麵包?
他就說,他的大腦會一直批判,告訴他,「這個東西對你的自體免疫並不好,不要吃。」
可是他內心的情緒就會跟他說,「這個是我媽媽小時候買給我的。」
主持人:
有一個情緒的連結。
凱熙:
對,所以我們大腦常常會過度的批判,去覺得這個食物好還是不好,但是我們的心常常會把一個食物變成情感連結的標的。
那要怎麼去解決這件事情,我覺得就是賦予一個新的價值,比如說,我自己的例子,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吃某大品牌的布丁,超商的布丁,後來,我的第一任男友會買那個布丁給我吃,分手之後,再也不愛。
主持人:
就有不好的記憶。
凱熙:
對,但我們也不一定要把這件事放在不好的記憶上,可以回過頭來去省察,我為什麼會對這樣的食物有依戀?
比如說,像我的學生解決他狀況的辦法,我提醒他,如果你對於媽媽這麼思念,是不是可以帶她的照片來,一起來整理跟媽媽回憶的相簿,做完這件事之後,他就可以清楚辨認我不是需要肉鬆麵包,我需要的是媽媽對我的愛。
他就可以去轉移這個對肉鬆麵包的依賴。
主持人:
這也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方式。
凱熙:
對。
另外,書上還有提到細胞的飢餓,這件事情非常的明確,但我們常常都會忽略,選擇容易取得的食品,但細胞需要的新陳代謝或合成修復的營養是沒有限度的。
大家會覺得吃得很飽,可是還是覺得有點餓或覺得有點空虛,這樣的狀況有可能是身體需要的營養素不足。
還有一個書上提到的,觸覺飢餓。
觸覺飢餓,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是,我們現在都習慣用餐具,很少直接用手抓,實際上,回過頭來看寶寶,開始吃副食品,練習自己吃飯,很多都是用手抓。
我們除了嘴唇,私密部位之外,最多感覺受器的就是手掌跟腳底。
手掌如果可以在參與用餐的過程當中,可以增加大腦對於用餐這件事的意識。
第一個可以幫助專注,大腦放鬆
第二個可以增加心裡被滿足的需求
像我去尼泊爾自助旅行的時候,當地的朋友跟我分享,為什麼尼泊爾人會習慣用手抓飯吃,他們說:「好吃的東西一定要用手抓,因為你要全部的細胞,全部的人一起跟你的食物在一起。」
我覺得這是書上提到九種飢餓很有趣的地方。
主持人:
我覺得也算是對食物的尊重。
我還想要再問一下,因為書中有提到一個叫做戒媒體,我覺得蠻特別的,戒媒體跟身心健康有什麼樣的關聯性?
一般看到的媒體、資訊,對身心有哪些影響呢?
凱熙:
正念飲食這本書提到的戒媒體,我覺得是為了幫助大家不要習慣依賴電視、手機和電腦,而可以專注在用餐這件事上。
我覺得這提醒也反映了一件事,現在3C太方便,大家練習獨處的能力反而被剝奪。
現在因為疫情,大家常常看到被隔離的人,隔離到一半突然跑出來,就是因為在家太無聊。
為什麼在家太無聊?
其實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跟自己相處,不然在家應該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看書、畫畫也好,放空也好,做很多事情都可以。
回過頭來講這本書,當大腦沒有被過度的資訊填滿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專注,開始變得比較放鬆,如果我們逃避練習獨處的能力,用3C把它塞滿的時候,大腦就會容易疲勞,進而會影響到記憶力、專注度或情緒穩定度等等。
所以獨處也是蠻重要的。
主持人:
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很害怕獨處,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會發抖的那種。
開始學習身心靈這一塊練習的時候,莫名的開始哭,其實我並沒有心情不好,也沒有發生什麼事,就一直哭,覺得好恐懼、好害怕,自己一個人在房間就覺得暗暗的,我還故意暗暗的挑戰自己,幾分鐘之後就好了。
現在還蠻喜歡獨處的,自己的時間可以去學習,也有發現像現在資訊太發達,每天各種新聞轟炸,正面的新聞比較少,負面的新聞是比較多的,會發現FB上面的朋友,大家都會隨著負面的資訊一直轉發時,就會覺得好煩,很轟炸。
有些人可能自己身心比較不穩定,就會被這些恐懼影響,慌張想著下一個會不會是我……
反而會讓這個恐懼變大,一整天就覺得情緒起伏很大。
這時候就去冥想靜心,或像老師剛說的獨處,有自己的時間讓自己安靜下來,把不屬於我們的那些東西都放掉,對自己和別人的身心是比較好的。
凱熙:
我非常鼓勵學生冥想、靈修也好,正念的練習也好,為什麼會需要這樣的獨處,跟我們的生理有關,這樣是幫助大腦放鬆,當壓力進來的時候,分泌腎上腺素的荷爾蒙叫皮質醇會讓我們進入戰逃反應。
戰逃反應就是你要反擊回去還是逃跑。
現在大家為什麼精神壓力這麼大,是因為在以前如果被老虎追,就兩個下場,如果有跑贏,一下就會鬆懈恢復正常,沒有就是被吃掉。
現在是大家24小時都在被老虎追,很辛苦。
透過獨處幫助大腦從緊繃,持續性的爆炸,生活節奏很快的那個過程中抽離,給它一個安靜的時間,就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正向、創造力也變多、記憶力變好。
科學家也研究,這樣的練習可以改變大腦結構,大腦結構改變或神經連結的改變,都會幫助我們各方面變得更平靜。
主持人:
我還想要問老師,研究顯示,像做餐前感恩禱告儀式的人,在飲食當下會覺得更有滋味,還會提升幸福感。
我覺得這也跟凱熙老師常常強調的儀式感好像是一樣的?
老師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儀式感,生活中怎麼樣去運用這個儀式感?
凱熙:
我覺得恩恩這個問題非常棒。
儀式感就是透過一些刻意的行為,然後賦予這樣的行為或物品,一個儀式的意義之後,對我們產生影響。
我覺得儀式感很好,把切換場景這件事具象化的方式。
透過一個小小的行為給大腦暗示,比較容易或順暢的切換情緒或狀態。
舉例來說,我非常喜歡用香氛來當儀式感的媒介。
因為嗅覺,我們鼻腔裡有一個地方叫嗅球,嗅球的神經會直接連通到大腦裡面掌管情緒的那一塊。
如果我們透過香氛就可以很快地來影響情緒。
我自己在要去開會的時候,我就會噴特定的香水在身上,當我深吸一口氣,聞到這樣的味道,就會給大腦一個暗示,我現在就要進入工作狀態。
一次、兩次、三次的練習,大腦只要一聞到那個味道,就會開始進入,不需要那個轉換時間。
我覺得透過暗示也會給自己一個信心,也會有今天一切都很順利的篤定。
如果可能今天比較累,情緒沒有很開朗的時候,我就會用葡萄柚的精油,透過嗅吸,想像有溫暖陽光般的香氣照亮自己,就會有好心情。
我覺得大家可以為自己做一些暗示跟界線,可以保護我們的情緒。
也想跟大家分享,儀式感的關鍵不是行為或物品本身,而是你賦予了它什麼樣的價值。
像我很多學生會用咖啡開啟一天的早晨……
主持人:
很悠閒、放鬆的感覺。
凱熙:
關鍵不是咖啡本身,而是你賦予它為你整理心情的功能。
善用儀式感,我們可以更放鬆、更快樂,或者是另外一個面向,容易進入專注的狀態。
主持人:
大家從今天聽完凱熙老師的節目,開始趕快回去找一下,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讓你有儀式感,讓你一整天心情都非常好,或者一整天都很幸運。
凱熙:
可以選擇喜歡的香味,或是喜歡的飾品,每次使用它的時候,都給大腦同樣的暗示。
我是個被愛的人……
我今天會很順利……
或者我是一個很快樂的人…
真心相信這件事時,大腦神經連結就會改變,把負向的情緒修剪掉,用正向的神經連結取代。
未來只要戴了它,或聞了它,你的大腦就會自動進入狀態。
主持人:
最後凱熙有沒有想跟聽眾提醒什麼或分享些什麼呢?
凱熙:
最後想送給大家的禮物就是,請把好好吃飯這件事當作今年的健康目標。
我看了很多研究文獻說,好好吃飯的能力,背後代表了一個人的生活習慣、社經背景、健康、睡眠、壓力、人際關係等等各方面的狀態。
好好吃飯可以說是建構一個人的根本,如果好好吃飯就會有能力好好過生活,好好吃飯又好好生活,相信大家都會幸福的。
主持人:
今天非常謝謝凱熙老師分享這麼棒的內容,凱熙老師在健康跟營養學非常的專業,今天的內容是很專業的又有深度,用很簡單的方式讓大家都可以知道並應用在生活中,希望今天的分享也能夠讓大家重視好好吃飯這件事情,吃得健康又瘦,生活很有儀式感。
今天非常謝謝凱熙老師。
凱熙:
謝謝恩恩,謝謝妳。
主持人:
那我們下次見囉,Bye!Bye!
凱熙:
Bye!Bye!
0 Comments